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建设性意见|打人不打脸,哈萨克斯坦这下手也太狠了……

file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生孩子”的话题,看到好多作者都发了评论。

img

这事情是非黑白太过清晰,就是一个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都很低的老头儿在国际交流场合暴露出真实嘴脸的闹剧,我也没啥新观点新角度,所以就没写。

直到我今天看到哈萨克国际通讯社的微博,实在是坐不住了……

img

img

从昨天到今天,哈萨克国际通讯社连发多条微博,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哈萨克斯坦女性权益保障和生育的关系,显然是在隔空回应王宪举的奇葩问题。打脸力度之强,频率之高,堪称毫不留情。

本来吧,你要说哈萨克斯坦在妇女就业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方面做得有多好,比中国好多少,那只怕是说不上。

CDT 档案卡
标题:打人不打脸,哈萨克斯坦这下手也太狠了……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4.12.19
来源:微信公众号“建设性意见”
主题归类:王宪举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但有三点,人家哈萨克斯坦做得非常好,绝对比我们体面得多。

第一,人家哈萨克斯坦知道怎么对待妇女儿童才是文明的正确的

全世界文明国家的共识,都是尊重妇女儿童作为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基于妇女儿童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弱势地位尽量给予帮扶优待。至于妇女要不要生孩子,什么年纪生孩子,生几个孩子,需要尊重妇女的主观意愿。

国家可以通过改善宏观环境来为妇女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育条件,但绝不应该要求甚至强制妇女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生孩子。

当然,理想归理想,现实是现实。很多国家因为文化、宗教等原因,还不具备全面做到男女平等、全方位保护妇女权益的社会条件,有一些国家因为发展基础薄弱,尚不具备为妇女儿童提供良好教育、医疗和就业保障的经济基础,这都可以理解,事情要一步一步地做。

但是不管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是什么水平,不管你的妇女权益保障当下能做到多少分,至少该知道怎么才是文明的,怎么才是对的。只有明确了方向,才有可能一点点进步,最终跟上文明世界的步伐。

很显然,以王宪举为代表的一部分身处国家智库和政府决策层的人,并不明白什么才是文明的,并没有拿妇女当人的基本观念。而哈萨克斯坦,至少人家知道什么才是文明社会的做法,哪怕暂时做得不够好,整个社会是知道往什么方向努力的。

第二,人家哈萨克斯坦知道在国际场合应该说什么话表什么态

当王宪举问出那段“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奇葩问题时,哈萨克斯坦的嘉宾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照顾提问者的面子,顺着你的思路打个哈哈,圆融地讲一段没有信息含量没有鲜明态度的话,另一种是坚定表态站在现代文明尊重妇女人权保障妇女权益这一边,和那些把妇女当成生育工具的言论及时切割。

哈萨克斯坦的演讲嘉宾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哈萨克国际通讯社也选择了第二种方式,显然这是哈萨克斯坦人在国际交流场合的共识。他们知道说什么话能长脸,知道说什么话会给祖国丢人。

第三,人家哈萨克斯坦的外宣真的是做给外国人看的

把外宣当成外宣,就这一点,朝鲜、伊朗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可能永远也学不会,他们从来都是把外宣当成内宣来做的。

朝鲜对韩国喊什么话,他们从来不在意韩国是否真的听进去了,也不在乎韩国人的观念是否受到了影响。他们真正在乎的是把“我们对韩国喊话了”这件事告诉国内民众,让朝鲜人或愤怒,或骄傲,或嘲讽,总之更加服从朝鲜政府的安排。明面上是外交,底子里是内政,结果就是无效外交和无效外宣。

而哈萨克斯坦不一样,他们真的把外宣工作当成外宣在做。不管是到其他国家演讲,还是在其他国家的社交媒体上发言,人家重视的都是向目标国家的公众展示本国形象,传播本国观念,最终获得外交收益。就这点,人哈萨克斯坦还是很有章法的。

一点建设性意见:

国家智库的人,还是应该好好挑一挑,都不说能力怎么样了,起码挑一些明是非知荣辱的,挑一些大脑操作系统更新到了21世纪版本的人。

不然真的太丢人了,打脸太疼了……

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希望你老实又服帖的人,多到超乎想象

file

这两天,“老老实实服服帖帖”成了热词。很多人都说,实在无法想象在一个对外交流的高端场合,堂堂知识分子能问出“如何让女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生孩子”而且还要“早生和多生”的问题,实在太丢人了。哈萨克斯坦官媒之后的种种隔空回应,也加剧了这种丢人感,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国际笑话,虽然很多人并不在乎。更大的笑话是,哈萨克斯坦的文明度也相当低,这类似于“被后进生羞辱”。

很多人面对这种事情,第一反应是“祸从口出”,认为“说话一定要小心,说错了就惹事”,但他们显然没搞清问题的本质。一个说话必须要小心的环境,说明禁忌很多,不允许人正常表达。但一个禁忌很多的地方,反而会给荒谬言论留下很大空间。因为正常表达的渠道被堵住了,那就只有配合权力、价值观荒诞的表达可以留下。

更重要的是,问题不在于说不说,而在于价值观。一个价值观正常的人,哪怕是个话痨,只要置身文明世界(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也不用担心“说错话”。

