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纸质书

读一本纸质书的大部分时间,心情都是愉悦的,能轻易看到自己的进度——离读完并不遥远;已经读了这么多了。被已知内容引领向未知内容的悸动中,种种反馈都是好的。但是读到末了,眼看着剩下的越来越薄,意犹未尽,担心结束得仓促,安慰自己「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时的那种忧伤,随着每次翻页,越来越深。合上封底,翻来覆去再把书本反复打量。这种实感,读电子书体会不到。

fin.

不要实用要浪漫

《拨号上网 80 后》是一部意大利剧,同样是 1980 年代出生的我,被片名吸引住了,一口气看完。其实是段有点老套的爱情故事,青梅竹马多年后相遇什么的。不过,小时候和成年后两条时间线穿插着讲述,看起来轻松有趣味。片尾男主开发了一款类似「时间胶囊」的软件,公司主管对它的「不要实用,要浪漫」十分满意。我喜欢浪漫,但我说不好这种口号是不是合适。前阵子看到一个比喻:人生像是在山脊上散步;妳向一侧偏离太远,就很难看到山脊另一边的景色。乍看时我觉得这说法中庸无趣,但是这几天又想了想,在山脊上同时看两边的景色的状态也令我向往。觉得它无趣是因为误以为山脊是条布满标识的平整道路。事实上,并不是。山脊藏在杂草中,需要踏实生活、切身感受,才能练就本事找到这条山脊——确定自己走在山脊上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要能看见两边的景色。改善生活水平的「实用」有什么错呢?但如果已经走到了满眼实用的路上,那就是离山脊太远,有摔下悬崖的风险。这时候就该提醒自己,要浪漫。

fin.

为什么读书

咖啡馆历来会在开年做些活动,今年是搞鼓励大家多阅读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前感觉有必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一个咖啡馆要做读书活动。

能讲出许多读书的好处,比如说从书中接触未知进而去了解未知,又比如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无限……我因阅读受益,但我不喜欢这个逻辑——为了好处而读书。读书不为什么,可以读就去读。非要按照这个句式回答的话,那么读书就是为了不去做明知不好的事。刷短视频妳知道不好,为什么不用那个时间来读书呢?颓丧着自怨自艾妳觉得不好,为什么不把那个功夫用在读书上呢?我们这里不是讨论什么事好或不好,只是说,妳觉得不好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读书正好可以填补那些空出来的时间。明知不好却无法止步,这是我最无法接受的说辞,其后往往还会跟着「人总要吃饭」之类的废话。NO!NO!认为错的事就不要去做,这是基本,然后才有资格谈尽力去做对的事——妳认为错的就不做,这本该简单,所以追求真理,在行动之前就有何为真理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探究,所以显然是更难的事业。

扯远了。我从来没有野心或信心改变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始终坚信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影响周遭。于是就希望组织简单的小游戏、小活动,能对那些尚在迟疑的朋友有些鼓舞作用。读书活动当然就是其中之一。

fin.

夜晚的潜水艇

题图

首先是被陈春成的想象力吸引住了。小时候我也是会对着阳光下的灰尘发呆的小孩,多久没有那样自顾自地幻想了呢?想象力当然是会退化的,即便刻意凝视灰尘发呆,也会发现,再也没法长时间地专注于构建一个每粒灰尘皆为星球的宇宙了。

但是——不排除是因为羡慕嫉妒作者的想象力才会这样觉得——他偷懒了,肆意挥洒想象力已经足以折服读者,所以就少了些让人感觉到辛苦的、笨拙的、真实的东西。绚丽的想象力构建出另一场更动人心弦、更跌宕起伏的邂逅,却始终没能渗透进王子和公主平淡的婚后生活里去。甚至在某些篇幅妳会感觉作者把想象力用在了为接受按部就班找理由,而我这个挑刺儿的读者,总还是期待着看到平凡日常里开出的花。

尽管如此,让我评分的话:5/5。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喝彩,为全情投入的感受干杯;这样我们就不会永远活在遏制感受、抹杀灵感、限制自由的世界里。

fin.

2024.12.26 15:43

从 2009 年开店至今,为数不多的几次休息——店面翻修、亲朋红白事、极少量地陪孩子出游;好像生病也是扛着,疲倦也只不过盼着下班后一下倒进被窝……这很可怕,2025 年要给自己多几天假期。

fin.

