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全球首款脑机接口的 AI 耳机登场,这家公司想用意识操控一切

这是终极可穿戴设备,它可以跟踪您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

Neurable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Ramses Alcaide 这样介绍 MW75 Neuro 智能耳机。

这款号称「第一款脑机接口音频硬件」的 MW75 Neuro 智能耳机,由脑机接口公司 Neurable 和音响品牌 Master & Dynamic 联合打造,能够结合脑电图(EEG)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来测量脑活动。

EEG 记录脑电活动,而 fNIRS 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耳机内置的传感器能够捕捉到 12 个通道的脑电信号,通过全面的脑功能视图精确监测认知状态,如注意力、压力和疲劳。

在它收集到数据后,会发送到移动端 app。通过 Neurable AI 判断用户状态,建议用户何时停下正在做的事情进行充电,减轻疲劳,也会帮助用户消除干扰,了解用户何时专注、何时分心,帮助用户调整他们的注意力习惯。

相比于植入式的监控脑电波的技术,这款耳机做到了非入侵的前提下,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的准确度。

▲ Neurable App 界面,图片来自官网

除了独特的脑电波检测功能,MW75 Neuro 在音频技术和外观设计上也有许多亮点。

官网介绍,MW75 Neuro 采用了 定制的 40 毫米铍涂层驱动单元,支持 aptX Adaptive 和 Snapdragon Sound,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音频体验,确保音频传输的高保真和低延迟。

耳机还具备 主动降噪(ANC)功能,SOUNDGUYS 网站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测评,数据显示 MW75 Neuro 能够将外部噪音的感知响度平均降低 74%,虽然使用了织物海绵耳垫作为脑电图传感器,仍然有不错的降噪效果。

▲ 降噪曲线对比,图片来自 SOUNDGUYS

为了兼具测试精准度与佩戴的舒适度,MW75 Neuro 采用了织物海绵耳垫作为脑电图传感器,配备了小羊皮头带和铝制及钢化玻璃耳罩,磁吸设计便于随时更换,共有银色、玛瑙色、海军蓝和橄榄绿四种配色可供挑选。

官方表示,耳机壳开启 ANC 时续航 28 小时,关闭 ANC 时长达 32 小时,能够持续进行 10 小时的脑电图记录。目前,MW75 Neuro 已经在美国开启订购,售价 699 美元;2025 年春进入欧洲和英国市场,定价 729 欧元和 629 英镑。

Wired 记者艾米丽·穆林在体验后表示满意,并介绍这款这款耳机的手机软件设计类似于一款运动 APP 或多邻国式的学习打卡 APP,当用户持续处于专注状态一段时间后会给一些奖励积分,并且提醒可以休息一段时间,还有一些与运动 APP 类似的打卡小奖励。

▲ 图片来自 SOUNDGUYS

不过记者在体验中也发现了耳机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与侵入式脑机接口相比,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最大的问题在于信号质量较低,因为电极必须通过贴合皮肤记录,每当出现任何的运动,耳机与皮肤不能很好地接触时,脑电信号也会受到干扰。

早在 3 月份,我就尝试了几次才将耳垫摆放得恰到好处,以捕获我的大脑数据。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脑电图读数,耳机传感器需要与头皮良好接触,而我的长发一直挡路。

此外,脑电波数据是高度个人化的,如何存储和保护用户数据也会成为一个问题。

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法学教授詹妮弗·钱德勒(Jennifer Chandler)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有人在开车时戴着脑电图耳机并发生事故。如果来自该设备的大脑数据显示,该人没有在开车时保持警觉和专注,那么这有可能会成为他被判罚的证据。

这是 Neurable 等新型脑电波追踪器面临的大问题之一,对此 Neurable 的处理方式是:将原始 EEG 数据转换为焦点信息,对其进行匿名化处理,删除设备上的原始数据,并将其发送到应用程序。

该焦点数据会被加密后上传到 Neurable 的云中,并存储在数据库中,用户的个人信息(例如其姓名、电子邮件地址和密码)被加密并保存在单独的数据库中。Neurable 联合创始人 Adam Molnar 表示:

我们绝不希望出售这些数据,那不是我们的商业模式。

▲ Neurable 联合创始人 Adam Molnar(左)、Ramses Alcaide(右),图片来自 Wired,摄影:Philip Keith

这是 Neurable 对待个人操作数据的一贯态度,因为 Neurable 的野心不止于检测注意力,甚至可以说,检测注意力这只是其未来愿景的第一步,Neurable 的愿景是通过神经技术的应用来普及直观的操作技术。

Neurable 认为,与任何工具一样,科技产品从诞生起就一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需要某种形式的物理输入才能将人类意图转化为行动。例如手机使用触控屏、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还有一些新兴的设备在尝试使用语音控制等,都需要通过一定的中间步骤与设备进行交互。

但脑机接口将会让操作更为直观,Alcaide 这样描述他们的愿景:

脑机接口将为你提供一个超越当今计算界面局限的通信世界。例如,用户届时只需动动脑子(而不是键入文本)即可发送文本,而所述文本将具有超出消息本身的情感质感。

颇具前瞻性的计划也为 Neurable 争取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2016 年至今一共获得了 6 轮投资。公开的数据显示,Neurable 仅在 2019 年的就获得了 6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而这款将脑机接口与高端音频设备结合的 MW75 Neuro,可以称得上是其技术应用的代表作。

如今,无论是苹果、Meta 等科技巨头,还是各类初创公司,都在布局可穿戴设备领域。然而,像 MW75 Neuro 这样将耳机与 EEG 感应相结合的设备却不多见,或许它将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花 50 亿美元打造的「霍比特人洞穴」,才是今年发布会最特别的新产品

乔布斯不止要做非凡的手机,还要做非凡的建筑。

本周,苹果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型号,包括备受期待的 iPhone 16,但对于建筑爱好者来说,其最新建筑「天文台」(Apple Park Observatory)的揭幕可能更抢风头。

