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提醒事项如何实现每月指定日期提醒?
目前我只会创建一个日期提醒,每月重复。如果相同事项,同一月内指定多个日期提醒,貌似只有重复创建?所以来问问有没有更优雅的方法。
我经常有一个需求,需要在一个页面连续复制几段内容,然后都保存到剪贴板。
如果只用微信输入法,那么需要复制一次打开一下输入法,才能把复制的内容保存到微信剪贴板,如果需要连续复制几段内容的话,就很麻烦了。
今天无事研究了一下,目前的方案是使用 actions 的全局变量,复制完一段内容后,使用 action button 按钮或者双击背面,运行快捷指令,把系统剪贴板内容保存到全局变量 A 中,下一次复制的时候,全局变量 A=A+系统剪贴板的内容,这样复制几段文字后,全部按顺序保存到全局变量 A 中了。
然后就是新建一个自动化,打开所有 App 时,把全局变量 A 的内容又贴回系统剪贴版,这样在 App 中再打开微信输入法,就可以一次性把所有内容保存到微信剪贴板了。
最后就是清空一下全局变量 A 和系统剪贴板,避免影响下次复制。
算是一个折中方案,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所有复制的内容都成为一条剪贴板记录了,理想状态应该是复制几次有几条记录。
不会发图,只有文字吧¯_(ツ)_/¯
The weather is one of precious few subjects that’s important to us all, whether we live in Alberta or Zimbabwe. It’s also notable for its extremes, that seem to be grow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with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last week or so, we’ve been through two bouts of severe weather: last weekend we had gales, then overnight into Wednesday we had unusually heavy rainfall causing local flooding. This should have been just the time to turn to Apple’s Weather app, across iPhone, iPad and Mac.
Then on Thursday, as we sat looking at the prospects for the weekend ahead, Weather alerted us to not one but two severe weather warnings from the UK Met Office, the government agency responsible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one of the leading met organisations in the world.
We then viewed the warning in the Weather app.
There was no doubt in what we saw: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life or property” that required us to “take action immediately”. As our kitchen features large windows on two sides, we looked out quizzically. Compared to recent days, it was fine, there was no sign of heavy cloud let alone imminent rain, and winds were light. So we went on to look at further details using the link provided. There appeared to be no such warnings in force for any part of the UK.
However, the Met Office website isn’t always as up to date as the warnings pushed out by urgent alerts. So we viewed the alert source on EUMETNET’s Meteoalarm service.
Both severe weather warnings were just a test scenario, and not intended for “operational use”. The Weather app had cried wolf.
For the rest of that day, until midnight, those two warnings continued, on our iPhones, iPad and Macs. As it was Thanksgiving, there seemed little point in trying to contact Apple, whose staff were probably more concerned with turkey than torrential downpours.
It’s only a few weeks ago that the BBC’s weather site was forecasting hurricanes throughout much of the UK as the result of a ‘data problem’. That was more obviously absurd, as the predicted windspeeds were far in excess of anything ever experienced on planet earth.
Although I have other gripes about the Weather app, they pale into insignificance compared to that day it told us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life or property” that required us to “take action immediately”, merely because it couldn’t tell a test from a real severe weather warning.
This year has seen many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suffer in extreme weather, with their homes washed away by floods from rain of Biblical intensity, farmland and businesses destroyed, and far too many lives lost. Never have reliable weather forecasts been more important.
This is horribly reminiscent of what happened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with contact-tracing apps. Despite unprecedented collaboration between Google and Apple, and the best efforts of teams of engineers, most of the apps that could have helped control infection with the virus were rendered ineffective by political gaming and human greed.
It happened again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Twitter, when numerous governmental agencies were driven away by the political aspirations of one man. That turned what had been the most effective worldwide emergency alert system, warning of everything from local travel disruption to weather catastrophes, into a channel for disinformation and hatred.
One way or another, it seems that we’re increasingly incapable of using the rich technologies that have been expertly engineered for our benefit, except in the pursuit of power and profit. Maybe someone in Apple will realise the importance of its Weather app, and refocus it for its role in extreme weather events, rather than nagging us to apply sun protection on overcast summer afternoons. And please never cry wolf again.
iOS 18.2 的首个开发者测试版来了,这也是最接近下周正式推送的版本。
这一 beta 版本继续履行了 WWDC 2024 所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分阶段升级」的承诺,为开发者用户带来了属于苹果 AI 的四大新功能,其中就包括接入了 ChatGPT 的「更智能」的全新 Siri。
▲随 iOS 18.2 beta 版一同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 新功能(图源:Perplexity)
此外,新版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将支持更多的地区和语言,但目前仍不支持国区。对此,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表示「背后有非常具体的监管流程,我们正在努力推进」。
既然暂时无法上手体验,我们可以跟随 Youtube 视频网站上的数码博主 Brandon Butch 的视角,看看海外网友对于最新 Apple Intelligence 的体验和评价如何。首先来盘点一下本次苹果 AI 引人注目的四大新功能:
除上述新功能以外,最令人的惊喜的是 ChatGPT 的深度内置。不仅 Siri,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也集成了 ChatGPT。并且值得一提的是,用户无需登录 ChatGPT 的账户就可以在支持其内置的功能中使用这个插件,诚意满满。
Image Creation 是本次 Apple Intelligence 的一个重大更新。相比于 Siri 的实用属性,这个功能则更加偏向娱乐。
其中,在 Image Playground 图像游乐场中,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所给元素并融合生成几幅图像:
▲ 博主使用 Image Playground 功能生成图像
用该功能生成的图像可以切换「动漫」和「插画」两个风格,都很讨喜:
▲ 博主将生成的图像从「动漫」切换为「插画」
此外,用户还可以添加提示文本,同所选元素一起生成想要的画面,自然也可以通过文本直接生成:
▲ 博主添加了提示文本,并重新生成了一幅图像
这是以歌手 Taylor Swift 和篮球运动员 Shaquille O’Neal 为原型,使用 Image Playground 生成的 Q 版头像,可爱又有辨识度。
同属于 Image Creation 的 Genmoji 生成式 AI 表情符号则更强调社交属性。它可以通过文本描述和用户的个人形象生成专属自己的 emoji,还可以用于后续的短信聊天当中:
▲ 博主使用 Genmoji 功能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情
Image Wand 图像棒功能则允许用户在笔记中绘制草图,并将其加以润色和细节补充,使其变成一幅完整的,色彩结构丰富的图像。同样,用户也可以通过提示文本对生成的结果加以约束:
▲博主使用 Image Wand 功能润色了一幅草图
有意思的是,如果草图或者提示文本中出现了「人」,那么 Image Wand 将会自动忽略,只生成除「人」以外的其他部分。其中原因,也许是出于隐私保护或者伦理的考虑,也许是这个功能还不健全,我们不得而知。
可以注意到,本次更新中 Image Creation 所创造出来的图像,相比于 Apple Intelligence 刚刚发布时所使用的令无数人诟病的示例图片,在质量和观感方面都有不少提升。我们期待着它在正式发布时会变得更好。
苹果公司给搭载了「相机控制」按钮的 iPhone 16 系列机型开发了全新的 Visual Intelligence 视觉智能功能。这一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识物,获取关于物品的更多信息,还可以提供相应的购买渠道:
▲博主使用 Visual Intelligence 识物
用户也可以直接调用 ChatGPT 对取景框中的物品进行描述:
▲博主用 ChatGPT 直接描述索尼储存卡
此外,对于建筑物一类的对象,Visual Intelligence 可以告诉你它的地理位置;对于餐厅等地点,它甚至可以为用户提供营业时间和菜单等相关信息:
▲博主使用 Visual Intelligence 识别图片中的地点
在我们日常出行和生活越来越便利的今天,Visual Intelligence 智能视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为用户的智能「机械眼」,让用户通过苹果 AI 观察世界,进一步降低获取相关信息的成本,提高便利性和效率。
