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体验 iMac M4 后,我发现了苹果的小心思和乔布斯的影子

2001 年,《老友记》第七季正在美国播出,斩获了约 2000 万平均收视人数,位列当年全美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前五名。

这部从上世纪走来的经典美剧,虽然热度有些下降,但漫长的播出生命线带来了一些额外的彩蛋——剧中的产品伴随时代更迭而变迁。无论是 Nokia 手机、PlayStation 还是 Windows 系统,都有着浓烈的时代属性,寻找这些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标志物」,一度是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这一季,有个新家伙登场。

独特的半透明外壳、以浓厚的红色为主色调、屏幕边缘包裹着透明的塑料材质,以及透过外壳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构造,放在精心设计的片场中也能第一时间抓住人的眼球。

iMac G3,这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后发布的首批重要作品之一。

在发布会上,乔布斯对这台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设备定位极其清晰:

iMac 让电脑使用变得更简单。

那是千禧年前后,互联网还是个新鲜玩意,电脑则没那么友好,设计呆板无趣、界面晦涩复杂,没有吸引力的同时学习成本也相当地高。

苹果想让 iMac 成为人们探索这个未知世界的门户,所以它技术理念先进、它使用直观易懂、它设计优雅好看,苹果甚至专门推出了一条宣传片,就为了表明 iMac 简单又有趣,连小孩子都能轻松使用。

最终目的很简单——要让每个看到它的人都跃跃欲试。

▲ iMac G3 活跃在各大影视作品中

不负众望,以这个角度切入市场的 iMac G3 大获成功,被视为苹果复兴的标志。

二十六年后,iMac M4 发布。

门面担当,性能不弱

第一眼看过去,iMac M4 最显眼的就是同样多的配色,甚至连官网的宣传标题都将彩色元素置入其中。

iMac M4 的整体配色遵循了 iMac M3 的方案:搭配相同颜色的不同饱和度,形成 iMac 的色彩美学。

高饱和度的颜色覆盖了 iMac 的整个背部面板,使其在任何角度下都能呈现出浓郁的视觉冲击力,清淡的同色系 logo 与背面的浓烈形成对比,以便在任何环境中,人们都可以一眼看见这个协调又亮眼的家伙。

清淡的颜色还填补了剩下的细节:正面底部面板与支架都选择用较低饱和度的同色系颜色示人,营造出柔和的视觉效果,让用户在使用屏幕时不易分散注意力,这倒是与苹果一贯的注意力理论相匹配。

清淡的颜色与 iMac M3 一样,保留在更换了 USB-C 接口的妙控键盘与妙控鼠标上,虽然键鼠与 iMac 不是一个整体,但依然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轻松辨认它们的配套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代的电源线也拥有了与 iMac 本体匹配的清淡颜色,而不是标配白色了。

与配色相符合的就是它的产品定位——看到这样颜色鲜艳讨喜,设计简约的 iMac,你只会想做些愉快轻松的事情,而不会想把它带到枯燥又烦闷的专业环境中。

就像全球著名设计咨询公司 IDEO 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蒂姆·布朗说的:

性能决定了你的产品能做什么,而设计决定了用户如何去做。

在这一代 iMac 上,最大的变化是它的大脑——M4 芯片登场。

爱范儿拿到手的是一台顶配 iMac,搭载满血 M4 芯片,32GB 内存与 2T 固态硬盘,我们先按照惯例,对它进行了一次跑分。

在 GeekBench 6 中,iMac M4 获得了单核 3699 分、多核 14833 分的成绩,作为对比,上一代 iMac M3 的单核成绩为 3138 分,多核 11912 分,获得了约百分之二十的性能提升。

今年的 WWDC,苹果宣布了 Apple Intelligence 的登场,AI 正式成为苹果产品必须具备的功能,AI 性能成为躲不开的话题。

同样是 GeekBench,iMac M4 在 AI 测试中通过 CPU 获得了单精度 4687 分、量化分数 6268 的成绩,作为对比,iMac M3 的得分为 4103 和 5615。

单精度分数代表 iMac M4 在高精度、细致计算任务(如复杂图像识别)中的能力,而量化分数则展示了它在快速、省电任务(如实时语音助手)中的效率。

不过,我们始终认为纸面参数仅供参考,只有当这些参数化作这台 iMac 的实际体验时,才赋予其真正的意义。

作为一位文字工作者,与一名摄影师,正好模拟日常大部分的使用场景,试试这台设计与性能并驾齐驱的 iMac M4。

写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在自己不够熟悉的领域,常常需要依赖浏览器查询资料,让我能「博古通今」。

由于资料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我常常需要同时打开许多网页进行翻阅。然而,许多网页包含复杂的脚本、动画或后台任务,一旦开启,CPU、GPU 和 RAM 需要并行处理各种任务,成为电脑性能的隐形杀手。

此时,iMac 能支持我同时浏览多少个网页,很关键。

测试中,我打开了 50 个网页,覆盖视频、小游戏、新闻、带动效的官网等类别,在网页全都加载完成后,我快速切换每个网页,并使用其中的动效和小游戏,iMac M4 依旧丝滑,没有任何卡顿出现。

虽然大家更为熟知的是透明大背头 iMac G3 与台灯电脑 iMac G4,但 iMac G5 才是至关重要的一代。

2004 年,一根支架撑起的「白色相框」,为未来的 iMac 设计奠定了基础。

20 年后,同样是一根支架撑起了 iMac M4,以及正面分辨率 4480 x 2520 的 24 英寸 4.5K 视网膜显示屏。

不过,一台显示屏可不够。

在我日常使用中,稿件、网页、图片处理与微信等交流工具常常同时存在,来回切换十分分散注意力,多台显示屏成为了刚需。

经过测试,这台搭载满血 M4 芯片的 iMac 支持同时连接两台分辨率为 6K(60Hz)的外接显示器,并且同时运行 Safari 浏览器、飞书、微信、剪映等日常生活工作需要的应用时没有出现明显卡顿。

一台 iMac 再加两台外置显示屏,每个任务终于都可以优雅地排列在屏幕上,不用从一堆软件的堆叠中找自己需要的界面了。

互联网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数码照片的传播史,图片随着网络一起,成为人们最基础的信息媒介之一。

摄影是我的爱好,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在此之前,我从不会使用公司的 MacBook Air 做图片工作——因为太卡。

这不可避免地占用了我不少的休息时间。

▲ MacBook Air M1

在 M4 的加持下,新 iMac 能否承担一定的图片处理任务,这至关重要。

为了测试 iMac M4 的图片处理功能,我准备了 7 张由富士中画幅相机 GFX 100S 拍摄的图片,通过 iMac 背部的四个雷雳 4 接口传输到 Photoshop 中,使用 Photomerge 功能进行全景接片。

这七张照片每张 1 亿像素,接片后去掉重叠部分,再进行矫正,像素量达到了 4.7 亿,工程文件大小为 10.7GB。

在合成之后,我打算对这张全景照片进行调色,试试它处理静态图片的极限在哪里。

要知道,在如此庞大的像素压力下,实时处理图片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性能不够的电脑往往不能实时预览调色效果,要等操作结束一两秒后才能看到调整效果。

别小看这一两秒,这一点卡顿就足以让用户拿起手机,转移本来专注的注意力。

在 iMac M4 上,我对这张全景接片先后进行了曝光调整、曲线调整、HSL 调整,并使用了三个蒙版工具,对照片做精细化调整。

在二十分钟的后期过程中,无论是对图片进行接片、畸变矫正,还是后续的曝光、颜色等基本参数进行调整,或是用蒙版精细处理局部细节,iMac 都没有掉链子。

看来,静态影像还难不倒它。

在静态影像测试时,我想到一个梗:

剪辑已经成为一个人必备的基础技能。

这句玩笑话,我听到不止一次了。

虽然有夸张的意思,但随着流媒体平台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视频成为信息流通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消遣娱乐,还是学习工作,都离不开这种动态媒介。

剪辑视频的能力,的确愈发重要。

普通的剪辑肯定不在话下,但生活中难免遇到偶尔超标的需求,比如调色,iMac M4 能胜任吗?

在这次测试中,我将单条 4K 60 帧,Apple ProRess 422 Proxy 规格的 Log 视频放进达芬奇,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Lut 还原、白平衡调整、曝光调整、添加胶片光晕、添加胶片颗粒、降噪与锐化等一系列操作。

这对于 iMac 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前面的还原与调色效果中,我可以在预览界面实时查看渲染过的视频,当加入胶片光晕与颗粒效果后,预览帧率下降到每秒 15 帧左右,此时还能勉强对画面进行实时的动态预览。

等降噪效果登场,iMac 才彻底吃力起来——预览界面的帧率下降到每秒 3 帧左右,几乎不可用于动态预览,只能在设置好降噪参数后先关闭节点,等输出前再打开。

这条测试视频总时长为 20 秒,共 1200 帧,输出为 4K 60 帧 H.264 视频所用时间为:

  • 带降噪与锐化效果:11 分 59 秒
  • 不带降噪与锐化效果:1 分 42 秒

从实时预览的帧率与输出速度来看,此时,iMac 几乎已经触及了自己的性能边界。

我通常只用达芬奇做粗剪与调色,等到输出以后再放到 Final Cut Pro X 中做剪辑(更偷懒的话就用剪映),这很容易让输出的片段四处散乱,得益于 iMac M4 上双双突破 3000MB/s 的读写速度,我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些零碎片段的整理工作。

从这一系列测试来看,iMac 在 M4 的加持下,完全可以轻松处理繁琐的基础任务,偶尔的「出格」需求也不在话下,虽然差点没扛住比较基础的降噪处理,但表现足以让我满意。

毕竟,对于一台更偏向于日常工作娱乐使用的电脑,快慢只是时间问题,跨过「能做」这个门槛,才是最重要的。

褪去束缚,回归本质

我们以十年为一期,纵观 iMac 的发展,背后其实隐藏着很有意思的变化。

1998 年,第一台 iMac G3 诞生。

凭借设计的优越与使用的简单,让 iMac 成为大众喜欢用、乐于用的电脑,由此成为了苹果的常青树之一。

十年过去,随着用户需求逐渐开始细分,专业软件如雨后春笋进入个人电脑。

2009 年,iMac 27 英寸与 21.5 英寸推出。

两种尺寸的屏幕、更强的 intel core i5 和 core i7 处理器、更多的 RAM,都是为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使用需求准备的配置。

爱范儿的办公室里就还有一台搭载 intel 处理器的 iMac,它没有先进的 M 系列芯片,也没有多彩的颜色设计,但得益于当时苹果提供了足够多的定制选择,让它依旧很强大——在同时期的 MacBook Pro 已经相当吃力的今天,这台老 iMac 依旧可以快速响应我的需求。

▲ 搭载 intel 芯片的 iMac

又一个周期过去,随着科技进一步进展,人们对电脑的专业需求已不再浅尝即止,不同的用户,使用需求也愈发细分。

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之间的需求可能大相径庭,由于 iMac 本身一体机的特性,苹果官方提供的配置已经不足以满足所有用户五花八门的个性化需求了。

这才有了现在的 Mac 现状——Mac mini 凭借高度拓展性快速崛起,而 iMac 定位逐渐向基础使用收拢。

专业需求的转移,让 iMac 的「高配」之路戛然而止,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各司其职,才能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选择。

褪去了「束缚」的 iMac,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诞生时的定位——凭借设计与性能的平衡,让人们乐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

就像 2021 年,颜色再次回归 iMac 时,库克说的那样:

iMac 是让人们感到快乐、充满灵感的设备。

这与 iMac 诞生时,乔布斯的愿景一脉相承。

又何尝不是一种历久弥新呢?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出现“未能读取数据,因为它的格式不正确”时的解决方案

今天我的iPhone 15 Plus在运行“科普中国”App时出现了“未能读取数据,因为它的格式不正确”的提示,其他App都可以正常运行,只有“科普中国”App不正常,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我先卸载并重装“科普中国”App,但没有效果,运行“科普中国”App时仍持续显示“未能读取数据,因为它的格式不正确”。

接着尝试删除“科普中国”App后重启苹果手机,再安装“科普中国”App,依然显示“未能读取数据,因为它的格式不正确”。

最后,进入“设置”-“通用”-“传输或还原iPhone”-“还原”-“还原所有设置”,系统提示“这将还原所有设置,但不会删除任何数据或媒体”,点击“还原所有设置”,系统会自动重启,这时再运行“科普中国”App就一切正常了。

需要注意的是,iPhone还原所有设置后,虽然不会删除任何数据或媒体,但需要重设面容ID、手机密码、Wi-Fi密码等个人设置。

Meta AR 眼镜前主管加入 OpenAI,曾负责苹果 MacBook 设计

OpenAI 近日来在 AI 硬件领域的动作不断:先是要自主「造芯」,昨日又将 Meta 公司 Orion AR 眼镜的前硬件主管凯特琳·卡利诺夫斯基(Caitlin Kalinowski)招入麾下,并让她领导机器人技术和消费硬件

▲凯特琳·卡利诺夫斯基(图源:NewsBytes)

凯特琳·卡利诺夫斯基是一名硬件高管,于 2022 年 3 月开始领导 Meta 的 AR 眼镜团队。Meta 在 Connect 大会上所展示的令人印象深刻的 Orion 智能眼镜的原型机就出自她的督导。

▲图源:Meta

在此之前,她还领导了 Meta 的虚拟现实护目镜「Oculus VR」背后的硬件团队九年之久。

▲图源:Techradar

再早些时候,凯特琳·卡利诺夫斯基曾在苹果任职,为 MacBook 设计硬件。

▲图源:Apple

在加入 OpenAI 后,凯特琳表示「首先将专注于 OpenAI 的机器人工作和合作伙伴关系,以帮助将人工智能带入物理世界,并且为人类带来好处」。

巧合的是,近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凯特琳的前任老板,前苹果高管、传奇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也正在与 OpenAI 的 CEO 奥特曼联合创建一家新的初创公司。

艾维是一位来自英国的工业设计师,在苹果任职期间,主导设计了第一代 iPhone,iPod 等经典产品。他甚至参与了苹果的新总部大楼 Apple Park 的建筑设计和园区规划。

▲Apple Park

离开苹果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 LoveFrom,并继续与苹果合作。艾维和 OpenAI 的合作初创公司很可能会以 LoveFrom 为起点,并且凯特琳将会加入其中,他们将共同构建一款「使用 AI 创造计算体验,社会破坏性比 iPhone 更小」的硬件产品。

▲乔尼·艾维(图源:dezeen)

除这两员大将之外,OpenAI 最近还开始为一个机器人团队招聘研究工程师。招聘公告上写着「我们正在寻找具有强大研究背景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交付经验的人才」。

OpenAI 希望机器人工程师能够调试端到端的机器学习问题,并且希望他们开发与机器人相关的机器学习架构,应用于其「核心模型」中。

正如 OpenAI 所说,这个研究团队旨在「为合作伙伴的机器人解锁新功能」,也就是帮助 OpenAI 的合作伙伴将其多模态人工智能整合到他们的硬件中。

目前,机器人公司 Figure 推出的人形 01 机器人已经利用 OpenAI 的软件进行自然语音对话;挪威公司 1X 也在其 Eve 机器人中使用 ChatGPT 的修改版本来处理和响应命令。

▲人形 01 机器人(图源:techbsb)

实际上,这并不是 OpenAI 首次启动硬件研究。早在 2018 年,OpenAI 就开发了名为「Dactyl」的机器人手,能够以人类手部相似的方式灵活操作物体,还成功地用一只手解决了「魔方问题」(Rubik’s Cube)

2020 年,在 GPT-3 发布之后,OpenAI 解散了其机器人研究团队,将重点转向了早期生成式 AI。

▲图源:OpenAI

未来,OpenAI 表示其机器人团队将「与机器人行业的合作伙伴合作,专注于构建一套模型以实现前沿机器人应用」。

在几乎引领了生成式 AI 的技术浪潮之后,OpenAI 又将重新出发,向 AI 硬件领域进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你的下一台 Vision Pro,由 iPhone 驱动

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苹果的 Vision Pro 预计会在今年年底之前停产,原因是市场需求低迷

这一点其实很容易理解。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Vision Pro 价格昂贵,可使用场景有限,不易融入大多数人的现有工作流程,并且由于软件适配方面的问题,它并不是「刚需」。

苹果公司 CEO 库克就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Vision Pro「不是一个大众产品」。

然而,停产不意味着停售。据 Vision Pro 的三个零部件供应商的员工透露,目前已经生产了 50 万到 60 万个 Vision Pro 头显,这一数字也与 The Information 和其他几家媒体此前分析的索尼每年可以生产的微型 OLED 显示器对的数量一致。

▲图源:Mashdigi

可见,显示屏是限制 Vision Pro 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其高昂的成本也大部分来源于此。

据估计,Vision Pro 所使用的索尼近 4K 微型显示屏成本为 350 美元,一对显示屏则需要 700 美元。而每个头显的成本约为 1500 美元,显示屏占了近一半

▲图源:GPT 中文网

据 The Information 的韦恩·玛(Wayne Ma)报道称,早在 Vision Pro 投产之前,苹果就在测试视涯(SeeYa)和京东方(BOE)两家中国供应商的新型微型 OLED 显示屏,以期降低成本。

不过,最近的报道表明这两家潜在供应商均未能满足苹果严格的质量标准。

近日据韩媒爆料,苹果现在正在向 LG 和三星寻求成本更低、分辨率也较低的微型 OLED 显示屏。来自日本的 JDI 也在向苹果推销像素密度接近微型 OLED 显示屏的常规 OLED 显示屏。

▲图源:WatchGeneration

虽然「仍然为如何降低成本感到困惑」,但苹果目前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很可能不是完全打了水漂:有消息称苹果正在筹备一款成本更低,当然售价也更低的「非 Pro 版 Vision 头显」。

彭博社的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报道称,这款「平价版」Vision 头显将搭载用于 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而非 M 系列,采用更便宜、更轻的材料制造,并且不带 EyeSight 前置显示屏,售价约为 2000 美元

古尔曼还透露新的头显设备预计「将计算组件转移到 iPhone 上」,并且「与 Xreal 公司的眼镜大致类似」。也就是说,「平价版」Vision 头显拥有与 iPhone 绑定的选项,这有助于苹果手机保持其生态系统的中心地位