现代的「霍比特人洞穴」

这座「乔布斯剧场(Steve Jobs Theater)开放以来最显著的建筑物」耗资超过 50 亿美元,整体呈成半地下式的洞穴设计,巨大的椭圆形外窗隐藏在树木丛中,被戏称为「现代的霍比特人洞穴」。

苹果全球设计主管 John De Maio 这样介绍:

当我们建造 Apple Park 时,我们希望整个园区与景观无缝融合,这座建筑也遵循了同样的方法。它拥有校园绿地和环绕地平线的群山风景,是真正的 Apple Park 的延伸,展示了加州最好的一面和我们周围最好的自然环境。

「天文台」延续了苹果园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理念,使用了与苹果园区一致的自然石材、水磨石和木材元素,大量使用柔和的曲线设计,使其与园区内其他建筑整体结构美学风格相得益彰。

而苹果园区主楼之所以如此独特,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乔布斯对于材料及设计的固执。参与设计的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 Stefan Behling 曾在接受《连线》采访时分享了这样一个小事:

他(乔布斯)清楚地知道他想要什么木材,但不仅仅是「我喜欢橡木」或「我喜欢枫木」。他给建筑师说明了木材的切口如何操作,而且木材必须在冬季砍下,最好是在一月份,以使汁液和糖分含量最低。我们都坐在那里,一群头发花白的建筑师,听到后纷纷大呼「Holy shit!」

不仅是材料,作为最后的产品,乔布斯对主楼设计的很多细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Stefan Behling 还提到,乔布斯对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从玻璃的弯曲度到地板的光滑度,甚至连门把手的设计都不放过,希望每一个进入园区的人都能感受到这座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而作为主体的玻璃,乔布斯对其要求也极为苛刻。「飞船」形状的主楼整栋建筑中没有一块平面玻璃,立面围墙由 800 块 14 米高的超大曲面玻璃组成。这些玻璃由德国供应商 Seele 制造,每块玻璃的生产需要 14 小时。

为了确保玻璃的完美弧度和视觉效果,Seele 采用了冷弯工艺,总面积达 31000 平方米,相当于四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把玻璃运用到了极致。

除了围墙以外,每圈「屋檐」为了尽可能避免泛绿,都在背面涂上接近古早 iPod 圆环的白色涂料并装上金属板,金属板同样涂白,力图打造出一个接近「外星飞船」的乌托邦建筑。

这座建筑生于史蒂夫·乔布斯的热情。一个美丽的产品从天而降到这片青翠、让人舒畅的土地上,它将容纳 1.2 万人,这个想法,是一个真正的乌托邦愿景。

或许提及建筑,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其建筑材料、结构和外观设计,但很多时候建筑的光影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光与影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建筑外在固有形态进行衔接,不仅能够塑造空间的氛围,还能影响人们的情感和体验,正如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所言:

自然光是唯一让建筑成为艺术的光,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

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建筑师安藤忠雄一系列关于光影的设计,在他的代表作「光之教堂」中,安藤忠雄通过在东立面放置十字架形状的开口,让自然光在清晨自然渗透进来,将室内的混凝土墙从一个黑色体块变为一个发光的盒子,不仅增强了空间的神圣感,还使得光影成为了建筑的核心元素。

对于这种建筑与光影的互动,勒·柯布西耶早有概括:

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神奇的游戏。

▲ 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

「天文台」同样在玩一场「光影游戏」,通过前厅顶部的 3 米宽的圆孔,游客可以直接看到天空,阳光也得以自然直接地进入建筑。

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上的光影缓慢变化,从而影响人们对天空、光影的感知,营造出更具沉浸感的体验。

▲ 「天文台」顶部的圆形开孔设计

这不仅为了突出「与自然连接」的理念,也是源于苹果对其「冥想空间」的定位,这类建筑往往会通过天窗投射的光影、水等自然元素,塑造出一个沉思与放松的环境,激发来访者的创造力和灵感。

▲ 詹姆斯·特瑞尔《内在的空间》,理念是「通过操纵光线、空间和自然,来建立宇宙、神圣与日常生活的桥梁」

▲ 位于墨西哥圣华塔尼奥的普拉亚布兰卡海滩的 Lyons 花园

▲ 位于英国库珀山脚下的「水上书」

从前厅往深处走,我们可以看到「天文台」的大厅同样延续了自然与极简的整体风格,据称未来将用于体验新产品。

▲ 「天文台」大厅内部空间

穿过大厅一直往前走,会来到「天文台」的室外观景平台,环形主楼在此一览无余,而这或许就是其被称作 Observatory(天文台)的原因。

▲ 从「天文台」俯瞰苹果园区主楼

在「天文台」建设的过程中,苹果从场地移除了大约 90 棵树,然后在施工后重新种植,使其得以保持自然景观的原貌。

而且这些草木并非只是作为装饰,「天文台」周围环绕着橡树、红木、球茎植物等各类本地抗旱草木,与整个园区的节水目标一致。建筑据称还采用了 100% 可再生能源供电,包括现场太阳能等:

从选择混凝土到空气过滤系统再到雨水收集,「天文台」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仔细考虑——从建筑内部使用的材料到草地景观的保护。我们希望为这个空间的每一个细节注入关怀和创意,我们希望游客在园区中能时时感受到这一点。

▲ 苹果园区环形主楼上的太阳能板

Foster + Partners——如何演奏「凝固的音乐」

对当代建筑领域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对这座「天文台」及苹果园区众多建筑的设计方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不会陌生,它由第 21 届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于 1967 年创立的全球性工作室,业务涉及多种文化以及多个学科,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展览等,业务范围遍及六大洲各个时区。事务所办公室遍布全球,团体成员来自使用 70 多种不同语言的地区。

