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大规模运用,将每年提升中国潜在增长率——专访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丁爽|首席访谈⑭
在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的背景下,美元资产安全性下降,投资者或将持续追逐可替代的安全资产。黄金、加密货币等资产价格今年以来屡创新高。我们认为,2026年这个过程还可能持续。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可以承担很多试点工作。
近期调整了对中国经济今后5年潜在增长率的测算。科技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和AI技术的大规模运用,未来5年,每年将提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近0.3个百分点(平均值)。
AI技术革命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和受益程度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化。因此,今后大概率会通过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鹤鸣
责任编辑:丰雨
持续不断的关税战之下,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和9月出口总值同比和环比均呈增长之势,且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正增长。其中,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趋势明显。更出乎不少人此前预期的是,中国并未通过人民币贬值对冲关税战带来的出口负面影响,而是保持了人民币的稳定。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提升了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国际机构以真金白银投资中国资产和人民币资产。跨国金融集团基本维持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高预期,甚至有机构正考虑进一步上修预测值。
中国经济何以展现出如此韧性?它为何能持续吸引国际资本?对于关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十五五”规划,国际金融机构有何期待?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近日独家专访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丁爽。他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经济学家、花旗集团中国高级经济学家。渣打银行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领先国际银行,网络遍布全球54个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它于1858年在上海设立在华首家分行,是扎根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性银行之一。
丁爽在接受专访时表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多项指标超预期。虽然第三季度有所减速,但估计可以达到5%左右的增长目标。他还预判,中国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会更加积极。对于“十五五”规划,他认为应重点关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共享经济成果三大议题。他相信,中国会继续增加对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的科技研发,应该是“十五五”规划最为重要的部分。
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丁爽。(受访者供图)
“美联储连续降息100-120个基点的预期,可能有点过度”
南方周末:美联储的动作和风向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我们观察到,美国最近就业数据持续低于预期,美国政府停摆仍未见终止迹象。市场因此对美联储持续降息怀有较强预期。但你认为美国仍有通胀压力。那么,你认为,美联储是否会持续降息?
丁爽: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美国会继续降息,但目前市场上对美联储在2026年底之前连续降息120个基点的预期可能有点过度。美国经济的确有滞涨风险。经济增长停滞的同时,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
但在两个风险之间权衡,我们认为,通胀风险可能会大于经济衰退的风险。
一方面,2024年以来,关税战对物价和经济增速的影响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主要原因是美国进口商提前“抢进口”,储备了较大库存。当这些库存渐渐用完之后,关税战的影响就会从新进口产品的价格中显现出来。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在采取偏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增加支出等。虽然这些财政政策长期可持续性有问题,但它们短期内会对经济产生刺激,防止经济出现衰退。
因此,相对较大的通胀风险将制约美联储降息的次数,最终的降息幅度可能不如市场目前预期那么大。
南方周末:美联储降息预期,是否已在美元汇率、美债、股票、黄金等大类资产市场上充分体现,即所谓“Price in”(市场提前消化)?
丁爽:目前,市场上大类资产的价格已经体现了上述降息预期。如果降息预期出现回调,那么未来美债收益率可能会反弹。这样的话,将对美元汇率提供支撑。所以,我们短期内看多美元。但从更长期的角度看,2026年,市场可能重新回归对美国债务问题的担忧。这种担心最终会影响到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信心,进而使美元开始走弱。
在全球流动性较为充裕的背景下,美元资产安全性下降,投资者或将持续追逐可替代资产。黄金、加密货币等资产价格今年以来屡创新高。我们认为,2026年这个过程还可能持续。
南方周末:降息和关税战背景下,美国通胀和经济增长会如何演进?你刚才说,通胀风险可能会大于经济衰退的风险。请具体阐释一下。
丁爽:我们认为,美国面临的是结构性的通胀压力。虽然美联储的通胀目标目前还是2%,但我们预测美国全年通胀更加接近于3%。这一趋势将持续至2026年。通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降息空间被约束,经济难以达到理想中的增长。因此,美国经济2026年前要实现“软着陆”(指经济回到比较合理的增长区间,同时通胀也回到目标值)是比较难的。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运用是很重要的推动力”
南方周末: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中国经济的韧性表现备受关注。7月初,你和你的团队曾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速做出预测,维持年初对全年4.8%的同比增速判断。这与IMF的预测不谋而合。现在已是最后一个季度的起点,你会修正对中国经济全年增速的预测吗?
丁爽:应该说,4.8%的全年增速已经成为市场共识。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是5.3%。我们预测,下半年是4.5%。所以从全年表现看,4.8%的增速仍是最可能的结果,所以我们维持这一预测。同时,我们也要提醒,4.8%的预测增速仍然面临一些上修风险,全年经济增速会在4.8%-4.9%的区间,接近5%的增长目标。
南方周末:中国经济的韧性离不开持续的政策组合拳。一年多前,稳经济系列政策组合拳发布。站在当下时点回顾,你认为当初系列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有哪些超预期?哪些低于预期?
丁爽:2024年9月下旬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拉动实体经济,从短期看效果非常明显,经济增速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回升,今年上半年的增速更超出预期。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看,因为上半年政策实施效果比较好,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贸超预期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以及资本市场的表现均超出预期,因此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增量政策,但出台强刺激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南方周末:你提到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超预期。这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有多大?
丁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运用是很重要的推动力。我们近期调整了对中国今后5年潜在增长率的测算。模型显示,科技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和AI技术的大规模运用,未来5年,每年将提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近0.3个百分点(平均值)。
南方周末:具体到2026年中国经济增速,你们的预测是什么?