▲图源:Xreal

The Information 近期的报道则称,苹果告诉一家供应商,预计将为 400 万台更便宜的「non-Pro」Vision 头显生产足量零部件。许多消息来源称苹果计划在 2025 年推出这款头显。

有趣的是,消息一向准确的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Ming-Chi Kuo)却似乎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平价版」Vision 头显将会在 2027 年之后推出,理由是「仅仅降低价格并不会让一个产品更加成功」。

从显示器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说法其实不无道理。即使高密度常规 OLED 显示屏的成本微型 OLED 显示屏低得多,但它们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最早要到 2026 年才会进入批量生产。

▲图源:ARinChina

筹备「平价版」Vision 头显并不意味着苹果完全放弃了高端市场。郭明錤透露,一款配备 M5 芯片的全新 Vision Pro 将会在 2025 年下半年开始量产,并且是「苹果明年唯一一款新的头戴式显示设备」。

目前的 Vision Pro 使用 M2 芯片运行 VisionOS,而苹果声称 M4 的 CPU 性能比 M2 高 50%,GPU 性能比 M2 高 4 倍。这表明搭载 M5 芯片的 Vision Pro 将会有相当明显的性能提升。

除了芯片大升级之外,郭明錤表示新款 Vision Pro 的供应链将「大部分保持不变」,因此「其他硬件规格和设计不会有太大变化,以降低成本」;The Information 则称此举是为了「重复使用多余的组件」。

当然,由于处理器的升级和硬件配置的相对持平,新款 Vision Pro 的售价将「依然昂贵」。

▲图源:scoop

对此,外媒编辑瑞安·克里斯托菲尔(Ryan Christoffel)认为新型号 Vision Pro 消息的透露,可能会让现在有兴趣购买 Vision Pro 的潜在用户化身「等等党」,让本就滞销的 Vision Pro「陷入了独特的困境」。

其次,他认为如果当前的 Vision Pro 不能获得全面的 Apple Intelligence 支持,也不能更新新款 Vision Pro 的所有后续功能,那么现在拥有 Vision Pro 的用户就变成了「冤种」,他们很可能相当后悔甚至不满。

无论如何,对于厂商来说,「升级」总是积极而有必要的;而对于用户来讲,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预算充足的朋友,可以等待 M5 Vision Pro 的发布,而预算不太充足的朋友则可以期待一下「平价版」Vision 头显。另外,苹果公司正在悄然启动代号为「Atlas」的智能眼镜计划,准备向 AR 硬件领域进军。

苹果将会如何梳理未来智能可穿戴的产品线呢?让我们继续保持观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acBook Pro 还有大更新?等等党又要赢了

上周,苹果按照一天一台的节奏,发布了首批搭载 M4 芯片的 Mac,分别是:

  • iMac(搭载 M4 芯片)
  • Mac mini(搭载 M4 与 M4 Pro 芯片)
  • MacBook Pro(搭载 M4、M4 Pro 与 M4 Max 芯片)

作为目前 Mac 家族当之无愧的明星,MacBook Pro 在经历泄露事件后热度不减,依旧作为压轴登场,而在大家期待的 MacBook Air 之前到来,更多关于 Mac 的爆料提前来了。

在这代 MacBook Pro 上,M4 系列芯片获得了更强的 NPU,为即将到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 做足了准备。

不过,根据 Mark Gurman 的爆料来看,M4 Max 还不算最顶——缺席了 M3 系列芯片的 Ultra 型号将会回归。

与它的前辈 M1 Ultra 和 M2 Ultra 相似,M4 Ultra 也将使用号称「胶水大法」的 UltraFusion 技术将两块 M4 Max 连接起来。

由此,M4 Ultra 最多将会配备 32 核 CPU 与 80 核 GPU 以及 32 核 NPU,在晶体管数量上也将达到 M4 Max 的两倍。

作为参考,M2 Ultra 在 Geekbench 6 多核测试中得分为 21241,而 M2 Max 的得分为 14621,M4 Ultra 也一样,虽然有边际效应的影响,但双倍芯片依旧能带来强大的性能提升。

由于第一批搭载 M4 芯片的 Mac 已经完成发布,M4 Ultra 更有可能出现在尚未发布的机型上,考虑到本身的定位,M4 Ultra 可能与 M2 Ultra 一样,首发于明年较为高端的 Mac Studio 与 Mac Pro 上,为 Apple Intelligence 提供充足的 NPU 以及光线追踪提供性能支持。

除了 M4 Ultra,后续的 M 系列芯片也有消息。

明年,苹果将会推出 M5 芯片,据推测,这将会是常规升级的一代,按照苹果的一贯作风,M5 可能只是对功耗、制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优化。

虽然 2025 年的 M5 芯片看起来可能有些乏善可陈,但 2026 年的 MacBook Pro 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根据爆料显示,2026 年的 MacBook Pro 将会有三个变化。

按照芯片制程进度,2026 年的 MacBook Pro 将搭载使用台积电 2nm 工艺制作的 M6 芯片。

相较于目前的 M4 芯片使用的 3nm 工艺,制程工艺的缩小意味着晶体管间的距离更小,这有两个好处:电流的损耗与泄漏会更小、以及可以在相同的空间中容纳更多的晶体管。

也就是说,M6 芯片的功耗会更低,性能会更高。

除了芯片,外观也可能会有变化。

按照苹果对 MacBook Pro 五年一更新的计划,的确也快到 MacBook Pro 换新设计的时候了。

上一次更新,苹果设计接班人 Evans Hankey 抛弃了上一代 Jony Ive 主导的楔形机身,将饱受争议的蝶式键盘与 Touch Bar 移除,SDXC 卡槽与 HDMI 接口的回归也揭示了功能性的全面提升。

这样的设计改动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苹果「拨乱反正」的象征:功能性不再为设计让步,两者达到一个舒适的平衡。

但苹果显然还有更多想法:现在这一代 MacBook Pro 显得比较笨重,苹果想要将它做得更薄。

目前,设计了这代 MacBook Pro 的 Evans Hankey 已经于 2023 年初离职,接任她的 Molly Anderson 虽然已经成为苹果设计总管,但并没有像 Jony Ive 与 Evans Hankey 那样被任命为苹果副总裁。

她的设计代表作是今年 WWDC 上 M4 首秀的 iPad Pro,在她的带领下,iPad Pro M4 在实现了机身厚度变薄的同时,保住了电池容量,并提供了比以前好 20% 的散热性能。

如果不出意外,新 MacBook Pro 的设计也将由她主导,能否在更薄的机身下控制住桌面级元器件的散热,就要看其功力究竟如何了。

苹果今年很爱玩屏幕,比如在刚刚发布的 MacBook Pro 与 iMac 上,苹果就将首次出现于 iPad Pro M4 上的纳米涂层玻璃普及到 Mac 家族的显示屏上了。

在 2026 年,MacBook Pro 的屏幕将迎来整体更新,可能会由目前的 MiniLED 技术升级为 OLED 技术。

这种升级可以带来更高的对比度、更广的色域、更快的响应时间以及更薄的设计,提升视觉体验和电池续航,同时减少光晕效应并改善可视角度,使其更加适合创意和专业用户的需求,不过烧屏的风险也随之而来,能否撑得住 Pro 系列的专业用户使用,还有待观察。

随着 M4 芯片的推出,Apple Intelligence 已经拥有了一个可用的环境,只等落地,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进一步优化的 M5 芯片、更强大的 M6 芯片、新的机身设计和显示技术将相继面世,MacBook Pro 的发展步伐不可谓不快。

不过对于有迫切换机需求的朋友来说,当下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爱范儿为目前发布的 M4 Mac 准备了三篇详细评测,哪一款 Mac 最值得购买?M4 芯片三种型号怎么选?在各个使用场景下表现怎么样?这些问题,我们将一次给你解决。

你会选择今年的 Mac 吗?还是做一个等等党,等待更香的型号?

(置入投票)

让我有个美满旅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在全球都卖得更好了,除了中国市场

苹果公司在今天凌晨公布了 2024 第四财季(Q4)的财报。

我们先来看看苹果在其第四财季的总体财务表现

  • 第四财季总营收为 949.3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894.98 亿美元,同比增长 6.1%;
  • 第四财季总利润为 147.36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229.56 亿美元,同比下降 36%
  • 第四财季大中华区的营收为 150.33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150.84 亿美元,基本持平;
  • iPhone 的营收为 462.22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438.1 亿美元,同比增长 5.5%;
  • Mac 的营收为 77.44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76.1 亿美元,略有增长;
  • iPad 的营收为 69.5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64.4 亿美元,同比增长 8%;
  • 可穿戴设备、家庭和配件营收 90.42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93.2 亿美元,同比下降 3%;
  • 服务类营收 249.72 亿美元,去年同期为 22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9%。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可以看到,苹果在第四财季的总体营收表现还算不错,不仅相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还高于 Q3 的 857.8 亿美元的总营收,甚至超出了 943.6 亿美元的分析师预期;而在苹果的重要市场大中华区,苹果的营收表现相对稳定。

iPhone 系列产品作为苹果整体营收情况的「晴雨表」,也终于是不负众望,逆转了上一财季的下滑颓势,重新回到了增长曲线上,市场需求稳中向好;iPad 系列产品的营收环比有所下降,Mac 系列产品则表现平平。

可穿戴设备、家庭和配件方面,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也优于 Q3 的 81 亿美元营收;苹果的服务业务则持续强劲发力,同比、环比均有较明显的增长。

在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中间,有一个数据相当醒目:苹果 Q4 的总利润同比下降 36%。究其原因,主要是苹果向爱尔兰政府补缴了时间跨度从 2003 年到 2014 年,约合 158 亿美元的税款

虽然苹果公司的现金储备足以缴纳税款,但这笔一次性费用还是对苹果的短期财务表现产生了影响,具体就体现在苹果 Q4 财报中总利润的锐减,以及财报发布后的股价下跌。

▲ 图片来自:SIXcolors

在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iPhone 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表现并不亮眼。最新的 iPhone 16 系列甚至在发布仅一个月后就官宣全系降价。

▲图片来自:Apple

这台在智能手机发展初期「富有魔力」的产品,「挤牙膏」正在成为其广为人知的代名词。相比于其他手机厂商动辄大刀阔斧的更新,苹果在创新方面的小碎步,也逐渐让人失去兴趣和耐心。

尽管如此,iPhone 系列产品仍是苹果获得营收的「顶梁柱」。在第四财季,iPhone 的销售收入占总营收额的 49%,几近一半。同时,iPhone 的营收在连续两季同比下降之后终于迎来了增长,对于苹果来说也是个好消息。

▲图片来自:SIXcolors

 

▲图片来自:SIXcolors

虽说苹果本季在大中华区的营收表现「相对稳定」,但鉴于苹果在其他地区的营收同比均有增长,大中华区的销售收入同比下降就显得格外「显眼」,甚至在分析师的预测之外。

据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 Counterpoint 的数据,iPhone 在第三季度(即第四财季)再次跌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前五名。这是自苹果第二季度首次跌出前五以来的又一次,iPhone 16 系列的发布也没能补救。

▲图片来自:新浪财经

苹果 AI(Apple intelligence)是苹果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推出的一项重要创新,也被外界广泛认为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由于其正在全球范围内「分批次上线」,iPhone 16 的用户直到 10 月才开始使用首批苹果 AI 功能,并且其登陆中国遥遥无期,这也是 iPhone 在国内热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更何况,苹果 AI 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目前所推出的部分功能,仍然有待进化。

▲图片来自:Developer

iPad 系列产品的营收虽然环比有所下降,但却是所有产品之中同比增长最为迅猛的。

苹果在这一财季发布了搭载全新 M4 芯片的 iPad Pro,全新的 iPad Air 和搭载 A17 Pro 芯片的 iPad mini,极大地丰富了 iPad 系列的产品线,也保证其能够面对不同需求的用户,保证了出货量的稳定。

▲图片来自:Techradar

而在第四财季的尾声,苹果才匆匆上架了搭载 M4 芯片的新款 iMac、Mac mini 以及 MacBook Pro。这些产品开售不久,有望为后续财季提供更为强劲的增长动能,因此在 Mac 系列产品在 Q4 营收方面的表现中规中矩,符合预期。

▲图片来自:CineD

在可穿戴设备方面,Apple Watch Series 10 和 Apple Watch Ultra 2 是苹果在这一财季发布的两款主要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产品的设计创新似乎「不太够」,功能同质化的趋势也导致其吸引力大不如从前。

此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小米和华为等等国产品牌所推出的「智能可穿戴」产品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其在中低端市场也更加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也使得苹果可穿戴设备在 Q4 的销售情况「疲软」。

对于 AirPods 系列产品来讲,亦是如此。有人表示,即使苹果 在 9 月 20 日开卖 AirPods 4 和 AirPods Max,也不会对 Q4 可穿戴设备的收入带来很大帮助。

▲图片来自:Apple

不过,从今年全年的销售情况来看,苹果公司 CEO 库克对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还算满意。

库克在电话会议中提到,今年业绩表现改善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外汇汇率的顺风影响」,并且表示苹果在中国地区的活跃设备装机数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 Kantar(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iPhone 在中国城市地区的销量排名前两位;购买 Mac、iPad 等产品的新用户数量远超 50%;购买 Apple Watch 新品的用户中,超过四分之三是新用户。

不止中国,库克对 EMEA(欧洲、中东、非洲三地区合称)地区的业绩表现也比较满意。

此外,库克还对刚刚上线仅三天的 Apple Intelligence 充满信心。他在会上称,从「客户端的积极反馈」来看,用户对 Apple Intelligence「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

库克还表示从明年 4 月开始,Apple Intelligence 还将推出更多功能。总而言之,Apple Intelligence 的势头非常强劲,「我们对此也感到无比兴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发布史上最小电脑!M4 芯片+AI,4499 起

就在刚刚,苹果官网正式上架了搭载 M4 系列芯片的 Mac mini。

两年没更新的 Mac mini,原来是憋了「小」的:比起内在的 M4 芯片,新的 Mac mini 终于改变了沿用了 14 年的外观,更接近一台 Apple TV,俯视观感更加「mini」。

不过,新的 Mac mini 变得稍厚了一些,从前代的 3.58 厘米一下子「长高」到了 4.97 厘米,总体看上去宛如 Mac Studio 的等比缩小版。

当然,缩小的机身,意味着这款新的 Mac mini 内部不会再像旧版一样有更多的空间散热,这会不会对性能造成影响,还需要上手后进一步测试。

苹果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John Ternus 表示:

新款 Mac mini 具备无比强大的性能,同时却又极致小巧,这要归功于 Apple 芯片的优秀能效和创新性的全新散热架构。

此外,新款 Mac mini 提供 M4 和 M4 Pro 芯片的版本,虽然机身更小,但新款 Mac mini 性能却更为强劲。

搭载 M4 芯片的新款 Mac mini 配备 10 核中央处理器和 10 核图形处理器,而搭载 M4 Pro 芯片的新款 Mac mini 集成最多达 20 颗核心,性能最高可达到 M4 芯片图形处理器的 2 倍。

苹果宣称,相比同等价位的 PC 台式电脑畅销机型,Mac mini 的尺寸规格仅为其 1/20,速度却最高快达 6 倍。

相比搭载 Intel Core i7 芯片的 Mac mini,搭载 M4 芯片的 Mac mini 玩《魔兽世界:地心之战》时的游戏性能提速最高可达 13.3 倍,使用 Photomator 的图像优化放大性能提速最高可达 33 倍。

而相较于 M2 Pro,搭载 M4 Pro 芯片的 Mac mini 在 Logic Pro 工程中支持的音效插件数量增加最多可达 1.8 倍。

此外,新款 Mac mini 也首次支持光追,图形处理能力有了更强的升级。

为了迎接 Apple Intelligence,新款 Mac mini 的起步 RAM 也升级到 16GB,最高可升级到 64GB 的 RAM,而旧款 Mac mini 的最高 RAM 为 32GB。

不过,新款 Mac mini 的存储容量最高仍为 8TB,与前代相同。

除了外观和性能,Mac mini 另一个重大改变发生在接口。

老旧但依然流行的 USB-A 接口全面消失,USB 只剩下 Type-C 接口,其中有 2 个分布在正面,搭配上 3.5 毫米耳机接口,更方便使用。

所幸,以太网、HDMI 和雷雳接口都得到了保留,和旧版一样集成在机身的背面。其中 M4 机型配备 3 个雷雳 4 接口。

而且,M4 Pro 机型配备 3 个雷雳 5 接口,能够在 Mac mini 上实现高达 120 Gb/s 的数据传输速度,吞吐能力是雷雳 4 接口的 2 倍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搭载 M4 芯片的 Mac mini 可同时驱动最多达 2 台 6K 显示器加 1 台 5K 显示器;搭载 M4 Pro 芯片的机型则可以 60Hz 刷新率同时驱动最多达 3 台 6K 显示器。

最后公布价格,这代 Mac mini 标配 16GB 运存+ 256GB 存储的配置,加量但是没加价,售价 4499 元,10 月 31 日上午 9 点接受预购。11 月 8 日发售。

如果回顾历史,乔布斯曾在 2005 年的 Macworld 主题演讲中提到过 Mac mini。

他当时说:「Mac mini 就是 BYODKM」,意为「Bring Your Own Display, Keyboard and Mouse」,即带着你的显示器、键盘和鼠标,苹果提供电脑,剩下的由用户自己负责。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Mac mini 的定位也从「配角」或「过渡设备」往前迈进了一步。

对许多用户而言,Mac mini 完全可以作为主力机型使用,同时也不会占用太多办公空间。

而在本次升级中,变得更加紧凑的 Mac mini,还引入了强大的 M4 系列芯片,在性能上也毫不妥协,能够胜任专业的内容创作和处理任务。

那么你会愿意抛弃手上的旧 PC,入手这台苹果「小钢炮」电脑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CEO 库克最新专访:我们不在乎是不是首发

Tim Cook 于近日接受了华尔街日报(WSJ)的专访。

从决定加入苹果,到逐渐成长成为一名「依然会感到紧张」的首席执行官,Tim Cook 对于自己领导下的苹果公司所创造的「新事物」愈发自信。他的愿景是「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到达更多人的手中」。

▲Tim Cook 于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苹果园区. 图片来源:WSJ,下同

