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豫广|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夜骑开封大学生的自白
作者:豫广
发表日期:2024.11.14
来源:微信公众号“豫广”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人物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编者按:这是一名郑州大学生夜骑开封的经历,也是她18年人生中一次难得的狂欢。她没告诉家人,夜骑5小时,忍着寒冷、饥饿、疲惫,和朋友肆意享受着青春的“Passion”,但几天后,一切都变了。

她的学校发布了“封校”通知,晚上要查寝,要拍照签到,周末也无法离校,身边的室友开始责骂夜骑的人。她也开始反思,当初自己该不该去,陷入了自责、愧疚。

舆论场里不再是“青春真好”,许多媒体、网友开始转向,批评“夜骑开封”。那条通往开封的大道上,非机动车道一度禁止骑行,但仍有人举着写有“自由”的大旗,在黑夜徒步或狂奔。

她所经历的,远不止是一段“夜骑开封”的旅途,更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社会如何在这个时代被影响、被裹挟、被转向的过程。如今,“夜骑开封”正在慢慢降温,而学校日常秩序何时回归,她还不知道。

作者 / 杨聿

编辑 / 芋头

11月1号,星期五,“夜骑开封”爆火一个星期后,我和朋友踏上了郑开大道。

出发前我常在抖音刷到大学生“夜骑开封”的视频,再加上付航喊的“Passion”,看得我热血沸腾,但我并不想去,郑州到开封50公里路,骑行感觉会累死。寝室里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我说:“他们怕不是疯了吧!”班长也去夜骑开封了。

有一天晚上,我对象问我,要不要一起骑去开封,坐火车回。我不想去,他给我打电话说了半天。我问他为啥想去,他说:“因为夜爬嵩山和老君山都没赶上,不想年纪大了之后没有回忆的青春,想夜骑开封疯狂一次,年纪大了之后也不会再留遗憾。”

说完这些,我决定和他一起疯狂一次。我没敢跟家人说,晚上不安全,说了肯定要挨骂。那会儿,学校还没严管夜不归宿,我告诉室友要去夜骑开封,他们也说我疯了。

1、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车

file
从郑州出发。杨聿/摄

我们定在11月1号晚上9点在郑州市体育中心地铁口集合。这里离郑开大道近。

那天,我对象提前来我学校,我们买了蛋挞、泡芙、营养快线等,我带了暖宝宝、厚外套。本来不想拿这么多东西,骑车是累赘,又怕路上需要,还是拿着了。

但想准时出发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困难的不是骑行,而是找共享单车。

我们坐地铁到市体育中心时,地铁口的共享单车已经没了,在周围转了20分钟也没找到车,出发时间改到晚上10点。

我们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说只要掏两块钱,就能拉我们到有车的地方。5分钟后到了地方,车是有,但有人用书包、水放在车筐,占了。我们很无奈,一行6人决定分头行动。

有的人甚至去了二七广场、火车站,这两个地方离骑行出发点,坐地铁要1个小时。为了能顺利“夜骑开封”,我们也是拼了。

到了10点,车还没找到,大家还分散了。有人提议去龙子湖。兜兜转转,我俩又回到了龙子湖大学城附近。路上也有漏下的车,但是坏的。

找了半天车,还没出发,人已经累了,我有点烦躁。

最终,我俩回到学校门口,在一个角落发现了两辆“小青桔”。扫开的那一刻,我心情瞬间变得激动,此时已经10点半了。其他朋友还在找车,我们在附近没没帮忙找到。

我俩决定先往郑开大道骑,看看沿路能不能找到。路上也有许多找车的,有人问我俩车在哪找的,我说在龙子湖附近,但现在已经没了,建议他们去其他地方。快11点时,其他朋友也找到了车。

从开始找车,到骑上车,我们花了近两个小时。

2 、有人扛旗,有人唱歌

file
夜骑KF途中。杨聿/摄

晚上11点左右,我们终于骑行在郑开大道上,路上遇到了一波波夜骑去开封的大学生。

刚开始大家都在非机动车道骑,但后来发现深夜机动车道上的车辆并不多,有人骑到了机动车道上。有些人骑得慢,我想超过他们,但非机动车道太挤了,有时我也会走机动车道。我对象提醒我往里骑,外面不安全。

