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台湾跨党派立委会晤美国新政府行政官员 为未来关系铺路

由台湾立法院长韩国瑜率领的跨党派立委团在1月20日祝贺特朗普总统就职之后,本周又接连拜访美国联邦参众议员及华府智库,并与特朗普新政府负责亚洲事务的行政官员会面。结束华府之行前,韩国瑜等立委总结了这次访问的成果及突破。

1月22日下午,立法院长韩国瑜等八名台湾跨党派立委组成的祝贺特朗普就职代表团,完成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三天三夜的行程。

参加特朗普就职典礼 台湾有新突破

在记者会上,韩国瑜总结了这次的成果,包括成功进入国会大厦透过转播观礼。特朗普总统就职仪式结束后,也莅临现场再度发表讲话。

韩国瑜说:“俞代表跟我更是跟特朗普总统距离只有25公尺左右。旁边坐着美国各州州长、各军种的高级军事人员,还有各国的外交使节团。所以这一次可以说是中华民国对台美之间关系在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上获得一个具体的突破。”

台湾民进党立委、台美国会议员联谊会会长王定宇则表示:“这不仅是我们这一团被看见,是台湾被看见。”代表团还在20日晚获邀参加美国退伍军人协会在就职典礼后举行的“向英雄致敬”舞会,王定宇说,他与韩国瑜及柯志恩也被邀请进入贵宾区:“我们还接触到美国非常重要的行政部门官员。”

台湾的立法院长韩国瑜与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俞大㵢出席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
台湾的立法院长韩国瑜与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俞大㵢出席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
(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提供)

会晤美国新政府亚洲事务行政官员

22日当天,台湾跨党派立委团先后前往华府智库威尔逊国际学人中心和传统基金会,与专家学者举行闭门座谈,并有机会见到特朗普新政府的官员。

韩国瑜说:“不管是重要的亚洲负责部分的行政官员、以及各个智库,我们也有非常好的成果。大家都坦率而深入的交换了意见。聚焦几个重点,第一就是美台之间的关系,第二就是台湾的安全,第三就是美台之间未来科技、商业、甚至教育文化等,有没有可能进一步突破与交流。”他表示,不方便透露会晤的行政官员姓名,但是因为这些官员很多是刚上台,这些资讯如同“先放了一个种子在他们脑海里面”,未来自会孕育成长。

王定宇解释说,这次没有会晤美国在台协会官员,是因为旧的去职,新的还没任命。但就过去几届来看,这次会晤安排“对台湾在跟美方未来后续的关系发展上,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王定宇:希望把温暖带回台湾立法院

这次代表团访美,正值台湾立法院在野的国民党和民众党联手,以人数优势删减中央政府总预算金额创下史上新高之际。外界担忧,台湾党派纷争会影响政府运作,包括国防安全。

不过,这次代表团多位立委均表示,希望回去后能看到国会党派间的和解,而不是僵局。 “这一次我们团员在这里, 我相信不管来自于哪个政党,我们都以国家的利益为优先。” 王定宇委员说,“希望这份温暖,我们可以把它带回国会,用在国会,让人民感受到立法院不是只会吵架的地方,立法院是可以一起合作、增进国家利益的地方。”

台湾代表团拜访美国国会

这次,韩国瑜等8名台湾跨党派立委在驻美代表处安排下,于周二(1月21日)拜访了美国国会,中午与18名友台众议员餐叙,并拜访多位参众议员的办公室。

这次韩国瑜率领台湾跨党派立委团,成员包括执政的民进党立委王定宇、陈冠廷、郭昱晴,在野党也是立法院多数党的国民党立委柯志恩、葛如钧、李彦秀,以及民众党立委陈昭姿。

王定宇表示,他们会晤的美国参众议员很多都是国会军事及外交委员会成员。他们和台湾都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区域利益:“有好几位众议员、参议员也关心到台湾对自我防卫的投资,还有我们国防预算相关的问题,我们彼此充分地交流意见……希望在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上,政党虽然竞争、但是可以合作,对于美方朋友的关切,我们也会带回国内。”

