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马斯克官宣免费!这个 400 多美元的产品,如何在「世纪飓风」中救命

这个九月与十月,美国东南部一直不太平静,来自墨西哥湾的飓风 Helene 以四级风力席卷了佛罗里达州,半个月后,同样诞生于墨西哥湾的飓风 Milton 也登陆了佛罗里达州,双重飓风接连袭击,当地居民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

连绵不断的暴雨与愤怒狰狞的狂风只是开胃菜,飓风过后,除了摧毁基础设施和个人房屋外,中断的通讯同样是不小的麻烦。

为了应对这一紧急状况,马斯克连续宣布两则消息——SpaceX 将为受灾地区提供基于星链系统的手机信号与免费网络。

每个人,都能收到来自五百公里外的信号与网络

面对两场飓风的猛击,基础设施遭到破坏,手机信号也跟着消失了。对于现代人来说,手机简直就是生活的命脉,一旦没了信号,瞬间就成了一块只能玩游戏或者刷照片的「摆设」。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SpaceX 宣布将与 T-Mobile 合作,联手为受灾地区的民众提供应急通讯信号,帮助大家在灾难中保持联系,尽可能减少飓风带来的额外麻烦。

据 SpaceX 的介绍,星链卫星已经具备为手机提供基础短信服务的能力。利用目前发射的上百颗可直连智能手机的卫星,向受飓风影响的用户和运营商发送紧急警报。

佛罗里达州的 T-Mobile 用户现在通过这项合作可以连上星链卫星。如果手机成功连接,你会在运营商名称处看到「T-Mobile SpaceX」,虽然信号可能只有一两格,但足够用来发短信联系亲人或寻求医疗帮助,并收到新的警告消息,以应对新的极端情况出现。

T-Mobile 在早些时候就对卫星紧急警告功能进行过多轮测试,并成功向能连接到卫星的手机发送了预警测试信息,其中包括使用其他运营商的手机。

不过,由于支持直接连接手机的星链卫星数量还不够多,因此服务能力还比较有限,SpaceX 只能尽最大努力保障应急通信。

此外,SpaceX 还宣布将为受灾地区提供为期一个月的免费网络服务,只要你处于飓风覆盖的地区,不管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都可以免费使用一个月的星链网络,以帮助网络设施被飓风摧毁的地区民众重新连接互联网。

▲ SpaceX 给出的受灾地区范围

想要提供信号以及网络,需要对天地间看不见的信号频率进行匹配,才能让卫星信号顺利地从宇宙传输到目标设备。

一般来说,手机依赖较低的频段,通常在 700 MHz 到 2600 MHz 之间,比如 700 MHz(低频段)或 1800 MHz 和 2100 MHz(中频段),这些频率支持 LTE 或 5G 网络;而卫星通信使用较高的频段,如 L 频段(1-2 GHz)、S 频段(2-4 GHz)、Ku 频段(12-18 GHz)等,它们能穿透大气层并传输大量数据。

传统的星链网络服务就是通过其中的 Ku 频段(12-18 GHz)、Ka 频段(26.5-40 GHz)以及 V 频段(40-75 GHz),传输网络信号,这些信号频段位于高频范围,能够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中 Ku 频段被广泛用于卫星互联网服务,特别是家庭和商用用户,而 Ka 频段则提供更高的数据容量,适合大规模的通信需求。

此外,星链也使用 V 频段(40-75 GHz)来增加容量和提升网络性能,特别是在未来更高密度的通信环境中。这些高频段允许星链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服务,但也意味着信号在穿透障碍物时可能会有所衰减,因此在较为开阔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连接效果。

不过,想要接收这些频段的信号,需要在地面配备一个超过 20 厘米直径的天线。

这也是为什么用户除了订阅网络服务外,还需要购买星链套件,才能顺利使用互联网。

而手机与卫星「握手」,其实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

现在已经有不少手机支持卫星通信,虽然各大厂商的技术储备和实现方式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沿着一条路在达成与卫星直接通讯:在一定的硬件基础上,通过定制的芯片或是额外硬件,与不同的卫星联络。