苹果最新产品「Vision Pro」和「Apple Intelligence」的推出是 Tim Cook 所做的两个「巨额赌注」。对于前者,他表示其「不是一个大众产品」,但「好在先行者的群体足够庞大」。

而对于后者,Tim Cook 十分自信,因为它以「最适合客户的方式」诞生,并且「真的改变了生活」。

显然,Tim Cook 认为这两个赌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实际上,他一直坚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保持好奇和专注是 Tim Cook 的信条。对于 Tim Cook 来讲,慢就是快,因此他所秉持的理念是「做到最好」。而这也成为了最接近苹果公司大统一理论的概念:

不求第一,但求最好(Not first, but best)。

 

以下是爱范儿编译的专访全文:

Tim Cook 醒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他的 iPhone。

当这位全球最有价值公司——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伸手去拿他的设备并开始处理收件箱时,手机正静默地放在床头柜上。他阅读邮件,复查夜间销售报告,并研究那些数字发生变化的国家,以便随时掌握业务动态。

然后他会把手机放一边。是时候让自己心跳加速了。在锻炼期间,他会用 Apple Watch 记录运动数据,经典摇滚乐则通过 AirPods 在他耳边轰鸣。在办公室里,他会切换到 MacBook Air、MacBook Pro 和 iMac。外出时,则带着 iPad Pro。

「每一天,」他说,「每一款产品。」

▲「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专注,」Tim Cook 在谈到公司的创新方法时说道,「拒绝那些非常非常好的想法,这样你才能为伟大的想法腾出空间。」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Tim Cook 还使用了另外两款产品,如果不是这家市值万亿美元的公司所做出的两个最重要的赌注,这些产品是不会存在的。

这两款产品是最新技术革新的成果,它们来自加利福尼亚州库比蒂诺的一片土地,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这里孕育的技术革新重塑了世界,并逐渐主宰了我们的生活。

单单 iPhone 每年产生的收入就超过了美国最大的银行,而这仅仅占到了苹果总收入的一半,其余部分则来自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耳机、手表、流媒体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以及从 Tim Cook 醒来直到入睡时所使用的所有其他硬件、软件、产品和服务。

有一种理念概括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创新方法——也许这是最接近苹果公司大统一理论的概念。这是一种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的哲学,它描述了苹果的过去、现在,无疑还有它的未来。

这四个词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今年公司大力投入空间计算和人工智能。在这似乎一切即将再次改变的历史性时刻,我在与苹果高管及 Tim Cook 本人的交谈中反复听到了这四个词:不求第一,但求最好(Not first, but best)。

Tim Cook 在今年夏天在苹果园区内的 Caffè Macs 接受了长时间的采访,对这四个字进行了阐述,这位一贯沉稳且内敛的 CEO 解释说,他们公司的首要任务是提供能够丰富人们生活的产品。

▲苹果首席执行官 Tim Cook 接受《华尔街日报》杂志的工作访谈,讨论与 Steve Jobs 共事、他的第一份送报员工作以及他在 IBM 工作的初期。

我们完全不介意不是第一个,」他说,「事实上,要真正做好一件事是需要时间的,这需要大量的迭代,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有时候,这样做可能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我们宁愿推出这种类型的产品,为人们带来这种贡献,而不是急于第一个发布产品。

「如果我们能做到两者兼得,那自然是极好的。但如果只能选择其一,这里的人毫无疑问都会选择后者。如果你问一百个人,他们会告诉你:关键是做到最好。

Tim Cook 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间超过了他的职业生涯中的任何其他职位。但是自从他在 13 年前接替史蒂夫· Steve Jobs 以来,每当重要的日子来临,他依然会感到紧张,比如华尔街宣布的一个自 iPhone 诞生以来最大规模的日子,也是 Tim Cook 管理公司期间最重要的一天。

六月,当参观者们来到闪闪发光的苹果园区参加一年一度的全球开发者大会时,天气感觉就像是由苹果设计的一样完美。我在园区里看到的第一辆车是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车牌上写着 VISNPRO。

就在几个月前,苹果刚刚发布了一款用于空间计算的时尚头戴设备 Vision Pro,这款设备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未来。

而现在,公司又要介绍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产品。

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Tim Cook 跃上了讲台。虽然他的舞台表现力不及 Steve Jobs ,但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依然是明星人物。在向观众致意之后,Tim Cook 坐在了前排角落的位置,看着一队队高管展示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这是大家此行真正想看的功能。

它可以总结你的通知信息。可以校对或是重写你写的邮件,使其更友好、专业或简洁。它还能生成定制的表情符号。而且巧妙地将一个诱人却又令人畏惧的概念重新包装成了更加熟悉舒适的东西,不是人工智能而是苹果智能。Tim Cook 喜欢说,这是为我们所有人设计的 AI。

▲「我热爱这个新兴的世界,」Tim Cook 说道,「我喜欢让一群人觉得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这个想法。」

「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做智能功能的,」他说,「但我们以我们认为最适合客户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

这其中包括了一位恰好是公司领导的用户。直到最近,Tim Cook 还在阅读冗长的电子邮件。而现在,他依赖于苹果智能的摘要功能。

「如果我能在一些地方节省时间,」他说,「那么累积起来,在一天、一周、一个月内就会有显著的效果。」即使是在苹果智能正式发布之前,它就已经改变了他的工作效率和日常习惯。

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他说,「真的改变了。

但它将如何改变他的生意呢?

每天的每一秒,苹果都会卖出另外七部 iPhone。就在你读这句话的时间里,又卖出了几部。而现在又卖了几部。这有些令人惊讶,因为 iPhone 已经变得如此强大和耐用,以至于你不必每年都购买新机。

实际上,我现在正在用五年前买的 iPhone 11 写这句话。(「是时候升级了。」Tim Cook 告诉我。)我们手中的计算机变得更先进了,但这进步是逐步的,没有明显到非买不可的地步——直到现在。或者至少这是与苹果智能相关的宣传。

如果你有一部像我这样的 iPhone,任何早于 iPhone 15 Pro 或 Pro Max 的型号,想要添加改变了 Tim Cook 生活的软件,唯一的办法就是买一部更新的机型。

我问 Tim Cook,他认为苹果智能是否会使其公司产品的使用体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轻微的变化,还是根本不会变化。

根本性的不同。」他说。

他将苹果智能放在与 iPod 的点击轮和 iPhone 的触摸界面同等重要的创新突破之中。「我认为我们会回顾过去,发现这是一个让你进入不同技术曲线的飞跃。」他说。

换句话说,他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很快就会发生。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可能会晚些时候发生。「但它会发生,」他说,「它将会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在 Tim Cook 正式开启这个新时代的第二天,苹果的价值增加了超过 2000 亿美元。这是该公司历史上单日获利最多的一天。

「我喜欢新兴的世界,」Tim Cook 说。「我喜欢这样一种想法,即许多人会感觉到明天会比今天更好——那个梦想,那种信念,你会站在父母的肩膀上。」

明天会更好。要理解 Tim Cook,你必须明白他确实相信这一点。他说,这是一个非常美国化的观念,尽管它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美国的了。他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这种信念。

生活中可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哲学了,」他说,「我认为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坚持的——不仅要坚持,还要感到有责任把它传递下去。」

他对此深有体会。在美国第 45 任总统误称他为「Tim Apple」之前,Tim Cook 在阿拉巴马州的小城 Robertsdale 长大。他的父母都没有上过大学。小时候,他就立志要去奥本大学学习,在那里他主修工业工程,观看足球比赛,并学会了提问的重要性。

我从不认为提问意味着你不聪明,转变到相信提问越多,你就越好奇,也就变得越聪明。」他说。

他曾任职于 IBM 和康柏电脑,并因其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专长而声名鹊起,以至于在 1998 年初,苹果公司联系了他。理智的做法是挂掉电话。因为在前一年,苹果公司亏损超过十亿美元。

但他听从直觉,与 Steve Jobs 见了面。几分钟之内,他就知道自己想要在苹果工作。

搬到加州后,Tim Cook 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开一辆本田雅阁,但更喜欢骑自行车,饮食主要以鸡肉、米饭和蒸蔬菜为主。在苹果,他重塑了公司的供应链,现代化了物流,并将一个平庸的运营团队转变成一台高效的机器。

2005 年,他被提升为首席运营官,并在 2011 年 8 月升任为首席执行官。

同年十月,在他作为 CEO 主持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当天,Tim Cook 去了 Steve Jobs 的家与他道别。 Steve Jobs 留给继任者的最后建议之一是不要问他怎么做,而是去做正确的事情。 Steve Jobs 在第二天去世。

自然而然地,人们会怀疑没有 Steve Jobs 的苹果能否继续生存。但在 Tim Cook 的带领下,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可预测的企业,也许少了一些魔力,但却变得更加有价值。

在我于 Caffè Macs 见到他的那天,这位高管的外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一个可以说出一句话就能严重影响全球经济的人。地球上最有权力的人之一穿着一件普通的 Polo 衫,休闲牛仔裤,脚踏耐克制造的运动鞋和眼镜。

▲「不是第一个推出新产品,对于我们来讲完全没有问题,」Tim Cook 在谈到苹果发布新产品的时间表时说道,「事实证明,要做到真正出色需要一段时间。」

即便到了今天,即将在十一月迎来 64 岁生日的 Tim Cook 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私密性,以至于公众对他了解不多。

例如,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是徒步游览国家公园。他喝无糖激浪饮料,不过不像以前喝得那么多,因为苹果不供应他最爱的苏打水。

他密切关注杜克大学篮球队和奥本大学橄榄球队的比赛,以至于今年夏天他还在跟踪丹佛野马队两位奥本校友之间的首发四分卫竞争。

他喜欢这样低调的生活。十年前,当他成为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的主要公司 CEO 时,Tim Cook 表示他更愿意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苹果产品及其对顾客生活的影响上。

考虑到这一点,我问他是否曾经想过,如果他的阿拉巴马州童年时期充满了这些产品,那会是什么样子。

「是的,我有时会想,」他轻声说道。「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仅仅是能找到像你一样的人的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就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将打开一个充满答案的新世界,解答他众多的问题——一个超越小镇的窗口,在那里,一个相信明天会更好的男孩已经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关于苹果的一个奇特之处在于,许多最成功的产品曾经看起来像是失败品。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现在看来很难想象有人曾经认为这些产品不会有市场。苹果的高管们并没有忘记。他们记得公司曾因一些现在听起来完全荒谬的原因遭到嘲笑。

iPhone 没有实体键盘。iPod 的价格高达 399 美元,而 CD 播放器只需 39 美元。AirPods 看起来很滑稽,而且会从耳朵里掉出来。谁会戴苹果手表、使用苹果支付或看一部关于一位被英国足球队雇佣的美式足球教练的 Apple TV+ 节目?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习惯了。「某种程度上这是可以预见的。」Tim Cook 说。

一些现在像身体延伸一样的设备最初并不受欢迎,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进。其他的则是超前于时代。而在硅谷的其他地方,耐心的支持率就像信鸽一样低。

但对于每一个起步缓慢的产品,Tim Cook 说他总是相信最终会被接受。「这不是说别人错了我们对了,」他说。「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我们爱这个产品,那么也会有很多其他人会同样喜爱它。

▲Steve Jobs 给 Tim Cook 的最后几条建议之一是不要问他会怎么做,只做正确的事。

对于一家能够做很多事情的公司来说,决定它实际想要做什么,以及它能够比任何人做得更好的事情,是一个挑战。

「对我们来说,关键在于专注,」Tim Cook 说,「拒绝真正非常好的主意,以便为伟大的想法腾出空间。

但是,比起决定做什么更难的是付诸行动。「我们会说,创新不仅仅是拥有那个想法,」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 Craig Federighi 说,「创新在于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创造出你可以以出色方式交付的正确产品。

换句话说,创新是从想法产生之后所发生的一切。而在苹果,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受到严格保护的地方,被称为设计工作室。当我被允许参观时,不透明的白色屏障阻止了我窥探任何正在进行的秘密项目。

公司的设计师开玩笑说,99% 的设计永远不会见光。例如,今年苹果放弃了建造电动车的计划,在花费了十多年时间和数十亿美元之后,这一代价高昂的决定提醒我们,苹果的产品更有可能在内部失败而非外部。

在所有那些我不能看见的区域之外的产品中,最雄心勃勃的就是 Vision Pro。有许多原因使得这部伪装成滑雪镜的超级计算机成为了某种技术奇迹。当我与苹果的设计领军人物交谈时,他们不允许告诉我大部分原因。

苹果表示,Vision Pro 中有超过 5000 项专利,也就是说有 5000 个前所未有的限制被克服。负责人机界面设计的副总裁 Alan Dye 说:「要想制造这样的产品,不仅需要那个可能是创新的大想法,还需要随之而来的成百上千个创新思维。

也许 Vision Pro 最令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它带给你的感受。你可能不相信把自己绑在一项技术上会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但是当你体验到一张女儿三岁时的超高分辨率空间照片,或者观看一段已故祖父母的沉浸式视频时,它不再是一个头戴设备。它变成了一台时光机。你戴上这个来自未来的装置,发现自己在重温过去。回到现实时,你眼中含着泪水。

「这才是我们开发这个产品的真正原因,」工业设计副总裁 Richard Howarth 说,「它有能力做一些其他产品做不到的事情。

目前 Vision Pro 还没有杀手级的应用场景,所以我问 Tim Cook 他是如何使用的。当然,在工作中,当他需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多任务处理时会用到。但在家里尤其如此。

「我一直觉得,不得不坐在客厅的某个特定位置是非常受限的,」他说。他更喜欢躺在沙发上,把「Ted Lasso」和「The Morning Show」投射到天花板上,然后凝视 Vision Pro。「这是一种比坐在电视机前像雕像一样更愉快的观看方式。」他坚持说。

▲「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如果我们热爱这个产品,那么外面也会有足够多的其他人热爱它。」Tim Cook 说。

Jon M. Chu 也有同感。这位执导了「魔法坏女巫」(Wicked)的导演在硅谷长大,并在 Vision Pro 上市的第一天就购买了一台。从他第一次戴上它开始,他就知道这将对他的创作过程产生戏剧性的影响。

「这里的每个人都笑我,因为我太痴迷于它了,」他说。 Steve Jobs 曾经著名的形容计算机是心灵的自行车。「我觉得 Vision Pro 是心灵的火箭,」Chu 说。「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但你可以去某个地方,并且和大家一起弄清楚。」

然而,这艘火箭船的旅程费用不菲。当 Vision Pro 在今年上市时,混合现实撞上了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消费者还不准备为一个酷玩具掏出 3500 美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它也会不断进步,」Tim Cook 说。「我认为,从生态系统建设的角度来看,它今天可以说是成功的。

那么从销售角度来看呢?

「我当然希望每样东西都卖得多一些,因为最终,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到达更多人的手中,」他说。「所以显然我希望卖得更多。」

但是,这一版本的 Vision Pro 所能触及的用户数量是有限的。「在 3500 美元的价格下,它不是一个大众市场的产品,」Tim Cook 说。「现在,它是一个早期采用者的产品。那些希望今天就能拥有明天的技术的人——这就是为他们准备的。幸运的是,有足够多的人属于这个阵营,因此这是令人兴奋的。」

更令人兴奋的是今天的科技将如何演变——以及它明天的样子。下一代的 Vision Pro 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轻、更便宜,但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因为 Meta 也在智能护目镜和太阳镜上下了巨大的赌注,这种方式让具有不同战略的大型科技公司处于碰撞的轨道上。

不过,苹果有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普及的历史。如果你对 Vision Pro 持怀疑态度,你可能是对的。或者你可能是错的,就像那些曾经质疑 iPod、iPhone 和 AirPods 的怀疑论者一样。从公司标志性产品的成功中,Tim Cook 学到了另一件事。

「这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他说。「没有一个是这样的。」

九月的一个早晨,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店光芒四射。在玻璃立方体内,早上 7 点 57 分,「Turn Down for What」这首派对颂歌响彻整个店面,鼓掌的员工们等待着 8 点开门。外面排起了购物者的队伍,兴奋地成为美国第一批购买新款 iPhone,并让 Tim Cook 签名的人。

他们都将在新的设备上作出决策,形成习惯,就像 Tim Cook 在他的 iPhone 上所做的那样。

他的壁纸?一张在大提顿国家公园和他的侄子的合照。

他最被低估的应用程序?笔记应用,在那里他会输入或口述自己的想法以免忘记。

最好的群聊名称?他看着我,就像我让他推荐最好的 Android 手机一样。

「最好的——名字?」他说,「我不给它们命名。你会给你的命名吗?有意思。我可能会接受这个建议。」

下次我们见面时,Tim Cook 自豪地报告说他已经给他和大学室友的群聊命名了:室友。

▲「我总是希望能卖出更多的所有东西。」Tim Cook 说,「因为最终,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能被尽可能多的人拥有。」

在 iPhone 发布日的清晨,他的脑海中还有其他事情。

「你在某件事情上工作了这么多年,你一直在想它会得到怎样的反应,」他说。「直到你把它拿出来之前,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即便如此,他仍不确定苹果智能会受到怎样的欢迎。在那一刻,它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

尽管商店周围贴满了光滑的「你好,苹果智能」广告,但 iPhone 最吸引人的新功能还需一个月才能使用,更多的更新将在明年推出。但这似乎并没有困扰顾客——或者 Tim Cook。「从长远来看,」他说,「我认为这甚至不会成为一个注脚。」

每天晚上,Tim Cook 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把他的 iPhone 闹钟设定在一个凌晨五点之前的不合理时间。所以在我们第一次坐下来采访之后,我找到了他的电子邮件地址并给他发了一封信。我们从未通过电子邮件交流过,他也没有理由期待这封邮件。我以为它会在同事们的信息洪流和客户的反馈中丢失——甚至可能被过滤到垃圾邮件中。

我安排它在凌晨五点之前发送。

他在早上 5:34 回复了。

回复友好、专业且简明扼要,但这并不是由苹果智能编写的。是他亲自敲下的。然后,Tim Cook 开始了他新的一天。

因为如果你相信明天会比今天更好,这也意味着今天将会比昨天更好。

 

🔗原文链接:
https://www.wsj.com/style/tim-cook-interview-apple-intelligence-vision-pro-48c59018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突然发布新 iMac!M4 芯片加持,还有一个惊喜配置

