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我还没放弃使用 iPhone 的原因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是做系统的,业务肯定是合规的,域名、icp 备案都做过了,几个同事(两个安卓小米 14 、华为 mate60 、三个 iphone )在开发系统上架 app 的时候,用自己的手机点开了域名所在的网页( h5 ),没有输入个人信息(三要素),然后自己的手机号就接到了反诈的电话,说是涉诈了,帽子叔叔电话中明确说出了个人信息,然后上门教育了一番,用苹果的同事一点问题没有
事情是这样的:公司是做系统的,业务肯定是合规的,域名、icp 备案都做过了,几个同事(两个安卓小米 14 、华为 mate60 、三个 iphone )在开发系统上架 app 的时候,用自己的手机点开了域名所在的网页( h5 ),没有输入个人信息(三要素),然后自己的手机号就接到了反诈的电话,说是涉诈了,帽子叔叔电话中明确说出了个人信息,然后上门教育了一番,用苹果的同事一点问题没有
CNB ( Cloud Native Build ) 是腾讯云 CODING 团队于 2024 年 10 月推出的「 CODING 2.0 」核心能力平台,专为现代开发者与技术团队打造的一站式 DevOps 平台,集成:
.cnb.yml
快速定义构建流程。类型 | 内容 |
---|---|
✅ 云原生开发 | 每月 1600 核时(公测期加送 16,000 核时) |
✅ 云原生构建 | 每月 160 核时(公测期加送 1600 核时) |
✅ 存储资源 | 100GiB 代码仓 + 100GiB 对象存储 |
✅ 专属特权 | CODING 用户、TAPD 用户、非营利组织、开源项目作者、其他平台迁移用户专享额外权益(详见 官方活动) |
按量付费模式,无 License 限制,功能无限开,轻装上阵!
🧪 我的使用示例:
适用人群 | 你将获得 |
---|---|
开源开发者 | 免费算力支持 + 制品托管 + PR 协作工具 |
企业团队 | 高性能构建 + 内网部署能力 + 看板任务集 |
GitHub 卡顿受害者 | 一键迁移仓库 + 极速国内访问 |
AI 编码爱好者 | DeepSeek-R1 内置集成,无缝提升效率 |
🎯 还等什么?访问 cnb.cool 开始体验,1 分钟完成迁移,开启云原生开发新范式!
用过拍立得的朋友应该知道,镜头旁边有个小镜子方便自拍,手机这样设计的话是不是就不用前置摄像头了?
多年前,有一次有姐夫家吃火锅,大家都在喝啤酒,我强忍着胃疼,吃着菜,以胃疼为由拒绝了喝啤酒,但最后,我觉得太腻太渴了,还是喝上了几小口,没想到,才几分钟,胃疼居然消失了。当时没觉得是啤酒的功劳,以为是吃饭了,胃舒服了。 后来,有一次也是胃疼的情况下喝了点啤酒,才发现,啤酒止胃疼的效果居然这么神! 其实,我也不是经常胃疼,一年可能会发生几次吧,但每次疼起来,像被刀刺一样,疼到趴下的程度,试过多种胃药,也是一样没效,忍受一整天的。 这么多年来,都是啤酒解决了我胃疼难受的煎熬,也不懂是什么原理,也不知道有没副作用,但它真的能立即止痛,比药好,谁又能知道,吃药的副作用会不会比喝啤酒大呢? 我的方法分享给大家,有没用,可能因人而异,至少对我真的有用!