后来我们放慢了速度,我把手机拿出来放着音乐。一路上,许多人一边骑行一边唱歌,红歌、流行歌曲、老歌,各种歌都有。大家似乎没有一丝困意,精神抖擞沿着郑开大道前进。

每到一个距离开封的标示牌,大家都停下来“打卡”。我们经过一个专门设置的骑行驿站,才停下来休息了会。一位女同学请我帮他们拍照,他们有人扛着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此时温度降到了个位数,最开始越骑越热,到后半夜越骑越冷。我担心感冒,把厚外套穿上。路上一波波的骑行队伍喊叫着“Passion”从我身边掠过,大家如此开心、放松、自由。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一周的不开心、烦恼在这一晚全都消失殆尽,青春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11月2号凌晨2点多,我们到了开封与郑州的交界处。一道拱形构筑物上挂着“开封市界”的标识牌,夜骑开封的大学生都停在这拍照。过了交界处,我们继续骑,就看见不远处的开封城墙上亮着一个巨大的蜜雪冰城“雪王”。

穿过城墙,意味着骑行即将结束。我拿出手机拍照记录穿过开封城墙的那一瞬间,感到一路的疲惫、付出都值了。骑到开封博物馆附近,我们换了共享电动车,我锁上了那辆共享单车。

平台显示:骑行总计50公里240分钟,共计16.5元。付完钱,我就和这辆“战车”说再见了。

真应了那句话:800米的体测你生死难料,50公里的开封你说到就到。

3、单车占领开封,学生坐着睡觉

file
开封市界。杨聿/摄

那会儿天还没有亮,开封必打卡景点万岁山还没开,有朋友说鼓楼有休息的地方,可以先到那暖和一会儿。

到鼓楼时已凌晨5点,手也冻麻木了。当看到鼓楼门前停满共享单车时,我震惊了。两边的商店门前、周边街道都被单车占领。我当时想,第二天早上这些商家看到这番景象会不会一脸懵。

鼓楼门前站着许多打卡拍照的大学生,还有摆摊卖小吃的。经过一晚骑行,大家体力也快到极限了,又累又饿,我问了一家卖灌汤包的,15元一笼,有点贵就没买。

后来又路过一家灌汤包店,店铺没开门,台阶上坐着很多大学生,我俩也坐下了。风吹得我直流鼻涕、手脚冰凉,而且困得不行。有人坐台阶上睡着了,有的直接躺地上,我们也坐着睡了会儿。

醒来后店还没开,天亮了,我们绕着鼓楼转了转,休息会后,就一起去了万岁山。正值周末,里面人山人海,挤得我们走不动一点。

我们在动物园旁的美食街吃了碗凉皮,10元一碗,一口就能吃完,有点贵,而且还没有座位了,是站着吃的。

听说万岁山晚上8点半有打铁花,我们吃完饭,先去看了很多表演,比如:幽默版武松打虎、三打祝家庄等,还有 “王婆说媒”。下午6点,我们就提前排队等看打铁花了。

但人太多了,进场区都挤满了人,我们愣了半天,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半天才能挪一小步,快被挤成了肉饼。有家长怀里抱着的小孩都被吓哭了。挤进去时已经没座位了,在外圈站了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

我感觉快睡着了,骑了一晚,逛了一天,有点扛不住了,实在又饿,于是我们提前离开了,随便在路边找了家灌汤包店。

店里客人并不多,我们买了一笼灌汤包、一碗胡辣汤、一个鸡蛋灌饼,老板拿了两个塑料小碗,专门吃灌汤包用的。我尝了下,味道跟想象的有点差别,并没有一口爆汁。

之后,我们去了开封火车站,站内基本全是大学生,大多是回郑州的。火车上,有人在讨论为啥这么多大学生。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母女,那位母亲对她女儿说:“你看那些哥哥姐姐多厉害啊,骑自行车去开封,我们坐车还得一个小时呢,所以你要多锻炼像哥哥姐姐一样。”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有点自豪,发了一个夜骑开封的朋友圈,文案是“Passion!!!”很多朋友点赞。这时,离我们出发已经过去将近24个小时。

4、10万人夜袭开封,大道堵了

file
塞满单车的郑开大道。网络图片

母亲知道后,把我怪了一顿。她在抖音上也刷到很多大学生骑行去开封的视频,说你们这群小孩疯了。

我们回来之后,夜骑开封还在继续。开封文旅发布消息,开启景点免费、灌汤包免费,看到这条消息,我后悔去早了,应该晚点去。

回校后,一个在洛阳的朋友发消息问我,去KF后怎么回郑州。他买了11月8号下午的车票,打算从洛阳坐高铁来郑州,晚上夜骑去开封。还有朋友问我在哪找单车,他们也打算去,问我会不会“锁车”?

