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微“体量”,5家小行何以与大行分庭抗礼?
三大维度30个子指标构成测评体系,其中绿色投融资维度权重占比高达75%;动态成长性指标和静态存量指标数量之比为1:1,权重之比为 51:47 。这与系列榜单秉持的“规模与成长性并重、成长性优先”原则保持一致。
同类型银行分化显著,中型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差距则显著收窄;工行、中行、建行和农行分获前四名,其绿色金融总规模在全部受测评银行中占比达66.3%,是我国绿色金融事业最大的贡献者;区域性小银行占据榜单十强半壁江山。
受测银行绿色金融领域的信披质量明显提升,但个别银行信披时有错乱。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鹤鸣
责任编辑:丰雨
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连续5年稳居全球头把交椅。不唯如此,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亦长期位居前列,并在多个年份跃居全球首位。
在“双绿”融资中,商业银行,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和上市银行是主要担当者。安永报告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交叉印证显示,上市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占比高达约76%。不仅如此,银行还将“两山”理念落实到每一个运营实践环节。
在众多银行中,哪家银行的绿色行动更有效?哪些银行的绿色行动在提速?
因应市场和政策迭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2024年金标杆——绿色金融榜之银行榜”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原有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搭建设计“2025年金标杆—绿色银行榜”初榜(下称“绿色银行榜初榜)指标评价体系,并获得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条线资深人士和权威专家高度认可。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还将绿色银行榜初榜测评范围拓展至60家商业银行,包括42家A股上市银行,17家H股上市银行及尚未上市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广发银行(下称受测评银行。注:因九台银行未披露年报,实测59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测评首度依托南方周末“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数据库”(下称“金标杆”数据库),(详见《“金标杆”数据库上线:测评金融机构势能的“温度计”》)采集获取。
历时半年余,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制完成绿色银行榜初榜。这是2025年“金标杆—新金融竞争力榜”18个子榜之一,亦是六大银行系榜单之一。客观、科学、公正和透明是“金标杆”系列榜单严格遵循的四大原则。
绿色银行榜初榜显示,银行业绿色金融“实力看大行,动力看小行,不上不下股份行”的发展格局较为清晰。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力军地位难被撼动;多家区域性小银行展现出远超其自身规模实力的绿色金融发展质效,更有5家在前十强中占据半壁江山,其总资产规模仅约为四大行的3%;反观股份制银行,除兴业银行跻身前五外,其余10家股份制银行无一进入十强,且得分排名均较其资产规模排名有不同程度下降。
跃入榜单前二十乃至前十名的区域性小银行多凭依绿色信贷余额高增速及相关指标取胜。是否具有持续性,尚有赖于它们的定力。
三大维度30个子指标
我国是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明确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一系列制度框架形成顶层设计。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逐年负势竞上。
统计分析“金标杆”数据库发现,自2023年开始,59家受测评银行均在年报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了绿色贷款余额指标;2024年末,37家受测评银行发布绿色债券相关指标数据,较2023年增加14家。
如何更客观地测评它们在此领域的成效?顺应监管指引和绿色金融发展新情势,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在2024年绿色金融榜之银行榜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构建2025年绿色银行榜指标评价体系。
新指标评价体系与原指标评价体系有何异同?新指标评价体系保持三大测评维度不变,各维度权重之比仍为3:1:1,亦维持基本不变。但三大维度内涵及相关子指标被大幅调整优化,子指标数量从2024年的50个被精简至30个。为何精简?旨在让指标评价体系更贴近“双碳”目标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治理和节约资源相关指标则被暂时移出。
如何优化?具体而言,在定量化方面,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的定性指标从2024年的5个调整至2个,相关指标的权重由多个更具量化可比性的动态变化指标继承;在数据结构化方面,指标设计更加聚焦绿色投融资、碳减排和节能降耗3大核心议题,着重提升环境指标与经营指标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指标”数量占比和权重占比。在新指标评价体系中,“综合指标”数量为9个,占比30%;权重占比共14%。这两项占比分别比2023年提升18个和8个百分点。
优化之后,定量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数量比为1:1,权重比为47:51.这与“金标杆”其他子榜秉持的“规模与成长性并重、成长性优先”原则保持一致。
“绿色投融资”独占75%权重
在三大维度中,“绿色投融资”维度为何独占75%权重?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绿色投融资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考量之一,且呈现业务多元之势。
