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cursor 升级后越来越难用?自媒体却在使劲儿吹?
先不说生成质量如何,单论流畅度体验跟之前相比一言难近。 给了任务,出几行字,然后就无故中断。没有任何错误提示。 还有经常性做一半,就歇菜。 更多的出现高峰期,不可用的情况。 最后补充我还是个 pro 的会员。
先不说生成质量如何,单论流畅度体验跟之前相比一言难近。 给了任务,出几行字,然后就无故中断。没有任何错误提示。 还有经常性做一半,就歇菜。 更多的出现高峰期,不可用的情况。 最后补充我还是个 pro 的会员。
5 月底的时候入手一个小鹏汽车 p7+,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觉,如果小鹏的产品在你的意向中的话还请慎重考虑:
p7+ 使用个人主观体验
最最!!!!!!! 我的 p7+ 转弯和调头时电门有几率失灵,失灵的时候车头引擎盖下有明显的异常声音(类似齿轮无法正常咬合一样)!!!!!!!!!!!
提车一个多月起码遇到 5 次了,管家群上传日志分析后说正常输出扭矩。我能肯定不是个例,有其他 p7+ 车友一样也遇到过。
如果能再来一次的话,我绝对不会买小鹏的任何产品,现在每次下雨天开车,打转向灯的时候和转弯需要踩电门的时候都是一种煎熬。
这两天在尝试 nextjs 项目的自部署,先后尝试了几种方式: 1️⃣ 基于 docker 自己部署,还得处理 ci/cd 等自动化流程,而且 2c4g 的在打包的时候,性能根本不够使 2️⃣ 基于 dokploy 部署,同样没有 2c8g 的配置,基本上也是卡死 3️⃣ aws amplify 部署,说实话,跟个残废一样,打包失败,各种环境不支持 4️⃣ 还有本地打包配合 pm2 进行构建的相关的配置尝试
😭而折腾这些,花费了我两天的时间,都够续费多少个月 vercel 了 ps: 别问我为什么要自部署🤪
前大厂程序员,自从拿了赔偿之后已经失业三个多月了,自从失业面试一直没有合适的。也尝试自己做了以下试着能有些收益,但是都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1.部署学习 ComfyUI Stable Diffusion, 用 AI 生成美女,粉丝量倒是有一个是 2500 左右,另一个是 500 多。但是奈何不知道该如何变现。接广告都是一些蒲公英合作广场上的一些活动广告,目前还没拿到收益。卖货,上面的东西都性价比太低,没有卖出去的。 只是空有粉丝量但是没什么收益。
2.微信公众号,写一些 ComfyUI 、Stable Diffusion 学到的一些知识或者以前代码经验的文章分享,目前是 300 多粉丝,依然没有什么收益。
3.闲鱼卖点东西,从玩闲鱼到现在一共 7 年左右也只赚了一千多。失业期间赚的估计也就不到 100 。
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可以弄,做些小程序、小游戏之类的?又或者自己做个网站之类的?我其实也没指望挣大的,只要每个月能个稳定收入就好。这样也能踏实用其他时间去做些别的。
另外想问下,现在你们那里失业的人多吗? 为什么我身边就我一个人失业了。工作实在没有合适的。
我是在 2018 年毕业后进入前端开发行业的,五年来一路打拼,从小公司做到一家外企。2023 年入职后,薪资终于达到了 25K ,福利待遇也第一次让我有了“站着把钱挣”的感觉。
可惜好景不长,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为了节省现金流,公司裁员 20%,我也在名单之中。虽然拿到了 “N+3” 的补偿,但说实话,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裁员之后我开始重新找工作。其实早就听说这几年就业形势不好,但直到真正踏进社招市场,我才发现环境已经变得多么残酷。
我的简历几乎在第一轮就因为学历被刷掉,海投后只换来两家面试机会,其中一家甚至开出 6K 月薪。当场听完我都有些怀疑人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正当我迷茫的时候,一位做销售的发小联系到我,说他们行业对“爬虫”和一些小众软件有很大需求,让我研究研究,说不定能赚点钱。
