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墨问小程序发布小红书切图笔记功能

如何优雅的发布一条小红书笔记?


小红书的产品逻辑挺有意思的,发图文笔记,只能发 1000 字,更多的内容,就用图片来表达。这个产品策略我猜测早期可能是收 Instagram 影响?不过 ins 是真的成了图片社区,后来有了视频,小红书却形成了独特的笔记形态。

发几百字,剩余的内容用文字图片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就在小红书上流行起来。很多现代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看长文会有心理上的抵触,但一张张翻图片,就和翻书、阅读电子书的方式类似,反而有了沉浸感。

后来公众号的图片模式、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都开始支持这种阅读体验。这就带来一个刚需,如何把长文自动切成适合在小红书、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平台展示的文字图片。

精确一点描述就是,如果你在小红书创作和运营,或使用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需要把一篇长文自动切成大概 3 X 4 大小的图片,同时实现智能排版和优雅展示文字。

我调研了一下用户的使用情况,有用记事本切图的,有用网页切的,也有用专门的图片工具生成花里胡哨的图。真没有合适的,而这个需求,不仅切合创作者工具的属性,而且我们自己也要用,我们也在做小红书和公众号、视频号。那就自己做一个放到墨问里不就很香吗?

于是我们新增了一个小红书笔记的笔记类型,创建这个笔记的作用主要是长文智能切图。
长按创建笔记按钮,滑动选中小红书Pro,进入创作页面。


你可以为小红书笔记设置封面、加黑、加荧光笔,设置图片样式(一共十种),然后点击生成多图,唰,见证奇迹的时刻:

如果你也在做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图文模式,可以试试这个功能。

后续功能敬请期待:)

2024年12月12日13:30:52

4 月以来墨问便签小程序的发布节奏

四月以来墨问发布的新功能:

置顶笔记折叠、标签云、特别关注、个人主页改版、画廊、播客 shownotes、分享图增强、公众号互通、AI 听读、支持微信表情、AI 语音笔记、长按试试、在小程序里打开墨问笔记的超链接、引用样式、墨问 Pro 会员、发视频号等。

8 月新增引用样式、详情页改版、新手势。
9 月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大版本,一步步来。
10 月墨问 Pro 版本上线
11 月付费专栏预览、发视频号
12 增加笔记引用功能……

最新发布的功能在前:

如果你不知道墨问有什么功能,建议收藏

2024年12月9日13:33:13

选择从众,还是走小众路线

今天早上我转了一篇微信输入法的笔记,是望月老师写的。微信输入法现在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之所以今天引起大家的注意,是因为它发了一个新的版本,在新的版本里,微信输入法可以输出花式的英文字体,非常有意思。比如这样:

𝑴𝒐𝒘𝒆𝒏 𝒊𝒔 𝒂 𝒗𝒆𝒓𝒚 𝒈𝒐𝒐𝒅 𝑴𝒊𝒏𝒊 𝑷𝒓𝒐𝒈𝒓𝒂𝒎 𝒕𝒐 𝒖𝒔𝒆.

群里有一位墨友说,因为微信输入法不支持双拼的某一种键盘布局,所以他很不习惯,然后就放弃了微信输入法。

对于工具类产品的选择,我一般会选择大众的产品功能。因为这种功能需求越大众化,它就会被厂商优化得越来越好用,而小众的东西会被逐步放弃掉。

拿输入法来说,早期的时候我们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双拼等等。随着输入法的进化,现在用全拼输入和全键盘打字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和方便,也是输入法里最容易上手的。

正因为最容易上手,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这种输入法,厂商就会不断的花精力优化这种输入法,把它做得更加智能、更加好用。五笔或者双拼输入法的优化程度、支持力度就不如全拼输入法好。

聊起这个事,其实就聊到一个选择上,我们应该从众呢,还是选择小众的东西以彰显自己的不同?还是得看场景。

对于效率优先的事情,我建议大家选用大众的产品和功能。如前所述,它们会被优化得越来越好。

一个程序员选择编程语言,那我肯定会去选择 Java 或者是 Go 这样流行的编程语言去学习,同时去观察 Rust 这种新型的语言会不会有大发展,要不要去储备这方面的知识等等。现阶段肯定是 Java 和 Go 更值得投入时间,如果现在你还抱着 PHP 或 Ruby 这样语言,很可能面临的境地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多大厂已经不用了,它们的语言特性发展得也会越来越慢,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优胜劣汰的道理。

我是一个摄影师,那我肯定会使用 Adobe 公司的工具,比如 Photoshop、Lightroom 这样的软件。因为被大众所用,它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们使用这些产品和功能主要是来提升效率,做出更好的作品,所以一定要去选择大众的东西。

那如果目的是玩儿和娱乐,就没必要选择大众的东西了。

大家都去听 MP3、无损音乐,那我听听黑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都在用手机相机拍数码照片,那我去拍胶片,就能获得不同于大众的体验。

在玩和娱乐方面,大众的东西,我们是躲不开的,如果还有些小众产品相伴,就会获得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快乐。

这种小众群体如果有一定的规模,也不会被淘汰,我们可以在里面一直玩。去旅行也是,大众的景点大家都去玩,我们也去那些大众的地方就没什么意思,可以发掘一些相对冷门、有趣的地方去玩、去拍照,也挺好。

五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去不了或不愿意去的地方。把自己放置在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种,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时间也都不一样了。但五哥去做冲锋衣,肯定不会憋着去搞特别小众的东西,对吧。

这就是效率优先和娱乐优先在选择上的区别。

在选择中做趋势判断也很重要。

我 2008 年就开始使用苹果的 MacBook Pro,其实是我对这个产品有偏爱,同时看到了 iPhone 的发展趋势。随着 iOS 的发展,Mac 应该会被普及起来。

我自己深度使用了 Mac 之后,发现它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就坚定了这样的判断和信念。然后我就会去使用和推广这样的产品,同时给自己带来影响力。这是一个对趋势判断的例子。在那时可能是小众的,但是在未来有可能变成流行的东西。

比如 Rust 语言,现在这款编程语言相对还是小众的,但是未来随着它对芯片和高并发上有更好的支持,会不会成为更流行的语言呢?这其实需要判断。

如果你觉得某一个东西在未来可能成为趋势,现在虽然是小众的,但是投入精力去使用和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那究竟是选择大众还是小众呢?场景优先 😄

这篇使用墨问 AI 语音笔记写的,你也来试试,微信搜索墨问即可。

2024年12月5日

创业两年半,墨问推出 Pro 功能

2022 年 11 月 28 日,我们发布了一款非常简单的小程序,叫做墨问便签。当时我在这个产品上写了一条笔记,叫:墨问便签 demo 版本已经发布,并配了一张图。这条笔记获得了 1400 多次阅读和 260 多个赞,仅此而已。今天,我用当下的墨问重新生成了这张卡片,可以看到这张定制卡片上多了 Pro 会员的标识,是的,墨问这款产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迭代至今,墨问便签有了丰富的笔记展现能力,有多种评论互动方式,有个人主页、付费订阅、AI 语音笔记、AI 听读、画廊和微信群权限等,墨问不仅成了创作者工具,还是微信里的私域运营工具,我们有了近百万用户和几十万用户笔记。数万创作者在墨问获得了收入,最好的创作者收益达几十万元。墨问西东公司也在依托墨问这款工具进行商业闭环。但是还不够。墨问便签发展到现在,工具属性凸显,付费订阅成了工具属性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设计更多的创作功能,比如 AI 写作、AI 知识萃取、双链、丰富的编辑器、赞赏、问答、墨问收音机……通过 AI 能力、存储能力等基础设施,让墨问用户能更好的记录生活、生产作品,并服务自己的用户。这些都需要更多资源。

为了产品良性发展,我们设计了 Pro 会员体系,并开启新的十年之约。我们在当前阶段为 Pro 会员提供了如下功能:50G存储空间/画廊/生成AI听读语音/10分钟AI语音笔记/单篇20000字笔记/无限制的付费订阅/会员定制分享卡片/会员身份标识/以及未来规划中的所有Pro功能。

非会员如果没有大容量的图片和音频需求,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墨问便签做轻量级的创作。并且不会有广告。

我们设计了一个邀请码机制,每个订阅会员在有效期内都有一个属于你的唯一标识码,订阅会员时填入邀请码,邀请人和被邀请人可以分别获赠额外的使用时长,如上图所示。欢迎加入墨问会员。

我的邀请码是:V-RAOQDPY9MQ

订阅:https://note.mowen.cn/note/vip?inviteCode=V-RAOQDPY9MQ

创业维艰,静待花开。

2024年12月1日14:13:18

关于小程序,2017 年的时候,我还写过这么一段话

墨问现在成了我的知识库,只有这样,未来才会迭代出足够满足一个知识库的需求。现在几乎所有笔记类的软件都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我只用墨问。

昨天查笔记的时候,我发现了 2017 年写的一段话:

关于小程序,现在依然是我看不懂的一个领域。我自己用的不多,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认知偏差,我不说小程序到底有多大用,我个人理解是,小程序是微信延展业务领域的有效补充,是工具,而不是 App。

微信不是一切,自然小程序也不是。

我为什么很少用小程序呢?因为有其他更好用的 App 啊,购物我会打开亚马逊京东和天猫,读书我用微信读书多看豆瓣阅读,导航用地图 App,叫车用滴滴,协作用钉钉,写作用 Ulysses,笔记用 Evernote,听音乐用原生音乐或网易云音乐,付费圈子用小密圈,看专栏用得到和豆瓣时间,看艺术品用 Google 的 Arts&Culture……

在我看来,无论是 iOS 还是 Android,移动平台上的 App 生态越来越丰富了,而不是越来越单一。所以小程序的使命是不是更多的连接线上和线下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取代那些优秀的原生 App 呢?

那时候的认知就这么点 🤏

两年前我们团队成了小程序从业者,相对于 2017 年,时间过去了七年,小程序完全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我的认识也 totally 不一样了。

在深度使用小程序之后,我发现小程序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产品特性:小程序具备在群里传播的能力,在朋友圈传播能力,小程序可以穿透群,可以获取某些群的信息和权限,比如墨问的笔记可以设置为群分享,作者分享到群里,只有该群用户可以阅读。我的 17 年合集卖桃者说就用了这个特性。

这些对用户和开发者都很重要,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之间的联动,可以做挺多事情,如果群的信息可以更开放一点,墨问的群笔记可以做的更好玩有趣,并且有用。

还有一点是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小程序的研发过程。在过去,我们想做一款产品,要做 Web,iOS 和安卓,初始研发团队就很庞大,技术栈也复杂,创业成本高,在没多少投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品还没上线,公司已经完蛋了。

移动 App 的发版也很麻烦,iOS 提审得几天,安卓得发布几十个渠道,用户还不更新,嗷嚎,发了也白发。这会导致你的用户分布在各种稀奇古怪的版本里,还会涉及到兼容性。

小程序开发可以随时发版,一般几小时过审。我们最多一天发三次,用户还没啥感知,只要使用,就是最新版本。

使用即更新,使用即传播。小程序的每个版本,只要抵达了用户终端,那个版本都是最新的。你永远可以把最新的功能特性,推给用户,只要你研发、上线,就可以了。这个对于开发者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处。

那小程序的问题是啥呢?用完即走,而且,小程序被藏在微信里,很容易不再打开,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小程序有桌面端,只要你使用桌面端的微信,就可以使用桌面端的小程序,这需要一个普及和培养过程,也期待微信能开放更多更强的桌面能力。

整体上看,移动端小程序和桌面端小程序,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用户场景。但因为用户习惯和产品自主性的原因,如果资源足够,至少应该把 Web 版本做了,更富裕的话,再去考虑 App。

希望我们也能尽快把 Web 版本交付给大家。Web 端也是可以获取到流量。

所以,在很多阶段里,我们会觉得,嗷,这下我可懂了,明白了。其实只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离真明白还远,离做好一个产品还远。

我们继续努力。

村上春树的爱好 – 这个时代该读读村上系列

上周看到一位朋友说,怎么最近墨问里都开始读村上春树了,其实很多人一直都读,尤其是我,读了几十年了,只不过你没读,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信息之后,会觉得,啊,怎么都开始……了。其实早就开始了。
这个浮躁的时代,可以读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文字疗愈。


今天说说村上的爱好。

村上喜欢喝威士忌,他写了一本《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喜欢跑步,写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喜欢音乐,写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村上私藏:怀旧美好的古典乐唱片》《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同时,他把音乐和威士忌大量的使用在了其他作品里。随意取材,爱吾所爱。
这叫爱好。

跑步对村上有特殊的意义,是他保持体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他是这么说的:

要每天五六个小时枯坐在书桌前,孑然一人面对着电脑显示屏(当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对着四百字一页的稿纸也无所谓),集中心力,搭建起一个个故事,那需要非同寻常的体力。年轻时还不算太困难。二三十岁的时期,体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驱使肉体,它也不会发出怨言。一有需要,专注力也能简单地招之即来,还可以维持在高水平。