看到有人建议,在这种国际场合,还是挑一些“大脑操作系统更新到21世纪版本的人”出场,不然太丢人了。这个建议当然是好的,不过就像我的朋友孙小方所说,这片土地大多数人的大脑还停留在一百年前,所以挑人的难度实在不小。

CDT 档案卡
标题:希望你老实又服帖的人,多到超乎想象
作者:叶克飞
发表日期:2024.12.19
来源: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主题归类:王宪举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别看“老老实实服服帖帖”遭遇了批评声音,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才是主流文化。在中国家庭里,长辈说“人一定要结婚要生孩子”“女人不生孩子就像母鸡不下蛋,等于没有用”的几率高不高?在酒桌饭局上,中年男人说“如何驾驭女人”“管理一个家就像管理一个单位”的几率高不高?在单位里,领导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自私,不好管”的几率高不高?面对公共事件,人们说“别揪着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放”“家丑不可外扬”“小心别有用心的人”“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的几率高不高?

这不是某个人的措辞问题,而是一种普遍性的思维模式。我另一位朋友熊太行在文章里写了这么一句:“王宪举生于1954年,知青出身,15岁就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去了北大荒。”

这才是症结所在:一代代人早已习惯了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就像明朝人清朝人习惯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习惯了“学得文武艺报效帝王家”,习惯了下跪一样。

“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其实是一种判断标准,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生活准则。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生下来就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父母的话,不然就是叛逆,在外面同样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当然,这是面对权力和强者而言,面对弱者,“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就会变成“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读书时要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千万别早恋,毕业了就应该老老实实服服帖帖马上结婚生孩子,如果没有男丁,那就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继续生。找工作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考个编制,在单位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听领导的话,一步一步爬上去……

如果不老实不服帖呢?许多大帽子就会扣过来,最常见的是“自私”。比如逼婚的老人会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带大,你25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我们吗?”

file

我从来都看不惯这样的指责,因为说到自私,很多老一辈从小就教育孩子明哲保身,比如见到公交车上有小偷千万别声张,你说是他们自私,还是孩子自私?孩子的自私是不是他们教的?

“责任感”也是一顶大帽子,你不结婚生孩子,就会有人上升到“都不结婚都不生孩子,国家以后怎么办”的高度。别扯了,很多老人一辈子连随地吐痰的习惯都改不了,谈什么社会责任感?

“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潜台词就是“服从”,是对“自我”的抨击。如今经常见到一个说法,认为当下中国人太自我,受西方个人主义荼毒太深,因此世风日下。

这个说法当然很可笑,因为在现实中,许多人对逻辑和哲学一无所知,唯一倚仗的就是滥用辩证法,见到自己不同意的就搬出“凡事有好有不好”(不耽误他们对自己认同的东西搬出“凡事都应该如何如何”),但对中学政治课本中同样存在的“内因与外因”视而不见,只要有坏事都推给外人或外国。

更重要的是,认为当下中国人太过自我,很大程度上是连“自我”都没搞明白。或者是错误将“自我”等同于“自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感觉就像批评太监的性生活过多。我倒是觉得,很多人明明一辈子连“自我”都没找到。

在中国谈起“自我”或者“个人主义”之类的词,几乎被许多人自动认定为贬义,等同于不择手段的“利己”。这种曲解的根子在于中国文化对个人乃至私域的漠视,所以对于私权并不在意。注重集体利益是中国价值观的主流,传统文化始终强调群体意识和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约束。

所谓自我,是尊重内心选择,不剥夺他人权利和自由,自给自足,认清自己;所谓自私,则是索取和剥夺他人权利和自由,缺少独处能力,需要通过他人来满足自己。

在现实中,有很多“不自私但没找到自我”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扶弟魔”的存在。在中国社会,姐姐从小帮忙照顾弟弟,甚至成年后还要为原生家庭付出的例子相当常见。甚至一些家庭,连弟弟买房买车都需要姐姐出钱。

前几年电视剧《欢乐颂》里引发热议的樊胜美,就是这样一个姐姐。一个白领、单身女性却陷入经济崩溃的焦虑,完全沦为原生家庭的人肉提款机。这类事情绝不仅仅是影视剧里所有,在现实中,谁没有几个这样的“扶弟魔”朋友呢?她们当然是不自私的,反而是付出者和受害者。

找不到自我,对于中国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常态。每个人都可以回头想想,这辈子有多少事情是为了自己而做呢?

即使成年后,中国人的人生也很难与“自我”“自主”扯上关系。比如找工作,是追求稳定还是要理想,堪称中国家庭的永恒命题。这两年考公热,甚至成为毕业生的首选,看似实现了代际之间的观念统一,但说实话,它更多是年轻人的无奈与老一辈思维惯性的合流,并不意味着观念上的真正统一。

结婚生子更是重灾区,逼婚逼生孩子,本质上就是对“自我”的剥夺。中国家庭最常见的道德绑架被许多人视为理所当然,草草结婚酿成的悲剧,即使在现实中发生再多次,当事人的父母也不会真的检讨自身。至于生孩子和“必须生个男丁”,往往伴随着“女人就像母鸡,不下蛋就没有用”的陈腐观念。

