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竞秀:各擅胜场
总资产和总营收均不同程度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情况下,四大行利润同比出现分化。
在决定利息净收入的指标——净息差降幅收窄的同时,工行非息收入中的手佣收入迎来了变化:2025年二季度手佣收入同比值出现了由负转正的迹象。
工行整体不良率走低主要因其对公业务板块资产质量改善有关,但零售贷款不良率仍未见改善。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透支在内的4个细分项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提升。
南方周末研究员 陈琰 南方周末实习生 苏美善 吴玮琳
责任编辑:丰雨
在A股市值一度被农业银行夺取“第一”宝座之际,“宇宙行”工商银行的2025年中报成绩单及其在四大行中的核心指标位次备受关注。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历经四年多阴跌不止的银行净息差是否有企稳迹象?整体营收同比有何新趋势?逆周期之下,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是否还在延续?资产质量持续恶化还是开始向好?
2025年8月29日,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在内的四大行不仅扎堆发布2025年中报,业绩发布会亦挤在当天。四大行高层分别就机构和媒体关注的话题进行部分解答。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拆解工行2023年三季度至2025年中期连续8个自然季关键数据,并纵向对比农行、建行和中行关键指标,探寻前述问题答案。
调研发现,过去4个自然季度内,工行单季营业收入同比3个季度实现翻红,且2025年中期营收同比增速为6.81%,创下3年来新高;2025年二季度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下称“手佣收入”)同比增幅亦首度转负为正。对此,工行行长刘珺称,相关成绩的取得意味着工行营收增长出现了企稳并转向的信号。工行副行长姚明德则预测,下半年净息差下行仍然是行业共性,但降幅将进一步收窄。
更令人关注的贷款资产质量依然分化:工行对公业务带动整体资产质量趋好,但包括信用卡透支、住房按揭等在内的零售板块仍未现向好拐点。
横向对比则发现,除工行总资产和总营收绝对领先外,四大行在其他指标及其增速上各展所长。
营收、净利“双冠”,增速不理想
对比发现,在总资产和总营收均不同程度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情况下,四大行利润同比增幅出现分化。其中,工行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在四大行中居首,两项指标的动态同比值则呈现“一增一减”的格局。
2025年中期,工行营业收入额为4270.92亿元,是四大行中惟一营业收入超4000亿元的银行。建行紧随其后,同期营业收入为3942.73亿元;净利润方面,工行为1712.96亿元,位居榜首;次席依然是建行,为1650.39亿元。由此可见,无论是营收总额抑或利润总额,工行仍是实至名归的行业“老大”。
在体现动态变化的同比增速项中,中行和农行则较为突出:2025年中期,中行营业收入同比增幅为3.76%,领先其他3家;农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53%,是4家国有银行中惟一净利润增速为正的银行。工行净利润同比则下降1.46%,在四大行中倒数第一。动态值的系列动向映射出四大行“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
拆解细分指标观察,工行营收绝对值的领先与其庞大的资产规模息息相关。截至2025年中,工行资产规模为52.32万亿元,是四大行中惟一资产规模超出50万亿元的银行。但在体现获利能力的净息差指标项中,建行依然最高,为1.4%,仅略低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二季度行业均值(1.42%)。这意味着,在摆布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建行的框架设计优于其他3家国有行,即能通过精细化调试合理管理资产端和负债端成本,实现前者相对高而后者相对低的较优结构。
进一步追踪对比4大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负债付息率两相指标可印证上述结论。2025年中,建行生息资产收益率和计息负债付息率表现较好,前者为2.82%,仅次于中行(2.96%);后者为1.58%,为四大行中最优。通常情况下,较高的生息资产收益率意味着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定价能力,而较低的负债成本则代表银行在主动负债方面具备优势,可以相对低的成本吸收存款。
虽非四大行中最优者,但工行于资产负债端的管理呈现出明显向好趋势。纵向对比发现,在LPR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工行生息资产收益率虽连续下降,且降幅趋深,但表征负债成本的负债付息率结束了持续一个自然年度的“刚性持平”,于2024年四季度出现下降,且降幅持续扩大。受益于此,2025年中,工行净息差同比降幅为9.1%,降幅同比有所下降。