基本介绍:
深圳沐腾科技,品牌名小铁,3 个联合创始人均为工程师出生。14 年成立,17 年起飞,疫情期间营收猛长,现在柜子已经开到了东方明珠、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准上市公司。
小铁主要有三条产线,智慧寄存(小铁寄存柜),文娱(“小铁无人台球”)、创新业务(各种行业 iot 产品、稀奇古怪的智能硬件)。
要求:
经验不限(得有),别的语言转 golang 的也接受,golang 就这点好,定好项目框架,做好 cilint ,需求拆解成技术方案,大家写出来的代码都差不多。
顺便分享下平时的 code review 步骤:
扎实的技术基本功(和 golang 无关,并非八股),随便列几条参考下
有一定的前端能力
广泛的技术视野
面试我会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后台每晚跑统计分析又臭又长、出问题第二天还要补数据重跑(欢迎用 AI 解答,选对合适的 AI 也是技术视野广泛的表现)
没有了
同事:卧虎藏龙,闷声发大财,同事里有军工硬件大佬、有顶级分析型数据库代码贡献者、有带洞的安全专家、有行会讲师,还有我这种业务卡拉咪。
待遇:18-25 ,你要厉害你也可以直接提期望,但那不在我的职权范围内了。年度绩优配发期权,年底年终奖+期权分红。
工作时间:大小周,不加班,如果你 7 点走,就可能要到处找空调遥控器关空调关门了。
还有其他问题欢迎评论或者加我聊:cGx1Z2luZQo=
先不说生成质量如何,单论流畅度体验跟之前相比一言难近。 给了任务,出几行字,然后就无故中断。没有任何错误提示。 还有经常性做一半,就歇菜。 更多的出现高峰期,不可用的情况。 最后补充我还是个 pro 的会员。
5 月底的时候入手一个小鹏汽车 p7+,以下是我的一些感觉,如果小鹏的产品在你的意向中的话还请慎重考虑:
p7+ 使用个人主观体验
最最!!!!!!! 我的 p7+ 转弯和调头时电门有几率失灵,失灵的时候车头引擎盖下有明显的异常声音(类似齿轮无法正常咬合一样)!!!!!!!!!!!
提车一个多月起码遇到 5 次了,管家群上传日志分析后说正常输出扭矩。我能肯定不是个例,有其他 p7+ 车友一样也遇到过。
如果能再来一次的话,我绝对不会买小鹏的任何产品,现在每次下雨天开车,打转向灯的时候和转弯需要踩电门的时候都是一种煎熬。
这两天在尝试 nextjs 项目的自部署,先后尝试了几种方式: 1️⃣ 基于 docker 自己部署,还得处理 ci/cd 等自动化流程,而且 2c4g 的在打包的时候,性能根本不够使 2️⃣ 基于 dokploy 部署,同样没有 2c8g 的配置,基本上也是卡死 3️⃣ aws amplify 部署,说实话,跟个残废一样,打包失败,各种环境不支持 4️⃣ 还有本地打包配合 pm2 进行构建的相关的配置尝试
😭而折腾这些,花费了我两天的时间,都够续费多少个月 vercel 了 ps: 别问我为什么要自部署🤪
前大厂程序员,自从拿了赔偿之后已经失业三个多月了,自从失业面试一直没有合适的。也尝试自己做了以下试着能有些收益,但是都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
1.部署学习 ComfyUI Stable Diffusion, 用 AI 生成美女,粉丝量倒是有一个是 2500 左右,另一个是 500 多。但是奈何不知道该如何变现。接广告都是一些蒲公英合作广场上的一些活动广告,目前还没拿到收益。卖货,上面的东西都性价比太低,没有卖出去的。 只是空有粉丝量但是没什么收益。
2.微信公众号,写一些 ComfyUI 、Stable Diffusion 学到的一些知识或者以前代码经验的文章分享,目前是 300 多粉丝,依然没有什么收益。
3.闲鱼卖点东西,从玩闲鱼到现在一共 7 年左右也只赚了一千多。失业期间赚的估计也就不到 100 。
不知道其他还有什么可以弄,做些小程序、小游戏之类的?又或者自己做个网站之类的?我其实也没指望挣大的,只要每个月能个稳定收入就好。这样也能踏实用其他时间去做些别的。
另外想问下,现在你们那里失业的人多吗? 为什么我身边就我一个人失业了。工作实在没有合适的。
我是在 2018 年毕业后进入前端开发行业的,五年来一路打拼,从小公司做到一家外企。2023 年入职后,薪资终于达到了 25K ,福利待遇也第一次让我有了“站着把钱挣”的感觉。
可惜好景不长,公司股价持续下跌,为了节省现金流,公司裁员 20%,我也在名单之中。虽然拿到了 “N+3” 的补偿,但说实话,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裁员之后我开始重新找工作。其实早就听说这几年就业形势不好,但直到真正踏进社招市场,我才发现环境已经变得多么残酷。
我的简历几乎在第一轮就因为学历被刷掉,海投后只换来两家面试机会,其中一家甚至开出 6K 月薪。当场听完我都有些怀疑人生,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但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正当我迷茫的时候,一位做销售的发小联系到我,说他们行业对“爬虫”和一些小众软件有很大需求,让我研究研究,说不定能赚点钱。
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系统,项目也成功落地,客户用了之后确实能解决实际问题。不过实际运作后发现这类软件比较偏灰产属性,无法公开推广,只能依靠熟人介绍。一旦有客户就能稳定续费,但要获取客户太难。