在工作中,大多数中国人都不可能找到自我。“混碗饭吃”和“吃碗饭混”是最常见的状态,每个人都要戴上一层层面具,面对领导是一个样子,面对同事是一个样子,甚至面对这个同事需要这个样子,面对那个同事需要那个样子。至于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形式主义和各种不堪,大多数人当然只能接受。这种“打工人的自觉”当然没有错,但它无论如何也算不上自我。在现实中,常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负责人张嘴就是“现代的年轻人太自我,不好管”,但这实则是个标准问题,对于许多老一辈来说,只要不跟自己保持一致,那就可以归入“太自我,不好管”的行列,就会希望他们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哪怕“老老实实、服服帖帖”成了国际笑话,他们也不会服气的。他们不在意自己站在文明的反面、世界的反面,只会抱怨“世风日下,现在的人怎么都不好管了”。

【404文库】六神磊磊读金庸|年轻人已经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了

file

文/六神磊磊

一位专家问老外客人,怎么让年轻人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生孩子,引发很多讨论。

专家原话的槽点特别多。就没忍住,简单聊几句吧。

这届年轻人其实已经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了。

他们有情绪、有压力,以自己化解为主,不怎么制造麻烦。换句话说,本届年轻人在自我开导方面特别会。

最近某宝上的二十大年度商品,知道都有些什么吗,水培香蕉,谐音梗“禁止蕉绿”,一个链接卖十万加。大家就这样自己宽慰自己,怎么不老实呢。

让玩,他们就玩一下,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到小酒馆的门口;不让玩也不说什么。允许过的节日过一下,不提倡过,就收起道具,低头假装路过。多好的人儿。

他们爱网上骂骂老板,但好像也没真对老板做什么。你看那些报复社会的糟心事件,还是中老年干的多。年轻人干什么了。

他们看的诗歌、小说、摇滚、嘻哈,哪一样不老实的,我觉得我小时候看的东西都刺儿得多。连网络小说现在都是以“苟”为主,苟道流行。早几年的男频网络小说,主角都要“在生死之间磨砺”“越级挑战”,现在不磨砺了,都苟起来。

CDT 档案卡
标题:年轻人已经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了
作者:帅呆的sixgod
发表日期:2024.12.18
来源:微信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
主题归类:生育率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还要怎么老实服帖呢。

年轻人确实有一些事闹不明白,因为有信息差和经验差。但在生活这件事上还是闹得明白的,没有什么信息差。

他们知道房租多少钱,交通多少钱,咖啡和奶茶多少钱。反而是教授们不知道。

日子怎么过,他们自己明白。他们再喜欢的博主,只要无视他们的生活困境,非说高溢价的产品不贵,他们就会翻脸。人家知道生活的熔断点在哪儿。

如果一代人很喜欢猫狗,却不想要孩子,说明不是因为缺爱的能力,而是因为后顾之忧。消除后顾之忧才是最有效的。总想靠做思想工作解决问题,不太好使。

教授还忽略了一件事,老老实实、服服帖帖,这八个字是个父相伤害的循环。

想着让人家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回头又会有人让你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可千万不要有自居食物链上游的幻觉。

金庸小说里,白驼山有很多蛇奴,每天想的事就是让蛇儿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结果到大船上,少主欧阳克放火烧船,让蛇奴陪葬,他们吓得惊慌大叫,乱跑乱嚷,却一点用都没有,最后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然而欧阳克又照样被洪七公霸凌,塞了一嘴鸡骨头,还是嚼过的,连抱怨都不敢,唯一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君看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你琢磨如何让年轻人老实、服帖,别人一样琢磨怎么让你们这些机构、专家老实服帖。如此循环,何时是了啊。

忍不住自动演绎了一下琼瑶剧风格:

“你是不是不爱我,因为我不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

“不,我就是喜爱你的不老老实实、不服服帖帖!”

“天啊我好喜欢你喜欢我的不老老实实、不服服帖帖!”

当然,这件事也是难为先生们了。

毕竟生孩子和炒股不一样。想让大家都去炒股,就会有人自告奋勇出来,扮演炒股,直播炒股,回头去邀功,显示引导得多么新鲜卖力。生孩子演不了啊,咋引导,你得真生。

还是范志毅那句话,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就叫熊太行也行|我母校人大投诉我了,说我伤害她的商誉

file

相关阅读:熊太行|王文当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这几年到底有多差

上一篇推送嘛,没了,访问量停在了9万多。

image

上午接到一个侵权提示,是校方找平台投诉的。

image

投诉主体显示是“中国人民大学”,那就是单位行为,不是王文院长了。

这个投诉,认为我侵犯了名誉/商誉/隐私,或者肖像权,平台问我愿意不愿意认罚,说认罚能减轻一点。

我认为四个指控都不成立,不认罚,平台就判我违规,删掉了。

我说说为什么不成立。

CDT 档案卡
标题:我母校人大投诉我了,说我伤害她的商誉
作者:熊太行
发表日期:2024.12.18
来源:微信公众号“就叫熊太行也行”
主题归类:中国人民大学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首先,侵犯名誉权不成立。

如果认为我侵犯了王文的名誉权,那应该王文自己来主张。中国人民大学是一个法人,法人有名誉权,但如果说谁侵害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名誉权,那就是那些贪婪愚蠢、见风使舵、引入低级差劲智库机构,滥用学校名誉的管理者。

我作为一个关心学校命运的校友,一直在把王文院长和学校做切割,一直都在维护学校的名誉权。

其次,侵犯隐私权不成立。

法人没有隐私权,我在文中提到的三个名字,王文、胡锡进、王宪举,我的截图都是公开发表的推送,没有出现这三位任何一位的隐私部位。

第三,侵犯肖像权不成立。

我用了一张微信自带AI配图做封面,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穿着西装的小猪。

image

这里没有出现任何人的肖像对吧。如果有哪位觉得这个卡通角色就是他,可以私信我,我改。

三个既然都不是。

那只有一种可能,我的上一篇推送,伤害的是我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商誉

怪哉,你是一个公立大学,不是企业,怎么可能有商誉呢?