台湾国民党立委、台美国会议员联谊会会长柯志恩表示,双方并未谈到美国对台100亿美元军援的问题:“但是他们还是不断强调我们的自我防卫能力,还有我们在军事上彼此未来合作上面,我们都应该有很大的讨论空间,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次台湾代表团在驻美代表俞大㵢的陪同下,还拜会了多位重量级联邦参、众议员,包括联邦参议员泰德·克鲁兹(Ted Cruz)、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主席皮特·里基茨(Pete Ricketts)、军事委员会民主党资深成员塔米·达克沃斯(Tammy Duckworth),丹·沙利文(Dan Sullivan)等参议员,联邦众议院共和党会议主席莉莎·麦克莱恩(Lisa McClain),以及众院外交委员会荣誉主席麦考尔(Michael McCaul)。

台湾跨党派立委拜会美国国会
台湾跨党派立委拜会美国国会
(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提供)

英媒:台湾立院冻结国防预算 恐冒与特朗普疏远风险

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在去年竞选时表示,台湾应该付给美国“保护费”。但据英国金融时报21日报导,在野党控制的台湾立法院在审查新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案时,删冻关键国防预算,其中冻结50%的潜舰预算、30%国防部业务费,以及1/3无人机产业园区预算等。

报道认为,这凸显出台湾在亟需美国坚定支持以对抗中国安全威胁之际,升高与总统特朗普疏远的风险。台湾行政院长卓荣泰表示,这让国际看到的是,台湾的国会对台湾自己国防能力的决心明显打了折扣,国防部副部长柏鸿辉也称:“今年我相信国防是开倒车。”

根据台湾行政院去年8月送交立法院114年度中央总预算案,其中整体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毛额(GDP)仅2.45%,不仅少于113年度的2.5%,同时也低于美方官员和防卫专家呼吁的3%目标。刚获川普提名的国防部次长人选柯伯吉(Elbridge Colby)就曾多次批评台湾国防支出微不足道,并强调除非台湾加强防御因应中国威胁,否则美国的援助将变得毫无意义。

韩国瑜:有信心台湾的民主会一步步走得更好

对于台湾立法院在审议法案过程中有时会发生党派纷争,甚至是肢体冲突的问题,韩国瑜21日受访时回应:“那要看从什么角度来看民主。如果从攻防、言语的谩骂或肢体的冲突来看,显然台湾民主还有很大一步要走。如果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来看,台湾的民主还在成长之中,我们有信心它会一步一步走得更好。”

韩国瑜还说,此时台湾的民主比任何一刻都重要:“我们要向亚洲和全世界都证明,我们在台湾这个土地上,我们民主的花朵是可以绽放的,那2300万民众民主的DNA都深深刻在骨子里,我们一定要呈现一个健康成熟的民主,我们也希望未来立法院越来越好,这一点是我们三个党共同的期待。”

责编:梒青 网编:洪伟

© 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提供

台湾跨党派立委拜访华盛顿智库,并与特朗普新政府负责亚洲事务的行政官员会面。

赵紫阳逝世20周年 海内外人士纪念

2025年1月17日是前中国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20周年,也是中国官方的敏感日。当局一如既往,没有发表任何相关消息,互联网上也是一片静悄悄,“赵紫阳”三个字依然被严格封禁。

不过,部分海外民主人士举办了纪念活动。其中,在美国纽约,由胡赵基金会和中国民主党17日共同赞助举行了“纪念赵紫阳逝世20周年座谈会”,由海外政论杂志《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主持,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军涛主讲。

在海外社媒平台上,很多网友及知名人士纷纷贴出赵紫阳的照片、以及六四镇压前,他在天安门广场对学生发表讲话的视频,表达纪念。有人称他是“中国人的良心”,“党内的开明领导人”,也有人称他是“改革开放英雄”。

中国著名独立记者高瑜1月16日在国际社交媒体X上贴出了她当年参加吊唁活动时的照片,并写道:“在我家墙上挂了20周年的老照片,时间过的真快,一切历历在目,第一告别厅内不准拍照,中青报著名摄影师贺先生给我和何家栋先生留下这张合影。”