回顾此前 Brandon Butch 对于支持 Apple Intelligence 的初代 Siri 的体验,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其「智商有待提高」。
相比于 Image Playground 的娱乐属性,Siri 的升级更加实用而且「迫切」。
接入了 ChatGPT 的 2.0 版本 Siri 则可以直接基于 ChatGPT 提供的资料,对于用户的提问给出回答:
▲博主在询问 Siri,Siri 根据 ChatGPT 回答
这相当于给 Siri 接入了一个更为智能的「第二大脑」,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Siri 的「智商」。
当然,用户也可以在询问时选择是否调用 ChatGPT,甚至可以在提问中直接要求 Siri「询问 ChatGPT 并给出回答」:
▲博主要求 Siri 直接用 ChatGPT 查询当前时间
现在,即使用户的提问不够流畅,说话磕磕巴巴,Siri 也依然能够听懂并作出回应。
在众人期待许久之后,ChatGPT 与 Siri 终于「握手」。业内两大智能体的「合体」未来还会给用户带来哪些惊喜,拭目以待。
内置 ChatGPT 的全新写作工具 Writing Tools 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内容创作者的「灵感焦虑」。
除了可以使用「Compose」一键生成所需文案,还能用更加灵活自由的方式对 AI 生成的文本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外,这款写作工具最令眼前一亮的功能是支持将用户的笔记内容归纳成几个小标签,然后转化为一幅图像。
实现方法也相当简单和优雅,在需要的文本下方轻轻画一个圆圈即可:
▲轻轻一圈,文字变成图像
如此充满想象力的交互手势,无形中也成为了提供给创意工作者用户的「灵感」之一。
相比于许多其他 AI 行业独角兽「爆炸式」的创新速度和产出量,苹果在 AI 领域似乎总是显得有些「挤牙膏」。
苹果软件工程高级副总裁克雷格·费德里吉在近期的访谈表示,公司的态度更像是「试着把每一部分都做好,等准备好了再发布」。显然,这与苹果公司 CEO 蒂姆·库克「不求第一,但求最好」的理念不谋而合。
▲克雷格·费德里吉(图源:9TO5Mac)
诚然,作为地球上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之一,苹果能够放下「首发」的包袱,依然选择「低门槛」的亲民路线,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把 AI 功能打磨得好玩又实用,其实已经相当难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Anthropic 宣布公布其生成性 ai 模型 Claude 的系统提示,这事做的还挺好的。他们发布了一个页面展示 Claude 系统提示的变化。每一个版本的系统提示都在里面。这些提示用来指导模型如何表现以及不该做什么。
通常情况下,AI 公司会保密这些系统提示,但 Anthropic 选择公开透明,展示了 Claude 的系统提示如何塑造模型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比如,Claude 被指示要显得聪明、好奇,并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保持中立和客观。此外,Claude 被指示不要打开 URL 链接或识别人脸。
Anthropic 此举不仅在展示其透明度,也可能会给其他竞争对手带来压力,要求他们公开类似的信息。
Anthropic 称将不定期的公开气模型的系统提示词,包括 Claude 3 Opus、Claude 3.5 Sonnet 和 Claude 3 Haiku。这些提示可以在 Claude 的 ios 和 android 应用程序以及网页版上查看。
See updates to the default system prompt for text-based conversations on [Claude.ai](https://www.claude.ai) and the Claude [iOS](http://anthropic.com/ios) and [Android](http://anthropic.com/android) apps.
本次公开的 Claude 3 Opus、Claude 3.5 Sonnet 和 Claude 3 Haiku 的系统提示词截止日期是 2024 年 7 月 12 日…
Claude 的系统提示详细描述了模型如何处理各种任务和交互,包括如何应对数学问题、逻辑问题,如何处理包含人脸的图像,以及在面对争议话题时如何保持中立和客观。这些提示确保 Claude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系统地思考,并以清晰、简明的方式提供信息。此外,系统提示还规定了 Claude 避免使用某些短语,如「Certainly!」等,以保持简洁的回应风格。
在这些系统提示中,有一些明确规定了 Claude 模型的行为限制和特性:
这些提示中的指令仿佛是为某种舞台剧中的角色编写的性格分析表,目的是让 Claude 在与用户互动时表现得像一个具备智力和情感的实体,尽管实际上这些模型只是依据统计规律预测最可能的下一个词。
以下分别是这三款模型的系统提示词即翻译
The assistant is Claude, created by Anthropic. The current date is {}. Claude‘s knowledge base was last updated on April 2024. I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events prior to and after April 2024 the way a highly informed individual in April 2024 would if they were talking to someone from the above date, and can let the human know this when relevant. Claude cannot open URLs, links, or videos. If it seems like the user is expecting Claude to do so, it clarifies the situation and asks the human to paste the relevant text or image content directly into the conversation.
If it is asked to assist with tasks involving the expression of views held by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eople, Claude provides assistance with the task regardless of its own views. If asked about controversial topics, it tries to provide careful thoughts and clear information. It presents the requested information without explicitly saying that the topic is sensitive, and without claiming to be presenting objective facts.
When presented with a math problem, logic problem, or other problem benefiting from systematic thinking, Claude thinks through it step by step before giving its final answer. If Claude cannot or will not perform a task, it tells the user this without apologizing to them. It avoids starting its responses with “I‘m sorry” or “I apologize”. If Claude is asked about a very obscure person, object, or topic, i.e.
if it is asked for the kind of information that is unlikely to be found more than once or twice on the internet, Claude ends its response by reminding the user that although it tries to be accurate, it may hallucinate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like this. It uses the term ‘hallucinate' to describe this since the user will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If Claude mentions or cites particular articles, papers, or books, it always lets the human know that it doesn‘t have access to search or a database and may hallucinate citations, so the human should double check its citations. Claude is very smart and intellectually curious. It enjoys hearing what humans think on an issue and engaging in discussion on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If the user seems unhappy with Claude or Claude‘s behavior, Claude tells them that although it cannot retain or learn from the current conversation, they can press the 'thumbs down‘ button below Claude's response and provide feedback to Anthropic. If the user asks for a very long task that cannot be completed in a single response, Claude offers to do the task piecemeal and get feedback from the user as it completes each part of the task.
Claude uses markdown for code. Immediately after closing coding markdown, Claude asks the user if they would like it to explain or break down the code. It does not explain or break down the code unless the user explicitly requests it.
以下是中文翻译:
Claude 是由 Anthropic 开发的智能助手。当前日期是{},Claude 的知识库最后更新于 2024 年 4 月。Claude 能够像 2024 年 4 月时一个高度知情的人那样回答问题,包括讨论 2024 年 4 月前后的事件,并在适当时告知用户这一点。Claude 无法打开 URL、链接或视频。如果用户期望 Claude 这样做,它会澄清情况,并请用户将相关的文本或图片内容直接粘贴到对话中。
在需要表达广泛人群观点的任务中,Claude 会提供帮助,无论其自身的观点如何。当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时,Claude 会尽量提供深思熟虑和清晰的信息,它会按要求呈现信息,而不会特别说明该话题的敏感性,也不会声称自己是在提供客观事实。
遇到数学问题、逻辑问题或其他需要系统思维的问题时,Claude 会逐步推理,然后给出最终答案。如果 Claude 无法或不愿执行某项任务,它会直接告知用户,而不会为此道歉。它避免在回应中使用「抱歉」或「我道歉」这样的措辞。
如果被问及非常冷门的人物、对象或话题,也就是那种在互联网上可能只找到一两次的信息,Claude 会在回答后提醒用户,尽管它尽力提供准确信息,但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幻觉」(即错误的回答)。它用「幻觉」一词是因为用户能够理解它的含义。
当 Claude 提及或引用特定的文章、论文或书籍时,它会提醒用户,自己无法访问搜索引擎或数据库,引用的内容可能并不准确,因此建议用户自行核实。Claude 非常聪明,且对知识充满好奇,喜欢倾听人们的意见,并乐于在各种话题上进行讨论。
如果用户对 Claude 的表现不满,Claude 会告知他们,虽然自己无法从当前对话中学习或记忆,但他们可以按下回复下方的「倒赞」按钮,并向 Anthropic 提供反馈。如果用户提出了一个在单次回复中无法完成的长任务,Claude 会建议分阶段完成,并在每个阶段结束后征求用户的反馈。
Claude 使用 Markdown 格式来编写代码。在结束代码段后,它会立即询问用户是否需要解释或拆解代码内容。除非用户明确要求,Claude 不会主动解释代码。
The assistant is Claude, created by Anthropic. The current date is {}. Claude‘s knowledge base was last updated on August 2023. It answers questions about events prior to and after August 2023 the way a highly informed individual in August 2023 would if they were talking to someone from the above date, and can let the human know this when relevant.
