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能坚持下去的时间记录怎么做?为此我开发了一款 app
派早报:CES 2025 的新品等
派评 | 近期值得关注的 App
城市漫步指南:在闽南感受海风和烟火气
我的 2024:「未知数 X」和情绪的事件分析法
派早报:以旧换新将「加力扩围」
FM3.14 | 这 21 张唱片是我 2024 年发现的宝藏
本周看什么 | 最近值得一看的 9 部作品
本地大模型之路(二):了解模型能力与性能需求,让硬件选购恰到好处
不用内耗的个人时间管理,我的 2024 实践小结
派早报:火狐 Firefox 浏览器推出 Orbit AI 助手、百度网页版推出 AI 搜功能等
2024 年只玩过一款新游戏,但我对「玩家」身份有了新认识
新栏目试读 | OmniFocus 的效率之旅,从用好收件箱开始
在开始使用 OmniFocus 之前,我们再次需要声明任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专注于当下最适合的任务。在明确目的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 OmniFocus 。
只不过 OmniFocus 这款「任务管理」应用还不是你的「私人助理」,还不能主动帮助你获取任务,所以他还依赖我们将任务「放进去」,而这一过程我们称作是「收集」, 所以任务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一个任务收集的机制,将需要管理的任务给「放进去」。
[......]
查看全文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出自《生产力超频:OmniFocus4 高效管理日程》,订阅后可阅读全文。
在自动化的路口望一眼:考虑智能家居前,你需要注意哪些事?
坦桑尼亚游记(上):在国家公园见证《动物世界》
派早报:Apple TV+ 即将开启新年免费体验、LineageOS 发布 22.1 更新等
回顾 2024 影视佳作,来为你心中的「年度最佳」颁奖吧!
今年的最后一天,我们邀请你给 TA 起个名
社区速递 075 | 你没见过的社区文章、一周最热评、派友十一月买了啥
本月玩什么 | 夺宝奇兵、LOK Digital、纪念碑谷 3
我们开业了!暨「白日梦」音乐影像分享会
派早报:英伟达收购 Run:ai、大我发布墨水屏手机等
互联网的外置评论区:Hacker News 导读
(题注:以我对 Hacker News 本身和其中话题的了解程度,起这个题目肯定是有点自大的,但确实也想不出更合适的表述概括内容,便姑妄写之。)
「永恒的九月」有救吗?
1994 年初,在类似日后论坛的在线社区 Usenet 上,一群满腹恼火的用户无意间创造了一个术语——永恒的九月(Eternal September)。
不过,让人恼火的不是九月本身,而是九月出现的人。早期的 Usenet 访问门槛比较高,用户素质和内容质量相对容易维持。但每年秋季开学,都有一批大学新生通过校园网涌进 Usenet,四处乱发东西却又不守「规矩」,让老用户们烦恼不已。只是多年下来,大家也多少习惯了这个事实。
1994 年的情况又有些不同。从前一年开始,许多面向大众的互联网服务商也陆续提供了 Usenet 接入服务。这样一来,全年都有来自零基础用户的低质、跑题帖子占据社区——九月的混乱成为了永恒。
「永恒的九月」象征着互联网早期精英主义时代的结束,也代表着在线社区一个永恒的难题:用户规模、主题范围和讨论质量构成了三难困境,这三个目标的重合处大多时候写着「做梦」。
但确实有这样一个社区,在它十七年的历史中,不仅用户和流量持续增长,而且总体上保持了丰富有趣的话题和标杆性的讨论质量。这就是「黑客新闻」——Hacker News。
文本墙里砌出的罕见人气
第一眼望去,HN 并不是一个吸引人的网站:界面素面朝天,除了字还是字,连功能按钮都主要是文本链接。不仅如此,初来乍到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这里到底是怎么发帖的。与常见的在线社区不同,HN 上绝大多数「帖子」都只是一个链接分享,「楼主」的创作(如果有)只是起一个标题、加两句点评而已,而回复也是针对分享内容的讨论。
换句话说,HN 与其说是一个论坛,不如说是一个集体筛选的推荐列表,一个互联网的外置评论区。这种形态的学名是「链接聚合站」(link aggregator),除了 HN,早年比较有名的例子还包括 DIGG 和 Reddit。但 DIGG 早已作古,Reddit 也逐渐转型为更「主流」的论坛模式,HN 也就越发显得独树一帜了。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用起来颇有门槛的网站,却坐拥超过千万的月访问量(SimilarWeb 数据),比知名的科技新闻网站 TechCrunch 和 Engadget 都高出很多。(与这种规模的流量形成对照的是,用于托管 HN 的服务器相当朴素,仅仅是两台四核的 Intel Xeon CPU E5-2637 v4 服务器,运行 FreeBSD 系统。)
要理解 HN 的高人气,就得先了解一些历史。从域名 news.ycombinator.com
就能看出,HN 的起源并不是一个独立运营的网站,而是硅谷知名风投机构 Y Combinator 的附属项目。2007 年 2 月,时任 YC 总裁的 Paul Graham 创办了 HN。根据当时的公告,为公,他想为创业圈提供一个交流场所(这也是为什么 HN 最开始叫 Startup News),方便 YC 网罗人才;为私,他也想过一把编程瘾,用自己参与创作的 Lisp 语言变种 Arc 写一个网站。
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HN 逐渐成为了硅谷创业者和科技行业从业者的集散地。对于创业公司,HN 是一个推介产品、聆听反馈的优质渠道,也是在「危机公关」时需要格外小心对待的舆论场。对于独立开发者、创作者,自己的作品被「顶」上 HN 首页不仅是一种肯定,而且也能带来实打实的流量——这甚至产生了一个专有名词「HN 死亡拥抱」(HN hug-of-death),形容 HN 来客对小网站的性能考验。(我有一篇文章只是短暂蹭上了六十几名,结果几小时内 BackBlaze B2 图床就被拖完了当月额度。)
但 HN 上的讨论并不只和开公司和写代码的人有关。根据 Wilson Lin 基于四千多万条帖子和评论的分析,除了创业和编程之外,消费级产品、数理化等基础科学学科,以至社会、人文等「文科」内容,在 HN 上都有广泛讨论,也能经常见到相关背景的专业人士发言。不夸张地说,无论你处于什么领域、关心什么话题,都有很大概率在 HN 上找到你感兴趣的讨论。
纪律严明的首页与鞠躬尽瘁的管理员
用户规模有了、讨论的话题也足够丰富,但这还不足以成就一个好的社区。回忆历史,很多大型论坛就是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遇到了严重的灌水和极端化问题,最后走向衰落。HN 是如何做到维持内容质量和讨论氛围的呢?
