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閱讀摘要: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

簡介:本書探討了運氣與能力在成功中的作用,並指出如何應對這兩者的影響,挑戰了運氣很重要的普遍法,強調應該正確理解運氣的影響,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詳細闡述了「運氣-能力光譜」的概念,運氣在短期內往往可以超過個人能力,然而,長期的成功則依賴於能力的培養與穩定的過程控制。作者通過統計分析、均值回歸、預測的藝術等方法,幫助讀者辨別成功中的運氣成分,並教導如何佈局運氣,降低風險,鞏固自己的優勢。

心得:本書帶給我許多關於運氣與能力的深刻啟示,特別是如何區分簡單系統和複雜系統,並在不同系統中運用合適的策略。本書讓我清楚地理解到,並非所有的成功都來自努力,運氣在其中也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作者強調,我們需要首先辨別自己所處的賽局是屬於簡單系統還是複雜系統。在簡單系統中,如體育或某些技術學習,只要多付出努力,基本上就能得到相應的回報。而在複雜系統中,如創業或投資,運氣和多變的外部因素常常影響最終結果,努力只是基礎條件,策略、審時度勢和借力使力更為關鍵。這些原則影響了我在運動和投資中的實踐。在運動中,健身是個簡單系統,通過刻意練習和逐步增加訓練量,我發現自己的力量和耐力得到了穩步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完全適用:付出的努力轉化為更好的成績,如果想要進一步突破,可能需要請專業教練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訓練,但努力本身依然是表現提升的核心。相比之下,投資屬於複雜系統。曾以為只要多學習投資知識及技巧,勤於研究股票市場,就能獲得超額報酬,但實際上市場的變化和短期波動往往無法預測,無論是價值投資還是技術交易,市場中的運氣成分不容忽視。透過本書,我學會了接受這種不確定性,不再對短期波動感到焦慮,轉而將重心放在制定長期策略上,因此,對於投資:理解運氣的影響,並使用能夠應對運氣的策略。運氣在短期內可能會獲利或虧損,但只要策略穩健且符合市場的長期趨勢,皆能穩定獲得報酬。

  1. 運氣是隨著機率出現、可能影響個人或團體的事件(一支球隊或一間公司)。
  2. 隨機性和運氣是兩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隨機」視為在系統層次運作的元素,而「運氣」則是在個人層次運作。
  3. 你不可能提升自己的運氣,只要是能透過努力來改變結果的事,其實都與運氣無關,而是個人能力。
  4. 個人能力是指能夠有效利用個人知識,並且已經準備要執行或表現的能力。
  5. 頂尖表演者或專家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們透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來超越一般人的平均水準。
  6. 有經驗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專家,但不同的是,專家有一個預測性的模型;但有經驗的人的模型,卻未必有預測性。
  7. 均值回歸的程度,其實是某件事當中個人能力與運氣之相對作用的函數。如果一件事的結果純粹是出於個人能力,那麼均值回歸的效應就會很不明顯,而且很緩慢。
  8. 為什麼我們很難了解「能力」與「運氣」所扮演的角色。只要我們的心中出現定見,便能合理解釋周遭世界。這樣的能力包涵兩個重要因素:我們都熱愛編構故事;我們也希望找出因果關係。
  9. 歷史就是用既有的事實來拼湊故事,並解釋之前發生的事。歷史學家必須挑選一些必要的事實與人物,來創造一個連續、有條理,也可信的敘事。
  10. 你必須考慮完整的策略樣本,以及這些策略的結果,才能從其他公司的經驗中歸納出有用資訊。如果運氣決定了行動的部分結果,這時候你根本不該研究成功案例以及背後的策略;反之,你應該研究策略本身,看看這個策略是否禁得起考驗。
  11. 當我們知道故事的結局時,我們會梳理手上擁有的各種事實,希望了解為什麼故事的結局會是如此。
  12. 雙罐模型說明,如果運氣分布的變異性,超過個人能力分布的變異性,那麼短期內運氣的影響力的確有可能超過個人能力。
  13. 如果每個人都變強了,那麼輸贏反而是由運氣所決定。
  14. 成功必須結合個人能力與大量的運氣。光靠其中一個因素是不可能的,你必須兩者兼備。
  15. 異數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其實是結合了能力、機運,以及完全的優勢。
  16. 一件事情在光譜上的位置,會決定均值回歸的速度,也就是會決定你的分數會多快回歸到平均值
  17. 如果一件事情全由個人能力決定,那麼收縮因子就是1.0。
  18. 估計的真正平均值=總平均值+收縮因子×觀測平均值—總平均值。
  19. 我們都假設罐子裡的號碼呈現常態分配。真實的狀況中,分配往往屬於非常態。
  20. 要把一項活動放到「運氣—個人能力」的光譜上,第一個方法,就是要思考活動的本質,以及活動的後果。
  21. 成功不是一個線性過程。這當中牽涉到許多因素,包括競爭者、技術發展、法規改變、一般經濟局勢,以及變化莫測的消費者喜好等原因。
  22. 由個人能力主導的活動,那麼均值回歸會比較慢;如果運氣成分較高,那麼均值回歸會快得多。
  23. 多數主動投資人產生的總報酬會優於平均,但這些超額回報往往被各種費用抵銷,所以投資人的淨報酬其實會不如大盤。從各種證據來看,投資確實需要能力。但是,只有少數投資人擁有這種能力。所以投資其實帶有較多的運氣成分,短期投資更是如此。
  24. 晶體智力則是利用過去習得知識的能力。
  25. 流體智力指的是,面對從未見過的問題的解決能力。
  26. 流體智力大約會在二十歲左右達到高峰,然後終其一生會持續穩定下滑。
  27. 流體智力的下滑,顯然與認知速度變慢有關,這是因為額葉(Frontal Lobe)的資訊處理量下滑以及功能減緩。
  28. 傑克看著安妮,但安妮正看著喬治。傑克已婚,但喬治沒有。請問:是否有一個已婚人士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 (A)是
    • (B)不是
    • (C)無法判斷
    • 多數人會回答「無法判斷」。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其實是要考慮安妮的兩種可能狀態:已婚或未婚。如果她未婚的話,答案就「是」,因為傑克正看著她。如果安妮已婚,答案同樣為「是」,因為她正看著喬治。為有考慮所有可能性,你才有辦法得到正確答案。
  29. 企業走下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或許就是組織陷入僵化。公司必須一邊挖掘有利潤的市場、一邊還要開發新的市場,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挖掘既有市場需要優化流程、有效率地執行,通常這可以得到短期內成功。開發未知市場則需要研究和實驗,通常短期內不會有任何立即的回報。
  30. 按照冪次法則的角度來看,樣本分配的一個關鍵特色,就是會有為數非常少的大數值,以及非常多的小數值。因此,「平均」的概念就根本沒有意義。
  31. 報酬遞增的效應,最常發生在初期成本高、邊際成本低的時候;另外就是網絡效應發酵,也就是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會因為更多人使用而增加。
  32. 但不管我們如何評估一個人的實力,運氣總是會透過社會影響,來塑造我們的意見。運氣不僅影響了收入的不平等,它還會影響我們對個人能力的認知。
  33. 執行長的影響力會被脈絡因素所掩蓋,例如產業與總體經濟的變化。一家公司的成功,往往不是光靠一個人努力就可完成,而是要眾人齊心合力,而且外在環境也要幫忙。
  34. 冪次法則得公式為:p(X) = Cx-α,其中C和α為常數。指數α通常是正數,雖然其為負數。因為X會隨著α的冪指數而增加,因此這就叫做冪次法則。該指數的數值通常是2<α<3。
  35. 有用的統計有兩個特性。第一,它必須有持續性。也就是說,現在發生的事,與過去發生的事情非常類似。如果你做的事情主要是靠個人能力,你會預期自己可以很穩定的重複之前的表現。
  36. 信度(或持續性)測驗就是在評估不同時間點的同一個數據。
  37. 好的統計也會有預測性。
  38. 效率概念的背後,就是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已知資訊,儘管個人能力具有持續性,但持續性不一定能反映個人能力。
  39. 馬太效應帶來的成功(例如富者越富)會有持續性,但卻是因為運氣造成的結果。
  40. 目標問題指的是你有意要評估的問題。捷徑問題是比較簡單、你轉而回答的問題。我們會用簡單的問題來應付複雜的問題
  41. 很多時候指數的波動卻與市場上的消息無關。當市場有重大波動時,媒體喜歡將原因導向某個明確的原因。但經濟學家指出,這些原因其實沒有任何顯著性。這不過是創造新聞銷量而已。因為市場上的因果關係並非線性。
  42. 刻意練習之所以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它迫使你停在認知階段,讓你持續想著突破現況,卻不讓你溜進自動化階段、用習慣動作來創造績效。
  43. 檢查清單當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步驟,必須精準、且即時完成。只要是具有明確因果關係的活動,都可以使用檢查清單,。
  44. READ-DO清單通常是用來處理緊急狀況或異常情況。這時候,機師可能完全不熟悉眼前問題,因此READ-DO就像是操作指南。
  45. 爾曼提到兩種檢查清單:「做—確認」(DO-CONFIRM)和「讀—做」(READ-DO)。按照DO-CONFIRM的檢查清單,機師會根據自己的記憶去完成工作,其間會不時暫停,確保所有事情都已完成,而且正確無誤。
  46. 在21點或其他需要運氣的活動中,你必須採取一個自己相信的流程,然後不要太在意每一次的結果。你唯一能贏的策略,就是堅持原則。你的能力沒辦法改變勝算;它只能確保你按照對的原則玩牌。
  47. 無論是管理球隊、經營事業或投資股票,過程往往包含三個部分:分析、心理層面,以及組織的影響。整個過程要能滿足這三者之一,都不是容易的事;如果全部都要滿足,則非常少見。
  48. 偏見包含了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錨定效應(Anchoring)、確認偏見(Confirmation)、還有仰賴最近期的事物。
  49. 如何布局運氣。第一個方法是,如果你是落水狗,這時你要想辦法降低對手的實力優勢;如果你處於贏面,你必須強化你的優勢。第二種方法,就是更緊密地結合因果關係,以降低運氣的影響。最後,你必須明白自己所知的極限。
  50. 在競爭的互動關係中,強者應該要把事情簡化,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能力優勢;弱者則應該想辦法增加隨機性,以弱化強者的優勢。
  51. 我們應該避開那些小額獲利、但卻可能有巨額損失的活動;反之,我們應該參與那些成本小、但獲利驚人的事情。
  52. 原則上,只要兩次分數之間沒有完全關連性,就會出現均值回歸的現象。
  53. 均值回歸是一種統計的產物,讓我們「急於尋找因果關係」的心靈蠢蠢欲動。由於個人能力是穩定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均值回歸的現象,畢竟該活動中摻雜了隨機性(從個人觀點來看就是運氣)。這當中並沒有所謂的原因,所以也不需要加以解釋。
  54. 均值回歸很容易產生三種迷思。首先是因果關係的迷思。每當我們看到均值回歸的現象,也就是數值向平均數靠攏時,我們自然會想要找出背後的原因,但往往徒勞無功。另外就是反饋的迷思,讓我們以為出現好的反饋後,接下來的結果就會比較糟;如果出現不好的反饋,接下來的結果會比較好。最後是變異性遞減的迷思,以為均值回歸表示我們所測量的一切,長期下來會趨近於同樣的平均值。
  55. 真實能力的估計值=總平均+收縮因子(觀察平均值-總平均)。
  56. 高度相關表示均值回歸效應很小;你在預測未來事件時,就應該以前一次結果為參考。低度相關表示會有明顯的均值回歸,所以如果要猜測下一次結果,最合理的猜測,就是平均值。
  57. 有用的統計通常具有持續性,即事件結果與前一次具備高度相關性。
  58. 記得考慮虛無假設:虛無模型提供了詮釋真實事件的脈絡,讓你知道是跟什麼相比。
  59. 審慎思考反饋與回報:刻意練習的意思是,個人必須超越自己的能力極限,而且需要許多即時、且正確的反饋。這個過程需要努力投入,而且十分枯燥。
  60. 找幫手指引你、協助自己提升能力:記下你所有的決策。每一次作決定時,寫下你的決定、你如何形成這樣的想法、還有你預期會發生的事。當決策的結果出爐時,把結果寫下來,然後與自己的預期進行比對。你的記錄不會騙你。當你犯錯時,一切都一目了然,接下來你就可以據此改變自己的行為。
  61. 均值回歸的速度,會取決於兩次結果的相關係數。如果兩個變數的相關係數是1,那就不會有均值回歸。如果相關性為0,那麼接下最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是平均值。換言之,如果你的所作所為與結果並沒有相關性,你就會看到完全的均值回歸。
  62. 解構個人能力與運氣的目的,是要讓我們做出更好的猜測。我們都承認,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能力與運氣的成分。但只有少數人能明白兩者的貢獻有多大,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的表現。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長勝:靠運氣贏來的,憑實力也不會輸回去,常春藤名校「模型思維」課程指定必讀
作者:Michael J. Mauboussin
出版:八旗文化

