#114 中国经济:短暂繁荣,长期停滞?
今天,三位经济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一位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el Mokyr——乔尔·莫基尔。莫基尔的研究跟中国有关。这个频道的听众可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的研究,也跟中国有关。在第94期节目中,我们曾经介绍过阿西莫格鲁的文章《中国经济正从头部腐烂》。那期节目已经有近50万人观看。
这期节目,我们介绍刚获奖的这位经济学家,莫基尔,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有哪些启发。这几年,不管是在中文世界,还是在英文世界,有个无法回避,但很令人困惑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否正在走向终结?或者,更具体讲,中国眼下的经济困境是正常的周期性现象,还是制度性的短暂繁荣之后,正在陷入长期停滞?
莫基尔和阿西莫格鲁的理论,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上面的问题。
有近40年时间,中国经历了历史上少见的经济增长。高楼拔地而起,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积累,几亿人口摆脱了贫困。有人据此总结出“中国模式”,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前几年,中国的土皇帝直接宣布“东升西降”。中国要主宰世界,似乎势不可挡。
但是,好景不长。这三年,风向突变,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以往政府一刺激,就能增长几年。现代,几轮政府刺激之后,是房地产崩盘、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民营企业信心崩塌、年轻人失业率创纪录、消费市场持续萎靡…
任何经济体,任何国家,经济增长都会周期性起伏。这是正常现象。中国眼下的经济下行,是属于这种正常的周期性起伏呢?还是预示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向?
如果是正常的周期性波动,短期内就可能强劲反弹,恢复增长。如果是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向,则意味着,加入世贸后20年的短暂繁荣期已经落幕,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个历时至少数十年的漫长停滞期。
要解开这个“中国经济走向之谜”,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数据和政策。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不可靠,不能作为判断经济形势的唯一依据,这基本是外界的一个共识。即使是相对可靠的数据,经济也只是社会的一个部门,它不能孤立运行,必须依靠其他部门运行,受政治、文化、教育、法律、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可能有一个经济之外的底层代码。这个代码出了问题,经济照样可以短期内高速增长,但增长不可持续,短期高增长之后,是长期停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这样。
莫基尔的研究,就是要解开经济增长的底层代码,寻找西方近300年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揭示一些国家在短暂繁荣之后陷入长期停滞的深层原因。
读莫基尔,跟读阿西莫格鲁一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中国经济的局势,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我在以前的节目中,曾提供大家,看中国问题,包括中国经济,要分清“常态”和“例外”。如果孤立地看过去四十年,中国改开时段的经济增长,会误以为这是中国历史的长期趋势,增长是中国的“常态”。但如果把过去40年,尤其是加入世贸后的20多年,放到中国历史和红朝历史上看,就会看到,这个时段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历史常态,而是一个脆弱的“例外”。这三年,中国陷入经济增长困境,也并不是例外,而是向中国历史“常态”的回归。
这是由中国社会,中国这个国家的底层代码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