旅美时政评论人士蔡慎坤也在X平台上贴文,回忆了20年前赵紫阳因病去世后,他获得上门吊唁和参加告别仪式的许可时的心情。他在文中说:“他终于没有成为不落的太阳,有着现代政治思维的他也不想成为万人膜拜的偶像,一代代君王都在为自己修筑神坛,以为可以万世流芳,他却回到了他父亲起的名字:修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人物和小民都在修业。可最后修成什么样,后人和历史自有评说。”

作为前正国级领导人,赵紫阳主持了1980年代后期的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被视为党内改革派主要领袖之一。1989年,他在六四事件中因反对血腥镇压学生运动,而被撤销党内一切领导职务并遭受软禁15年半,一直到2005年因病去世。

责编:梒青; 网编:伍檫愙

© 路透社

当局一如既往,没有发表任何相关消息,互联网上也是一片静悄悄,“赵紫阳”三个字依然被严格封禁。

美副防长:不想胁迫或强制中国 而是以实力保和平

即将卸任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 Hicks)周五(1月10日)在演讲中表示,美国的目标并非是要“胁迫或强制”中国, 而是希望以实力保和平。她说,美国必须紧急应对中国对美国利益构成的严峻挑战,但也必须充满信心。

“当然,竞争并不意味着冲突,因为没有人希望这样的战争带来全球性破坏。相反,我们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层每天醒来时都能考虑侵略的风险,并告诉自己,今天不是发动侵略的日子,从今天到2027年、2035年、2049年甚至更久以后的每一天。”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 Hicks)周五(1月10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举办的一场活动上,围绕如何在美中战略竞争中超越中国发表讲话,总结了过去几年来的经验。她于2021年2月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副防长,成为国防部二号人物。1月20日,随着拜登政府下台,她也将卸任。

希克斯在演讲中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一个有意愿、并且越来越有实力通过结合其经济、外交、技术和军事能力来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挑战长期以来稳定、开放的国际体系。

图为2015年9月中国阅兵式上展示的DF-26弹道导弹。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1月10日的演讲中强调,中国是唯一一个有意愿、并且越来越有实力通过结合其经济、外交、技术和军事能力来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
图为2015年9月中国阅兵式上展示的DF-26弹道导弹。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在1月10日的演讲中强调,中国是唯一一个有意愿、并且越来越有实力通过结合其经济、外交、技术和军事能力来重塑国际秩序的国家。
(美联社图片)

对华战略:是威慑不是胁迫

希克斯特别澄清,美国是寻求透过“威慑”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伙伴的侵略来防止冲突,其关键是愿意并有能力在发生战斗时获胜,但威慑(Deterrence)通常在被翻译成中文时,暗指“胁迫”(coersion)。她说:“我想明确一点,我们并没有试图胁迫或强迫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不是我们的目标也不是我们的方法,而且这并不是唯一一个我们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会误解的国防部用语。也许一个更好的方式来描述我们的目标和方法是‘以实力换和平’。”

希克斯表示,在美中长期战略竞争态势下,美国不能自满。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迅速、雄心勃勃,而且高度集中于美国。中国的领导层曾公开批评解放军的虚假战斗能力,美国却在一直致力于提供真正的军事能力。她列举了美军从海洋到外太空的领域的能力提升,指出它们都具有作战可靠性和尖端性,并在很多方面超越中国。

五角大楼将有效应对解放军挑战

希克斯谈到:“即使他们的海军不断现代化,我们与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合作也只会加强我们在水下的联合力量,我们正在重振美国的潜艇工业基地,以达到我们所需的规模和速度。四年来,我们一直寻求投资约 100 亿美元用于劳动力和工业基础,以巩固美国潜艇部队的杀伤力。我们正在重振美国的潜艇工业基地,以达到我们所需的规模和速度。”

她还指出,美国过去几年在太空轨道上进行了更大的投资,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太空预算。2024年,美国发射的太空卫星数量超过了中国史上发射的卫星数量总和,自2021年以来,美国每年都如此。

希克斯说,美国是希望在行动、投资和信息等方面能够保持威慑力,而不是毫无必要地挑起与北京的战争:“我们不认为冲突不可避免,但我们的工作是时刻做好战争准备,以防止战争的爆发。”