就在刚刚,苹果发布了搭载 M4 芯片的新款 iMac。

上代 iMac 搭载 M3 芯片,在去年的 10 月 31 日与 M3 MacBook Pro 一起发布。

现在,新款 iMac 除了处理器升级到 M4,也没有太大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iMac 的基础款搭载的是 8 核 CPU、8 核 GPU 的残血版 M4 芯片,满血版的 M4 芯片需要选择更高的配置才能获得。

不过,为了迎接 Apple Intelligence,iMac 的起步 RAM 升级到 16GB,最高可升级到 32GB 的 RAM,而此前,M3 iMac 的最高 RAM 为 24GB。

据苹果宣称,搭载 M4 的 iMac 与 M1 iMac 相比,在 Microsoft Excel 等办公任务中的性能提升至 M1 iMac 的 1.7 倍。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在 Adobe Photoshop 和 Adobe Premiere Pro 等图片和影像编辑应用中处理复杂效果时,新款 iMac 的处理速度可达到 M1 iMac 的 2.1 倍。

在 iMac 机身规格上,iMac 24 英寸的 4.5K 视网膜显示屏提供了纳米纹理玻璃面板的新选择,不过这个选项也不支持基础版,需要更高的配置才能选配。

搭载 M4 的 iMac 现在提供最多四个雷雳 4 接口,同时可以连接最多两台分辨率高达 6K 的显示器,同步支持录音棚级麦克风、六扬声器系统,支持播放杜比全景声的空间音频。

此外,iMac 在配色上也有新鲜——饱和度适中的银、绿、黄、橙、粉、紫和蓝色组成了阵列,供用户根据使用环境选择。

配合 iMac 一起工作的妙控键盘与鼠标则与 iMac 机身颜色匹配,并终于将接口统一为 USB-C,与苹果其他的产品接轨。

价格方面,新款 iMac 售价 10999 元起。

Siri 焕新,苹果牌 AI 终于来了

与新款 iMac 同步亮相的,还有今天即将广泛推送的 Apple Intelligence。

和之前提前上手的爆料别无二致,首批 Apple 智能功能现已面向 iPhone、iPad 和 Mac 用户推出,随 iOS 18.1、iPadOS 18.1 和 macOS Sequoia 15.1 的发布同步上线。

苹果 CEO Tim Cook 表示:

Apple Intelligence 为 iPhone、iPad 和 Mac 引入了一个新时代,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工具,将彻底改变用户的成就可能性。

其中,写作工具(Writing Tools)集成于 iOS、iPadOS、macOS,提升邮件、信息、笔记、Pages 等应用的语言表现。

Apple Intelligence 支持文本重写和语气调整。校对功能检查语法、用词、结构,并提供编辑建议。用户可总结文本为段落、列表、表格或清单。

升级后的 Siri 也更加自然、灵活。

Siri 增强了语言理解能力,能处理停顿和连续请求的上下文。它还扩展了对 Apple 产品功能和设置的知识,能回答相关问题,帮助用户学习操作技巧。

照片应用程序也将变得更加智能,具备多种新功能。

自然语言搜索让用户可以通过简单描述自己想要的内容来搜索几乎任何事物。此功能也适用于视频,用户可以搜索视频中某个特定片段的事件并直接跳转到该位置。

邮件应用程序新增的「优先消息」板块位于收件箱顶部,显示最紧急的邮件,如当天的午餐邀请或登机牌。

在「备忘录」和「电话」应用中,用户现在可以录音、转录和总结音频内容。

当在电话应用中通话时启动录音,通话参与者会自动收到通知;通话结束后,Apple 智能 会生成一份总结,帮助用户回顾通话中的关键要点。

苹果官方表示,到 12 月,写作工具将变得更强大,比如将晚宴邀请改成一首诗,或在简历中添加更具活力的动词。

12 月还将推出新的视觉智能体验,借助 Apple 智能,帮助用户迅速了解物体和地点。

得益于 iPhone 16 系列的新摄像头控制功能,用户可以立即获取面前餐厅的详细信息并进行互动。此外,摄像头控制还将作为进入第三方工具的入口。

未来几个月,Apple 智能还将引入 ChatGPT 支持、Image Playground 和 Genmoji 以创建自定义表情符号等。

不过,Apple 智能暂时并不适用于大陆,后续我们将会带来一手实测,敬请关注。

实际上,本次 Mac 新品最突出的亮点当属「换芯」。

只是类似于 iPhone,核心性能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以至于在日常的工作流程和使用习惯中,用户其实不太容易感受到性能提升带来的显著差异。

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产品「换芯」的真正目的并非仅仅为了提升性能,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 Apple Intelligence。

今年 3 月份,苹果发布了 M3 新款 MacBook Air,当时打出的宣传点正是「全球最适合 AI 的消费级笔记本电脑」,面对 AI PC 的浪潮,即便是苹果也得用 AI 守住市场竞争的主阵地。

不过,对于国行版本的 AI 功能,库克表示仍在「走流程」,其能否为新品带来实质性的提升,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那么,你会为这次的 iMac 新品掏腰包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18.2 上线苹果 AI 更多新功能上线!首批实测来了,iPhone 更好用了吗

iOS 18.2 的首个开发者测试版来了,这也是最接近下周正式推送的版本。

这一 beta 版本继续履行了 WWDC 2024 所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分阶段升级」的承诺,为开发者用户带来了属于苹果 AI 的四大新功能,其中就包括接入了 ChatGPT 的「更智能」的全新 Siri。

▲随 iOS 18.2 beta 版一同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新功能(图源:Perplexity)

此外,新版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将支持更多的地区和语言,但目前仍不支持国区。对此,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表示「背后有非常具体的监管流程,我们正在努力推进」。

既然暂时无法上手体验,我们可以跟随 Youtube 视频网站上的数码博主 Brandon Butch 的视角,看看海外网友对于最新 Apple Intelligence 的体验和评价如何。首先来盘点一下本次苹果 AI 引人注目的四大新功能

  • Image Creation:包括 Image Playground 图像游乐场、Genmoji 生成式 AI 表情符号和 Image Wand 图像棒;
  • Visual Intelligence 视觉智能(仅 iPhone 16 系列支持);
  • 集成了 ChatGPT 的最新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Siri;
  • Apple Intelligence 加持下的 Writing Tools 写作工具更新。

除上述新功能以外,最令人的惊喜的是 ChatGPT 的深度内置。不仅 Siri,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也集成了 ChatGPT。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用户无需登录 ChatGPT 的账户就可以在支持其内置的功能中使用这个插件,诚意满满。

文生图、图生图,还能草图变大作

Image Creation 是本次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一个重大更新。相比于 Siri 的实用属性,这个功能则更加偏向娱乐。

其中,在 Image Playground 图像游乐场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所给元素并融合生成几幅图像:

▲ 博主使用 Image Playground 功能生成图像

用该功能生成的图像可以切换「动漫」和「插画」两个风格,都很讨喜:

▲ 博主将生成的图像从「动漫」切换为「插画」

此外,用户还可以添加提示文本,同所选元素一起生成想要的画面,自然也可以通过文本直接生成:

▲ 博主添加了提示文本,并重新生成了一幅图像

这是以歌手 Taylor Swift 和篮球运动员 Shaquille O’Neal 为原型,使用 Image Playground 生成的 Q 版头像,可爱又有辨识度。

同属于 Image Creation 的 Genmoji 生成式 AI 表情符号则更强调社交属性。它可以通过文本描述和用户的个人形象生成专属自己的 emoji,还可以用于后续的短信聊天当中:

▲ 博主使用 Genmoji 功能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情

Image Wand 图像棒功能则允许用户在笔记中绘制草图,并将其加以润色和细节补充,使其变成一幅完整的,色彩结构丰富的图像。同样,用户也可以通过提示文本对生成的结果加以约束:

▲博主使用 Image Wand 功能润色了一幅草图

有意思的是,如果草图或者提示文本中出现了「人」,那么 Image Wand 将会自动忽略,只生成除「人」以外的其他部分。其中原因,也许是出于隐私保护或者伦理的考虑,也许是这个功能还不健全,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注意到,本次更新中 Image Creation 所创造出来的图像,相比于 Apple Intelligence 刚刚发布时所使用的令无数人诟病的示例图片,在质量和观感方面都有不少提升。我们期待着它在正式发布时会变得更好。

你的智能「机械眼」

苹果公司给搭载了「相机控制」按钮的 iPhone 16 系列机型开发了全新的 Visual Intelligence 视觉智能功能。这一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识物,获取关于物品的更多信息,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购买渠道:

▲博主使用 Visual Intelligence 识物

用户也可以直接调用 ChatGPT 对取景框中的物品进行描述:

▲博主用 ChatGPT 直接描述索尼储存卡

此外,对于建筑物一类的对象,Visual Intelligence 可以告诉你它的地理位置;对于餐厅等地点,它甚至可以为用户提供营业时间和菜单等相关信息:

▲博主使用 Visual Intelligence 识别图片中的地点

在我们日常出行和生活越来越便利的今天,Visual Intelligence 智能视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用户的智能「机械眼」,让用户通过苹果 AI 观察世界,进一步降低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提高便利性和效率。

更聪明的 Siri 来了

回顾此前 Brandon Butch 对于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的初代 Siri 的体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其「智商有待提高」。

相比于 Image Playground 的娱乐属性,Siri 的升级更加实用而且「迫切」。

接入了 ChatGPT 的 2.0 版本 Siri 则可以直接基于 ChatGPT 提供的资料,对于用户的提问给出回答:

▲博主在询问 Siri,Siri 根据 ChatGPT 回答

这相当于给 Siri 接入了一个更为智能的「第二大脑」,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Siri 的「智商」。

当然,用户也可以在询问时选择是否调用 ChatGPT,甚至可以在提问中直接要求 Siri「询问 ChatGPT 并给出回答」:

▲博主要求 Siri 直接用 ChatGPT 查询当前时间

现在,即使用户的提问不够流畅,说话磕磕巴巴,Siri 也依然能够听懂并作出回应。

在众人期待许久之后,ChatGPT 与 Siri 终于「握手」。业内两大智能体的「合体」未来还会给用户带来哪些惊喜,拭目以待。

文字和画面,就在一圈之间

内置 ChatGPT 的全新写作工具 Writing Tools 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内容创作者的「灵感焦虑」。

除了可以使用「Compose」一键生成所需文案,还能用更加灵活自由的方式对 AI 生成的文本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外,这款写作工具最令眼前一亮的功能是支持将用户的笔记内容归纳成几个小标签,然后转化为一幅图像。

实现方法也相当简单和优雅,在需要的文本下方轻轻画一个圆圈即可:

▲轻轻一圈,文字变成图像

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交互手势,无形中也成为了提供给创意工作者用户的「灵感」之一。

好玩,但也实用

相比于许多其他 AI 行业独角兽「爆炸式」的创新速度和产出量,苹果在 AI 领域似乎总是显得有些「挤牙膏」。

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在近期的访谈表示,公司的态度更像是「试着把每一部分都做好,等准备好了再发布」。显然,这与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不求第一,但求最好」的理念不谋而合。

▲克雷格·费德里吉(图源:9TO5Mac)

诚然,作为地球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之一,苹果能够放下「首发」的包袱,依然选择「低门槛」的亲民路线,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把 AI 功能打磨得好玩又实用,其实已经相当难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全新 iPad mini 体验:性能是最大亮点,还有一个「肉眼可见」更新

一台能打游戏,能画画,还能用 Apple 智能的 iPad,不一定是 iPad Pro,现在也可以是 iPad mini。

三年之期已到,iPad mini 终于迎来更新。但乍一看,新款和上一代好像没有什么不同:

一样的大小,一样的重量,一样的停航母边框,一样的 LCD 屏幕……

明明攒了三年的量,这款全新的 iPad mini,似乎比年更的 iPhone 还要更无趣一点。

一个「肉眼可见」的更新

慢着,上一代 iPad mini 的屏幕存在着一个「果冻屏」的问题,新款解决了吗?我们可以直接对比一下。

同样的一张长图,新 iPad mini 依旧存在果冻效应,但对比上一代已经有所减少。

如果说 iPad mini(第六代)的屏幕,是你在设置滑动找个开关都能观测到有摇摇晃晃的「果冻感」,那么全新的 iPad mini(A17 Pro)就是只要不注意去看,就不会察觉到的轻微形变。

放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新款的屏幕刷新延迟要更低,从而减弱了果冻效应。

虽然「果冻感」弱了,但我手上这台 iPad mini(A17 Pro)的显示体验也不算太好,快速滚动时会感觉到一丝不够流畅的感觉。

相比较下,iPad mini(第六代)虽然是果冻屏,但要顺滑很多。

不过,这个屏幕最大的遗憾是万年不变的 60 赫兹刷新率,直接劝退了身边不少动过心思的小伙伴。

性能提升,能带来什么体验?

有一句俗话:一寸长,一寸强,而 iPad mini 虽然是尺寸最小的 iPad,但体验和性能并没有太多妥协。

全新 iPad mini 配备了去年旗舰手机 iPhone 15 Pro 的同款芯片 A17 Pro,不过 GPU 锁了一个核心。

这会不会对游戏性能有所影响?启动「跑分软件」《原神》感受一下。

性能狗测试情况如下:不管是高画质 60 帧,还是极致画质 30 帧,室温 24 度跑原神 30 分钟机身都只是温温热,平均帧率都能稳定在 59 帧和 32.4 帧,除了过场,基本上不会出现帧率大幅波动的情况。

可以说,这颗刚过一岁生日的 A17 Pro 还是很能打的,新款 iPad mini 对于手游来说已经绰绰有余,配上合适的尺寸,依然是游戏党一个不错的选择。

至于发热情况,主要分布在机身背面左下方的位置,只要保持摄像头朝上的横向握持姿势,就不会有太多暖手的感觉。

性能拉满之余,A17 Pro 也首次为 iPad mini 带来了 Apple 智能的支持,当然目前大陆地区依旧无缘。

不过这个更新也意味着新款 iPad mini 升级了运行内存,从上一代的 4GB 翻倍来到 8GB。

我们给新旧两款 iPad mini 准备了同一个挑战:三款大型主流手游《原神》《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一款 iPad 人气笔记应用 Notability,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以及「后台杀手」相机拍照。

iPad mini(第六代)虽然宝刀未老,以上这些应用都能很快速流畅打开,但 4GB 运存确实捉襟见肘,依次开完上述应用回到《原神》,已经是游戏初始化页面。

8GB 运存的 iPad mini(A17 Pro)不负众望,所有应用后台都正常留存,再也不怕出去回消息回来游戏又要重载。

生产力这方面也有 Pro 级体验

除了处理器很「Pro」,新款 iPad mini 还支持上了今年苹果全新推出的 Apple Pencil Pro,可以实现轻捏、侧旋等交互,也支持笔刷「投影」。

除了 Apple Pencil Pro,新款 iPad mini 还兼容 Type-C 的 Apple Pencil,但苹果依然刀法精准,取消了上一代还支持的二代 Pencil。

个人认为,iPadOS 18 的史诗级更新「计算器」,最适合的载体就是 iPad mini,因为它的尺寸只比一个常规计算器大一点。

在进行演算的时候,iPad mini 非常适合作为一个「手边」的工具,搭配上 Apple Pencil 和「数学笔记」功能,就能获得一个智能「草稿本」,写算式得结果,简直是考研党福音。

新款 iPad mini 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更新:USB 3.0 接口的传输速率,从 5Gbps 升级到 10Gbps,这可是今年 iPhone 16 标准版都无法享受的待遇。

具体快多少?同样是一部 19 GB 大小的电影,第六代 iPad mini 传了 55 秒,而新款只用了 27 秒左右就完成了。

一个坏消息和好消息

还有两个在国内比较值得一提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先说没那么好的消息:蜂窝版的新 iPad mini,和今年更新的 iPad Pro 和 iPad Air 保持一致,砍掉了 SIM 卡卡槽,蜂窝数据要搭配 eSIM 使用,在国内没有那么方便。

第二个好消息是,新款的 iPad mini 包装盒仍然附带电源,而这在一些海外的版本中已经取消。

定价和配置方面,新款的 iPad mini 加量不加价,存储起步 128GB,价格保持 3999 元,256GB 版本还比上一代便宜 200 元,新增了一个 512GB 的版本。

iPad mini 为谁而来

今年苹果一共更新了三款平板:iPad Pro、iPad Air、iPad mini,除此之外还有一款价格最低的标准版 iPad 在售,如何从四个型号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那款?

iPad mini 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小,只比基础款 Kindle 大一圈,不需要一只大手也能实现单手握持,还能直接塞进大一点的裤袋,这是其他型号的 iPad 都无法实现的。

如此便携的体验,会让你更愿意在更多场景掏出 iPad mini:通勤途中拿出来看书或短视频,在沙发上握着打游戏,甚至还能顺手拿来盖泡面。

甚至一些更专业的场景,iPad mini 也能发光发热:比如片场中的场记板,还能快速管理和编辑素材;飞行员看航班,医生查房;还可以是设计师和画师的一个趁手的画板;或者学生的一个智能计算器和笔记本。

▲ 一名飞行员分享他的 iPad mini 笔记,图源:Apple

虽然市场上已经不缺乏大号手机和折叠屏,但也有不少人想用一台单手即可驾驭的小手机,这时就可以搭配一台 iPad mini,特别是蜂窝版。

回消息、手机支付、拍照片可以用小屏手机,看内容和处理多任务的时候能够用 iPad mini。

如果还是想要一块便携的大屏,主要用来娱乐的可以考虑数字版 iPad;而对性能、生产力以及屏幕更有追求的,可以在 iPad Air 和 iPad Pro 之间做选择。

对于老 iPad mini 用户,如果你用的还是第五代以及之前旧设计的型号,那新款能够从外到内给你带来焕新的感觉。

而如果你用的是 iPad mini(第六代),如果不是想用来玩大型游戏,或者忍受果冻屏和 64G 空间,那么手上的设备其实还能再战几年。

▲ iPad mini(第六代)

总而言之,最有用的 iPad,不是性能有多强,屏幕有多大,而是你随身带着的那台。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17 系列最新爆料:史上最轻薄的苹果手机来了