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系统,项目也成功落地,客户用了之后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过实际运作后发现这类软件比较偏灰产属性,无法公开推广,只能依靠熟人介绍。一旦有客户就能稳定续费,但要获取客户太难。
目前为止也只做成了发小这一家,挣了几千块,根本谈不上养活自己。短期内它更像一个副业,不能当主业来看。
这可能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我想说的也很简单,也算是我思考很久的结果:
所以我不想再赌运气、不想再卷了。我更想先找点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再慢慢做打算。
7 月到了,我看着银行卡余额开始焦虑,说句实话,我已经没什么“长衫”可脱了(意思是没有可以再变现的东西了),为了活下去,低门槛的工作我都愿意尝试。
我英语还可以,准备先找份工作然后把雅思考一下,能不能派上用场暂且不说,至少是给未来多一条路。
但眼下的重点,是要先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也认真考虑过跑滴滴、送外卖这类工作,进厂我是完全不考虑的——18 岁那年暑假工我进过一次厂一天 12 小时干的头晕眼花,结果一根手指还被机器压烂了,那段经历让我彻底放弃了工厂。
保安我也去问过,结果还要考证,流程比我想象中复杂不少。
我更倾向于自由一点的工作形式,不希望被某个地方或时间段牢牢绑定。我知道这类工作可能辛苦、也赚不了太多,但此刻阶段,我只想找一个能先撑下去的方向,先让生活有盼头再说其他的理想。
有没有正在跑滴滴或者外卖的朋友,能说说现状?或者有没有其他自由度高、上手门槛低,又适合短期过渡的工作推荐?
感谢每一位认真看到这里的人。感谢
有感而发,大家可以当我在逼逼叨,也可以当我在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但鉴于维护您的形象,还请别在本帖中阴阳
刚才看隔壁教赚钱的帖子,有人说"谁会把真正赚钱的方法公开?",但同时又有人在默默收藏;
转头又看到另一个帖子,有人喷某个项目不开源,说什么"技术应该共享",但另一边也有人在咔咔付费;
引发了我的思考,赚钱技术不是技术吗?
到底什么是开源?
关于开源,问不同的人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开源是程序员的理想国:代码应该自由流动,技术进步应该惠及所有人,我们应该用技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开源就是一种商业选择: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只是回报的形式不同而已。
哪种对?
其实都对,关键看适用范围。
就像科学一样,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但在适用范围内,它是相对的真理。
如果你是大学生,吃穿不愁,有大把时间,第一种认知完全没问题。那时候追求理想主义,很正常。
但如果你已经工作几年,知道钱多难赚,还不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逻辑,还抱着第一种想法不放,那就有点...
那些大公司为什么热衷开源?真的是为了情怀吗?
人才招聘、市场渗透、生态控制、成本分摊...每一个动机背后都有清晰的商业逻辑。
这没什么不好,商业和理想并不冲突。
当然,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的层面看,第一种认知又变得有意义了。技术的积累确实需要某种"公共品"的属性。
但这不意味着个体就要无偿奉献。
你是吃喝不愁也不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是打算出来创业独立面对商业世界的极客?还是在公司体系内打工的程序员螺丝钉?