然而遗憾得很,随着中年时代的到来,体力会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人为的努力。
这种努力就是长跑。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村上在跑步这个领域拥有坚持的能力罢了。


跑步可以磨砺人的身体,也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粗粝和坚强。一个能够常年跑步的人,往往在另一个领域也会充满韧性。

音乐则是村上的另一块滋养自己的沃土,他喜欢爵士乐,也喜欢古典音乐,还爱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抛弃了单纯使用原声乐器的反民谣风格,改而使用电声乐器时,也遭到许多长期以来的支持者谩骂,成了‘犹大’‘投靠商业主义的叛徒’。可是现在,几乎不再有人批判他改用电声乐器了。依照时间序列去听他的音乐,就能理解对于鲍勃·迪伦这样一个具有自我革新力的创作者来说,那是自然而然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当时想把他的原创性禁闭在‘反民谣’这个牢笼之内的人看来,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叛变投敌’和‘背信弃义’。”

村上春树这番话表面上在说鲍勃·迪伦,实际上说的是村上自己。


那个时候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也是一个异类,那些守旧的声音,认为他是现实主义的叛徒,是日本文学的耻辱,而村上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超现实的写作,就和鲍勃·迪伦给吉他插上电一样,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时间已经证明,鲍勃·迪伦是对的,村上春树也是对的,如果日本文坛没有知音,不妨放眼世界文坛,因为

村上的文学野心绝不只在日本而已。

村上对爵士乐、古典音乐和摇滚有着痴迷一般的热爱,他专门写了一本介绍自己音乐观的书《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展示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

村上小时候家里一张唱片也没有,但还是通过“自学”喜爱上了音乐,从某一时期开始一头扎了进去。零花钱统统用来买音乐,只要有机会就去现场听音乐演奏。即使少吃一顿空着肚子也要听音乐。只要是好音乐,什么音乐都无所谓。古典也好爵士也好摇滚也好,都不挑挑拣拣,只管一路听下去。这一习惯至今未变。

就算月亮隐去,就算被恋人遗弃,就算被小狗哂笑,什么都可以没有,唯有音乐不可缺少。

回归真实,祛魅人生

镜子里的苹果

不久前,有一个房地产商做活动,请我去做一个关于教育方面的讲座。用的宣传标语都是“大咖驾到”字眼形容我,我其实很反感这样的词语,但销售们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只能无奈人家这样的营销宣传。

等我给观众们汇报时,时间交给了我,我特意在介绍完自己后,专门用一页内容讲祛魅这个事情。

祛魅这个词语,在社会科学中是指在现代社会消去神秘主义(魅惑力)的表面并把文化合理化,这个概念最初由马克斯·韦伯借用弗里德里希·席勒的理论来描述现代化、官僚化的世俗西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理解能力比信仰更有价值、过程都以合理的目标为方向,与韦伯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遗留着好的迷人的花园”的传统社会相对立。

我特意对观众们声明,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绝非什么大师大咖。放在马路上,也是一个回头率为零的中年大叔。所以,把心态放好,不要给一个不认识的人太多莫名其妙的光环,反而遮蔽了自己的双眼看不清这个真实的世界。

有心理学家就说过,祛魅其实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特征掩盖了其他方面的特征,由此让人产生的认知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光环效应会让人们放大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夸大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导致盲目崇拜;也会让自己忽略自己的长处,从而产生自卑、慕强等心理。

相反,我正是因为我自己的普通,才觉得把自己的故事和想法分享给大家或许有点意义,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才可能被借鉴,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复制。但如果听众没有这个认识前提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人家那么厉害,与我有什么关系?但这并不是真实的。

这些年来,我对这个草台班子组成的世界有时候也挺失望——当然我自己也是草台班子的一员。每当和那些所谓的精英、领导交往时,我也时常想起祛魅一词,不要自己为别人添加光环,夸大他人,从而使自己显得渺小。首先把对方当作一个正常的常人来看,如果确实有优秀的地方,再去承认和学习并不晚。

网络世界中也是一样。人生本来不需要活在比较过程中,但往往女人和别人比容貌比身材体重,男人和别人比财富权力地位。凡是比较,就有所谓的优劣,造成不必要的压力。而现在的网络世界充满太多偏激和失真的信息,无论是上面所说的容貌和财富,要么是夸大的和修改过的假象,要么是虚假捏造的信息,目的无非是为了吸引存量有限的流量和注意力。

想到祛魅,大概就不必太把它们当回事了。在讲座活动中没有办法讲这么多,但这就是我想传达给那些观众朋友的一个想法。

点点滴滴,功不唐捐

hike

May the 4th be with you!

学校要我提供学生对我这个班主任的采访,我只好向我所带两个班级的部分学生求救:

麻烦你一件事,学校让我提供这么一个东西:“我眼里的这个班主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随便说一段话给我吧(语音也行,文字我来组织,有我们的照片更好),顺便我也想知道老师这几年当你们班主任哪里做的不好……真实的就好~恭维老师没有必要啦。

我以为很难收到回复,因为他们在校外实习,也马上要毕业,不必理会我这个班主任了。没想到很快收到几个同学的回复,摘录如下。

在大学里,谭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不仅是我们专业学习上的指导者,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我看来,我的大学班主任就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存在,在找实习单位的时候会用他的工作经验指引我们就业的方向。

首先,我的班主任具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他不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有丰富的经验,还能够将这些知识与经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他经常会在班级会议上引用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让我们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实践应用。

其次,我的班主任还非常注重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他经常会在课后找我们聊天,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他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成绩,还关心我们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总是能够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让我们重新找回信心和勇气。

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他总是对我们很关心,无论我们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很耐心地帮助我们解决。他也很注重我们的心理健康,经常找我们谈心,了解我们的想法和需求。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与我们的关系不止是师生,更像是朋友。这几年没有在课堂上传授我们知识成了最大的遗憾。

班主任确实是那种深深关心学生,又学识渊博的师长。他不仅在日常中细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比如有一次舍友牙痛的事件,他能够迅速行动,直接载去医院检查,这种行动上的关心和支持,无疑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和安慰。而在学术方面,班主任的博学多才和耐心讲解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习期间,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都能够耐心解答,让我受益良多。这不仅体现了他作为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彰显了他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总的来说,班主任是一位既关心学生生活,又注重学术指导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他的存在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是学生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我刚开始以为这位同学是用AI编写的,后来一问才想起确实有送学生去医院这回事,那是疫情期间,只好自己开车送学生去医院。后来这位同学实习期间,问我水泥方面的知识,我耐心解释,学生当然没想到我对水泥方面这么懂行。

我眼里的班主任对我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他不仅学识渊博,耐心解答我学业上的疑惑,更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当我遇到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让我倍感温暖。他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大学期间收获满满,不断成长。

“亦师亦友”这个形容,我很喜欢,我和学生之间,我始终持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职业角色上我是老师,但人格上我和学生是平等的。

谭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更像是益友。与他相处的时候如朋友般放松。他很愿意走近我们,主动为大家的成长想办法,设身处地的为我们进步解难题。他总能妥善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我们焦虑迷茫时,他会像朋友一样倾听后,以其见闻给我们分享好的经验做法。

难忘的是在寒冬里的一次徒步经历,谭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徒步北峡,历时将近五个半小时,这期间因为环境因素曾试过放弃,在谭老师的鼓励下,我们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前行。最后顺利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让我们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这次徒步活动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的回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这位同学一样有良师益友的感觉,并且和学生一起徒步的经历,学生的印象这么深刻。

原来和他们所经历的这些事情,我自己都快忘记了,但他们都记得很清楚,仔细回忆,我传递给他们的理念和想法,虽然当时他们似乎没有什么表示,让我有一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但现在来看,含蓄的他们都能感受并体会到,看来功不唐捐。这大概也符合我当年投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初心。

唯一不足的是带了两个班,有点忙不过来,也因为各种原因,学校没能安排我这个班主任所带班级的课程,对他们只有“育人”,没有“教书”。也因此,管学生工作的年级负责人前几天亲自找到我,希望我再承担班主任工作,我满口答应,只有一个要求:一次只带一个班。

我始终认为,教书育人的事情不能和赚钱的事情相关,否则以我场外搞钱的能力,这就亏大发了。对我来讲,付出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为年轻人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像看到了当年一样迷茫、焦虑的自己,自我感觉意义重大,正如上面收到学生们对我的反馈,很是欣慰。

本是后山人,不做前堂客

zen

我日常读书不过是为了消遣,顺便增长自己有限的智慧——至于财富那是智慧的副产品,没想到所读的书被文艺中年学长写进了他的故事文章《爱不释手的书》里……

学长发表前问我意见,我其实想叫他隐去我的姓名,想想也不是什么不能公开的事情,就算了……

不过分享是我愿意的,反正也不费我什么事。而我自己也正受益于分享。就像上面说的这本书《纳瓦尔宝典》,我是上次分享《穷查理宝典》书摘时,有网友在评论中提到的,我于是找来读了读,顺便分享了一下。

但除了简单文字分享之外,我并不想做太多事情。比如,昨天有朋友邀请我给他的富豪朋友们做某个热点内容的讲座,我直接回复他,抛头露脸的事情我不想做。

《遥远的救世主》(电视剧《天道》)中的主人公丁元英说: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我可能更彻底:本是后山人,不做前堂客。倒不完全是“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而是渡人先渡己,只渡有缘人。

好东西值得分享,但不要指望每个人都会受益于它,大张旗鼓地宣扬,我更不愿意去做。

如何在墨问上赚钱?

我们在墨问小程序这个产品的设置里有一个加入墨问社群的入口,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用户进入我们的社群体系,并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的思考。

今天有用户就问我墨问和某某笔记软件有什么区别,一开始我挺纳闷的,就分享了一个付费笔记到群里,说,小程序卡片,分享,评论,付费,合集,包括微信群里的展示样式,这就没一点一样的啊。后来发现用户刚刚接触这个软件,以为墨问只有记录功能呢。

墨问早期一直侧重输入端,首页就是笔记列表,方便用户写东西。后续会更重视消费端,给大家整点好内容,这样一上来用户就有吃的,感观就会不一样。

还有用户问,在墨问是不是只能通过做付费专栏赚钱呢?具体怎么玩呢?

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好好说说。

在墨问上获取收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创作付费专栏。比如我们自己就这么干的,卖桃者说迁移到墨问上之后,新增了 1500 个订阅,还有墨问读书会,老池 36 计,大师的工程师专栏等等,都是收入来源。玉伯、冯老师、五哥、八老师、二爷、建德等一大批创作者,都是这么创作和获得收入的。

创作有乐趣,又能有钱赚,何乐而不为?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玉伯是前阿里 P10,在互联网领域成名甚早,还是语雀创始人,有用户基础,信用值也高,所以玉伯一篇免费的文章都没写,直接开了两个付费专栏,贵的 299,订阅用户近 700 人。

李建德,有才华,文字能力,职场经验,音乐和英语能力都是一流的,但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他牛逼,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他自己也没什么受众用户。他的做法是很早就开始在墨问创作,写东西做音乐做播客,几个月下来吸引了很多墨问用户,也有了自己的私域群,等墨问上线付费订阅功能的时候,建德做了职场、音乐和音乐相关的专辑,非常受欢迎。我全部订阅了,但我在做墨问之前,根本不知道建德这个人。
另外一个作者五哥更有意思,他在微博有一百万粉丝,知名摄影师,写作能力很强,他来墨问的时候已经可以直接开付费专栏然后去微博推广了,但五哥并没有,而是一个多月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在墨问写了一百篇文章,挂起了五哥旋风,直接在墨问信用值拉满,然后做了三个付费专栏,质量超高。定阅者众。

所以,想通过创作虚拟内容(文字音频图片等)获得收入,

第一、建立自己的独特价值,你能提供大部分人提供不了的东西。这个是根本。
第二、如果你已经在其他公域有读者了,直接开个付费专栏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的信用体系和用户都有,缺的是个好工具。
第三、你很牛,但现在还是个素人,没人知道你,那就走建德的路子,通过创作输出自己的价值,建立信用体系,找到自己的受众,然后找个机会做付费内容产品,就水到渠成了。
我看到不少用户,完全不知道干嘛的,直接墨问来开个付费专栏,作品简介写的一塌糊涂,就像你在一个无人区开了个店铺,店铺干嘛的,不知所云,怎么会有顾客呢?

说完付费专栏,还有其他模式吗?

