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望明月

无意间看到一个干支纪年和节气相关的机器人账号,心里就想:这些信息或许在文化传承上有些价值,但对现代人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呢?除了有些人会根据节气调整作息来养生之外,我真的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人多记一份历法。

再去深究时发现,历法背后其实是天体运算,试着搞明白月相计算的时候,我想到个点子:emoji 图标里不是也有月相吗,可以计算出当前月相然后输出一个相应的 emoji,再花一些时间甚至可以用几个 emoji( 🌞 🌍 🌓 )把太阳、地球、月球的实时位置关系粗略地呈现出来。

太阳地球月球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嗯,我写这些的时候是想把那份兴高采烈传达给妳的,但是写完也意识到了,的确挺无聊。不过,通过计算能知道曾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出生的那天月亮 40.8% 的区域被照亮,月相是娥眉月 🌒 ……对我来说还是很能产生些遐想的。千百年过去了,月球改变了多少呢?现代世界到处灯火通明,很难见到月光照出的自己的影子了,所以看到影子,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也不会是月亮;对古时的人们来说,月亮多有存在感啊!是不是现代人的心性难得空明也就是因为早已忘了天空中的月亮呢?

fin.

人人都可以写作

Ironben 谈到 Essay 社区的由来:

Essay 最初源于一个想法:AI 模型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缩影,从今往后,会不断吸收我们产生的数据, 如果有一个公开的地方能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我存在事实就会永远被人工智能留下。但自己文笔不好,每次写博客都没能坚持下来,所以 Essay 上线了。最初的想法无从验证,但我想就这么一直写,漫无目的写,寥寥几笔也行,记录我见过的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闪过的念头…,往后每年将一整年的记录打印成册保存下来。
可能某天,会有人读到我的文字,脑子里会见到我见过的景,遇到我遇见过的人、读到我读过的书…,无论我在还是不在。

乍听颇有些浪漫,类似之前听过的,构成人体的原子都来自死去的恒星。不过,以我的粗浅了解:AI 输出的文字基于概率,「我」后边是跟着「爱」还是「饿」,是它统计数据库里的样本计算出来的最可能的选项。妳写的东西的确是会影响 AI 表现,但人类可以自傲的是,活出,另一种,可能性,而不是重走过往所有人生样本统计出来的最可能的选项。妳存在过,何必期待被人工智能留下?留些空间给后人想象吧:曾经有个人活过,那是一段人工智能无法记录的鲜活人生。

所以文笔好不好有什么重要呢?Essay 里可以写的东西,博客都可以写,「就这么一直写,漫无目的地写,寥寥几笔也行,记录我见过的景,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闪过的念头」。

fin.

黄粱梦

黄粱梦、南柯梦,人生如梦,耳熟能详——名利过眼云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前几日翻书,读到芥川龙之介也写过一篇《黄粱梦》,借了黄粱梦出处《枕中记》中的故事背景,只不过在芥川笔下,卢生并没因为黄粱一梦而放下执着与热情,而是目光炯炯地说「唯因是梦,尤需真活」。

眼下的生活让人充满无力感,许多人都接受了无奈陷于「垃圾时间」的命运,选择「躺平」。人生原本就不只是追求别人口中的上进,躺平未尝不可。或许也可以趁着这个机会重新理一理头绪,怎样才能活得真正让自己满意。「人生在世,要活得无愧于说:此生确曾活过。」

fin.

独立思考

前几天店里有两个年轻朋友聊天时起了点小争执,都认为对方是被洗了脑,而且都劝对方要学会独立思考……悄悄旁听他们对话的过程是很有乐趣的。不过我在心里也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独立思考呢?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

其实我有时会觉得思考这个词被神化了,多么独特的能力似的——不过或许这也说明思考的稀缺吧。而我希望每个人都知道,思考并不是凭空诞生又独立存在的能力,也不是上天赋予给了少数人的。谁都可以思考。要评价中国正在和已经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们要做的是把事实真相、来龙去脉,一件一件挖掘出来,摊开在眼前,结论和观点,不需要什么高深莫测的思考,可以说自然而然地就会浮现出来。

说回独立思考这个概念吧。限于能力,很多概念我总结不出,只能用排除法来接近。我现在知道的是,独立思考虽然强调独立,但固执己见肯定也不算独立思考,听取别人的观点并且去了解不同观点背后的依据,为自己的独立思考搜集材料怎会嫌多;抱着结论不放肯定也不算独立思考,随着我们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和收获的变化,结论难免会有不同,保持开放的心态去认识这些变化也该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吧。

fin.