测评发现,2024年末,受测评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7.9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0.77%。受测评银行绿色贷款的规模、增量分别占人民银行口径本外币绿色贷款的76%和74%。
随着绿色金融观念不断深化和产品不断延展,非信贷类绿色投融资业务愈加受到监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也普遍获得银行业务条线青睐。因此,增加“绿色投融资规模(不含绿色贷款)”指标,并赋予较高的权重,以体现政策指引和市场之变。
事实上,受测评银行2024年对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和持有等业务的数据披露确实显著增多。披露前述相关业务数据的银行数量分别较2023年增加85%、80%和54%。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理财和绿色投资等领域,披露相关数据的银行数量和金额亦均比2023年不同程度增加。基于上述披露数据,受测评银行绿色投融资规模(不含绿色贷款)合计5.78万亿,较2023年增长17%,但增速较绿色信贷仍有一定差距。
受限于非信贷类绿色投融资业务的复杂性,监管部门暂未发布绿色金融全口径规模。作为银行绿色金融榜最为核心的指标,绿色金融规模及其同比增速分别被赋予15%的权重,总权重达30%。依托“金标杆”数据库采集的上述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融资相关指标数据测算显示,2024年末,受测评银行绿色金融规模合计达33.7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5.64万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规模在全部受测评银行中的占比达66.3%,是我国绿色金融事业最大贡献者。
“含碳量”双降
“碳减排”维度旨在着重考察商业银行绿色运营的底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成色,包含9个指标,权重合计13%,为第二大权重维度。与2024年指标评价体系相比,此维度权重微降0.5个百分点,但指标数量精简幅度高达60%。
精简之后,此维度更聚焦与“双碳”目标紧密相关的环境指标。环境指标则与贷款额、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四大核心经营指标全面挂钩。
具体而言,9个指标中有4个指标被赋予更高权重,包括“绿色贷款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绿色贷款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同比增幅”“实现每亿元营收排放的二氧化碳”及“单位总资产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降幅”。为何与净利润挂钩的指标不在其中?主要考虑银行的净利润及其变化情况易受更多因素影响,且2024年银行业普遍面临盈利能力考验,不宜过于突出绿色绩效与盈利能力的挂钩指标。
测评结果显示,受测评银行在自身运营中的“含碳量”全面下降:可比银行口径下,自身运营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消耗化石燃料的直接排放以及消耗电能的间接排放)合计946万吨,同比下降8.63%;半数受测评银行自身运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同比低于2023年;64%受测评银行单位总资产的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
银行绿色贷款“含碳量”亦出现回落:可比银行2024年绿色贷款折合减排二氧化碳达10.5亿吨当量,较2023年下降约2.1亿吨,降幅16.7%。
“含碳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节能降耗”维度9个指标的测评结果看,受测评银行自身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变化是重要原因。2024年,可比银行总能耗22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6%,远低于同期7.4%的资产规模增速和2.3%的盈利增速,略高于营收规模增速(0.1%)和员工规模增速(0.2%)。其中,电能消耗量和占比同比稳步提升,而化石燃料尤其汽油的消耗量大幅下降。多家银行披露信息表明,银行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的占比快速提升是重要原因。
大行竞赛,位次拉大
新指标评价体系之下,受测评银行绿色金融综合质效如何?
绿色银行榜初榜得分和排名显示,较之科技金融榜初榜和普惠金融榜初榜,同类型银行分化显著,中型银行与小银行之间的差距则显著收窄。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分获前四名,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则分别排名第19和第36名;兴业银行成为唯一跻身榜单十强的股份制银行;哈尔滨银行、西安银行、瑞丰银行、沪农商行和南京银行分获第6至第10名。区域性小银行占据榜单十强半壁江山,说明绿色金融业务竞争之激烈。获得较好的得分和排名,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发展的“总量”和“速度”二者必居其一。
分银行类型观察,工行居榜首,中行以较强得分优势超越建行、农行紧随其后。这与2024年绿色金融榜之银行榜排名基本一致。工行和中行分别蝉联冠亚军。这说明新榜单指标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方面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能够客观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质效。
进一步细分维度和指标分析,工行在“绿色投融资”维度得分大幅领先其他银行,尤其在绿色金融总额、绿色贷款余额、绿色贷款余额占比、绿色债券持有余额和绿色债券发行额等5个核心指标均获满分。其中,作为首家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万亿元的银行,工行领先第二名农行超1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占比在行业内首家突破20%大关;绿色债券业务方面,工行境内外绿色债券持有规模折合人民币突破2900亿元,蝉联行业第一;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额折合人民币达2600亿元,超过其他银行披露数据之和。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超大基数下,工行绿色贷款余额同比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同时在“碳减排”和“节能降耗”维度保持好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表现,堪称绿色金融领域的“六边形战士”。