不过,SpaceX 和 T-Mobile 选择了另一种更大胆的方案,他们的目标是尽量让现有的所有智能手机都能够直接与卫星建立连接,完全无需额外的硬件支持。

就像天空中的飞机航线和地上的高速公路一样,虽然平时各自为政,互不干扰,但 SpaceX 和 T-Mobile 通过「Direct-to-Cell」技术打破了这道壁垒,让手机和星链卫星能够对话。

想要让手掌上这部方寸大小的设备与天际的卫星联通,有两个关键节点:频段的同步,以及卫星位置。

常见的通讯卫星所用频段一般集中在上面介绍的 Ku、Ka 这些高频段上,但想要接收这些频段的信号,需要在地面配备一个超过 20 厘米直径的天线——但对于手机来讲,这显然不现实。

于是 SpaceX 换了一个思路,既然手机没办法适配卫星,就让卫星适配手机好了。

从 2023 年开始,SpaceX 在发射的星链卫星 v2.0 准备了一个大杀器——一个面积达到 25 平方米的天线,专门为较低频段通信加持,为卫星与手机通讯做好了准备。

SpaceX 与 T-Mobile 这次合作,就用上了这根额外的天线,并选择了 1900 MHz 作为 Direct-to-Cell 技术的承载频段。

1900 MHz 也被称为 PCS 频段(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ervice),这是星链卫星 v2.0 支持的频段,同时也是手机的常用频段,其传播性能优秀,信号强劲,能够穿透障碍物,且卫星通信范围广,可以覆盖到地面基站无法接入的偏远或受灾地区。

通过频率协调和调制技术,不需要你给手机换啥硬件,星链卫星 v2.0 就能与支持 5G 或 LTE 网络的手机打成一片,轻松实现直接通信。

到目前为止,星链 v2.0 也只发射了一百多颗,这也是为什么 SpaceX 在 X 的帖子中称目前还未完全准备好的原因。

另一边,如果卫星距离地球太远,连接也无法成立。

传统卫星的轨道太高,信号绕地球一圈还得喘口气,延迟大得吓人,完全不适合用于手机通讯,而星链卫星群盘踞在约 550 公里的近地轨道上,信号来得更快,延迟更低,特别适合紧急通信和短消息处理。

当频段同步与卫星位置两个条件都满足后,信号从每个人的手机上发出,一路穿过高达十余公里、触及对流层的飓风 Milton,抵达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将人与人重新链接起来,共同抵御这场自然灾害。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来自宇宙的支援,也遇上一些小插曲。

先为受灾地区提供手机信号,再对新老用户提供一个月的免费上网服务,连续两个应对灾害的措施听起来十分美好,并且效果也很明显——在社交媒体 X 上,星链官方帐号宣布免费 30 天星链网络服务的帖子已经超过四千万浏览量。

其实也不难理解,比起 SpaceX 与 T-Mobile 临时提供的信号支持,在一场破坏力十足的自然灾害中,可以照常使用互联网明显更具吸引力。

不过,当人们被这条帖子吸引,并准备加入星链网络服务的时候,才发现不对劲儿。

人们在星链官网中发现,从处于飓风袭击的地区订购星链网络服务时,需要的订阅费用的确为 0,但想要加入星链网络服务中,你还需要支付 349 美元的硬件费用,这还不包括运费、手续费和税费。

▲ 甚至还有一百美元的「拥堵费用」

对此,大量的受灾民众感觉愤怒——因为这是在帖子中没有说过的信息。

北卡罗莱纳州的居民 Kinney Baughman 也是其中一员,他认为这就是一种陷阱:

星链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是一个诱饵,并非真的想要帮助这些受灾的人,而是为了增加之后的用户量。

此外,配送也是个麻烦事儿——飓风摧毁了基础设施,桥梁断裂,公路堵塞,想要拿到订购的硬件可谓是困难重重,加上种种其他原因,目前想要购买星链套件,可能需要等待三周的时间。