室友们也想去,问我还去吗,我说不去了,骑不动了。我问室友,刚开始我去时都说我疯了,现在为啥也要去,她说:“谁知道夜骑开封嫩火,天天在抖音上刷到,也想去试试。”

我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骑行队伍,有市民、网红,还有其他地方赶来郑州的大学生。令我震惊的是,11月8号(周五)晚上,竟有超过10万人“夜袭”开封。

众多骑行者涌上道路,造成郑开大道多个路段出现严重拥堵。机动车道被占,机动车无法前进,影响了交通,路上出现很多交警、医疗站,许多工作人员一直加班到天亮。开封许多地标性的建筑也被共享单车包围,共享单车调度员每天在开封和郑州间往返。

看到这些消息,我感觉这件事好像变了味儿,和我上次骑行的感觉已经不太一样了,不再是开始所谓的“青春、热血、自由、激情”,变成了盲目跟风、吸引流量,甚至到达了疯狂的地步。

在抖音上,我看到很多“夜骑开封”的新闻、视频,评论区出现了许多谩骂声。

夜骑刚火时,我看大家都很支持,评论都是羡慕大学生的青春自由,还刷到一个80后男人被大学生感染,坐轮椅7小时从郑州滑行到开封,我内心也有点自豪。

但是后来,我刷到过一个自称某老师的博主发视频,批判“夜骑开封”的大学生,文案中写“青春没有售价?河南的麦子明码标价!你爹妈工资就是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明码标价!”

那位“老师”还在评论区说“龙子湖那些都是些什么学校,自己没数吗?跟清华北大学生一样,都是大学生,啊对对对,大学生,三本职业院校也说自己是大学生呢?”

我看到这些话很气愤,我也是专科生,一个老师怎么能说出这种话,歧视大专生,就举报了他的视频。

5、自由过后,封校、挨骂、自责

11月8号晚上,郑州一些大学发出“封校”的通知。这一消息出来,没去骑行在校的大学生天都塌了。本打算和室友一起去夜骑的朋友也收到“封校”通知,他们的夜骑计划只能取消。

第二天,我们学校辅导员也发来通知:由于近期夜骑开封的同学过多,安全得不到保障,为了大家的安全,因此学校采取措施,周六周、日全校学生不得进出校门。

我们看到通知集体“破防”了。那天是周六,室友原本准备出去和朋友玩,她很早起来,化了妆,刚收拾好,就收到通知。我也打算出去逛街,全泡汤了。我们在寝室吐槽着,我们又不出去骑行,凭啥不让出去。

为了防止我们出校,学校实施晚上临时查寝、拍照签到、定位签到,周末还让学生去教室点名。班长点完名,老师开安全班会,之后开始放电影。等到下午6点,班长通知可以去吃饭,我们才去吃饭。吃完回教室再一次点名,之后继续放电影,记得放过《八佰》。班上很少有人在看电影,基本都在低头刷抖音、打游戏,要么聊天,一直到晚上9点才让回寝室。

我和室友们都感觉有些崩溃,在教室看电影还不如回寝室躺着。学校做这些措施是为了防止学生偷偷出去夜骑,保证学生安全,不过我们都已经拍照、定位签到,为啥还一定要呆在教室。

我们学校网络“校园墙”上很多人开始吐槽,抱怨想出校玩、回家或过生日都出不去。“为什么不去管那些骑行的,把我们这些没去骑行的封在学校干什么?”

周六下午去教室的路上,我也听到很多骂“夜骑开封”的人,一个脾气比较暴的室友也在责骂,听到责骂我一声也不敢吭,毕竟我也去了。

“夜骑开封”这件事在网上发酵得越来越大。后来,郑开大道非机动车道临时封了,开封万岁山客流量也达到上限,但还有许多人选择徒步去开封,越来越疯狂了。

网上很多人发视频倡议“青春要Passion,也更要安全”,单车平台也发“骑行倡议书”呼吁减少此类行为。我开始反思最开始该不该去,如果不去是不是就不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我陷入了自责、愧疚中,一时难以消化。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对象,他对我说:“没必要,(他们)不是因为咱们才去的。咱们那天晚上不也有好多人去嘛,如果把这个责任分担到每个人头上,咱们也没啥责任。不要想那么多,没必要把责任堆到自己头上让自己心里难受。”

他说完后,我想了下,只有我一个人意识到有什么用,只有当所有人意识到扎堆的严重性,想到骑行扎堆的影响,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今天,学校发了最新通知,为了防止我们周六、周日出去,调课到周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老萧杂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CDT 档案卡
标题: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2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各相关院校一纸禁令,大学生集体骑行被按下暂停键,渐次归于平静。

然而,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不应就此落幕。这些大学生到底在干什么、想什么,社会该有怎样的回应性姿态?

