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上升 2020年已达6846万人
一份中国学者的最新研究估算,中国近年来财政供养人员的总体规模仍呈现上升态势,2020年已达约6846万人。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引发社会各界对相关人员规模的广泛关注。然而,受限于统计数据未公开披露,相关研究讨论长期围绕在推测层面,缺乏事实性数据支撑。
据报道,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张军、马欣榕、刘志阔,近期在《经济学(季刊)》发表《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估算与结构分析》一文,对2004年至2020年间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总体规模,以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基础性的测算和分析。
根据估算,若考虑所有工资福利列入政府财政预算范围的人员,近年来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总体规模仍呈现上升态势,2020年达到约6846万人,但增速已趋于平缓。
刘志阔告诉第一财经,相比于关注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具体数值,结构上的变化趋势更具研究价值和政策意义;财政供养人员构成中占主要比例的,是在职的编制内人员,而当局近些年严控编制内人员规模,从最新的估算数据来看,在职的编制内人员稳中有降。
他指出,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离退休人员和编外人员数量的上升,到2020年已增至近四成。同时,2013年以后编制外人员呈现一定增长势头,尽管总体规模不大,但到2018年的数量已较2004年增长一倍。从层级结构来看,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三分之二集中在市县及以下的基层政府。
更重要的是,财政供养人员在中国各地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供养率(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在地区间呈现“西高东低”特征,人口流出地区供养率相对偏高,而人口流入的东部地区财政供养负担反而较轻,这也使得不同地区间财政供养人员出现富余和紧缺并存的不平衡现象。
刘志阔认为,在当前中国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的政策导向下,未来几年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预计将保持总体稳定,不会出现快速增长。而要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他建议可以适当统筹精干人口小县行政事业单位,减少重叠的行政管理,减轻财政负担。
报道称,中国部分地方近年来已开展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试点,压减财政供养人员。比如,湖南省财政厅网站披露,郴州市建立“人员编制动态监测+财政支出刚性约束”双规制,推进机构精简和人员减压,破解财政供养负担重、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难题;2023年至2025年,全市撤并机构112个,精简人员302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