閱讀摘要:漫步華爾街: 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簡介:本書提供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並討論當今熱門的投資話題,加密貨幣與NFT:話題愈熱的商品,愈有可能是投機泡沫,應該謹慎;因子投資策略:雖然增加風險似乎可以帶來更多報酬,但實務操作可能面臨成本高昂的問題;ESG投資:雖然ESG(環境、社會、企業治理)投資看似穩定,但不同組織的衡量指標差異很大,投資者需進行詳細的盡職調查。作者強調,在這個資訊快速變化的時代,投資者面對各種新商品時,應該保持冷靜,並遵循簡單的「買進並持有指數型基金」策略,正如巴菲特所說:懶惰是最佳的投資模式,不論何時何地開始這種策略,都不嫌晚。

心得:讀完本書後,逐步實踐書中提到的長期投資策略,避免過度焦慮於短期的市場波動,這種投資方法讓我能夠專注於其他生活目標,雖然這不是一條快速致富的道路,而是可持續的投資方式,因為此財務策略穩健並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結合自己的經驗,發展出一套適合的投資方法:

  1. 採用指數型基金廣泛分散投資
    採用指數型基金作為主要投資工具,與其嘗試挑選個別股票,選擇購買覆蓋全球市場或大型指數的ETF如S&P 500 ETF、VTI,相信透過這種方式能夠分散風險,同時享受到整體市場的增長。指數型基金具有低成本和低風險的特點。
  2. 每年重新再平衡
    隨著股市和其他資產的波動,不同資產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會有所變動。大約每半年進行一次再平衡,將資產配置恢復到設定的比例。保持投資組合的穩定,避免過度集中於某一類資產。
  3. 堅持
    最關鍵的一點是堅持。長期投資的本質在於不因市場的短期波動而動搖信心,無論是經歷市場的上升還是下跌,都保持紀律,按照既定計劃進行投資,市場的長期趨勢是向上的,時間是投資者最好的朋友,長期持有指數型基金,體驗到複利增長的力量。