舆论场上的声音见仁见智。各种看法都可以探讨,但我唯独坚决不同意“吃饱撑的”这种简单粗暴论断。

如果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解释这一现象,我概述为: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寻找意义。

他们以夜骑这种青春的、富有个性的、无羁绊的方式,为群体性的无意识压抑找到一种宣泄。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当前各种矛盾叠加交织,青年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就业、升学、住房、婚姻等人生基本问题,像幽灵一般纠缠着一代年轻人。这代人内心都在艰难爬坡。

多样化的焦虑渗透青年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复杂的多元表征。焦虑现象成为当代青年对未来发展迷惘的的整体性情感症候。

他们在急剧市场化所形成的阶层分化中,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感和失落感、无意义感。

个体面对这种结构的强力又表现得无能为力,只能在世俗化生存的挤压中日益萎缩。他们的境遇,恰恰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一个折叠的面相。

受限于历史文化和现实环境,“无意义人生”的话语无法得到广泛的宣示,而是通过“隐蔽地说出”和“集体无意识行动”的组合方式来予以现实。

自发性、无组织性的集体骑行,不过是青年群体在面对理想与现实鸿沟时的另类感性表达。

我们的主流权威媒体,在高分贝讲述青年人养猪、送快递、卖煎饼、补裤裆年赚百万的励志故事之余,可曾以显著性的议程设置,让青年敞开心扉,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将他们对现实无奈的诉说作为一个公共议题展开?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四十多年前,那场关于现实、理想和人生的大讨论——“潘晓讨论”。

那时候,潘晓无比困惑地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

青年潘晓发出一代人的精神呼号:“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望和审视“潘晓之惑”时会发现,它所表征的时代虽早已远去,但其所引发的思考以及所涉及的一些根本性的人生价值等问题,到今天仍然困扰着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年。

或许当今青年人所面临的现实,比潘晓那个年代更加严刻。“潘晓之问”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当年全社会对“潘晓之问”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宽容。

胡乔木公开表示说,“青年都想在一个适当的气氛中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讲讲自己的经历、苦闷、失望和希望,寻求问题的答案。青年们讲讲自己的苦闷和失望没有什么不好”。

他还说,“我们通常就没有权利叫他们非按着快乐的调子唱歌不可。他们叹息了,或者发些错误的牢骚,我们不应该恼怒,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到希望所在” 。

当年《中国青年》刊登《潘晓同志来信》说:“是你们,一反以往社会上那些‘君主’‘神父’‘长官’们惯于板起的教训人的面孔,带着朋友、姐妹、兄长的热忱向我这将被淹没在尘埃之下的无名角落走来”。

围绕那一代青年的失落和困惑展开的“潘晓讨论”,让个人性的青年话语登上了历史舞台,被称为“一代人的精神初恋”。

“潘晓问题’”大讨论的作用,决不是潘晓及其共鸣者在讨论中道出了什么启人心智的人生哲理,使年轻人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从此有了正确的校准和参照。

它的作用在于:讨论的组织者创设了一定的条件,使青年得以向社会倾诉自己人生的迷惘、困惑,说出了以往想说不能说的心里话,说出了与主流社会话语、传统话语不同的观点,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打开了青年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全方位的深刻嬗变的闸门。

我并非认为,集体骑行是被焦虑迷惘裹挟的年轻人应该效仿的行为方式和策略。

想说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否建设性地面对一个紧迫议题:以一种既怀抱广阔又体贴幽微的柔韧之思,包括对各种强持、自许的戒惧之心,去观照精神和心灵沉郁顿挫的年轻人,以接通他们的苦恼与欢欣,尽可能满足他们身心的安顿感和生命的意义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集体骑行一禁了之,莫如来一场当代版“潘晓讨论”。

魏春亮说|万人夜骑开封,一种新时代的群体性癔症

img

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凌晨从郑州出发,骑行5个小时,驶向50公里外的开封,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盛大景观。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认为,景观本质上是 “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夜骑开封,就是这种景观。

据媒体报道,这场几十万人模仿的骑行活动,还要从四个郑州的女大学生说起。

四个女生下课后,想吃开封的灌汤包了,晚上7点出发,从郑州骑行50公里,花了3个小时,抵达目的地,享受到了美味的灌汤包。

当然,她们也发了社交媒体。

从一开始,这场行为艺术就是视觉性的,放着10块钱的流水班车不坐,放着20分钟的高铁不乘,非要费劲巴拉花好几个小时骑50公里,他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视觉性的景观。

重要的是以一种景观的形式被看见,而不是真的触达目的地本身

CDT 档案卡
标题:万人夜骑开封,一种新时代的群体性癔症
作者:魏春亮
发表日期:2024.11.11
来源:微信公众号“魏春亮说”
主题归类:公民抗争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后来的模仿者看重的,也是这种视觉性的景观。