有的,这是墨问自己生长出来的能力,也就是墨问的工具属性。

比如五哥发了一篇介绍酱牛肉的文章:

介绍完之后,插入一个快团团小程序的购买链接,用户喜欢和信任五哥,就可以直接购买,我看卖了 60 多单。

另外,墨问还是很好的私域工具,我看有个用户叫墨斗堂书法,就用墨问小程序交付书法作业点评。还有用户用来进行思考力训练的,推荐餐馆的(近期我们要增加一个地址功能),售卖自己绘画作品的,英语打卡的,即时语音分享训练的,交付摄影作品的,等等。墨问可以成为你商业模式里的一个工具利器,成为你赚钱的一部分。

还有些行为,和商业无关,比如写作和互动,家庭相册,语音记录,知识管理等等,这些就是针对自我的能力提升,或者满足某些用户的个人使用价值。

记录即创作,创作即分享,分享即传播。这就是墨问的理念,不要把创作想的多玄乎,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工具嘛,本来就是为你服务的,就看你自己的创意啦。

2024年03月14日 18:24:55

我戒酒了

zen

上次去道场禅修下山后,我受朋友的款待,喝了一场大酒。吐完后,我下定决定:从此戒酒。正好接下来就是春节这个喝酒旺季,到现在为止,在各种场合下,我已经成功实现没有喝酒。

为什么要戒酒?

  1. 酒精不利于健康。某顶级期刊上科学家发表研究论文表明,哪怕是喝一滴酒,都是不利于身体健康。我自己的感受是醉后很伤身体元气,我甚至曾经因喝酒摔伤过头部。人到中年,我越发重视健康和安全,那就先把酒精戒掉。
  2. 我已不需要社交饮酒。以前在企业工作,工作性质的应酬,基本上每次都要喝酒,而且也几乎每次都要喝得上头甚至醉倒,而目前教书育人的工作,完全不需要喝酒这个内容。
  3. 还有更多快乐的事情可以代替饮酒。虽然“花开半朵、酒至微醺”本也是一种很美的境界,但是不饮酒,我还可以喝茶、读书、写作,都能让我达到自由快乐的状态。
  4. 尝试自己去戒掉一件事。饮酒虽然还不是我的瘾,但这么多年的习惯,我既然觉得是不太好的一个习惯,我就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和艰难去戒掉它,这是对自己意志力的一个考验。

戒酒后什么感受?

首先是经济上省钱,不需要再花钱买酒了。好的酒很贵,虽然我花费得起,但能省下来也不是坏事。以前喝酒后开车还需要找代驾,如今的代驾费也省了,不喝酒就没有酒驾、醉驾的考虑。

一念消除,万般皆空。无论是独处还是聚会,不用饮酒,就没有了念想。吃饭时很简单,和朋友声明一句:不喝酒,即可,以茶代酒,能理解的理解,不能理解,我也无所谓。

这里引申一下,以前多少有点饮酒的欲望,喝着喝着就喝多,喝多了废话也多,然后消耗自己的精气神。身体主动去摄入酒精,其实是一种妄念,内心想得到它,并且得到它后还想要更多,欲望难以满足,也就没有尽头,进而受欲望反噬,其实得到的是痛苦,且不说酒精对身体健康的损害。

戒酒就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感觉了,不管得与得不到它,让欲望满足还是不满足自己,我主动戒了它,斩断这个联系,断了这个念想,少了它以后,思维更清晰了,世界更清朗了。

以后,有哪件事情、哪个习惯烦到了我,也许我可以试图戒掉它。

我在寺庙“出家”禅修一周的日子

春节前,我去家乡一个寺庙禅修,像出家一样,和寺庙里出家人同住同吃了一周。有些朋友对此很好奇,我便把这段经历回忆记录下来,分享给有缘的朋友。

源起

这寺庙名叫同堂寺,位于我老家某镇中心附近一座名叫天福山的山脚。方丈是我10多年前曾多次拜访过的明源法师,那时他还在另一个更偏僻深山中的寺庙义海寺修行,我当时因人在国外,时间不允许,见他一面就走了。如今我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刚好听说方丈5年前来到新地方开辟道场去了。一番打听便决意去他现在主持的道场小住几日,权当禅修,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新的感悟。去之前,我问方丈,需不需要我带些物资过去,他告诉我不必,寺庙里什么都不缺。后来他和我解释:如来如来,如果你来了,我们就供养你,没有缘分,拉你都拉不过来。

第一天

回到老家第一天,上午在县城办完世俗事务——参加表弟的婚礼,我没和任何人讲,和方丈电话知会他一声,便叫一朋友送我去道场(因我没开车)。县城出发地点距道场路途不远,但临近春节,局部地方堵车很严重。本来半个小时的路途硬生生开了一个小时。快到目的地时离开大马路,绕进寺庙所在地上山的村道,一两分钟就到了山脚进寺庙的泥巴和石子路,望过去便是寺庙的庙宇,和我之前获得的照片情景无异。

同堂寺

一到土路,我便下车步行向寺庙走去,背着我的登山包,活像一个苦行僧。

佛堂里没有人,我走到佛堂右侧,轻喊了一声,发现方丈正在楼上帮我打扫房间,抱着毯子和被子过来。两人二楼上相见,10年后再见,他说我要丰满一些,可能相比10年前,中年的我发福了?出乎我的意料,方丈的容貌看起来和10年前差别不大,甚至看起来面相更和蔼些了,莫非是修行的结果?

安顿好住处,方丈便叫我去佛堂另一侧的会客室喝茶。他用绿茶和红茶一起泡,味道居然不错,挺柔和,我喝了这么多年的茶,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喝法。会客室还有一位年轻人,一问才得知是一位凡姓和尚的儿子,刚从广东打工回来过年,他的情况有点特殊,父亲在此出家,母亲在另一个寺庙出家,他的爷爷跟着他的爸爸也来这里当居士,就当养老了。两个姐姐嫁了,于是他在家也是一个人,方丈叫他索性在寺庙过年算了。

简单聊了几句,他便带我去寺庙周围转转。我看到他“开疆拓土”后的道场边界,包括化身炉(火化塔,寺庙里老人居士多,未雨绸缪以防不时之需),寺庙里老人安葬的地方也规划好了。去山上转转,树林子很幽静,杂草都除干净了。方丈顺便捡了一些柴火下山,快70岁的他哪怕在树林山坡上也健步如飞,我很惊讶他的身体素质。在空地上,他还谈及进寺庙的入口道路改道的事情,之前有人偷寺庙里功德箱的捐款,改完后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了,我建议他开通二维码功德箱,与时俱进,他说他们已经开通了。

晚餐时间到了。寺庙里自然是素食,僧侣和居士问我是否习惯。其实我很习惯素食,在寺庙里用餐除了素食这个特点,还有两点:食不言,用公筷。吃饭时,方丈接到一个电话,大概是一位妇女的家人得了脑瘤,方丈安慰她说,让病人不要把身上的头想象成自己的头,更不要以为是瘤子,或许会减轻病情。方丈显然起到了一个心理安慰师的作用。

同堂寺

晚上大概6点半左右,便要开始做晚功课。除我这个俗人之外,加上方丈共有4位剃度和尚,三位都年过花甲,第四位和尚年方三十左右,事后我才知道大家叫他小和尚或者小师父——叫方丈为师父,加外两位90岁左右的男居士——一位是我老家的谭姓居士,另一位便是那位凡姓和尚的父亲,寺庙里居士可理解为未剃度的出家人。整个过程大概分为四个部分共一个半小时,前半个小时做准备工作——击鼓、祷告、上香等,接着半个小时开始念经,然后所有人跟着主持人排成一排,围着佛堂各位神座转并作揖,时间持续大概五分钟,最后再念半个小时经文。

说是念经,其实他们是背诵,我听不懂,但听得出来应该是不同的经文,绝非乱念。我不是佛教徒,站在他们后面观摩学习。佛堂内左右各有两块匾:入门左边是“因缘”和“静心”,右边是“舍得”,以及一个大大的“佛”字。无所事事的我,看着偌大佛堂墙壁上这些字眼,思绪万千。全过程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晚功课完毕,很快便擂鼓,意思该休息了。我也只好去休息,8点左右就要睡觉,我都不敢想象。洗漱各种磨蹭,10点左右上床睡觉。睡觉的房间没有空调,更没有暖气,有点冷,但我很快习惯。被子够厚,床垫有点硬。和城市不一样,寺庙的夜晚异常寂静。最麻烦的是没有卫生间,整个二楼的房间都没有卫生间——说是佛像在一楼,楼上不得有卫生间。解决办法是给了一个小桶。没有卫生间自然没有热水,方丈让我从会客室提了一壶热水上来使用。

第二天

第二天早上,5点多便敲钟提醒人们要开始早功课,和晚上差不多,但多了一道一年轻的小和尚给佛像敬饭(其实就一小碗白面条)的程序。站在佛堂中自然是很冷。我又观摩了一次,完毕以后6点多了,天色渐亮,冻得我继续上床回笼觉……

到7点左右,方丈到我房门前轻声说:谭博士,吃早餐了。我一阵不好意思,应了一声后,匆忙洗漱去吃早饭。早餐很简单,素面条,加一点头一天晚上的剩菜。

同堂寺

白天我没有什么事情,其他和尚却不见了,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去山上干活去了。我和那位凡姓和尚的儿子聊天了一会,聊他父亲、母亲出家的事情,接着他要下山去见朋友去了。寺庙有一位文姓女居士,退休后经常在这里当义工,帮着寺庙做饭。她在会客室和我聊天中,提及新方丈来了后的好处:新方丈来后,他们山下的人愿意来,之前的方丈太严厉,他们不愿意来寺庙帮忙。

11点半左右,午餐准时开饭。吃完和凡姓和尚聊了几句,他提及出家人的条件也得到了改善,这也正常,而不是现在的出家人一定还要吃过去不必要的苦,比如下山出差学习不得坐车,一定要走路几百公里。

天冷,午休时间最适宜的事情是午休,我睡了两个小时。醒来后来到会客房小坐,喝茶、看书,一下午就这样过去了。很快便到了晚餐时间,然后是做晚功课,和头一天没有什么两样。晚功课后,方丈和我到会客室喝茶聊天,聊到了一些琐事,一直快到10点钟。

第三天

昨天晚上睡得晚,早上5点钟寺庙里钟声响起来,钟声之后是击鼓声。虽然被钟声叫醒,想起昨天早功课时佛堂里的寒冷,我这次决意不起来了,就躺在床上继续睡吧,反正我不是和尚,只是一个临时过客,方丈也不会说我什么。在念经声中迷糊睡着。还做了一些梦,忽然听到有人叫:谭博士。我醒来,看时间要吃饭了。去洗漱还没有完毕,这时又听到方丈叫我:谭博士,吃饭了。我应声马上下来。去早饭时,去得有点晚,因为他们帮我把饭都盛好放桌子上了,我有点过意不去。经过这次赖床不参加早课,我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想睡也睡不好,以后还是继续早起做早功课吧。

同堂寺

上午,有人来安装节日灯笼。我和方丈在会客室聊了一会儿,便去寺庙周围散步转转。回来后又和一位吕姓和尚聊天,聊到寺庙里那位年轻的小和尚的情况。这小和尚和他在俗家的儿子为同村同学,小和尚因计划生育在娘胎里打了堕胎针的原因,生下后有点健康问题,智商有点问题,无法过正常人结婚生子的日子,但经他介绍来出家后很好,整个人都变好一些了。又谈及他自己出家的原因,他说就是喜欢自由,不喜欢俗家琐事。他即使是出家前,和妻子也没有什么矛盾。他年轻时盖寺庙里就有将来出家的念头。后来中年就吃素持戒了。要不是他兄长无法生孩子传宗按代,他都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到了老年后,他完成了这些任务后,就决心出家了。他还和其他人有点不一样,坚持过午不食。

因为快要过年了,山下的居士和信徒们有人过来看望方丈他们,主要是来送些钱和物给方丈,方丈叫我帮忙写些收据——有些信士委托送钱来需要收据,方丈说我写字又快又好,帮了他大忙。

方丈叫安装灯笼的老板过来喝茶,我和他也聊得投机。原来他就是山下镇上的一个卖钢材的老板,姓何,我便称他为何老板。得知何老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小段时间后待业在家,我便邀请他儿子上山聊聊,他却邀请我去他山下的家里坐。我午饭后见他的灯笼马上完工,连忙到文居士的卫生间洗澡,热水量足又热,好舒服,我终于在寺庙洗澡了。也没有时间午休了,一身清爽地就着何老板的车子下山,去他家坐坐,和他儿子聊聊天,兴许能帮他儿子,下山也是修行——这也是我在寺庙一周里唯一一次下山。

去何老板家聊了2小时左右,4点左右让何老板儿子小何开车送我回寺庙。路上在临近寺庙的村道上见一和尚在吃力地推摩托车,一看是吕和尚,他去山下取快递时车坏了,我便帮忙他推回寺庙,同时让小何开车调头去帮取快递。吕和尚很高兴我帮了他忙,连忙说“阿弥佗佛”,说要自己回去修摩托。

回来不一会儿就晚餐了。饭后我把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洗,突然想起何老板的女儿的工作事情,便电话何老板,给他女儿的职业规划出主意,也许能让她赚更多的钱,何老板听到我的建议很高兴。