▲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创始人诺曼·福斯特

▲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的很多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设计,成为了当地地标性的建筑,但它更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建筑设计理念——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致力于通过设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出功能性与美学兼备的建筑。创始人诺曼·福斯特表示:

从一开始,我们的实践就建立在创新、可持续性和设计的理念之上。

例如以独特「小黄瓜」造型闻名的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厦,其空气动力学的外形最大化了自然光照和自然通风,建筑的形状和几何特征与自然界中的形态相似,像松果一样能够根据天气变化张开和关闭,显著降低了建筑的能耗,集中体现了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对可持续设计的承诺。

▲ 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

此外,福斯特事务所并非只强调设计及可持续性,也重视建筑设计与实用性的结合。

最近,其设计的上海阿里巴巴新办公室也已经面世。它通过大面积的自然采光、优化的通风系统和绿色植被,提升了工作环境的舒适度,鼓励员工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具备适应智能办公的特点。事务所合伙人 Jeremy Kim 表示:

创新的设计过程源于对公司结构和集体成功精神的全面理解。

事务所不只营造新建筑,也有将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融合的大英博物馆伊丽莎白二世大中庭,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整个空间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充满了现代气息。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与苹果也颇有渊源,他们设计的苹果零售店遍布全球,包括米兰、巴黎、澳门、芝加哥、伦敦、首尔和旧金山等地,前不久静安寺苹果店也是出自他们之手。

这家店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与现有步行路线相连的广场进入,强调了建筑在城市中「公共空间」属性,事务所负责人 Stefan Behling 表示:

它提供了让人放松的地方,吸引人们来到这里,尊重静安寺的环境,也成为了不错的点缀。

此外,诺曼·福斯特还作为设计方,与乔布斯、苹果传奇设计师 Jony Ive 一同创造了苹果园区标志性的「宇宙飞船」主楼,及乔布斯剧场等设施。

不难看出,新揭幕的如今揭幕的「天文台」无疑是其设计理念的延续——独特设计、自然相融、可持续性、实用性、公共属性。相同的建筑元素使其保持连续性,成为园区系列建筑中的新主角。

▲ Apple Park 主楼

▲ 史蒂夫·乔布斯剧场

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之神俄尔普斯有一把阿波罗赠送的七弦琴,他的琴声可以感动鸟兽,使木石按照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在广场上组成各种建筑物。

曲终,节奏和旋律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上,化为比例和韵律,承载着自然的光影变换。

受此启发,18 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其名作《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那句描述音乐与建筑关系的至理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正如音乐能够唤起情感,建筑也能通过其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和材料运用等方式,带给人不同的心理和感官体验,传达观念与哲思:

建筑一个不可替代的任务就是,调解世界和我们的关系,并且为人类理解世界和自身创造出一个视野。所以尽管建筑设计的本质是关于空间、材料与建造,其内涵依然是关于人和生活,即终极目标是为人类服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手机能被远程引爆?这个谣言有多离谱

苹果手机能被远程引爆?
万万没想到,这个漏洞百出的传言居然让不少人相信了。

iPhone 16 正式推出后,各方拆解也如约而至,不少博主发现 iPhone 16 Pro 用上了钢制外壳的电池。

结合近期黎巴嫩事件热度居高不下,网络上一时出现大批关于 iPhone 16 电池的阴谋论判断,有人认为钢壳电池会将内部的热量和压力更长时间地封闭在电池中,聚积的压力会让爆炸更猛烈;也有人认为电池的钢壳在爆炸事件中可能会产生更多危险的碎片,成为伤人的「弹片」……

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全金属外壳 or 全金属「炸弹」

在讨论钢壳电池的争议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手机爆炸的可能性及其背后的原因。

锂电池是手机中唯一具备高能量密度的组件,由于其化学活性高,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产生短路、热失控等问题,因此是最有可能引发爆炸的部件。

相比之下,手机的其他元件不涉及能量存储或复杂的化学反应,风险较小。大量手机爆炸案例也进一步证明,电池问题是爆炸的主要原因。

▲ iPhone 16 元器件扫描,图片来自 iFixit

除了外力损伤、过充电或过放电等因素以外,一般情况下,锂电池的短路是由于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不均匀沉积在负极,形成锂枝晶(Li dendrites)。

这些细长的金属锂结构像树枝一样延伸,慢慢积累,最终可能刺穿电池内部的隔膜。隔膜是正负极之间的唯一物理屏障,一旦被锂枝晶刺破,正负极就直接接触,导致电池内部发生不正常的放电现象。

▲ 锂枝晶生长刺破隔膜引发电池起火,图来自 YND 科研绘图

随着大电流通过电池内部,电池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无法及时散出,只能堆积在电池内部,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随着温度升高,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变得异常活跃,化学物质开始分解并释放出更多的热量和可燃气体。

电池结构因为气体和热量的积累开始膨胀,表现在外部就是电池鼓包的现象。如果这一过程持续,电池外壳的物理强度逐渐无法承受内部压力,最终可能导致电池破裂甚至是燃烧,这一连串的过程就是电池因短路导致的热失控现象。

▲ 锂电池的热失控现象,图片来自电子发烧友网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苹果为 iPhone 16 的钢壳电池安全上了几道「保险」。钢制材料物理性质稳定,抗压力远高于铝等其他材质,能够最大程度上防止电池形变或破裂,即使出现问题也很难像部分网友猜测那样,直接碎成大量碎片的情况。

新增的「泄压阀」设计能够在电池内部压力升高时,即时释放多余压力,减轻因短路出现的热失控现象。由于锂电池的热失控需要一个过程,即使真的出现危险,也能给人留出一定的反应时间。