发布仅一个月,iPhone 16 系列就宣布官方降价,这是这款新机发布以来首次官方渠道降价。

与此同时,iPhone 17 系列的话题度已经隐约起势,它可能会带来自 2017 年发布 iPhone X 以来最大的设计更新。爆料称苹果将会在 2025 年发布 iPhone 17、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 三款常规机型。

除常规机型以外,最受关注的机型非 iPhone 17 系列中「可能的」全新产品线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莫属。作为 iPhone 17 系列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表」,iPhone 17 全系机型的更新升级,从中可见一斑。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手机概念图(图源:中关村在线)

苹果公司在其推出的 iPad 和 MacBook 系列产品中,都有「Air」这条主打轻薄便携的产品线。「轻薄」大概是当代人类的猫薄荷,人们总是对这类精致趁手的数码设备毫无抵抗能力。

在智能手机界,追求轻薄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2014 年,vivo 就曾发布过一款名为「X5 Max」的智能手机,宣传标语是「薄动心弦」。其厚度仅有 4.75mm,创下了业界「最轻薄智能手机」的纪录。

▲vivo X5 Max,号称「全球最薄智能手机」(图源:Perplexity)

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轻薄」的喜爱,奥利奥甚至推出过一款名为「奥利奥薄脆」的新品饼干。这款饼干比经典的奥利奥饼干薄 40% 左右,口感更好。

说回到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根据外媒爆料,这款手机将搭载采用台积电 3nm 工艺制造的 A19 芯片,配备一块 6.6 英寸可变刷新率 ProMotion 显示屏,最高支持 120Hz 刷新率。

据传闻,A19 芯片将成为 iPhone 17 全系机型的标配。其中,iPhone 17 Pro 和 iPhone 17 Pro Max 可能搭载性能更强的 A19 Pro。并且全系机型预计都将更新 ProMotion 显示技术,以实现更流畅的滚动和视频内容显示。屏幕尺寸方面,标准版和 Pro 版为 6.3 英寸,iPhone 17 Pro Max 则为 6.9 英寸。

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7 Air/Slim 所配备的这块 OLED 屏幕内置了 TDDI(触摸和显示驱动程序集成)技术,即触摸输入和输出由同一芯片同时处理——这意味着屏幕会更薄、更高效。

▲iPhone 17 Air/Slim 使用的「尖端的」显示技术(图源:SimplyMac)

摄像方面,iPhone 17 Air/Slim 拥有一颗经过升级的 4800 万像素的后摄和一颗 2400 万像素的前摄,并集成了 Face ID。预计 iPhone 17 所有机型都将搭载这颗 2400 万像素前摄,而 iPhone 17 Pro Max 或将成为第一款配备三颗 4800 万像素镜头的 iPhone——一颗广角、一颗超广角和一颗四棱镜长焦镜头

爆料称明年至少有一款 iPhone 17 机型将配备机械可变光圈,让用户可以调整镜头光圈的大小,进而改变进光量。这意味着 iPhone 在影像创作方面的能力,又将向「更专业」迈步。

此外,得益于 Face ID 更小的金属镜头,iPhone 17 系列还将拥有更小的「灵动岛」。如果消息为真,这将是自 iPhone 14 Pro 机型以来,苹果手机灵动岛的首次变化。

▲iPhone 14 Pro 机型上的「灵动岛」(图源:Perplexity)

外观方面,消息透露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将会采用与以前 iPhone 明显不同的「全新设计」,并且采用铝合金而非钛合金中框,也许是为了轻量化的考虑。

▲网传的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外观(图源:MacRumors)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17 Air/Slim 系列将配备 8GB 的内存(RAM),分析师 Jeff Pu 指出,这表明这款手机将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不出意外,Apple Intelligence 将登上 iPhone 17 全系机型。

▲Apple Intelligence(图源:Perplexity)

另外,iPhone 17 Pro 机型可能会搭载 Wi-Fi 7 和 12GB RAM,其他机型将搭载 Wi-Fi 6E 和 8GB RAM。

Jeff Pu 还预测,iPhone 17 Air/Slim 的定位将在标准版与 Pro 版本之间,将是一款取代 Plus 型号的中端 iPhone。苹果供应链分析师郭明錤则称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有望成为首批配备 Apple 设计的 5G 调制解调器的 iPhone 之一,iPhone 17 系列的其他机型将继续使用高通的调制解调器。

关于 iPhone 17 Air/Slim,大家最为关心和好奇的,就是号称「Air」或者「Slim」的它到底有多薄。外媒给出的猜测是 5mm,略厚于目前的「全球最薄智能手机」vivo X5 Max。

▲iPhone 17 Air/Slim 与 iPhone 15 Pro Max 机身厚度对比(图源:MacRumors)

如今,在各厂商智能手机集体追求堆料,打造各方面性能兼顾平衡的「水桶机」的时代,苹果可谓反其道而行之,推出 iPhone 17 Air/Slim 系列机型,靠优秀和前沿的工业设计设计来取悦和打动用户,倒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思路。

iPhone 17 系列能否打破前辈「阶段性过渡产品」的魔咒,一举破茧成蝶?我们 2025 年见分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突然发布新 iPad mini!性能更强大,但有一个遗憾

三年之期已到,期待已久的全新 iPad mini,跳过了预热和发布会,就在刚刚直接上架了苹果官网。

最大的更新来自性能配置,不过 iPad mini 还是有所保留,没有用上最新的 A18 芯片系列,而是选择了去年的旗舰处理器 A17 Pro,但 GPU 核心数量要比 iPhone 15 Pro 少一个,仅搭载 5 核 GPU。

iPad Mini(A17 Pro)同样支持硬件加速光线追踪的能力,图形性能提速对比上一代最高达 25%,更适合用来打大型游戏。

至于 CPU 方面则看齐了 iPhone 15 Pro,搭载了 6 核心 CPU,对比上一代性能提速最高达 30%。

虽然没有搭载 M 系列芯片,但 iPad Mini(A17 Pro)也用上了 Apple 智能,这也意味着,全新的 iPad mini 配备了至少 8GB 的运存,后台和多任务能力会比前代更强。

这颗 A17 Pro 最大提升是神经网络引擎的性能,据苹果官方宣称,这颗 16 核的神经网络引擎,比 iPad mini(第六代)要快 2 倍,为 iPad mini 开启了 Apple 智能的大门。

官方表示,Apple 智能将通过本月推出的 iPadOS 18.1 免费软件更新的形式,以美国英语版本提供给用户。这项更新将支持搭载 A17 Pro 芯片或 M1 及更新型号芯片的 iPad 设备。

借助 Apple 智能,在该系统中,用户可享受到通知摘要、增强版 Siri 等内容。未来几个月,Apple 智能还将引入 ChatGPT 支持、Image Playground 和 Genmoji 以创建自定义表情符号等。

不过,Apple 智能暂时并不适用于大陆。

同样在大陆地区还不能享受上的更新是对 Wi-Fi 6E 的支持。「E」代表「Extented」,意为拓展。Wi-Fi 6E 在 Wi-Fi 6 的基础上,增加了 6GHz 频段,以获得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此外,iPad Mini(A17 Pro)蜂窝版卡槽被砍,仅支持 eSIM,取消了机身上的实体 SIM 卡槽。

除了换芯,iPad mini(A17 Pro)支持 Apple Pencil Pro,专业级的挤压和悬停功能,也因此塞进了小机身中。除此之外,iPad mini 还支持 USB-C 版的 Apple Pencil。

至于后置摄像头,虽然参数和上一代持平,同样是 1200 万像素广角镜头,支持 4K 视频拍摄,但升级了对智能 HDR 4 照片的支持,照片更细致生动。

其他参数方面,上一代的 iPad mini(第六代)在几乎各个方面都称得上优秀,但却有一个最大的硬伤——屏幕。

因为前代 iPad mini 搭载的 LCD 屏幕,具有逐行刷新的特性,导致显示出现不均匀的滚动问题,也就是俗称的「果冻屏」。

而新款 iPad Mini(A17 Pro)屏幕依然是 8.3 英寸 Liquid Retina 显示屏(326ppi), 至于是否解决了「果冻屏」的问题,还有待后续测试。

这款屏幕提供 500 尼特亮度,依旧是 60Hz 的屏幕刷新率,虽然意料之中,还是觉得有些遗憾。

重量方面,iPad Mini(A17 Pro)的整机重量则基本和 iPad mini 6 持平。

  • 无线局域网机型 293 克 (0.65 磅);
  • 无线局域网 + 蜂窝网络机型 297 克 (0.66 磅)

国行版本的 iPad mini 7 包装内将提供 1 米长的 USB-C 充电线和 20W USB-C 电源适配器。

内置 19.3 瓦时锂聚合物充电电池,WiFi 版本使用无线局域网浏览网页,或观看视频,使用时间最长可达 10 小时; 5G 蜂窝网络机型使用蜂窝网络浏览网页,使用时间最长可达 9 小时。

至于配色,上一代的深空灰色、星光色和紫色得以保留,粉色则被一个淡淡的蓝色所取代。

iPad Mini(A17 Pro)存储空间也扩大至 128GB 起步,主打一个加量不加价。

  • WiFi 版本 128GB 3999 元;256GB 4799 元;512GB 6499 元。
  • WiFi + 5G 版本 128GB 4999 元;256GB 5799 元;512GB 7499 元。

新品将在 10 月 17 日上午 9 点开启预售,于 10 月 23 日发售。

总的来看,iPad Mini(A17 Pro)升级幅度不大,但也展示了苹果全力押注 AI 的决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苹果用 AI 重塑产品将是大势所趋。

 

本文由莫崇宇、苏伟鸿合写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让你进去当主角!苹果为 Vision Pro 发布首部沉浸式微电影

近日,苹果发布了首部沉浸式微电影《Submerged》。

这部微电影时长十七分钟,说实在的,剧情稍有些乏善可陈:在二战时期,一艘潜艇遭到鱼雷袭击,船员们在船舱中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七分钟,就像超级马力欧那样解决完一个麻烦后,继续通向下一关,再面对更艰难的麻烦。

不过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在此之前,Apple Vision Pro 上的沉浸式视频以观察大自然探险、极限运动等为主,还没有一部基于剧本的电影制作。

我的主要任务是让你感受到主角的感受,让你经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

以《西线无战事》拿下奥斯卡大奖的导演 Edward Berger 直言不讳地承认,这次拍摄的首要任务绝非一个精妙绝伦的剧本,而是代入感。

在影片上线后,苹果通过一段视频,详细揭秘了这部沉浸式短片的幕后细节。

想要以全新的方式去拍摄一部电影,除了人员配置外,场地、设备、技术支持,缺一不可。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一台特殊的摄影机。

苹果自己开发了一套沉浸式视频摄影机,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这台摄影机搭载了一枚醒目的双镜头系统,支持以 8K 清晰度录制立体视频,同时配合多向收音的麦克风,以较成熟的方案面对拍摄任务。

除了自己的设备,苹果也与更专业的公司合作,为第三方制作 Apple 沉浸式视频做准备。

在今年的 WWDC 大会上,Apple 宣布与视频调色软件开发商 Blackmagic 合作,共同设计了一款专用于拍摄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摄像机,命名为 Blackmagic URSA Cine Immersive。

这款摄像机配备了双镜头系统,可实现以每只眼睛 8160 x 7200 的分辨率录制立体视频,并具有 16 档动态范围,以确保呈现细腻且逼真的沉浸式效果。

此外,该系统内置专为 Vision Pro 校准的镜头数据,每个镜头的参数数据会直接嵌入到 Blackmagic RAW 文件中,并协同最新版本的 DaVinci Resolve 进行编辑,以全面支持 Apple 沉浸式视频的制作需求。

这些设备能够记录下镜头正面近 180° 的画面,相比之下,传统电影的视线范围大约在 40° 到 60° 之间。

超大的画面带来的是指数级提升的细节丰富度,这对整个制作团队都是巨大的考验,导演 Edward Berger 就为此大吐苦水:

画面范围真的很大,每件设备,每根破裂的管道和其他元素都很重要,你需要用真实存在的东西填满整个画面,完全不能偷懒,因为观众可能会好奇地观察能看见的任何地方。

为了足够真实,在拍摄过程中,制作团队仿照二战时期的潜艇结构搭建了一个全尺寸潜艇环境,布景使用了货真价实的钢材、黄铜和金属,并对每一处细节进行精心打磨,所用材料总重 23 吨。


在潜艇这种狭小的空间中,制作团队专门为摄像机设计了安装位置,可以在水下稳定摄像机,并捕捉特定角度或视角,确保拍摄时不影响画面稳定性和质量。

同时,制作团队还设定了实现特定特效(如火花、蒸汽、爆炸、水流等)的器械和结构,这些装置通常会在拍摄中与摄像机紧密配合联动,以便摄像机能够在火花、蒸汽、水和火的环境中安全拍摄,确保不破坏观众的沉浸感。

为了保持连续性和真实感,演员们对在传统影片画面外的镜头进行了精心编排和设计,并参加了大量的特技排练,包括在潜水水箱和开放水域中进行自由潜水训练。

在传统电影的制作中,导演和摄影指导等场外人员需要通过一些专业级别的监视器对摄影机中拍摄的画面进行实时监看,以保证曝光、颜色、构图的准确性。

而随着空间视频的出现,画面呈现由平面走向立体,场外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苹果发布的后台视频来看,专业的监视器上,画面变成了类似于「全景地球」般的圆形,而为了更好地预览实时效果,Apple Vision Pro 也介入到工作流程中。

Apple Vision Pro 用 M2 芯片提供的性能支持与内置的显示屏素质,在实时传输画面的同时,还撑起了专业监看级别的分辨率与色准,为影片的制作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除了 iPhone、iPad 等明星硬件产品外,苹果出品的宣传片与短片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这些视频往往通过浪漫的色调、考究的光线、恰如其分的配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不过,这些影片的目的性也很明确——为某个产品或是功能展示「官方玩法」,再配合精良的制作,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就比如我最喜欢的短片《Welcome Home》,苹果通过一位年轻女士在家中伴随着音乐律动、起舞,直至整个房间都随着她的舞姿与音乐节奏变幻莫测地延展、伸缩。

而实际上,这部短片是用新颖的创意与震撼的视听享受来为所有观众宣传 HomePod。

从 1984 年,Ridley Scott 以反乌托邦的风格执导了《1984》用以宣传 Macintosh 开始,到前些时日翻车的 iPad Pro 宣传片《Crush》,都是如此。

《Submerged》也不外如是,只是这次的宣传对象,换成了前途未卜的 Vision Pro,就像 Apple 营销传播副总裁 Tor Myhren 说,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制作者:

我们非常期待看到这项技术如何激励电影制作人,推动视觉叙事的极限,开启全新的创作可能。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Vision Pro 负责人即将退休,接任者可能也是库克接班人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副总裁、资深高管 Dan Riccio(丹・里奇奥)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卸任退休,结束他在苹果长达 26 年的职业生涯。

在苹果任职期间,他曾担任硬件工程主管等重要职位,并领导了多项重大项目,包括 Vision Pro 耳机的开发和苹果汽车项目。

Riccio 的 Vision Products Group 团队,包括几千名从事头显和相关技术工作的工程师,被告知苹果硬件业务负责人 John Ternus 将接手。

此前有消息称,Ternus 将会是未来接替现任 CEO 库克的有力竞争者。

Riccio 于 1998 年 6 月加入苹果,担任产品设计总监,2012 年 8 月,他被提拔为硬件工程高级副总裁,他在这个职位上工作了超过八年,直到 2021 年转向一个未公开的项目。

这个未公开的项目后被证实为 Vision Pro 头显。

除了 Vision Pro,Riccio 也曾向市场推出了多款热门产品,比如 AirPods、iPad Pro 和大屏 iPhone 等。

在当地时间周三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活动上,Riccio 透露他在过去五年一直寻求退休,且他在苹果的最后一天将会是星期五。他还讨论了与库克以及乔布斯一起工作时学到的领导经验。

他表示希望更多地参与以他名字命名的大学工程项目,包括可能进行教学或开发课程材料。他还谈到了初代 iMac 的诞生,并说 iPhone X 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创造产品。

不过,Riccio 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些失败的探索:最著名的苹果汽车,以及苹果电视机。

苹果汽车项目自 2014 年启动,历经十年却未能成功,在今年 2 月份被曝走向终结,这也意味着过往数十亿美元投资付诸东流。而在十年前,苹果超高清电视机开发计划也被曝出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实际上,Riccio 的退休计划早在 2021 年就已初见端倪。

当时,他从高级副总裁转为副总裁,并离开了苹果的核心管理团队,如今才于本月正式离开。报道称,退休后,他的副手 Mike Rockwell(迈克・罗克韦尔)将接管 Vision Products Group 的日常运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Riccio 在乔布斯时期就是苹果的关键人物,并在 2011 年库克接任 CEO 之前发挥了重要作用。彭博社认为,他的离开标志着自苹果首席设计官 Jony Ive 离开以来最大的变化之一。

Riccio 曾指出,大型科技公司之所以遭遇失败,往往源于它们对风险的过度规避,以及高层管理者对于潜在损失的过度担忧。

他强调,苹果之所以能够持续繁荣,是因为它保持了敏捷的运营模式,并赋予了高管们明确的责任和权力。在苹果,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找到责任人并采取行动,而不是像其他公司那样,多个管理者互相推诿责任,寻找借口。

只是,目前摆在苹果面前的最大难题,或许是备受困扰的高管离职潮。

苹果管理团队的许多成员都已接近退休年龄。在乔布斯的延揽下,库克也是于 1998 年加入苹果公司,明年也将满 65 岁。本周,彭博社还报道称,苹果采购主管 Dan Rosckes(丹・罗斯克斯)也即将退休。

并且,自 Jony Ive 于 2019 年离职以来,苹果已有多位重要高管因各种原因离职,

例如,从 Ive 接管工业设计但于 2023 年离开的 Evans Hankey。紧随 Hankey 之后的其他人,包括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设计副总裁 Tang Tan 和资深工业设计师 Bart Andre。

未来几年,苹果或将经历一场高管的「大换血」,而这些改变会给苹果的产品带来怎样的影响,新鲜血液的流入能否给苹果带来新的活力,都是行业值得关注的焦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新 MacBook Pro 提前全球首发,这可能是苹果史上最大的泄露事件

根据彭博社 Mark Gurman 的消息,苹果将在 10 月底左右发布首批搭载 M4 系列芯片的 Mac,其中包括这些产品:

  • 搭载 M4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 搭载 M4 Pro 和 M4 Max 芯片的 14 英寸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 搭载 M4 和 M4 Pro 芯片,且具备新设计的 Mac mini;
  • 搭载 M4 芯片的 iMac。

这些产品其实都提前爆料得差不多了,按照惯例,苹果的产品往往会在发布前一段时间以文字描述或模具形式浮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甚至可能是苹果公司精心策划的营销策略。

但这一次,让苹果措手不及的是,还未发布的 MacBook Pro M4,在互联网上迎来了自己的全球首发。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事情的开始,源于 @ShrimpApplePro 在 X 上分享了一张图片,看起来像是 MacBook Pro 包装盒背面的产品参数标识。

但一张图片的说服力显然不足,因为大家发现图片中新 MacBook Pro 的包装重复使用了与 MacBook Pro M3 包装正面相同的产品示意图。

▲ 图片来自 X @ShrimpApplePro

关于这张照片的争论还未停歇,YouTube 频道 Wylsacom 丢出了王炸。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没错,这家来自俄罗斯的科技自媒体,直接上传了一个清晰度高达 4K 的开箱视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MacBook Pro M4 就这么水灵灵地出现在互联网上。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在这个视频中,Wylsacom 向观众展示了包装上标签的详细信息。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根据 Wylsacom 使用 Geekbench 测试来看,这台新 MacBook Pro 的跑分数据为单核 3864、多核 15288,比今年上半年发布的 iPad Pro M4 略高,也符合之前测试的 M4 芯片比 M3 性能增加了 25% 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泄露的真实性。

▲ 图片来自 YouTube @Wylsacom

除了醒目的「M4 chip」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信息。

之前有消息称,未来的 Mac 将会从 16GB 内存起步,按照苹果挤牙膏的习惯来看,这次起步内存的升级应该是为即将到来的 Apple intelligence 的端侧运算做准备。

不过由于不知道这些爆料博主手上的版本是否是入门级的 MacBook Pro M4,所以消息还有待确认。

▲ 黑色的 C to C 线,图片来自 @Wylsacom

内在配置升级了,外部的功能性也没落下,新 MacBook Pro 的接口也迎来了升级。

目前在售的 M3 标准版 MacBook Pro 是 2 个,根据产品标识的小字中描述的「Three Thunderbolt 4(USB-C)」来看,搭载 M4 基础版的 MacBook Pro 将配备 3 个雷雳 4 USB-C 接口,向更专业的机型看齐。

▲ 新 MacBook Pro M4 机身右侧新增的雷雳 4 接口,图片来自 @Wylsacom

之前专属于 M3 Pro 与 M3 Max 的深空黑色也下放到 M4 芯片标准版机型上,覆盖整个 Pro 系列产品线。

在这个视频发布后,知名苹果爆料人,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在社交媒体 X 上也提到了此视频。

紧跟着 Wylsacom 发布开箱视频的第二天,另一个俄罗斯频道 Romancev 768 也在 YouTube 上传了一条短视频。

在画面里,他向观众展示了一台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包装,根据包装背面的标识显示,这是一台配备 10 核 CPU 与 10 核 GPU M4 芯片的 MacBook Pro,拥有 16GB 内存、512GB 存储空间以及三个雷雳 4 接口以及深空黑配色。

▲ 图片来自 YouTube @Romancev768

东拼西凑下,MacBook Pro M4 在互联网上完成了自己的发布和开箱。

从目前泄露的信息来看,搭载标准版 M4 的 MacBook Pro 终于摆脱了当前在售的 MacBook Pro M3 与 MacBook Air 之间难以拉开差距的尴尬局面,全新的 MacBook Pro 无论在外观设计还是功能性能上都迎来了全面升级,彻底转向专业生产工具的入门定位。

开箱愈演愈烈,但相比这些早有爆料的升级,大家对整个泄露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好奇。

最初的爆料者 ShrimpApplePro 声称至少有一台 14 英寸 MacBook Pro 是在一个私人 Facebook 群组中出售的。

随后,他又在 X 上继续发帖,进一步描述自己的猜测: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在打广告,说有 200 台未发布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要出售,这次泄密也许来源于一个存放新 MacBook Pro 的仓库。

▲ 一位莫斯科的苹果爱好者

苹果上一次在发布前发生如此严重的设备泄露事故,还要追溯到 iPhone 4 时代。

2010 年,一位叫 Gray Powell 的苹果工程师在酒吧庆祝生日后,将还没发售的 iPhone 4 原型机遗忘在了酒吧吧台,捡到它的顾客在察觉到这是一台伪装成 iPhone 3GS 的新手机后,以 5000 美元的价格将手机出售给了科技评测媒体 Gizmodo。

于是,传奇机型 iPhone 4 在还未发布时,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公开拆解——Gizmodo 详细展示了它的方形金属边框、前后玻璃面板、前置摄像头与 Retina 显示屏。

文章发布后在互联网上引起巨大轰动,占据全球科技界的头条。

随后,苹果正式向 Gizmodo 发送律师函,严肃要求归还 iPhone 4 原型机,并同时向当地警方报案。

加州警方因此搜查了 Gizmodo 编辑 Jason Chen 的住所,检查了他的电脑及其他设备,以调查 Gizmodo 获取这台 iPhone 原型机的过程。

面对这些举措,Gizmodo 表示他们是以新闻的身份购买并报道这一事件,并确认该设备属于苹果,在短时间内将其归还,与此同时,警方也证实,这台原型机确实是苹果员工 Gray Powell 在酒吧遗失,而非故意泄露,因此这起事件被定性为「遗失设备」而非盗窃。

此事一度引起了关于新闻自由的争议,但所幸最终没有人因这起事件被起诉或被追究刑事责任,iPhone 4 甚至因祸得福,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在两个月后的发布会上,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手机之一。

▲ iPhone 4 发售后,人们排队购买的盛况

此后,苹果大幅升级了内部保密措施,包括加强对原型机的保护、限制测试设备的使用范围,以及对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员工进行更加严格的保密培训,但同时,苹果也也找到了维持热度的方法,开始改变严防死守的政策,逐渐放宽了新品在社交媒体上提前爆料的尺度。

不过,这一次 MacBook Pro M4 泄露的性质更甚于此,不仅规模远胜于十四年前,还更像是一场有计划、有盈利的实物泄露。

面对这样大批量、高曝光度的恶性泄露事件,苹果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追责涉事者固然重要,但眼下最要紧的,是在舆论的风暴中迅速采取行动。

或许趁着目前居高不下的关注度,提前启动这场未定日期的发布会,是苹果四两拨千斤的最好选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用 iPhone 16 拍了一周,亮点和槽点都在这儿了

随着 iPhone 16 的发售,人们最关心的不再是暂时不能落地的 AI,而是它最直接可见的亮点——影像。

升级的 4800 万超广角、跃升到 5 倍的长焦,到新鲜的相机控制按键与摄影风格调色盘,这些在发布会上吊足了胃口的功能,它们实际表现究竟如何?

在使用了近一周后,我对 iPhone 16 的影像系统有了新的看法,并总结了这份评价,帮你快速了解参数之外的真实表现与背后隐藏的问题。

巧而不工的按键

相机控制按键,是这代 iPhone 上最引人注目的更新之一。

这颗按键由一块玻璃、一个压力感应器与一个机械结构组成,提供了一种与触摸屏操作完全不同的交互方式。

它的设计与功能,我不再赘述,早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就表达过对这颗按键的怀疑,果然,新鲜感褪去后,我几乎放弃了使用它拍摄。

原因很简单——苹果试图将过多功能塞到一个按键上,尽管科技集成度很高,但实际使用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畅。

哪怕这颗按键有多种交互方式,但它的操作区域和电源键差不多大,这就意味着用户的手指必须在这样狭小的边框上完成一项项包括焦距调整等功能的精细操作。

就像是用一把精致的小镊子去完成雕刻大理石雕像的工作。

并且,当 iPhone 处于熄屏状态时,按键无法直接唤醒相机,反而需要先点亮屏幕,在效率追求上,甚至不如 Action button,让原本期待的快速唤醒多了一丝阻塞感;

既然不适合作为首选交互方式,那么它能否从其他角度,帮忙解决一些用户在使用相机时曾经遇到的痛点?

比如,水下拍摄。

曾经的 iPhone 虽然具备 IP68 防水,但触屏功能会在水下失效,无法再通过屏幕拍照或是启停录制视频。

现在,在相机控制按键的帮助下,iPhone 在水中依然可以唤醒相机并触发快门,但无法通过滑动来进行更多的相机控制。

除了水下使用,第三方摄影 app 对它的支持如何?原相机可不是大家的唯一选择。

为了测试它的兼容性,我测试了最常用的创作 app——Blackmagic Cam,在打开 app 后,使用快门按键,并没有触发快门操作,而是直接跳转回了系统原生相机,我常用的仿胶片软件 Dazz 相机也是同样的情况。

看来,想要真正将这颗集轻按、重按与滑动为一体的按键用好,对于第三方 app 也是种挑战。

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位置也让我如鲠在喉——无论你是横着握还是竖着拿,这个按键都不在顺手的位置:横握时,右手不是会挡住部分屏幕,就是按键位置太远难以触及;竖握时,大拇指的滑动范围受限,如果将手向下进一步调整姿势,又增加了手机跌落的风险。

最后,在我精心完成构图,横平竖直四平八稳后,重按这颗按键拍摄的话,手指的力会传导到机身上,导致机身晃动,构图被破坏,只能后期再处理。

所以,这颗按键更适合作为屏幕不方便使用时的补充方案,而不是代替掉屏幕,成为 iPhone 影像的默认首选。

最后,这颗按键几乎没有可维修性,根据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的拆解来看,相机控制按键是通过焊接将键帽与内侧的金属衬板固定在一起,只能进行破坏性拆解。

也就是说,所以如果这颗按键损坏,可能只能进行整机更换,价格会超过大家的想象。

▲ 图片来自微博博主 @楼斌 Robin

据苹果描述,在稍后落地的 Apple Intelligence 中与影像有关的功能将会由相机控制键唤醒,并且将会为它加上对焦的功能。

我放个小小的预言,对焦功能将会以类似相机半按的形式出现在相机控制键上,通过保持轻按来对焦。

超广角与长焦,进化与困境

在这代 iPhone 上,影像系统再次迎来升级与统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影像系统的失衡。

在写主摄的时候,我曾总结过:

镜头一旦超出人眼聚焦范围,会直接导致照片中元素太多,杂乱元素充斥了这个画面,主体变得不明显,最后结果,就是显得广角主摄很难用。

而超广角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上边缘的畸变,除了狭隘空间中的迫不得已,我真的很少主动用到这颗镜头。

▲ iPhone 16 Pro 超广角镜头拍摄

尽管如此,我对这颗超广角镜头的升级,依旧很感兴趣,因为它真正大展拳脚的场景,是微距。

当你将手机距离被摄体过近时,取景器的左下角就会亮起微距图标,此时,虽然手机焦距没有变化,但超广角镜头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接管了成像。

也就是说,当你超过其他摄像头的最近对焦距离限制后,调用的都是超广角镜头并放大到相应的倍数,来保持焦距的一致。

那么,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 iPhone 16 Pro,表现到底如何?

我用 iPhone 16 Pro 以及 iPhone 15 Pro 的微距功能探寻了人们习以为常,但难以注意的细微之处——眼睛。

▲ iPhone 16 Pro 微距 / iPhone 15 Pro 微距

放大来看,升级了 4800 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成像解析力的确比上一代有了轻微进步,虹膜组织清晰可见,但肉眼观感上,并没有出现质变。

看完了细微之处,我们再将目光转向远处。

在 iPhone 15 Pro Max 上,苹果少有地提起了自己的落地技术,用一块四棱镜,将镜头光路延长,最终将长焦升级到了 5 倍。

今年,这颗四棱镜结构的 5 倍长焦也出现在 iPhone 16 Pro 的机身上,Pro 与 Pro Max 的焦段再次统一,3 倍长焦正式成为历史。

先说结论,这颗长焦没问题,但苹果的影像系统已经真正成为了瘸子。

首先,我用 iPhone 15 Pro 的 5 倍拍摄了一张照片与 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原生 5 倍 / iPhone 15 Pro 裁切 5 倍

放大图片来看,iPhone 16 Pro 的原生 5 倍长焦有着更好的解析力,建筑外立面的玻璃能清楚看到分隔处,而 iPhone 15 Pro 的裁切 5 倍就稍微逊色了。

5 倍胜负已分,那么,我们曾经习惯的 3 倍呢?

▲ iPhone 16 Pro 裁切 3 倍 / iPhone 15 Pro 原生 3 倍 / iPhone 13 Pro Max 原生 3 倍

由于 iPhone 16 Pro 的长焦为 5 倍,所以 3 倍为 1 倍主摄裁切而成,放大以后的画质已经处于崩坏边缘,而 iPhone 15 Pro 则来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在传统摄影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大量用户数据的积累,24mm 到 70mm 的焦段已经成为了标准,覆盖了日常大多数拍摄需求。

▲ iPhone 16 Pro 50mm 拍摄

在之前的 iPhone 机型中,苹果通过 24mm 主摄的融合变焦,巧妙地涵盖了 24mm、28mm、35mm 和 50mm 的焦段,并用 3 倍的 77mm 长焦来补足,从而覆盖了完整的标准焦段。

▲ iPhone 16 Pro 24mm 拍摄

但在 iPhone 16 Pro 上,3 倍长焦的消失,导致 2 倍到 5 倍之间的焦段完全由主摄裁切完成,50mm-120mm 的焦段成像失去了质量保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 3 倍焦段下,iPhone 16 Pro 的成像质量甚至不如 iPhone 13 Pro Max。

▲ iPhone 16 Pro 120mm 拍摄

对苹果而言,焦段的延展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但对用户而言,反而失去了常用焦段的质量保证,以及选择的余地。

前置锐化减轻

不过在 iPhone 16 上,我们终于看到了锐化情况的改善。

为了测试这一代 iPhone 的锐化情况,我们邀请同事在同样的机位、同样姿势拍摄了多组样片,并进行对比。

▲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 / iPhone 15 Pro 前置摄像头

可以看到,相比 iPhone 15 Pro,使用 iPhone 16 Pro 前置摄像头拍摄的照片中,在保留皮肤纹理的基础上,过度锐化的现象的确改善了不少。

摄影风格——调色平权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是我心目中 iPhone 16 Pro 最强大的更新。

数码时代以来,调色软件有两个开山立派的角色——Adobe 与达芬奇。

它们带来了诸如曲线、色阶等经典调色工具,成为行业标准,并广泛影响了其他软件的设计。但是,这也带来了较高的入门门槛与陡峭的学习曲线。

调色,并且将颜色调好看这件事,一直是专业人士的特权。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调色软件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许多移动端应用仍然沿用了传统调色工具的思路和操作逻辑,使得调色过程依然复杂,普通用户难以轻松掌握。

现在,苹果打算通过摄影风格的更新改变这个现状,通过两个步骤,将调色的权利普及到每个用户手上。

第一步,苹果试图帮你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

从头建立调色风格是成本相当高的事情,其难度更甚于学习调色的具体操作,所以苹果先以自己的色彩理解,打造了一系列设计好的风格。

当你首次打开相机时,iPhone 16 会引导你选择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自动生成四宫格,并在你左右滑动屏幕时向你展示这些设计好的调色风格,以便你直观地选出自己喜欢的一种。

第二步,苹果将更大的控制权交给你,帮助你进行个性化调整。

苹果简化了原本复杂的调色参数,将其变为一个直观的调色盘。你不需要再去理解每个参数名词的意思,也不需要知道它们决定了画面的什么元素,只需要用手指在调色盘上滑动,就可以找到喜欢的效果。

这两步走完,你已经在 iPhone 的帮助下,在色彩美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自己的调色风格,从此每一张照片都会呈现你更喜欢的效果。

作为对比,在传统的调色模式下,如果我要将这张图片调整成整体偏向柔和的暖色调,需要在 Lightroom 中进行一系列的曝光、曲线、HSL 与色调分离调整,才能达成目的。

而在 iPhone 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的共同配合下,我只需要简单的两步,就可以将照片调整为这样的暖色风格:

  1. 将摄影风格选为「玫瑰金」;
  2. 通过手指滑动,将调色盘参数调整为:色调 -30、颜色 25、调色盘 100

在使用的一周中,调色盘已经成为我必备的拍照工具了,拍出来的照片几乎不用再通过专业的修图软件,就可以调整出我喜欢的风格。

▲ 使用 iPhone 16 Pro 摄影风格拍摄的照片

当然,在拍摄中,你也可以随时更改风格效果:

同时,摄影风格与调色盘在处理你的照片时,还进一步优化了算法,将人物与环境进行多层分隔,对你的肤色进行保护性渲染。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调色盘上用多大的力度调色,都不会破坏照片中人物肤色的和谐与真实。

在使用中,我也尝试了两套不同的预设,分别配置给风景与人像,供大家使用:

1. 人像调色

  •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飘渺」;
  • 打开调色盘,通过手指挪动,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5、颜色 -15、调色盘 100;
  •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得到一个呈现低对比度的画面,并且得益于新的皮肤引擎,同时肤色会自然地偏向冷白色。

2. 风景调色

  • 选择摄影风格中的「自然」;
  • 打开调色盘,将参数调整到色调 -70、颜色 50、调色盘 100;
  • 在这个预设下,你将脱离 iPhone 的白开水风格,得到一个呈现自然光影、色彩浓郁的画面。

我非常喜欢这个功能,但这个功能越好,我对苹果的怨言就越大——还是刀法。

我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通过 Airdrop 传到 iPhone 15 Pro 上,发现升级了 iOS 18 的 iPhone 15 Pro,依然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和调色盘处理 iPhone 16 Pro 拍摄的照片,但对于 iPhone 15 Pro 自己拍摄的照片,新的调色功能则无法使用。