晚功课时,方丈没有参加,原因未知,可能在处理其它事务。晚功课完毕,几个人在会客房聊天一会儿,还是吕和尚,谈及他出家之前的趣事,讲他上世纪90年代出租摩托车赚钱的事情,以及他出家的具体细节原因。睡觉前洗漱,我居然发现洗衣机里洗好的衣服没有晾,于是又赶紧去寒风冷冽的走廊上晾好衣服。

第四天

第四日早上,想起头天早功课的事情,我便不和自己做斗争了,很自觉地去参加早功课。我依然听不懂他们念经,利用这静站的时间,我一遍遍默念《心经》,并且慢慢体悟经文的内涵。今天刚好是南方小年,早餐有点特别,吃的是汤圆。吃完早餐,我照旧来到会客室喝茶烤火,发现了头一天见到的何老板,原来他来安装烤火桌,之前的木制桌子太小了,他赠送了一个更大的不锈钢桌子,配合原来的电炉子,烤起火来更方便了。

就着新烤火桌,方丈和小和尚、吕和尚都来陪何老板喝茶聊天。小和尚有手机难题想找我解决。原来他有一个U盘,上面有很多讲佛法的视频,他一直想在手机上观看学习这些视频,但不知道如何操作。我刚开始用我带的电脑连上他的U盘和手机,将视频复制到他手机上,后来发现他还有不同接口的转接头,可直接把U盘插到手机上观看,小和尚觉得我能力很强。方丈见状,便叫我帮他将他手机铃声设置成阿弥佗佛的念佛声,这个对我来讲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午餐前,我在饭厅里看着斜在墙角上的关于寺庙的历史介绍牌匾,方丈走过来告诉我说不必看,那些介绍都是乱说,完全没有根据事实,的确那些起源介绍有些离谱,大概是为寺庙的历史起源增加神话色彩吧。午饭时,方丈给那位年长的90岁谭居士夹菜,大概中一个豆腐制品,谭居士牙口很不好,以为这菜很硬不太想要,他随口说:这个看起来倒挺好,像一个鸡腿。这时,吕和尚便笑答:“不能乱说,这是妄念。”谭居士听后没有说啥,继续小声不停地念:阿弥佗佛。从谭居士整天不停口念佛号一事中可推断,此寺庙里的佛教应该为净土宗。

天气不太好,下着小雨。下午继续在会客室烤火聊天,方丈和我聊到了吃素的事情。他讲从前有个老人问他俗家为什么要吃素?方丈说吃素除了不杀生外,本身很健康,哪怕是从洗菜、切菜、炒菜、清洗厨房来说,它也是最简单省事的,这比吃肉那么油腻要简单得多,我一听确实是这么一回事,符合我的极简生活原则。回想起来我来寺庙一直吃素,没有觉得完全吃素有什么不好,甚至自己脸上的皮肤比不吃素之前好多了——当然这也是有早睡早起休息好的贡献。我心里默默起了以后偏向吃素的念头。

同堂寺

晚上,照例饭后做晚功课。今天是方丈主持晚功课,寒冷的天气里,和其他和尚和居士不一样,他帽子都不戴。晚功课也依然是那些内容,对此我早已不陌生,我依然复习我心中的《心经》,又或者在脑海里回忆起往事,无限思绪在心头,念头多到一念未平,一念又起,转瞬即逝。功课完毕,方丈看着我和蔼地说:又是一天。我也回答:是啊。又是一天过去了,无论好坏。

时间不过8点,睡觉实在有些早,我便去会客室坐一会儿。不一会儿,方丈和小和尚还有吕姓和尚也过来烤火。这次方丈和我说起寺庙法器的事情,他想让我帮他找找网上有无更好的价格:他想为寺庙添加一个铜钟,和一个大牛皮鼓。这事情对我来讲在行,毕竟我原先在大型企业工作过几年。我便先从网上店铺找了几家,充当采购员一一电话联系,询问价格、型号、材质、尺寸,交货方式等等,并且加了微信,让他们发送了一些资料过来,包括铜钟的声音视频,以便方丈和和尚们试听音质。货比三家,我帮忙办这件事情的方式,方丈很满意,他甚至说:“你要是早来就更好了。”可能是他之前从江西采购的铜质菩萨价格高了些。佛门深似海,与佛门相关的商海亦不例外。

第五天

按文居士的计划,第五日要在寺庙里制作豆腐。山下俗家有些人家也想趁寺庙做豆腐的机会做一些豆腐,因此这一天会比较忙。我来这里白吃白喝几天了,便抱着参与体验的心态说,我要帮忙参与做豆腐,并为午餐做几个菜——大厨文居士毕竟会很忙。寺庙里有专门的磨豆机、大锅柴火灶、传统手工做豆腐的工具等一应俱全,山下来了几个年长的妇女一起帮忙。大家分工明确,简直像流水线一样,每年都这样按传统手艺制作豆腐,为春节做准备。

需要我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把煮熟的豆腐浆通过纱布过滤掉豆腐渣——在最后的关头需要用力揉挤,他们老年人手力不够。我也趁机喝了豆浆和豆腐脑,最正宗的味道。吃豆腐脑的时候,有和尚问:有无敬贡菩萨?我才知道在寺庙里,任何东西吃之前都要敬贡菩萨,好在文居士说已经敬过了——她们也不是第一次在寺庙做事情了。

同堂寺

快到中午时,我要兑现我的承诺了,为午餐炒菜。菜品不少,我和文居士说,所有纯蔬菜类的菜我来炒,其它半成品的菜让她来炒。我以为像在家里炒菜那样,但是文居士还是在一旁指导,她说素菜的菜油还是要多放一点:油多不坏菜,但盐不要多放,少放了还可以加。核心:放一点点水煮熟!她告诉我,要做得软一些,因为两名90岁的老居士没有牙口,咬不动……饭后我笑着说:不知道我炒的菜合不合大家的口味,吕和尚说我炒的菜不错,他今天都多吃了一点米饭。凡姓和尚则说,不管菜的味道好与不好,他都吃一样多。出乎我意料,我炒的几个菜都光盘了。看得出来,我炒的菜不难吃。

按传统节气,今天是立春之日。碰巧前一日,我私下告诉了我老家的表弟,让他过来寺庙一下,因为20年前他就和方丈在之前的一个道场待过一阵子,改善了他年少轻狂的脾气,当年就是他带我认识方丈的。表弟在临近中午的时候如约而至。午餐完毕,方丈带我们一起在会客室喝茶聊天,回忆起那些往事。闲谈中,方丈提到一个我们都认识的居士,他辞职中学教师后也负责一个寺庙,但似乎修行得不容易,因为他甚至还要和方丈借了一点点钱,到现在都没有还清。我才发现,道场中亦有俗家一样的朋友之间借贷行为。

方丈又聊起前几天说到的法器采购的事情,我趁机说把铜钟的方案定下来。我把每个钟的声音视频定一个编号,让方丈、吕和尚、表弟只凭钟的声音来给每个钟打分,就像老师批卷时不看姓名一样,相当于双盲测试音质,避免受到其它因素影响。如此客观的评价结果出来后,大家选出了音质最佳的铜钟,1.2米口径,1.6米高,黄铜材质,1400斤左右,价钱不到5万元,方丈很满意,到时再和供应商砍砍价,应该就基本定了。牛皮鼓不过几千块钱,影响不大。

定好铜钟方案后,像上次带我一样,方丈领着表弟,我们作陪同去寺庙周边转转,他介绍寺庙的一些规划和过往历史,我们提出一些建议给他参考,希望他把这个道场建设得更好,表弟是个有经验的建设施工员。

回来后,吕和尚问方丈,4点25分的立春时刻,要不要放一挂鞭炮迎接春天的到来,方丈说可以放一挂普通的鞭炮。看得出来,寺庙里很在乎这些仪式,也许这就是所谈的恭敬之心吧。

文居士今天制作豆腐忙得累坏了,也来到会客室烤火休息,聊天中,居然得知她之前提到她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和我是同班高中同学,并且是我们的英语课代表,当即和我这同学电话聊天,我开玩笑地说,当年就是她当英语课代表,为我后来在国外几年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我想起方丈的二女儿,其实也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而我和他的儿子关系也不错。对于这些巧合,我联想到佛堂里的“因缘”二字。

晚功课后,方丈又一次感慨:又是一天。之后便和我在会客室聊天,这次他主要和我谈了三件事。

  • 第一件事,是以现在两位90岁的老人在这里当居士的事例,希望将来在寺庙建立一个给山下老人出家养老的小型康养计划,因为他看到有些老人在家的老年孤苦情景,这是一个大的社会现象。
  • 第二件事,他想让我和他的儿子为我们当地谭氏宗亲会号召筹集捐款资金,继续鼓励谭氏年轻人努力读书,重点奖励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们。
  • 第三件事和第二件事有点关系,他让我传达他的几个想法给他儿子,除了上面说的第二件事,还让我告诉他儿子:第一要行善,第二才是经商赚钱。

我对方丈的格局肃然起敬,出家和居家,佛教和科教,法师和教师,他虽在佛门,也为山下的世俗社会分担责任。

第六天

很快就到了第六天了。早功课时,依然感受到异常寒冷,夜里可能下过小雪。佛堂内外的气温只有几度而已。我感叹两位90岁的老居士都坚持早功课,我这中年大叔就更没有理由不坚持了。

早饭后,我去寺庙前方的空地上走了走,发现空地上的旗杆上的音箱暗藏玄机,原来这玩意是一个带太阳能板的播放机,插着一块SD卡,便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地弘法广播,时代进步了,弘法的手段也更科技了。

同堂寺

上午我以为会很清静。起初,小和尚过来找我,让我帮他修好DVD机。寺庙里有一台电视机,还有一个DVD机,但他不知道怎么搞好使用。我看了看,估计是视频和音频输入输出接口他搞不懂。于是连接试了一下,这老式康佳电视的接口真多,我按照各颜色来接好,就是没有反应。我怀疑是连接的三色线老化出了问题,便叫小和尚下山去镇上买一根过来,我估计这玩意也不过10元左右,便告诉他如何去买,以免上当。

下山前,小和尚说他有一辆摩托车,问我要不要一起下山,我回答说:我无事需要下山。我本来就是道场要清静的,无事不下山。不一会儿,他买了一根崭新的线来了,我又估摸着接了一下,电视屏幕上出现了光盘里讲法视频和声音,小和尚和方丈都很高兴,他们搞不定的事情似乎我都帮他们搞好了。

虽然我没有下山,但我其实有点事情需要下山:取点现金捐赠给那口铜钟。不过这难不倒我,我把钱转给前几日认识的何老板,让他抽空来寺庙一趟。于是,何老板来了,他说正好想找我来聊天。聊天中,我才知道,这位70后大哥也不简单,出身寒苦,居然是90年代的大专生,命运造化,辞去了当年的教师工作,做起了小老板,如今也实现了小康生活,只为儿女的未来担忧。他想让我未来为他儿子在广东这边的发展引引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是一个不错的人,我内心愿意尽我能力帮他。

紧接着,凡姓和尚的孩子们来了,因为过年了,他在俗家3个孩子,包括我第一天来见到的儿子,过来看望他们的父亲和爷爷。事后的餐时分,我问凡姓和尚,今天孩子们来看望他,是不是要高兴一些?他答道:都是一样。和头一天他说不管饭菜味道好坏,都一样吃的态度一样。

午休后,来到会客室喝茶烤火。发现有一个穿着警服的人,还有另一位中年男性。我起初以为有什么不好的事情,需要民警过来,又或者是节前节后,民警来日常治安巡逻。聊了一会儿才从这位耿直的民警那里得知,原来他帮寺庙建庙宇的时候,帮寺庙做一些事情,有些运输费没有拿,到年底来了来找方丈清账。方丈说他早就准备好了这几千块钱运输费,拿着一沓现金给了民警。方丈介绍了我的信息,民警似乎对我有点兴趣。多聊了几句发现,我们年龄一样,我在县城当警察的同学他也认识,他给了我同学一个电话,大家寒暄了几句。我再一次感叹“因缘”二字,一切事情似乎都有因缘。

第六天后的次日,也就是第七日,按计划我要下山了,因为和隔壁市的一个朋友有约,要去他那里聚会一下。正好我的发小打电话过来,他之前有一宗涉及人命的交通事故需要去那个地方处理,那边司法机关对他不予起诉的处理结果免除了他的刑事责任。我便电话了发小,让他到时来寺庙接我下山。

想到第二天就要下山,我倒有一点不舍来了。这日的晚功课也似乎格外珍惜。晚功课后,方丈、吕和尚和我在会客室喝茶,方丈本打算和居士理事会报备商量一下法器采购的事情,可惜负责人一直没有回电话。无事之余,方丈和吕和尚因看别人发来的微信祝福、红包、节日短视频,一时间刷起短视频来了,社交媒体无孔不入……快到10点睡觉前,小和尚来我房间敲门找我,说要把佛堂里SD卡上的佛乐保存到他的U盘里,有个备份。我说时间不早了,第二天再说。

第七天

一觉睡到第二天早功课,我也珍惜这次禅修的最后一次早功课,一个小时的静站一点也不觉得漫长。默念了《心经》后,脑海里又浮现出许多想法,在这时光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自己,大概这就是明心见性吧。