这个时间后,受灾地区的网络可能都已经恢复了,人们等来的硬件可能只是来回折腾的竹篮打水。

简而言之,这条浏览量上千万的帖子,对于星链网络服务的老用户而言的确是不错的紧急支援,但对于新用户而言,更像是一个陷阱:一旦你选择一个月的免费服务,你就需要支付 349 美元星链卫星信号接收器,以及免费期限以后的每月 120 美元的网络服务费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受灾群众越多,愤怒就堆积得越多,很快媒体与当地官员也加入了谴责的行列,声势逐渐浩大起来,最终,迫使 SpaceX 作出回应:

对于受到飓风 Helene 或 Milton 影响的人们,星链网络服务现在将免费提供至年底,以帮助响应和恢复工作。

根据更新后的官网信息来看,在「飓风救援」服务中,已经特别标注了免费时间的延长,并且也注明,想要加入免费使用,需要额外购买星链套件用于接收信号才行。

飞速扩张的星链,一张包裹地球的网

在这场连续的飓风之中,星链为受灾地区的群众提供了基础的通讯能力与互联网连接,虽然其中藏了一些「小心思」,但瑕不掩瑜,沿着看不见的信号,递送了不少生命的希望。

2020 年底,星链还是个过于年轻的家伙——发射的 893 颗卫星,还远未完成第一阶段 1600 颗卫星的目标,仅能在北美部分地区提供最高 174Mbps 的下载速度,只有美国空军给它输了一口血,展开了初步合作,而远洋和空中等多元化的使用场景,更是只存在于论证中。

四年过去,星链的全球卫星数已经超过了六千四百颗,翻了快八倍,仿佛在宇宙中编织了一张巨大而隐形的网络,在晴朗的夜空中,用相机长曝光能轻易捕捉到它的轨迹,全球覆盖,已成现实。

▲ 夜幕中,近地轨道卫星交织的网

2021 年,美国陆军与 SpaceX 签署协议,测试星链在军事网络中的应用,包括数据传输和远程指挥,这是继 2018 年与空军合作后,星链达成的又一军事成就。

不仅如此,星链的身影已经出现在全球海洋之上——到 2023 年底,全球已经有超过 400 艘邮轮已经采用了 SpaceX 的星链系统用于海上互联网服务,其中,世界最大的邮轮运营商嘉年华公司(Carnival Corporation)已经在其旗下的所有邮轮上全面部署了星链系统,覆盖了嘉年华邮轮、公主邮轮和荷美邮轮等品牌。

同时,星链还为美国航空、达美航空和夏威夷航空的部分航班提供空中互联网服务。无论是飞越格陵兰海,还是穿梭在南半球的星空下,乘客们都能畅快地刷视频、接收信息。

▲ 划过夜幕的近地轨道卫星群

从广袤的大海到无垠的沙漠,甚至连极地的南极科考站,曾经的「无信号区」如今都已被星链的网络覆盖。那些曾经只能在会议室里讨论的场景,今天一个个变成了现实。甚至连过去与手机通信的技术瓶颈,也随着星链 v2.0 卫星的发射而迎刃而解。

整个 2024 年,SpaceX 以每月 2 至 3 次、每次 20 至 60 颗卫星的惊人频率不断向太空进发,就在几天前,SpaceX 以「筷子夹火箭」的方式成功回收助推器,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达成的同时,马斯克宣布,这张天网的扩张速度,将会越来越快:

预计在明年年初,SpaceX 将挑战整个星舰的回收,并使用这一巨大的运输系统来发射和部署下一代更大、传输速度更快(下载速度达到 300M 至 900M)且更低延迟的星链卫星。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正在一点点发生转变的三十六岁

虽然已经对自己的年龄不太有感知了,但今年却因为前段时间的一系列事情,而感受到了一股力量在推动着某些事情前进。那是一股巨大的浪潮,一股将会被历史记录的洪流,而我隐隐蹭到一些浪花,感受到了来自三十六岁的礼物:转变的推力。

