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游故宫,环保公益如何跨界文旅
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联手发起的故宫零废弃项目,不仅减少了游客的废弃物问题,还利用文旅宣传优势为零废弃公益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宣传窗口,讲述了中国文旅文博绿色发展的新故事。
文/魏晓辰
责任编辑:史谅
在2019年故宫博物院年接待游客数就达到1900万人次,而在暑假期间,每日游客接待量达到5万人次。为了应对随着游客接待量日益增加随之而来的垃圾管理问题,故宫博物院与万科公益基金会合作发起了故宫零废弃项目。
从2020年项目启动开始,故宫博物院通过接入智能称重系统建立了完备的废弃物台账管理制度,提升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根据万科公益基金会统计,2024年故宫博物院垃圾产生总量为2064.5吨,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至115.3 克/人/天。在故宫零废弃项目实施五年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4万名导游、4067万人次游客加入到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在2024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23年度文物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中,故宫零废弃项目是唯一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发展的入选项目。
为更好了解环保公益与文旅开展跨界合作过程中的经验,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与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开展对话,探究故宫零废弃项目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文旅行业带来绿色发展的示范。
零废弃公益为何跨界文旅
南方周末: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故宫零废弃项目是怎么开始的?
谢晓慧:在更早的时候,万科集团与故宫博物院开展了古建筑修复方面的合作,而这个合作的背景来自故宫博物院提出的“绿色故宫”目标,这个目标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专注绿色发展“美美与共的未来家”的愿景再次契合。并且故宫博物院作为文旅文博行业具有标杆意义的典型场景,融合了世界文化遗产地、综合性博物馆与国家 5A 级景区三重属性,所以对我们而言以故宫博物院为场景推行“零废弃”理念的实践将具有示范性作用。
于是,在2020年1月16日,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正式启动故宫零废弃项目。
最早项目分两个阶段逐步推进,即故宫博物院“零废弃办公”和故宫博物院“零废弃游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对故宫博物院非开放区域和开放区域进行废弃物的合理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将其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同时,也在故宫博物院落地各项零废弃宣传体验活动来加强社会公众对零废弃理念的关注。
2022年,我们与故宫博物院达成共识,启动了 “故宫零废弃项目”二期战略合作。与初期相比,一方面对优化了故宫博物院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基础设施,建立起对多元群体进行精准倡导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对公众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实践,从而提升零废弃观念的社会认知。
三步打造文博环保新范式
南方周末:跨界文旅开展零废弃项目与常规的社区零废弃项目有哪些不同?
谢晓慧:这两类项目最大的不同在理念倡导方面,社区零废弃项目是在相对固定的空间里,引导相对固定的人群循序渐进地养成常态化的环保行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期浸润;而故宫零废弃项目则要考虑面对不同人群在短期游览和线上互动时,如何将故宫博物院转化为环保宣传阵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倡导游客转变行为方式,践行环保理念。
为了适应文旅文博行业的场景和语境,我们在前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研分析,并采取了三步走的规划。
第一步,改造零废弃场景,我们以废弃物管理的视角对文博文旅的场景进行摸底,根据摸底重新规划废弃物管理硬件设施,改造故宫博物院垃圾分类及清运设备的装修布置,制定垃圾分类全链条规则。通过垃圾分类设备硬件提升及优化分布地点,减少垃圾分类投放难度,优化垃圾减量路径,提高垃圾分类回收的便利性。
第二步,推动故宫内部形成零废弃理念,为了项目更好地落地,我们从故宫博物院工作视角找零废弃项目结合点,结合对故宫内部的环保宣传教育,促成与零废弃更为相关的部处先行合作形成示范,再进一步带动其他部处形成零废弃工作观念并理解其价值,实现让故宫博物院内部全面参与到故宫零废弃整体项目中。
第三步,面向游客设计零废弃项目,我们将故宫作为零废弃理念的宣传阵地,通过情景设计每年引导游客体验“绿色故宫”,引导游客为自己产生的垃圾负责的意识,并多方位地感受传统文化、体悟生态文明,更加丰富地理解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从而加入到建设零废弃的队伍中。
故宫零废弃资源回收中心
南方周末:在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中有哪些经验可以与环保公益同行们分享?