早餐完毕,来到会客室,已经有一位男性长者来看望方丈。闲聊中,来访者觉得万事皆是命中注定,方丈则劝诫他要节欲,毕竟他60多岁了,同时:要多放生,不要杀生,多吃素,就算要吃肉,只去市场上买些现成的,并且吃的时候不要心生欢喜,只有这样才有福报,改善自己下辈子甚至今生的命运。期间还聊到饮食中的葱和蒜,方丈说不要吃这些东西,会激发情欲,说他之前在上个道场中养的猫就是这样子,吃了容易发情。然后又说到不要杀生,他说寺庙里有老鼠,他却不养猫去吃老鼠,他认为寺庙里反正物资足够,老鼠也是一条生命,让它吃就是了,不过他和老鼠打了招呼:吃可以,就是不得乱拉……

客人走后,按之前的计划,今天要落实法器采购的定金支付事宜。和温州那边的供应商联系好细节并书面写下来,双方确认后,我让方丈用手机支付了定金。看得出来,寺庙的资金也不多了,方丈手机里还有几千块钱,银行发来的短信显示账户上的钱也不多了。但是他总是不担心,不下山化缘,也不主动募捐,更不兜售香火等,全然没有我们一般人的焦虑心,他说他只需用心护法弘法就是,财和物自然会来。

文居士的家在山下,是本地人,她和我说过,方丈刚来这个道场时,山下的人怕他像上任方丈一样毫不作为,担心他只占地盘不建寺庙,没想到不到一年不到的光景,便大兴土木,扩建寺庙,于是支持新方丈和寺庙的人越来越多。确定法器采购好这件事后,方丈说,他发现我做事情很有方法,细心严谨负责,以后还望我多帮忙寺庙这些事情,因为他还有更多的法器需要采购,我答应他,让他放心。

同堂寺

过了一会儿,会客室来了好几位男性,以及90岁的谭居士。原来他的晚辈们过来看他,准确地说,是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子都来看他来了——毕竟马上要过春节了,这是典型的四世同堂。按传统习俗,他家和我家完全是同一个祠堂,我的字辈和谭居士儿子的字辈一样——“龙”字辈,于是,我叫谭居士的儿子大哥,他的孙子和曾孙自然分别叫我“叔叔”和“爷爷”。谭居士年轻时吃过很多苦,集体时期为人民公社做过很多奉献,却没有得到认可和报酬,他现在都放不下这件事情,对方丈和我都念叨了好几次,他还问我作为一个党员有没有资格向上面反映。我告诉他:不必在乎,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他都90岁了,没有证人和证据,这事反映上去也没有结果,世上哪有绝对公平,还有更多不公平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何况老天爷不也给赐予你这个好人健康长寿了吗?

方丈则有更多的事情和谭居士的家人们讲,一方面是关于谭居士现在寺庙里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关于的后事,毕竟他都90岁了。方丈觉得出家人后事宜在寺庙举行,不必再杀生和哭哭啼啼的。方丈说,人到临终时,后人们一不要杀生、二不要哭哭啼啼,这样做都影响灵魂升天,就像人要上车,你非要拉住他,耽误上车后,就只能走路了。但谭居士的家人们自然还要考虑到世俗的传统,免得被乡亲们说三道四。因此,关于这个讨论一时无结果。

直到中饭时分,原计划上午赶过来吃午饭的的发小才到,原来他来的路上一直堵车。按之前我吩咐他的,他在寺庙上了几柱香,算是为他自己之前交通事故涉及的生命祈祷吧,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一直以来没有敬畏恭敬之心,才会导致人生诸多不顺的大事情。对佛像有敬畏之心,更要对世间万物有敬畏之心,才会筑牢自己的底线——也就是佛家所谓的福德,不至于犯大错,与其说他敬的是佛,不如说他敬的是他自己,佛在心中。发小的家人可能觉得家里房子风水有瑕疵,我倒觉得最好的风水就是自己的为人,好的心态才是一切的根本。

我午休片刻后,打包好我的行李,帮小和尚把佛堂里SD卡上的音乐文件转到他的U盘里。环视住了几天的房间后,把我上次下山时买的但未拆封的洗发水送给小和尚,他接住没有说话。许多天后,我才反应过来,和尚是没有头发的。

我下山需要坐另外一部车,发小的小伙伴开着车过来接我们。于是,我和晚上将聚会见面的朋友电话沟通了一下,便该下山了。

一切皆温暖

离别前,方丈和吕和尚都来车子前送别我,我和他们俩分别握了握手道别,虽然他们都是年过花甲的和尚,但我和我的发小都明显感觉到他俩的手掌比我们的温暖得多。

同堂寺

最后回答大家好奇的一个问题:中年老谭会不会出家?

答案:不会。

我不是佛教徒。道家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是人与社会,佛(释)家是人与自己,我以前在欧洲的时候和天主教的神父关系也很好,和伊斯兰教的伊拉克同事关系也不错,这些我都有兴趣去接触了解,但不代表我是某个教派的信徒。我之所以去道场禅修,主要是想近距离体验观察他们的生活,吸收他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做事心态中我认为好的部分,为我所用。

佛门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清闲和清静,只不过是相对清静,心不静,到哪儿都不静。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而最好的修行的道场就是每个人当下所处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我愿意在世俗的道场中为社会做贡献,成就自己。

佛门方丈的手掌很温暖,我觉得世俗的人间同样温暖。

香港银行开户经验

money

早在疫情期间,我就一直想去香港的银行开户,直到上个月末终于下定决心,利用假期空余时间肉身去香港,办理香港银行卡(感谢博友的经验)。

按我香港朋友的建议,我早上6点从家出发经广州南站高铁到深圳北,再转地铁到福田口岸,入境香港后(记得拿入境香港小票)转乘香港地铁,两站后到达稍偏远的北区粉岭站(花费27港币),朋友正好在地铁出口等着我,一路聊天10多分钟后,大约9点多就到达了银行网点“聯和墟”。

目的地隔街相望有两家银行(都是香港的发钞银行),一家是外资香港汇丰银行,另一家是中资香港中国银行。我们首先进入汇丰银行,取了号立马就被叫到,工作人员和我站立在大厅里,他问了我一些问题,看了我的内地身份证(我也带了护照)、港澳通行证和入境小票、内地手机号,一边帮着我操作我预先安装好的汇丰银行APP(银行网点有免费的WiFi),很快就把账号开通了,并立即给了我实体银行卡和初始密码信封,我拿着卡就在银行内部的ATM机上存了1000港币(可以在福田口岸处换港币),成功激活了账号,并修改初始密码。

接着走入斜对角的中国银行,取了号后大厅工作人员叫我用中国银行香港APP扫描一个二维码,一边预先把开户信息填好,一边等待叫号。大约等了半小时,我被叫去开户。工作人员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主要是开户目的和个人信息,我说了未来想投资港股以及可能会来香港工作(这个可能性其实不存在),并出示了我的内地银行信用卡对账单(预先自行打印好)以证明我的居住地址——因为银行需要这个地址邮寄我的实体银行卡,很快也把我的账户开通了,虽然没有当场给实体卡(20天后我收到了香港寄过来的平信邮件,内含实体卡),我拿着打印出来的信息,直接在ATM机存钱,我也存了1000港币激活账户。

此时还不到上午11点,便以非预约方式(我尝试过网上预约,但无法预约)完成了两家实体银行账户的开户过程(两家银行卡都无年费和最低存款要求),可以说是非常快捷,这里的关键技巧便是来到了这个并非闹市区不太热门的网点,我来的这个工作日上午,几乎没有开户的新人客户。

在中国银行等待的过程中,我利用网点的WiFi在预先安装好的ZA Bank众安银行APP上申请了我的众安虚拟银行卡(建议使用我的推荐码:A3G4D8,有额外奖励),过程也很顺利。3天后,众安通知我申请成功。我在APP中支付了25港币邮费申请实体卡,几天后我内地的住址收到了众安邮寄的VISA实体卡。

以上两家香港银行账户实体卡都支持银联,像中国银行香港有专门的BOC PAY的APP,支持云闪付支付,可以在内地直接扫码和被扫码消费,花费港币支付人民币,且没有额外手续费,还是很方便的(比如国内失信人员无法使用内地银行卡、微信、支付宝支付的时候可以选用香港卡的银联系统……)。

虽然境外银行账号对于大部分人似乎没有用,但我觉得有比没有好。我其实有英国和比利时的银行账户,借记卡和信用卡都在使用,但它们离我物理距离太远,万一有需要去银行柜台办事,十分不方便,香港作为离大陆尤其是广东如此近的地方,来往非常方便,而香港这个金融之都,在可见的将来,依然可以作为一个金融自由港,将资金配置一些在香港会拥有比较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在此按下不表。

VCard虚拟银行卡支持转账到PayPal

春节期间一直没有来得及告诉大家,VCard官方年前告诉我,他们上线了一个新功能,支持向PayPal转账:

通过VCard转账到PayPal,您可以无需繁琐的步骤,将款项直接转入您的PayPal账户。我们引以自豪地成为全球首家提供此功能的金融平台,并且VCard采用了最高级别的安全措施,确保您的资金和信息始终受到最完善的保护。您可以在VCard平台上享受到独特的、安全的支付和转账功能。无论您是在进行跨境支付、在线购物还是与国际合作伙伴进行业务交易,VCard转账到PayPal都将成为您不可或缺的工具。

也就是说,将加密货币换成USDT充值到VCard里后,转换成USD等外币,再将其充值到PayPal账户里,至于PayPal使用,就和以往完全一样,变相将加密资产变成了美元等外币到PayPal里使用,并且也不受外汇管制影响,因为它不是人民币直接到外币。

这个功能对于那些重度PayPal使用者,且没有美元充值渠道的朋友会比较友好,毕竟PayPal的使用场景本身是非常广泛(Coinbase交易所最近支持使用PayPal购买加密资产)。具体而言,此新功能可应用于以下大额场景:供应商付款,广告费支付,海外物流费用支付,海外员工工资,交易平台提现,以及小额场景:APP市场推广激励,小额奖励金返现,KOL推广费,直销CPS分佣

我本人对这个功能没有需求,但是乐于看到VCard在努力开发产品功能,和知名权威支付公司PayPal达成战略合作,越来越丰富虚拟加密信用卡这类银行卡产品功能,也希望它们越做越好,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直接更新APP,就可以看到出现了“转账到PayPal账户”的选项,并且看到更多转账平台也在待开通名单中。解锁这个功能的费用是50 USDT,每次转账手续费: 3%/笔+3USD/笔,它也更像是面向企业客户:支持批量分发, 支持API对接, 最快实时到账。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申请VCard银行卡并开启转账到PayPal账户功能,实现将比特币等众多加密资产换成美元并充值到PayPal里使用的目的。

VCard注册安装推荐链接(邀请码110316):https://webapp.51vcard.com/#InviteRegisterPage?inviteCode=110316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虽然我在贴吧中为无数人复读了无数次「去天才吧看看」,但上周末确乎是我第一次到天才吧,起因是为我的 iPhone 7 Plus 更换电池。在等待电池更换的过程中,顺便体验了目前在售的绝大多数苹果产品。今天写这篇博文,一为记录,二为从我这个果粉的角度谈谈我对苹果相关产品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苹果直营店又被称为「天才吧」,即 Genius Bar。天才吧曾被乔布斯否定,但今天仍然是苹果线下和生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天才吧的主要业务包括贩卖电脑、消费性电子产品、周边配件及软件和苹果产品的售后服务、教育训练以及商务支持。其次,直营店和苹果授权店不是一个概念,直营店往往能提供更快、更专业的服务。在中国,目前只有42家直营店,但各个城市多少都会有授权店。

下面我将就「到店维修/更换部件」和「苹果产品体验」两个方面行文。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更换电池小记

7P陪伴了我两年半了,电池更换前的电池健康为83%。虽然没有达到苹果80%的临界值,但升级到 iOS13 之后出现了明显的掉电严重现象。往往早上充满了,浏览一下网页,玩玩im,到了中午就要重新充电。于是萌生了去直营店换电池这个想法。

想了有一个月了,终于在上周有时间前往更换。期间很多群友建议我自己购置电池更换,非常感谢你们的建议。但我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我更换电池是为了这部手机可以用到本科毕业,不在意更换费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相信苹果官方的服务,并愿意为他们付费。

  • 准备工作

如果你也需要到店接受服务,不妨留意一下。前往天才吧接受服务需要提前预约,官方提供了三种方式:

1、拨打中国区客服电话 400-666-8800 请客服帮忙预约
2、前往官网 技术支持 中在线预约
3、到直营店直接和店员预约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我们需要提供如下信息:

1、姓名/邮箱/电话号码
2、产品型号
3、直营店名和具体前往时间
4、针对 iPhone,还要提供本机的 IMEI(客服电话中)

预约完毕后,我们要做好以下准备事项:

1、备份产品数据以防丢失
2、带上带有照片的身份证件,这是将来领取机器的凭证
3、如果购买了AC+或者在保修期内,可能会索要发票,因地而异
4、带一个可以联网接受消息的其他设备

  • 维修流程

我是预约了下午3点的服务,准时到达之后前往二楼。在二楼会有登记人员接待,报上你的姓名后会自动匹配,并引导你前往等候桌等候。天才吧的天才会在约好的时间出现并询问姓名,确认后我们简单地聊了聊,他就把手机交给维修人员更换电池了,并告知我取机的大致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SIM卡是交给自己保管的,务必不要丢失。天才吧的WiFi需要用手机接收验证码才能连接,在天才取走你的手机前,可以事先通过手机将平板等设备联网,以免等待过程中感到无聊。

在可以取件时,苹果会给你的预留邮箱发送邮件告知,这也是我建议大家带上一个其他设备的原因。回到二楼,凭借身份证取机并付款即可。

  • 更换后使用感受

电池健康度:100%

系统:iOS 13.2.2

总体来讲,续航较之前提升明显。举一个简单的对比例子:我前往直营店时,全程播放 Apple Music,偶尔使用导航和浏览网页,掉电将近40%(1个小时出头的行程);更换电池后回程好耗电不到20%。另一个表现就是前10%的电量和我刚买手机时一样耐用了。

总的来讲是一次满意的更换,基本解决了我日常使用需要多次充电的痛点。

其他产品体验

在等待更换电池的时间里面,我也没有闲着,到一楼体验了苹果的一些产品。局限于学生身份,我并不能每年跟上苹果的更新速度,现役设备大多是2017年的主力产品。通过这次体验,我对天才吧、苹果生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iPhone

老实说,iPhone 系列并没有给我太大的惊艳,我甚至没有拍照。可能是苹果系统对旧机型友好,在 7p 上使用 iOS 13 的感受和新款上面差距并不大,除了一些因为刘海带来的新手势。提升主要在屏幕、性能、相机和诸如 NFC 这样的小功能吧,可惜我对手机的要求不是很高。

将来要是更换手机的话,我觉得定位在 iPhone 11 这样的机型应该可以轻松地满足我。让我觉得进步的应该是 iPhone 的相机,比 7p 好太多了。iPhone 11 Pro Max 三摄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看,不过11和XR的黑边还是有的。

iPad

iPad 给了我不少惊喜,本次共体验了  iPad Air 3、iPad mini 5、iPad Pro以及 Apple Pencil 两代

  • iPad Air 3 / iPad mini 5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这两款产品可以配合 Apple Pencil 一代使用,mini 5 显得十分小巧,Air 3 则是正常大小。用 Apple Pencil 做笔记和批注时,支持压感体验非常棒,确实是做笔记和批注的好工具。可惜我手上的 iPad 2017 不支持 Apple Pencil

其他方面还是 iPad 一贯的样子,熟悉的大边框,熟悉的 Home 键,看起来很亲切。

  • iPad Pro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苹果这几年越来越喜欢用 Pro 这个词命名产品,并且给用户带来了 Pro 的体验。初看 12.9寸的 iPad Pro,着实非常大,全面屏,平面中框设计,摸在手上棱角分明。

我很喜欢 Pro 的外观设计,二代笔终于去掉了令人诟病的底部,改为吸附 iPad 无线充电。SmartKeyboard 给我的体验不是很好,阻尼感太强,导致反馈感不足。打字的时候感到很僵硬,并且按键到底有没有触底心里没个数。我个人会更推荐 k380 这种便携的支持多设备链接的蓝牙设备。

体验了一会之后真的是爱不释手,下一款 iPad 就决定是它了。有人买来感到失望,说这不是一款生产力工具,和创新相距甚远。我认为,购买一款产品之前,规划让它做它该做的事情,认识到它该有的定位,就不会总觉得懊恼。这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否则也不需要你购买众多产品线的产品搭配使用。

Mac

Mac 系列我体验了最新 iMac、iMac Pro、Mac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

  • MacBook Pro

先从我最熟悉的说起吧,本来以为能够体验到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结果店员告知20号才会展示。13寸的自然不必多讲,主要体验了 Touch bar,感觉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结合之前群里发过的软件玩法会很多样。

15寸给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大,大的屏幕,大的触摸板,大的键盘到机身边缘的距离。之前我曾经诟病15寸 MacBook Pro 虽然机身大了不少,但键盘尺寸还是采用13寸方案,未免有失美观。近距离摸到真机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估计新出的16寸也会是这样的感觉。

如果16寸展出,我还是愿意安装一些软件做一个简单的硬件性能测试的,可惜没有。

  • MacBook Air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第一感觉就是轻薄,并且没有改掉渐厚式的传统设计。2019款支持原彩显示,在天才吧的柔光下我看的也不是很真切。体验下来跟我目前用的 2017 MBP 不带 bar 很像,多了一个 Touch ID,不过美观是真的。

  • Mac mini / 垃圾桶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Mac min 比我想的要大,垃圾桶也是。外接了 LG Ultrafine 4K 23寸屏幕,不得不说双雷电公头就能外接显示器真的很赞。体验了一下触摸板和妙控鼠标,在大屏幕上移动光标,私以为触摸板表现优于妙控鼠标。难怪这么多用 iMac 或者外接屏幕的人对触摸板情有独钟

垃圾桶连接的显示器黑屏了,不清楚是垃圾桶的问题还是 LG 的问题。

  • iMac / iMac Pro

一个用惯了十来寸的学生有一天看到23寸、27寸的屏幕,他真的会觉得屏幕大得离谱。5K 的屏幕显示效果一流,我也体验了一下黑色的妙控鼠标和触摸板,和 iMac Pro 真的很搭配

Watch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之前在群里提到我之前在小米之家体验了小米手表,总体不错但是仍有遗憾,这款 Apple Watch Series 5 则交了一份接近满分的答卷。展示台上有多款表带可供选择,上手后感觉真的很小巧,很有科技感。

Apple Watch Series 5 由于 Taptic Engine 加持,在转动旋钮时阻尼感适中,不会给你一种小米手表一样松垮的感觉。此外,在和手表的交互中,震动也是恰好。可惜国行不支持 ECG。

音频设备

  • HomePod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低音小钢炮,低音很足。双 HomePod 构成了奇特的声场,那种感觉无法描述,可以自行去体验,很美妙。不过 Siri 还是个扣分项,不是很聪明的亚子。

  • iPod Touch 7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看到展台有 Beats,想要去试听一下这款被人诟病多年的动次打次专属耳机,结果发现播放设备是 iPod Touch 7。4 英寸的屏幕十分小巧,可以拿在一只手里。试听的时候选择了一首 Eason 的《重口味》,B侧也没有让我失望,低音甚至比我手里的阿姨 40 Pro 还好。

不过我真的喜欢小屏的手机,希望明年 SE 2 能带给我惊喜,说不定就换机了。

  • AirPods Pro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专门把很多人想看的 AirPods Pro 放在最后写,为了体验它,我拍了好长时间的队。播放器是 iPhone 11,由于只能试听指定曲目,我主要从降噪和佩戴体验来讲讲。

佩戴体验来讲很舒服,耳塞很贴合耳道,没有明显的异物不适感,整个耳机戴在耳朵上也没有要掉下来的感觉。降噪方面,两只耳机带好后会有一种坐飞机的感觉,外接声音完全被隔绝,只有你和你的音乐。即便如此,近距离的女声仍然不能过滤,不过效果确实拔群。

长按耳机柄,进入通透模式,周围的声音就全部收入耳中。苹果耳机的降噪是根据环境音输入声波反相消除噪音,通透模式给我的感觉则更像助听器,将外界的声音收音,并通过扬声器向耳朵输出。这个原理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区和我讨论,我比较好奇到底是什么原理。

总的来说体验非常棒,很适合通勤等使用。

总结

《记一次iPhone电池更换&苹果直营店见闻》

以上就是我毫无感情,一点也不专业,像流水账一样的体验报告。走出天才吧,暮色已至。环顾四周,再看看苹果店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感叹这就是生态的力量吧。

一家高科技公司,能够做出环环相扣的产品,能够吸引一群人共同探讨、分享自己的使用经验,能够提供如此优质的服务。这就是我主要感受到的东西,苹果依靠自己的生态和服务,牢牢抓住用户的心。

物以稀为贵,广东潭岭天湖寻雪记

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的省份,大概与雪的缘分最浅。许多上年纪的广东人也许一生都没有亲自见过下雪。

女儿一岁前在英国见过雪,后来回国定居广东后几年再也没有见过雪,所以一直想看雪。孩子妈提出一个想法,能不能在广东看雪?

在一个最不可能下雪的地方寻找雪的足迹。这事有难度,也显得更有挑战的味道。

于是,她天天关注天气,终于得知2023年末2024年初的第二次寒潮来袭,也就是1月22日左右,全国范围内大降温,广州佛山地区都接近零度。

从平面空间上来讲,广东省粤北地区(清远、韶关)接近湖南,属于广东最靠北的地区,温度比广州佛山要低几度,下雪的可能性最高。

从竖直空间上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理论上至少要低6度,上述地区的高海拔山区,下雪的可能性进一步上升,如果局部地区的水汽湿度变大,更有利于下雪。

选来选去,我们选择了离我们较近的清远连州市的潭岭天湖。

这个号称广东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湖(其实是水库),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光海拔高度就决定它的温度比山下低4度左右,寒潮来临时,完全可达到零度以下。

再加上面积宽广的湖水造成局部大量水汽,构成下雪的好条件。网上搜到的信息说,潭岭天湖几乎每年都会下雪,只是知道的人不多。

1月22日早打电话给潭岭天湖的民宿老板,他说头天晚上已经开始下小雪了,去山上的路面还没有结冰。话不多说,简单带上行李全家就开车去潭岭天湖。从佛山去潭岭天湖全程有300公里。车程在三个半小时左右。

路上出现小插曲,车子还没到清远市区,胎压报警,服务区停下来问清远某修配厂的老板朋友,他建议我充点气,开到他厂里看看。后来发现真的扎胎了,他们帮我补好胎,我则带全家刚好吃完午饭,再拿了他两个椰子酒后继续往潭岭天湖赶路。

终于下了高速公路,开始沿着山路往潭岭天湖民宿开去,开到一半左右出现一个三岔路口,交警挡住进山的路,说上面的路面结冰不让通行,除非潭岭天湖山上村民的车子才可以进,外人就只能步行进入潭岭天湖,可是进山还有6公里路,有点难度。

我把车停在路边,打电话给民宿老板,没想到他很爽快地说他开车下到交警拦路处接我们。我确实没想到越往山上走,地面的雪花越来越多,前方真的有遇到打滑开不上去抛锚的车子。

好在民宿老板不愧是经验老手,开着他的手动挡不断慢慢蛇形走位,居然顺利地开到了目的地。我庆幸没有自己开车上来,安全上山后我松了口气,一路波折。

潭岭天湖-民宿

放好行李,孩子们出来玩雪,尤其兴奋,这山上的小村街,竟然有一种欧洲小镇过圣诞的氛围感。

细细的雪花从灰色天空飘落下来,没有植被的地方都披上了白衫一样的雪花,湖面上看起来热气腾腾,湖中白色小岛的寒冷被这温馨的气氛所包围。山湖一色,银装素裹。再加上时而猛烈的山风吹来,有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错觉。

潭岭天湖-雪景

潭岭天湖基本上没有开发,属于原生态,游客们来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看雪。在湖边散步的时候,一对来自广州的中老年夫妇叫我帮他们拍合照,拍完合照还要我拍女主人的单人照——她说她先生不会拍照,甚至为了拍照显瘦脱下外套只剩秋衣,丝毫不惧寒冷。一问,原来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见到下雪,难怪如此兴奋,她告诉我,她要马上发朋友圈……

全世界各地的雪,我见过不少,2008年还深受湖南雪灾的困扰。但是亲自感受这广东的雪,我还是有点感慨:不是哈尔滨去不起,而是广东的雪更具性价比,毕竟很多广东人也不知道广东也能看到雪景,物以稀为贵。趁此机会,和孩子们打了打雪仗,然后再去湖边转了转,虽然很冷,但这是很独特的体验。

再后来,让民宿老板夫妇准备了清远鸡为主的清汤火锅做为晚餐。落地窗外漂着雪花,地上厚厚的雪花,一家人围着吃火锅,热气腾腾把窗户玻璃都雾化了。孩子们更是离谱,直接端着碗在雪地里享受美食,体验这“冰与火之锅”的新奇感觉。

玩好吃饱,就钻进民宿的被窝里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才发现空调停了,靠外面的卫生间的水笼头都冻住了。老板来检查说,原来晚上跳闸停电了,导致热水停了,水管里的水于是冻住了。我们睡得太香了,居然不知道停电了。

第二天的雪还没有停,积雪更厚了,带着孩子在湖区周边玩了一上午后,我倒开始担心了,下山的路彻底冻住了。我让老板打听一下,山下我停车的地方路面有没有冻住?老板的情报告诉我,交警封路处以下的地方没有冻住,可以开车通行,他还说:如果那个地方都冻住,那山上还了得?