开源不是信仰,是工具。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选择。别用不适合自己处境的理想主义给自己套枷锁。
AI 本质上带来的是信息轰炸,能够降低新事物的学习成本,但是同时会降低深入学习的欲望。是否能够深入学习事物或者工具底层是菜鸟到高手的必经之路,信息轰炸会无形中拉高这个的门槛。
大家无形中忽略了 AI 本身的学习成本,cursor 等工具本质上还是和大模型对话,prompt 本身又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最优解,导致"和大模型对话"的能力学习玄而又玄,越灵性的人掌握的速度越快。
从招聘市场来看,现阶段还是 human with AI VS human without AI 。市场上还是有挺多人对 AI 的使用和理解程度非常浅,仅处于 deepseek 简短对话的程度。
总而言之,AI 只会让我这样的菜鸟更菜,以前大佬还需要我打打下手,往后大佬只需要多跑几个 agent 。
用车地:山东 or 北京
驾驶风格,很猛,前轮胎应该换了。
本田思域 2023 款先锋版,油混
92 号汽油,小加油站,没加过中石化,中石油。这个不用担心,我会自己兑燃油宝,也就是 PEA 。现在发动机工况十分完美。内窥镜看过 0 积碳,每次放机油都是很清澈。
自己兑的燃油宝 100 块钱吧
油价在 6-6.5 之间,取 6.3 计算。
油耗 3.5-4.5 之间,取 4.0 计算。那么百公里就是 4*6.3/100=0.25
除去首保保养了 8 次。要求 5000 一次,我都是超一点再去。
机油用的港壳牌,均价 140 一桶,我都是一次买 8 桶,保质期 4 年够用了,机滤 15 一个,工时费京东养车统一价 50 一次。140+15+50=205
保险第一年 4000 ,第二年 2000 没买车损(然后今年就出事故了,自己修车花了 2000 )
洗车的话算 100 吧,基本没自费过,都是加油站免费的。
过路费就不算了,这个不好计算。我大部分市区开,高速开油耗会彪到 5.0 ,费用还会高。
停车费按 1000 算吧,这个真烧钱。
违章 2 次,300.
油费 0.25*38000=9500
保养 8*205=1640
保险 4000+4000=8000
燃油宝 100
洗车 100
违章 300
停车费 1000
9500+1640+8000+100+100+300+1000=20640
最早与小米结缘还是在高中时期给自己的摩托罗拉里程碑刷入 MIUI ,那时也封装过带 meego 主题的精简版 MIUI (因为那时里程碑的 RAM 只有 256MB ,精简一些服务会更流畅),记忆中各路大神发布的论坛有从安趣网到安酷网?时间有些久远记忆有点丢失。
11 年的暑假,因为马上进入高三,所以暑假也需要在学校中度过,“1999 元”“为发烧而生”“1G 运存”“夏普 854x480 屏幕”等等一些关键词在课间时同学们交流,小米二字的重量超过了 J.Wong 的魅族。 哦,同年,乔布斯去世。
高中毕业后,我终于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 iPhone 5 。或许其中有些许虚荣心在作祟,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全家桶所带来的生态协同与便利,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确实为我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彼时的小米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由于抢购难度较高,没有 F 码支持,再加上早期的品控问题以及网络上对“小米”和“屌丝”用户的刻板标签,使我对小米的印象多停留在新闻与微博的舆论场中。
在大学期间,我曾尝试过一加手机,系统流畅、性能出众,确实令人惊艳。然而,当时的安卓系统在操作逻辑上的诸多不合理,加之应用商店尚不成熟、软件生态分散,让我逐渐觉得,安卓虽然自由度高,却不够安全与稳定。那时的安卓,更像是一个适合折腾与尝试的“玩具”,而非可以高效使用的“工具”——这也许与高中时期我沉迷于为摩托罗拉 Milestone 刷机的热情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不断精进,不仅登上海外舞台(“Are you OK”成为一时话题),也凭借米家生态的完善在智能家居领域取得巨大突破。但即便如此,在那个苹果如日中天的年代,我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苹果生态,坚信它所构建的全家桶体验与 HomeKit 智能互联,才是最贴合我使用需求的那一套体系。