她说,北京可能会看到美国国防部预见到潜在的冲突,那是因为美国担心北京会挑起冲突。双方必须努力避免在这种动态中产生误解。“需要明确的是,我们不会、也没有理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争夺全球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斗争,他们不必屈服于1991年苏联的命运,以让我们繁荣发展并赢得 21 世纪的竞争。”

希克斯强调,对美国而言,胜利意味着确保美国及盟友和伙伴的持续安全与繁荣,确保国际体系不会对美国不利,胜利还意味着避免美中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爆发全面战争而对全球经济和人类造成的破坏。

希克斯表示,相对于中国,美国具有多方面优势:“我们拥有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经济中首屈一指,而北京无法复制。我们在整个地区和世界各地都有可靠且能力日益增强的朋友和盟友,他们与我们站在一起,因为他们与我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成熟、最熟练、最专业的军队,由世界上最好的情报机构提供支持。”

最后,希克斯说,美国必须紧急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美国利益构成的严峻挑战,但也必须充满信心。

责编:安克 网编:洪伟

© 视频截图/美国国防部官网

即将卸任的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凯瑟琳·希克斯(Kathleen H. Hicks)周五(1月10日)在演讲中表示,美国的目标并非是要“胁迫或强制”中国, 而是希望以实力保和平。

💾

救房市为何不助还贷? 中国法拍屋数量增多

一项由民营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法拍屋的数量在2024 年较上一年持续增加,这加剧了人们对抵押贷款违约的担忧。公众质疑,在当局一再“稳房市”及促销新房的同时,是否也对民众偿贷有任何救助措施呢?

路透社1月8日援引独立房地产研究公司中国指数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中国2024 年挂牌的法拍屋数量为 370,000 套,高于 2023 年的 364,000 套。其中,共有 117,000 套法拍住宅屋成功出售,交易总价值为 163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1.9%。

调查还显示,中国当年包括商业、住宅和工业物业、土地、车库和停车位在内的止赎屋(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总数为 768,000 套,比 2023 年略降 0.9%。 同时,大多数法拍屋都位于三、四线城市,共计 63,871 套;二线城市有 45,997 套法拍屋屋;一线城市有 6,994 套。

中国指数研究院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曾表示,中国的法拍屋数量自 2020 年以来一直在逐渐上升,并在 2024 年继续了这一趋势。 此外,美国《纽约时报》去年11月披露,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从2021年的最高值下跌了近30%。

美国华盛顿的民间机构信息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告诉本台,中国经济下行之际,购房者断供房贷是一个必然情况: “现在房子在手里的人,那时付的首付都是20%左右,还有80%都是贷款。现在房子降价的程度远超过20%,这种情况下,房子的市场价值和贷款的额度存量比起来相差太多了。另外,现在就业压力也非常大,所以被逼无奈,很多人就选择了断供。”

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持续恶化,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法拍屋出现。

图为北京的一个居民小区。2024年,中国的法拍屋数量上升。
图为北京的一个居民小区。2024年,中国的法拍屋数量上升。
(Mei Hong/路透社图片)

中国房市还远未触底?

路透社指出,自 2021 年以来,由中国官方主导、针对房地产企业发起的强力监管引发了这场严重的房地产危机,也吞噬了消费者的大量家庭财富。但中国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却乐观地认为,放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将能推动一直下滑的房地产市场好转。不过,许多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房地产市场低迷拖累了整个经济,是疫情结束后中国经济全面衰退的主因之一。

202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要“稳住楼市、股市”,以使经济企稳回升。但李恒青表示,当局是接不住楼市的:“中国现在的楼市是几百万亿的盘子,而且现在坏账的情况是越来越严重,这是个恶性循环。所以降价是个必然,降价就会让大家放弃继续供房。”

中国央行在去年9月曾推出新政策,降低购房者首套房和二套房的首付率,以扩大内需,促进新房销售。很多地方银行也被迫采取同样措施。李恒青认为,尽管当局一直“唱响经济光明论”,但中国的房市下跌程度现在“还远未见底”,后续的房地产市场“应该几年不会见好”。