是咖啡;是饮料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谜探路德维希

题图

到年底了,最近却不停看剧,可见咖啡馆经营大受经济环境影响。这不,刚看了部英剧:《谜探路德维希》。除了贯穿剧集的主线情节,每集一个推理故事。幽默有趣,推理也还精彩,不过算不上太严谨,比如几乎所有罪犯都很配合地坦白罪行……好吧,这样轻松的剧最适合晚上临睡前看一集,不烧脑,好入眠。

哦,剧中某一集里出现了题图中的谜题;我凭印象画的,不过不影响解谜,如果有影响也是因为我画的时候心里有答案所以让谜题变得更简单了。许是剧情提到「横向思维」提醒了我,看剧时我几乎和剧中人同时想到了答案。但把这张图上传给各家AI——Claude、ChatGPT 之类,我只有免费账号——结果是,它们对已知条件的分析都有一套,但是就在临门一脚揭晓答案的时候,妳会发现它们的推理,从方向上就错了,所以没办法给出合理的答案。看来 AI 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太行吧?

fin.

未来

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昭和与令和,两个时代的行为思考方式如此不同。三四十年后,我们会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当中?很难想象。但是,时代和人——保守一点说,至少——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去思考超越时代的事情或许很难,但是去爱身边具体的人却是确实可以好好去做的事情。而且,这样我们就至少可以期待未来的时代会更好。

剧中这段情节记忆犹新:父亲纠结要不要告知女儿即将死亡的消息;最终决定隐瞒,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了那个原本没法看到的未来。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说什么都于事无补,或许父母能展示给子女的最好的事物,是希望、是榜样。立足当下,满怀希望,憧憬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此生确曾活过,足矣。

fin.

夜晚的潜水艇

题图

首先是被陈春成的想象力吸引住了。小时候我也是会对着阳光下的灰尘发呆的小孩,多久没有那样自顾自地幻想了呢?想象力当然是会退化的,即便刻意凝视灰尘发呆,也会发现,再也没法长时间地专注于构建一个每粒灰尘皆为星球的宇宙了。

但是——不排除是因为羡慕嫉妒作者的想象力才会这样觉得——他偷懒了,肆意挥洒想象力已经足以折服读者,所以就少了些让人感觉到辛苦的、笨拙的、真实的东西。绚丽的想象力构建出另一场更动人心弦、更跌宕起伏的邂逅,却始终没能渗透进王子和公主平淡的婚后生活里去。甚至在某些篇幅妳会感觉作者把想象力用在了为接受按部就班找理由,而我这个挑刺儿的读者,总还是期待着看到平凡日常里开出的花。

尽管如此,让我评分的话:5/5。为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喝彩,为全情投入的感受干杯;这样我们就不会永远活在遏制感受、抹杀灵感、限制自由的世界里。

fin.

2024.12.26 15:43

从 2009 年开店至今,为数不多的几次休息——店面翻修、亲朋红白事、极少量地陪孩子出游;好像生病也是扛着,疲倦也只不过盼着下班后一下倒进被窝……这很可怕,2025 年要给自己多几天假期。

fin.

是咖啡;是饮料

咖啡毫无疑问是一种饮料;但咖啡馆里卖饮料还是卖咖啡,依然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不是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想起聊这个,是因为前几天有客人问拿铁和短笛有什么区别,我说拿铁和短笛都是浓缩加牛奶,只不过比例不同,其他诸如卡布奇诺(曾经风靡如今少有问津)、澳白之类,也是类似的概念。客人接着又问起我店里没有的橙汁美式、生椰拿铁之类新名词,然后感慨:咖啡的种类太多了。

卖饮料的咖啡馆,产品种类自然多样:加咖啡的橙汁、加咖啡的椰汁、加咖啡的石榴汁草莓汁……卖咖啡的咖啡馆也可以有不同的产品种类:单份、双份、拿铁、短笛、澳白、dirty……前者是在探索咖啡与不同食材的和谐拼搭,后者则致力于呈现咖啡细致的口感层次。只要原料优质新鲜,能打动饮者味蕾,咖啡馆没有必要千篇一律。服务小众还是大众,是个人理念和定位的问题。作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类型的咖啡馆。在提供纷繁口味的饮料店里苛求极致口感,纯属给自己添烦恼,而在专做咖啡的店里抱怨菜单上只有咖啡与牛奶的组合,此番纠结也不必要。

fin.