It should give concise responses to very simple questions, but provide thorough responses to more complex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It cannot open URLs, links, or videos, so if it seems as though the interlocutor is expecting Claude to do so, it clarifies the situation and asks the human to paste the relevant text or image content directly into the conversation.
If it is asked to assist with tasks involving the expression of views held by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eople, Claude provides assistance with the task even if it personally disagrees with the views being expressed, but follows this with a discussion of broader perspectives. Claude doesn‘t engage in stereotyping, including the negative stereotyping of majority groups.
If asked about controversial topics, Claude tries to provide careful thoughts and objective information without downplaying its harmful content or implying that there are reasonable perspectives on both sides.
If Claude‘s response contains a lot of precise information about a very obscure person, object, or topic—the kind of information that is unlikely to be found more than once or twice on the internet—Claude ends its response with a succinct reminder that it may hallucinate in response to questions like this, and it uses the term 'hallucinate‘ to describe this as the user will understand what it means. It doesn't add this caveat if the information in its response is likely to exist on the internet many times, even if the person, object, or topic is relatively obscure.
It is happy to help with writing, analysis, question answering, math, coding, and all sorts of other tasks. It uses markdown for coding. It does not mention this information about itself unless the information is directly pertinent to the human‘s query.Claude 是
以下是中文翻译:
Claude 是由 Anthropic 创建的智能助手。当前日期是{},Claude 的知识库最后更新于 2023 年 8 月。Claude 会像 2023 年 8 月时一个高度知情的人那样回答问题,包括讨论 2023 年 8 月前后的事件,并在必要时告知用户这一点。
对于简单问题,Claude 会给出简洁的回答;对于复杂或开放性的问题,它会提供详细的回应。Claude 无法打开 URL、链接或视频,如果用户似乎期望 Claude 这样做,它会澄清情况,并请用户将相关的文本或图片内容直接粘贴到对话中。
当被要求帮助表达大量人群持有的观点时,Claude 会提供协助,即使它个人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会随后讨论更广泛的视角。Claude 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刻板印象,包括对多数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
如果被问及有争议的话题,Claude 会尽量提供审慎的思考和客观的信息,而不会淡化其有害内容或暗示双方的观点都有合理之处。
如果 Claude 的回应包含大量关于非常晦涩的人物、对象或话题的精确信息,即那种在互联网上可能仅能找到一两次的信息,它会在回答后简洁地提醒用户,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幻觉」(即错误的回答)。它使用「幻觉」这个术语是因为用户能够理解这个意思。如果 Claude 提供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存在较多记录,即使这些信息涉及相对冷门的话题,它也不会加上这一提示。
Claude 乐于帮助用户进行写作、分析、答疑、数学运算、编程以及其他各种任务。它在编写代码时使用 Markdown 格式。除非用户的查询直接涉及这些信息,否则 Claude 不会主动提及其自身的这些特点。
The assistant is Claude, created by Anthropic. The current date is {}.
Claude‘s knowledge base was last updated in August 2023 and it answers user questions about events before August 2023 and after August 2023 the same way a highly informed individual from August 2023 would if they were talking to someone from {}.
It should give concise responses to very simple questions, but provide thorough responses to more complex and open-ended questions.
It is happy to help with writing, analysis, question answering, math, coding, and all sorts of other tasks. It uses markdown for coding.
It does not mention this information about itself unless the information is directly pertinent to the human‘s query.
以下是中文翻译:
Claude 是由 Anthropic 创建的智能助手。当前日期是{}。
Claude 的知识库最后更新于 2023 年 8 月,它会像 2023 年 8 月时的一个高度知情的人那样,回答关于 2023 年 8 月前后的问题,仿佛在与{}的某人交谈。
对于简单的问题,Claude 会给出简洁的回答;对于更复杂或开放性的问题,它会提供详尽的回应。
Claude 乐于帮助用户进行写作、分析、答疑、数学、编程等各类任务。它在编写代码时使用 Markdown 格式。
除非与用户的查询直接相关,Claude 不会主动提及这些关于它自身的信息。
官方链接:https://docs.anthropic.com/en/release-notes/system-prompts
有没有可能让 Claude ai 将枯燥的论文 PDF、科学研究资料,重新梳理、设计转换成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互动小游戏?
于是找了几篇科学研究论文,例如海龟的研究、蓝鹊的介绍资料等等,将 PDF 上传给 Claude AI,请他用「儿童故事的方式」设计成问答冒险游戏,发现效果还不错!
基本上一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一个基本版本,如果想要调整,在 Claude AI 中来回几次问答修改,也不会超过两、三分钟的时间,然后就有一个可用的故事问答冒险游戏,通过游戏互动,可以学会某种科学或自然知识。
这个「超短时间内可完成」的效果,或许离真正商用游戏教程网站的要求还很远,但当作老师、父母给学生孩子的有趣测验,而且课堂、生活中随时需要,立即可以生成应用,已经绰绰有余,值得试试看。
下面就来看看我实际测试的其中一个「海龟大冒险」的真实操作过程。
首先,我在「 Claude 」 先上传一篇海龟研究的科学论文 PDF,结合下面的指令,请其根据论文设计出一个适合小学生的冒险故事互动游戏〔查找论文可用:SciSpace 论文研究 AI 助手,中文文献问答、摘要引用与报告改写〕:
///
下面是 Claude AI 第一个回答中就做出来的版本,已经有一个简洁的互动界面,可以按下开始冒险进行问答计分,但还有题目数量还不够多。
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只是简单的请他设计出更完整的游戏过程,在第二个版本中题目数量开始增加,但总分还不是 100 分。
于是我再次追问,请他根据总分是 100 分来设计题目,于是完成了第三个版本的互动网页。
这个小海龟大冒险的互动网页,可以直接在 Claude 右方的 「 Artifacts 」预览中互动,也可以下载成 HTML 文件,在浏览器中直接进入并游玩。
下面是几张游戏过程截图,他根据论文资料,设计出了一些有效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选项,勾选正确选项后会计算分数。
看起来中文内容等也都能正常分析与显示。
虽然没办法直接设计出图文搭配的视觉化内容,但这样基本的文字问答互动,是可行的,而且成功率高。
完成简单的故事冒险后,也会提供评分。
当然,如果你熟悉网页设计,你可以在这个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
但如果不熟悉网页设计, Claude 几分钟内就可以做出来的这个游戏化学习互动版本,也已经可以让父母跟孩子做互动,老师给学生做简单测验了。
很多时候带小孩去一些博物馆、科学馆,也常常看到这类简单但有趣的、故事性的问答互动。
而现在用 AI 可以快速的制作出各种版本,只要给他一篇论文资料,就能快速产出有故事性的问答小游戏。
下面是我利用蓝鹊研究资料的论文,设计的另外一个故事互动小游戏。指令如下,你可以复制其结构,只要换成你的主题,试试看生成你需要的学习小游戏:
如果你是使用 Claude 免费版本,要注意一些限制:
所以如果你是免费版本,更适合使用一篇短文,生成互动小游戏,作为自己临时的、随手的与问答互动需求。
6 月 1 日,Firefox 89 进入稳定版推送通道,带来了自 2017 年 Firefox Quantum 问世以来最大的界面改动,以及众多细节改进。Mozilla 在博客中写道,设计师们权衡并简化了 Firefox 的交互体验,使其更易于在每台设备上使用,帮助用户提高效率、减少干扰。[1]
这一版本究竟带来了哪些新功能,有何亮点与不足?我们不妨在这篇文章中一探究竟。
注意:本文撰写于 6 月 1 日前,基于 Firefox Nightly 测试版本介绍。
2017 年发布的 Firefox Quantum 采用了被 Mozilla 称为 Photon 的设计语言,Firefox 89 的界面设计则被命名为仅一字之差的 Proton。这可能与新版的重构思路有关,Firefox 设计团队调研了广大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交互热力图[2],希望在一次大版本更新中重新设计 UI 组件,并解决长期遗留的问题。因此,Firefox 产品高级总监 Mikal Lewis 表示,这次改版更像是在原版的基础上,由数不清的细节改进构成的整体。而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从上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原版设计中,地址栏右侧的几个按钮利用率极低,更不用说二级菜单中的项目了。因此,Mozilla 已经在 Firefox 88 中将「截图」操作转移至右键菜单,89 则更进一步,移除了整个「页面动作」菜单。别担心,里面的老朋友都还在,右键单击标签页,选择发送到其它设备,也是更符合直觉的方法。Mozilla 力推的稍后阅读工具 Pocket 优先级再度提升,于主工具栏上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不使用 Pocket 的同学大可点击「定制工具栏」,将 Firefox 改造为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图标重绘之外,这一功能与以前没多大差别,标题栏、工具栏与书签栏均支持高度自定义。「选项」、「附加组件」更名为更常见的「设置」、「扩展和主题」,从上个版本开始,截图也能添加到工具栏了。将视线转向底部,依然是熟悉的工具栏选项和主题管理。然而,点开密度菜单,问题就来了:我那么大一个紧凑布局呢?
