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组的故事:“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钱”丨封面人物
要跨越信息壁垒,弥合信息沟壑,考验的是考生和家长是否具备充分利用正规渠道的精力和能力。“很多信息并不神秘,也不需要花钱,我们招生老师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完全免费的。你完全可以多浏览一下官网或官方平台,多联系几个学校,多问几位招生老师,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就能避免不少弯路。”
“招生可以看作是学前教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作出人生选择,是大学阶段学会独立思考的第一步。”每一个决定,无论当时多么自信坚定,又或者顾虑重重,最终都会带你走向一条独一无二的人生道路。“不管选择了哪所高校,进去了就好好干。”只要未到终点,前途依然充满可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陈洋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陈雅峰
2025年6月9日,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一中学考点,考生在思想政治科目考试结束后跑出考点(视觉中国/图)
拦截与接住
2025年6月23日14时,上海市高考成绩正式公布。3个小时后,在上海某家星级酒店的一间小型会议厅里,某双一流高校上海招生组迎来了首批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
陆涛在该校某工科学院任教授。此前,他主要负责家乡湖南的招生工作,今年则被调派至上海,担任上海招生组组长。该校今年派往上海的招生组约有十余人,由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组成。这两年,随着这一工科方向的持续升温,陆涛所在的学院几乎动员了所有老师参与各地招生,连博士后也全数出动。
当天咨询时间最长的一位考生,与招生组聊了近4个小时。这位考生好奇的话题从这一新兴专业的课程设置,到自己缺乏计算机基础、只有数学竞赛背景是否会在入学后处于劣势,再到城市的比较,一直延伸到学校的食堂和宿舍条件。
陆涛曾参与所在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招生组中最适合解答学科疑问的人。“我们院的课程就是面向零基础同学设计的,课程体系包括数学、编程和人工智能三条主线,会非常看重数学能力。”
至于城市差异和生活适应等问题,则由招生组中的一位上海籍老师接手,他也是这位考生的高中学长。“上海籍的老师和志愿者是我们组的中坚力量,他们深谙考生和家长心理。上海家长常担心孩子去外地住不惯,希望孩子留在本地发展。他们刚好可以现身说法。”
效果显著,那位学生逐渐打消了顾虑。但陆涛清楚,这并不等于“校友+1”。“在上海,就算招生老师说破天,特定分数段的考生也一定会去参加综评校测。每年都是如此。”
“综评”是“综合评价招生”的简称。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这一招生模式在部分省份逐步普及。在上海,综合评价招生属于高考“特殊类型批”,一般安排在强基计划录取之后、普通本科批次之前。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占85%)和自主组织的综合考察测试(占15%),按总分择优录取。
根据各高校招生简章,2025年,有11所高校在上海参与综评批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名校。上观新闻总结往年数据显示,复旦和交大综评招生人数约1300人,占其上海招生总数近80%。因此,综评不仅是高校自主选拔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上海考生冲击本地头部院校的关键机会。
然而,这一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外地高校在沪招生的压力。因为在综评中,选择“接受专业调剂”的考生录取概率会明显高于“不接受调剂”的。为了提高录取几率,不少考生会选择“接受专业调剂”,而一旦被调剂录取,他们就无法参加普通批次录取,导致相当一部分优质生源被提前拦截。
也有例外。陆涛曾在湖南遇到过放弃清华北大选择他所在高校的案例,“这类同学虽然分数足够进清北,但无法进入最心仪的专业,于是选择了我们学校最强的专业。”基于类似考量,2025年,陆涛所在的学校在上海推出了“全明星”专业阵容,以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报考。“这样一来,一些考生在填报综评志愿时,会在是否勾选‘服从调剂’上多加斟酌。若他们未能通过综评进入理想的院校和专业,且未选择调剂,我们就有可能在普通批次‘接住’他们。他们也就有机会进入外地双一流大学就读优势专业。”
2025年7月初,上海市各高校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的录取名单才陆续公示,使上海成为全国高校招生周期较长的城市之一。
6月15日,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志愿填报现场咨询会在上海建桥学院举行,吸引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众多考生和家长参与(新华社/图)
前置与后觉
6月23日17时,天津某重点中学理科生林方在前往苏州毕业旅行的火车上,用手机查到了自己的高考成绩——697分,在本市排位百名出头。
很快,他的微信上跳出一条消息,来自北京某顶尖高校的招生老师。
林方并未亲历外界盛传的头部高校线下“抢人”场面,但一位北大校友、现任职于某985高校的老师向《南方人物周刊》证实,网传的盛况并非夸张:“以前有的学校会提前安排好车辆,停靠在省内几所重点中学间的交通枢纽附近,一旦放榜,便立即出发与目标考生取得联系。”
2025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规范管理。《通知》指出,“要积极倡导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进一步引导扭转功利化的教育倾向。”
这一政策是在2024年有关规定基础上的延续和强化。早在2024年,教育部就已对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纪律作出明确要求:高校不得以高额新生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包括承诺录取专业、本硕博连读或贯通等)或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争抢生源;也不得通过优质生源登记表、志愿填报意向书等形式吸引或误导学生。
多位参与招生的老师和考生告诉《南方人物周刊》,与往年不同,2025年,大多数招生组已经无法轻易拿到考生名单,只能“各显神通”——或依靠与中学建立的联系网络,或通过前期活动中与考生建立的直接联系展开工作。
实际上,顶尖高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远在放榜之前。
林方曾参加过北京某名牌高校的寒校和暑校——这是该大学在寒暑假期间面向优质高中生举办的选拔性体验营。2025年上半年,这所高校和另一所顶尖高校多次赴该重点中学宣讲,并定向约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