最开始是从去年八月开始接触 AI 创作,短短半年时间,到今年二月就明显感受到了巨大的进步。如果说前面几年的各种什么元宇宙元年、AR/VR 元年、Web3 元年都还只是一波波热钱推动的热闹的话,那么这一波 AIGC 所带来的冲击,已经不是元年这种概念了。它已经直接冲到了我们的面前,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拓展到各种方面。我向来都是技术进步派,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兴奋,比起担心、忧虑,我更加希望参与其中,拥抱这一切的变化。

然后,是在一段很长时间令我感到厌烦但必须处理的各种工作之后,突然收到了来自熊小默苏兆阳的邀请函!他们的线下展终于要开了!先和筱烨商量了一下,得到她的支持后,我果断买了去上海的飞机票,奔赴一处让我得以喘息的「他处」。

我太需要一次「离开」了!

逃离这些令我感到厌烦的、繁复的文书工作,以获得片刻自由呼吸。尤其这是一次我期待已久的见面,与这两位朋友时隔一年的见面,与他们的展览以及这些艺术家们的见面,以及与他们的作品的见面,一次让我可以从世俗中抽离,与自己的见面。

第三晚,回深圳前去现场 say bye,却遇到了启发我做视频的 Flypig
作品代有强烈私人情绪的林洽
多年观众和网友,前锤子产品经理,杰里开
新认识的朋友,很棒的小泽zz6

看到大家都在认真地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情,这非常打动我。

其实在 2015 年的下半年那几个月,我做过一个叫做《搭讪》的设计采访栏目,一共做了七期,采访了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设计师。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就搁置了。大概从前年开始吧,我就隐隐希望把这件事再拾起来。尤其在看到《拍照的人》第一集播出后,更加刺激了我要把这件事重新拾起来的想法。

我要把设计师们和产品的故事挖出来,用纪录片的方式。

左起:苏兆阳、熊小默、苏志斌
第一晚留到最后的人:熊小默、苏兆阳、akira 以及所有参展艺术家和朋友们
全画幅相机取景器里的苏志斌和熊小默
苏兆阳送的非卖品:《拍照的人》泡泡骚

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吃饭,期间我问熊小默为什么想做这件事,他说他要歌颂摄影,不是精英化的摄影师身份或者某些作品,而是摄影这个行为以及那些一直在拍照的人。我说这很动人,因为我也一直想做这件事。

我今年要重新开始做这件事。

正好二月初的时候,迪龙找我聊,关于传播他和曾德钧老师搁置了十年但正在重新制作的那一对特殊的音响。他们最开始只是想写一篇文章,但我建议,应该是一条视频,一条记录了你们共同的作品以及你们的采访的纪录片。于是,这件事终于有了一个开始的契机。

郑冬平和他的设计师们在讨论设计方案
郑冬平办公室一角

从上海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一,我去见了刚重组了公司和工作、生活的郑冬平。他把上善设计的工业设计业务解散了,专心在现在的小家电新品牌上,原本的上善收缩成一家品牌设计公司。我跟他说了我想做这个纪录片系列的想法,我想以他为开始,做第一条片子。

他答应了,他的合伙人也觉得很有意义。

即刻公司的大门,可见即刻和小宇宙的logo
来过小宇宙录音室的主播们
相当专业的小宇宙录音室

在上海的第二天,在雨医生和 Kael 的带领下,参观了即刻。

很羡慕这样有活力的年轻人的公司,并不是说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轻松的意思,而是觉得他们有想法就立刻执行的环境,非常激励人。他们告诉我,原本这些位置是空的,但大家因为对这些事情有兴趣,就主动投入精力来做。

我喜欢这种活法。

雨医生一直在向我发出录播客的邀请,她和 Kael 都是我的观众,总说我这样的内容在互联网上独此一家,很难得。前一晚,熊小默和苏兆阳也是这么说我的视频。独特才是最重要的,不存在所有人都喜欢的东西。这也是我所赞赏的。我还有一个理论,是关于把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做到自己独门独院的工作才是最好的状态。只是,我目前还不知道可以用播客聊什么。

我想,我也会开始做播客的,但还需要一个契机。

左起:苏志斌、yoga、显卡

同样在进行工作和生活转变的,还有 yoga 和显卡的B站频道

两人终于彻底脱离音乐老师的身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运营频道上来。我为他们的选择感到高兴,不是因为离开或转移,而是他们明白自己要什么,找到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正在努力付出和尝试。这是最珍贵的!