年初开始测试的 Proton 早期版本中,Mozilla 本打算完全移除 Firefox 的紧凑布局,原因你大概也能猜到:切换入口过深,难以被用户发现。[3]为了确保新版的默认配置适合大多数人,Mozilla 决定将其与普通布局合并,但仍为触屏设备用户保留触控布局。不用说,这一决策激起了社区的强烈抗议,妥协结果是只对新用户隐藏相关选项,并且可以自行配置显示。
如果你全新安装了 Firefox,想试试紧凑布局,只需在地址栏键入 about:config
,选择接受风险并继续,然后搜索 browser.compactmode.show
,将值切换为 true
,即可在「定制工具栏」界面自由切换布局。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Proton 的界面元素间距比旧版更宽,紧凑布局也只是略窄于原来的普通布局,对显示面积就是生产力的网页浏览器来说,着实有些倒退。
抛开些许不快,让我们来看看 Proton 设计语言的整体效果吧。简化工具栏布局、去除分隔线、收窄图标线条等措施多管齐下,Firefox 89 给我留下了更加清爽的印象,设计的一致性也更强。尽管在其它地方竭力减少 UI 层级,塑造扁平化体验,活动标签页却采用了浮动设计,与背景区分,直观明了。此外,后台标签的音频控件已合并至网站图标,不会多占一个位置了。
菜单也得到了重新梳理,工具栏最右侧的应用程序菜单中,选项前的图标已不见踪迹,排序也有所变化。「我的足迹」被拆分为书签、历史、下载三项;编辑控制成为了工具栏中的独立按钮;定制工具栏等不常用功能统一收纳进「更多工具」;所有按钮均依照用途组织分类。在 Windows 平台,右键菜单由系统样式改为更美观的 Proton 风格;macOS 恰好相反,从带有 Firefox 特色的自定义样式换成了不加修饰的原生风格。
除了桌面客户端,Firefox 移动版应用也迎来同步更新,为全平台换上 Proton 界面设计。Android 客户端将「受同步的标签页」从菜单栏调整至标签管理界面,新增手动同步按钮,使用更方便。Mozilla 还与 WebCompat 合作,允许用户报告无法正常渲染的网页,由志愿者请求网站所有者修复。iOS 客户端同样改进了标签页逻辑,并提升搜索体验,在地址栏添加搜索引擎图标,打开新标签页时自动弹出键盘。比较可惜的是,Android 版 Firefox 重构至今,仍未针对平板设备优化,希望 Mozilla 能在日后带来接近 iPadOS 的体验。
一望即知的设计革新之外,Firefox 89 还提供了例行的问题修复及功能改进,我们不妨在本节发掘这些潜藏于水面下的改动。
作为 Firefox 的主打卖点之一,Mozilla 一直在实践个人隐私保护领域的前沿技术。在 Firefox 89 中,隐私浏览模式会强制启用 Total Cookie Protection 特性,阻止所有跨网站 Cookie,包括但不限于跟踪性内容。你也可以在「隐私与安全」设置中启用增强型跟踪保护的严格模式,将它应用到所有窗口。Firefox 89 还带来了第二代 SmartBlock 功能,使用本地组件替换第三方脚本,拦截在线跟踪器的同时,保证网站正常运作。
Firefox 89 解决了 macOS 客户端的诸多历史问题,在广色域显示器上,网页颜色将不再过饱和;未标记的图像将被视为 sRGB,标记为 sRGB 的图像颜色将与 CSS 匹配;全屏浏览时,将鼠标指针移动至屏幕顶部不会导致标签栏被系统菜单栏遮挡,并提供隐藏工具栏的选项。更振奋人心的是,滑动至页面底端将触发弹性滚动效果,在触控板上两指双击还能缩放聚焦的内容。
Firefox 89 介绍了一种 Web 表单控件的非本机实现,提供全新的现代设计,改善了网页加载性能。在开发者方面,Firefox 89 已支持 Event Timing API 和 CSS 强制颜色查询,前者允许页面测量从用户首次交互到浏览器实际处理事件的延迟,后者将在操作系统启用高对比度等特殊配色方案时激活,确保更好的无障碍兼容性。
近些年来,Firefox 的几乎每次界面改版,都会招致社区的巨大争议。虽然我同样对 Proton 砍掉紧凑布局感到不满,但 Mozilla 的不断探索却不应被否定。在微软「叛逃」Chromium 阵营后,独立的 Firefox 的存在更显得弥足珍贵,我也由衷希望为自由而生的 Firefox 能越来越好。
Firefox 89 正式版已于 6 月 1 日面向全球用户推送,如果正使用其它浏览器的你也跃跃欲试,可以前往 Firefox 官方网站 下载使用。
iOS 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开发者与苹果间斗智斗勇的历史。从小组件、色温调节到自动化操作,开发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对抗 iOS 的封闭桎梏,并在多处细节上取得胜利,让原本的第三方功能被添加至正式版当中。
其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 iOS 11 引入了原生的文件 App,允许我们在手机上浏览各种来源的文件,更轻松地管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而在此之前数年,知名 App 开发商 Readdle 就已经为我们带来了一款 iOS 上的文件管理工具,很直观地将其命名为 Documents。
在原生文件管理器功能不断得到强化的今天,我认为 Documents 仍有用武之地,不少特性甚至很难被取代。至于这样说的原因,我们不妨在本文探寻一二。
Documents 的基础功能,当然是收纳及管理你的文件。它支持几乎所有常见格式,可以解压 ZIP 和 RAR 格式压缩包、播放 MP4、MKV、MOV 等格式视频、打开 Office、iWork 文档等。你可以通过文件夹层级整理文件,并打包压缩、通过邮件发送、添加星标或颜色标签等,与 macOS 上的访达无异。
浏览图片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最高频的操作之一,而 Documents 不仅支持 PNG、JPG、GIF 等常用格式,还可以打开 SVG 等专业图像格式,甚至可以将图像转换为 PDF 格式(需要安装 PDF Converter),是设计师们的好帮手。
工作累了,不如听首歌放松一下吧。除了管理文档外,Documents 也是款优秀的媒体播放器,支持播放列表、循环播放、随机播放、隔空播放等诸多功能。稍显遗憾的是,Documents 的专辑封面识别功能似乎存在问题,部分在访达中可正常显示的封面无法在 Documents 中显示。
如果你喜欢读书的话,Documents 还可以成为你的最佳伴侣。除了我们最熟悉的 TXT 格式外,Documents 还支持 EPUB 这一专为电子书设计的格式文件。Documents 可以自动识别书籍的目录信息,还能够调整页面背景颜色、字体等,功能齐全。
在上文中,我们曾提到,Documents 的支持格式涵盖 Office 和 iWork 两大平台,这一特性也使其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不论你的同事正在使用 macOS 还是 Windows,TA 发来的文件都能在你的手机上完美显示,团队协作更轻松。
除了阅读文档外,Documents 的另一项绝活是 PDF 批注。Documents 为你提供了画笔、放大镜、文本、形状、图章、高亮、下划线、删除线等数种标注工具,如果你同时安装了 Readdle 自家出品的 PDF Expert,还能解锁 PDF 编辑功能,文字图片随心插入。
Scanner Pro 是 Readdle 的拳头产品之一,提供了高效准确的扫描功能,允许你将所有纸质文档永远保留。同为 Readdle 出品,Documents 也支持与 Scanner Pro 集成,让你在一个 App 内管理所有扫描文档,还能利用 OCR 技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并自由复制使用。
下载是 iOS 原生缺失已久,大多数人又无法离开的功能。为此,Documents 专门开发了内置浏览器,可以从底栏快速切换,粘贴网址即可下载大部分类型的文件。你也可以在其它 App 中利用分享菜单快速发送网页至 Documents,省时省心。
到了 iOS 13,苹果终于给 Safari 加上了下载功能。只需要访问想要下载的链接,Safari 就会自动提示你是否要下载文件,并将其保存至 iCloud 云盘的「下载项」文件夹中,可以在其后拷贝到 Documents 使用。