中行绿色金融规模和绿色贷款余额均不及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但该行20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近万亿元,是绿色贷款增加最多的银行;中行境内外绿色债券承销规模折合人民币超4300亿元,蝉联绿色债券承销领域的领先地位;该行还在“碳减排”维度拿下“绿色贷款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当量”“单位总资产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两个单项指标的“单打冠军”。
相比之下,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30个指标中没有一个“单项冠军”。邮储银行排名何以落在36名?该行碳排放和能耗指标口径未覆盖到支行,因而在“碳减排”和“节能降耗”两大维度失分严重。
三类银行排名犬牙交错
11家股份制银行、30家城商行和12家农商行在榜单上犬牙交错。其中,兴业银行延续了其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良好表现,非绿色信贷的绿色投融资规模达1.2万亿元,排名第一;绿色贷款余额近9700亿元,分别位居所有受测评银行第5和股份制银行第一。尽管在“节能降耗”维度和“碳减排”维度分居第7和第25,但该行因相对更为全面的表现而获得总得分第5名,亦是唯一跻身榜单十强的股份制银行。
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传统股份制头部银行表现则难如人意。招商银行表现尤为“佛系”:在绿色金融、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三大领域,无论规模指标还是动态变化指标,得分均无亮点。其中,招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仅及兴业银行一半,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低于该行整体贷款余额增速1.16个百分点,是所有受测评银行中唯一负增长的银行。招商银行最终落在第13名,但比2024年初榜名次提升8位。
民生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未进入20强,其中民生银行仅排名第40名。与邮储银行情况类似,民生银行等银行在“碳减排”维度和“节能降耗”维度披露口径未覆盖至支行。如民生银行相关指标仅覆盖“总行办公楼及 41 家境内一级分行和香港分行总部办公楼”,浦发银行披露口径为“总行大楼及上海职场”,广发银行披露口径仅为“总行”。
各行信披透明程度差异极大,部分非全口径披露的银行在“综合指标”计算值异常。这些异常值已失去统计和评价价值。从“奖优不罚劣”和“鼓励更充分信息披露”原则出发,测评团队对相关银行的指标不计算得分,全面披露全行口径指标的银行更有机会得分。
尽管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整体表现与其地位作用不相匹配,股份制银行仍有个别亮点值得一提。除兴业银行在绿色投融资(不含绿色贷款)指标上力压群雄外,广发银行“绿色贷款折合减排二氧化碳同比增幅”高达169%,成为该项指标唯一翻番增长的银行。
小银行单点突破多点开花
延续2024年榜单趋势,区域性小银行呈“群起之势”。在一些指标上,它们与股份制银行甚至某些国有大行不相上下,甚至略胜一筹。
3家城商行和2家农商行携手晋级榜单十强:哈尔滨银行、西安银行、瑞丰银行、沪农商行和南京银行分获第6至第10名,分别较其资产规模排名提升27位、39位、46位、17位和11位。威海银行、厦门银行、贵州银行、苏州银行和江西银行的得分排名也较其资产规模排名提升超过20位。
它们能够突破体量位次实现“逆袭”的原因是什么?分维度比较可见,西安银行、哈尔滨银行、瑞丰银行在“绿色投融资”维度排名分别为第5、第6和第9名,瑞丰银行和南京银行在“节能降耗”维度分获前两名,沪农商行则在“碳减排”维度获得第2名。
位次背后是这些银行取得了多个“单项冠军”。其中,“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一项,哈尔滨银行、西安银行和瑞丰银行分别高达249.5%、202.7%和144.62%,将其他同行甩在身后。在绿色贷款高增速的加持下,上述三家区域性银行在“绿色金融同比增速”“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相对整体增速”等核心指标上拿足了分数。与此同时,瑞丰银行和沪农商行还在“碳减排”维度和“节能降耗”维度联手斩获5个单项冠军。单点突破后的多点开花,成为这些区域性银行发光发亮的秘诀。
区域性小银行与全国性银行在榜单上分庭抗礼,证明新指标评价体系已突破传统银行业“规模为王”的设计逻辑,既能佐证四大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主力军角色,充分肯定其巨大贡献,又能让区域性小银行中的优秀代表“被看见”。
信披错乱时有发生
充分、真实的数据披露是纵向测评的基石。
测评发现,受测评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信息披露质量较上年明显提高:一是定量披露的绿色指标明显增加;二是披露的口径愈加完善;三是口径调整后对过往披露的数据进行同步调整并披露的现象越来越多。
但个别银行在绿色金融的信息披露质量亟待提高。例如,南京银行在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绿色金融专题报告中均披露了2023年总能耗数据,但两份报告的该项数据并不一致;徽商银行在2024年度的能耗披露中,对汽油、天然气的能耗折算率明显低于国家标准和行业通行做法,有刻意压低能耗指标之嫌;威海银行在披露“投资活动的环境影响量化绩效”时,将“累计发行绿色债券”的单位名称写作“万吨”,明显有误。
9月开始,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将根据各商业银行2025年半年报对相关指标得分进行更新,并同步对被评测银行展开深度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线上调研。与此同时,将遴选相关领域资深专家组成独立专家评审团进行“背对背”评分。在上述三类分值各占一定权重的基础上,制作并公布“2025年金标杆——绿色银行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小银行取得较好成绩主要依赖某项指标甚至某单业务,具备一定的偶然性。这些银行如2025年不能继续保持某些指标的超高速增长,其在终榜的得分和排名或遭遇回调。相比之下,更加稳健的银行或在终榜的竞争中更有胜算。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