他们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多少也和我想做的方向有不少重叠。这可能就是奇妙之处,当我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事情居然都这么慢慢地靠拢过来了。更妙的是,事情还把朋友们互相串起来了。我希望能串得顺利和成功,这样才不枉费这些认真的人们如此热爱生活。

头一回有品牌方主动给我的合作打分,是索尼

我的想法甚至引起了另一些朋友的关注,开始问我,这个项目有没有品牌冠名。

虽然事情还八字没一撇,但我很开心有这么多人在支持我。这让我想起以前在一些书和文章里看到的一个说法: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或者想做一件事情,不应该藏在心里,而是大方地告诉所有人,这会让更多的机会和帮助向你靠拢,也能驱使你更有动力地去完成。

我其实一直是一个「怀孕没坐稳就不敢说出来」的个性。因此,一直都是默默独自完成一些事情之后,才和大家分享。但也许最近这些事情就是在驱使我,要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还穿插了雷雨的闭社风波!

突如其来的闭社通知!
紧急召开的跨度达二十届人的会议
没停止过的群内讨论和时空联动

很难想象,国内还有哪一个大学社团能够这样。一个二十多年的学生话剧社团的新人旧人为了一个团体的存亡,一起跨时空地想办法解决生存问题!

本着不干扰和信任的原则而默默关心社团的老鬼们,在存亡之际,一起发挥大家各自在社会里打拼的经验,组织会议、了解问题、梳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组织新的人事关系,推动社团改革,确保延续和发展。

话剧人的魂呐!

筱烨送我的生日礼物:给我平时吸眼泪的手帕
vendor 的咖啡师拍的我
杠杠镜头里的我,大家说显得很乖巧

今晚用在 coffee venodr 写博客的方式过生日,让杠杠帮我拍了两张照片记录一下,快到九点的时候还送了我今天的最后一块蛋糕做生日蛋糕。

面对这两周的经历,我该说什么呢?

“ 地球还是蛮不错的!我应该还能再住 60 年吧!”

流浪地球2:图恒宇和 Moss 必然的相逢

我最喜欢的部份是图恒宇的故事线,但不是他对女儿的执念,而是对技术的信念,以及 Moss 对生死和变量的注解。

整部影片的视效确实非常震撼和好看,但其中的人与人性还是略显潦草和脸谱化,所有推动节点都略俗套。刘培强的工具人属性太强,沙溢、图恒宇、马主任的角色都立起来了,刘培强的篇幅那么长却没立起来,这是剧本的问题。

因此我更喜欢图恒宇的故事线。

如果是我,也会支持「数字生命计划」这类脱碳入硅的技术方案。一方面,我不认为以人类的血肉之躯可以完成 2500 年长达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任务,我不相信地球人类会团结一致长达二十五个世纪;另一方面,让人类与人工智能融合,成为新的物种,摆脱对地球生态圈的过度依赖,是地球人类成为星际人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早晚得走这一步。

一句话评价:

这是一部非常出色,但还不够动人的科幻视效大片。

不过我依然给五星,因为同时做好科幻视效和人性故事的,需要给七星。

电影是小柒用压岁钱请爸爸妈妈看的

第三次接触 VR 环境

小柒第一次进入 VR 环境,是十月份。那时显济约我喝咖啡聊天,他带来了新买的 pico 4 过来玩,并借我玩了一周。期间我带回家,给小柒体验了两天。

那次他体验的项目是拳击运动,感受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与软硬件配合的击打手感。

第二次上手玩,是上周末在附近的商场里,他在一个体验 VR 游戏的空间看了很久。我看他想玩,就让他去找工作人员聊天,搞清楚每个项目的费用、时长,然后自己选定一个去玩。他最后选了一个 ¥68 玩十分钟的模拟厨房的游戏。