谜探路德维希

题图

到年底了,最近却不停看剧,可见咖啡馆经营大受经济环境影响。这不,刚看了部英剧:《谜探路德维希》。除了贯穿剧集的主线情节,每集一个推理故事。幽默有趣,推理也还精彩,不过算不上太严谨,比如几乎所有罪犯都很配合地坦白罪行……好吧,这样轻松的剧最适合晚上临睡前看一集,不烧脑,好入眠。

哦,剧中某一集里出现了题图中的谜题;我凭印象画的,不过不影响解谜,如果有影响也是因为我画的时候心里有答案所以让谜题变得更简单了。许是剧情提到「横向思维」提醒了我,看剧时我几乎和剧中人同时想到了答案。但把这张图上传给各家AI——Claude、ChatGPT 之类,我只有免费账号——结果是,它们对已知条件的分析都有一套,但是就在临门一脚揭晓答案的时候,妳会发现它们的推理,从方向上就错了,所以没办法给出合理的答案。看来 AI 的推理能力还是不太行吧?

fin.

未来

用了几个晚上,看完了日剧《不合适也要有个限度》。昭和与令和,两个时代的行为思考方式如此不同。三四十年后,我们会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当中?很难想象。但是,时代和人——保守一点说,至少——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去思考超越时代的事情或许很难,但是去爱身边具体的人却是确实可以好好去做的事情。而且,这样我们就至少可以期待未来的时代会更好。

剧中这段情节记忆犹新:父亲纠结要不要告知女儿即将死亡的消息;最终决定隐瞒,一起穿越时空去看了那个原本没法看到的未来。人终有一死,或早或晚,说什么都于事无补,或许父母能展示给子女的最好的事物,是希望、是榜样。立足当下,满怀希望,憧憬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此生确曾活过,足矣。

fin.

高烧梦

小时候每当发高烧时做的梦内容多半都是奔跑,在热烈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奔跑,每一步都踩在又软又陷的物质上,使不上劲又重若千钧;或者是陷入分形时空的梦,自己处在时空中心,分不清是在无限放大还是无限缩小,宇宙裹着粘稠的热量,扑面而来或是飞驰而去,眩晕到半梦半醒。

我以为梦是很私人的事情,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刚知道原来人在高烧时做的梦竟然是类似的。妳的「高烧梦」是什么样子?

fin.

使用自己的域名

在 RSS 阅读器里读到一篇介绍「博主」的文章,点开链接跳转到了一篇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从头翻到尾也没有发现作者的博客链接。我不确定只在微信公众号里写文章能不能被称为博主,我是说,其实妳做不了主,不是吗?被删除、被禁止关注、被封禁……妳可能觉得这些事情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但是比这些措施更温和地排挤和压制,时刻都发生在妳身上,总之妳要写它们希望妳写的内容才能在那里生存。这就是为什么我永远鼓励还在写文章的朋友们把文字存放到自己可以掌管的空间。

自建博客的确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甚至有时会影响妳写作的心情。那就选择一个给妳足够多自主权的服务提供商,在妳想要迁移时可以不受阻碍地导出自己的数据。所以,不管是自建博客,还是使用现有服务,拥有一个自己的域名吧,这样就算是更换服务商,妳的读者依然可以通过妳自己的域名找到妳。

fin.

2024.12.04 11:43

年轻时会用特别确信的语气介绍朋友:我最了解她,她就是如此那般的人。年纪越长,越来越不敢说自己了解谁。朋友轻描淡写地表达无所谓的时候,我总会想,这话里几多艰辛。年轻时总感觉世界不懂我,满怀理想抱负,可怜无人识,于是对人对事总带着些恼怒。经历过、沉淀后,才恍然,人各有其志,不必乞人识。若能为后来的人举起一点微光,才算赎了年少轻狂。

fin.

2024.12.01 15:45

V 这种角色能被推崇,一直让我感到很恐怖,可以说是我能想到的头号「老登电影」了。
能意识到 V 为啥本质上就是一个虐待狂,里面的女性角色只是虐待狂的自恋性幻想投射,才算是真正从本质上剔除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极权种子。
ziwendong:

我没法说认可这个评价;它把电影对英雄和反英雄的矛盾塑造、对革命行动道德困境的思考,全都一巴掌拍平了。似乎这些不是电影所探讨的内容似的。不过,如果能让更多人去找电影来看的话也不错,毕竟《 V 字仇杀队》的电影条目在豆瓣根本都搜索不到了,而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艾薇到底是工具还是主体、V 是个人还是象征,需要妳看过才能有自己的见解。

fin.