美国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也曾预测,中国房地产市场2025年将继续探底,到2026年才会有所改善。其理由主要是房地产库存量还很高,同时,房价相对居民收入和租金回报率依然偏高。

忽视偿贷民众? 专家:当局政策倾向于救企业和救市场

自从房地产市场崩盘以来,中国当局也尝试以多种政策工具,协助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但都效果有限。

旅美经济学者黄大卫告诉本台,“目前我们看到的主要是倾向于救企业,例如有些专项资金,房子保交付就是针对企业的;还有所谓的刺激购房就是针对市场,因为是针对新购房者。对于现在已经进入资不抵债的部分(民众),就没有很多救助措施。”

究其背后原因,黄大卫指出,北京当局的经济政策多年来就是遵循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的逻辑,更倾向于市场和企业而忽视消费者和民众。其社会治理逻辑也是如此,强调社会管理而不强调社会救济和保障。而在西方社会,如美国在2008到2009年的次贷危机时,除了救助企业和市场外,政府更加关注于民生保障,透过提供延期付款或者降低贷款利息等,帮民众度过难关。

中国法拍屋增加造成市场恶性循环

在中国法拍屋增加的情况下,黄大卫认为,北京当局的做法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包括三方面,首先是家庭资产的贬值。伴随大量法拍屋的出现,一些银行为减少不良资产,甚至还要贷款人补拍卖价与贷款时的差价。他说:“这会有一个社会示范效应,更多的准备购房者会担心,畏首畏尾去购买(新房)。”

同时,黄大卫认为,这也会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为法拍房的增加就是不良率的上升。同时,法拍房的价格会有一个快速变现,特点是打折特别明显。”

黄大卫表示,第三方面就是对社会稳定也有较大负面影响:“在2024年,中国的自杀、社会问题、撞人(报复社会)的比较多,往往是跟这些不动产的贬值风险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金融面临的“最大一个雷”还在路上

《纽约时报》在去年底的报道中提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崩盘威胁到金融系统。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向银行借贷都是用房地产作为抵押品,但银行现在发现,这些抵押品的价值大幅低于它们发放的贷款价值。

对此,旅居美国的原中国民营企业家胡力任告诉本台:“中国金融面临的最大困局还不是居住房的法拍量,而是真正的工业用房,也就是工业产权房。现在随着整个中国经济、制造业的崩溃,这部分是没有人托盘的。”

他说,这才是中国金融面临的“最大一个雷”。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 路透社图片

图为上海的一片住宅楼。2024年,中国的法拍屋数量上升。

💾

疫情重燃? 中国三甲医院爆满 中小医院却面临倒闭潮

最近,中国各地流感病患挤爆三甲医院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与此同时,大量的中小型医院在过去一年却破产倒闭。有分析指出,在医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推动的医保改革不仅没有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反而让民众看病越来越贵。

2025年刚开年,“流感挤爆三甲医院”的消息就登上了百度热搜榜。在中国的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种社媒平台上,近期也充满了中国各地呼吸道病毒流行的消息,尤其是民众上传的医院内半夜就诊者还在大排长龙的短视频,令人心惊。

— “上海的甲流已经泛滥成灾了!医院里面人满为患。请各位家长保护好自己的小孩。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昨晚10点,我带女儿在医院看中耳炎,顺便拍了这些画面。”

— “南通甲流已经泛滥成灾了!医院里人满为患。请各位家长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 “(女)甲流引发肺炎,已经烧到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就是40度左右。(男)就是打针, 它一直往上升,不是往下降。它就一直发烧。”(河南)

三甲医院爆满和大面积病毒感染

华中地区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章烨1月3日告诉中国行业媒体“医学界”,如果以2024年12月初的接诊量为基准,12月中旬门诊量接近翻番,现在则高达5倍之多。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4年第52周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报告,目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总体呈现持续快速上升趋势,甲型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等多种病毒正在中国迅速蔓延。

