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中国经济 外强中干
大家好,今天我们结合这两周的几则媒体报导,来分析中国正在经历的“极权制度陷阱”——国家越膨胀,民生越艰难。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眼看着国家越来越强大,但我每天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了。
在正常国家,国力越强,国民生活越好,国力和民生这两条曲线,应该是同步向上的。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正常。
这些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比如说,它的制造业、军事力量、全球影响力,在图表上呈现出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而中国的民生福祉,比如说,普通人的收入、对生老病死的安全感、对未来的信心,却同时呈现出一条掉头向下的曲线。
短期经济发展过后,国力和民生这两条曲线分道扬镳,持续向两个极端延伸,这是极权国家摆脱不掉的制度困境。为什么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觉到,国家越来越强大,但自己的小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原因就在这里。
一位家住北京的作者高雨莘,投书《纽约时报》,讲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昨天,《纽约时报》刊登出来,引起很大反响。这篇文章的英文标题是“The China That the World Sees Is Not the One I Live In”。直译过来就是:“世界看到的中国,并不是我生活的那个中国”。
那么,世界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呢?只看这两周的新闻,中美两国元首会谈,美方在贸易问题上做出让步;中国掌握了舰载机电磁弹射技术,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号”正式服役;中国在人工智能和高端芯片领域弯道超车,赶超美国指日可待;中国的电动汽车席卷欧洲、东南亚,势不可挡…
从纸面上看,中国的国力正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成为全世界唯一有能力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上全面挑战美国的国家。
但一位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高雨莘,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中国,感受到的中国,却跟外面的世界看到的那个强大的中国,形成巨大反差。在自己每天“生活的那个中国”,她看到的,是窗外小学每周一准时伴随国歌举行的升旗仪式,是街道两旁整齐的银杏树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标语。在这些井然有序的表象之下,她感觉到的,却是“一股悄无声息的绝望在暗流涌动”。
她跟很多中国人一样,曾经为祖国感到骄傲。感到骄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在中国经济腾飞时段,中国人自然为中国感到骄傲,这是人之常情,根本不用宣传标语提醒他们。但是,中国那个国力跟民生都蒸蒸日上的时段,显然已经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眼下这个政治空前高压,经济增长乏力的时段。
时代变了,大环境变了,人心肯定跟着变。用高雨莘文章中的原话讲就是,对于很多曾经为中国感到骄傲的中国人来说,那种“骄傲已难以唤起。在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的表象下,一股悄无声息的绝望在暗流涌动。社交媒体和私下交谈中反复出现一个主题是:对失业、降薪和生计艰难的担忧。”这是高雨莘文章中的原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人间常情常理,国家越来越强大,国民应该越来越富裕,日子应该越来越好过,老百姓应该越来越有安全感,对未来应该越来越有信心。但现实却是,中国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窘迫,日子越来越艰难,对未来越来越焦虑。
国家的形象和老百姓对生活的体感,冰火两重天。存在这种强烈反差,是国家出了问题,还是中国老百姓的感觉出了问题?
高雨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认为是国家出了问题。她这篇文章的中文版,有个更直白的标题:“外强中干的祖国让中国人感到绝望”。祖国越强大,普通人的生活越窘迫。不是普通中国人的感觉出了问题——普通中国人的感觉是正常的,是国家出了问题。国家的问题,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外强中干”。
不少听众可能知道“外强中干”这个成语的来历。这个成语已经有2600多年历史,至今还有生命力,因为它至今还反映现实。尤其是这十年,一听到这个成语,让人自然想到北京的红色基因土皇帝。从性格到做派,他都跟这个成语的主人,春秋时代的晋惠公,有极强的家族相似性,在很多方面,两人简直像同一对爹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