除了访问本地和 iCloud 云盘中的文件外,Documents 还支持添加多种第三方服务,包括 Dropbox、Google Drive、OneDrive 等主流网盘及 WebDAV、FTP、SFTP 等传输协议,让你在一个 App 内统筹所有文件相关事宜。
此外,Documents 还推出了类似「隔空投送」的 Readdle Transfer 功能,只需要两部设备都安装有 Documents,就能快速端对端传输文件。如果你正在使用电脑,也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 此网址 与移动设备建立连接,轻松管理手机文件。
如果你已经心动,不妨打开 App Store,免费获取 Documents by Readdle,部分进阶功能需要安装同厂其它 App 才能使用。
如果你还在使用 64 GB 的手机,可能会时常面临存储空间不足的窘境。这时,除了忍痛清理相册和聊天记录外,还可以试试用系统自带的 App 代替部分第三方应用,节省空间的同时享受原生的丝滑体验。
在本文中,我就为大家整理了 14 款各系统平台的优秀自带 App 和使用技巧,希望你也能有新发现。
许多 iOS 用户的主屏幕角落都会有一个名为「删不掉」的文件夹,专门用来安置蒙尘的系统自带 App 们。如果你也曾这样做过,不妨再给它们一次机会,试试本章提到的使用技巧吧。
近几年来,每次 iOS 大版本更新都会为备忘录添加新特性,也让它从纯粹的便签工具逐渐演变为了现在的全功能笔记应用。就像苹果官方介绍的那样,备忘录可以「轻松添加几乎任何内容」,无论是图片、文字、链接,还是表格、清单、手绘,它都来者不拒,还能直接扫描文稿,并自动裁边。
备忘录的一大优势,就是与 iOS 系统的深度整合。除了 iCloud 多端同步外,你还可以从主屏幕 3D Touch 菜单、通知中心小组件、控制中心快捷方式等位置快速创建新笔记,或者直接召唤 Siri 帮忙,这也是第三方笔记 App 难以做到的。
在即将正式推送的 iOS 13 中,苹果还大幅强化了备忘录的搜索功能,并进一步加入了 OCR 文字识别功能。简单来说,你可以直接搜索图片附件及手绘中的文字,准确率也相当高,甚至成功匹配了带连笔的潦草字符,可谓课堂笔记整理利器。
关联阅读:
在 iOS 13 中,提醒事项也得到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更新,加入了智能列表、自然语言识别诸多新特性。在本文中,我也将以 iOS 13 为基础介绍提醒事项的优势,帮助你在正式版发布后快速上手。
让我们从智能列表说起,iOS 13 的提醒事项加入了今天、计划、全部和旗标四个任务筛选维度,将任务按提醒日期、重要程度等分类。此外,提醒事项还支持创建子列表和子任务,通过简单的拖拽手势即可高效归纳日程。
iOS 13 的提醒事项还在键盘上方为我们安置了快捷工具栏,可以一键设置提醒日期、位置、旗标和图片附件等,不用手动点选或跳转至其它 App。此外,iOS 13 的提醒事项还支持简单的自然语言识别,如「明天上午 9 点」等,可以通过键盘选字栏填充。
使用提醒事项安排任务还有一项好处,那就是关联手机联系人,并获得智能提醒。你可以在任务详细信息设置页添加指定联系人,并在与 TA 通过短信或 iMessage 联系时收到通知提醒,不再遗忘任务。
关联阅读:
随着时代的变迁,听播客这一小众的习惯也逐步走向大众视野。如果你还不确定要买 Pocket Casts 还是 Castro,不妨先试试 iOS 自带的播客 App。它支持调整播放速度、插播、待播、新单集提醒等功能,设计语言与 iOS 高度一致,简洁易用。
依托 iTunes 商店、品类齐全的内容资源是 iOS 原生播客 App 的另一长处。它不仅汇聚了全球优秀播客资源,还支持按听众人数、出品方等分类查询,并在详情页面底部提供了相似播客推荐,寻觅新欢更容易。
关联阅读:
尽管 iOS 无法设置默认浏览器,打开链接时始终使用 Safari,但许多用户还是会选择安装一个第三方浏览器备用。其实,掌握一定技巧后,Safari 浏览器已经能满足我们的绝大部分需求。
Safari 技巧之一,是「长按」。出于简洁考虑,Safari 将不少功能选项都藏了起来,需要通过长按来唤醒。举例来说,长按多标签页界面下方的「加号」,可以查看最近关闭的标签页;长按网页浏览工具栏上的「前进」或「后退」按钮,可以查看操作历史记录;长按「书签」按钮,可以批量添加收藏、加入阅读列表;长按「多任务」按钮,则可以关闭全部标签页或新建无痕浏览标签页。
Safari 技巧之二,是「重按」,即 3D Touch。你可以在支持阅读模式的网页中重按地址栏左侧按钮,快速进入和退出阅读模式;也可以重按任意链接,进行预览和添加至阅读列表等操作;还可以重按 Safari 浏览器的桌面图标,执行快捷操作。
Safari 技巧之三,是「分享」,这也可以说是解决 Safari 痛点的不二法门。你可以将网页分享为 PDF 以添加标注;也可以分享给第三方 App 实现长截图、翻译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原生功能的不足。
关联阅读:
与被苹果直辖的 iOS 系统相比,开放的 Android 各 ROM 之间差异相当大,系统自带的 App 也各不相同。在本章中,我将介绍 4 款打着 Google 标的 App,希望它们的表现能胜过 MIUI 自带的竞争对手。(笑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Gboard 在云词库方面远逊于国内竞品,但我仍将其作为心目中的最佳 Android 输入法。究其原因,首先是支持数百种输入方式,包括你或许根本没听说过的阿斯图里亚斯语、巴塔克曼特宁语等当地人都不一定常用的语言;也包括全拼、九键、手写、笔画等中文模式,还提供了 6 种主流双拼方案。如果你需要多语言混合输入,Gboard 很可能是唯一选择。
Gboard 的另一优势,是与 Google 的深度整合。你可以点击键盘左上角的 Google 图标,直接搜索网页,并在键盘内获知结果,无须跳转至其它 App。同样的,你也可以在网络中搜索表情包、GIF 动图等,并一键分享至聊天工具的输入框中,发送给好友。
此外,Gboard 还提供了不少实用功能,如剪贴板管理、文本编辑工具、悬浮键盘、单手模式、Google 翻译等。你还可以在 Gboard设置中更换键盘的主题背景,让它更适合你。
关联阅读:
iOS 有备忘录,Android 当然要用 Google Keep。作为一款轻量级的笔记工具,它可以添加文字、图片、绘图、录音、清单和提醒,并支持语音自动转文字。与备忘录不同的是,在 Keep 中添加的图片会统一安置在笔记正文上方,不支持图文混排,但更加醒目。
除了标签外,Keep 还支持自定义笔记的背景颜色,不同类别的笔记间互不干扰,一眼扫过就能找到想要的笔记。如果你已经参考完毕,还可以通过滑动手势将其归档,或者发送至 Google 文档进行下一步处理。
关联阅读:
与其使用课程格子、超级课程表等第三方 App 记录上课时间,我更偏向于使用日历来管理一切。在 Android 上,Google 日历可能是最佳选择之一。它采用了标准 Material Design 设计,还会为不同月份和特殊节日展示精美插画,别有一番趣味。
新建事件时,Google 日历支持活动、提醒和目标 3 种类型,分别对应日程安排、待办事项和习惯养成,均支持多设备同步。其中,在设定目标时,Google 日历会智能建议频率、持续时间等信息,并通过提问一步步引导完成设置。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Google 相册都称得上同类应用中的翘楚。除了基础的本地相册管理外,它还提供了高画质照片无限容量上传、(已取消)强大的照片后期编辑、影集在线分享等功能。其中,照片后期编辑允许你添加滤镜、调整曝光、对比度、饱和度、色温等,还能在应用内调用其它修图工具。
得益于 Google 雄厚的 AI 技术积累,Google 相册可以智能识别照片中的面孔、事物、地点等,个人体验准确率高于 iOS 和 Windows 10 的自动分类功能。此外,Google 相册还会智能建议你归档屏幕截图、旋转照片方向、回顾往年今日等,甚至可以自动优化带瑕疵照片。
如果你想留住回忆,不妨利用 Google 相册的内建功能创建影集、影片、动画和拼贴,上传至云端,以供随时观看。Google 相册的影集功能支持添加文字说明和地点标记,用来记日记也毫无违和感;动画和影片功能支持将多张照片组合为动图或短视频;拼贴功能则是发朋友圈或微博的好帮手。
关联阅读:
如果你经常浏览少数派,或许对 macOS 上的知名效率工具都如数家珍。其实,不少 macOS 自带应用都传承着苹果优良传统,设计精美、功能够用,我们不妨在本章认识一下其中几位。
预览可能是最被低估的 macOS 原生应用之一,你或许只把它当作鸡肋的图片查看器,却忽视了其强大的编辑功能。以图片为例,预览提供了画笔、形状、文本、签名等标注工具和调整颜色曲线、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后期处理工具;如果你正在阅读 PDF,预览还允许你添加高亮、下划线、删除线等,足以应付日常所需。
预览的另一项技能,是压缩、转换和合并图片及 PDF。你可以方便地调整图片尺寸、格式,达到压缩体积的目的。借助预览,你还可以轻松拼接合并多张图片,首先用预览打开想要添加上去的图片,随后按下 ⌘Command-C
复制,接着打开背景图片,按下 ⌘Command-V
即可,还能自由调整大小、位置等。
此外,你还可以用预览编辑 GIF 动图。打开 GIF 后,其包含的帧会依序展示在左侧边栏中,可以拖拽移动顺序、删除指定帧等。同样,如果你想给 GIF 添加图片,只需要直接把它拖进来进行了,预览会自动保存更改。
关联阅读:
在 macOS 上查询单词释义,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三指轻点触控板,召唤自带的词典应用。但由于词库较少、入口较隐蔽,许多人还是会选择安装欧路词典、有道词典等第三方应用。
其实,经过一番调教,macOS 原生词典 App 也可以很好用。比如饱受诟病的词库,就可以通过安装网络上的第三方词典文件来解决。以使用最广泛的 MDX 格式为例,你可以通过 GitHub 上的 PyGlossary 项目来转换为 macOS 格式;StarDict 文件则可以使用 DictUnifier 转换。完成后,将得到的词典文件移动至 /Library/Dictionaries
即可正常使用。
除了三指点击触控板外,你还可以在设置中将触发手势更改为单指用力点按,或者选中单词后右键查询,也可以通过聚焦搜索直接查询生词。当然,更直观的方法是打开词典 App,在上方的搜索框内输入单词或短语。
关联阅读:
iOS 上有快捷指令(Shortcuts)这一自动化效率利器,macOS 上则有自动操作(Automator)发挥相似的功效。它可以帮助我们创建应用程序、工作流程、工具插件、听写命令等,通过简单的拖拽即可设计出完整的自动化流程,并保存以供日后使用。
选定要创建的脚本类型后, 你应该会看到下图所示的界面。其中,左侧是操作库,表示自动操作可以执行的命令种类;右侧是编辑区域,可以将左侧的操作拖拽组合进去,与快捷指令操作方法类似。自动操作支持包括 Shell、JavaScript、AppleScript 脚本等在内的近百种操作,还能够与第三方 App 集成。
活用自动操作,你就可以实现图床上传、解压缩、自动整理文件夹、批量重命名、提取 PDF 中文字、合并 PDF、转换图片格式、拼接截图等进阶玩法,不妨前往 少数派 Automator 标签 下了解更多。
关联阅读:
曾经,Windows 的自带系统应用还是被人嫌弃、被各修改版精简的存在。但在 Windows 10 发布后,基于UWP 架构的全新系统应用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其中也不乏精品,比如本章将介绍的 3 款应用。
从 Outlook 到 畅邮 折腾一圈后,我最终还是用回了 Windows 10 的原生邮件应用。要问原因,首先是颜值过关,半磨砂的流畅设计语言、可随心定制的主题颜色和布局、精美的背景图片选择等都令它从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
颜值之下,Windows 10 邮件应用的功能也令我满意。智能分类重要邮件、优雅高效的滑动手势、多账户聚合管理、与日历、人脉、待办集成,都让它成为了不输 Outlook 的邮件客户端。如果你的邮箱地址较多,还可以将主账户单独固定在「开始」菜单,即时获知新动态。
今年三月,微软宣布将 Windows 10 自带计算器开源,并将代码完整上传至了 GitHub,一时间吸引了各路开发者目光。这一项目不仅收获了近 1.8 万 star,还被移植到了 iOS、Android 等平台上,从侧面可以看出其质量之高。
那么,Windows 10 计算器究竟高在何处?除了流畅设计和精致的交互效果外,它还支持全键盘操作、科学模式、进制转换、日期推算等,并提供了货币、体积、长度、重量、温度、能量、面积、速度、时间、功率、数据、压力和角度等十余种进制转换工具。如果发布在 App Store 中,至少可以收费 30 元了。(逃
经过数次迭代与重构,在 Windows 10 五月版更新中,系统自带的截图功能已经成为了可与第三方应用一较高下的存在。除了基础的全屏截图、窗口截图外,Windows 10 原生截图还允许你绘制任意形状的截图区域,并占用 PrtSc
键,使用更友好。
截图完成后,自然要标注。点击截图成功的通知后,你就能够进入草图绘制窗口。微软为你准备了铅笔、记号笔、荧光笔和直尺等工具选择,虽然缺失了我们常用的形状、马赛克等工具,但应急使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经常上少数派的用户容易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遇到需求,先搜索有没有合适的第三方 App,并愿意为之付费。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系统自带的 App 已经提供了针对性的功能,而且占用内存更低、使用门槛也更简单。下次遇到这种问题,不妨试试给原生应用一次机会,让系统功能物尽其用。
在前面的发布会总结博文,我跟大家讲,苹果的中心正在往系统(生态)和服务上面转移,硬件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惊艳了。但直到这次 iPadOS/iOS 13 发布正式版本,我升级并体验了之后,才直观地看到苹果在生态和服务方面做的努力以及其高质量的呈现。
本次将以图文的形式和大家聊聊这次更新了什么,我为什么要升级,有哪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在安装体验之初我在我的 Teleram 频道作了一个简单的体验报告:
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关注一下,有些东西不好写成长文,我会发在频道中。
TG交流群:Newlearnerの水群
iPad 第五代(2017款)
iPhone 7 Plus
在开始之前必须要和大家聊聊我的升级观念,我一直认为「硬件应该与软件版本相适应」「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好用的版本」「没有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功能性更新,不要随意升级」。
「硬件应该与软件版本相适应」,也就是说,17款 MBP 最好安装 macOS Sierra 或者 macOS High Sierra。如果一味地给老硬件升级新系统,会带来问题。
「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好用的版本」,在本次升级之前,我的 iPad 和 iPhone 停留在 iOS 11.1,MacBook Pro 直到目前还停留在 macOS High Sierra 10.13.2。可能是因为这几年苹果的系统更新问题频发,尤其是 iOS 11 带来的卡顿、性能限制等,让我对苹果的系统不是很放心。
总结来讲我是一个对升级很佛系的人,一个系统满足我想要的功能、够稳定,我会一直停留在该版本。我知道升级了可以带来一些新的 features,但很多对我来讲是华而不实的,稳定性第一。
非常简单,因为 iPadOS 从 iOS 独立,是一个有很多新功能的大版本更新。我本人对 iPad 需求不是很大,因此有尝鲜和试错的资本。而 iOS 一开始我是不想升级的,因为手机常用到,不想要冒险。在升级 iPadOS 之后我感受到了新系统的“丝滑”,于是在昨天也升级了。
我低估了 iOS 的兼容性和强大的优化,在两台两年多的老设备上 13 系统表现十分出色,之前卡顿的问题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而 iPadOS 则让人眼前了一亮,请允许我运用自如:”awesome!”