其中,从第46周至52周,门急诊流感病毒阳性率已从3.7%跃升至30.2%;在全国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第52周的住院流感病毒阳性率达到了17.7%。官方报告还披露,当前流感病毒阳性率99%以上为甲型H1N1流感亚型。此外,人偏肺病毒(HMPV)的发病率高于新冠病毒、鼻病毒和腺病毒等其他类流感疾病,检测阳性率和住院率分别为6.2%和5.4%。

据中国官媒央视网12月27日报道,医生介绍,目前中国主要流行的呼吸道疾病包括多种病毒,它们还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不排除一个人同时感染多种呼吸道疾病。

居住在上海的彭先生就告诉本台,他的女儿和朋友目前都出现类似新冠病毒和流感的症状,但跑了多次医院也没康复,医生查不清具体病因:“好像这次啥病毒都有,现在医生自己也搞不清楚了。”

山东也是本轮呼吸道感染疾病重灾区。当地一位刘先生告诉本台:“他们说叫甲流之类的,我们估计弄不好也是新冠的一个变种吧。”

来自武汉的古女士也对本台表示,当地病患很多,连社区医院都爆满:“医院也有很多人打针。社区医院,打针的位置都坐满了。”

中国一家医院人满为患
中国一家医院人满为患
(美联社资料图片)

官方淡化病毒感染情况 专家:缺乏重症及死亡率数据

就在多种病毒同时流行、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下,中国官方却在竭力淡化其严重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冬季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而且“相关疾病的流行规模和强度比去年要低一些”。她并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人民和在华外国公民的身体健康,来华旅行是安全的”。

不过,美国《新闻周刊》最近指出,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媒体报道都警告人们要保持警惕,重新考虑是否前往中国,因为中国各地的呼吸道疾病病例激增的情况与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的激增如出一辙。

《新闻周刊》特别指出,人偏肺病毒于2001年首次被发现,目前尚无针对性疫苗。该病毒具有类似流感的症状,会导致儿童和弱势群体出现严重的呼吸问题,但世界卫生组织 (WHO) 似乎没有足够信息来准确预测中国可能爆发的人偏肺病毒疫情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美国陆军研究所原病毒系实验室主任林晓旭告诉本台,人偏肺病毒是常见的感染病毒,并非高致病性,也没有证据显示其有突变。但中国官方今年特别强调这一病毒,有些奇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也许中国现在还有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是比较严重的,但是政府并没有在检查方面或对外公布信息方面去强调,而是今年提出了这个人偏肺病毒作为一个新的,新闻媒体的亮点而已。”

除了质疑当局只提供片面信息外,林晓旭还认为,外界应关注的是这波感染的重症及死亡率到底是多少:“关键是官方不给你这些信息,现在就是民间自己传。人们要观察一点就是,有没有新的高致病性病毒?有没有真的形成一个疫情?”他指出,在官方数据很少的情况下,尚难作出任何准确判断,但民众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集采药品与卫材价低质劣 百姓医护纷纷吐槽

面对中国各地的呼吸道疾病病例激增,老百姓还面临着医药费用变相上涨的状况。据中国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发现,伴随流感等病患大幅攀升,抗流感药物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的需求都急剧上升。在一些药店,医保价每盒约222元的玛巴洛沙韦,其价格已飙升至每盒300元,还有的地方买不到。

“今天早上,我去隔壁药店买几盒感冒药,还没有了。” 武汉的古女士告诉本台,她跑了很多家药店都买不到玛巴洛沙韦,而医院开出的药品药效很差:“医院开的药没用,治不好病。”而药效好的药品,她说,医生又不给开:“那个药钱多了,开不出来。就是你自费去买的可以,走不了医保。”

古女士提到的集采药效果差的情况,也是国内民众最近在网上普遍吐槽的问题。有网友指出, “集采的价格越来越低,低到了只比包装贵一些的地步,有网民担心价格过低会让厂商生产劣质药,影响疗效。也有人认为医保过度压有效药的价,大量的钱流向无效的药(如连花清瘟)。”

还有一名医护人员近日发布视频,吐槽医保DRG(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后, 医院面临倒闭,集采药品与耗材费用压太低,导致一些耗材质量低劣,如尿管出现轻易断裂、一半留在膀胱内的情况。很多医护在评论区附和这一说法, 指出医院现在如腹膜管漏水引发腹膜炎致患者死亡、深静脉导丝卡住血管无法取出,输液器断裂,针头弯曲等医疗器械问题频发。

中国医院大量倒闭破产原因何在?