潭岭天湖-雪淞

有了老板的山下情报,我们一家人决定步行6公里下山,就当雪地徒步。慢慢悠悠地一路走下来,一边赏雪、玩冰挂,女儿还往我的保温杯里装了一些雪,她要看看到家后雪是不是还没有化。

山上山下两重天,从潭岭天湖往下走了3.6公里左右的山路后,水泥路面基本上没有雪了——政府的清雪车也往山上赶去,也就意味确实可以开车了。2个小时左右完成了6公里的步行,我的担忧也彻底放下了。

车田野生温泉

一家人钻进车里,根据拦路交警提供的信息,一路崎岖找到山下一个叫车田温泉的野生温泉。高山峡谷中,泡在高达40多度的天然温泉里,天空飘着小小的雪花,远处高山上小瀑布飞流直下,虽然是没有开发的温泉,但野趣十足,此情景下的体验以前从未享受过。一直泡到大脑眩晕全身乏力,只得从温泉里出来,为本次广东寻雪之旅画上完满的句号。

相关文章

使用纯文本发布日志

之前谈到博客日志中需要图片,但是我内心其实是希望达到纯文本状态。

基本上每次写日志我都是打开Notepad++文本编辑器,使用Markdown语法编写,以前学生年代哪怕写毕业论文和演示文稿,我都是用LaTeX完成。

包括一些流行的电视剧,我一般不愿意观看,而是选择阅读原剧文字作品,细腻的纯文字更能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场景,我感觉收获更大。

也许纯文本没有图片、播客和视频那样的表现张力,受众读者也喜欢富媒体,但我个人还是喜欢纯文本,它有几个好处:

  • 纯文本内容体积可以做到极小,容易保存、备份、检索和迁移。
  • 编写和阅读纯文本不需要额外的软件,对软件没有依赖,更不存在版本问题。
  • 因为纯文本简单,哪怕编写时也稳定不易丢失,不像Word软件那样面临断电故障时的文件丢失问题。
  • 纯文本本身是极简主义者的表现形式,不再考虑配图和视频,去除干扰,提高生产力。

除了游记带风景和一些特殊事情需要图片和视频佐证(有时候确实有一图胜千言的情况),像博客日志这种场景——就像远古时代写日记一般也只有纯文字,我觉得绝大数情况下可以应用纯文本模式——排版由主题文件自动执行。

因此,我以后尽可能使用纯文本模式发布博客日志。

两件温暖的小事情

一、捐助

每个月22号左右,我的微信支付会收到一笔50元的款项,由于不知道付款方是谁,于是我知道这是一位对我小学母校献爱心的网友。TA像发工资一样,每个月的这个日子左右捐助一笔善款,事虽小,情义大。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其实这个爱心小公益项目现在很少收到捐助了,不过里面的余款也足够继续运行下去几期活动。这笔小善款很感动我,我并不认识这位网友,对方却一直坚持捐助,我也按步就班地将它记载在明细表上。

这份小小的爱心已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至少温暖到了我。

二、赠送

本博客网站一直使用WordPress搭建,也就需要主机空间。很多年前,就转到了戈戈主机上,运行一直良好。但是初始空间只有2G,虽然我很少上传图片,但用着用着还是慢慢不够用了。之前曾经请求戈戈老板给我增大了一点流量,免费扩到了40G。

但是最近是存储空间2G变得不够用,无奈只好又一次求助戈戈主机:

亲爱的戈戈老板:

我有一个不情之请,以前我博客的图片都是用第三方的免费服务,但是,1 国内访问起来不太顺利;2 将来有可能会消失。所以最近一年开始在自己的主机空间上上传图片了,可是这样做,主机空间就越来越变得不够用了,虽然我很少上传图片,也不使用高清图片。

但这个年代还是需要有些图片(尤其是户外活动的照片),所以我想请求老板,能否赞助一些空间,比如到10G(可见的将来应该够用),如果老板实在觉得为难,酌情增加一点费用,也可以商量。

再次感谢这么多年的支持与厚爱!

土木坛子

戈戈主机好一阵没有回信,我以为成年人的不回复,实质上就是婉拒了。

没想到三天之后,收到对方回信:

好了

标点符号都没有,如此干脆爽快。

感谢这个世界的温柔以待。

2023年我的写作收入

有朋友好奇,我常在土木坛子博客网站上更新,也没见到广告(微信公众号上会有自动广告),到底有没有收入?土木坛子网站上以前有投放AdSense广告,曾经收入也超过6位数,但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因为AdSene广告规则有点多,我受不了它对我写作的干扰,于是就撤掉了。但是即使这样,我在网站上写作还是能给我带来一点收入。

以过去的2023年来讲,我大概发布了50篇博文,从这些写作中得到了以下收入。

  • 个人网站本身有一条主机推荐链接:212元佣金。
  • 不同平台上给各种银行卡的推荐链接:1655美元佣金,合人民币11833元左右。
  • 文章复制到微信公众号上的广告收入:401元(打赏的收入有几百块,就不统计了)。
  • 文章复制到hive.blog上的打赏收入:381美元,合人民币2724元。

以上综合就是全年的写作收入。虽然总量不多,哪怕平均到每篇日志也不过300元左右,但这倒是超出我的预期,一方面,这固然算作额外的被动收入,另一方面,我本身对网站的收入没有预期——网站本身的直接投入只需每年200元左右即可维持(域名费和主机费)。

既然没有直接广告,也不建收费群或实际收费阅读等,那我图什么呢?答案也很简单,我写作的本身只是一个个人兴趣爱好,就是为了随便写写,和这个世界对话,提升自己的认知,单这个收获就已经远超其它物质方面带给我的收获了。

同时,一次写作,无数次分享,偶尔还能帮助到其他读者朋友——也结识到有趣的读者朋友并指点帮助到我,那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希望我的答复满足了好奇的网友们。

我眼中的财富自由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FIRE)

很多人谈论财富自由(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FIRE))这件事,昨天晚上不知怎么的,我的某个微信群里一群极客也讨论起这个话题了。

我大概看了一眼,有人引用学术调查标准(号称西南财大家庭财富调查工作组的思路),有人使用小某书上的标准,从三千万人民币到几个小目标不等。

某乎上还有“想问一下净资产1500万在中国家庭中能不能排前百分之十?”的问题。结合西南财大《CHFS2019》报告,招行《2023私人财富报告》,胡润《中国财富报告》以及一些其它的数据算出来:

2023年前1%资产大概是1210万元左右,前1%可投资资产是700万元,前1%年收入大概是60万元左右。

上述问题中有答主提到:有钱人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但大概率有钱人的有钱程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我的感觉是某乎和小某书或许用户群整体水平“比较高”,所以财富自由的期望门槛值也比较高,毕竟按这些平台的用户所说,人人年入百万。但是别忘了,我们这个国家还有6亿人口月收入不到1000元。

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身边朋友觉得不赚到一个小目标,是没有资格谈财富自由的,而当下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很满足了。只能说明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的野心欲望也大,反之亦然。

那么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财富自由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金额门槛。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劳苦百姓也一样过日子,亿万富翁似乎也有很多不自由的。

所以财富自由更是一种生活状态。既然自由,只能说明金钱物质方面不是太被动。非要拿出一个更务实的准则,我觉得是结合当下的银行利率和自己的年收入来计算。

以当下五年的固定存款年利率2.25%来说,假如某人年收入25万——这个收入其实很多人都未必能达到,那么如果有现金(不是没有还完房贷的房产)25/2.25%万,也就是1111万这个数值。

有了上述门槛值后,哪怕只靠一年被动收入利息25万(还不用纳税),TA在金钱上不被动,哪怕不工作也无所谓,我认为TA可以算作财富自由人群:因为TA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选择权。

杭州灵隐寺——春有百花秋有月

而实际上,我们的工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打败财富自由后的无聊。另外,真有高达1000万以上的现金时,到银行存款时可能会拿到更高的利率,再加上合理的理财,比如购买美元国债,或低风险的理财产品,能获得的收益可以大大高于2.25%的年息。

也许会有人会说要考虑到通胀,事实上,大部分人上班族,靠自己的工资,要超过100万的现金都不容易,所以先达到上述所说的门槛值再考虑其它问题,能获得1000万的人自然有办法对付通胀问题。

我在这里讲的财富自由,其实绝大部分人都实现不了,财富自由是建立在绝大部分人财富不自由的基础上。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重新审视财富自由的本质,它其实是一种生活状态,如果我们的物质财富不能自由,也许可以适当降低物质欲望和期望值,将生活在精神状态方面过得更加洒脱些。

但我也祝福作为读者的你,早日实现人生财富自由,毕竟还是有全国2%的人净资产超过了1000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日常大量阅读能成为专家吗?

格桑花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想:日常生活中读了很多书就能成为专家吗?这里所谓的读书是指平时的阅读。

我兴趣不多,闲暇时有比较多的时间是阅读,杂七杂八的读了不少书籍,并且我的阅读领域有一定取向,比如关于历史、人文、经济等。

但我认为这种阅读并不能让我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哪怕我在这些领域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别人觉得我“学识渊博”。

相反,我在自己当年的研究领域可能懂得并不那么多,但我可能更认可自己在这方面更像一个“专家”,因为我在这方面系统训练过近十多年,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会议讨论、文章写作,这些具体的输入和输出,让我在这方面更有信心。

平常的阅读,虽然也让自己的见识增长了不少,甚至偶尔在读到某些文字的时候,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奇妙感觉,但是这种偏碎片化的阅读,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最关键的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好像一直看别人骑自行车,但不亲自尝试的话,永远也不会骑。

我们知道,任何一本书籍、文章,它本身的内容观点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排除有哗众取宠的内容,四平八稳的内容,比如说一加一等于二之类的内容,它没有错,但不会吸引读者。甚至今天读这本,明天读那本,可能会得出左右互相矛盾的观点。

这里不是说阅读不好,而是梦里我思考的结论:仅仅泛读类的阅读并不能使自己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大量阅读只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必要条件。梦里出现这类问题真累,我猛然醒来后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个梦。

比起看微博、刷视频,阅读经典的书籍,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手段,既能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见闻,还能加深大脑处理系统抽象文字的能力,哪怕是防止老年痴呆,也是有益处的,何况我们未必一定要成为各方面的专家。

阅读之外,我还有一个方法是写作,哪怕随便写写:阅读增加输入,写作练习输出。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来来去去,世间永远愚蠢又邪恶。
—— 伏尔泰

改变对书名的偏见?

起初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人生的智慧》,十分不屑,但凡这种名字很大的书——何况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之类的议题,一般人驾驭不了,哪怕作者是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我也没有信心。而哲学著作本身又很烧脑,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读起来似乎有牵引力一样,吸引着读者不断追求情节的发展。

但我在不同场合下见到过不同的人推荐过这本书,我觉得是时候修正我对本书名的偏见了,正好有朋友让我找此类书籍,于是我找来读了读。

读下来,我倒觉得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体系也并不庞大,但我还是很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本书与其叫《人生的智慧》,还不如叫《人生的幸福》,确实有中文翻译本的副标题就是:《如何才能幸福的度过一生》。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自发产生,也很难在别人那获得。
—— 尚福尔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没有人喜欢痛苦的人生吧。这自然需要人生的智慧。

于是,叔本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他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1. 人是什么 :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
  2. 人有什么 :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3. 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The-Wisdom-of-Life

人是什么取决于自身。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得于我们自身的幸福,要比我们从外界获取的更伟大。

凡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
—— 歌德

与其求诸于外,不如求诸于己。自身的首要因素是健康。想想不是这样吗?当一个人处于病态不健康时,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唯求健康。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所谓宁可做健康的乞丐,也比做病恹恹的国王快活得多。性情乐观、体格健康、充满活力、温文尔雅、有良知、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地位或财富无法弥补或取代的优势。

发自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一句话,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

物质财富、名声地位,不是不重要——“才华在贫穷面前不堪一击”,而是说它不是幸福最本质的东西,叔本华也认可佩特罗尼乌斯的话“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他甚至清晰地辩解:

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无疑要比一心积累财富更明智, 但千万不要误以为我们就应该忽略掉对生活必需品的获取。

财富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是“过剩”,这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帮助不大——许多富人感觉不幸福,是因为他们精神思想很贫乏,没有真正的文化或知识,对事物没有客观的兴趣和见地。

叔本华说,我们首先要保证有健康的体魄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富足的精神世界,思想平和与内心满足,保持好奇心,探索世界,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做内心认可且擅长的事情。叔本华本人甚至认为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并遵循符合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避免其他的情形,再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幸福意味着充满活力地做你擅长的事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 斯托拜乌

快乐的来源是什么?