  1. 凡是未來的發展和方向不能依據過去行為來推測,就叫做「隨機漫步」(random walk)。用在股票巿場上,指的是短期的股價變動無法預測,理財顧問、盈餘預測或技術線圖都幫不上忙。
  2. 因為學術界有種奇怪的想法,認為教授不應該賺錢。教授可以繼承大筆財富、和有錢人結婚,也可以花錢闊綽,就是絕對、絕對不可以賺大錢,賺錢不符合學術作為。
  3. 物品的價值只值其他人願意付錢購買的價格。
  4. 大部分首次公開募股的個股表現都不如大盤;而且如果你在新股開始公開交易後才買進,通常會買在比較高的價格,虧損的機會也更高。
  5. 為了讓網路相關個股不斷高漲的股價合理化,證券分析師開始使用一堆「新的衡量標準」來評量股票的價值。
  6. 兩次泡沫帶來的教訓不是市場偶爾可能會不理性,因此我們應該放棄訂價金融資產的磐石理論。顯而易見,我們應該學到的教訓是,每一次,市場確實都會自行修正。儘管市場修正的過程緩慢又毫不寬容,它終究會修正所有不理性的狀況。
  7. 股市的本質不是一台投票機器,而是一台體重計,它評估價值的標準從來沒有改變過。到最後,每一檔股票的價值,只會等同於現金流的現值。無論如何,真正的價值終究會勝過所有價格。
  8. 理性投資人願意為預期成長期間比較長的個股,付出比較高的股價。
  9. 理性投資人願意為股利和盈餘的成長率比較高的個股,付出比較高的股價。
  10. 雖然基本面分析看來可靠又合乎科學原理,但它還是有三個瑕疵。第一,資訊和分析可能不正確;第二,證券分析師對「價值」的估算可能不當;第三,股價可能始終沒有反映出估算的價值。
  11. 只買未來五年以上盈餘成長高於平均值的公司。
  12. 絕對不以超過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
  13. 巿場平均本益比是一項有用的指標。與這項指標相當或是稍微高出一點點的成長股,通常都值得投資。
  14. 購買本益比低於巿場平均值、股價還沒有起漲的成長股。只要買進時本益比低,就算成長不如預期、盈餘下跌,虧損也有限;但是,如果成長符合預測,就可以享有雙重好處。
  15. 過去的股價波動不能用來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勢。因為股巿沒有記憶,即使有時候表現出有動能的樣子,發生的頻率卻不明確,而且經常很快就消失。
  16. 數學家將這樣使用隨機流程產生的一連串數字稱為「隨機漫步」。
  17. 股價波動的歷史並不能提供有用的資訊,讓投資人在管理投資組合時,持續表現得比買進並長期持有更好。
  18. 簡單的買進並持有,也就是買進一檔或多種股票並且長期持有的策略,可以讓投資人賺進相當、甚至更多的獲利。
  19. 也就是說投籃與擲銅板一樣,所有結果都是獨立產生,不會受到先前結果的影響。雖然連續投中兩、三球確實會影響球員下次投籃時的心理狀態,但是許多證據都指出兩者無關。
  20. 有五項因素可以說明為什麼分析師要預測未來會如此困難︰一、隨機事件的影響;二、「創意」的作帳流程創造出讓人存疑的盈餘;三、分析師的誤判;四、最優秀的分析師往往會轉任銷售部門或資產管理經理人;五、在大型投資銀行營運體系中,分析師必須面對的利益衝突困境。
  21. 我們每年都可以看到共同基金的績效排名,許多基金的表現優於平均值,有些還領先不少。問題在於,這些績效不能看出持續力。就像過去的盈餘成長不能推測未來的盈餘數字一樣,過去的基金績效也不能預測未來的結果。
  22. 事實上,股價永遠是錯的。效率巿場理論要表達的是,沒有人知道股價到底是過高還是太低,而且股價也不是漫無目標、反覆無常的變動,更不可能對基本面消息無動於衷。
  23. 要透過多元投資組合消除風險,並不需要負相關,馬可維茲證明,標的只要不是完全正相關,就有可能降低風險。
  24. 風險最低的投資組合是18%外國股票,再加上82%美國股票。
  25. 系統性風險不能透過分散投資的方式消除。
  26. 計算貝他值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比較個股(或投資組合)的波動與整個巿場的波動。
  27. 在非系統性風險的範圍內,某檔股票報酬的變動,往往可以透過其他股票報酬相反的變動來抵消或是減緩。
  28. 沒有任何一項單一指標可以充分反映出眾多系統性風險對個股與投資組合的影響。巿場大環境的波動會影響報酬;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變動、國民所得與其他經濟因素(如匯率)的變動,也會影響報酬。此外,一些證據顯示,股價淨值比較低、規模較小的股票,報酬會比較高。
  29. 產生不理性市場行為的因素有四種: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偏誤的判斷(biased judgments)、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與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30. 沒有什麼事情比看到朋友發財更能損害一個人的福祉和判斷力。
  31. 市場不理性的期間,可能比套利者維持償債能力的時間還要長,尤其是套利者受到信貸約束時更是如此。
  32. 研究人員評估所有新上市股票上市5年後的表現,結果發現這些個股每年的績效都比整體股市表現低4%左右。
  33. 風險溢酬的定義是:從市場獲得比持有美國國庫券(最安全的報酬)更好的超額報酬。
  34. Smart Beta經常被稱為因子投資法。如果投資人認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貝他值無法完整衡量風險,可以將前面提到的調整或偏重方向視為額外的風險因子。
  35. 為了找到「價值」,投資人要找到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低的股票。這裡的「價值」是根據目前的現實狀況來衡量,而不是根據未來的成長預測來衡量。
  36. RAFI的基金在獲取超額報酬方面的所有成就,皆導因於它承擔了更大的風險,而非來自市場對成長型股票的錯誤定價。
  37. 投資組合的核心應該都由低成本、節稅、廣基型的指數型基金組成。如果你真的想冒險賭某些風險因子未來將產生較高的風險調整後報酬,那麼,最穩健的做法就是將市值加權型的整體指數型基金列為投資組合的核心,再輔以側重某些因子的投資組合。
  38. 資產類別的世界裡也有分熱門和冷門低勝算資產,而且,投資人也往往為了賭低勝算資產勝出,因而支付過高的價格。
  39. 有能力承受槓桿固有額外風險的投資人,也可以在投資組合中增加風險平價投資組合,或許可以提高獲利。
  40. 保障財務安全的中心原則是「簡單至上」。避開複雜的財務產品,也避開一直想要推銷商品、熱心過頭的業務員。
  41. 貨幣巿場基金提供投資人最佳的現金儲備工具,它具備安全的特質、可以依照基金帳戶餘款開立大額支票(一般至少可以開250美元的支票),而且能夠持續累計利息直到支票付款為止。
  42. 網路銀行可以提供比一般儲蓄帳戶和貨幣基金更高的利率,而且和貨幣基金不同的是,它們已經成為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要保機構,可以保證你的錢絕對安全。
  43. 國庫券比貨幣基金和銀行定存更有利的是,所得可以免稅,此外,國庫券利息通常比貨幣基金高。
  44. 傳統個人退休帳戶提供的是「今天的好處」,也就是立即的免稅效果,但收入必須夠低才符合條件,而且資金與投資產生的收入一直到提領時才要繳稅。羅斯退休帳戶則是提供「明天的好處」,你不能立即享有免稅優惠,但是提領時連投資收益都可以免稅。
  45. 如果你離退休還遠,目前的所得稅率低,使用羅斯退休帳戶可能對你比較有利。如果你的收入過高,存入一般退休帳戶的所得不能免稅,但是符合羅斯退休帳戶的使用條件,毫無疑問,就應該採用羅斯退休帳戶,反正兩種提撥款項都無法幫你避稅。
  46. 找到能讓你安穩睡覺的平衡點,是你必須採取最重要的投資步驟。
  47. 找出你能承受的風險程度,以及確認你的稅率級距與收入需要。
  48. 在通膨節節高升的時期,房地產的報酬經常比股票高,但是通膨走緩時報酬則不及股票。總體來說,房地產是報酬優渥的良好投資,又是對抗通膨的極佳利器。
  49. 有四種債券特別值得考慮︰一、無息債券;能讓你在一段預定的期間鎖住高收益;二、免佣金的債券基金讓你能夠以「單位」購買債券的投資組合;三、免稅公債與公債基金;適合適用最高稅率級距的幸運兒;四、美國抗通貨膨脹國庫券。
  50. 抗通膨國庫券不適合要納稅的投資人,只適合用於享受節稅優惠的退休計畫。
  51. 決定股票長期報酬的兩項主要因素是,買進股票時的股利收益,以及股利與盈餘未來的成長率。
  52. 長期股票報酬=原始股息殖利率+股利成長率。
  53. 股票報酬由三項因素決定:一、購買股票時的殖利率;二、盈餘成長率;三、股票評價改變,也就是本益比與價格股利率的改變。另一方面,債券的報酬決定於:一、購買時債券的原始報酬率;二、利率與報酬率改變,影響投資人能否持有至到期日,並影響債券價格。
  54. 持有投資標的的期間,也就是你的「定力」(staying power),會決定你真正承受的投資風險。
  55. 定期定額投資不過是在一段很長的時間中,每隔一定的時間(例如一個月或一季),以一定的金額買進投資標的(例如指數型共同基金)。以固定的金額定期買進股票,可以大大降低(而不是完全避免)股票投資的風險,讓你不會把所有股票都押在最高點買進。
  56. 整體股巿(而不是個股)的機制正好和牛頓定律相反,所有掉下去的東西必定會彈回來。
  57. 年金的潛在缺點有四項。資產年金化與遺贈動機(bequest motive)不一致、年金受益人無法彈性消費、交易成本極高,而且缺乏節稅效率。
  58. 買進本益比略高於巿場平均值的股票一樣沒有問題,只要公司的成長展望大幅高於平均值就好。
  59. 每年年底我都會把產生虧損的股票賣掉,鮮有例外。選在這個時間賣股是因為,申報所得稅時,虧損可以扣抵一定金額,或者沖抵已經了結的獲利,因此兌現損失能夠降低稅金。
  60. 如果你用短期資本損失抵稅,最終長期資本利得稅的課稅基礎將會降低,適用的長期資本稅稅率也會比較低。
  61. 那些歷久彌新的經驗教訓包含廣泛分散投資、每年重新再平衡、採用指數型基金,以及堅持到底。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漫步華爾街: 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 (新編增訂版)
作者:Burton Malkiel
出版:天下文化

閱讀摘要:隱市致富地圖

簡介:本書為投資者提供深入見解和實用策略的指南,旨在幫助讀者在變幻莫測的股市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致富之道。作者分享了如何在股市中通過價值投資和趨勢選股找到獲利的金礦。從基本面、技術面到籌碼面的分析,書中教導讀者如何精準掌握趨勢中的贏家,並避免槓桿等風險操作帶來的損害。本書也強調耐心等待的重要性,投資不是一場快速致富的遊戲,而是一段等待股價成長的過程,最賺錢的往往是那些看似無聊的股票,而持有好公司的股票,時間將成為最好的朋友。

心得:本書提供具體的選股技巧,反覆強調耐心與紀律的重要性,實現穩健地財務成長。近幾年,我以小額資金進行贏勢股的投資練習(或是QQQ),首先透過基本面分析,篩選出產業前景良好、營收穩定增長的公司,也練習使用技術面工具來確認買入時機,避免被短期市場波動影響,並相信這家公司處於變好的過程。籌碼面分析則幫助我觀察內部人持股和法人動態,確保自己跟著大玩家進場,印證了書中所說的「趨勢是股價創新高的幕後推手」,只要找對贏勢股,時間會帶來回報。