2024 年,小米发布了 SU7 (那时雷军和官方还亲切地称它为“艾斯·油·七”)。它拥有令人惊艳的外形、舒适高级的内饰,以及极具科技感的配置。这款小米汽车,给我留下的印象已不再是那个初创期小米的青涩,而是一家深耕十余年的成熟企业交出的满分答卷,甚至是一位“汽车行业的外行”,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带来的一次漂亮逆袭。
我对电车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乘坐要舒适,有智驾辅助。2 吨多的车重,本就不该纠结操控和加速的极限。而 SU7 在我试驾过程中,恰好满足了这些核心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具备 CarPlay 、支持 Apple Music ,对苹果用户极为友好。相比之下,我当时也试驾过阿维塔 12 ,虽说同属高端国产电车阵营,但那种明显偏向华为生态的“傲娇感”,让我这个多年苹果用户略感距离。而 SU7 给我的感觉则截然不同——更包容,也更贴近如今“被苹果冷落”的用户体验诉求,某种程度上甚至像是一次对苹果阵营用户的强势补位。
无数细节都在打动我这个已有 30 多万公里驾驶经验、热爱驾驶的用户。只是汽车毕竟是大件消费,我一时也没下定决心。然而等到想订车时,排产已经排到了至少一年以后。
面对这样一家认真打磨产品、日益成熟的小米,我对它的认知和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改变。2024 年 7 月,我购入了红米 Turbo 3 ,作为一款千元档手机,它在流畅度、续航、软件生态、乃至对 Google 服务的完整支持方面都让我惊喜不已。而到了 2025 年初,在享受到国家补贴后,我进一步换购了小米 15 Pro 。本是作为备用的安卓机,却逐步取代了我的 iPhone ,成为了日常使用的主力机。
哦对了,有个意外惊喜不得不提:我的 MacBook 远程控制小米手机的体验,甚至比控制自家 iPhone 还要流畅与完整。
2025 年 6 月 26 日晚,在完整看完发布会之后,我没有犹豫,立刻下定并锁单了小米 YU7 Pro 。虽然抢购过程中一度遇到身份证验证的系统 Bug ,但还好手速不差,最终成功下单,预计在 20 周内就能提车。
钛金属外观,整体配置颇为满意,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在选配时没有勾选 25 扬声器音响。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对音质要求不算苛刻,不如省点预算。但没想到,发布会后的几天里,我却反复被这个“未选配”困扰。
原以为只是“全景声”“媲美百万级音响”这样的宣传语不太打动我,结果从后续多家媒体的试驾评测中才得知,这套音响虽然在音质上的提升不算颠覆性,但却附带了主动降噪与模拟声浪功能——这些才是实际驾乘体验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换句话说,它不仅仅是音响,而是一整套更高级的行车氛围解决方案。
怪就怪自己功课没做足,也怪自己那晚太冲动,太着急下单。
更令人意外的是,之后小米汽车陆续曝出中低配车型在“电动方向盘”“外防眩目后视镜”等配置上的混乱问题,以及订车时身份证验证 Bug 等流程漏洞。7 月 2 日晚上,雷军亲自出镜进行答疑直播,原本期待能看到企业的担当与透明沟通,结果却是一场颇为混乱的“危机公关”,令人颇感失望。
在提车前,我面前几乎只剩下两个选择:
一、是接受现实,提一辆在音响配置上略显遗憾的车,权当过渡,开个两年;
二、是在提车当天就直接办理过户,转手卖作二手车,及时止损。
至于“改配”这个选项,听起来虽然是补救之道,但现实却是——一旦选择改配,就要重新进入排产队列,等待时间长达 50 周,几乎相当于推倒重来。
说实话,锁单后的第二天起,原本应该属于“等待新车到来”的那份期待感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懊恼与自责。一次冲动的选择,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心理落差。
不过想开了,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损失 5000 元定金。权当是一次学费,提醒自己:下次大件决策前,一定要稳住、想清楚。
3 月份跟风申请的,50w 利率 2.58%,3 年先息后本, 每个月还 1000 利息
拿了几个月,反正每个月利息可以覆盖
这几天突然想起来,不知道是否有什么好去处?
昨天看到纳指又创新高,大 A 好像也好起来了?