难道你忘了初心,出来卖了吗?

这里多劝王“院长”(听说你们人大重阳都是企业聘是吧)两句:

赚多少钱算多啊。

官多大算大啊。

差不多就得了,建设你不会,别破坏了对吧。

出的那些云山雾罩误导国家的东西,不要太张扬。

等哪天你不风光了,总得给家里积累点福气不是,等到老了变成小丑,不觉得悲凉吗?

你呀,也别觉得我就是一个人,你们是一个机构,好多人,就能对我怎么样怎么样。

下面这段话,你没上过人大,你永远不懂它意味着什么。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

我在你面前就是一个人,但是人大校友有多少人?

有良知的、在乎母校声誉和人民利益的校友,几十万总是有的。

我们就是这一大批人,你们是一小撮。

做有些事儿,别太过分,我们,盯着你呢。

我知道坏形势不是你造成的,但是——

第一,我只能骂你这个级别的。

第二,你先动我母校的,你,活该。

这次我晚上发,你们再要投诉,就起来去办公室加班儿。

不客气。

熊太行|王文当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这几年到底有多差

标题刺激,那就先说我和这个话题的利益相关。

人大毕业生(2000级本2004硕)。

要说的是这几年的堕落,那种全方位的堕落。

别的学校的老师,同学也请看着点,这不是一个学校的堕落,这是一个行业的集体崩溃,但我一直主张各家管各家事,每个学校的校友盯着自己的学校严厉深责,对那些没有骨头的家伙狠狠唾弃。

你不骂他,他会越来越烂。

你骂他,他可能也会越来越烂。

但是你要不骂他,你就会长结节,不如你骂他,保不齐他能崩了大血管。

一定要骂,把母校骨子里的小骂出来,把学校里的小人揪出来,红红脸,出出汗,学校才能进步。

CDT 档案卡
标题:王文当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这几年到底有多差
作者:熊太行
发表日期:2024.12.18
来源:网易号“熊太行”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王文院长跟哈萨克斯坦人谈论女人生孩子的问题

哈萨克斯坦国务顾问叶尔兰·卡林来访问,参加了“人大重阳”组织的活动。

卡林演讲完之后,有个叫王宪举的教授提问,问哈萨克斯坦女大学生为什么那么愿意生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老老实实、服服帖帖的”。

file

王宪举提问之后,王文院长就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卡林。

答案没有意义,因为生育率低的问题,其实是有定论的。

要么是社会太发达了。

人们希望接受更久的教育,像北欧那种国家,大家都愿意读书读到快30岁,自然这期间就不愿意生育。

要么就是老百姓过不下去了。

早些年有个少数民族地区号称有生一儿一女的秘方,说他们寨子正好就生一儿一女,没有多的。说是有民族草药加持,后来科学家去调查才发现,就是村里地少,军阀税重,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多的孩子就都溺死了。

这俩问题都值得严肃对待,但是无论王宪举还是王文,都没有严肃对待这个话题。

人大重阳的院长王文,以前是环球时报的编辑,胡锡进的老部下,这个事情出来之后,胡锡进力挺他。

file

我们都知道,被老胡力挺的人啊,坏人含量特别高。

2.人大重阳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

人大重阳的自我介绍在这里。

file

自吹自擂的介绍不值得一看,不过这个介绍的含金量,其实是那个时间点。一个低级的智库什么时候插入了大学,耐人寻味。

大家别觉得大学智库这东西很高级。

简单说就是一帮很难当上正经教授的混子,弄来了一笔钱给大学,然后在里面每个人弄个院长啊研究员什么的当当。

你进智库之前人家请你最多给你上39元6瓶的酱酒,进去之后,人家就给你上了199元6瓶茅台镇的酱酒,这就是区别。

3.人大重阳智库的下流趣味

智库成员的素质,不足以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正经教授的素质。

我们一起看看下图,就能理解人大重阳这个智库的下流趣味了。

file

他们是故意把“生6个孩子”“会心大笑”,当做现场最有价值、最亮眼的花絮提出来,做了一个微信推送二条的。

求仁得仁嘛,他们这么得意这个问题,就应该接受大家放下聚光灯下,仔细看看。

这是黄色小报的打法,王院长显然是积习难返流毒深重,人在智库却仍然耐不住寂寞,其风骚……

对了,他们把那个会心大笑微信二条删掉了。

只要有人提醒的话,还是知道要脸的。

4.中国人民大学的水平正无限接近重阳智库和王文

王文和重阳智库的水平不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正经教授的水平。

但是重阳智库的小编,和中国人民大学行政人员和官号小编的水平是基本相似的。

看看“中国人民大学”官方号的一篇文章吧:

file

王文第二次起身跟普京互动,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他长得矮?姚明就完全不用起身,他在座位上就能互动。

一个人参加会议,价值在哪里?