目前为止也只做成了发小这一家,挣了几千块,根本谈不上养活自己。短期内它更像一个副业,不能当主业来看。
这可能是很多人会问的问题。我想说的也很简单,也算是我思考很久的结果:
所以我不想再赌运气、不想再卷了。我更想先找点能养活自己的工作,再慢慢做打算。
7 月到了,我看着银行卡余额开始焦虑,说句实话,我已经没什么“长衫”可脱了(意思是没有可以再变现的东西了),为了活下去,低门槛的工作我都愿意尝试。
我英语还可以,准备先找份工作然后把雅思考一下,能不能派上用场暂且不说,至少是给未来多一条路。
但眼下的重点,是要先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也认真考虑过跑滴滴、送外卖这类工作,进厂我是完全不考虑的——18 岁那年暑假工我进过一次厂一天 12 小时干的头晕眼花,结果一根手指还被机器压烂了,那段经历让我彻底放弃了工厂。
保安我也去问过,结果还要考证,流程比我想象中复杂不少。
我更倾向于自由一点的工作形式,不希望被某个地方或时间段牢牢绑定。我知道这类工作可能辛苦、也赚不了太多,但此刻阶段,我只想找一个能先撑下去的方向,先让生活有盼头再说其他的理想。
有没有正在跑滴滴或者外卖的朋友,能说说现状?或者有没有其他自由度高、上手门槛低,又适合短期过渡的工作推荐?
感谢每一位认真看到这里的人。感谢
有感而发,大家可以当我在逼逼叨,也可以当我在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
但鉴于维护您的形象,还请别在本帖中阴阳
刚才看隔壁教赚钱的帖子,有人说"谁会把真正赚钱的方法公开?",但同时又有人在默默收藏;
转头又看到另一个帖子,有人喷某个项目不开源,说什么"技术应该共享",但另一边也有人在咔咔付费;
引发了我的思考,赚钱技术不是技术吗?
到底什么是开源?
关于开源,问不同的人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开源是程序员的理想国:代码应该自由流动,技术进步应该惠及所有人,我们应该用技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开源就是一种商业选择: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只是回报的形式不同而已。
哪种对?
其实都对,关键看适用范围。
就像科学一样,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但在适用范围内,它是相对的真理。
如果你是大学生,吃穿不愁,有大把时间,第一种认知完全没问题。那时候追求理想主义,很正常。
但如果你已经工作几年,知道钱多难赚,还不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逻辑,还抱着第一种想法不放,那就有点...
那些大公司为什么热衷开源?真的是为了情怀吗?
人才招聘、市场渗透、生态控制、成本分摊...每一个动机背后都有清晰的商业逻辑。
这没什么不好,商业和理想并不冲突。
当然,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的层面看,第一种认知又变得有意义了。技术的积累确实需要某种"公共品"的属性。
但这不意味着个体就要无偿奉献。
你是吃喝不愁也不用找工作的大学生?还是打算出来创业独立面对商业世界的极客?还是在公司体系内打工的程序员螺丝钉?
开源不是信仰,是工具。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选择。别用不适合自己处境的理想主义给自己套枷锁。
AI 本质上带来的是信息轰炸,能够降低新事物的学习成本,但是同时会降低深入学习的欲望。是否能够深入学习事物或者工具底层是菜鸟到高手的必经之路,信息轰炸会无形中拉高这个的门槛。
大家无形中忽略了 AI 本身的学习成本,cursor 等工具本质上还是和大模型对话,prompt 本身又没有科学意义上的最优解,导致"和大模型对话"的能力学习玄而又玄,越灵性的人掌握的速度越快。
从招聘市场来看,现阶段还是 human with AI VS human without AI 。市场上还是有挺多人对 AI 的使用和理解程度非常浅,仅处于 deepseek 简短对话的程度。
总而言之,AI 只会让我这样的菜鸟更菜,以前大佬还需要我打打下手,往后大佬只需要多跑几个 agent 。
用车地:山东 or 北京
驾驶风格,很猛,前轮胎应该换了。
本田思域 2023 款先锋版,油混
92 号汽油,小加油站,没加过中石化,中石油。这个不用担心,我会自己兑燃油宝,也就是 PEA 。现在发动机工况十分完美。内窥镜看过 0 积碳,每次放机油都是很清澈。
自己兑的燃油宝 100 块钱吧
油价在 6-6.5 之间,取 6.3 计算。
油耗 3.5-4.5 之间,取 4.0 计算。那么百公里就是 4*6.3/100=0.25
除去首保保养了 8 次。要求 5000 一次,我都是超一点再去。
机油用的港壳牌,均价 140 一桶,我都是一次买 8 桶,保质期 4 年够用了,机滤 15 一个,工时费京东养车统一价 50 一次。140+15+50=205
保险第一年 4000 ,第二年 2000 没买车损(然后今年就出事故了,自己修车花了 2000 )
洗车的话算 100 吧,基本没自费过,都是加油站免费的。
过路费就不算了,这个不好计算。我大部分市区开,高速开油耗会彪到 5.0 ,费用还会高。
停车费按 1000 算吧,这个真烧钱。
违章 2 次,300.