  1. 股票沒有絕對價值,各種計算股票價值的方法,都只是算出股票的相對價值,用來比較投資機會
  2. 本益成長比會將公司營餘的成長率考慮進去,幫助判斷成長性高的公司股價是否被高估
  3. 投資時間拉長後,短線訊息就不重要,產業趨勢才是重點
  4. 散戶靠3件事縮短與法人的差距:重視公司資訊透明;著重業務單純的公司;長期投資,避免炒短線
  5. 價值投資適合選擇 4種路線,分別是定存股、價值股、轉機股、回購股;波段操作適合選擇 3種路線,分別是成長股、景氣循環股、贏勢股;短線交易則適合題材股
  6. 買進價=目標價÷(1+期望報酬率)
  7. 籌碼面和技術面的差異在於,技術面看的是股價走勢,而籌碼面看的是買賣雙方是誰,但籌碼面的缺點是容易過度解讀,同一個券商未必都是同一群人的買賣
  8. 股權結構最重要的,是看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背景
  9. 大股東如果是管理階層的家族、國家主權基金、壽險退休基金等,對投資就能加分,因為他們更懂股票,也能長期持有
  10. 營運狀況能從法說會、財報、研究報告、產業報告中收集,甚至從研究上下游供應鏈的看法得知
  11. 產業成長多快、成長能延續多久、產業未來的變化,找出這3個問題的答案,就能知道是否值得研究
  12. 拿公司和全球同業比較 3個層面,分別是成長能力(營收與淨利)、獲利能力(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與評價高低(本益比或股價淨值比
  13. 未來機會是要看個股未來還有多少題材,成長能延續多久
  14. 贏勢股面向:
    • 領導者背景
    • 公司發展歷程
    • 競爭態勢
    • 同業比較
    • 產業成長性
    • 產品組合
    • 未來機會
    • 營運狀況
  15. 技術分析的目的,是透過線型和成交量,推測股價背後的訊息,然後多一層參考
  16. 最有效的是:成交量、K線型態、移動平均線(MA,簡稱均線)
  17. 成交量是技術面最重要的指標,就像是訊號放大器,沒有成交量,訊號也就沒有意義
  18. 將成交量「爆量」,設定為超過月平均成交量的5倍,爆量的背後意義,是買方或賣方認同當日價格,也認同當日的交易訊號
  19. K線型態是觀察股價的慣性改變,預判股價的未來走勢
  20. 怎麼畫出盤整區間?我習慣將前波高點連接成一條線,將前波低點連接成一條線,當股價在上下兩條線之間,就稱為盤整
  21. 均線背後的意義是,這段期間內所有人的買進成本
  22. 買股訊號:向下跳空缺口回補
  23. 買股訊號:盤整區間下緣,量縮而不跌
  24. 賣股訊號:盤整區間上緣,爆量而沒創高
  25. 賣股訊號:向上跳空缺口回補
  26. 賣股訊號:漲到壓力價格附近,爆量上漲無法突破
  27. 買股訊號:跌到支撐價格附近,爆量跌不破
  28. 當成交量創高但股價卻無法創高,往往可能是股價已達高點
  29. 跳空缺口代表股價脫離慣性,未來可能有一波新行情
  30. 最重要的3個籌碼分析,分別是:內部人持股異動、實施庫藏股、券商分行買賣超
  31. 每天盤後會有券商分行的買賣超統計,能找出過去買股時機掌握最好的分行,也就是往往在股價起漲前低點,囤貨最多的券商分行,並把他們作為指標,當這些人賣股時,也會是股價反轉的領先指標
  32. 當股價遭到錯殺後,有些公司會回購庫藏股,也就是用公司資金從股市裡買股,這麼做往往能讓市場看到公司的決心,並認定股價嚴重被低估
  33. 融資是指借錢買進(散戶看多),融券是指借股賣出(散戶看空),而借券是指法人機構借股賣出(法人看空)
  34. 軋空是指放空的人因為股價大漲而被迫停損,需要買進回補,導致股價續漲
  35. 基本面選股,技術面找價位,籌碼面察異狀
  36. 基本面的最大問題是,很難判斷股價跌到多少算便宜,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損,所以基本面的賣股邏輯是,「當買進的理由不存在」時賣出
  37. 當股價連續多天大幅上漲或下跌,會使技術指標在高檔或是低檔區間的波動減緩,股價無法有效反應指標變化,這就是指標鈍化的現象
  38. 基本面選股:可對抗市場波動,也可能陷入攤平無底洞
  39. 籌碼面選股:能偵測股價短期異狀,有時也會過度解讀
  40. 技術面選股:買賣訊號明確,但難以判斷重要性
  41. 以基本面選股,建立信心、以技術面決定買賣價位、以籌碼面偵測股價異狀
  42. 股性來自於這支股票吸引到的買家是誰,而股票價格是由多數人決定,買家的特質會決定股票的個性
  43. 金融股的好處是營運穩健、市場寡占與進入門檻高,但長期來看,潛在風險是受到非銀行體系的競爭影響,例如線上支付平臺、線上借貸平臺等。若要考量金融股作為定存股,可以優先考慮體質好、積極推動金融創新科技,且能維持成長的個股
  44. 股票填息是指配息後,股票漲回配息前的價格
  45. 基本面看產業和公司、技術面看股價與成交量、籌碼面看買超與賣超
  46. 基本面為主,並參考技術面找買賣價位,再以籌碼面追蹤異常變化
  47. 勝率是看股價上漲或下跌的機率,報酬率是看股價會漲或跌到什麼價位
  48. 股價反映的是公司的未來價值,能一直上漲的公司,代表能夠不斷成長
  49. 投資贏勢股,關鍵不在於誰賣得好,而是誰買得早
  50. 趨勢的產生來自 2個原因,一個是環境改變,另一個是科技變革
    • 未來2年的營收成長率皆高於10%,並高於產業平均(未來成長性)
    • 未來2年淨利成長率高於15%,並高於產業平均(未來成長性)
    • 未來2年的毛利率連續上升(獲利提升)
    • 未來2年的淨利率連續上升(獲利提升)
    • 市值超過新臺幣50億元(市值大)受惠於趨勢成長的產品,占公司營收至少超過50%(概念純)
  51. 財務條件有4個重點,分別是未來成長性、獲利提升、市值大、概念純
  52. 好的趨勢有3個條件,分別是進入門檻高、潛在市場大及正在發生中
  53. 贏勢股的保存期限由進入門檻決定
  54. 標準普爾500 成分股的產業配置更為均衡,因為是從各行各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龍頭,如果是風險承受度較低的長線投資人,可以考慮標準普爾500的指數型 ETF
  55. Invesco 那斯達克 100指數 ETF(QQQ)是投資贏勢股最簡單的方式
  56. 股價淨值比法:目標價=每股淨值×股價淨值比
  57. 股價營收比法:目標價=每股營收×股價營收比
  58. 本益比法:目標價=每股盈餘×本益比
  59. 本益比法適用於產業成熟,業務營運成長的個股
  60. 股價淨值比法適用於景氣循環股
  61. 股價營收比法適用於新創產業的個股
  62. 量化停損:直接設定停損價,重點是滾動式調整、適合剛接觸股市的人
  63. 參考兩個變數,一個是股價波動,另一個是風險報酬比,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參考變數是資產配比
  64. 個股的風險係數 Beta 值或是200天的股價波動,和權值股相比之後設定停損價
  65. 研究股票最重要的,不是預估每股盈餘,而是管理市場預期
  66. 股票沒有絕對價值,價值都是比較後才產生的。因為比較,才會看到股票被高估或低估
  67. 投資組合習慣是一次持有3 到5支股票,再多也不會超過10支
  68. 決定持股比重,主要有3個步驟。首先,我會先刪除投資期望值是負值的個股,因為賠錢的機會更大;再來,決定投資組合裡要有幾檔持股;最後,以投資期望值的高低決定持股比重
  69. 好球帶概念:以報酬率、勝率、虧損率、敗率計算出投資期望值,正值即是好球,可以考慮買進;負值即是壞球,可以捨棄
  70. 賺錢的股票大家都會掛在嘴上,而賠錢的股票只會放在心上
  71. 投資最重要的是等待,而不是追逐機會,並注重多元化
    • 以可靠的事實和分析做為投資基礎,建立自己的價值觀。
    • 不要低估心理層面的影響力。
    • 投資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認知到我們無法完全預知未來。
    • 想判斷投資是否真的能賺錢,要看在逆勢中的表現如何
  72. 黑天鵝的出現很難判斷和預防,減少損害的方法,就是善用資產配置
  73. 投資的信心,不該建立於股價短期的漲跌,而是在於自己對個股與產業長期的掌握度
  74. 握有第一手資訊的人,不會平白無故把消息給無關緊要的人,會把訊息散播出去,通常是自己布局完成,時機成熟,想找機會賣股了
  75. 忘了成本的實際做法,是每天更新資產的淨值,亦即把所有未實現損益都算成已實現損益,不是沒賣掉就不算虧損
  76. 選股如選人,是在買「變好的過程」。我們不應該因為一家公司如日中天而買,也不應該因為跌入谷底而買,買股只因為這家公司會慢慢變好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隱市致富地圖:60億操盤手用一張圖,找到上漲超過30%的翻轉人生贏勢股
作者:股市隱者(謝天健)
出版:大是文化

閱讀摘要:綠角的基金8堂課

簡介:此書是一部為投資新手所撰寫的指南。書中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基金投資的基本原理、策略和實務操作。將複雜的投資概念轉化為八堂課程,幫助讀者從零開始,建立穩健的投資基礎。書中強調的風險管理、費用控制和理性投資策略,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在複雜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投資之道。

  1. 基金投資的基礎知識
    • 了解什麼是基金、基金的種類及其運作方式。
  2. 風險管理與基金選擇
    • 投資的首要原則是風險管理,強調了風險優先的理念,並介紹了如何根據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合適的基金。
  3. 費用與成本控制
    • 費用是基金績效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詳細解析了基金的內扣費用、經理費等,如何挑選費用低廉的基金,以提升長期投資回報。
  4. 市場與基金績效分析
    • 理性看待市場波動和基金績效,如何避免過度依賴過去的績效數據,強調長期穩定的投資策略。
  5. 定期投資與資產配置
    • 採用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以時間分散風險,並探討了如何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達到穩健增長的目標。
  6. 再平衡策略
    • 介紹了再平衡的重要性,如何在投資組合中賣出高價資產、買進低價資產,以維持既定的風險水平,達到長期投資的穩定增長。
  7. 投資心理與行為經濟學
    • 探討了投資人的常見心理陷阱,如過度自信、短視等,幫助讀者認識到如何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保持理性投資心態。
  8. 實務操作與基金組合建構
    • 通過實例和操作指南,幫助讀者建立適合自己的基金投資組合,並教導如何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與優化。

心得:對於投資新手來說,本書提供了實用且易懂的入門指南,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將投資的基本觀念和實務策略清楚地呈現,讓我在投資初期能夠掌握關鍵原則,避免陷阱。剛出社會不久,我選擇以台灣50指數ETF(0050)進行定期定額投資,每月固定投入資金,這讓我能夠在不需要關注市場波動的情況下,穩健地累積資產,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定期定額不僅可以壓低買進成本,也能分散市場風險,是初學者開始投資的不錯策略。隨著經驗的增加,我開始調整投資策略。台股方面,逐漸將資金轉向高股息ETF以及正二,這些選擇更符合我對於收益與風險的平衡需求。同時,在美股主要持有SPY,一支涵蓋廣泛的標普500指數ETF,適合長期持有。為了增加一些進取性的投資,配置了一部分資金在SOXL槓桿型ETF,帶來了較高的潛在回報。透過本書,我學會了如何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目標,靈活調整投資組合,並持續優化資產配置,投資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市場狀況和個人需求來進行調整。本書幫助我了解投資基礎,在投資道路上逐漸成熟,能夠應對市場波動,並根據自身需求調整投資策略。