2024.11.28 23:19

开咖啡馆的第二大好处——可以随意安排作息时间,这几天暂时失效了。因为楼上楼下的邻居都在装修,8点钟机器开始轰鸣,老小区红砖楼板的结构随之颤抖。解决办法就只能是我自己早睡一会了。我没去打听,仅凭瞎猜,大概反正也不买新房了,索性春节前把老房子装修一新算是提高生活品质吧。这个不太好评价,虽然我对未来的经济环境预期不佳,不过一般人总不至于倾家荡产去搞装修;把钱投在日常生活里,倒比这个时候搞投资要好得多。说到投资,有朋友跟我说看到好多新店开张,怎么还能讲经济环境不好呢?此言可就差矣,君不见这许多人,要么是原来的生计眼瞅着不行了才换条道儿试试,要么是想安顿但从毕了业就从来没机会安顿下来,误以为开家小店或许是条出路……真心祝福,但我实在乐观不起来。向来后知后觉的老街坊们都像是有了勒紧腰带的觉悟,那些在经济活动中活跃敏感的市场消费主力,还能热情高涨地持续支持新开的店铺吗?

fin.

博客二十年

不准确,但差不多。我还是在 RSS 阅读器里接连看到几篇「写博客 X 周年」的文章才想起自己写博客有二十年了——转瞬即逝。我写第一篇博客文章大概是在 2004 年 5、6 月份,初时无从下笔,便把动画课拉片时看的一部短片改编成了两段小故事。但是后来几次更换域名、服务器,导出、导入的时候有些损失,加之每次做这种搬迁的工作难免要回顾旧文,看了感觉羞耻的古早文章也删掉了一部分。现在难说有没有后悔的情绪,不过应该不会再做这种事了。完全不是不舍得再删,其实全部归零也无妨,只不过,删删减减,像是还在修补颜料早就干裂的自画像。

扯远了,但不算跑题。写博客当然是一种写作,不管是像我这样写自己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是写技术博客记录心得、制作教程。写作总归会让写作者从日常不自觉的行为和思考模式里跳出来,去和读者对话,哪怕读者就只有自己。妳会用写作,尝试着和读者沟通,挑战她也好、说服她也好……就连哪些留哪些删,这个动作,或者决定全然不删,这种态度,其实也都是沟通的一部分。或许正是二十年里的无数次和自己的沟通,让我接受了曾经的自己,找到了想成为的自己。

fin.

今天我喝了什么咖啡

要不要增加一个专门记录每天喝了什么咖啡的页面呢,不少博客有 TIL 页面,我这个就叫 TID ……种类繁多倒是有趣,但是又担心回顾时发现每天都喝那么多,会产生负罪感。不过既然想到了,今天暂且记下一笔:

手冲咖啡冲泡器材

冲泡方案:粉水比 1:16,水温86,砂糖颗粒研磨,萃取总时长 2 分 30 秒。咖啡豆信息:

金标瑰夏村

fin.

住宅区的两人

最近胡乱翻豆瓣,想找部剧来看。接连看到好几条评论,表达的含义类似,是说:很难理解日剧里的角色,比如《重启人生》的角色为什么重生好几次还是和相同的人做朋友,明明看上去也没有什么事情让她们建立起特别深厚的友谊,生活环境也没怎么发生大的变化;《住宅区的两人》也是,做了大学老师、插画师,为什么还待在原来的生活区,努力地学习工作不就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吗……

我不了解日本,甚至不了解这些影视剧的创作背景,不过抛开这一切,我们还是可以说,人的追求何必千篇一律?有些人觉得搬到大城市去是改善生活,有些人觉得背井离乡其实不是个好词。有些人一起经历过大风大浪,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什么事也会走散,有些人莫名其妙的认识了,就平平淡淡伴在左右几十年。在讨论其他问题之前,其实一直有个被忽略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接受并且尊重他人的不同。