谢晓慧:第一,需要秉持长期主义,做好长期项目规划。帮助机构理解并突破专业壁垒是要投入时间成本的,在故宫博物院十几个部处同时参与项目的情况下,要将每个部处看作是故宫博物院庞大运作体系里的一个切面,并花时间将这些切面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故宫零废弃项目。
第二,先对话,再合作。文保与环保工作的话语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要坚持对话打通跨领域的话语体系,并在对话过程中找到结合点,让项目为双方提供共同价值,确保在零废弃理念及行动上达成一致的目标。
第三,项目方要承担“多面手”的角色。除了提供资金与资源,我们还扮演了 “支持者”、“赋能者” 的角色,搭建跨界合作平台,还要直接参与策划、实施项目,扮演 “行动者” 角色,最终确保零废弃项目在文旅文博场景下从理念到落地得以全方位实施。
零废弃+的叙事破圈
南方周末:项目在公众环保倡导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谢晓慧:我们不仅让游客参与“零废弃”博物馆的建设,更是以故宫博物院为阵地开展环保理念的公众倡导。
在打造“零废弃”的过程中,我们认为零废弃项目设计需要回归到公众的视角,让游客参与到故宫博物院废弃物管理体系的优化中,当游客佩戴上定位及路线记录设备,他们在故宫博物院中游览的动线将为项目优化各区域的废弃物收运设备及收运管理方式提供助力,而游客才是博物馆游览零废弃行为的最大执行群体,而不断发展的科技帮助我们科学地实现了这种视角的切换。
在“绿色故宫”的社会教育体系下,故宫博物院围绕古代宫廷在精细管理、物尽其用、回收再造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开发了一系列科普教育资源,并于2023年推出“故宫里的零废弃”系列讲座、配套艺术活动、馆校合作项目。2024年,首次推出《故宫里的零废弃》艺术工作坊,围绕紫禁城里建筑与文物中涵盖的物尽其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实践与故事展开,观看量达2086.5万,微博话题#故宫知识课堂#公众讨论量达到6031.3万次。线下则推出3期共12天活动,让游客在开放路线中展开探索并进行研究性学习,了解古人的零废弃匠心、人类绿色发展精神的延续,并进行以生活废弃物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对外传播中,我们通过“有机废弃物在地资源化处理”的思路,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以可回收物为原料的绿色文创产品,形成了从废弃物到文创产品的资源化过程体验。这一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线下展览的方式登陆深圳文博会盐田主场馆、中非合作论坛新闻中心以及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等多个国内外重要会议,引导更广泛的公众接触、接受循环经济文创品,让“零废弃”以更兼具时尚与实用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随着故宫零废弃项目逐步开展与完善,零废弃 + 文旅的公益模式也逐渐被主流媒体所关注,2024年“故宫零废弃”发展案例被列为“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的重点内容。
故宫零废弃游览体验项目
南方周末:下一步还将如何与故宫博物院合作?
谢晓慧:故宫零废弃项目是打造“绿色故宫“总体目标的重要一环,项目从最初的减少故宫废弃物逐步扩展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为文旅文博场景中的废弃物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更推动了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更多文化遗产地迈向更加绿色、低碳的未来,我们与故宫博物院都看到了进一步围绕”绿色故宫“开展项目合作的可行性。
近年来,我们能了解及体会到气候变化造成的社会与环境影响愈发明显,除了减缓气候变化,帮助社会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公益行业可以发挥力量的领域。在这个背景下,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协助故宫博物院持续推进零废弃项目的基础上,还会探索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参与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希望依托故宫博物院,实现并向世界展示属于中国自己的文旅文博绿色发展方案,并希望与更多的文旅文博单位携手实现中国文旅文博的绿色发展。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