黎巴嫩爆炸事件的起因虽然至今仍无定论,单凭电池的能量难以造成如此巨大的威力,不少人怀疑是设备的生产链除了问题或运输途中被「动了手脚」。

这样的事情在生产链条模糊、品牌授权混乱的 BP 机、对讲机领域或许还有可能发生,但对于生产链明晰、结构紧密的手机而言,想在这其中的某个环节改装或许难比登天。

众所周知 iPhone 16 生产线大部分在中国,为了尽可能做到标准化,其生产流程已经高度透明。从元件采购、生产组装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都要受到严格的监控和审查;iPhone 为了将内部空间最大化利用,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在组装过程中,一些尘土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最终效果,更不必说塞进去几十克高爆炸药这种情况。

▲ 图片来自博主 @楼斌 Robin

此外,在今年苹果发布会上,我们还看到了苹果在软件层面的保护措施。iPhone 16 内置了智能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电池的温度、电压和电流,能够在检测到异常时及时触发电源保护机制,进一步减少过热和短路的可能性。相关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

4G、5G 手机,从通信层面,操作系统层面,应用层面,电池管理层面上一堆隐私安全的策略。此外,电池管理层面, 手机烫了,例如超过 80 度,就会硬性关机了。硬件传感器加硬件开关可以实现硬性关机,这个不是软件逻辑,黑客是黑不了的。

钢壳电池,随处可见

实际上,钢壳电池在被广泛应用,目前绝大部分笔记本电脑电池、新能源车电池及日常家用电池均为钢壳:特斯拉 4680 电池外壳使用的就是约 635μm 镀镍不锈钢壳。

▲ 博主拆解特斯拉 Model Y 内部的 4680 电池,图片来自 E 电网

日常家用的 5 号电池、7 号电池,绝大多数使用的同样是不锈钢薄壳;钢壳的扣式电池更是已经成为了很多可穿戴设备、小型电子产品的标配。

如果简单地将钢壳与爆炸联系在一起,认为钢壳电池会在爆炸时变成「碎片手雷」,显然是忽视了我们身边早已被钢壳电池包围的现实。

苹果也并非第一次使用钢壳电池,TechInsights 在 2019 年就曾在拆解中发现苹果在 Apple Watch 上使用金属壳电池。苹果在同一年申请了一项金属壳电池的专利,其中显示金属外壳与电池之间存在隔绝层,金属壳可连接公共接地,允许其他组件接触金属外壳而不会短路,还能通过减少电池外壳和其他组件的间隔优化设备的可用空间。

▲ Apple Watch Series 7 拆解图

TechInsights 比较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电池与更大版本电池,显示在不减少单位面积容量的情况下,钢壳电池减少了约 10% 的覆盖面积,41mm 版本的手表因为使用钢壳电池,其电池却拥有更大体积。

▲ Apple Watch Series 7 两个尺寸电池的比较,图片来自电子工程专辑网

郭明錤此前曾爆料,新电池密度将增加 5-10%,博主 @楼斌 Robin 也对 iPhone 16 Pro 进行了拆解,发现该电池容量为 3582mAh,相比上一代增加了 308mAh,使用了 ATL 电芯,其内部电芯基本填满了整个空间,能量密度达到了 764Wh/L,相比上代有明显提升。显然 iPhone 16 Pro 使用的金属外壳电池很有可能是此前手表曾使用过的技术,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 图片来自 @微积分 WekiHome

除了钢质外壳本身为产品体验带来的提升以外,苹果此次换壳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外力」的影响。

2023 年,欧盟通过了《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要求所有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中的电池都应易于拆卸和更换,以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和减少电子废物。

拆解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苹果为了提升「可维修性」,还为 iPhone 16 系列部分机型改进了电池与主板的粘贴技术。

iFixit 发现,使用 20V 电压就能让 iPhone 16 的电池在 5 秒内解除粘合,相比前代方便很多。在 5V 电压下也只需要 6 分钟多一点,相当于使用另一块电池就可以完成 iPhone 16 的电池拆卸。

▲ 两种黏剂对比,图片来自 tesa

相关技术的公开论文《揭示电诱导粘合脱粘机制:一种光谱-显微研究(Unraveling the Mechanism of Electrically Induced Adhesive Debonding: A Spectro-Microscopic Study)》介绍:

当通电时,这种新粘合物中的分子链会发生重新排列,从而增强其粘附能力,并且在电场作用下,可以更快地完成自愈合过程,进一步提升材料的耐用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显然这一材料的引入就是为了提高 iPhone 电池的可维修性,使其成为了 iPhone 史上最容易维修的一代。

▲ iFixit 发现:在通电时,如果极性正确,粘合剂会粘在电池上,并使框架保持干净(右)。如果极性相反,粘合剂会粘在框架上(左)

不仅是粘合物的升级,为了增加粘合物的接触面积以提高性能,苹果还专门给框架的凹槽加工制作了粗糙的表面,在 Evident Scientific 的显微镜特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工艺非常漂亮。

▲ 显微镜下的特写,图片来自 Evident Scientific

不过也有拆解博主指出,目前只有 iPhone 16 Pro 用的才是不锈钢外壳,iPhone 16&Plus 依然用的是铝塑软包电池,这就不得不提不锈钢电池的一些缺点。

不锈钢外壳相比铝合金更加坚固、耐用,具备更高的抗冲击性,但重量相较也更高,此次 iPhone 16 Pro 据拆解者介绍比上一代足足重了 7.1g。而铝合金不仅重量更轻,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常用于标准版 iPhone 中,以控制生产成本,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

而不锈钢外壳更强的耐腐蚀性及硬度,这也意味着更高的加工成本,苹果此次「厚此薄彼」或许就是出自成本及性价比的考虑。

▲ 完全拆解的 iPhone 16 Pro,图片来自 YouTube 博主 Rewa Technology

现代生活处处离不开电子产品,重视产品安全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但无论从材料、技术原理、成熟度,还是严格的监管、生产链的管理,我们都能看到,改变电池外壳材质并不会像谣言所说让手机变成「炸弹」。

更重要的是,即使不使用 iPhone 16 Pro,我们每时每刻仍然也在接触各式各样采用钢壳电池的产品。

也许是由于我们的信任已经被消耗太多,才让黎巴嫩事件成为了大众情绪的「引爆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4 年,谁还在用 BP 机?