其实,他已经很多次在旁观摩别人玩 VR 游戏了。不同的商场里,几乎都能看到那些自助游戏机和这些 VR 体验项目。每次他都会看一阵子,那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世界。尽管,这个真实的世界对他而言也是新的,但那个虚拟现实的空间,是一种连我们这些大人都觉得新鲜的事物,他怎么可能不好奇。

临走前我和他说,我们算笔账:你 ¥68 玩十分钟,如果我花差不多的钱,能一直玩,哪个划算?于是我找显济再次借来他的 pico 4,转了 ¥69.9 给他,买了《爆裂厨房》这款游戏,作为这个春节的新增娱乐项目。

这是第三次接触,他将连续体验至少十天。

今晚,我先给他示范了一次,把新手教程做了一遍。

然后,他靠着自己认识的字阅读任务书,独立完成了新手教程的七套任务。凭着对前期任务教会的那些动作的理解,在后面的过程里,他甚至自己尝试了一些非规定但符合直觉的动作。这很关键,这种举一反三的直觉交互,对产品设计很重要,对将来的人也很重要。

小柒此时六岁,他们这代人的世界观将会和我们八零年代的这批人很不一样。

对于未来的世界,我虽然持着比较悲观的态度吧,但看着他,我还是觉得有希望的。对他,我觉得比较有信心会是个不错的人;对他这代人,我觉得他们会比我们强得多。

现实 vs 虚拟,客观 vs 主观,个体 vs 集体,他和我们所经历的先建立再打碎再重建的过程会不太一样,他会从小就体验、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会有他的理解。当然他会面对更复杂的世界,但任何混乱,都是生机。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向宇宙许愿

很多年前国内流行过一本书,叫做《秘密》。它试图贩卖的理念叫做「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得一直想着这个东西,不断增强你想要它的念头,持续地向宇宙发射你真心想要拥有它的信号,这样宇宙就会在多年后回应你,让你获得这个东西。比如:一座房子、一位爱人、一段功成名就的伟大故事、一些令人羡慕的社会名望和利益。简而言之,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

我和筱烨当时也一起看过这本书。年少的我们虽然也觉得书里的推论有点扯,但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也会时不时地尝试「向宇宙发愿」。许愿嘛,就算没看过这些书,普通人也是会许愿的呀。想起来就许个愿,也没什么。但毕竟只是一种类似奇闻怪谈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所以只是当作日常许愿的一种而已。

如今距离看这本书已经过去了约莫十年,再想想这件事,似乎也有别的看待角度。

一方面是我们近些年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学习内观,察觉自己的情绪、欲望、想法和对事物的反应。向内观照自己的目的是掌握自己,尽可能不被身为人的生理限制和外物束缚住,成为自己的主人。方法很简单,就是练习冥想。从观察呼吸开始,到提高对身体的觉知力,逐步过渡到可以看见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进而推己及人,提高对他人的感知力,在各种繁杂的事务当中,尽可能保持平常心,平静地面对和处理事情。

简单来说,是训练自己的主观思维去短暂地接管部分默认神经网络。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在修佛。但不是那种一定要出家修行的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是相似的,并且我们俩也一直对佛学有着很浓的兴趣,各自也有一些些佛缘。因此,这些年似乎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一种被称为斯多葛主义的方向上:

独立个体、自然法、逻辑

另一方面,确实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经济压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对外物的欲望愈发少了。对消费没有过多的兴趣,对拥有什么不再有强烈的执念,对愿望的诉求在收缩,不再那么经常地许愿了。就连昨天筱烨生日,也提前大半个月要求我不要买任何东西,不要准备任何礼物。既是无欲,也是真正的愿望暂时无力实现。

于是乎,我觉得「吸引力法则」这个观念可以切换成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

求诸外物是无止尽的黑洞,念想越强烈,心中的挣扎和不安就会越剧烈。反之,持续观照自己,越了解,就越平静和坚定,越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获得一个强大但不争不执的心。这颗心会自然而然地发光,你能够处理好很多事情,也能吸引来诸多同样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括你曾经许愿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近朱者赤;

