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吸引力法则并不是向宇宙许愿

很多年前国内流行过一本书,叫做《秘密》。它试图贩卖的理念叫做「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就得一直想着这个东西,不断增强你想要它的念头,持续地向宇宙发射你真心想要拥有它的信号,这样宇宙就会在多年后回应你,让你获得这个东西。比如:一座房子、一位爱人、一段功成名就的伟大故事、一些令人羡慕的社会名望和利益。简而言之,就是:你关注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

我和筱烨当时也一起看过这本书。年少的我们虽然也觉得书里的推论有点扯,但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也会时不时地尝试「向宇宙发愿」。许愿嘛,就算没看过这些书,普通人也是会许愿的呀。想起来就许个愿,也没什么。但毕竟只是一种类似奇闻怪谈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所以只是当作日常许愿的一种而已。

如今距离看这本书已经过去了约莫十年,再想想这件事,似乎也有别的看待角度。

一方面是我们近些年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学习内观,察觉自己的情绪、欲望、想法和对事物的反应。向内观照自己的目的是掌握自己,尽可能不被身为人的生理限制和外物束缚住,成为自己的主人。方法很简单,就是练习冥想。从观察呼吸开始,到提高对身体的觉知力,逐步过渡到可以看见自己的念头和情绪,进而推己及人,提高对他人的感知力,在各种繁杂的事务当中,尽可能保持平常心,平静地面对和处理事情。

简单来说,是训练自己的主观思维去短暂地接管部分默认神经网络。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在修佛。但不是那种一定要出家修行的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是相似的,并且我们俩也一直对佛学有着很浓的兴趣,各自也有一些些佛缘。因此,这些年似乎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走向了一种被称为斯多葛主义的方向上:

独立个体、自然法、逻辑

另一方面,确实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和家庭经济压力的共同作用,我们对外物的欲望愈发少了。对消费没有过多的兴趣,对拥有什么不再有强烈的执念,对愿望的诉求在收缩,不再那么经常地许愿了。就连昨天筱烨生日,也提前大半个月要求我不要买任何东西,不要准备任何礼物。既是无欲,也是真正的愿望暂时无力实现。

于是乎,我觉得「吸引力法则」这个观念可以切换成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

求诸外物是无止尽的黑洞,念想越强烈,心中的挣扎和不安就会越剧烈。反之,持续观照自己,越了解,就越平静和坚定,越能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获得一个强大但不争不执的心。这颗心会自然而然地发光,你能够处理好很多事情,也能吸引来诸多同样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括你曾经许愿的东西。

我们可以说:近朱者赤;

也可以是:天助自助者。

但回到「吸引力法则」这个词上,吸引力一定是一组对照关系,是磁铁的两极,那么就不可能是「向宇宙许愿」这种只求索取的单向行为,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独立的个体,成为其中一极,有互动,才会有磁力线指向自己,吸引而来。

近两三年常常充当红娘的角色,给不少朋友、熟人介绍了业务或者合作关系,也促成了不少人成为朋友。今天又给我常去的咖啡店 coffee vendor 的老板 DY 介绍了两个设计师朋友,给他的新店开张和老店装修出谋划策。说来也是神奇,我过去从没有那么多的所谓「人脉」或者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然而随着这些年的专业内容写作与视频制作,慢慢地,这些人、事、物都开始向我聚拢而来。人和人之间组成的那张网,似乎正在缓缓拉开。

这一切,都不是我许愿或求来的。

还有 51 个月就是不惑之年,希望到那时,真的可以修成一颗不惑的心。

今晚下雨,咖啡师杠杠借我的一把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