近期黎巴嫩 BP 机爆炸事件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对于这则消息,编辑部零零后同事的第一反应却是——

什么是 BP 机?

的确,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但对于另一些人而言,这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段久远的记忆。

BP 机的「黄金时代」

BP 机,这个中英混杂的名字来自 Beeper,意思是能发出「哔哔」声音的仪器,最早在 1948 年就已经出现,但直到 1985 年,才正式进入中国,但在这之后快速普及。

1990 年,国内 BP 机持有者仅有 3 万,但到 1995 年,国内 BP 机持有者暴涨到 1800 万人,仅次于 BP 机的诞生地美国;在最鼎盛的 1998 年,全国传呼机用户突破 6546 万,名列世界第一。

▲ 八九十年代的街头 BP 机店

在人均工资只有几百块的 90 年代,一台 BP 机的价格却被炒到最高 4000 元一台,而彼时北京房价一平方才不过 2000 元。

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产品了。1997 年,我刚参加工作,部门处长还送我一台中文摩托罗拉 bb 机,很珍惜,很威风。

▲ 电影《甜蜜蜜》中,初到香港的黎明见到张曼玉的 BP 机时的反应

直到互联网时代早期,「寻呼机」这个名词仍然被用于指代各种即时通讯软件。腾讯 QQ 的前身 OICQ 不仅被名字称作「网络传呼机」,甚至连提示音都与 BP 机一脉相承,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这主要在于,相比欧美市场对 BP 机单一功能性的诉求,国内用户更愿意赋予 BP 机更多特殊意义。

很多厂商在宣传上也会中也会将其与各种爱情、家庭场景联系在一起,突出时尚属性,让 BP 机从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成为一种流行符号。

▲ 邰正宵创作的广告曲《心要让你听见》,讲述两位年轻男女因为错拿了对方的 BP 机,苦苦寻找对方的故事

细心的朋友会注意到,广告中屏幕显示了一串数字「7770323」(可查到的资料显示 777 代表「紧急」,0323 的意思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这是由于早期数字 BP 机显示屏无法显示所有字母,所以出现了一套独特的「黑话系统」。

▲ 网友分享自家的《传呼机使用手册》,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 @米花

一般常用的字词、短语都可以由这套数字系统代表,由此还衍生出不少靠数字谐音表达的短语,例如我发誓 (584),与你爱相随 (12234),一起走吧 (1798),去溜达溜达 (76868),我不求与你朝朝暮暮 (587129955),被爱就是幸福 (829475),我爱你一生一世(5201314)……

▲ 范晓萱《数字恋爱》MV,「520」的寓意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从「哔哔」声响彻街头的那一刻起,BP 机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爱恋与奋斗,但也在新世纪到来的前几年里迅速消失,后成为复古怀旧物品。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看到它的身影,但大部分时候会被卖家明确告知:无法使用,仅作收藏。

▲ 图片来自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拍摄者孙犇

谁还在用 BP 机

很多时候,新事物出现并不会完全把旧事物淘汰,而是会让它们回归到真正属于它们的位置上。正如摄影的出现,让绘画回归创作表达,而不必精确写实;影视娱乐的出现,让剧场舞台戏剧加强了现场属性,反而丰富了表现形式……

BP 机同样如此,移动通信、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反而让 BP 机回归到原本的「传呼机」本质,简单、可靠、廉价、长续航、安全成为了它最显著的优点。

▲ 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展览」中展示的 BP 机,图片来自北京日报

由于寻呼机无需依赖复杂的基站系统,甚至可以通过自行搭建的局域寻呼台来运营,即便移动通信基站出现问题或网络中断,寻呼机依然能够通过其简单而稳定的工作方式发挥作用。

而且寻呼机信号强、穿透力好,一台小型的 1kW 功率寻呼台就能够覆盖方圆 40 公里的范围,再加上更强的续航能力,使其在很多紧急救援行动中,被用作临时的应急通信工具。

▲ 寻呼系统工作原理

这些特性对于户外运动爱好者、旅行者和生活在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的偏远地区的人而言,同样很有价值。例如专注于观鸟的 Rare Bird Alert,就曾推出过专门用于观鸟的 SwiftAlert 硬件。

即使是在野外没有信号的地方,用户也可以在寻呼机上获得最新、最全面的鸟类新闻报道,进而更好地观察远离人烟的稀有鸟类。

▲ 图片来自 rarebirdalert 官网

当然,用寻呼机最多的依旧是医疗系统。对医院而言,它维护成本低,电池寿命长,覆盖范围广,即使在停电期间也能运行。而且由于使用单向通信,使其在突发情况下也不容易出现拥堵,这对于分秒必争的紧急抢救至关重要。在一些特殊科室中,寻呼机对其他精密医疗设备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 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寻呼机,图片来自南华早报

很多厂商还会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场景化的设计。

比如美国的 Spok 公司,其生产的 GenA 传呼机和 T5 传呼机就主要面向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为其升级了多项紧急响应通信能力、支持加密消息,还有长达 1 个月的续航时间。

▲ 图片来自 Spok 官网

根据《卫报》消息,直至 2017 年,在美国仍有约 90% 的医院在使用寻呼机进行通信,并在超额支付 45% 的费用以维持传统的寻呼机服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仍有 13 万台传呼机在运作,覆盖了近 80% 的医院。