也可以是:天助自助者。

但回到「吸引力法则」这个词上,吸引力一定是一组对照关系,是磁铁的两极,那么就不可能是「向宇宙许愿」这种只求索取的单向行为,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独立的个体,成为其中一极,有互动,才会有磁力线指向自己,吸引而来。

近两三年常常充当红娘的角色,给不少朋友、熟人介绍了业务或者合作关系,也促成了不少人成为朋友。今天又给我常去的咖啡店 coffee vendor 的老板 DY 介绍了两个设计师朋友,给他的新店开张和老店装修出谋划策。说来也是神奇,我过去从没有那么多的所谓「人脉」或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然而随着这些年的专业内容写作与视频制作,慢慢地,这些人、事、物都开始向我聚拢而来。人和人之间组成的那张网,似乎正在缓缓拉开。

这一切,都不是我许愿或求来的。

还有 51 个月就是不惑之年,希望到那时,真的可以修成一颗不惑的心。

今晚下雨,咖啡师杠杠借我的一把伞

“只送大脑”

最近 B站 在推他们跟 BBC 合作的三集科学纪录片《未来漫游指南》。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在天文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对未来的展望,并且邀请刘慈欣一起推演。一些知识区的 Up主 也很配合地制作了不少讲述人类可以如何走向星际的内容,仿佛这件事情已经近在眼前一般。

尽管大刘一再强调 “黑暗森林理论” 只是一种思想实验,但这个理论这几年已经被互联网人搞得好像已经是宇宙的真相似的了。我不太喜欢这种网络现象,但小说《三体》中云天明的两次出场,每每回味,总是忍不住心生向往。

因为人类技术有限,化学火箭无法把活人发送到三体舰队那里。因此有了只发送大脑的计划。这是多么大胆和浪漫的想法啊!同时这也非常符合我对未来的期待:脱离智人肉体的束缚,让智能的部份融入到星际文明中。

另一次我所喜欢的场景,并不是大家津津乐道的 “童话故事隐喻” 那一段,而是最后他和 艾AA 见面那一段。因为那一刻的云天明真正成为了星际人类,他真正了解并体会到智子所说的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的含义。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太向往那种情境了。亲眼看着一个星球从绿色变成紫色,超越了地球对太阳公转周期对生命纬度的限制,体会到了一个星球所有生命都不曾有机会经历的周期。

大概从大学时代开始吧,具体什么时候我已经说不清楚了,我就开始坚信一个 “未发生但注定发生的事实”:

我这代人会亲眼见证人类走向星际,而我的孩子,将会成为进入星际的第一批地球人类。他未必需要是科学家或工程师,但他会在我的注视下走向星际。我将是最后一批地球人类。

“如果我的大脑也能离开地球,那就好了。”

还有四十年,也不远了。

一张封面引发的内核更换

我把博客的模版换了,更简洁,但更好用了。

事情要从「播客封面的输出事故」开始。

我在播客后台上传的一张 1600×1600 的封面图,在通过 RSS Feed 分别同步到小宇宙和 Apple Podcast 的时候,出现了不显示或被识别成「未提供」的状态。小宇宙的后台能看见,这张图是抓到了的,但在播放页没显示;而在 Apple Podcast Connect 的后台就直接识别为「未提供」。同样的源我也尝试给到 YouTube,能抓到,能显示,但非常模糊。

第一时间我就认为是博客那头的设置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太多年没有折腾过博客的模版设计了。每个菜单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个「摘录」的开关打开了,它会限制 Feed 分享出去的是完整的一篇还是只有局部的内容。这确实有影响,它导致小宇宙没抓到全文,在单集详情页里只显示了第一段话,后面还跟一个无法点击的跳转的纯文字「阅读更多」。关掉这个开关之后,小宇宙也马上就更新,能显示全文了,但封面依然没有显示出来;Apple Podcast 那边完全没动静,别说更新了,就是搜索都还搜不出来,但明明已经发布了。