丁爽:我们年初以来预测的增速是4.3%。但今年以来,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使用,正在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2026年政府可能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仍然会接近5%,并会根据这个目标增速来制定经济政策,未来相关的政策支持可能会比较多。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觉得,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于4.3%的可能性在上升。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定调后,我们会决定是否调整我们的预测。
人民币国际化会稳步推进
南方周末:随着中国外贸显示出的韧性和中国企业出海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亦正提速。你曾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长达13年。你怎么预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丁爽: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我认为,在“十五五”规划中,这方面的表述会变得更加积极。
南方周末:“更加积极”具体指什么?
丁爽:“更加积极”并不是说我们预期人民币很快能够追上欧元甚至美元,能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而是说会不断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使用,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提供更多的便利。
同时,为保持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和信心,我们认为人民币不会大幅贬值。事实上,在贸易战之初,确有些声音建议人民币大幅贬值以抵消关税战的负面效应,但中国政府没有那么做。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国外贸顺差仍然巨大,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本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强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币值的信心。
同时,现在可能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窗口期。正如此前我们谈到的美元以外的安全资产话题,除了黄金、加密货币,投资者也可能会更多配置其他货币包括欧元和人民币标值的资产,以便分散风险。
南方周末:你认为,还有哪些相关政策值得期待?
丁爽:我觉得,在保持贸易顺差的情况下,中国会进一步减少资本账户的限制,使海外人民币流通数量增加。同时,增加人民币的相关金融产品以及人民币风险对冲的工具。
南方周末:这些似乎都是长期目标。具体的举措可能有哪些?
丁爽:要达到这些目标,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在贸易和投资方面,需要增加海外人民币使用场景和投资工具,同时还要建立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体系,使境内境外人民币流通流转出现良性循环。我们认为,中国在保持稳健宏观政策的同时,还会更积极地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基础设施(例如CIPS,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提高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效率及使用范围。
在数字人民币使用方面,上海数字人民币国际营运中心的建立意味着数字人民币不只是在国内循环,还会推广其在海外的使用。
当然,做这些事情需要有耐心,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南方周末: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香港是否还会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丁爽:当然。香港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以承担很多试点工作。特别是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香港是重要枢纽。在商品和资本更多地从中国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香港增加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投资能够获利是“硬道理”
南方周末:从另外一个方面讲,事实上,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关注热度在提升。我们观察到,2025年以来,国际资本持续加仓中国资产和人民币资产。据你观察和研究,全球资本如何以实际行动阐释自己对中国资产价值和技术进步的态度?
丁爽: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均已是全球第二大市场。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更多取决于中国资产能否帮助他们获得收益,以及收益相对于它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而言,是不是值得。这是硬道理。
南方周末:你预判,投资中国未来会如何持续演进?
丁爽:正如你所说,外资今年在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净流入,部分是因为科技创新的进展引发了价值重估。但中国债券市场年初以来呈现外资净流出,这背后包含了中美利差等各种因素。总体而言,海外投资者存在资产配置多样化的需求。在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或其他国家不一致的情况下,配置中国资产还有助于减少资产价值的波动性。我们认为,只要中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有比较可预测的监管环境和法制环境,在税收、资本流动管理等方面有更多的确定性,全球资本就很难回避中国市场。
南方周末:如果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债券市场,他们更热衷哪些行业、哪些品种的债券产品?
丁爽:目前,在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方面,海外投资者大多比较保守,因为中国仍被视为新兴市场。从债券品种上看,国债仍是最主要的投资品种,再加上政策性银行债券、银行发行的NCDs(大额可转让存单),都是比较安全的资产。
少数投资者会尝试高收益,但信用评级较低的债券品种。如果海外投资者想投资中国科技企业,他们可能更多会通过股票市场、PE//VC等方式参与,例如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香港股市中内地的头部科技企业。
共享经济成果的体制机制
南方周末:正如你所说,确定性的监管和法制环境很重要。现在,“十五五”规划已经完成征求意见和修订,即将提交审议。对这份关乎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蓝图,你有哪些寄望?
丁爽:这个话题也是我们最近的研究重点。在我们看来,虽然规划大概率不会公布增长目标,但发展是硬道理,五年规划必然会隐含合意的增长速度。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GDP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的长期目标来测算,今后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在4.7%-4.8%的水平。基于这一测算,我们认为今后5年,宏观政策仍会相对宽松。“十五五”规划内容涵盖面肯定会非常广,我会特别关注三个重要议题:创新、绿色发展和经济成果共享。
南方周末:科技创新举国关注。这关系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在“十五五”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不意外。你的具体关注点是什么?
丁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首次跻身前十。我们相信,中国还会继续增加对研发的投入,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的科技研发,以企业为主体增加对科技的投资,减少对外的技术依赖。这应该是“十五五”规划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国拥有大量的理工科人才储备,在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相应的人才政策、投资政策、教育体制改革等等,都会成为看点。
南方周末:中国的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规模都已是全球第一,“十五五”还会有哪些看点?
丁爽:绿色发展方面,更多要关注新型技术如何与产业相结合,提升中国的产业优势。中国在再生能源及其设备制造方面领先全球,兼有实现“双碳”目标的庄重承诺,今后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完成产业新旧更迭,保持制造业在中国经济中相对平稳的比重,都将会有很多值得关注的看点。
南方周末:你所关注的共享经济,是类似网约车这些产业吗?
丁爽:并不是。更确切地说,是指共享经济成果的体制机制。强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科技创新力之下,如何消化如此强大的供给能力?这就涉及如何促消费、扩内需问题。除了收入、社保等话题外,我也会关注资产价格和收入分配的问题。具体而言,正如刚才提到的AI技术革命,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和受益程度可能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分化。因此,今后大概率会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社会福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期来看不可能依赖外部市场。我相信,在外部市场摩擦越来越多的时代,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对内放开、对外开放,经济增长潜力还会持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校对: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