能不能提出好问题,能不能让被提问的嘉宾有感而发,产生好的答案,形成传播热点,引发人们的思考。

王文说了啥,普京说了啥,一概不知,那意思就跟《甄嬛传》似的,本月皇上翻了华妃八次牌子,艳冠后宫。

以“第二次被翻牌子”做传播点,还堂而皇之地发在大学的主号上。

我不怪被翻牌子的人,我怪这个允许发这篇烂推送的人,你们是王婆子、马泊六吧,看见大官人和金莲弄了两次,心里就暗暗做喜,觉得老身的棺材本有了指望。

当然了,人大不是最差的,毕竟还有更差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都把自己的母校骂一骂。

什么是知识分子啊,不是混个院长、研究员的抬头制造愚蠢的内容垃圾。

而是管好自己的母校,看见有下流人物爬上来,就给这类玩意儿一脚踢下去。

这才是对母校最深沉的爱。

唐师三百手|“学霸就餐区”,养成权威主义人格的温床

近日,网传成都某知名中学食堂开辟了所谓的“学霸就餐区”。

图片中展示的“高一学霸就餐区“,有专门特供的配好餐的精致木盒,有新鲜水果,有汤品。配菜有三荤一素,木制餐盒装得满满地。

image

image

说起来,这不算什么新鲜事物,早几年前,就曾曝光过特供“学霸餐”的中学。

图片中的这间成都某知名中学,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全成都各初中掐尖的“学霸”,也就是说,这间高中按照分数招收的最后一名学生,在他原来的初中班级里也是妥妥的学霸。

就是这样由全成都各初中掐尖录取生源的知名中学,在学霸中还要再度区分学霸中的学霸,并给予公开的特权。

CDT 档案卡
标题:“学霸就餐区”,养成权威主义人格的温床
作者:唐映红
发表日期:2024.12.17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师三百手”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不平等”简直就是这间中学的座右铭,核心价值观。

我不知道这间中学教不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平等”讲起来算不算阳奉阴违。

所谓“学霸”,大概就是指那些学业成绩拔尖的学生。从心理学角度,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学霸,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天赋。这么说吧,智商测验160分及以上的学生,只要心理不崩溃不摆烂,在这间中学坐在学霸就餐区吃饭根本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相对地,智商130的同学就算是付出十倍、二十倍艰辛的努力,也很难争取到坐学霸就餐区资格。(智商100就比一半人聪明,130及以上就是人群中前2.5%最聪明的人)。

所以,“学霸就餐区”鼓励和弘扬的是什么?努力吗?No!是天赋。人生来就不平等,就高人一等的天赋。

中学阶段(初高中)是一个学生情绪、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敏感期。直白地说,就是学生终其一生人格塑造的最关键时期。

如果学生处于一个享有公开特权,且又被严格和苛刻管理限制的校园里,那么,这样的学生最可能就是发展为权威主义人格。

权威主义人格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指的就是崇拜和服从比自己权力更大的人,但对不如自己的相对弱势者倾向于充满偏见和苛刻对待。

知名中学通常对学生都有着严格乃至苛刻的管理限制,例如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园,男女生不得有亲昵嫌疑的交往;甚至上厕所、说话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个性不能自由舒展,那么就必然扭曲发展。所以,中国的中学教育大概率会培养出人格扭曲的学生,一代一代地培养。同时,校方滥用权力加以管理,使其中大部分学生养成慕强的人格,也就是崇拜和服从拥有强权的人和机构。

同时,因为天赋和不算艰辛的努力就能享有校方赋予的公开特权,这种不做什么就能比别人艰辛努力更优越的经验,培养的不是安全型的高自尊,而是自恋。

一个慕强的自恋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瞧不起比自己弱势的他人,不仅会以片面且负面的刻板印象来看待弱势者,而且也会倾向于以惩罚性方式苛刻对待弱势者。

这就是权威主义人格的一体两面:慕强和凌弱。

image

权威主义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概念最早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学家阿多诺提出。他试图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二战时期第三帝国社会的人格基础。

没错,权威主义人格就是第三帝国社会的人格基础。

可以想见的是,能够坐在“学霸就餐区”的“学霸中的战斗机们”,成年后大概率能够顺利跻身社会菁英阶层,有机会成为掌控权力的“大人物”。

他们压根就看不起,也不在意比他们弱势的人群,包括培养他们的中学教师群体。

file

四环青年|晚自习上厕所要开医院证明?反人性的教育该消停了

img

我只相信这类教育的动机,是最大可能地提升成绩,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从而达到功利性的利己目的。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从来都是工具,是产品,而非完整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

又是从新闻里看到“自己”的一天。

CDT 档案卡
标题:晚自习上厕所要开医院证明?反人性的教育该消停了
作者:李哲
发表日期:2024.12.9
来源:微信公众号“四环青年”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近日,山东聊城柳女士向媒体反映,15岁儿子这几天感冒,她交代孩子一定要多喝水,可是上晚自习近两小时,班主任不让学生上厕所,要去得先开医院证明。