而当小红书和抖音等参与进来后,这种视觉性的景观就变成了一种盛大的媒介景观。

它树起“青春没有售价,疯狂就在当下”的价值观大旗,以“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为指导思想,喊着“PASSION”的口号,几十万人的骑行,就成为一种裹挟性的、强制性的独白,它正确地不容争辩,任何在它面前扫兴的人,都是不受欢迎的。

我看了很多夜骑开封的视频,镜头中的每一个人都慷慨激昂,笑得那么开心,“青春在这一刻具象化了”,成为骑行短视频最常见的文案。

这是追求实在意义感的人不能理解的快乐,他们不能理解,开封的灌汤包就那么好吃吗?去开封到底要干嘛?他们也不理解,花更多的钱,受更多的罪,累得半死不活,到底图啥?

舒舒服服地去玩不好吗?不好。

因为,在路上的骑行本身,成为了意义的全部。或者更准确的说,在路上骑行时的快乐,成为了意义的全部。

这就是景观的自我实现,它的手段,同时也是它的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不叫停,开封接住这波流量,即使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必定十分微弱。

当骑行的意义指向自身,开封的灌汤包就成了一个借口和由头,而在路上的快乐也就变得空洞、虚无和无意义。

但正因空洞、虚无和无意义,这快乐就越发迷人。夜里的骑行,摆脱了白天的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和责任,以及秩序,它追求的就是野生的、自发的、轻盈的快乐。

这一点,把夜骑开封跟马拉松和音乐节区别了开来。

虽然都是快乐,但年轻的大学生们不愿被动地等待被安排,不愿只作为台下的观众陪衬台上的演员,他们试图自己创造景观,并成为景观的主角。

因此,如果非要说,夜骑开封,其实和万圣节更像,它们是快乐的不同版本,却都殊途同归:

从日常生活中短暂的逃离,把自己抛入一个陌生的空间,组成并投入一个集体,被人群看见,并和人群一起,被更多的人看见。

二三十万夜骑的年轻人,似乎在用行动向世界宣布,他们要的其实很简单,不是成功,不是贡献,而仅仅是快乐,纯粹的、稀缺的、轻盈的快乐。

而在热血肆意的骑行开封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压抑和苦闷呢?

有作者说,上万人集合夜骑,是一种“群体性癔症”。

我觉得这是准确的判断,不过,是从理解的角度去看。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要走出生活的轨道,骑行在路上,且只为了骑行在路上,旷日持久,乐此不疲,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可能确实病了?

老萧杂说|面对大学生扎堆骑行,我们应当思考些什么

CDT 档案卡
标题:面对大学生扎堆骑行,我们应当思考些什么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4.11.11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郑州四名女大学生,一时兴起夜骑开封,竟引得当地20万年轻人群起效仿。

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的大学生也掀起夜骑潮。原本的即兴之举,成了一场集体行为艺术。

最初开封和郑州文旅部门与骑行学生积极互动,当地交警也积极予以保障。随后不久,事情发生微妙变化。

郑州、太原、西安等地院校陆续发文禁止跨地骑行;三大单车平台采取相应限制用车措施;河南媒体连续发布多条评论文章给“夜骑”热降温。

“夜骑开封被按下暂停键”等相关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首位,引发网民热议。

这些年轻人怎么了?该如何看待扎堆骑行现象?

这场青年集体行为艺术,表现为一种自发性、不稳定性、无组织性。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指出,集体心态并不是个人心态的简单集合,而是由集体成员所共享的观念、意向和知识所构成。

这种集体心态源自体验,发于经验,经由互动,也通过信息的交互而嬗变流转。

这一代大学生面对的,是就业率跌至谷底,考研考公竞争激烈,对未来不确定性程度空前增加。

想卷卷不动、想躺躺不平。吃过了时代红利的过来人,却以“何不食肉糜”的姿态,轻易给他们贴上“不思进取”的标签。

常态世界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掩盖了社会样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常态世界建构和定义的背后,充斥着隐秘的行为规训。

在这种特定的环境里,一旦有某种形式的时机出现,就能造成群体性情绪的释放。

他们以夜骑这种青春的、富有个性的、无羁绊的方式,为群体性的无意识压抑,提供了一种宣泄渠道。

自由舒展是人的本能需求。从总体性的遮蔽和观念性的贬抑中挣脱出来,让自己获得别样的心理濡养,至少能体味到“我能换个活法”的感受。

我不赞同一些人所谓的“乌合之众说”、“整齐划一审美说”。它隐喻的现实背景,恰恰是社会结构缺乏弹性、过于刚性。

正因为如此,骑行迎合了无数年轻人内在的渴求:在压力爆棚的困苦、焦虑中,需要有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纾解。

几乎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会被从政治的角度加以审视、分析和处置。

这种“不稳定幻像”,是导致社会稳定问题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集体骑行,说到底不过以一种“有限的叛逆”,进行一场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张扬,是长时间积淀形成的紧绷心理的短暂自我调节。

一禁了之很容易。怎样建设一种弹性社会,让处在系统性困境之下的社会成员得到宣泄?