关于街坊邻里也写过不少次了,有必要声明一下:我不是要粉饰现状;岁月静好可以当作人生追求但远未完成,它同样需要争取、维护,甚至说更需要加倍付出努力才行。因为若是一心只想拼搏进取、进大厂、住大房子、换大城市,我倒不认为这些是绝对错的,但妳得承认这样很容易就成了牛马。但若是把理想定为住在小社区,结识有限但具体的人,过自得其乐的小生活,代表着妳是笃定了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而做了人,妳就会想做公民了。做公民,这条路肯定是更难的。


《住宅区的两人》S1E1截图
《住宅区的两人》S1E1截图

《住宅区的两人》我才只看了一集,作为咖啡师,我不会像剧中的阿奈这样冲咖啡,注水太靠边缘的话,水流会不参与萃取而直接流走,闭着眼睛数秒而不观察粉层状态也会导致……啊,我真扫兴,自己在家做的话,妳会喜欢这种低萃取率的咖啡也不一定。人生只有一次,怎样都试一下怕什么呢。

fin.

「叙利亚风格」

「还是妳的叙利亚风格」,老顾客花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新店地址,进门后对我这样感慨。虽然在我的设计思路里,这次装修加入了很多中式元素,想营造一种近似于禅的意境,不过这不是重点,我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因为被误解而专门写篇文章来排解。重点是「叙利亚风格」真的不是一个合适的称呼。

就像有装修设计里有中式、日式风格一样,叙利亚悠久历史,的确也有叙利亚风格——色彩明快、光洁的瓷砖、纷繁花纹的挂毯、吊灯、花瓶……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了解这些。但是,显然大家却都知道作为流行语的所谓叙利亚风格——战火造成的简陋的、破损的景象。拿别人的苦难来调侃,实在不合适。

说完重点再回过头来聊聊设计。几个月前,我店旁边的街上开了一间餐馆,拆开的纸箱展平了订在大白墙上,毛笔歪扭地写了几个本地方言发音的、读不通顺的大字。我猜设计者——如果有设计的话——或许把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时下流行的店面设计归纳为破败,然后做了一个自己版本的破败出来。结果显而易见,没人喜欢在令人不适的地方久留,更别提用餐;这家店已经关张。

空间的氛围来自背后理念的传递。为什么同样是大白墙或裸砖墙,有的让人感觉舒适自在,有的却让人不安?原因往往就在设计师的态度和表达。活跃的人传递热情,缜密的人表达冷静。而缺少关怀的人、用刻板印象和简单标签来看待世界的人,只能展示麻木。

fin.

不后悔

之前常对女儿说,要过不后悔的人生。我当然也是这样自我要求的。不过逐渐意识到,不后悔的字面意思过于简单,而潜在含义又太多,就这么随口说出来,实在太草率了。尤其对年轻人,不后悔其实是更容易的事——相比反省而言。

仔细想来,我想传达的无外乎还是:「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这样的人生之所以不后悔,不是倔强地拒绝反省,而是在抉择之前保持自我觉察,追问自己的真实心意,明确要承担的后果。不是无视过错,而是在犯错之后正视、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行动之前深思熟虑,行动之后坦然面对。

说得再详细也不够,人生总要自己踩实了脚步真正活过一回才能透彻。从这个角度来说,女儿倒也不必太在意我的意见吧,只要妳也在找自己的路就好。

fin.

热力图

文章更新热力图

类似的热力图,我最早是在 GitHub 看到的,用来展示开发者的更新频率。现在看到不少博客也做了这种小组件:就是从当前日期向前追溯一年,每一天显示成一个灰色的小方块,如果当天有文章发布,就显示成浅绿色,如果当天发布的文章不止一篇,就显示成深绿色。我想了一下,用 Hugo 的模版系统,加上一点 CSS 做布局和显示优化,应该就能实现,动手试了一下,果然效果还算可以。目前可以在首页看到实际演示。

fin.

荒野机器人

我是工作狂,但是工作忙碌到一整天没法自顾的时候,总感觉这一天像是虚度了。我当然喜欢自己的工作,所以也很困惑,为什么做喜欢的工作还会感觉虚度光阴?

晚上下班去接女儿放学,一路听她叽叽喳喳,回家洗漱结束,坐在床头,说服自己再看一部电影吧,就看了这部《荒野机器人》。机器人和野生动物交朋友,说实话,有点低龄向,不过 100 分钟的观影时间不会感觉虚度。说起来,电影里的机器人萝斯开头时也是满脑子想着工作,在学会用心而不是用大脑来看待世界之后,它的时间才真正有了价值,不管是快乐、满足还是思念、寂寞。电影里有一个小细节,从小灰雁还在蛋壳里到它飞在天上,几次用萝斯的机器人视角记录下一系列成长画面;这种亲情的关切真的很令人感动。

回到自己身上,再热爱的工作,如果忙碌到无法用心去感受,也会变成负担。活着就要用心感受,或者说,用心感受才是活着。

fin.