我实在想不出是哪里的设置不对,就上即刻问了一下。很幸运的是,小宇宙的小伙伴立刻就开始帮我找原因。在几经周折后,最终联系上了小宇宙的技术同学,他给我看说托管源输出的图片尺寸只有 180×200 px。这就很明确了!

https://suithink.files.wordpress.com/2024/04/vol-0000.jpg?w=180&h=200&crop=1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翻遍了整个后台,都不存在一个设置 RSS Feed 输出封面尺寸的地方。别的朋友也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况且,一张正方形的图,就算是缩略图也应该是正方形的,比例变了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意识到一件事:

这是一个行业内的标准做法,那就应该是通用的,如果别人的播客都没有这个问题,而博客后台又不存在可设置和调整的界面,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就是,我博客使用的模板太过于老旧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角度呢?

因为我博客目前用的模板,是 2013 年开始启用的,这十一年来,只在 2022 年时调整过一次,但技术内核还是原本的那套东西。然而事实上,我博客后台切换到区块编辑器已经好几年了,我还在用的这个老模板其实已经下架很多很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更换它,还在生效而已。

为了验证这件事,我先是研究了一下朋友托管播客的网站结构,确定了「封面图」在通用模版中的形式,再在我的博客后台巡了几圈,选定一些结构相似的、我也喜欢的模板,把它们套用在我的播客日志上,看看是什么表现。最后,我在区块编辑器里找到这些页面,看看它们是怎么表达和处理这张「封面图」的,有哪些可以设置的项。

至此,我锁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多年前就早已下架不再维护的老版本软件的模版,它在技术层面和现行的技术之间的差异,导致输出的封面图变成了一个比例错误的缩略图。我只需要换上一个新模版,就可以解决了。

但「换模版」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好长时间了。

在这次「封面图事故」之前,我就有换新的的想法了。一方面确实是,在日常写作和新增一些页面时会明显感觉到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只是自己懒得动,能用就不改。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员也是这么想的,代码屎山不就是这么回事嘛。但如果只是换个模版,其实不用想那么久,所以另一方面更核心的是,我在同时考虑把博客的套餐升级到 Explorer 版,还想提前买下后面几年的域名使用权,因此,在我心里,模版的更新、升级、域名这三件事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

这次小事故,倒像是上天推了我一把。

于是乎,我下了决心,升档、域名、模版,一次性全部处理好了。我现在的博客,是一个更为简练、但更好用的全新状态。播客源的抓取也回归正常了。

20132022 到今天,眼看着我的博客越改越简练,但内容越来越充盈,我心中是欢喜的。这就是我这些年的状态,越发充盈,越不需要装饰,所有形式都让位于内容。我只要一件舒适的 T 恤就够了。年轻时喜欢说的个性,那不是通过页面、手机壳、衣裤鞋来体现的,个性是行动做派,不需要是任何视觉化的呈现。

这就是另一种「我变秃了,但更强了」。

在博客上做播客,再因为做播客而全面更新了博客,再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博客上,我如果不写出来,这事儿说给人听都会觉得我有神经病哈!不过 Blog 和 Podcast 这俩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简体中文里的说法竟然像绕口令一般相似,也是有意思。

兔子王国里的外星人_0.ylog

欢迎收听荒野楼阁 WildloG,这里是设计师苏志斌的个人播客。作为第 0 期,我会与你分享一下做这个播客的动机、这个播客的主题会是什么、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本期封面和播客 Logo 的设计想法,以及后续的节目计划。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我是谁?从我家的动物园,工作和话剧的经历,聊到我二十多年的写作习惯。

—- 我对于视频内容的态度?为什么那么久没更新《设以观复》系列?

—- 原本并不想做播客,为什么转变想法呢?动机是什么?

—- 这个播客的主题:一个外星人

—- 荒野楼阁 WildloG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因为生机勃勃啊!

—- Why not 和 WildloG

—- 封面设计:隐秘的荒野和兔子王国

—- 以两类节目为主:一个人捡树枝,两人以上一起捡树枝

—- 要停更视频?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