柳女士称,孩子因憋时间太长,晚饭也不敢喝汤。她去找班主任沟通,遭对方反驳“别的孩子怎么不去”“不跑操得有医院证明,上厕所也得有证明。”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午休时间也是不允许出教室,包括上厕所。有一次吃坏了肚子,一开始想遵守规定,忍到午休结束,但是生理极限实在不允许,我只好在同学们“错愕”的目光中走出教室。不出意外,在楼下遇到了值班老师,他们不容解释和商量,让我在广场罚站。

我很听话地站了大概一分钟,实在忍不了,总不能光天化日之下在广场方便吧。于是再次央求值班老师,结果对方严厉地质问我需要几分钟,我下意识说“十分钟”,对方斩钉截铁道,“五分钟!快去!”我只好一路小跑去厕所。蹲坑的时候,我是数着秒度过的,匆匆解决后,一路小路回教室。

在上楼的那一刹那,听到那位值班老师得意道,“我就说吧,给他五分钟足够了。”

这段经历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了青春期的一道阴霾。

十几年过去了,当我看到还有学生经历和我当年一样的难堪,下意识的想法便成了:我真的要生孩子吗?真的要让他(她)再重复我所接受的教育、我的人生吗?

这样的焦虑一点都不过分,而是像“想上厕所”一样自然,甚至是生理性的。

当我们对某段记忆、某项事物充满厌恶,如果没有看到改变,它再次以某种方式呈现在眼前时,会产生生理性排斥。

班主任反怼家长,“别的孩子怎么不用上厕所”,在有关教育的对话里,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句式。这种比较既伤害人又强词夺理。

孩子们不是一个模具里生产出来的机器,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性格特点以及喜好特长都不一样,有什么好比的?比来比去,不过是为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找借口。

晚自习要去厕所,身体不舒服不能跑操,都要开医院证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要开证明的言外之意是,不信任一个人的自述和袒露,只相信官方的、带有公章的信息。

就好比一个人感冒了,本来是可以通过看、听等基本观感判断的,但班主任却不相信学生,可能认为学生是趁机偷懒,只相信医院证明。人都有三急,如果开证明才能自由去厕所,那学生最好都先去趟医院,这不更耽误学习?

报道里有个细节,柳女士坚持没去开证明,班主任又让孩子站了一节课。如果家长说法属实,这种做法透露出威胁的味道:如果家长不依不饶,给老师找麻烦,遭殃的会是孩子。这样一来,即便还有家长反感,恐怕也敢怒不敢言。

柳女士是个勇敢的家长,没有被孩子罚站吓住,而是跟班主任周旋到底。班主任说是学校规定,她就去找学校和教育局,对方都不承认有这种规定,强调是个别老师的不当行为。

我们又见到了经典的避责式回应,每个环节的踢皮球技法都胜过国足。事情发生在学校,哪怕只是班主任的“土规则”,学校难道制止不了?

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无意中透露一种更普遍的现象——“原来是有家长反映晚上上厕所的问题,还有家长反映不让学生抬头,这都不是学校检查的那种,不是纳入班里考核的内容”。

既然之前有家长反映过这类问题,教育局有没有管?管了班主任为何还敢这么做?还是说,这些奇葩规定不纳入班级和学校考核,教育局就不管?

当一种教育方式或管理理念表现出明显的反人性特点时,我很难相信所谓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恕我直言,我只相信这类教育的动机,是最大可能地提升成绩,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业绩,从而达到功利性的利己目的。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从来都是工具,是产品,而非完整的、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

这并非危言耸听。那个“晚饭不敢喝汤”的孩子和“试图憋到铃声响”的我,不都已经成了被驯化的“忍者”吗?

孩子终将长大,时间也许会慢慢冲淡一切,但总有些伤害难以和解。

连2024都只剩二十来天了。希望孩子们能过得好一些,至少比当年的我好一些。

深涵说|蒙尘的举报信:被遗忘的疼痛呐喊

img

【《皇帝的新装》,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褒扬了无私无畏、敢于揭假的天真烂漫的童心。】

1

形而上学的虚假表演多了,真实现状的“非正能量”,便容易被盖上尘封。

CDT 档案卡
标题:蒙尘的举报信:被遗忘的疼痛呐喊
作者:深涵
发表日期:2024.12.2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涵说”
主题归类:中国孩子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12月1日,浙江瑞安。

有网友曝光了一起“尘封信箱”事件。

在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沙河校区废弃的“警察叔叔信箱”中,发现大量尘封信件。

来自六年级陈同学在信件中称遭到杨老师体罚和同学霸凌,类似投诉该老师的信件不止一封。

事后该网友称为了家人安全将视频隐藏。

寥寥几句,全是泪滴。

“警察叔叔信箱”放在学校里,本意是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安全,为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受伤的学生,托底救助的。

孩子,别怕,你被同学霸凌了,被老师体罚了,都可以向警察叔叔写信。

多名同学,给警察叔叔信箱写信,“杨老师经常体罚学生,好多同学的脸和胳膊,都被打紫了。”

装信箱的初衷,是好的,只是老师知道,校长知道,家长也知道,信箱其实是个摆设。

所有人都知道,“举报信”、“投诉信”,这些匿名投诉的信箱上面,可能装有监控摄像头,即便没有摄像头,你匿名举报了,被举报者,可能很快也就知道了是你举报的。

形式主义的东西,走过场的面子工程,社会运行的潜规则文化,大人们都知道这些是假的。

——只有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相信这是真的。

img

2

事件经网络发酵以后,舆情热议将涉事学校和老师推上了风口浪尖。

12月2日,瑞安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介入调查,该老师如有违规违纪会有相应处理。

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工作人员回应,目前没有发现类似情况,如果学生有事也不会瞒着,学校马上就会知道。

学校的这个回应,简直是不要太好笑。

“如果有(体罚、校园霸凌),学生不会瞒着,学校马上就会知道。”

学生没有瞒着,他也没敢告诉校长,所以只能偷偷写信…

最后,信箱是个摆设,信箱里的信件,也一直被尘封…

学校可能再来一句,“嗨,写信干啥,你有什么委屈,可以直接和学校说嘛!”