周六:写文章时要配一张拼图,没找到合适的拼图工具,于是萌生了自己写个的想法
周日:从早上开始 Vibe Coding ,连续高强度对话了大几个小时,下午还陪老婆出去吃了个饭看了个电影,回来继续,直到凌晨第一个我满意的版本算是基本开发完
周一:添加了构建程序,申请了个新解析,算是正式上线了,顺便写了篇文章介绍了一下,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反馈
周二:修复了一些 BUG ,顺便增加了新功能,适配移动端、增加图片视区平移、增加了背景图片,优化了反馈的体验问题
周三:继续接收反馈,增加了新的功能,主要偏向于画布内编辑,可以添加文字、添加箭头,以及自定义边框,还上线了 Landing Page 介绍页,顺便也优化了下项目的 SEO ,接入了流量统计
周四:继续增加朋友们提到的新功能,照片缩放、鼠标/键盘控制、画布添加方框、圆圈,编辑功能拼长图模式同步支持,同时还优化了画布大小以及生成图片的清晰度有上线了个新版本
这个过程我每一天都有记录,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这几天的文章:
昨天是接入流量统计完整的一天,看了下统计昨天已经有 1.29k 的访问量,十分惊喜
今天看访问量统计已经超过 500 了,特别开心,算是这段时间以来最高兴的事情了
工具是纯免费的,甚至连登录都不需要,浏览器打开用完即走,纯前端实现,隐私安全
工具地址: https://img.ops-coffee.cn
期待朋友们的反馈和建议,感恩
换之前健康度掉到 71% 几乎半天都用不了 关键是卡顿已经影响到日常使用了 外出必须带个充电宝
现在换完之后一天一冲基本够用,而且感觉发热情况有所改善,感觉再撑一年不是问题,可以安然坐等 17 发布
刚换完系统设置里面提示啥不识别,但是过了半天到一天吧,就能看到健康度了 100% 虽然还是 unverified
使用情况:iOS26 beta2 不打游戏,刷刷视频听听音乐,看看网页,国产毒瘤齐全
但是不是我自己动手换的,是 JD 买的价格 180 附近的电池,翻了下帖子就没买品胜,不过找的是品胜线下的维修点换的,自己折腾了一个小时发现没有业工具拆屏幕是个大麻烦
一个小商场报价 90 后来去了一个大商场的店,反而只需要手工费 50 ,看着师傅宅男打扮(技术宅那种),蛮靠谱
完全没人讨论,看来还是不如小米这种自带流量的品牌啊,不过顶配 22.58w 的价格真的卷爆了,准备观望一下等 10 月份 ultra 版本正式 OTA 之后看看要不要入手
另外,感觉这个价格出来以后乐道有点岌岌可危了,不知道后面的 L90 产品力怎么样
例如不怎么维护的 spring cloud alibaba 和积极维护的 spring ai alibaba
小镇做题家,中游 211 选手,性格懦弱,当年应届生身份也不敢投大厂,一直徘徊在小厂打滚,虽不稳定,但 12 年来没停过工作,这么多年总包除以工作的总月数 = 1w 出头,这收入平均下来看在 v 站来说应该算不值一提了。
毕业那时听从国家的话,坚决不碰任何数字货币,零负责没买房(胆小),住父母留下的老房子,一辆破油车,双亲都因癌症离世,身边只剩下妻儿,兜里不到 10 万了。
因为个人常年面对冷漠的电脑屏幕,在人情世故方面不懂得来事,最近和领导关系也不好,感觉也到了职业生涯末期了,也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了。
技术路线 安卓客户端 -> Java 后端 -> 高校数据中心运维。
国内算较大的一个网络设备公司 HR 投来岗位邀约,聊的薪资内容如下: 1 、35%基本工资+65%绩效工资,说的月工资和会和谈好的月薪差不多。 2 、 五险一金按照谈好的月薪全额缴纳。 3 、 当前在职公司 base 是实打实的 20K ,没有啥工资结构,不过五险一金按照 10K 的 5%缴纳。 当下的环境~~~随时都有可能被拿捏 老哥们给分析分析呗,有没有机会搏一搏。
🫡各位大佬好,v2ex 新人第一次发帖报告~
听说过我的佬应该知道,我就是那个一路从渣渣二本逆袭过来的 JsonChao ,在福报大厂待了四年后,最终我们和平分手,没错,大白话就是,我现在失业了。