▲ 在《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等美剧中,许多医生都会在腰间别上 BP 机

在一些餐厅等叫号服务场景中,我们也会看到此类产品的身影。

▲ 叫号服务场景中的叫号服务器,图片来自 Getty Images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公司 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随着市场对高效通讯工具的需求提升,寻呼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也在不断提高。预计 2023 年至 2030 年间,寻呼机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 5.9%。其中,北美和欧洲是两个最大的寻呼机市场。

▲ 图片来自 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

美国的寻呼转售商之一的 PagersDirect 网站显示,截至 2024 年,仍有超过 200 万台传呼机正在被使用,美国人每年花在新 BP 机上的费用高达 700 万美元。

▲ American Messaging 也是一家提供关键信息传递服务的公司,拥有 1400 个主要的医疗保健和急救响应客户,图片来自其官网

不止是美国,英国的电信运营商 Pageone 仍然在提供无线寻呼服务,旗下有 5 种类型的 BP 机,包括利用 GPS 系统的双向寻呼机、显示字母和数字的消息寻呼机、数字寻呼机,音调寻呼机和专业安全寻呼机。

▲ 寻呼机服务在英国的覆盖范围

它与另一家专注寻呼机和相关通信服务公司 BP Multipage 共同组成了英国全国性寻呼通讯品牌 Critico,主攻关键通信解决方案,面向消防、急救、能源维修、户外救生等需要 24 小时随叫随到的行业用户提供服务。

▲ Critico 官网的介绍页面,强调「清楚、及时、有效」

为了安全,失去安全

在个人使用场景,受到极简主义风潮的影响,很多功能机在近几年开始出现「死灰复燃」的态势,寻呼机也是如此。

根据 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 的报告,个人使用场景是在寻呼机市场中增长最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尽可能地减少智能手机的干扰,回归朴素生活;地震频发、自然灾害易发区的用户需要更可靠的「随时在线」的设备;还有一些父母想要与孩子保持联系,而不受到智能手机的影响,于是寻呼机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 传呼机在个人使用相比商业使用市场份额对比,图片来自 Cognitive Market Research

不过与 20 年前相比,如今针对个人用户的寻呼机上也同样出现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升级,拥有更大的存储空间,增加了一些诸如闹钟、消息管理等辅助功能,有的还增加了双向通信能力,完善了它作为一种通讯设备的功能。

例如此次事件中备受关注的 AR-924 型 BP 机,在兼具老式传呼机优点的同时,还具备和电脑连接传输数据的功能,使用 USB-C 接口,防尘防水性能达到 IP67 级别,并不完全是我们印象中的「老古董」。

在局势纷乱的黎巴嫩地区,BP 机作为一种纯信号接收设备,难以被追踪定位,面对高科技监控和追踪手段时,回归简单、廉价、低技术含量的通讯工具,反而成为了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 金阿波罗公司生产的 AR-924 型 BP 机

很多消息显示,此次爆炸 BP 机或与中国台湾省通讯设备生产商金阿波罗公司有关,但事件发生后金阿波罗公司创始人多次公开表示:这些产品其实是金阿波罗公司授权匈牙利 Bac Consulting Kft 公司生产的贴牌产品,工厂设置在黎巴嫩,从设计到加工都与「金阿波罗」毫无关系。

我们只提供品牌商标授权,不参与该产品的设计或制造。

▲ 金阿波罗公司创始人许清光回应媒体,图片来自台北时报,摄影:Yan Zhao

但匈牙利方面也同样否认自己与该事件的关联。匈牙利司法部的记录显示,这家名为 BAC Consulting 的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电信产品的零售贸易,以及管理咨询、珠宝制作和水果种植,并不包含电子设备的制造。

匈牙利总理发言人佐尔坦·科瓦奇(Zoltán Kovács)在 X 上表示,当局已证实, BAC Consulting 是一家贸易中介,并没有在匈牙利制造或运营:

所提及的设备从未出现在匈牙利。

各方推诿责任、生产链条模糊、品牌授权混乱,不仅导致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难以辨别真伪,也让行业监管陷入了困境。加之 BP 机相对手机等更先进电子产品而言,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也更容易出现被改装等问题。

▲ 金阿波罗公司生产的 AR-924 型 BP 机主板

这其实是当下 BP 机行业的现状——由于 BP 机制作简单、利润小,大型企业早已关停相关生产线,例如此前陪伴一代人的摩托罗拉早在 2002 年就停产 BP 机,行业内存在大量贴牌、代工乱象,也让这一本来以安全可靠备受青睐的产品隐藏危机。

不过无论如何,尽管面临着市场的萎缩和监管的挑战,BP 机仍在以其独有的方式,从一个旧日的「文化符号」,成为特定场景的「利器」。证明即使在高科技的浪潮中,简单和可靠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或许我们对电子产品的真正需求,本就于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独家首测:iPhone 16 充电功率 45W?我们的特别发现和一些结论

节前,微博一则 #iPhone16 系列最高支持 45W 充电# 的待确认消息刷了屏。

这个消息如此引人注目,核心是充电功率和充电时间直接相关(充电功率越大,单位时间内传输的能量越多)。此前,苹果手机充电功率多在 27W 以下,多年未提升。功率大幅提升意味着充电时间将显著缩短。而更能激发讨论的是苹果的态度:对此功率提升只字不提。

事不宜迟。爱范儿第一时间拿到了 iPhone 16 Pro Max,并在制糖工厂的明日实验室进行了 6 小时的详细测试。

以下解读内容稍显专业,但非常值得深入阅读和证伪,我们将深入浅出展开。文末还有由 IonBridge 录制的详细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报文。

先给出结论:

  • iPhone 16 系列充电功率远没有达到让人雀跃的程度。极端工况,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工况,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为 27W,和前一代几无差异
  • 规格参数不等于实际工况,无需被社交媒体的 Hype 误导。认证机构的参数通常表示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电压和电流,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兼容不同的充电器,并不意味着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以该功率进行充电。
  • 不仅如此,iPhone 16 Pro Max 充电相关的硬件配置可能与 iPhone 15 Pro Max 并无二致。