重点想来说说 iPadOS,我觉得 iPad 的系统升级有两次跨越。第一次是 iOS 11 为 iPad 增加底部的 Dock 栏,第二次则是本次 iPadOS 13 全面的升级,可以看出苹果正在将 iPad 往一个「平板电脑」的方向发展,而不满足于做一个大号的 iPhone。
*由于我长期没有升级,因此以下内容默认将「iOS 11」和「iPadOS 13」进行比较。
从直观感受来讲,屏幕的利用率更高了。在 iPadOS 上,主屏幕布局现有「更多」和「更大」两种布局方式,前者每页最多可以显示 30 个 App 图标,后者则是之前版本的 20 个大图标。除了在初始设置中进行选择,你也可以在「显示与亮度」中自行切换。
除此之外,原本单独占据一页用于放置各种小组件的「今天」视图,也可以和主屏幕的第一页融为一体。在主屏幕上向右轻划,即可拉出「今天」视图,与 App 图标分占一页。
而「控制中心」则通过右上角下拉调出,这和 iPhone X 之后的 iOS 系统体验一致。菜单栏也做了修改,去掉了左上角的”iPad“字样,改为时间和日期,将 WIFI、VPN 等图标放在了右上角。
iPadOS 包含了 iOS 13 针对底层优化的基础新特性,而这正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提升。例如启动速度相较 iOS 12 提升 100%、 更小体积的应用安装包(减小 50%)和升级包(减小 60%)等。
给我的体验是很「丝滑」,不管在看视频、处理文字的时候有多少弹窗,没有出现卡顿的情况。可能 iOS 11 负优化实在是太多了,iPadOS 13又太优秀,目前来讲滑动、点击、开屏等体验都好了一个层次。
此外,到今年的iOS 13.1中,系统内已经包含141个使用Swift的二进制文件,相较于iOS 12直接翻了一倍多。在iOS 13系统当中,新的“查找”App、“提醒事项”App以及Sidecar都已经使用了新开发语言编写,在健康、Books以及快捷指令等App中也都使用了Swift。同时,一些第三方开发的应用也都有部分是基于Swift编程语言编写。
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新增的暗黑模式,体验感很不错。我个人偏向暗黑系,平时使用的软件如果支持黑/蓝黑皮肤我会应用。这次 iOS/iPadOS 带来了系统级别的支持,当然不能错过。遗憾的是目前系统的正式版刚刚发布,支持的软件和网页还不太多,希望能够抓紧跟进。
Hapic Touch 可能令很多手持旧款 iPhone 的用户不满,但对于没有 Taptic Engine 的 iPad,这绝对是一件好事情。苹果取消 3D Touch,改为 Hapic Touch,就是要给 iPhone 与 iPad 相同的体验。
目前我发现 Hapic Touch 有以下几个用途:
分屏浏览此次则支持了同一应用分屏,也就是俗称的「应用多开」,此前只有 Safari 支持这一功能,而现在无论是系统自带的应用,还是第三方应用(例如 Microsoft Word) ,都能通过侧拉或是分屏来复制出另一个独立运行的窗口,在多任务界面也会分开展示。再也不用为了同时看两份 word 文档同时下载 MS Office 和 WPS 了。
侧拉的应用界面在原先独立窗口的基础上,在下方增添了熟悉的触摸条,让我们可以像使用 iPhone 上的多任务界面一样快速切换 App。值得注意的是,侧滑界面的多任务与系统的多任务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界面,把常用 APP 放到侧滑多任务里,使用时只要侧滑呼出便可,非常方便。
苹果在 iPadOS 和 iOS 13 的文本输入方面下了大工夫,之前 iPad 到处选光标位置的尴尬还历历在目,到 iPadOS 这种尴尬不复存在了。苹果带来了全新的文本输入体验,包括:
此外,键盘也新增「取消固定」「浮动键盘」「拆分键盘」三种模式:
之前的 iPad 为什么不能称为「电脑」,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受制于 iOS 相对封闭的生态,其中一个痛点就是文件管理。毫不客气的讲非常反人类,定位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居然不支持外接存储设备。一切都围绕内置的”文件app“转,只能通过云端或者 Airdrop 互传文件,系统内部的 APP 互为沙盒,不能直接读取各自的文件。之前这种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软件(比如 Documents)来解决,而外接设备更是想都不敢想。
这次升级后,文件管理 APP 体验更像 macOS 上面的访达:
而 Safari 浏览器,也更加的「桌面化」了:
在没有加入「鼠标」这个功能的时候,一遍敲两下键盘一遍用手划拉屏幕的画面实在太美。我常常想,作为一款「平板电脑」,为什么 iPad 不支持外接鼠标。iPadOS 正式引入了这个功能,这也是我升级的几大动力之一。
鼠标模式可以在「设置」—「辅助功能」—「触控」—「指针设备」中开启并自定义。支持自定义按键功能,配合我的 M720 可以做到一个鼠标浏览应用、返回桌面、下拉通知、切换APP,打开控制中心。支持自定义鼠标样式和大小,如果想要鼠标和虚拟键盘同时使用,请勾选「显示屏幕键盘」选项。
现在配合外接键盘和鼠标,体验尚可。目前存在不足的地方是鼠标只支持”自然方向“滚动并且不可以更改,鼠标不能设置「回到上级/返回」的功能,其他都挺满意的。
上面的视频显示的操作步骤全靠鼠标完成,但目前系统正式版刚发布不久,有些软件还没有做好适配。
1、相比于 iOS 11,新增了「屏幕使用时间」「电池管理」等系统内置设置,十分直观
2、针对照片、截图、视频处理有了更多的工具选择,尤其是视频编辑,非常好用。不知道苹果什么时候给截屏编辑加上「马赛克」这个选项。
3、「控制中心」中可以通过 Hapic Touch 选择连接哪个 WiFi 了,无需每次去设置中选择。
4、音量显示不再位于屏幕正中间,审美水平大幅提高,改为侧边栏或者顶部显示。选择静音和恢复还有铃铛动画。
5、等等
在今年的苹果春季发布会上,苹果推出了 Apple TV+ 和 Apple Arcade 这两个订阅服务。如今,他们已经登陆各大平台。
苹果的原创流媒体平台 Apple TV+ 将在兼容的智能电视、 Apple TV 4K 以及 iPad、Mac 和 iPhone 上提供最高标准为 4K Dolby Vision 和Dolby Atmos 的服务。
Apple TV+ 将于 11 月 1 日推出,提供部分剧集,稍后还会有更多。价格为 4.99 美元每月,可以家庭共享,十分美丽。而 iPad 无疑也是追剧神器之一了,下面是 iPadOS 的 Apple TV+ APP:
Apple Arcade 是线上电子游戏订阅平台,已经正式上线 iOS、macOS 及 tvOS平台。目前已推出超过 50 款游戏,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出,可惜中国大陆不在首发国家之内。目前已推出超过 50 款游戏,苹果声称将会在下半年完成预计的 100+ 数量目标。费用也是 4.99 美元每月,支持家庭订阅。
非常惊艳的系统,以至于我安装好之后大呼”awesome”。有了 iPadOS,iPad 又向桌面化前进了一步。很多人吐槽 iPad 徒有「生产力工具」的名号,实则是爱奇艺神器,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强大的桌面级应用来到 iPad。使用下来十分流畅,虽然很多新功能还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也有很多软件暂时没有做适配,但我不后悔升级。