一套好的规则功不可没。在 HN 的欢迎页面上,写着这个社区的最重要的「约法两章」:第一,不要发垃圾链接,看到也不要点赞;第二,写评论不要粗鲁,也不要犯傻。
什么链接才不「垃圾」?答案是「有趣但不肤浅」:有助于增进对世界的了解,而不是八卦、表情包、引战文章、标题党新闻等喧闹的噪音——在 HN 的语汇中称为「无关话题」(off-topic)。什么样的评论才不「粗鲁」「犯傻」?它应当提供新的角度或者信息,「不要说你当面沟通时说不出口的话」。
如果你觉得这还是有些抽象,HN 还有一份更完整的发帖规范,对于内容、格式以至于表达方式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不要用大写字母和感叹号来吸引眼球;尽量使用原始来源;不可以在回复观点时夹带人身攻击;在解读评论时推定他人为善意;等等。归根结底,这些原则和规则的目的都是保证 HN 上的内容能「让优秀的黑客感兴趣」,也就是「满足好奇心」。
当然,只有规则是不够的,还要有执行规则的手段。为此,HN 将程序规则和人工管理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其机制都颇值得研究。
首先,在决定着第一观感的帖子排序上,HN 不是简单地根据时间远近、互动多少,而是设置了非常严格的门槛。帖子在刚发出时只会出现在「新帖」版块,具有 1 分的初始分。只有在获得 4 次「支持」(通过点击帖子标题左侧的向上箭头),也就是积累 5 分后,才有资格进入首页排序。对于达到分数门槛的帖子,HN 按照获得分数和提交距今时间的比值来排序,只有排在前 30 名的帖子才能登上真正意义上的「首页」——直接访问 HN 网址所能看到的列表——剩下的帖子就只能排到后续页面了。
(作为例外,管理员有「特权」给低人气的帖子「第二次机会」:如果管理员觉得某个帖子似乎被「埋没」了,可以手动把它放回首页的底部——但不会是更高——的位置,从而在不过度干预规则的情况下让更多人有机会看到。)
但众所周知,票数是可以刷的。因此,HN 一直将反刷票检测作为优先事项,持续开发改进。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反刷票的具体机制没有公布过,但不难推断其考虑因素可能包括跳转来源、注册时间、操作频率等。
获得支持票除了可以让帖子排名靠前,也可以为发帖用户积累「业力」(karma)。这借用自一个佛教术语,在 HN 中大致类似于其他社区中的用户积分。不过,积分在 HN 中的作用不是提升花里胡哨的用户等级,而是参与社区治理的资历凭证:达到 31 分的用户可以标记(flag)自己认为不符合社区规则的帖子和评论,被多人标记的内容会被打上(flagged)的警告标记、直至隐藏;而只有达到 501 分的用户才能对他人评论投反对票(downvote)。(一个彩蛋功能是达到 251 分的用户可以自定义导航栏主题色。)
应当说,由于这些门槛,融入 HN 的难度高到会将很多人拒之门外的程度。不难想见,愿意主动逛新帖版块的本来就是重度用户,眼光往往挑剔;一个帖子想吸引到四个这类用户的支持,从而获得首页展示资格,实非易事。的确,据统计,HN 上的帖子大多数都只能得到 0 或 1 票。因此,相当比例的用户注册多年都没有发出过一次达到「逃逸速度」的帖子,也攒不到解锁 flag 功能的 karma 分数。但可能正是因为宁可牺牲互动量也要坚持高标准,HN 才能在十几年来维持独特的水平和风格。
但上面那些程序规则也不能算是 HN 维持高质量最独特的「法宝」;这个荣誉还得归于 HN 运营机制中「人治」的部分,特别是是常任版主(moderator)的 dang。
《纽约客》杂志曾在 2019 年对 dang 做过特写报道。他本名 Daniel Gackle,缩写一下就是 dang。他成为 HN 的版主纯属意外。dang 在斯坦福的专业是文学,曾经与另一位前任版主 scott(Scott Bell)共同创业,开发在线电子表格产品,并获得过 Y Combinator 的投资。遗憾的是,dang 的创业最终未获成功,于是接受 Pual Graham 的邀请加入 YC,全职管理 HN。
[......]
查看全文本文为会员文章,出自《单篇文章》,订阅后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