CQC 官方认证参数:45W
Twitter 用户:最高 39W
苹果:只字不提

45W 这个数字最早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的对 iPhone 16 系列的 3C 认证信息:iPhone 16 全系支持最高 15V 3A 的充电功率,理论上最高供电功率 45W。

▲ 图片来自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官网

对比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 iPhone 16 和 iPhone 15 充电参数,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充电功率提升。

▲ 左为 iPhone 16 Pro Max,右为 iPhone 15 Pro Max

消息出来后,Twitter 的用户 @UniverseIce 也据业内可靠消息做了「文字确认」:iPhone 16 系列最高可达到 39W

这看起来就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用户而言,这确实是个好消息——iPhone 充电功率已经多年没有改变,此前最高功率仅为 29W,最高电压支持 9V。绝大多数情况下,最新的苹果手机最高功率徘徊在 27W。

▲ 知乎 iPhone 话题优秀答主 @penddy 整理的历代 iPhone 最大快充功率汇总

而 iPhone 16 系列直接将充电电压第一次从 9V 突破到了 15V,充电功率从 27W 提升到 45W,涨幅喜人。如果实际使用中达到 45W,对于 iPhone 用户来说,充电速度就是起飞了…… 手机比 MacBook 充电都快了?

相比社交媒体上用户的热烈讨论,苹果对 iPhone 16 系列充电功率变化却保持低调,甚至在苹果官网的 iPhone 16 系列充电规格页面,也没有任何相关说明。

只是一个好「消息」
——39W 是峰值,27W 是日常

实际使用究竟如何?在收到 iPhone 16 系列产品后,我们马上拉着制糖工厂的硬件工程师,在糖厂明日实验室做了三个维度的全方位测试:

  1. 峰值功率测试:挑战 iPhone 16 Pro Max 能否达到参数上的最高功率
  2. 模拟日常充电测试:观察 iPhone 16 Pro Max 在日常场景充电功率波动
  3. 对比测试:以 iPhone 15 Pro Max 作为参照,探讨 iPhone 充电策略变化

▲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功率测试现场

1、极限工况下(你不会遇到)的充电功率实测

首先,为了挑战 iPhone 16 Pro Max 能否达到参数上的最高功率,我们设置了较为极端的测试条件:

  • 电量仅剩 2%,
  • 屏幕亮度调到最高,
  • 同时录制 4K 120 帧视频,
  • 设备处于冷启动状态并使用半导体背夹散热器。

实测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曲线图如下:

在电量低,耗电量大,散热允许(有半导体散热背夹)的情况下,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短时间(10 分钟)持续 33W,期间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随后就会因为不能持续保持高耗电量的条件, 而出现功率下降。

如果想要更高的参数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但在极端环境下测试出的最高参数对于日常使用能有多少价值就要打上一个问号。

2、日常使用情景模拟测试

为了更好地模拟日常使用充电,我们在新一轮测试中设置了较为接近日常的测试条件:

  • 设备冷却至室温。
  • 磁力吸支架设置好进入「待机模式」小部件显示电池电量。
  • 使用专业测试工具,连接上位机,记录整个充电过程。

从 2% 充电到 100% 一共耗时约 1 小时 45 分钟,完整充电功率曲线变化如下:

从具体的功率曲线变化来看,iPhone 16 Pro Max 采取了这样的充电策略:

  • 日常条件下,除了偶尔操作手机时会出现大幅波动以外,最高功率基本维持在 27W 以下。
  • 80% 电量以前,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呈现阶梯状规律下降。
  • 80% 电量以后,iPhone 16 Pro Max 进入涓流充电模式,功率缓慢下降。

除此之外,iPhone 16 Pro Max 在充电中偶尔会出现较高瞬时功率,但维持时间极短(毫秒计)。

瞬时功率确实已经达到了 39W 的水平——苹果就像给我们提供了一辆最高时速可以跑到 200km/h 的车, 但是实际的用户未必每天都能跑到 200km/h。即便是你有胆量跑到 200km/h,也需要必要的道路条件。

3、和(前一代)iPhone 15 Pro Max 的对比测试

我们继续用 iPhone 15 Pro Max 进行了同条件的对比测试。

iPhone 15 Pro Max 即使在「电量低、耗电量大、冷机」的峰值功率测试中,充电功率仍然一直保持在 9V 3A,即 27W 状态,整体功率曲线非常平整,几乎没有波动。

这种情况主要是苹果对充电功率的限制导致。

三个有趣的发现:旧瓶装新酒?

使用制糖工厂自研的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配合 EZ-PD™ CY4500 协议分析仪,我们有了三个发现:


iPhone 15 Pro Max 理论上支持 15V 高压大功率充电(即 Sink_Capabilities 报文),最高甚至可以到达 44W——这与 iPhone 16 Pro Max 返回的报文信息完全一致,两者支持的充电模式组合也完全一致。

▲ 左为 iPhone 15 Pro Max,右为 iPhone 16 Pro Max


通过硬件 PD 协议参数,我们还有新的发现:除了 ID 以外,其他参数规格基本完全一致。可见从硬件的层面来看,iPhone 15 Pro Max 已经具备了与 iPhone 16 Pro Max 相同的配置。

我们有理由推测,iPhone 15 Pro Max 和 iPhone 16 Pro Max 采用了一样的硬件配置,但苹果出于一些原因将其限制在 9V 3A 的规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变化曲线中,会偶尔出现较高的瞬时峰值功率,但 iPhone 15 Pro Max 则曲线非常平直。

当然,即使协议参数相同,苹果 iPhone 16 系列也可能在硬件设计、材料选择、散热设计和内部优化上做出了改进。此外,充电性能不仅取决于硬件,还与软件算法密切相关。苹果可能会通过持续的软件优化提升充电效率和电池寿命。