關於投資的兩三句話…

  1. 所有謹慎務實的投資策略,都以風險為優先考量。
  2. 投資的目的,不在於創造可以拿出來誇耀的成績,而在於達成自己的財務目標。
  3. 大多基金業者,在收取投資人股票型基金1.5%經理費,債券型基金0.75%經理費之後(還沒計入買基金的手續費),帶給投資人的是遜於指數的報酬。
  4. 基金績效是能力與運氣的綜合表現。
  5. 依過去績效選擇基金,無法帶給投資人在低點持續買進的信心,因為低點往往就是績效不彰的時候。
  6. 5050代表兩個簡單的篩選條件。第一個50表示基金總開銷比率(Expense ratio)要在0.50%以下。基金的總開銷是包含經理費、銀行保管費、律師顧問費以及會計師簽證費等各種費用的總和開銷。這些費用愈低,基金就愈可能有良好的績效。第二個50則表示基金年周轉率要在50%以下。周轉率代表基金更換持股的頻率。
  7. 與其參考過去績效,投資人應更留意基金的內扣成本。內扣成本愈小的基金,未來愈容易有好表現。
  8. 有很多投資人很奇怪,在家裡披薩快被吃光時,還會凶巴巴地大喊:「都不會留給我喔!」但投資時的態度卻是「1%的費用?沒關係,錢你拿去吧。」
  9. 不要用矛盾的態度處理本質相同的問題。
  10. 市場絕不是有愈多人研究、花愈多費用,就會生出愈大的報酬。
  11. 這些專業金融機構,雖然知道免佣與有佣基金的同時存在,卻刻意只將有佣基金引進台灣。他們口口聲聲說為投資人服務、為投資人設想,但這種行為明白表示,他們心中最在意的,其實是他們的費用收入。
  12. 若要對台灣股市進行指數化投資,有元大台灣卓越50ETF(代號0050)、富邦台灣摩根ETF(代號0057)與永豐台灣加權ETF(代號006204)可供選擇。在台灣債市方面,目前沒有ETF。
  13. 領航美國全股市指數ETF的內扣費用非常低廉,僅有0.05。
  14. VWO的內扣費用明顯優於其他兩個標的。VWO資產總值353億美元,是目前美國資產規模最大的新興市場ETF。EEM平均每天成交量達6,000萬股以上,是流動性好的ETF。
  15. 一般公債在通貨緊縮的時候,可以提供保護。而在通貨緊縮之際,抗通膨公債反而會表現不佳(因為配息會隨著滑落的物價指數一同下跌)。
  16. BNDX在投資非美國的國際債券時,有進行匯率避險,會試圖消滅非美元的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波動對ETF淨值的影響。IGOV和BWX則沒有進行匯率避險。
  17. 黃金,就跟各種金融資產一樣,短期走勢是無法持續正確預知的。應以「保險」的態度來持有黃金,而不是想要短線進出,從黃金操作中賺錢。
  18. 持續在正確的時點進出市場」不僅在理論上違背市場基本原則,在實務上也是不曾有人辦到的事情。
  19. 股市預測者的唯一價值,在於讓算命仙看起來更準一些。」(The only value of stock forecasters is to make fortune-tellers look good.)
  20. 就將投資的進入與離開點,分散在一長段不同的時點就可以了。。投資人便避開點到點的投資。
  21. 定期投資這個看似簡單的無大腦策略,其實裡面融合了面對市場走勢難以預測的務實態度,同時也符合大多人的資金來源狀況。
  22. 很多投資人將投資的重點完全放在報酬率上,事實上,「能拿出多少資本來累積、來投資」,才是真正決定最後終點價值多寡的決定要素。
  23. 定期定額有壓低平均買進成本的效用;定股投資可以確保投資人在長期上漲的走勢中持續投入、參與市場;定期定值則可讓投資人低點多買,高點少買或甚至賣出,有機會將投資成本壓得更低。但需注意的是,投資的重點不僅是報酬率,最後累積金額的多寡,往往才是重點。
  24. 定期定額若沒有將投資金額跟隨通膨與市場的成長同步調升,那會造成投入市場的累積資金相對減低。定期定值在市場上漲時少買,或甚至賣出的動作,也一樣會造成投入資金減少的問題。
  25. 投資的基本原理就是將資本暴露在市場風險中,以換取獲得報酬的機會。
  26. 在低波動的投資,定期定額壓低平均價格的效果很有限。但是,定期投資的首要目的,不是降低平均買進價格。它的主要目的,在於讓投資人將資金分散在不同的時點,避免在單一時點大量買進,而事後回顧,發現那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時點的風險。
  27. 時間上進行分散才是定期投資的首要目標,只要投資人想在時間上分散,那麼就可以採行定期投資。
  28. 採取定期投資的根源,在於我們承認市場走勢無法預測。假如我們已經承認市場走勢無法預測,那麼為什麼還要採用要能預知市場走勢才會有用的停損停利呢?所以同時採用定期投資策略與停損停利,是一種投資邏輯上的根本矛盾。
  29. 景氣大好之際,股票讓你參與經濟成長;通貨緊縮之際,現金有保值的效果;通貨膨脹時,抗通膨債券可以維持你的購買力;金融市場動盪之際,高評等公債將發揮保護的效果。
  30. 資產配置的重點在於處理未來不確定結果的風險,而這正是投資的要義一個以退休為目的的投資組合,可以用「110減去年齡」做為高風險資產的比重。譬如一位30歲的人,他以退休為目的的投資當中,股債比便可採行80:20的比例。
  31. 低風險資產未來實現的報酬不一定會輸給高風險資產。假如高風險資產確定可以帶來比低風險資產要高的報酬,那其實就沒有風險。高風險資產正是因為報酬可能高,也可能低,所以才叫高風險資產。
  32. 所以再平衡等於是賣出上漲的資產,買進下跌的資產,這就會自動形成一個「賣高買低」的機制,而賣高買低是可以提升報酬的。
  33. 再平衡的特色:風險控管、內建買低賣高策略、預防泡沫爆炸。
  34. 放棄這種以「看好」為投資主軸的投資策略,改採廣泛分散的資產配置與再平衡的紀律,你就是金融市場中真正精明的投資者。
  35. 沒有確切的證據指出,以觸發條件進行再平衡會獲得較好的投資績效。因此投資人可以每年選定一天做為自己的投資檢討日,回顧過去的投資成績,並進行再平衡的動作。
  36. 這些明牌的提供者違反了兩個基本原則:一是人性;會賺錢的方法,人一定會留下來自己用。二是基本市場邏輯;沒有人可以持續提供穩賺的標的,那是不可能的事。
  37. 停損,最多只能控制單次的損失(假如沒讓人錯過之後的上漲的話),它無法預防投資人一直遇到需要停損的狀況。這次-20%停損,下次又-20%停損,兩次下來就是近-40%的損失了。停損設下的百分比,絕非資金損失的上限。
  38. 會執行停損的人,他們不是擁有證券,而是在租借證券。證券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張紙,一張價格可能漲也可能跌的紙,而非代表持有企業的一小部分。假如這張紙在市場上變得不值錢了,他們就開始擔心沒有人要來接手,所以要快快轉手出去。這種心態,可稱做投資嗎?他們一定不會想,股價便宜,代表可以用更低的價格買進具有生產力的企業股份。
  39. 買進並持有,其實就等於是停利之後,又再瞬間回到市場。造成這兩者差異的根本原因,在於停利之後,市場的走向。
  40. 停損與停利出場能否勝過買進並持有,重點就在於出場多久以及出場這段期間的市場表現。
  41. 市場是交換風險的地方。買進證券的投資人,承擔價格下跌且參與其中的風險。賣出證券的投資人,承擔價格上漲卻沒有參與的風險。每筆成交,都是風險的交換。
  42. 許多人認為出清持股,走出市場,他就沒有風險了。「出清持股就沒有風險」,對許多投資人來說,其真正意涵在於「走出市場就沒有心理壓力。
  43. 大多數投資人離開市場為的是處理心情的不安。而停利和停損,正是處理心理不安的方法。
  44. 停利處理的心理問題是──懼高症。很多人看著手中持股價格愈來愈高,心中也愈來愈害怕,就像看著木條堆成的疊疊樂愈排愈高。心中雖因財富的增加而高興,想要再多累積一些,但又害怕整個垮下來。於是採用停利策略,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45. 許多人看著手中原本看好的標的,跌得一塌糊塗,心理難受。承受金錢損失與暗中譴責自己看錯的雙重心理壓力。
  46. 使用健全的策略投入金融市場,絕非賺錢的保證。不要忘記!市場就是讓人用虧損的可能,換取賺錢機會的地方。不論你用再好的投資策略,都不能逃避這個風險。
  47. 一個投資策略只要在邏輯上、實務上可行、讓投資人具有實踐完成的信心,它就是一個好策略。
  48. 掌握在我們手上的錢,代表一份可隨我們自由意志使用的購買力。
  49. 投資還真有穩定社會的功能。讓許許多多對工作不滿的人,有個宣洩的管道。但又隱藏著灰色、鐵一般的事實,讓大多數的人必須繼續工作,為社會付出心力。
  50. 成本愈低,基金愈容易有好表現,這才是投資人應有的觀點。
  51. 說績效好的基金成本高也沒關係,這種論點,就像挑出一兩位吸菸、喝酒、過胖、攝取高鹽高油飲食,還活到100歲的人瑞說,你看,這些生活習慣不重要嘛,最後的壽命年限反應出在不良的生活習慣下,還是可以活得長壽啊。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綠角的基金8堂課
作者:綠角
出版:經濟日報

閱讀摘要: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簡介:本書將經典的「複利效應」概念引入到個人成功和生活成就的領域,解釋了如何透過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逐漸累積出巨大的成果。書中強調,成功並非僥倖,而是一門可循的科學,任何人都能通過建立良好的習慣和持續的努力來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本書揭示了複利效應的核心:每一個小決定都會形塑你的人生軌跡,雖然這些改變可能不會立即顯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帶來巨大的影響。無論是在健康、人際關係、財務管理還是其他方面,只要持之以恆地採取積極的行動,就能啟動複利效應,實現夢想的成果。作者透過真實案例和實際操作指南,幫助讀者了解如何運用複利效應的力量,從日常的小習慣開始改變人生軌跡。