油费 0.25*38000=9500
保养 8*205=1640
保险 4000+4000=8000
燃油宝 100
洗车 100
违章 300
停车费 1000
9500+1640+8000+100+100+300+1000=20640
最早与小米结缘还是在高中时期给自己的摩托罗拉里程碑刷入 MIUI ,那时也封装过带 meego 主题的精简版 MIUI (因为那时里程碑的 RAM 只有 256MB ,精简一些服务会更流畅),记忆中各路大神发布的论坛有从安趣网到安酷网?时间有些久远记忆有点丢失。
11 年的暑假,因为马上进入高三,所以暑假也需要在学校中度过,“1999 元”“为发烧而生”“1G 运存”“夏普 854x480 屏幕”等等一些关键词在课间时同学们交流,小米二字的重量超过了 J.Wong 的魅族。 哦,同年,乔布斯去世。
高中毕业后,我终于入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 iPhone 5 。或许其中有些许虚荣心在作祟,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全家桶所带来的生态协同与便利,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确实为我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彼时的小米虽然已经崭露头角,但由于抢购难度较高,没有 F 码支持,再加上早期的品控问题以及网络上对“小米”和“屌丝”用户的刻板标签,使我对小米的印象多停留在新闻与微博的舆论场中。
在大学期间,我曾尝试过一加手机,系统流畅、性能出众,确实令人惊艳。然而,当时的安卓系统在操作逻辑上的诸多不合理,加之应用商店尚不成熟、软件生态分散,让我逐渐觉得,安卓虽然自由度高,却不够安全与稳定。那时的安卓,更像是一个适合折腾与尝试的“玩具”,而非可以高效使用的“工具”——这也许与高中时期我沉迷于为摩托罗拉 Milestone 刷机的热情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小米在智能手机领域不断精进,不仅登上海外舞台(“Are you OK”成为一时话题),也凭借米家生态的完善在智能家居领域取得巨大突破。但即便如此,在那个苹果如日中天的年代,我依然坚定地选择了苹果生态,坚信它所构建的全家桶体验与 HomeKit 智能互联,才是最贴合我使用需求的那一套体系。
2024 年,小米发布了 SU7 (那时雷军和官方还亲切地称它为“艾斯·油·七”)。它拥有令人惊艳的外形、舒适高级的内饰,以及极具科技感的配置。这款小米汽车,给我留下的印象已不再是那个初创期小米的青涩,而是一家深耕十余年的成熟企业交出的满分答卷,甚至是一位“汽车行业的外行”,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带来的一次漂亮逆袭。
我对电车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乘坐要舒适,有智驾辅助。2 吨多的车重,本就不该纠结操控和加速的极限。而 SU7 在我试驾过程中,恰好满足了这些核心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具备 CarPlay 、支持 Apple Music ,对苹果用户极为友好。相比之下,我当时也试驾过阿维塔 12 ,虽说同属高端国产电车阵营,但那种明显偏向华为生态的“傲娇感”,让我这个多年苹果用户略感距离。而 SU7 给我的感觉则截然不同——更包容,也更贴近如今“被苹果冷落”的用户体验诉求,某种程度上甚至像是一次对苹果阵营用户的强势补位。
无数细节都在打动我这个已有 30 多万公里驾驶经验、热爱驾驶的用户。只是汽车毕竟是大件消费,我一时也没下定决心。然而等到想订车时,排产已经排到了至少一年以后。
面对这样一家认真打磨产品、日益成熟的小米,我对它的认知和态度也悄然发生了改变。2024 年 7 月,我购入了红米 Turbo 3 ,作为一款千元档手机,它在流畅度、续航、软件生态、乃至对 Google 服务的完整支持方面都让我惊喜不已。而到了 2025 年初,在享受到国家补贴后,我进一步换购了小米 15 Pro 。本是作为备用的安卓机,却逐步取代了我的 iPhone ,成为了日常使用的主力机。