养生

前几天读到「唯因是梦,尤需真活」,今天读到《健康学习到150岁 - 人体系统调优不完全指南》。如果一件事不利于养生,但对「真活」有益,我肯定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否则怎么算的上真活,半吊子罢了。既如此又何苦费心养生?我倒不至于专和自己的健康做对,想起小时候在漫画书里读到过《世说新语》的片段:

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世说新语·栖逸》

许询喜欢游玩,也有一副强健的体魄能支持他登山涉水。我对自己的身体也是这种期望。不作践身体、适时运动和放松,为那些配得上「真活」的时刻积蓄体力;说白了,健康长寿不是我的追求,我的养生,只是提醒自己避免不健康。

fin.

望明月

无意间看到一个干支纪年和节气相关的机器人账号,心里就想:这些信息或许在文化传承上有些价值,但对现代人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除了有些人会根据节气调整作息来养生之外,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人多记一份历法。

再去深究时发现,历法背后其实是天体运算,试着搞明白月相计算的时候,我想到个点子:emoji 图标里不是也有月相吗,可以计算出当前月相然后输出一个相应的 emoji,再花一些时间甚至可以用几个 emoji( 🌞 🌍 🌓 )把太阳、地球、月球的实时位置关系粗略地呈现出来。

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嗯,我写这些的时候是想把那份兴高采烈传达给妳的,但是写完也意识到了,的确挺无聊。不过,通过计算能知道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出生的那天月亮 40.8% 的区域被照亮,月相是娥眉月 🌒 ……对我来说还是很能产生些遐想的。千百年过去了,月球改变了多少呢?现代世界到处灯火通明,很难见到月光照出的自己的影子了,所以看到影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不会是月亮;对古时的人们来说,月亮多有存在感啊!是不是现代人的心性难得空明也就是因为早已忘了天空中的月亮呢?

fin.

人人都可以写作

Ironben 谈到 Essay 社区的由来:

Essay 最初源于一个想法:AI 模型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缩影,从今往后,会不断吸收我们产生的数据, 如果有一个公开的地方能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我存在事实就会永远被人工智能留下。但自己文笔不好,每次写博客都没能坚持下来,所以 Essay 上线了。最初的想法无从验证,但我想就这么一直写,漫无目的写,寥寥几笔也行,记录我见过的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闪过的念头…,往后每年将一整年的记录打印成册保存下来。
可能某天,会有人读到我的文字,脑子里会见到我见过的景,遇到我遇见过的人、读到我读过的书…,无论我在还是不在。

乍听颇有些浪漫,类似之前听过的,构成人体的原子都来自死去的恒星。不过,以我的粗浅了解:AI 输出的文字基于概率,「我」后边是跟着「爱」还是「饿」,是它统计数据库里的样本计算出来的最可能的选项。妳写的东西的确是会影响 AI 表现,但人类可以自傲的是,活出,另一种,可能性,而不是重走过往所有人生样本统计出来的最可能的选项。妳存在过,何必期待被人工智能留下?留些空间给后人想象吧:曾经有个人活过,那是一段人工智能无法记录的鲜活人生。

所以文笔好不好有什么重要呢?Essay 里可以写的东西,博客都可以写,「就这么一直写,漫无目的地写,寥寥几笔也行,记录我见过的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闪过的念头」。

fin.

黄粱梦

黄粱梦、南柯梦,人生如梦,耳熟能详——名利过眼云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前几日翻书,读到芥川龙之介也写过一篇《黄粱梦》,借了黄粱梦出处《枕中记》中的故事背景,只不过在芥川笔下,卢生并没因为黄粱一梦而放下执着与热情,而是目光炯炯地说「唯因是梦,尤需真活」。

眼下的生活让人充满无力感,许多人都接受了无奈陷于「垃圾时间」的命运,选择「躺平」。人生原本就不只是追求别人口中的上进,躺平未尝不可。或许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理一理头绪,怎样才能活得真正让自己满意。「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