现在的就业环境有多差,大家是知道的,虽然人到中年( 32 岁),上有老下有小,但是这几年的大厂经历还是让我攒下了一点余粮,所以我目前的想法是想自己做一些出海的小产品,赚点老外手里的美金来维持下家用。
下面,就来正式介绍下我最近用 cursor 踩了很多坑才开发出的一款海外产品 md2card~
做 MD2Card 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常见的问题:Markdown 写起来很方便,但如果你想把它分享出去,或者让它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往往就有点麻烦。
不管你是学生、老师、程序员,还是内容创作者,想把简单的文字变得更好看、更有趣,都会遇到这个问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大量的文字内容。无论是学习笔记、技术文档,还是社交媒体分享,如何让这些文字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MD2Card 应运而生,它可以将 Markdown 内容转化为精美的知识卡片,帮助你轻松实现内容的视觉化呈现。
MD2Card 的出现,填补了 Markdown 内容在视觉呈现和信息提炼方面的空白。
通过智能 AI 技术和丰富的主题风格,用户可以轻松将 Markdown 内容转化为精美的知识卡片,提升信息的传递效果和受众的参与度。👏
MD2Card 相较于其他 Markdown 转换工具,具备以下独特优势:
将 Markdown 格式的学习笔记转化为知识卡片,便于复习和分享。
将教程、总结等内容转化为精美的卡片,提升内容的吸引力。
将生成的知识卡片分享到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增加互动和传播。
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在 V2EX 发帖(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有这么🐮的社区存在),所以在本帖中,我会为留言鼓励支持我们的佬随机赠送 100 个 md2card 月 base 体验会员。
如果你的评论提供了有用的意见或有趣的发现,我会优先选取哦~ 送完 100 个为止!
ps: 评论后记得留下您的 md2card 登录 email 哦,方便我为您发放会员~
尽管我是单打独斗,完全凭借个人兴趣和热情开发了这个工具,但我希望它能为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便利。
再次感谢大家的时间!
无论如何,我想感谢所有读到最后的人。感谢你们抽出时间。谢谢你们,祝你们一切顺利!❤️🙏
🏻👏🏻 欢迎大家来品鉴这款产品,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欢迎访问 MD2Card 官网 进行体验。
无论您是学生、教师、程序员,还是内容创作者,MD2Card 都能帮助您轻松实现内容的视觉化呈现。
再次感谢大家的时间,期待收到您的宝贵意见!❤️🙏
最近这两天出差,使用了滴滴出行打了网约车。
由于路程有高速,司机自行支付了高速通行费 20 元后附加在滴滴出行的账单上。
我在支付了总帐单 120 元后开具发票时,滴滴只能开具 100 元的发票,客服表示高速通行费需要自行联系司机获取。
我表示疑问,我在滴滴出行下单,购买的就是把我从 A 送到 B 的服务,滴滴你走什么路、用什么车、购买了什么第三方服务,我作为消费者为什么要关心呢?你滴滴说高速通行费要我自己去拿,那是不是司机加油的、充电的、停车的费用,也都要我去搞发票?
也让我联想到国内充话费、充水电煤,在微信、支付宝上充值后也是要消费者自己去找电信运营商、燃气公司等索要发票。
我作为消费者,在哪边付的钱,就应该在哪边索要发票,这是我的想法。
不知道有没有懂这块的,能否说说法律或者税务实践中的一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