就在今年冬季病毒流行、病患塞满三甲医院之际,很多中国中小医院却在纷纷倒闭破产。《三联生活周刊》1月6日在其微信公众号刊文指出,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上,共查到2024年和医院破产相关的纪录1200多条。将此与2023年和2022年各有800条和500条的数量相比,可看出中国医院破产数量正在大幅增加。文章还指出,2024年,破产医院以中小民营医院为主,也不乏个别公立医院。

另据中国医学行业媒体“医眼观察”此前报道,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曾指出,自疫情爆发以来,已有超过2000家民营医院因经营困难而破产。

针对大量医院破产的问题,林晓旭认为,这是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掏空医保基金带来的直接后遗症:“因为疫情期间提前透支,把这些(医保基金)都耗掉了。医保没钱了,那很多民营的医院就拿不到医保报销的费用。民营医院先垮掉,公立医院有其它办法就先撑着。”

根据2022年7月6日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已有20个省份的公立医院出现亏损,占比达到62.5%;全国753家三级公立医院中,有43.5%的医院面临亏损 。

一位中国医疗业博主“晨博君医聊”则预计,2025年,中国医院将迎来普遍的降薪裁员潮:“医院裁员降薪未来也会成为一种常态化……,医院的亏损潮还没有真正到来。自口罩以来,2021年,几乎所有的医院都进入了一种疯狂扩张的状态。尤其是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立项比往年高出了1.5倍。拔地而起的大楼刷刷地在建,但是大部分的医院根本没有考虑背后的运营成本的问题。”

这位博主还说,随着政策导向的影响,集采、DRG/DIP政策(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全面覆盖,医院的保费收入也在收紧;加上医疗服务成本没有下降,实际的业务量和患者数没有增长,设备、人力、床位都变成了一个新空壳,“降薪和裁员也成了医院的必选项了”。

民众:医保与医改不是为了老百姓

上述《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还提到,随着中国人口减少,公立医院重要的收入来源—医保基金会越来越少,医院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收入压力,结果只能是对患者“割韭菜”,普通民众“看病贵”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突出。

来自上海的彭先生说,他和家人最近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去这个医院,说什么网络的关系,它就不能用医保卡,只能自费。那么我们就自费了啊。我也是的,我现在看的病有好多的药都是自费,而且费用也很高。”他认为,中国的医保和医改都很失败:“医保也好,医改也好,你不是(为了)方便老百姓,不是像其他国家都是免费医疗……。表面的文章他们特别会做,背后都是一塌糊涂。”

近年来,中国官方持续推动医保改革。其中,在新冠疫情后,武汉、大连等地爆发了抗议当局医改措施的“白发运动“。当时就有专家告诉本台,这是因为中国老龄化问题本就严重,加上多年封控,所以导致了医保资金的严重不足。医改措施就是变相提高个人费用,减少医保支出。

2024年6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到“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包括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质扩面,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等。

但中国国内很多医疗专业背景的网络博主都不看好这些措施。一位名叫“徐然”的医疗业博主就说,三明医改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会导致公立医疗体系更穷:“再怎么治病救人,医生护士也是要吃饭的呀。这种年薪制和几十年前的吃大锅饭我觉得没有任何区别。吃大锅饭一定会把整个医疗体系吃得更穷,大专家都会带着病人跑掉,到私立医院去。”

上述《三联生活周刊》的文章还指出,发达国家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通常为10%左右,政府支出约占80%左右。但根据2023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为27.3%,政府支出占比仅为26.7%。本应占大头的政府支出却比个人卫生支出占比还低,政府投入显然相当不足。

出于安全原因,古女士、彭先生、刘先生均采用化名受访。

责编:何平 网编:洪伟

© 法新社资料图片

中国近期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多地医院人满为患。图为2023年11月23日在北京一家儿童医院内打点滴的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