反过来,如果你从旧 iPhone 换成 iPhone 16 系列手机,也没有办法用新的调色系统处理旧 iPhone 的照片。

也就是说,苹果通过系统层面识别照片的拍摄设备,并附加了一层硬件锁,只有 iPhone 16 系列拍摄的照片,才可以使用新的摄影风格与调色盘。

这一刀,直接将整个 iPhone 家族的调色系统分割开来,并将长期并存。

甜点般的 4K 慢动作

据消息称,在 iPhone 16 Pro 上,主摄从 IMX803 升级到了 IMX903。

这次迭代对于静态画质的影响并不大,但视频得到了史诗级提升——慢动作视频规格从 1080P 提升到了 4K 120 帧,肉眼可见的画质提升,清晰度变化让人惊艳。

但当真正用起来,我才意识到苹果的刀法。

当你进入相机的慢动作模式并选择 4K 分辨率时,你会发现焦段选择只剩下 1 倍和 2 倍,也就是说,4K 120 帧慢动作只能使用主摄拍摄。

刚刚有提到,主摄的 24mm 和 2 倍的 50mm 虽然是常用焦段,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多数拍摄需求,但对于依赖 iPhone 进行创作的用户来说,主摄与另外两颗镜头的规格不统一,会对前后期工作流制造不少的麻烦。

有的朋友会说,并不是每个人都用 iPhone 创作,大多数用户只是记录一下生活。

没错,但即便是在生活记录中,哪怕使用最常见的 H.265 编码,4K 120 帧慢动作每分钟的文件大小也在 740MB 左右,是 1080P 240 帧规格的 1.5 倍。

再考虑到等价金子的苹果内存,使用这个规格记录生活,性价比并不高。

作为生产力工具不够通用,记录生活又太过昂贵,4K 120 帧更像是一口甜点,充满诱惑,但吃不饱。

想吃更多?你只能等等 iPhone 17 系列。

不起眼的小细节

在使用 iPhone 15 Pro 扫街创作时,我常常选择拍摄 ProRaw 格式照片,以获取更大的后期空间。

但是,在抓拍时,iPhone 15 Pro 的快门延迟偶尔会让我错过决定性瞬间,并且拖累了我的连拍速度,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

在使用了一周左右,我发现 iPhone 16 Pro 在快门延迟上的表现好了很多。

▲ iPhone 16 Pro 拍摄的 Raw 格式照片

得益于 iPhone 16 Pro 上升级的 IMX903 主摄能够以前代两倍的速度读取数据,48MP ProRAW 照片的快门几乎没有等待时间。

此外,A18 Pro 芯片的图像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够更快地处理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使得在拍摄高动态范围或快速移动的物体时,反应更加敏捷、流畅。

除了快门延迟的降低,还有图片格式的悄然更改。

在 HDR 的文章中,我曾写过 iOS 18 支持识别 ISO Gain Map 的消息,这意味着 iPhone 与 Android 手机的照片以 HDR 显示可以互通。

而关键,就在于照片格式。

之前广泛使用的 JPG 图片格式,仅支持 8 位色深,无法充分表示 HDR 图像的广色域和更高的亮度范围,在 iPhone 16 Pro 上,苹果使用了 JPEG-XL 格式,可以将 HDR 显示文件嵌入其中,让支持的设备都可以正确读取这张照片的亮度该如何显示,照片终于迎来跨平台跨厂商地正确显示 HDR 亮度的希望。

此外,JPEG-XL 能够比传统 JPEG 文件减少 30-50% 的文件大小,同时支持无损和有损压缩,并兼具透明度、动画支持和向后兼容性,使其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如在线传输、图像存储和高品质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大大提升了传输速度和存储效率。

总结

我可以看出,苹果正在努力让 iPhone 向一个专业的生产力工具靠拢,并引导更多的人使用 iPhone 创造,无论是 4K120 帧的甜品体验,或是帮助用户更轻松调色的摄影风格,都在印证这一点。

但当你开始欣赏这些功能时,就会发现苹果明明可以做得更多,却遮遮掩掩地,总是差一点。

究其原因,手机早已过了那个大跨步前进的时期,哪怕苹果想提供更专业更强大的功能,也不敢一次性把技术储备都给了,不然下一代给什么?

不够顺手的相机控制按键和显得不平衡的影像系统,就是苹果为了探索 iPhone 的未来做出的新尝试。

这个时期的苹果,正处于谨慎又迷茫的交织中,而 iPhone 16 系列,就是这种交织下的产物。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还是应该造汽车

1994 年,苹果推出了旗下第一款数码相机 Quick Take 100,这是一款由柯达设计,日本 Chinon 公司生产的数码相机。

多数人看到这款产品的第一直觉可能就是「这玩意是山寨货吧?除了苹果 logo,根本看不出一点儿果味」,以及「什么?柯达不是因为坚守胶卷市场,错失数码相机市场才破产的吗?」。

其实 1994 年的时候,乔布斯已经离开苹果好几年了,当时他的精力主要在皮克斯动画公司和 NeXT 软件公司上,而当时的苹果正在风雨飘摇前夕,柯达则已经开始了对数码相机的尝试,以及当时胶卷依旧卖得很好。

后来的事情对于大家就耳熟能详了,1996 年乔布斯重回苹果,扶大厦于将倾,柯达沉醉于「卖胶卷相机、卖胶卷,冲洗胶卷,打印照片」的商业闭环而轻视数码相机最终惨淡收场宣布破产。

2024 年,iPhone 16 系列发布前夕,中文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消息:因为苹果和腾讯针对小程序游戏内绕过 App Store 支付系统充值的行为产生分歧,iPhone 16 系列或许不支持微信。苹果希望腾讯堵住绕开 App Store 支付的路子,因为这样苹果就会少收 30% 的充值抽成。

当然,苹果和腾讯撕破脸的几率微乎其微,在中国,微信和 iPhone 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会闹得两败俱伤。

然后就是 iPhone 16 系列的发布,一方面这依旧是硬件层面最好的 iPhone,以及是开启苹果 AI 时代的 iPhone,当然现在还不太能用得到那些 AI 功能;另一方面消费者已经对换机兴趣不大,尤其是 iPhone 15 Pro 系列的用户,换机很难得到体验的明显提升。

再往前几个月,关于苹果最大的消息就是苹果内部宣布放弃造车计划,10 年时间,100 亿美元的投入化为乌有,原造车团队重新分流,主要流向 AI 领域的研发。

iPhone 曾经改变了世界,苹果现在只能改变 iPhone

从 2007 年初代 iPhone 发布以来,17 年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场变化是由手机硬件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3G&4G&5G 网络基础设施,万千大小互联网公司和数十亿智能手机用户的共同努力所推动的。

我们的购物、出行、餐饮、支付和家居等等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苹果的付出和收益都名列前茅。

但再迟钝的人也已经感觉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故事在几年前已经讲完了,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被互联网过度改造了,我们很多人对手机的依赖也超过了健康的范畴,人们开始反思是否花了太多精力在屏幕上。

也有一些痕迹证明这些,比如微信的更新频率越来越低了,新功能越来越少,这几年淘宝的功能更新更是丝毫不会让人注意到,而人们也不那么着急换手机,2 年前的手机如今依旧流畅,拍照依旧能打,越来越贵的旗舰机固然惊艳,但手上的也还好用。

也就是说,iPhone 在这场移动互联网改变物理世界的大变革中确实居功至伟,依靠 iPhone+iOS+App Store 的商业模式,苹果赚取了智能手机行业里绝大多数的利润,有的时候甚至赚取了超过行业 100% 的利润,因为还有不少手机品牌出现了亏损。

但是纵观 iPhone X 之后的 iPhone,实际上能够给人带来显著体验提升的更新只有 2 个:120Hz 刷新率屏幕和 3X 或者 5X 长焦镜头的加入。

硬要算的话,换 Type-C 接口也算。

然而,这些都是在 Android 阵营早已出现的特性。

另外,这几年几乎所有 iOS 的更新都是锦上添花,用户对 iOS 的要求已经变成了「少点 bug,多点续航」。

真正有新意的,外界期待的 AI 能力,还是借道 OpenAI 的 ChatGPT 实现的。

许多不看财报数据的人可能会吃惊于苹果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源自「服务」,也就是包含了 App Store 抽成,和 Apple Care+ 和 Apple Music 等订阅服务的收入,刚刚过去的 2024 财年第三季度,苹果来自「服务」的收入为 242.1 亿美元,相比于去年同期的 212.1 亿美元大涨 30 亿美元,占比本季度 857.8 亿美元的 28% 之多,另外 iPhone 硬件收入为 376.78 亿美元,二者叠加,就是苹果季度总收入的近乎 3/4。

另外约 1/4 收入由 Mac、iPad 和手表耳机配件组成,这就是苹果目前营收的基本格局。

iOS 封闭生态,iPhone 的良好体验,App Store 应用生态和衍生订阅服务,构成了可能是历史上最佳的商业模式,这种可以说滴水不漏的商业模式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 iPhone 本身。

因此,苹果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就是让已经有 iPhone 的人继续用 iPhone,让没有用 iPhone 的人用上 iPhone,一旦用户数据沉淀在 iOS 和 App Store 体系,并且搭配成了 iPhone、iPad、Mac、Apple Watch 和 AirPods 等硬件和 Apple ID 生态之后,用户脱离生态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

这一切的核心和载体,就是 iPhone。

只要人类还需要手机,苹果的基业就不会倒塌。

但是如前面所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的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是青铜乃至黑铁时代,iPhone 曾经改变了世界,苹果现在只能改变 iPhone。

乔布斯为何做 iPhone?

答案在《乔布斯传》里,很简单。

在 iPod 业务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乔布斯敏锐地觉察到手机的威胁和弊端,当他看到手机开始带摄像头的时候,就预感到数码相机危矣,那么当手机内置音乐播放器的话,那 iPod 也很快岌岌可危。

至于手机的弊端,那就相当明显了,在乔布斯和苹果同僚看来,当时的手机都是垃圾,他们想要一部自己想用的手机。

于是,就有了 iPhone,以及 iPhone OS。

然后在 iPhone 3G 上搭载了 App Store,到 iPhone 4 上,iPhone OS 改名 iOS,至此,我们熟悉的三件套齐了。

看起来苹果现在的地基建成于 2008 年,但我们其实也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

比如说 1985 年,乔布斯被逐出苹果之后创立了 NeXT 软件公司,这并不算乔布斯成功的创业经历,因为这家公司并没有卖出多少电脑,但是他们开发的操作系统 NeXTStep 影响深远,是第一个基于 Unix 又易用的图形操作系统,也可以看作是 Mac OS X 的前身,以及 iPhone OS 和 iOS 的老祖。

一脉相承。

这是乔布斯为何能做 iPhone。

苹果为什么不造车?

上半年写《小米造车,就是小米最佳的投资方式》时,我们就对比过小米为何造车成功,而苹果为何不造车。

主要原因是小米本质上是一家制造业公司,本身追求广品类大覆盖高性价比,对高利润率没有执念,所以能够投身到低利润率的新造车运动当中,因为造车就是最大的制造业,哪怕是 BBA 和保时捷,利润率也不高。

但是苹果并不是一家制造业公司,它没有工厂,硬件溢价高,服务收入和利润率更是高得离谱。

还是以 2024 财年第三季度为例,苹果营收 857.8 亿美元,净利润 214.5 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 25%。

作为对比,宝马和奔驰的净利润率一般低于 10%。

并且,资本市场对于汽车企业的市盈率或者市销率都给得很低。

苹果看不到「以 10 万美元的价格每年卖出千万辆的汽车,并且每辆汽车还赚两三万美元」的可能,也没法接受以制造业利润率的方式去赚钱,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拉低利润率和市盈率。

类似的,当人习惯了以互联网行业利润率去赚钱的方式之后,就看不上搞硬件卖硬件赚钱的方式了。

毕竟几个设计师加几个程序员做出一个游戏新皮肤,就能让无数人充值一个又一个 648 元,而一款硬件想要赚 648 元可就太难太难了。

这是出于财务上的考虑,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也许苹果内部有很多人想造出一辆划时代的车,但董事会或许只想看到漂亮的财务报表。

不过关于苹果为什么不造车,也可能是苹果还没找到在硬件之外,依靠服务赚钱的路径。

BBA 等车企靠各种硬件预埋,然后付费解锁赚钱,比如什么远程开空调,开通座椅加热,解锁后轮转向,都得给钱。

但这种赚钱方式太不优雅了。

汽车上使用软件也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智能座舱概念大行其道,汽车内部的屏幕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开车需要专注还是法规要求,即便辅助驾驶功能日渐成熟。

在一辆苹果汽车的车机里装上 iPadOS,然后让司机搓屏幕打游戏?

还是做出一辆完全自动驾驶的苹果汽车,用户付费订阅自动驾驶功能?

前者像是在开玩笑,后者脱离了苹果核心的盈利模式,除非让自动驾驶汽车里的乘客搓车机屏幕打游戏。

那么乘客为什么不直接搓 iPad 呢?

苹果还是应该造车

2007 年的时候,诺基亚在手机市场的市占率接近 40%,正值巅峰,被认为是不可战胜的。

当 iPhone 发布的时候,其实也只有少部分人看好这款产品,更多人正如诺基亚或者黑莓认为的那样,iPhone 不够耐摔,没有实体键盘,输入效率也不够高……..

如果以职业经理人视角来看,当时 iPod 业务蒸蒸日上,足以让苹果成为一家活得滋润的公司,完全没必要去蹚浑水挑战诺基亚这个巨人。

正如苹果权衡一番,发现「iPhone+iOS+App Store」的商业模式天衣无缝,完全不必另起炉灶造车一样。

前段时间硅谷有一场大讨论,创业加速器和投资公司 Y Combinator 创始人 Paul Graham 写了一篇《Founder Mode(创始人模式)》,指出当下职业经理人管理公司的弊端,公司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那么就需要「创始人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创始人的直接参与和对公司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控,而非简单的授权和放权。讨论的起因是 Airbnb 创始人 Brian Chesky 的一次演讲,他曾尝试招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层级分明的放权来进行公司管理,最终问题越来越多,直到他开始全权接手,公司才重回正轨。

Paul Graham 自然会拿乔布斯作为「创始人模式」的正面案例,来说明具有使命感的创始人是如何不拘一格,忽略层级来带领一家企业改变世界。

如果是「创始人模式」,而非「职业经理人模式」,苹果造车的结局或许有所不同。

乔布斯在决定做 iPhone 的时候,还没有 App Store 的设想,自然也就没有对于苹果超高净利润率的期待。也就是说,创始人往往不会像 CFO 那样拿着计算器精心摆弄数字寻找最优美的排列组合。

创始人更看重愿景,并且坚持实现愿景。

▲特斯拉发电和储能构想

当马斯克接替乔布斯,成为硅谷商业偶像之后,没有人会怀疑「汽车」就是下一个被改变,然后改变世界的品类,这一点很容易预见到,特斯拉、 Google 和苹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尝试把汽车改造成未来的样子。

只不过特斯拉是最成功的那一家,在能源形式、工程制造和自动驾驶等等诸多层面驱动了这场变局,Google 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动驾驶,这符合 Google 的一贯作风:依靠代码改变物理世界。

至于苹果做到何种程度我们知之甚少,一些蛛丝马迹告诉我们,苹果一开始雄心勃勃,愿景远大,想要打造一辆没有方向盘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但内外现实都不允许这么做;然后又退而求其次,决定做自动驾驶技术,但不一定生产汽车;也有消息说苹果曾接近收购特斯拉,在特斯拉还被称为汽车界的苹果时。

美国可靠信源媒体凑齐的信息基本上就是,每隔两三年,苹果造车团队就会经历一两次更换负责人,以及方向调整,在伟大构想和残酷现实之间左右横跳,合作伙伴也遍布了传统汽车品牌,但最终就是没有一辆属于 Apple Car 问世。

在这一点上,特斯拉就显得坚定且现实,有「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的愿景,也有分阶段实施的「秘密宏图」来指引方向,确定节点,虽然我们经常看到特斯拉新车和新技术发布和交付的跳票,但在方向问题上,特斯拉还没有出现反复。

比如 2006 年马斯克发布的第一章秘密宏图计划是这样的:

  • 制造跑车
  • 用挣到的钱生产价格实惠的车
  • 再用挣到的钱生产价格更实惠的车
  • 在做到上述各项的同时,还提供零排放发电选项

所以我们看到了 Roadster 跑车、Model S/X,Model 3/Y,以及 Solar City 这些特斯拉曾经做成的事情。

2016 年马斯克发布第二章秘密宏图的时候,具体目标就变成储能、自动驾驶技术和 RoboTaxi 等等,也就是特斯拉正在做的事情。

我们可以说马斯克是一个网络乐子人,是说一套做一套的 cheater,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个有着清晰目标并且坚定执行的实干家。

从国内汽车厂商纷纷跟进大型压铸机,到把自动驾驶技术路线切换到「端到端」,就足以证明,特斯拉做到了引领行业,进而有望改变世界。

如果说特斯拉证明了,投身造车的正确性,那么华为和小米,则证明了造车也未必有恰当时间一说,以及造车过程中的挫折虽是必然但也不可怕。

小米 SU7 出现之前,看好小米造车寥寥无几,主要原因基本上都是说现在市场上太多新能源品牌,一个新手号直接进入淘汰赛硬刚各种满级号,不是找死吗?

结果小米几天就把一整年的产能卖完了。

问界刚开始的 M5 和 M7,平平无奇,销量堪忧,顶着华为的光环也没能大卖,但华为和问界迅速改进,M7 改款加量减价,加上 M9 直接突入高端,让问界销量和均价都双双名列新势力前列。

总而言之,放弃当然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是成功总是源于坚持。

我们不能为了类比,而智力偷懒地把现在「iPhone 硬件+iOS 封闭系统+App Store 抽成」的模式比喻成柯达「胶片相机+胶卷+授权冲印店」的模式,毕竟我们还看不到 XR 等设备颠覆智能手机的可能,但数码相机对于胶片相机的取代是能够遇见的,即便苹果 Quick Take 100 发布的时候,拍照素质在如今看来一塌糊涂,根本没法和胶片画质相提并论。

但如今 30% 的 App Store 抽成,已经面临诸多挑战和质疑,甚至在部分地区部分情形下被推翻了。

无论是从未来主义者对于汽车智能座舱的看好,人类会花更多时间在汽车里,产品经理也会想方设法把我们留在汽车座舱里;还是 Top Gear 主持人杰瑞米・克拉克森这样的老白男油车党认为电动车就像家用电器一样无趣,其实都在说一点,汽车会和手机抢用户时间。

还有就是开头所说的,手机改造世界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改造手机意义已经不大,但另一个可能改变世界的物种,被改变得还远远不够,这就是苹果还是应该造车的理由。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整点报时

不记得为什么把Apple Watch丢在床头有一阵子没戴了,所以当它轻轻震动,我抬起手腕却没看到有新消息的时候,大脑用了好几秒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然后一瞬间仿佛穿越了时间,回到小时候——某个下午,和煦的阳光穿过玻璃打到窗台边兰花的半边叶子上,像有重量似的,压得一根兰花叶子上下摆动;我盯着那叶子出神,渐渐才听到钟表滴答走时的声响;转头望室内看,靠墙的条案上摆着座钟,条案旁是歪着头靠在沙发上打盹的外公;我侧耳听他的呼吸,平稳而轻柔;突然座钟深处一阵齿轮的咔哒咔哒声打破了安静,接着是咚的一声,我看向表盘……下午一点半,手表沿袭了座钟的整点和半点报时功能,但可能永远也无法像座钟那样,在那一瞬间把周遭人全都连在一起。

fin.