这才是面对扎堆骑行现象,我们应当深入思考的命题。

行文至此,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首很有名的诗,题目好像是《妈妈,你就让我跳吧》,这个年轻人要摆脱束缚,想“跳一曲优美的华尔兹”。

如今面对这些夜骑大学生,在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不妨就让他们骑吧,我们作为旁观者应当脱敏。

【404文库】大象公社|你没看错,临时出门证制度回来了……

CDT 档案卡
标题:你没看错,临时出门证制度回来了……
作者:大象公社
发表日期:2024.11.11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象公社”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开局一张图。

img

郑州数万大学生组团夜骑开封的盛况,引起了全网的关注,曾经的汴梁古城希望借此流量热度火一把,没想到这么几天就凉下去了。

继多所学校发文委婉劝阻、交管部门发布禁行公告后,河南一学校来了个猛操作,推出让人记忆犹新的“临时出门证”管理制度。

所有学生非必要不得离校,因紧急特殊原因确需离校的须申请经批准后持临时出门证才能走出校门。

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相信大家也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本着“都是为学生好的原则”,结果来了个近于“一刀切”的“封门制度”。

img

img

其实,对于最近热起来的组团夜骑,网上也吵得不可开交。

有支持者认为,青春没有售价,这是大学生激昂青春的体现,同时也是对学习压力的一种释放。

还有人调侃,这是河南大学生关于“消费降级”的一种社会实践,从青春没有售价直飞海南三亚,到青春没有售价铁锭直到拉萨,再到青春没有售价夜骑开封拿下,这是多么生动的“消费降级”社会实践课。

也有反对者认为,这种组团夜骑,纯粹是给社会添乱,给交通添堵。

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大学生“特种兵式穿越骑行”,不仅增加了人生体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文旅经济,这是积极的一面。

当然,大规模人员集结,跨城骑行,还有占道现象,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个问题应该正视,也支持有关各方的正向引导。

img

但是,照搬以往“一封了之”的管控思路,就值得商榷了。

说的是“都是为你好”,潜台词则是“老老实实都得听我的”。

一边是相关部门开绿灯积极“揽客”,一边是交管部门多方位“拒客”,一边是学校明令禁止“截客”,南辕北辙的操作,很是让人费解。

再看这临时出门证制度,说来或许只是学校新管理方式的一个小举措,但若是追忆往事往深了想,那可真就不敢想了。

【404文库】成都客|开封,2024年深秋的首都

CDT 档案卡
标题:开封,2024年深秋的首都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11.10
来源:成都客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觉得下面这两张图,解释了年轻人为什么在郑开大道上。

因为有了上面一张图,所以出现了下面一张。

但是,认真想一下,在本质上其实是因为下面的,才有了上面的。

image

image

只要你骑行在道路上,你就会感受到自由。

这不是约翰-穆勒或者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而是更本质的肉体移动的自由。

有些学校向同学们发放“临时出门证”,这又让人想起过去几年的时光。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会骑行。

是啊。一切都是临时的,都不被自己掌握。那么,就让我们去受累、去流汗,用父母给的身体和体力,证明有一个东西是自己的。

据说有不少外地人也到郑州,准备骑行去开封;一些郑州的同学,搞不到自行车,步行去开封。自从北宋灭亡,开封就没这么受欢迎过。

开,封,开……这成为一种抽象。开封是2024年年底年轻人的首都。

很多人对大学生们冷嘲热讽,甚至咒骂,觉得他们是流动的造粪机;或者认为他们耽误了交通——我完全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2009年夏天的一天,处在困惑中的、还年轻的我,曾经在晚上花了13个小时,沿着成都三环路步行了一圈,大概有51公里。即使又回到原点,这样的徒步也收获很大。

而对郑开大道上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骑行至少让他们知道,开封就在前方。灌汤包不重要,前方很重要。

也不要拿他们和凯鲁亚克那一代的“在路上”相比。如果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温顺的、匮乏的,那也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社会塑造了他们。现在他们试图迈出第一步,社会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呢。

先是把他们当成文旅业的贫穷消费者;然后是郑开大道上需要清理的共享单车“等物品”——为什么不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活着的年轻人呢。

活得不太好。很穷,也不太有希望;但这样的肉体移动,终究证明他们仍然是活着的。

其实不要说骑行到开封,即便是下楼骑行或者跑步5公里,都是好事情。不让骑行,不让移动,不让男男女女走到一起,你们又怎么指望年轻人提高生育意愿呢。

【404文库】基本常识|熟悉的操作一秒回归!河南工程学院启用临时出门证

CDT 档案卡
标题:熟悉的操作一秒回归!河南工程学院启用临时出门证
作者:基本常识
发表日期:2024.11.10
来源: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郑州的高校不想让学生出去骑车,那要怎么管理呢?

