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大象公社|北京这起袭击事件可能是一个信号……

CDT 档案卡
标题:北京这起袭击事件可能是一个信号……
作者:大象公社
发表日期:2024.10.30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象公社”
主题归类:报复社会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接二连三的信号。

10月28日下午放学时间,北京海淀某著名小学门口发生了一起恶性持刀袭击案,导致5人受伤,其中有3名未成年人。

又是持刀行凶,又是选在学校门口,又是针对未成年人。

算起来,从苏州到深圳再到广州直至北京,近几个月来,仅仅是见诸报端的针对未成年人的持刀袭击案件就有4起了。

6月24日,苏州高新区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一对日本母子遇袭并受伤,一名中国女性奋不顾身上前阻止被砍并身受重伤,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9月18日,深圳南山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名10岁学生在步行上学途中,遭遇持刀行凶,最终因伤势过重未能抢救过来。

10月8日,广州天河一小学门口发生持刀行凶事件,导致三人受伤。

file

细数这几起事件,有着诸多的共同点:

均是有预谋的持刀伤人;

所针对的都是未成年人;

事件发生地点均是学生聚集或必经地;

行凶者均为中老年男性。

如果,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偶发事件,问题是如此类似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似乎已暴露出问题了。

这样的一种信号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如此频发的极其相似的恶性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背景因素,同样值得去思考和认真对待。

我看到,有网友在评论这几起事件时,提到了“时代性”,甚至说仿佛回到了八九十年代,这种提法它作为一个观点可能成立,但估计多数人是不赞同的,尤其是一些从八九十年代走过来的人。

对于一些时代特性,人们总是习惯用年代来分层。

对于“时代性格”,莫言曾在《生死疲劳》一书中写道:“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

作为一个八零后,之前的那几个时期没什么发言权,但是对于九十年代多少还是有些基本认知的。

90年代作为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正处在新旧之交间,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旧事物被大量淘汰,整个社会处在剧烈波动的转型期。

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内陆城市不断衰落,生存压力巨大,人口流动增加,新旧观念碰撞,各种冲突加剧,社会治安面临诸多考验,小偷、路霸、流氓横行,这些也使得那个年代的人格外的生猛,这或许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生存法则。

当然,必须客观看待,每个年代都有它的价值和特点,不能抡大棒一概而论,更不能完全套用。

有点扯远了,继续说回主题,对于类似事件频发,可能有人会追问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其实,这个很难下结论,也不会有统一的标准答案。

或许只能从一些基本动机去分析,个人意识形态,生存压力太大,走投无路,情绪宣泄,甚至是报复社会。

作为社会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我们在分析这类事件时,会习惯性归咎于现实压力的传导,从体感上来说,这似乎也合乎逻辑。

但是,无论如何不管哪种因素导致,都不能成为暴力行凶的借口,这不能混为一谈。

只不过,当我们在理性看待类似事件时,还是会朝着避免、规避、杜绝的方向去讨要答案。

当然,若想最大限度杜绝此类事件发生,根源在于不能再放之任之,任由堰塞湖的出现。

必须着手去解决,并给出突出问题的出口和通道,实际的纾困,情绪的疏解,一通百通。

基本常识|今年第几起了?海淀一小学门口发生持刀袭击案

CDT 档案卡
标题:今年第几起了?海淀一小学门口发生持刀袭击案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0.28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献忠学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据媒体报道,10月28日下午放学时间,海淀区某小学门口发生持刀袭击案,造成5人受伤,其中包括3名未成年人。

苏州、深圳、广州、北京,近一年来,光是被媒体报道的针对孩子的持刀伤害案就发生了4起。

作为一名公共写作者,在悲愤之外,我都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了……

追问这些恶性事件背后的社会背景吗?

其实不用问,身处这个社会中,谁还不能感知水温变化呢?自己和身边人的工作还在不在,收入有没有增长,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这些亲身感受不需要去看宏观数据。

重点是所有人都清楚也没用,因为在有能力做出改变的那些人看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不是最优先的事项。

追问这些恶性事件背后的行凶者是谁吗?

公众需要知道行凶者是谁,不是为了拿一个鲜血淋漓的故事来咀嚼谈资,而是需要一个完整的真相来平息流言与不安情绪,需要一个完整的真相来搞清楚全社会能够为之努力去改善现状的方向。摸黑,是没有安全感的,也是很难平安抵达下一站的。

然而现实已经非常清晰,有关部门已经打定主意不会发布类似案件的详细信息,官方媒体也不被允许去调查和报道更多细节。避免模仿作案当然是一个可以讨论的理由,但是避免模仿有没有效果我们现在都已经看到了。

追问行凶者为何懦弱到朝孩子下手吗?

这问题也没法问……

一来,我们从不知道行凶者是谁,确切行凶原因是什么,选择作案目标的依据是什么,甚至也不能断定他们就是冲着伤害幼童去的。人们只能根据可怜的有限信息去尝试猜测事件真相,猜测这些懦弱无耻的王八蛋就是冲着伤害幼童去的。

二来,孩子不该被伤害,医务工作者、司法工作者、公务员,包括大街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应该被无辜泄愤者伤害。谴责凶徒朝无辜稚子挥刀,绝不应该导向某些所谓的“冤有头债有主”方向,绝不应该引导怒火倾泻到某个特定的群体。

那,追问学校的安保为什么没能及时有效阻止凶案的发生吗?

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误区,一旦出事就要求加强安检增加安保力量,似乎有了铜墙铁壁就能高枕无忧。

实际上,中国小学的安保严格程度已经堪称冠绝全球了。这也正是为什么这些行凶案件都是发生在校园之外,通常是校门口附近的道路上。问题是,安保不可能无止尽地延伸覆盖到孩子们上下学的每一个环节,人总会有暴露于社会现实的时候,这不是花钱增加安保就能解决的问题。很显然,当前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安保漏洞所导致的。

就真的,我对这些挥刀向孩子的惨剧已经没有问题要问了。

我就说一句:

有能力做出改变的人们,再不重视问题根源,未来的某一天你们的孩子也有可能遭遇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