于是乎,那个振臂一呼怒斥学校领导,“有钱建安娜草堂阅览室,没钱修学生宿舍”的孩子,很快就被闭了麦,“学校没有处罚他,已经对他进行了心理治疗”。

你吼一嗓子,奔走疾呼自己遭受的委屈,他们说你心理有问题。

你小声呐喊,一份信件寄给了“警察叔叔信箱”,疼痛的呐喊,无人知晓,信件一直被尘封…

他们最后齐声高呼,“没有孩子受委屈,因为我们没有听见有孩子喊疼。”

img

3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个地方,许多部门、单位、公司,他们的工作第一要义,整齐划一地变成了“打卡拍照”。

去年冬天下大雪的时候,我见着路边环卫工人在扫雪,旁边几个戴着红袖子的,专门负责给环卫工人清扫过的地方,拍照上传。

同样,我们小区的物业管理群(有业委会的业主也在里面),每天都要上演保安保洁打卡拍照。

就是凌晨一点,你都能看见轮班的保安,在岗亭拍个自拍照发到大群里。

你干没干活,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拍照证明,你在干活。

因为这是重要的工作考核。

所以,什么举报信箱、什么工作监督到位、什么基层调研报告、什么满意度调查表,实际工作内容可以“掺水分”,但是干这件事的形式,必须要留下痕迹。

实干主义者已经很少了,纸面留痕的骚操作,是越来越多了。

img

4

印度教育局,有一个笑话。

教育局长去下面视察各个学校,主要看看教学设施和食堂环境。

校长们提前演练,食堂伙食安排上了全年最丰盛的一次,红烧肉、酸菜鱼、大河虾,全都安排上了。

教育局局长视察现场,表示很满意。

突然,一个学生跳了出来,“局长,您啥时候再来?”

局长很欣慰,看来学生们都很喜欢自己,“你很希望局长常来吗?”

“不是,只有您来的这一天,我们才能吃上这么好的伙食,平时都是白菜豆腐。”

现场死一般地安静。

然后,就是各个学校,“开始整顿校纪校风”。

米歇尔·福柯在《真理与权力》中对真理有一个极其精彩的定义:

【真理并不是取决于陈述的内容,而取决于何人所说,在何种情景下所说。】

一个因伤退役的前世界冠军,在抖音上扭两下身子跳一段舞。

道德圣母们,说这是玷污国家运动员形象,是败坏社会风气,对着她喊打喊杀。

她19岁从平衡木上摔下来摔断颈椎的时候,没人听见她疼痛的呐喊;

她工资两千元,坚持免费做公益两年,细心照顾自闭症儿童的大善之举时,没人看见她的伟光正。

今天,她赚钱了,她红了,她在法律准则之内、道德底线之上挣钱了,一群圣母说不行。

img

乌烟瘴气的遍地鼠蚁,一群孩子的疼痛呐喊,尘封在信箱里,对此事,他们没有口诛笔伐,没有对准学校和当下的教育体系,喊打喊杀。

对着一个道德品质优于全网90%女主播的前体操冠军,大放厥词地自诩网络义士。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真有那么多的网络义士的话,不妨多关心关心孩子的“警察信箱”,多爆锤几下那些没有良心的卫生巾生产商家。

月薪两千的人,都在关心照顾自闭症儿童,日薪两千在其位本该谋其政的人,却看不见孩子疼痛的呐喊,直至孩子的声音,被盖上厚厚的灰尘。

她做公益别人不关心,但我们都应该帮她记着。

他们小小的声音,在低沉着喊疼,他们自己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但我们应该帮着他们呐喊。

因为儿童,才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

img

风声OPINION|用人单位只招“985”“211”,招聘歧视为何人人反感却被全社会接纳?

CDT 档案卡
标题:用人单位只招“985”“211”,招聘歧视为何人人反感却被全社会接纳?
作者:熊丙奇
发表日期:2024.11.27
来源:风声OPINION
主题归类:就业歧视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教育部的禁令是容易规避的

遗憾的是,教育部的禁令,并没有迎来“一致叫好”。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质疑,如果不按学历选人,贫困家庭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路会更狭窄,“不按学历选人,难道要拼爹、靠关系吗?”这是近年来我国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学历评价,遭遇的现实困境。

虽然我国基础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受唯分数、唯学历评价之困,但是,要推进破除唯分数、唯学历的评价改革,举步维艰。用人单位“非985、211不录”的学历歧视,就是唯学历评价的产物。

事实上,教育部的禁令,也不是首次发布,而是对之前就发布的禁令的再次重申。早在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中,就提出了这个“三个严禁”,之后每年教育部都会重申,每年都会引起舆论关注,但每年大学生就业中的学历歧视依旧。