在有些学校看来,这很简单,把学生关在学校里就行了。反正,封闭学校禁止学生出入的管控经验那是非常丰富,简直可以说是炉火纯青。

这不,河南工程学院就果断启用了临时出门证制度:

所有学生非必要不得离开学校。因紧急特殊原因确需离校的必须经过申请,经批准后持临时出门证才能走出学校大门。

imgv

先说下真实性核查

刚开始看这个图片的还在想是不是PS的,尤其是学校公章下面“知行一站式社区”的小字,还以为是某个网站的恶搞。

结果搜索了一下才发现,这个“知行一站式社区”就是河南工程学院在大力推行的一套学生综合管理模式。

imgv

信息来源:http://www.haue.edu.cn/info/1034/26745.htm

按河南工程学院的官方宣传,“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是该校的创新举措,旨在打造出富有“河工”特色,体现思政要求、彰显融合优势的“共学、共居、共乐、共美”阳光社区。

所以,上述临时出门证是河南工程学院以“知行一站式社区”的名义印制的,既能体现学校管控政策的严肃性,又能很好地隔离学校领导的风险:

没出事的时候这个章就是学校的要求,所有人必须强制遵守;一旦舆情层面出了偏差,那就是师生自治社区自发自愿的管理方案,和校领导无关。

如此进可攻退可守,实在是高啊!这么精妙的管控方法,真的是河南工程学院的创新吗?我看未必。

一脉相承的管控思路

看到这张临时出门证的照片,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跟我一样:

哇!又回来了!

是的,记忆一瞬间被拉回到2022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临时出门证等封闭/放行凭证都太熟悉了。

一栋楼、一个社区、一片街道,一座城市,乃至整个省,可以在一天时间内全部封控起来。决定你我能不能出门的,可以是社区的封条,保安的扫码,街道的一张通告,又或者市政府的一则通知。

一方面,把我们封控起来是为我们好,外面有可怕的病毒,出门夜骑有可怕的交通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不出门是大家“自发自愿自治”的决定,并不是领导强制的。

时隔两年,很多人都已经淡忘或者被“清除”了那段时间的记忆,但手握出门决定大权的领导们可从来没有忘记过。恰恰相反,他们可是积极认真总结了相关经验,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原地复活那三年积累出来的管控经验。

原因也很简单:

那一套太!好!!用!!!了!!!!

这还只是最初级的封控校园避免大量学生出去,临时出门证加微信群报备就够了。如果需要再严格一点,他们随时可以搞出“骑行码”来,凡是48小时内扫过共享单车的一律红码,每天定时在宿舍楼下排队扫脸确定本人还在学校。更严格一点,学校完全有能力在24小时内建起一圈铁皮墙硬隔离……

唯一被有意无意忽略掉的关键问题是:

凭什么?

当然,最厉害的是,他们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者只需要搬出一个万能回答:

为你好。

深深的恐惧

历史上,人类社会管理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得益于两类场景:

一个是战争,一个是维稳。

一旦新的技术手段被实践证明高效好用,就会很快总结固化下来,为侵略和管控添砖加瓦。

临时出门证,说来只是小事一桩,却激起了我记忆深处极大的恐惧。

你们懂我吗?

成都客|从郑州到开封,有没有出路

img

郑州20万大学生夜里骑行去开封,是耐人寻味的大事件。

开始的时候,文旅部门欣喜、呵护,但是他们很快就感到恐惧。今天,郑开快速路已经封闭,三家共享单车也联合发布公告,如果骑车越过四环,就自动锁车。

前两天看有些媒体评论,呼吁年轻人挥洒青春的时候也要注意安全。这是无聊的提醒,也并不懂得年轻人正在做什么。说到底,这不是“交通行为”,也不是体育行为,而是社会行为。

我看了一些视频,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非常开心。有人甚至一边骑行一边背诵古文。他们完全无害,也有点让人心疼。