心得:每一個小小的決定和日常習慣都能累積出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在短期內難以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將產生驚人的影響。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並啟發我如何在健身和投資等方面更有效地應用複利效應,以達到長期的改變。2年多前,我決定開始健身,當時只是抱著增強體力的想法,每周做些簡單的運動。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發現,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運動,配合適度增加的強度,讓我的體能逐漸提升,身體也變得更加強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具體體現,但回頭看來,正是這種日復一日的堅持和逐步的改進,讓我在此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書中提到的「小步驟持續累積」的理念,正是關鍵。在財務管理上,我選擇了長期持有的策略。剛開始時,我投入的資金並不多,收益也並不顯著,但我堅持定期投資,並不因市場的短期波動而隨意更改計畫。幾年下來,這些累積的小額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竟形成了不錯的收益。這正是複利效應的力量,它告訴我,耐心和持續投入,最終會在投資回報上帶來倍數增長。成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每一次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只要持之以恆,最終都會轉化為巨大的成就。書中的理念不僅讓我在實際生活中看到成果,也教會我如何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運用這個強大的法則,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

關於複利的兩三句話…

  1. 複利效應:從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獲取巨大的報酬。
  2. 你的決定形塑你的命運:你的未來,是你自己創造的;每一天的小決策,將引領你邁向自己期望的人生,或是導致你走向不幸與失敗。
  3.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每日所做的所有選擇加總起來的結果。
  4. 你的成就是你每時每刻選擇的結果,你有極大的力量可以藉由改變這些選擇,來改變自己的人生。
  5. 每一個決定,不論大小、不論輕重,都會改變你的人生軌跡。
  6. 不管你聰不聰明,都必須藉由努力,來彌補你在經驗、技能、智識或天生能力上的不足。
  7. 我們從壞習慣獲得的回報或立即滿足,往往遠勝於理性腦袋對長期後果的思考。
  8. 動機能夠支撐你度過疲憊、單調、乏味和辛勞,你的「為什麼」必須夠強,否則所有的「如何」將無意義。
  9. 一項新習慣必須經過300次的正向強化,才會變成一種不知不覺的自然行為。
  10. 檢視你的壞習慣清單,針對每一個壞習慣,辨識觸發原因。重點在於,釐清每一種有害行為的四個W──誰(Who)、什麼(What)、何處(Where)、何時(When)。
  11. 我們的一些最佳意圖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沒有一套良好的執行系統。簡單來說,你的新態度和行為,必須融入你每個月、每週及每天的例程中,才能夠產生實質、有益的改變。
  12. 為了幫助你更加留意自己的選擇,我需要請你記錄每一個與你想改善的生活領域有關的行動。
  13. 追蹤記錄是一種簡單的小方法,這個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讓你時時刻刻留意你在想要改善的生活領域的行動。
  14. 所有的贏家都會追蹤記錄,現在我請你也用相同的意圖,追蹤記錄你的生活:讓目標出現在視線裡。
  15. 幫助他人,慷慨付出你的時間和精力,將會產生漣漪效應,使你成為你的善行的最大受益人。
  16. 如果你想要獲得更多愛,請施予更多愛;如果你想要獲致更大成就,請幫助其他人達成更大成就。
  17. 只要是你敢生動想像、熱切渴望、由衷相信,並且熱情去做的事情,必將發生!
  18. 建立你的早晚控管例程,為生活設計出一個可預測、你幾乎一定做得到的世界級例程行事曆。
  19. 我們是我們最常相處的那五個人的平均。
  20. 評估你的人際往來對象,把他們分成三類──1.)脫離關係;2.)有限交往;3.)擴大交往。
  21. 你為自己樹立什麼標準,你的生活就會成為那種水準。其實,我們可以控管他人如何對待我們。
  22. 對一個人的終極評價,不該看他在安逸時的表現,應該看他在充滿挑戰與爭議時的表現。
  23. 生活其實就是許多體驗的集合;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提高美好體驗的頻率與強度。
  24. 很多行銷話術會催眠我們,讓你相信自己有一些問題(其實你沒有),這樣他們才能對你銷售可立即「矯正」這些問題的解方。
  25. 電視廣告玩弄我們的心理,操縱我們的恐懼、痛苦、需求及各種弱點。如果我在生活中,一直想著自己現況不足,需要買這個、買那個來填補自己,又如何能夠期待創造出好的成果呢?
  26. 不是大事累計起來發揮最大功效,而是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件小事累計起來,區分出平凡與卓越。
  27. 別指望事情變得容易,要期許自己變得更好。
  28. 把你當作你自己最頑強的敵人。超越他人對你的期望,做得比「足夠」還要多。
  29. 你的習慣和行為不會撒謊,當你的言行不一致時,我每次只會選擇相信,你的行為才是真的。
  30. 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複利效應:6步驟引爆收入、生活和各項成就倍數成長
作者:Darren Hardy
出版:星出版

閱讀摘要:投資最重要的事

簡介:本書強調了在投資過程中,理解風險和管理風險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追求收益。馬克斯提出了投資者應該掌握的幾個核心理念,包括市場循環、逆向思維、估值的重要性,以及投資中的心理因素。他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心得:本書以作者視為成功投資的「最重要的事」而展開,從市場週期、風險管理到逆向思維等方面,深入探討了投資者應具備的核心素養。書中的一個關鍵概念是「第二層思考」,即投資者不僅要看到表面的數據和趨勢,還要考慮其他市場參與者可能忽視的深層次因素,這種思考方式幫助投資者在市場中找到被低估的機會,避免隨波逐流。認同其中對風險管理重要性的強調,高風險並不等於高回報,重點在於找到風險和回報之間的平衡點以實現低買高賣,也逐漸了解市場心理學和情緒控制的重要性,並實踐於日常投資之中。回顧近年的投資策略,相較於一直進出市場及個股,比較多的是持續買入並持有美股大盤,並配合一點澳股高股息當零用金及台股正二稍微拉高報酬,以求每晚都能安心入眠。