我们,是什么

第一次对「我们」这个词产生厌恶感觉是多年前在网络上看到张绍刚在他主持的一档节目里纠正归国的留学生:要说我们这儿,而不能说中国。隐约感觉,在一些人心里,要先表衷心于「我们」,之后才能陈述事实。

这种观念逐渐盛行,在网络上和人交流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妳说和平的时候,这些人会说我们有仇未报;妳说有差距的时候,这些人会说我们未来可期;妳说现代社会只有尊重知识产权、私产得到保护才能创新科技,这些人强调可不光我们有侵权;妳说某些国家之所以基础设施老旧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法一个人拍板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人质问妳,承认我们正崛起、别国已没落,就这么难吗?于是我把「我们」的面目看得更清了些:「我们」耽于过去、迷于未来,却让它的每一员苦在当下;「我们」自傲那些被强加的、嘲讽那些未拥有的,还令它的每一员无力创造那些属于自己的。没有哪个人真正属于「我们」,「我们」总留些说辞可以借由着把某个人踢出队伍痛打一番。成为「我们」的方法,就是服从「我们」。

妳真的希望加入那样的「我们」吗?不如从今天起,观察眼前每个具体的人,带着爱与包容而不是恨和苛责;尊重彼此的同与不同,分享已知,弥补无知;踏在此刻坚实的大地上,避免过去的不幸再发生,亲手创建更好的未来。然后或许以一个幸福的个人的名义,为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喝彩。

fin.

机器人之梦

这是一部默片,没有对白。而且要说内容,其实也算老套——能有什么不老套呢?所有故事无外乎爱情友情、善意恶意、命运挣扎。我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片段:当阿狗对着电视吃饭,黑洞洞的屏幕上映出自己孤单的影子,孤独感一下子就侵袭过来;阿狗在车窗上画出Robot的轮廓,自己把脸贴上去往外看,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恨不得把自己活成她的样子;在同一首舞曲里,镜头分两半,一半是阿狗一半是Robot,我们多么希望牵着手转圈的就是她俩,但是我们当然知道,镜头分开,她们有各自的舞伴。

文字、音乐、电影,总有些动人的作品让人难忘,为什么它们能把感受传递给别人呢?创作者一定用心地活过吧,不是想着打动别人,而是细致入微地关照自己的感受,把那些参杂着爱恨的不甘和释然真诚地表达出来。也因此,动人的作品总是更能让人从中照见自己或是读懂人生吧。

fin.

我知道的不多

前几日写完马局长那篇文章,有几位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辩驳——虽然多半是罗列出马局长的种种苦衷和考量,但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是在为马局长辩解,而是为驳斥我的无知和错误。这让我想到就在眼前的这几天发生的事情。

我的咖啡馆前阵子搬到一条比较僻静的老街上,正式运营起来发现一个之前完全没想到的问题,每天下午4点半,有半小时左右的时间,附近幼儿园放学,小朋友们会跑过来把咖啡馆门口铺地的石子扔得满大街都是。于是我每天这个时段要下楼去给小朋友们讲故事——铺石子的目的是什么;扔在大街上会有什么坏处;人身安全以及行为责任等等等等。我自认是心平气和的,小朋友们也愿意跟着我一起把石子都捡回来。小朋友扔石子时,完全找不到他们的监护人,因为家长们都躲得远远的,但是当我带着孩子们捡石子的时候,家长们纷纷过来训斥自家孩子「该回家了」。我想劝说家长们,恰好借此机会教育孩子爱护环境、勿动他人物品,家长们则对我说:妳开店应该做好大门;小孩子哪里懂事;还是趁早把石子都铲除掉吧……

很相似吧,似乎探讨问题就只有陈述更多信息这一件事要做似的。然而其实上面那些事情——不管是马局长的所谓苦衷还是小朋友们的不懂事——对我来说也是已知的。只不过,对与错、美与丑,因为那些补全信息而改变了吗?很多事情我非要写出来,不是炫耀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我很愿意承认无知——恰相反,我写,是因为那些是大家原本就都知道的事情;明明知道是美的,因为艰难而不去追求,或者更甚,明知是丑的,却还是让自己融入其中了。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