这场大型集体行为艺术,被冠以“青春”的名义。这是顺从、听话的青春,但是毕竟也是青春。既要“发泄”,也要绝对安全;不想冒犯任何人,但是还是想对世界说点什么。

真正让我震惊的,是老家省城竟然有这么多大学生。1997年我到外地读大学,放假也会到郑州去,那时的大学很少。现在,郑州没有什么好大学,但是有非常多的大学,媒体报道夜骑人数超过20万。

大量的无所事事的年轻人聚集在城市。他们知道毕业找工作很难,考研很难,而考取公务员更难。在校期间,他们也习惯了人脸识别、各种绩点考核,激励制度非常复杂、完备,但是终究开始变得无效。

CDT 档案卡
标题:从郑州到开封,有没有出路
作者:张3丰
发表日期:2024.11.9
来源:微信公众号“成都客”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深夜骑行就是这一背景下的“听话的反叛”。在规定的线路,和同学们一起,在安全的速度内,进行一场“夜游”。它近乎是一种“集体主义”的狂欢,大家在一起,这既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安全的保障(在人群中的那种安全)。

过去20年,中国高校疯狂扩招、合并,各地都建有大学城。但是,大学城的规划非常讲究,它几乎是去生活化、去社会化的。大学城很少有书店,几乎没有校外的公共活动。它不但没有成为真正的”社区“,甚至连商业价值也缺乏——整体上是透明、干净的禁欲风格。

这种氛围下成长的是奇怪的青春。健康的,让家长和老师放心的,但同时也可能是空洞的。微博上“成年网友”,绝大部分都在指责年轻人“盲从”,阻碍交通,毫无意义。其实,对这些年轻人来说,走出校园骑行已经是一种冒险,在这样的“无意义”中也能寻求意义。

可以和万圣节游行对照。年轻人的万圣节派对,要有创意得多。但是,骑行和万圣节在本质上近似,它们都反映出年轻人对快乐的渴求——记住,不是成功,不是进步,也不是社会责任,而是快乐。有时候甚至只是身体的、“健康的”快乐。

不能过万圣节,就有可能去骑行。骑行并不违法,也不会冒犯任何人,甚至可以伪装成文旅经济小小的贡献者。当然,现在证明,这样的骑行也是不行的。但是,封路或者过了四环就锁车,并不能真正禁锢年轻人的内心。

可见的未来,年轻人的“聚集”会越来越频繁,也可能以更轻、更无意义的形式呈现出来。毕竟,年轻人的肉体依然存在,他们终将长出一点精神。从郑州到开封,并没有个人的“出路”,但是你以某种形式出现在路上,就是“道路”本身。

中国新闻周刊|郑州、开封同时宣布:今晚禁行

CDT 档案卡
标题:郑州、开封同时宣布:今晚禁行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日期:2024.11.9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
主题归类:夜骑开封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郑州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9日发布交通管制通告:因郑开大道郑州段多处路面被共享单车等物品占用,为尽快清理相关物品、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现决定自2024年11月9日16时至10日12时,对郑开大道郑州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因此带来不便,敬请大家理解。

image

同日,开封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发布通告称,因郑开大道开封段多处路面被共享单车等物品占用,为尽快清理相关物品、确保道路通行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现决定自2024年11月9日16时至10日12时,对郑开大道开封段非机动车道实行禁行措施,因此带来不便,敬请大家理解。

此前报道

据报道,“夜骑开封”的热潮源于今年6月。当时,4名郑州的大学生为了吃开封灌汤包,在晚上7点骑共享单车出发,历时三个多小时抵达。这一举动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直至近日,“大学生夜骑开封”爆火网络。

11月8日深夜,因大学生夜骑开封队伍集中涌入郑开大道,导致交通严重拥堵。郑州交警连夜对相关道路进行了临时交通管制。

image

9日凌晨,河南开封官号连推多条言论,倡议大学生不要扎堆骑行,对社会要有责任心,要激情更要安全,并珍惜此次全社会的保驾护航。

开封融媒官方微信号发布推文称,热血不止共享单车,青春并非没有界线的横冲直撞。安全并不一定以骑行人数取胜,拍脑袋就走的穷游实则充满风险,举全社会之力的后勤保障不可能次次出现。

开封融媒写到,“青春要passion 更要平安”,如此大规模的集体骑行,势必会造成道路拥堵、城市拥挤以及其他安全隐患,同时也会给两地正常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开封融媒建议大学生骑行开封不必扎堆夜行。“旭日初升的早晨、阳光灿烂的下午,叫上三五好友,寻找更惬意舒适的路线吧!”

file

另外,9日凌晨,美团、哈啰、青桔相继在深夜发布骑行倡议书。三家公司均在倡议书中表示,希望大学生朋友能够慎重考虑并减少此类从郑州骑行共享单车至开封的行为。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