關於投資的兩三句話…

  1. 投資理念一定是隨時間經歷,將各種不同來源的想法長期累積總結而成。如果沒有在生活中學到經驗教訓,就不能有效發展出投資理念。
  2. 所有經濟學都建立在一種信念上:人類的行為普遍有獲利動機。
  3. 投資需要的是更有洞察力的思考。
  4. 未來可能產生的結果會落在哪些範圍?
  • 我認為會出現哪個結果?
  • 我的看法正確的機率有多高?
  • 大家有哪些市場共識?
  • 我的預期與市場共識有多大的差異?
  • 這項資產的市價與市場共識認為的價格有多吻合?與我認為的價格呢?
  • 價格所反映出的共識心態是過於樂觀還是悲觀?
  1. 第二層思考則比較深入、複雜,而且迂迴。
  2. 如果市場共識證明是正確的,那對資產價格有什麼影響?如果我的預期才是正確的,又有什麼影響?
  3. 如果你採用一般的行為,你會得到一般的結果,不論是好還是壞。只有當你採取與眾不同的行為,你的表現才會異於常人,而且只有在判斷比別人卓越時,你才會有高於平均的表現。
  4. 效率市場假說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做出「你無法打敗大盤」的結論。
  5. 如果有數千個理性和懂得計算的投資人在蒐集資產的資訊,而且勤奮客觀的做出評估,那做出「資產價格不應該偏離實質價值」的結論是對的,因為資產價格錯誤並不常見,這意味著很難打敗大盤。
  6. 一個無效率市場至少具備下面列出的一項特徵(而且有可能最後擁有全部特徵):
    • 市場價格常常是錯的
    • 因為資訊的取得和分析非常不完整
  7. 一個資產的風險調整後報酬,可能比其他資產的風險調整後報酬相差甚遠。
  8. 有些投資人的表現始終比其他人好,因為存在著①明顯的錯誤定價與②參與的投資人有不同的技巧、洞察力和取得的資訊,因此是有可能規律地找出錯誤定價的資產來獲利。
  9. 市場今天有效率,不表示永遠有效率。
  10. 認為理論應該是提供訊息給我們做決策,而不是主導我們的決策。
  11. 如果是一個沒有廣為人知、而且沒有很多人追蹤的資產,就會出現無效率市場的定價;如果是一個社會不認可、有爭議或冒犯禁忌的資產,那也會出現無效率市場的定價。
  12. 投資人應該尋找尚未達到完全效率定價的市場或資產,而不是追逐完全無效率市場。
  13. 投資股票的方法可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分析公司的特性,稱為「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s analysis),一種是分析證券價格的表現。換句話說,投資人有兩個基本選擇,衡量證券的實質價值,並在價格偏離實質價值時買進或賣出;或是單純根據未來價格的變動預期而買賣。
  14. 價值投資人的目標是找出證券目前的實質價值,然後在價格低於價值時買進;成長股投資人則是試著找出未來價值會快速成長的股票。
  15. 價值投資強調的是有形因素,像是有形資產和現金流量。人才、流行時尚和長期成長潛力等無形因素所占的比重則比較小。
  16. 價值投資追求的是便宜,價值投資人通常會觀察盈餘、現金流量、股利、有形資產、企業價值等財務指標,並強調根據這些指標買進便宜的標的。因此,價值投資人的主要目標是算出公司目前的價值,然後在便宜的時候買進證券。
  17. 價值投資人會買進股票,是因為相信目前的價值相對高於目前的價格,即使這些股票的實質價值在未來沒有什麼成長性。成長股投資人會買進股票,是因為相信未來價值會成長很快,足以使股價大幅上漲,即使這些股票目前的價值相對低於目前的價格。
  18. 真正來說並不是在價值和成長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在今天的價值和明天的價值之間做出選擇。
  19. 沒有正確的估計,你可能會用太高的價格買進,而如果你付出的價格太高,就只有在價值出乎意料的增加、強勁的市場或出現眼光比你差的買家,你才能解套。
  20. 在投資界中,就算對某件事情看法正確,也不表示可以馬上印證。
  21. 最好的投資課只要把兩件事教好:如何估計投資標的的價值,以及如何看待市場價格的走勢。
  22. 除非你真的買在最低點(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不然你的每個投資在某些時刻都會面臨虧損。
  23. 我們不在乎得花多少時間去思考要以哪個價格、什麼時間或是透過哪種途徑賣出股票,如果你買得夠便宜,最後這些問題自然會有解答。
  24. 最好在股票崩盤時接手那些不管價格多少都要被迫賣出的股票。
  25. 現在誰喜歡這項投資,而誰又不喜歡。未來的價格變化取決於它會受到更多還是更少人喜歡。
  26. 投資是一種人氣競賽,而最危險的事就是在投資人氣最高的時候買進。在那個時刻,一切利多因素與觀點都已經反映在價格上,而且也沒有新的買家會出現。最安全而且獲利潛力最大的投資,就是在沒有人喜歡的時候買進,等到投資標的受歡迎之後,它的價格只有一條路可去,那就是「上漲」。
  27. 公平價值是對一個產品、服務或資產合理而沒有偏差的潛在市價估計。
  28. 投資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應對未來。
  29. 第一步是理解風險,第二步是確認風險有多高,最後的關鍵步驟則是控制風險。
  30. 事實上不可能靠著高風險投資帶來高收益,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如果高風險投資可以可靠的創造高收益,那他們的風險就不高!
  31. 為了吸引資金,高風險的投資必須提供更高的潛在報酬、更高的保證報酬,或是更高的預期報酬,但絕不表示更高的潛在報酬一定會實現。
  32. 高風險投資應該要包括:
    • 更高的預期報酬
    • 有可能出現較低的報酬
    •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虧損
  33. 我需要更多具有上漲潛力的投資標的,因為我害怕虧錢」,比起「我需要更多具有上漲潛力的投資標的,因為我害怕價格波動」的說法,更為合理。
  34. 擔心的風險都是長期虧損的可能性:
    • 不符合報酬目標的風險
    • 低流動性的風險
    • 生涯風險
    • 不按慣例的風險
    • 績效不佳的風險
    • 短視的風險
  35. 理論提到,高報酬與高風險相關,因為報酬之所以會產生,就是為了補償承擔的風險。但務實的價值投資人感受剛好相反,他們相信只要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高報酬與低風險可以同時達成。
  36. 不同投資標的與發生虧損風險的關係完全無法確定,還會隨著情況轉變而大幅更動,因此無法用合理的數學算式來表現人對於特定情況的風險有一定的判斷,他們主要根據價值的穩定性與可靠性以及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37. 對想要客觀衡量風險調整後報酬的投資人來說,只能求助於所謂的夏普比率(Sharpe ratio),這是投資組合的超額報酬相對於報酬標準差的比率。
  38. 是有理由相信基本面風險較高的證券,價格的波動會比安全的證券大,因此,夏普比率與虧損風險有些關係。
  39. 投資風險有著隱祕、不可衡量,而且主觀的特性,所以定義為「虧損機率」的投資風險既不能事前衡量,也無法事後衡量。
  40. 除非經過大量試驗,否則根本不可能準確評估0和100%以外的機率數字是否正確。
  41. 機率和結果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可能發生的事情沒有發生,而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發生了。
  42. 鐘形分布是一種機率分布類型,而常態分布是有特定統計特性的特殊鐘形分布,無法區分這兩種分布,無疑是造成近期信貸危機的重要原因。
  43. 然而由情緒驅動極端行為、由人塑造的金融發展,機率分布也許應該有著「肥尾」(fatter tail)現象
    高風險的投資包含對投資結果有著更大的不確定性,也與虧損機率的增加有關。
  44. 索丁諾比率(Sortino ratio),它比較適用於下跌的波動,而不適用於包含上漲和下跌雙向都有的波動
    隨著經濟起飛,風險會增加,因為這時金融失衡(financial imbalances)逐漸累積,經濟衰退漸漸成形。
  45. 風險意味著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還有當不利情況發生時,出現虧損的可能性。
  46. 確認風險往往是從了解投資人掉以輕心、過於樂觀與對某個資產出價過高開始。換句話說,高風險主要來自高價買進。
  47. 潛在報酬的增加代表的是對承擔風險增加的補償,如果要承擔額外風險,就應該要求風險溢酬(risk premium)。
  48. 風險產生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相信風險很低,或甚至相信風險會完全消失。
  49. 安全的裝備會誘使登山客冒更大的風險,這是一種道德風險,實際上會讓他們更不安全。
  50. 市場的風險程度源自市場參與者的行為,而不是來自某些證券、投資策略和機構。
  51. 風險不能消除,只能轉移和分散。
  52. 太多資金去追逐高風險與新的投資標的,這會推升資產價格,而且降低預期報酬與安全性。
  53. 富有化(richening)的過程最後帶來本益比增加、信用利差縮減、投資人的行為沒有紀律、重度使用槓桿投資,以及對各種類型的投資工具有強烈的需求。正是這些情況推升了價格,降低預期報酬,也創造一個高風險的環境。
  54. 投資人增加的信心會創造更多應該擔憂的風險,就像增加的恐懼和風險趨避結合後,會在減少風險的同時增加風險溢酬一樣,我把這種現象稱為風險的任性。
  55. 當每個人都相信某個東西高風險的時候,他們不願意購買的意願通常會讓價格降低到沒有風險的水準。普遍悲觀的意見能使它成為風險最低的東西,因為價格中所有樂觀因素都被消除了。
  56. 大部分的投資人決定一件東西是否有高風險,看的是品質,而不是價格。但是高品質的資產也會有風險,低品質的資產也可能很安全
  57. 高價買進既會增加風險,也會降低報酬:最大的風險並不是來自投資標的的低品質或價格高波動,而是來自高價買進。
  58. 優異的投資人是那些在賺得相同報酬下承擔較少風險的人。他們也許會在低風險下賺得適當的報酬,或是在適當的風險下賺得高報酬。
  59. 當風險碰到逆境時,虧損才會發生,風險是事情出錯時造成的潛在虧損,只要事情發展順利,就不會出現虧損。只有環境中出現負面事件時,風險才會造成虧損。
  60. 在市場空頭時,控制風險的價值可以從減少的虧損來證實,而控制風險的成本(由放棄的報酬率可以看出)似乎看起來太高。
  61. 高風險資產如果夠便宜,就能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關鍵要素是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62. 控制風險是避免虧損最好的途徑,相反的,規避風險很有可能也規避了報酬。
  63. 多數投資人的成果取決於有多少次失敗的投資、賠得有多慘,而不是成功的投資有多成功。優秀投資人的標誌就是能技術高超的控制風險。
  64. 客觀因素在周期上扮演很大角色,這些因素像是量化關係、國際事件、環境改變、科技發展和企業決策。而心理因素對這些事件的影響,就造成投資人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進而決定周期變化的起伏程度。
  65. 投資人會在企業做得不錯時高估企業價值,在企業經營困難時低估企業價值。
  66. 風險歸結為兩個:虧損的風險與錯失機會的風險。要大幅消除其中一個風險是有可能的,但不可能把兩個風險都消除。
  67. 極端的市場行為會反轉,相信鐘擺會永遠朝某個方向前進的人,或是相信會永遠停留在某個極端的人,最終會損失慘重。
  68. 渴望金錢是破壞投資人努力的第一種情緒,尤其當渴望轉變成貪婪時更是如此。
  69. 投資的過程需要強烈的懷疑。
  70. 沒有哪個投資策略可以在沒有風險下創造高報酬。
  71. 輕易的將質疑拋諸腦後:一般人很容易拋棄邏輯、歷史與悠久的常規。
  72. 與貪婪相反的是恐懼,這是第二個我們必須考慮的心理因素、第四個讓投資人犯錯的心理因素是從眾的傾向、第五個心理因素影響是嫉妒、第六個關鍵影響是自負。
  73. 最好的報酬會給自己帶來最大的獎賞。當事情做對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聰明,而且其他人也同意這點是件很開心的事。
  74. 投降心態是在周期的後期會固定看到的投資行為。投資人會盡可能的堅持自己的信念,但是當無法抗拒經濟或心理壓力時,他們就會舉手投降,跟上流行。
  75. 要在泡沫中避免虧損,關鍵在於當貪婪和人性偏誤造成利多消息廣泛宣傳而使股價被高估,或是利空消息被忽視時,拒絕參與投資。
  76. 如果理論(像謠言一樣)沒有事實根源,那沒有人會在一開始就相信它們。
  77. 對實質價值有著強烈的覺察是抵擋心理因素影響投資行為唯一的方法。
  78. 反向投資並不是一個讓你每次都賺錢的方法,很多時候,市場並沒有過於高估或低估到值得參與。
  79. 最終獲利最高的投資行動,就是我們定義的反向投資:當其他人都賣出(而且價格很低)的時候你買進,或是當其他人都買進(而且價格很高)的時候賣出。
  80. 投資要有優異表現,有兩個要素:看見其他人沒有看見或賞識的一些優點(而且還沒有反映在價格上),以及這個優點後來證明是對的(或至少會被市場接受)
  81. 懷疑和悲觀並不是同義詞。
  82. 把「可行的投資範圍」(feasible set)訂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從中選擇投資標的。作法是找出潛在報酬對風險比率(ratio of potential return to risk)最高的投資標的,或是最物超所值的投資標的。
  83. 便宜標的常常是在不理性或資訊不完全了解的基礎下出現。
  84. 便宜標的會存在的必要條件是:「感受」必須遠比「現實」差很多。
  85. 當價格很高時,不可避免會讓預期報酬變低(而且風險變高)。
  86. 買進被迫賣出的資產,報酬最高。
  87. 資產持有人因為下列這些原因被迫成為賣家:
    • 他們管理的基金面對贖回的壓力。
    • 他們持有的投資組合違反投資規定,像是信用評等不符最低標準或是超過規定的持有比例。
    • 因為資產價值無法滿足與借款人訂定的合約要求,所以收到追繳保證金的電話
  88. 在危機期間,關鍵在於①遠離被迫賣出的力量;以及②處於買家的位置。
  89. 經濟學家就像很多預言家一樣,在開車時緊盯著後照鏡,告訴我們事情在哪裡發生,而不是事情會往哪個方向去。
  90. 承認自己所知有限。
  91. 採取次佳化的「我不知道」學派會將重點放在建構一個他們認為可能情境下表現不錯,但其他情境下的表現也不會太糟的投資組合。
  92. 驚人的好報酬常常只是驚人的壞報酬的另一面。
  93. 短期的獲利和虧損都只是潛在的假象,並不是實質的投資能力(或缺乏投資能力)的必要指標。
  94. 我知道學派會根據單一一個可知、可克服的未來情況來行動,我所處的「我不知道」學派則會把未來事件視為一種機率分布,這是很大的不同。
  95. 認為世界是個不確定的地方的人,還會做幾件事:對風險抱持健康的尊重心態;意識到我們無法掌控未來;了解到我們能做出最好的事就是把未來事件視為一種機率分布,並根據這個條件來投資;堅持防禦性投資;而且強調要避開投資陷阱。
  96. 防禦型投資人要強調的,不是把事情做對,而是不做錯的事情。
  97. 防禦型投資有兩個主要要素,第一個是排除投資組合中表現不好的投資標的,要做到這件事,最好的作法是深入評估、採用高選股標準、要求低價與設定較大的誤差邊際(稍後本章會提到這點),而且不要下注在持續看漲、美好的預測和發展等不確定的情境上。
  98. 避開市場空頭的時候,尤其是避免處於即將崩盤的危險中。除了前面提過要在投資組合中排除表現不好的個別投資標的,防禦型投資還需要深思熟慮的分散資產、限制承擔的總體風險,以及注重安全性
    集中投資(分散投資的反面)與使用槓桿是進攻型投資的兩個例子,你建立資產組合的安全性應該根據你願意放棄多少潛在報酬來決定,這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取捨問題。
  99. 低價是產生誤差邊際的最終來源。
  100. 謹慎的放款人只有在空頭行情時透過降低信貸損失的方式得到回報,堅持誤差邊際的放款人不會奢望在高點取得最高的收益,而是避免在低點受到最大的虧損。這是強調防禦型投資的人會發生的事。
  101. 最好的投資人都有幾個特點:對投資感到恐懼、要求高價值與實在的誤差邊際,以及意識到自己有所不知和不能控制的事。
  102. 投資完全就是應對未來。為了投資,我們必須對未來的樣子有個看法。
  103. 金融危機會發生,大部分是因為從沒見過的事件與無法承受這些事件的槓桿結構風險碰撞在一起的結果。
  104. 某件事情不可能發生的假設,反倒很有潛力讓事情發生,因為投資人相信事情不可能發生時,就會做出高風險的行為,進而改變環境。
  105. 所以想像力不足,首先是沒有預期到未來事件可能出現極端情況,接著則是沒有了解極端事件產生的連鎖效應。
  106. 太多資金追逐太少標的時,投資人就會投入不值得投資的標的。
  107. 警覺周遭可用來投資的資金供需狀況,以及想要花掉這些資金的熱切程度。
  108. 投資理論中的兩個名詞,一個是β值,這是衡量一個投資組合相對於市場變動的敏感程度;另一個是α值,我定義為個人的投資技巧,或是說排除市場波動下,創造績效的能力。
  109. 重要的不是你得到的報酬,而是你承擔了多少風險去得到這些報酬。
  110. 來分辨合理與不合理的預期。除了問:「這是否好到不像是真的?」還可以問:「為什麼是我得到這個好運?
  111. 在一個資產下跌時,有三個時機點可以買進:正在下跌的時候、在低點的時候、起漲的時候。
  112. 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進是最可靠的獲利途徑,付出高於價值的價格購買很少能奏效。
  113. 最重要的風險就是出現永久虧損的風險。
  114. 防禦型投資人不只要試著去做對的事,還會大力強調不去做錯的事。