负债付息率降幅趋缓,工行使用了哪些“法器”?姚明德称,依托托管、结算、存管等领域的深厚基础,带动各类低成本资金沉淀。与此同时,工行还加大了资产负债表的利率敏感度,如在5月份央行宣布LPR下调后,工行积极主动调整挂牌利率。
手佣收入同比由负转正
在决定利息净收入的指标——净息差降幅收窄的同时,工行非息收入中的手佣收入也迎来了变化:2025年二季度手佣收入同比值出现由负转正迹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以2023年三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连续8个自然季度相关指标值测算发现,2025年二季度,工行手佣收入同比增幅为0.28%。这项指标同比增幅在2024年三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期间的3个自然季度内均为负数,跌幅最深时甚至超出30%。
近两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和保险业“报行合一”(保险公司向监管机构报备的保险产品费率和手续费等,须与其实际经营中执行的标准保持一致)政策等因素影响,在银行业营收结构中占比约15%的手佣收入普遍成为各行财报中的“拖累项”。工行手佣收入由负转正的原因是什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查阅财报数据得知,对公理财业务和资产托管业务收入发力是主要原因。2025年上半年,工行此两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4.5%和3.8%。与此同时,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手续费一项同比虽仍为负数(-2.8%),但较2024年中同比值(-26.7%)已显著改善。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在利率持续下跌催生的存款搬家潮影响下,银行理财规模或将再创新高。这对银行业手佣收入将形成正面支撑。
与手佣收入并列为非息收入的投资收益项也是近年银行业和投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受信贷不景而债市波动机会频现等因素影响,多数银行加大了对金融市场投资。工行在这方面的作为较为明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追踪工行过去4个自然季度的投资收益额发现,2025年中,工行于金融市场获取的投资收益接近200亿元,为2024年三季度的两倍以上。横向对比四大行同项指标印证,工行投资收益额和投资收益在营收中占比两项均在四大行中排名第一。
投资收益的增长意味着工行在资产摆布方面采取了不同以往的策略。姚明德亦提到,2025年6月末,工行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4%,债券投资余额则较上年末增长了10.2%。显而易见,同为资产项,工行在金融市场投资方向的增速已高于贷款增速。
资产质量整体趋好,零售板块仍未改善
在经济转型期,银行业资产质量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2025年中期,工行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33%和217.71%,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和提升2.8个百分点,呈现较为明显的“喇叭口”走势。横向对比分析发现,两项指标值最优者则分别是中行(不良贷款率为1.24%)和农行(拨备覆盖率为295%)。但较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公布的不良贷款率行业均值(1.49%),四大行表现整体较好。
拆解细分领域观察,工行整体不良率走低主要因其对公业务板块资产质量改善有关。2025年上半年,工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为1.47%,较上年末的1.58%有所下降;零售贷款不良率则仍未见改善,由2024年末的1.15%升至1.35%,且零售贷款领域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个人经营贷和信用卡透支在内的4个细分项的不良贷款率均有所提升。
整体而言,工行资产质量向好与智能化风控赋能密不可分。工行副行长王景武介绍称,工行企业级智能风控平台已应用于全部境内分行和130多个风控决策场景,实现商品、外汇、债券、货币和股票五大市场风险智能化排查预警;推出业内首个信贷AI智能体矩阵“智贷通”,实现智能化信息捕捉、风险分析等功能;开发信贷评审AI数字助手“工小审”,实现制度和数据的快速分析与触达。
与此同时,在风控机制建设上,工行在总行一道防线部门、境内分行、境外机构和综合化子公司均配备风险官,并实现境内二级分行风险官全配备。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于2025年8月公布的“金标杆-数字金融榜(初榜)”(“指尖上的银行”渐入佳境,谁更在意你的数据钱包安全?)显示,工行总分在60家被测评银行中排名第一。在测算分值过程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注意到,工行在其年报和ESG报告中,多次提到数字化风控相关词汇,足见该行对通过数字金融技术提高资产质量一事置于足够重要位置。
(南方周末实习生李志坛对本文亦有贡献)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