▲ 左为 iPhone 15 Pro Max,右为 iPhone 16 Pro Max


仍然不支持使用 PPS 协议(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于此同时,从 Request 报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iPhone 16 Pro Max 请求了 15V 3A Fixed PDO(Power Delivery Object),仍然不支持使用 PPS 协议(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PPS 是 USB-PD 3.0 标准中的一个可选功能,其前身是 QC5,由高通开发,后来合并入了标准,苹果至今无任何设备支持。PPS 协议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动态调节电压(通常为 3.3V 至 21V)和电流,以实现更灵活、更高效的充电体验,Galaxy 和 Pixel 是最大的支持方。

iPhone 16 Pro Max 请求的是 15V 3A 的固定 PDO,这表明该设备依赖的是固定电压的充电档位,而非 PPS 所提供的动态电压和电流调整能力。苹果选择了固定档位的方式,这意味着其设备在充电过程中不可实时精细的调整电压,从而无法利用 PPS 提供的充电效率和灵活性。这种取舍与苹果追求设备一致性和自主控制等理念也是相一致的。

至此,苹果和三星 Galaxy S24 Ultra 充电器兼容的传言也被证伪,只有三星支持真实的 45W PPS。

为什么苹果发布会对充电功率的变化只字不提?

在了解到 CQC 公开的 iPhone 16 功率规格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疑惑,为什么新一代 iPhone 充电功率有了这么大的提升,苹果居然没有大肆宣扬?

其实这符合苹果一贯的用户沟通策略。

在苹果视角中,用户体验远比技术参数更值得强调。他们更愿意宣传产品带来的整体体验提升,比如续航时间延长、充电速度变快等实际效果,而不是单纯强调技术参数。实际上,苹果的用户群体也更加注重设备的整体性能、易用性和生态系统的整合。因此,苹果历来的新产品宣发都会集中在性能提升、软件优化等更贴近用户日常使用的功能,而非过度强调某一技术点,尤其是难以理解的技术参数。

并且,苹果历来对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相比同行推高功率缩短充电时间的策略,苹果可能更注重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管理、电池寿命等因素。因此,苹果很有可能不愿意让 45W 的数字成为宣传重点,以免过度提升消费者对快充速度的期望,而忽视长时间使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

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苹果是一个「保守」的公司

苹果在产品推出和技术采用上采取谨慎策略,充分考虑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兼容性和优化(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挤牙膏),这帮助它保持了高质量的用户体验和品牌忠诚度。新产品给予更高的功率空间,但是控制充电策略,这也是为了延续苹果之前的充电策略。出于苹果的设备自我保护机制,在极端条件下,设备可能会短暂提高充电功率以满足高耗电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会以如此高的功率充电。

早在 iPhone 13 Pro Max 上,苹果就已经支持 9V 3A 的充电参数。iPhone 13 ,理论峰值充电功率可以达到 27W,但实际使用中则只有 22W 左右。结合实际测试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在实验室极端负载条件下,充电功率有机会跑满理论功率,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在一些低电量、高耗电、低温的情况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充电功率超过前代的表现,但由于硬件配置的接近,日常使用的体验差别并不会太大——这也解释了苹果为什么在发布会上对此只字不提。

我需要为 iPhone 16 系列购买 45W 的充电头吗?

苹果官方建议,最低 20W 充电头。靠谱的——

但是你也许对充电速度不太满意,根据这次测试结果——

  • 在电量低,耗电量大,散热允许的极端情况下,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条件下,除了偶尔操作手机时会出现大幅波动以外, 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基本维持在 27W 以下。

所以,如果你是苹果手机用户,需要日常快充,一个超过 33W 的充电头毫无疑问就足够覆盖 iPhone 16 系列的手机;如果你是苹果全家桶用户,超过 65W 的充电头是更优选择。电商平台也许很快就有「满格适配 iPhone 45W」的广告出现。但你更需要考虑的也许是充电头的体积(45W 的体积就会大很多了)、设计和你的品牌偏好。

总结

  •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iPhone 16 系列充电的用户体验将和前一代一样,从 2% 充电到 100% 一共耗时约 1 小时 45 分钟。
  • 极端工况,iPhone 16 Pro Max 充电功率能持续 33W,瞬时最大峰值功率为 38W~39W。
  • 日常工况,iPhone 16 Pro Max 最高功率为 27W,和前一代几无差异
  • 规格参数不等于实际工况,无需被社交媒体的 Hype 误导。认证机构的参数通常表示设备所能承受的最大输入电压和电流,确保设备在安全范围内兼容不同的充电器,并不意味着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会以该功率进行充电。苹果设备的实际充电功率由设备内部的充电管理系统决定,以优化电池寿命和设备安全。即使设备支持更高的电压和电流,实际充电功率可能会被限制在更低的水平。

不过,iPhone 充电充电规格支持 45W,依然是一个好消息。苹果从 20W 直接跳到 45W,一定也是在平衡技术、用户需求、市场竞争和设备未来发展的多方面考虑下做出的决策。

注重用户体验的苹果,也许正在为明日产品的升级做 Keep Patching。

测试说明:

1. 我们仅对一台 iPhone 16 Pro Max 设备进行测试,无法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

2. 我们进行了 6 个小时的测试,但并未实现更长时间测试,无法提供在不同电量水平、环境温度和使用状态下的长期测试数据。相关数据,仅供参考。

3. 测试设备清单:

  • iPhone 15 Pro Max
  • iPhone 16 Pro Max
  • 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
  • 制糖工厂细雳线
  • Infineon EZ-PD™ CY4500 协议分析仪

最后附赠 IonBridge 录制的详细 iPhone 16 Pro Max 充电报文:

https://go.ifanr.com/iphone-16-pro-max-charging-session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