单从教育部的禁令可以看出,存在三方面问题。

image

其一,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限定招收985、211高校毕业生外,还提出限定招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

“双一流”是2017年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后,出现的新的“学校身份”。部分地区在招聘、引进人才时,直接提出面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如2021年,浙江丽水发布“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暨党政储备人才公告”,把引进对象限定为“全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前100位的国(境)外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

限定“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和限定985、211高校,属于同一性质。就此看,教育部的禁令,还没有随学历歧视的“新动向”,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其二,禁令只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即校园招聘,而对于社会招聘,没有提及。

而从现实看,用人单位限定985、211高校,更多发生在社会招聘中,而且,“非985、211不录”,还发展为“查学历三代”,要求三个985(985博士、985硕士、985本科)。

虽然教育部一再回应称,不存在“第一学历”这一说法,但不少用人单位自造“第一学历”概念,把高考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历视为“第一学历”,不但要看求职者的“最高学历”,还要看“第一学历”。

其三,禁令只是要求不得在招聘信息(广告)中出现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用人单位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难以治理的是隐形学历歧视。

客观上说,在校园招聘中,已经鲜有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顶风作案”,明目张胆地提出不招985、211院校毕业生。更多的是把学历作为筛选标准的隐形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在收到求职者简历后,就把非985、非211高校毕业生的简历扔在一边。

大众已习惯学历歧视,不按学历招聘反被认为腐败

用人单位限定只招985、211、“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是对非985、非211高校(也称“双非”高校)毕业生的歧视,但对于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的做法,我国社会却有很高的“宽容度”,甚至还有人把这视为“真正的就业公平”,是“重视人才”。

支持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的论调,包括“招聘效率论”“学历等级论”“学历公平论”等等。所谓“招聘效率论”,就是按学历选人,会提高招聘效率,且不会影响整体招聘质量。

部分用人单位HR就表示,来应聘的人太多,硕士研究生都一大堆,简单便捷的方式,就是按学历来进行筛选,这可能会漏掉个别优秀人才,但整体招聘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支持这一观点的,就是“学历等级论”,即按学历高低,把求职者分三六九等。“学历公平论”则和“分数公平论”一样,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要避免人情因素对就业、升学的影响,就需要学历、分数这些硬指标,否则,那些无权无势的大学毕业生,真能靠能力打动用人单位吗?也就是说,“学历公平论”者担心不按学历选才,会出现关系就业、拼爹就业。

image

如今年7月,中国石化浙江石油分公司公布2024年春招拟录用结果,其中数据分析岗拟录用两名分别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的本科生,递补名单中却出现哥伦比亚大学等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由于两所国内大学并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这次招聘被网友质疑是“萝卜坑招聘”。

不难看出,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社会舆论不认为是学历歧视,而不按学历选人,反而被质疑有违就业公平,怀疑这背后有猫腻。

必须明确,用人单位按学历选人,不会带来“就业公平”,而会破坏“就业公平”。按学历选人,不是重视人才,而会加剧社会存在的学历内卷,并因“重学历,轻能力”而影响到人才的整体质量。

非985、211、“双一流”不录,这对量大面广的“双非”院校毕业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进一步说,这是按高考成绩选人,否定普通院校学生的努力,也会影响普通院校坚持办学定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何解决“学历歧视”

要根治学历歧视,就需要回应前述“宽容”、支持学历歧视的论调。

首先,在监管层面,要明确对所有形式的学历歧视说不。

要把“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拓宽到所有招聘中,而不只是校园招聘。另外,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进行过程性监管,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维权,举报用人单位存在的隐形学历歧视问题。

如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流露出看不起非名校学生的看法,或者贬低某校毕业生,学生可向学校、媒体反映,监管部门要介入调查。其实,只要监管部门下定决心治理,要查证用人单位存在的隐形学历歧视也没那么难。

今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各地区对人力资源市场开展专项整治,集中查处了一批招转培(培训贷)、虚假招聘、就业歧视、非法劳务派遣等违法案件。学历歧视作为就业歧视的一种情形,也就在监管范围之内。

再次,要清理把高校分三六九等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

我国“985工程”于1998年启动,支持39所高校结合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点建设。“211工程”于1993年启动,先后共有112所高校纳入建设范围,全部高校均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从2017年起,国家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而“双一流”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克服“985”、“211”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问题,通过“重在建设”、“引入竞争”,起到实际的建设成效,并防止给高校贴标签。

image

遗憾的是,一方面,“985”、“211”的学校身份标签依旧保留,并没有得到清理,在每年高考中,985率、211率(指考生被985、211院校录取的比例)还是评价基础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双一流”成为入选建设名单高校的新标签,针对这一问题,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不再区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但是,把学校等级化、标签化的思维依旧顽固。随着“双一流”的推进,加上之前的985、211标签,有的普通本科院校甚至被称为“四非”高校,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学”、非“一流学科”。

这是极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9年已经超过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不能再用精英教育思维对待高等教育发展。如果还把高等学校分层次、等级,那么,再怎么扩大教育资源,都无法缓解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因为“最优质”的只有2%、5%。

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就必须破除“唯学历”“唯名校”学历歧视。否则,基础教育的应试化、功利化很难得到扭转,高校也因缺乏平等竞争环境,难以办出各自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