如果 MacBook 要搭载触摸屏,可能怎么做?

问题来源:苹果或将在 2025 年推出触摸屏 Mac,此前其一直抵触触摸笔记本设计,如何解读这一改变?

我的观点是:

媒体们捕风捉影的思路错了,克雷格可没有说是什么形态的 MacBook 啊。

我们假设苹果真的要推出触摸屏笔记本,那么:

1、手臂悬空地在屏幕上点点划划,这是人体工学的死穴,体验极差,所以触摸屏的笔记本一定需要搭配外翻折的结构,折过去变成平板电脑才堪可用;

2;苹果自家目前有着全球最好用、市占率最高的平板电脑 iPad,那么一个带触摸屏的外翻折笔记本可以给公司提供什么「价值」呢?有两个,一是冲击平板的销售,二是让 MacBook 变成另一个装了妙控键盘的 iPad Pro。可见,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对公司的经营都没有好处。

既然触摸屏 MacBook 不应该是 iPad Pro 的平替,那么如果非要做,可以怎么做呢?一个比较正常的产品思路是,跳出去,成为另一个东西,例如:

《设以观复 vol.14》视频位置 33:31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图中自左向右的白块分别是:Apple Watch、iPhone、iPad 和 iMac

那么,如果苹果需要打造一款搭载触摸屏的 MacBook 的话,更好的做法一定不是直接在笔记本上装一块触摸屏,因为一款既不好用又影响销量和品牌声誉的产品,百无一用。但是,如果跳出笔记本现有形态的固有观念,在 iPad 和 iMac 之间仍然存在一个有待开发的产品形态:

《设以观复 vol.11》视频位置 13:04 点击截图播放视频

也就是说,这块可能存在的触摸屏不是给现在这个形态的 MacBook 使用的,而是为折叠屏形态的 MacBook 去准备的。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克雷格说的「谁说得准呢?」,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至少这么理解比较符合商业公司的基础利益逻辑,做一个世人都知道不合理的产品,它图什么?

从近几年的消息和产品更新来看,苹果正在全力打造 AR/VR 产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只是发布时间在何时了;与此同时,各个产品线的更新一方面在性能和芯片上开始疯一般堆料,另一方面开始在交互设计上有各种动作,无论是AOD、台前调度、灵动岛、悬空的笔尖操作,都在指向那个万众瞩目的 AR/VR 产品方案。

一头是打破产业困局的新形态产品,是引领全新交互设计的探索;另一头是早已完整的旧形态的非必要、高争议、不赚钱的更新。但凡是个正常脑回路的产品经理,都不会选后者。

何况现在公司的精力都在 AR/VR 和汽车这两件生死攸关的事情上,哪还有多余的研发力量折腾这种没钱途的东西?简单算一下投入产出,这项目就当场黄了。

*本篇内容为应 巫冬 邀请所写

苹果停车转 AI 将引发人才大震荡

1、没有 AI 的汽车、手机、电脑、平板等,将是一堆废铁;

2、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不能同时放在两个大方向上。

综上,停下造车全攻 AI 是非常明智的。

连键盘侠都知道「不难」的造车,没造出来不是造不出来,是制定的目标太远太高。苹果之前想一步到位搞出 L4 的移动座舱,但现阶段的人类还没有办法,这太难了。在他们之前的设想中,自动驾驶的汽车和 Apple Vision Pro 是可以放在同一个场景里的。但很显然,这个步子太大了。用新势力们的方式当然可以,但那不是苹果想做的。

最关键的是,AI 的大爆发是此前大家都没料到的。没有这事儿,车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这一波爆发的 AI 不是资本热潮,而是实打实的浪潮了,此时不全力转向,是真的会死的。况且苹果并不是没有在 AI 上投入的,这些年一直都在积累,只是权重还没拉到那么高。现在切方向,即是大势所趋的必须,也是归拢资源的必要。

过去 Jony 可以对供应商说,这里有一桶取不完的钱,你能做到你就能拿走,以此把工业设计拉高到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程度;今天的苹果比二十年前拥有更多的现金,有自己的芯片和庞大的人才库,有海量的设备和训练数据,可以说:

比起造车,AI 才是更适合苹果干的事;

干好 AI 所需的人才、数据、算力,也是他们的优势。

以苹果的财力,下这样的决心,恐怕要出现一次人才流动的大震荡。

原文发布于知乎提问:

苹果取消探索十年之久的电动汽车项目,将团队转向生成式 AI,原因有哪些?会带来哪些影响?

免费将MP3文件设置为iPhone的电话铃声

1、发送MP3文件到微信/VLC等任何可用App。
2、在MP3文件上长按,选择共享。
3、点击储存到文件。
4、打开库乐队软件,点加号新建一个项目,点击一个乐器就可以看到左上角有一个墙一样的图标。
5、点击右上角的小圆圈,最下面有一个浏览文件App中的项目,点开它,可以看到刚才保存的音乐片段,点击它,然后回到刚才的页面,等一下就会出来。
6、最后长按要的音乐,拖动想到的位置,这样就成功的把音乐导入到了库乐队。
7、返回我的乐曲,在生成的文件上长按,选择共享,电话铃声,输入电话铃声的名称,点击导出。(提示:铃声长度限制30秒之内)
8、选择“将铃声用作”,“标准电话铃声”即可。

Unity + AR 体验记

在 iOS 11 发布时,作为其重磅功能之一的 ARKit 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在最初的 beta 版本放出后,我就第一时间下载更新,并开始研究它的应用方法。

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对著名的游戏引擎 Unity 很感兴趣,不满足于制作小游戏的我便开始琢磨如何将 iOS 的 ARKit 和 Unity 结合在一起来实现 AR(即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效果。这时我发现了 Unity 的 ARKit 插件,它让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调用相关 SDK。借助小时候掌握的建模技能和这么些年来的编程经验,轻松实现了这样的 AR 效果:

由于不久后我的兴趣点又被吸引到了物联网智能家居上,那一次 AR 探索也就浅尝即止了。最近几天,来自瑞典的一位设计师 Peder Norrby 实现的幻象应用 TheParallaxView 走红网络,他除了用到上述的 Unity ARKit 插件外,还结合了 iPhone X 的 TrueDepth 传感器进行面部追踪,根据眼睛与屏幕的相对位置和距离来调整 Unity 场景的相机,由此实现虚拟的 3D 立体视觉效果。

完整视频:秒拍 | YouTube

这个应用最初只是在国外的开发者圈子里流传,随后经过微博科技圈几位博主的转发,在国内也成为了热门,许多人都迫不及待地想亲身体验它的效果。我此前就已经在 Twitter 上关注了作者,这次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经过交流之后,借助他提供的设计思路和源代码,我也在自己的 iPhone X 上实现了这个效果。

虽然原作者正在尝试将这个应用上架 App Store,却在审核环节遇到了些麻烦,目前不知何时或能否成功上架。我本想写一篇教程告诉想马上体验的朋友们我是如何自己实现的,转念一想这需要安装 Unity 和 Xcode 这两个大型软件及各种插件,还得自行配置开发环境和编译源代码,其中环节和变数太多,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朋友们可能并没有太大帮助。所以我打算将自己编译的版本通过 Apple 官方的软件测试平台 Testflight 与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本文的评论处报名并留下自己的邮箱,若报名的人数足够多,我会在征得原作者的首肯之后申请 Testflight 并向大家发送邀请和安装方法。

后续我也会找时间来进一步研究 AR 方面的技术,并尝试将 Unity + ARKit 与 Cinema 4D 和 Asset Forge 等建模工具结合来实现更多酷炫好玩的东西,有新发现时我会第一时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

💾

HomeKit 智能家居深入体验

作为一个从小就爱捣腾数码产品的人,我对智能家居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家里重新装修,便换上了批智能家居设备,我也借此机会对这个新兴领域深入研究了一番。

我觉得智能家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起来要比传统的控制方式更方便。这听起来像是废话,可实现起来却并不太容易,毕竟绝大多数所谓“智能家居”配套的 App 都非常非常非常难用,比如下图这种画风……即便难得遇到些好用的,想控制不同厂商的设备还得打开不同的 App 也是挺傻的一件事。

还好 Apple 去年发布了 HomeKit 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将不同厂商的智能家居设备聚合在一起显示和控制,并且深度集成到了 iOS 系统里,在锁屏状态下都可以直接控制所有智能家居设备,完全不需要打开厂商提供的 App;甚至可以不碰手机,直接喊 Siri 帮你控制即可,非常方便(逼格也不知要高到哪里去了);配合 Apple TV 或 iPad 作为控制中枢还能实现人不在家时的远程遥控和自动化控制等等。

然而 HomeKit 虽然已经发布了一整年,硬件的支持情况却并不理想,在国内更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标榜智能家居的厂商甚至不知其为何物。无奈之余,我也本着极客精神,开始研究自行接入的方法。

梳理一下我家的电器设备,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原生支持 HomeKit 的设备,如 Philips Hue 系列灯具等;
  2. 完全不支持通过网络控制的传统电器,比如空调、新风系统和电动窗帘;
  3. 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却未提供原生 HomeKit 支持的设备,比如米家系列、Sonoff 开关和 Dyson 风扇。

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折腾)经历,看看我是如何把它们统统加进 HomeKit 里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本文仅为个人经验分享,并不是教程,所以一些细节问题我就不展开了。相信网上已经有了不少相关教程,若有需要可自行搜索,也可以在这里评论与我交流。

原生支持的设备

这里是指生产商官方提供 HomeKit 支持的设备,普通用户就能开箱即用。然而所支持的设备并不多,我手头只有 Philips Hue 系列灯具和 OPSO 的智能插座等。

添加 Hue 灯具的方法非常简单:把 Hue 网关用网线接到路由器上,在官方 app 里根据提示搜索并绑定网关,然后添加灯具即可,完成后扫描一下网关上的序列号,所有灯具都会自动同步到 HomeKit 里。

不得不说,Hue app 的界面设计和用户体验是我所用过的智能家居类应用里最好的。不过把灯都加进 HomeKit 之后,这个 app 也就没太大用处了。

接下来是 OPSO 的智能插座,这是 Apple Store 官网上的唯一一个支持 HomeKit 的国产设备,产品包装很有苹果风,做工也不错,只需在 iOS 自带的 Home app 里扫描设备上的序列号即可使用,非常方便。不足之处是有点不太稳定,使用几天后出现掉线的情况,需要重置设备后重新绑定才能用,希望可以尽快通过固件更新解决。

添加之后默认显示的是插座图标,不过可以手动将它修改成一个灯泡

这就是目前作为普通用户所能体验到的 HomeKit,但我并不会止步于此,下一步将会用些非常规的技术手段把那些并未提供原生支持的设备也加进来。

要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借助一个名为 Home Assistant 开源平台(下面简称 HA),它运行在基于 Linux 的系统上,可通过 Web App 和 API 来访问,接入不同的模块即可控制局域网内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

搭建 HomeAssistant

首先需要一个基于 Linux 系统的设备来运行 HA,由于它需要 24 小时不间断运行,所以我选择了超低功耗的第三代 Raspberry Pi(树莓派)。它虽然才一个巴掌大,本质上却是个功能完善的、基于 ARM 架构的电脑,USB、HDMI 和网线等接口一应俱全。

考虑到这台树莓派主要用于运行 HA,我选用了 HA 官方提供的 hassbian 系统。从 HA 官网下载 hassbian 镜像,在电脑上用 Etcher 写入到空白 TF 卡中即可。

安装完成后,将 TF 卡、电源线和网线都插到树莓派上就可以开机了。首次启动时 hassbian 会自动安装和配置所需环境,等待一两分钟后,在局域网内的其他设备上访问 http://hassbian.local:8123 就可以进入 HA 的 Web App 主界面。

这里可以看到 HA 已经自动识别了 Philips Hue 网关和局域网内的两台 Apple TV。这里的 Hue 是可以一键配置的:点击 Configure 再按下 Hue 网关上的实体按钮即可将所有相关灯具都自动添加进来。虽然 Hue 灯具本身已经可以用 HomeKit 控制了,但在 HA 中可以实现更多有趣的玩法,比如自动循环变色等等。

接入传统遥控设备

下一步开始接入那些不能通过网络控制的传统电器,这里需要用到另一个硬件:可以联网的万能遥控器。经过一番比较,我选择了对 HA 支持较好的 BroadLink,它可以发射用于控制空调等电器的红外射频信号和窗帘电机的 FM 433Mhz 信号。

单从硬件角度来看 BroadLink 非常不错,但是它配套的 iOS app 实在是……太!差!了!还好它对 HA 有着良好的支持,所以用这个 app 把它连上 Wi-Fi 之后就可以果断删掉了。

按照官方文档中的说明将 BroadLink 的 IP 和 MAC 地址等信息填入 HA 的配置文件后,在服务列表里就可以看到它了。通过 HA 调用 learn_command 指令,BroadLink 将会进入学习状态。此时用空调遥控器对着它按下开机键,HA 首页便会显示遥控空调开机的指令代码。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这个指令代码按照官方文档的格式复制到 HA 的配置文件里,并给它设置一个名称。用同样的方法配置关机键后,重启 HA 即可在首页看到空调的开关。在 Web App 上点击开关,HA 便会读取这个指令代码并通知 BroadLink 对着空调发送与普通遥控器相同的控制信号,达到通过网络控制电器的目的。

窗帘电机、风扇和空气净化器等其他有遥控器的电器设备也用同样的方法设置之后就都可以通过 HA 来控制了,下一步是将 HA 接入到 HomeKit 上。

连接 HA 与 HomeKit

这里需要用到一个叫做 Homebridge 的工具,它可以在树莓派上调用 iOS 的 HomeKit API 虚拟出一个网关来,然后再用它的 HA 插件将之前添加过的电器都同步到 Homebridge 即可实现操作。安装过程非常简单,参考这几篇官方教程即可:

Homebridge 的 Github 主页
https://github.com/nfarina/homebridge

在树莓派上安装
https://github.com/nfarina/homebridge/wiki/Running-HomeBridge-on-a-Raspberry-Pi

与 HA 建立连接
https://github.com/home-assistant/homebridge-homeassistant

安装完成之后就可以在 iOS 设备上的 Home app 里添加 Homebridge 了,这里与原生支持 HomeKit 的硬件相同的添加步骤完全相同,只不过设备名称和设备序列号都可以在配置文件里自定义,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到“厂商名”处的感觉还是挺好玩的。

至此,HA 上的所有电器设备就都可以直接通过 HomeKit 来控制了。下一步接入能通过网络控制但未提供原生 HomeKit 支持的电器,比如小米家居(米家)系列。

接入无原生支持的设备

我家的绝大多数单联墙壁开关都是米家的 Aqara 系列,经由米家多功能网关控制。使用 homebridge-aqara 插件即可将小米网关添加到 Homebridge 上。

插件安装完成后,需要在配置文件里填入网关的协议密码和 MAC 地址,获取这些信息需要用到一个小窍门:首先打开米家 App(iOS / Android 版本均可)并绑定网关之后,点击网关界面右上角的 ··· 按钮进入“关于”界面,接着快速连续点击界面底部的空白区域,直到列表中出现“局域网通信协议”和“网关信息”的选项;接下来进入通信协议界面,打开上面的开关即可看到协议密码;MAC 地址则藏在“网关信息”界面里的那堆 JSON 格式的信息中。将这些信息一起复制到插件的配置文件里,保存并重启树莓派即可。由于之前已经将 Homebridge 添加到了 HomeKit 里,现在新加入的米家设备都会自动同步过来。

至此,我已经可以用 HomeKit 控制我家几乎所有的电器了,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随着 iOS 11 的发布,HomeKit 平台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同时相关协议也逐渐公开了,相信以后会变得更智能、更好用。借助 HA 和 HomeKit 这两个强大的平台,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实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玩法。例如配合人体感应器实现走进房间时自动开灯;通过设置情景模式实现跟 Siri 说“我要去洗澡了”即可自动关窗帘和开浴室灯等等;此外,我还用 Sonoff 智能开关、淘宝二十元买的电磁水阀和五金店买的几截水管 DIY 了一个自动滴灌系统,出门在外时也可以远程操控它给家里的花花草草浇水。

题外话

除了 HomeKit 外,HA 还能配合 IFTTT 和 Workflow 等效率工具以及各种开源项目实现更高级的用法,以及通过 RESTful API 实现与各种编程语言的双向通讯,使自己编写家庭控制程序成为可能,即使你没有 iOS 设备也可以愉快地玩耍。

比如我就随手写了一个 Linux 的 HA 客户端,当我想在 macOS 上关闭卧室空调时只需输入如下命令即可。由于我经常开着 Terminal,所以用这个比打开浏览器再进入 HA 的管理页面控制要方便得多(同时还附带满分装逼效果)。

我还更进一步,用 Python 写了个小程序来实现更智能的自动化功能,它除了有根据实时天气自动调整室内的灯光之类的基础功能外,还可以和我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连接起来,比如当我的网站或者 Vary 的服务器出现异常时,会将我房间的灯全部调成红色以作警示;当手机定位我和家人都不在家,但人体感应器又检测到有人活动的时候(有贼!)就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改成阴森昏暗的蓝绿色……由于本文是以 HomeKit 为题,这些高级玩法就不详细展开了,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就找时间再单独写一篇文章谈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