上述喜愛的段落及句子皆節錄自:

書名: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本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
作者:Howard Marks
出版:商業周刊

iPhone在iMessage使用AI助理

最近練習使用AI工具增加生產力,發現在iphone上可以用iMessage免費使用 GPT-4,請它幫忙寫作、學習、翻譯、安排行程、推薦景點及交通移動方式等服務。設置方式也蠻簡單的,在「設定」找到「訊息」、啟用「iMessage」、在「聯絡人」新增GPT4聯絡資訊(名字:GPT4;電話:+1(202) 534-7864)即可。之後點擊「訊息」到 GPT4 的 iMessage 聊天室向 GPT4 打招呼後就可以向它提出或幫忙解決問題啦~基本上一般聊天機器人能做的事, Mion 也都能做到!

香港無犯罪紀錄證明書(CNCC)海外(澳洲)辦理

申請澳洲永居時要求補料香港無犯罪證明(本科4年為港中大學士),參考香港警務處網站準備所需材料及分享實際辦理流程:

  1. 香港警務處網站下載並列印申請表格、同意接受套取指模書及申請人資料填報表(印象中申請簽證日期我是填寫補料信上的日期),填寫並簽名。
  2. 列印護照彩色掃描件及移民局的補料信(PCC REQUEST HONG KONG),上述5份資料我都列印各兩份怕填錯當備份。
  3. 到警察局詢問有沒打印指紋的服務(南澳city我是去176 Grenfell St),運氣好週五下午印指紋的警官有在因此出示駕照及補料信,印象中刷了154澳幣的費用,等了約10分鐘就去採集了所需要的指紋並拿到了表格。
  4. 把上述6份資料裝袋放進DHL的信封寄到朋友那並請附上港幣支票,投遞在無犯罪紀錄證明書辦事處(香港灣仔軍器廠街一號警察總部警政大樓)的信箱,隔1-2日可寄信到ncc-enquiries@police.gov.hk詢問是否有收到申請。
  5. 等待約3周收到由辦事處寄來的確認信說開始處理您的申請文件(約還要再4周處理完並寄回到移民局)並提供申請編號,可截圖此信及申請編號上傳到immi account證明已經完成提交無犯罪紀錄的手續。
  6. 最終從收到補料信到190下簽約2.5個月,推算無犯罪證明約花費2個月搞定。

澳洲永居申請分享

2023年幸運的透過技術移民獲得PR,想簡單的分享申請流程。我是透過讀書-工作-190州擔保的方式拿到身份,歷時約4年半,時間線如下:

19年7月學生簽證讀授課型碩士
21年7月畢業及考英文pte65(成績相當於雅思4個7)
21年8月遞交畢業生工作簽證
21年9月讀py職業年
21年10月485下籤(只有兩年)
22年1月開始工作
22年9月py結束並遞交ACS職業評估
22年12月初獲得職評Software Engineer(約11周)
22年12月中遞交189、190EOI
23年1月南澳畢業生通道190獲邀
23年2月遞交190
23年10月s56要求補料(香港無犯罪紀錄)
23年12月190下簽

收到的當下在健身房腦袋一片空白沒有實感,回過神來發現終於上岸了!遞交EOI時運氣好趕上22-23財年政策穩定發放,一個月就獲邀了,也累積了一年本地工作經驗因此獲邀時分數為80+5分。總體來說非常幸運的選了南澳並堅持留在這裡,也順利度過應屆畢業生找工作的迷茫時期,很感謝一路上朋友們的幫助,祝福各位好運~

AWS證照準備經驗分享

前陣子項目比較清閒,想說幫履歷加分並完成公司年度評鑑需要的IT證照,順利在1個多月從稍微有點雲端知識的小白通過AWS Certified Developer – Associate,簡單分享一下準備方法:

  1. 了解考試(1~2天):可以先去官網收尋考試指南,大致了解需要準備的內容,也可以發現一些免費的官方學習資源如:AWS Skill Builder。
  2. 制定讀書計畫及學習(1~2週):有參考網上的計畫了解哪些知識是重要的(考試比重高),重點學習這些章節,使用的教材有Udemy的Ultimate AWS Certified Developer Associate 2022、A Cloud Guru的AWS Certified Developer – Associate (DVA-C01)及Github的itsmostafa/certified-aws-developer-associate-notes,網上蠻多免費資源,建議挑1-2個看的下去的認真理解一遍內容即可,感覺上班後要靜下心來準備考試或是在書桌上唸書需要蠻大毅力的。
  3. 做題(2週):以結果導向來說,個人認為從題目學習是最有效率的,網上有許多免費及付費的模擬考供選擇,我使用的教材為免費的examtopics網站,因為每題底下的網友討論都可以讓我再次複習觀念,題目也會更新,基本上大約450題都跑過一遍(同事也有練習約200-300題左右通過的),也有紀錄易錯的題型供考前加強觀念。
  4. 總結及心得:考試剛開始時有點緊張想說題目會不會太難及時間不夠,實際上寫到最後發現基本考點都有讀過、作答也蠻順利的,考完試當下就有結果,但老實說通過考試後真的不代表實務上就會操作這些服務(只是聽到討論時比較容易理解不會說什麼都不懂),還是要實際工作中有使用及持續不斷的學習精進,希望此分享可以幫助正在準備IT證照的職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