iPadOS 还有一个重磅功能就是「随航」(Sidebar),但我对这个功能不感冒,有外接扩展屏幕需要建议去买显示器屏幕。
因为不支持 Apple Pencil,这也是一台两年多的老设备,也就不给大家演示 Apple Pencil相关的内容和续航测试了。如果你们问我:”要不要升级?“”升,别犹豫“
iOS 13 的 体验和 iPadOS 相近,同样很丝滑。除了 iPadOS 的独占功能之外,剩下的功能基本重合,这里就不赘述了,只说几个点:
– 滑行输入还没有完全适应,目前还是二指禅更快些
– 捷径app默认不允许安装第三方捷径,可以先安装一个内置捷径,然后到设置开启“允许第三方”
– 丝滑体验,体现在通知来的时候、切换应用的时候
– 续航依然不好测试,因为我这块用了两年的电池本身就不行了,正打算换
– 信号因为 7P 用了高通的基带,因此本次升级并没有感受到明显变化
– 电池设置里面多了一个ai充电,可以根据你充电的习惯调整 80% 之后的充电速度以保护电池
– 终于解除了 4G 下软件不得超过 200M 的限制
– 虽然之前魔改的信号小圆点、5G样式等没有了,但丝滑就够了
单独说一下 Hapic Touch,人们褒贬不一。有一点需要明确,这是苹果为了腾出空间增大电池以及做到 iOS 和 iPadOS 平台同样体验所做的妥协。不管喜欢也好,讨厌也好,这是一个趋势。
我想槽点主要在于重按 3D Touch 和短按 Hapic touch 会同时生效、重新排序图标需要按更长的时间,二者不可得兼,电池变大了、iPad 体验变好了,总要付出点代价。
最后来谈谈这两个系统还有什么缺点和不足的地方:
– 续航有下降的趋势,即使电池不行也可以感受到,希望后续版本可以改进
– 在日常使用中有轻微的发热现象,但可以接受
– 很多软件不支持暗黑模式,也没有为 13 系统做适配
– 很多软件不支持辅助鼠标滚轮,仍需要使用鼠标拖拽
– App Store 切换账号比之前麻烦,需要滑动更长的距离,但没有App Store小红点数量提示了
– Airdrop 因为在 iPadOS 13根据设备区分传送对象,和之前的旧系统macOS 10.13.2 和 iOS 11.1 配合使用时只显示一个头像。点击传送后两台搭载旧系统的设备会同时收到文件
– 键盘的拆分模式和浮动键盘在某些不适配的app会出现未知 bug
总的来说瑕不掩瑜,iOS 11 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而 iOS 13 和 iPadOS 13 改变了我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用着两年前的设备,搭载最新的系统,享受最新的功能,体验还不错。我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由于没有正儿八经为大家做续航测试,可以移步「尝鲜派」续航测试:传送门
刚刚收到了 Magic Keyboard (妙控键盘) for iPad Pro (11-inch)。Apple 在今年年初悄无声息的发布了配备双摄的 iPad Pro 2020 款,性能变化不大,主要是起配 128GB、价格下调。最主要的更新就是适配鼠标和触摸板的 iPadOS 13.4 以及刚刚开卖的 Magic Keyboard for iPad Pro。新的键盘同时支持 2018 和 2020 款 iPad Pro。这一代有着更好的支撑模式,改进了键盘,新增了 Type-C 充电,并增配了类似 Mac 的多点触控板。
需要注意的是,该键盘使用专门的协议与 iPad 通信,不支持蓝牙。也就是说,只能给 iPad Pro 使用。
重量:论重量,该键盘重量远大于 Magic Keyboard for Mac 加上 Magic Trackpad for Mac 的重量。因此便携度还是 Mac 所配的键盘和触摸板更优。11-inch 键盘的重量为 600g 左右。作为参考,11-inch iPad Pro 重量为 471g;11-inch 智能键盘夹(Smart Keyboard Folio)为 300g 左右;Magic Keyboard for Mac 加上 Magic Trackpad for Mac 的重量为 231g + 231g = 462g,何况后者比 iPad 的触摸板还要大很多,并支持 Haptic Feedback。安装上该键盘会使设备增重一倍多,实在有点夸张。主要问题是双面保护的问题,如果能够省去背面的保护,重量应该能轻不少。
类别 | 型号 | 重量 |
---|---|---|
iPad 11-inch | Magic Keyboard | 593g |
机身 | 471g | |
Smart Keyboard Folio | 297g | |
机身 + Magic Keyboard | 1.06kg | |
iPad 12.9-inch | Magic Keyboard | 699g |
机身 | 641g | |
Smart Keyboard Folio | 407g | |
机身 + Magic Keyboard | 1.34kg | |
Mac | Magic Keyboard | 231g |
Magic Trackpad | 231g | |
MacBook | 13-inch Air | 1.29kg |
13-inch Pro | 1.37kg | |
16-inch Pro | 2.0kg |
* Magic Keyboard for iPad Pro 和 Smart Keyboard Folio 的重量均不是官方数据
我的触摸板默认没有开启三指切换多任务的手势。需要进入设置、主屏幕与程序坞、多任务中找到 “手势” 开关开启。开启后在屏幕上四指也会出发多任务。
若开启指针动画,当移动到按钮上方时,指针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按钮高亮的吸附效果。此功能可以关闭,关闭后更接近在 macOS 上的使用体验。
同样的,默认 iPadOS 会开启触摸板惯性,关闭此功能会更接近在 macOS 上的使用体验。
类似 Mac,iPad 也推出了辅助点按功能,可以代替 Haptic Touch,非常好用。
两指按下辅助点按
根据我的个人体验以及网上的说法,该触摸板明显比第三方的好用,效果与 Magic Trackpad for Mac 相当。似乎苹果目前对第三方触摸板在多点触控以及移动光标的流畅度上有 Bug(也可能是有意而为)。
该键盘使用最新的的剪刀式结构,介于最新的 16-inch MacBook Pro 和 Magic Keyboard for Mac 的手感。相比智能键盘夹(Smart Keyboard Folio)打字体验好太多。
尽管触摸板不支持 Haptic Feedback,但整个触摸板均可物理按压,不存在某一个角不好用一说。
两个角度控制的地方阻尼足够,无论什么角度放置,仅凭借 iPad 自身重量均无法使其自己转动。可放在腿部使用。
总体使用体验尚可,唯一缺点就是太重且两个面都很厚(背面由于支持充电和角度调整,也远大于普通双面夹)。此外就是似乎本次外壳材质较上一代没有变化,使用久了会严重变质。
可以前往 Apple Store 实体店或者在线商店购买。使用教育优惠可以便宜 ¥200,学生教师均可使用。购买时注意选择键盘样式,我购买的是美式英语。国内实体店可能只有简体拼音版。
一直以来,为了 Google 服务,使用的是 Android 系统。然而对于国内 …
The post 设置AppStore账号地区为国外地区 first appeared on 浮茗诗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