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hung:
开发背景
玩过社交软件的朋友都知道,软件交友体验不佳。这其实来源于目的的背离。平台的目的是留存和付费,用户的目的是匹配离开。尽管不少平台在努力平衡,但仍会看见许多精心设计的付费点;许多暗示你下一个更好的引导。
优质的用户是平台资产,当他们匹配成功时,意味着平台的资产流失。
除开目的的背离,还有客服感。不少网友反馈,在社交软件上聊天像是客服,对不同的人要重复相同的话术,聊着聊着对方还会断线。这种感受在消磨人的耐心,消磨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用户需要填写标签。例如学历、资产情况等。这些标签化的筛选方式,早已植入到了人的内心。品格无法量化,便先通过标签筛选。而一个人的偏好,基本是固定的。
这些重复的沟通、模式固定的筛选,完全适合 AI agent 来做。AI 可以重复沟通、能接受对方的掉线而不感到倦怠。AI 也不会有下一个更好的期待,它做的是忠实于人的指令。这才是 AI 该做的事情。
技术选型
好吧,其实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港科大让 AI 小镇又火了一把。博主秉着好奇的心理,找到了这个项目开源代码。尝试复现,增加附加值。
上周的家庭会议上,博主怂恿老爸搞月老做个副业。毕竟我的叽叽喳喳、反复唠叨是遗传的他。这个活很适合他,也很适合我。博主是 ENFJ ,大剑人格。有价值观追求,又能察觉到其他人的情绪。
一线大厂人群的相亲交友需求存在,且没有 SOTA 解决方案。AI 小镇,是一个现成框架。做原型验证,在其基础上进行调整就够了。
由于启动资金有限,考虑到宣发效果受制于流量平台(受制于买量),实现思路是本地运行 agent 服务。这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节省功能开发的时间和成本,登陆、存储、鉴权都需要大量的开发和测试时间。上线后,计算使用外部大模型 API ,消耗不可控。本地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只管把机子跑满就是。
缺点是用户需要一一维系。也是优点,保证用户真实。
另一方面是,博主的目标是构建撮合服务。agent 是其中的工具,人才是目的。不追求规模化,但追求有效传播、能切实帮助到客户。本地运行还能通过录屏解说,实现二次传播。
竞争态势
竞品方面,博主用 gemini 的深度搜索做了调研。他返回的类似产品,都集中在 AI 情感陪伴方面。和本产品的定位不同。
社交媒体上,也存在情感、相亲题材的博主。他们的粉丝数大致是数万,风格在于择偶定位和线下活动。据称头部某团队,6 人达到千万年营收。
其他一些更本地化的中介平台,其变现方式为会员费。有用户表示红娘逼单和伪造见面对象的情况较多。
定位与风险
AI 相亲小镇解决匹配效率的问题。替代低效、上瘾、增强用户粘性的筛选行为。减少反复开场的倦怠感。减少下一个更好的期待感。通过算法进行条件匹配和对话沟通,实现高效、精准的双向匹配。
参与者将自身数字化,拟定标签、设定目标,剩下的就交给 AI agent 。这种第三方的视角,让参与者有机会跳脱出来,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本产品的主要营收方式为数字化服务费,主要成本为算力和人力支出。
本产品无法完全杜绝资料作假、美化,无法帮助提升外在美商,无法帮助用户实现特定功利想法。
本产品的主要风险来自于市场宣发,双边市场缺乏足够多的参与者。无人感兴趣,冷启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