哦对了,有个意外惊喜不得不提:我的 MacBook 远程控制小米手机的体验,甚至比控制自家 iPhone 还要流畅与完整。
2025 年 6 月 26 日晚,在完整看完发布会之后,我没有犹豫,立刻下定并锁单了小米 YU7 Pro 。虽然抢购过程中一度遇到身份证验证的系统 Bug ,但还好手速不差,最终成功下单,预计在 20 周内就能提车。
钛金属外观,整体配置颇为满意,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在选配时没有勾选 25 扬声器音响。当时只是觉得自己对音质要求不算苛刻,不如省点预算。但没想到,发布会后的几天里,我却反复被这个“未选配”困扰。
原以为只是“全景声”“媲美百万级音响”这样的宣传语不太打动我,结果从后续多家媒体的试驾评测中才得知,这套音响虽然在音质上的提升不算颠覆性,但却附带了主动降噪与模拟声浪功能——这些才是实际驾乘体验中更为重要的部分。换句话说,它不仅仅是音响,而是一整套更高级的行车氛围解决方案。
怪就怪自己功课没做足,也怪自己那晚太冲动,太着急下单。
更令人意外的是,之后小米汽车陆续曝出中低配车型在“电动方向盘”“外防眩目后视镜”等配置上的混乱问题,以及订车时身份证验证 Bug 等流程漏洞。7 月 2 日晚上,雷军亲自出镜进行答疑直播,原本期待能看到企业的担当与透明沟通,结果却是一场颇为混乱的“危机公关”,令人颇感失望。
在提车前,我面前几乎只剩下两个选择:
一、是接受现实,提一辆在音响配置上略显遗憾的车,权当过渡,开个两年;
二、是在提车当天就直接办理过户,转手卖作二手车,及时止损。
至于“改配”这个选项,听起来虽然是补救之道,但现实却是——一旦选择改配,就要重新进入排产队列,等待时间长达 50 周,几乎相当于推倒重来。
说实话,锁单后的第二天起,原本应该属于“等待新车到来”的那份期待感几乎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持续的懊恼与自责。一次冲动的选择,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心理落差。
不过想开了,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损失 5000 元定金。权当是一次学费,提醒自己:下次大件决策前,一定要稳住、想清楚。
3 月份跟风申请的,50w 利率 2.58%,3 年先息后本, 每个月还 1000 利息
拿了几个月,反正每个月利息可以覆盖
这几天突然想起来,不知道是否有什么好去处?
昨天看到纳指又创新高,大 A 好像也好起来了?
周六:写文章时要配一张拼图,没找到合适的拼图工具,于是萌生了自己写个的想法
周日:从早上开始 Vibe Coding ,连续高强度对话了大几个小时,下午还陪老婆出去吃了个饭看了个电影,回来继续,直到凌晨第一个我满意的版本算是基本开发完
周一:添加了构建程序,申请了个新解析,算是正式上线了,顺便写了篇文章介绍了一下,收到了不少朋友的反馈
周二:修复了一些 BUG ,顺便增加了新功能,适配移动端、增加图片视区平移、增加了背景图片,优化了反馈的体验问题
周三:继续接收反馈,增加了新的功能,主要偏向于画布内编辑,可以添加文字、添加箭头,以及自定义边框,还上线了 Landing Page 介绍页,顺便也优化了下项目的 SEO ,接入了流量统计
周四:继续增加朋友们提到的新功能,照片缩放、鼠标/键盘控制、画布添加方框、圆圈,编辑功能拼长图模式同步支持,同时还优化了画布大小以及生成图片的清晰度有上线了个新版本
这个过程我每一天都有记录,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这几天的文章:
昨天是接入流量统计完整的一天,看了下统计昨天已经有 1.29k 的访问量,十分惊喜
今天看访问量统计已经超过 500 了,特别开心,算是这段时间以来最高兴的事情了
工具是纯免费的,甚至连登录都不需要,浏览器打开用完即走,纯前端实现,隐私安全
工具地址: https://img.ops-coffee.cn
期待朋友们的反馈和建议,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