作者叔本华还提出乐趣(快乐)的三种来源。

  1. 生命力,包括饮食、作息、消化和睡眠,也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这一类的快乐甚至已成为某种全民娱乐。
  2. 发挥肌力获得的乐趣,有时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譬如走路、跑步、摔跤、跳舞、击剑、骑车等等,有时则在军旅生活或是战事中体现。
  3. 最后是情感,或说是感觉的能力,带给我们的乐趣,譬如通过观察、思考、感受获得的乐趣,或是品鉴诗歌和文化、音乐而来的乐趣,或是学习、冥想、阅读、发明创造、哲学思索等等带来的乐趣,诸如此类。

第一种与生理方面有关,吃喝拉撒。我去全国各地游玩的时候,各大景点基本以小吃为主,既便宜,也能满足大部分人们的快乐需求。

再高级一点的是体育运动,难怪有人以运动为乐,因为它带来了多巴胺的奖赏,也是一种快乐。

至于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观察、思考、感受、学习、冥想、阅读、发明创造、哲学思索,这些活动,一般人并不是很喜欢,因为它不够直觉,不够方便,甚至都是非常消耗脑力的能力,大部分人脑力常常赶不上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过剩的体力。庸人天生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然而: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

如何对待独处闲暇?

最反直觉的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要求人独处,忙碌的人们通常难以拥有也难以对付闲暇。叔本华说,各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都将不被打扰的闲暇视作最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堪比一个人本身的价值。

幸福存在于闲暇中。
—— 亚里士多德

闲暇是生命存在的花儿,更确切地说,是存在的果实。只有闲暇可以让一个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

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否则就是最愚蠢的行为。

面对闲暇,副产品是无聊。作者认为:

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是痛苦和无聊,我再补充一下,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究其根源,痛苦和无聊是一种双重对立的存在,一是外部的或客观的,一是内在的或主观的。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一个人衣食无忧,那么他就会无聊。因此,当下层人们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时,换句话说,为摆脱痛苦而挣扎,上层阶级的人们则和无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时常陷入绝望的鏖战。

再通俗一点来说,物质贫乏的人是穷人,他们不断痛苦劳作,只有痛苦,没有空无聊。与之相反,富人不需要痛苦地劳作,闲暇时间一多,就显得相对空虚无聊了,而这个时候精神世界不富足的话,无聊就开始侵蚀富人的幸福。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纨绔子弟穷奢极欲,通常会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把钱财挥霍一空,败家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原因何在?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空虚无聊。

借助物质方面的刺激带来快感,它没有穷尽。

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

我们一般人因为忙碌,可能体会不到无聊带来的像忙碌一样的痛苦,一生衣食无忧的叔本华应该有感而发,我们观察到财力雄厚的达官贵人们干出的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就是无聊造成的。无论如何,这都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富足有多么重要,否则配不上珍贵的闲暇自由。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和内在的、伟大的智力禀赋,这两个特殊的条件恰好凑在一起,刚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可真是最大的幸运。被命运如此眷顾的这个人可以过一种更加高级的生活,免遭人类两大痛苦根源——物质匮乏和精神无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为生存而努力挣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长时间的闲暇造成的无聊之感——人生这两种痛苦唯有相互中和,人们才能摆脱困扰。

不要活在别人嘴中?

哪怕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

无聊的人会喜欢无聊的东西,平庸的人只能欣赏俗套,思想复杂的人会对混乱模糊感兴趣,没有头脑的人则会被愚蠢的东西吸引。

哪怕是世人追求的名声,作者也认为:

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

别太乎别人的评价。拥有伟大的心灵或伟大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名声,才是值得的,才是通往幸福的关键。伟大的灵魂或健全的理智,是快乐的根源。

大众的头脑多么空洞浅薄啊,怎么能把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幻想之中呢?别人说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了吗?

叔本华本尊怎么样?

叔本华身为一伟大的哲学家,他本身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他的哲学理念去施行,即没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他甚至在书中指名点姓近似人身攻击地批评同时代的哲学家黑格尔:

“被一群吹捧他的在校大学生们大肆宣扬,然后在空洞的头脑中产生了虚假的共鸣——他那荒诞不经的语言结构,犹如一个精致的鸟巢,里面的鸟儿早就飞走了;敲开那不出意外早已破败了的结构之门,就会发现其中空空如也!连一丝能让过客驻足的思想痕迹都没有,这样所谓的大名鼎鼎只会令后人发噱。”

叔本华甚至因为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把她扔下楼去,造成终身伤残。

从叔本华经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这一细节,推断出他家境不错——父亲是一大商人、母亲为一出身贵族的文艺青年,衣食无忧的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个自由撰稿人,且作品在生时也不怎么畅销。但他长时间的哲学思考在两百多年后的我看来,依然带给我思想上的强烈震撼,比如他在两百多前讨论人的个性之重要性时曾说: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

后来德国的纳粹和对犹太人的屠杀与过于排他的民族自豪感不无关系。

虽然叔本华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讲,他有着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和一常人无异,但他在哲学上关于人生的智慧、幸福,在两百多年前就替我们思考过很多的大问题,令我想起了: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也许有人会说,叔本华老爷子说的不就是现在人们喝腻了的心灵鸡汤吗?如果非要这样说,我觉得叔本华这碗哲学味的心灵鸡汤,也熬了两百多年,早已熬成高汤了,多少比现在化学速成的鸡汤更有营养、更有味道。

人生苦短,不可浪掷虚度,应该物尽其用地好好享受生活的馈赠。

The-Wisdom-of-Life-Digest

一就一寻,李嘉诚办公室对联大有文章

华人首富李嘉诚办公室有一幅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李嘉诚办公室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我初读觉得有意境,后来在网上搜索的时候,得知这对联由左宗棠所作(也有说法是姚元之所作),但似乎和首富办公室的对联有所区别: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上联一样,但下联中,左氏原为“就平处坐”,李氏的为“寻平处住“。

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好多根本就没有注意这个差别,难道李嘉诚办公室的对联还能有错?

听说在江苏无锡梅园有左宗棠的原始对联,朋友帮我亲自去梅园查看,拍照为证,左宗棠的原作对联确实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无锡梅园-对联-上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无锡梅园-对联-下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看来原作确实为“就平处坐”,但李嘉诚办公室的对联却是“寻平处住”,“请就坐”与“寻住处”,这是为什么?

无锡梅园-对联-下联-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好奇心驱动,我做了一番搜索,才发现原来这里大有文章

1852年前某时,40岁左右的左宗棠为无锡梅园题联一幅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晚清书画巨匠赵之谦和都转盐运使王小初交厚,1879年受后者之命,书一联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向高处立拣平处坐往稳处行

这一改写内容上不算成功,但歪打正着,书画家赵之谦的这幅字在市场上已经市值100万了。

后来民国年间,满族画家溥僴改写一版如下: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此改写版本被李嘉诚选用,首富的影响力使之大为流行

当然,民间也有衍生版本(甚至有说法说不知最初版本和作者),例如陕西咸阳三原城隍庙前有一个改写联如下: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这种民间版本的影响力自然小多了。

对比之下,我喜欢最初的左宗棠原作版本: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更何况,李首富喜欢的“寻”字本身有主动搜寻的意思,寻觅一安身立命之住处,而左宗棠的“就”字更随性一些,有个地方将就坐一下即可,更适合不惑之年的中年人吧。

你喜欢哪个版本呢?

我看 WWDC

苹果公司一向特立独行,很少跟风热炒,当满世界都在炒AI、大模型、GPT 的时候,苹果对此一直保持沉默,平静如水。即便是在 WWDC 大会上,库克压根就没提这词。小盖昨天看了直播,说,唯一接近的表达是在讲输入法时,提到了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讲 iOS 17 优化项时,提到了机器学习技术。

但机器学习,不是苹果每次介绍自家软硬件都会提的词眼么?

比如,新的日记应用 Journal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写作建议,还能生成具体的问题,降低写作门槛。

嗷嚎,难道是墨问便签的竞争对手,我一下就警觉起来了,嗯,怎么肥事?

苹果一贯风格是,要么开创先河,要么后来居上,一个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绝不会发布。强者风范,当然,坐拥几万亿市值,很难低调。人家做到了,就是低调的强者。

WWDC 这次除了家常菜,还端了一盘硬菜上席:One More Thing ……最后半小时,库克在经典的乔布斯环节,推出了万众瞩目的 AR 眼镜 Vision Pro,对比平平无奇的软件更新,Vision Pro 可以说是本次发布会的最大惊喜。

七年磨一剑,从 2015 年苹果开始组建 XR 开发团队,到不断加大投入,收购相关公司,每年的 WWDC 大会上,ARKit 和 RealityKit 的版本更新,都在为苹果的增强现实技术的底蕴添砖加瓦。发布会上 Vision Pro 的宣传效果相当惊艳,充满了科幻色彩。虹膜解锁、眼手语音交互、4K 清晰度、Eyesight 解决虚拟与现实如何融合的问题,M2+R1 解决延迟眩晕问题。

看完视频宣传片之后,小盖擦擦口水说,想象一下可以躺着办公看电影写文章看照片,哗,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社交、办公、3D、电影娱乐,“超沉浸式把数字化内容融入生活,将带我们去往新时代——空间计算时代。”苹果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我提供的不是新产品,而是新的生活方式。

除了令人激动的头显 Vision Pro 外,我更感兴趣的则是 iOS 17 带来的一款全新的应用程序:Journal。你可以理解为苹果官方出品的一款日记应用,产品初心是帮用户记录日常的生活和感受。

为啥感兴趣?毕竟,墨问也是笔记类型的产品啊。

类似 Journal 这样的日记应用在应用商店中已经有很多。比如,Day One,从交互到功能都很出色,简单且优雅。我早些年公众号的初稿都是在 Day One 完成的,后来用 Bear,现在呢,只用墨问便签了。

为什么苹果要做这个 App 呢?我想,应该是苹果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领域了。

库克曾经说过,苹果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将会在健康领域。这些年,不管是 Apple Watch,还是不断更新健康 App,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次 iOS 17 中,健康 App 就增加了设备与眼睛之间的距离检测,有助于降低儿童患近视的风险,还可以帮助成人用户缓解数字眼疲劳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外,我还有个明显的体感,这些年大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我们还写文章说这可能和大家的手机瘾有关系,因为通过手机获取简单的、肤浅的快乐实在太容易了。而那种肤浅的快乐会让人们精神上更脆弱,会让人们逐步失去做事的耐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我想,Journal 是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首次尝试。一系列的心理研究表明,写日记,我们可以重温某个特殊时刻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绪,并表达感激之情,这些都能有效改善人们精神健康状况。

咦,这不也是我们的创业初衷么?

既然出手,应用联动不可或缺。与其他日记应用不同,Journal 无缝打通了 iPhone 的位置、照片、音乐、信息、播客、体能训练等应用程序。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用户的行为,并结合设备端的机器学习技术,给出具体的个性化写作建议。比如,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但六月有一天突然去了海边,苹果会觉得这一天可能会比较特殊,于是,它整合当时的数据,比如听的音乐、拍的照片、具体的位置,然后给出写作建议。

从截图可以看出来,记录时,Journal 会给出写作 prompt,比如一些具体的问题,降低用户写日记的门槛。比如你去了北戴河,它会问你,“这次短暂的旅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从这个视角看,我倒觉得它比 Day One 更胜一筹。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Journal 可以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基于已有的数据,向我们提问,帮我们反思、重温特殊时刻,梳理情绪和感受。

隐私和安全也是必然会提及的。为了保护隐私,Journal 可以单独锁定以防止偷窥,同时,它的数据是端到端加密的,苹果自己也无法查看。用户可以具体控制使用哪些设备数据来生成 Journal 的建议,以及什么时候推送日记写作的通知。另外,苹果还计划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个 API,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集成这些个性化的写作建议。

不出意外的话,Journal(手记)今年 9 月推出。

到时候墨问和手记强强联手,无敌于天下,否则,这个产品能否让国内用户用起来,我保留看法。毕竟,上一个无边记 App,我到现在什么都没记。身边的朋友,用者寥寥。

这次 Journal 的中文叫手记,你会用么?

写到这里小盖说,池哥,先吃饭吧,吃饱了有力气吹牛。

我说,好的。

2023年6月6日 下午 2:10

可以生成你的墨问名片了

这个功能其实在做墨问个人主页的时候就规划了,想做个完善的方案,需要不少功夫。那订阅显然是个关键功能节点,置顶则是一些用户的刚性需求,设计工作也少,就把这俩做完之后再整墨问名片,那时候设计方案也很完善了。

今天墨问名片正式上线,一个小功能,在你的个人主页点击分享按钮就可以生成了,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成墨问名片,告诉你的订阅者,咱们就是自己人啦。

订阅我的墨问笔记,那里基本日更。

伟大的公司需要多少人

AI 绘图软件 Midjourney 算是这波 AIGC 浪潮中的佼佼者。最近我一直在看这家公司的成长故事,11 个全职员工,0 融资,一年时间积累了 1000 多万用户和一亿美金的营收。

我参与锤子创业的时候,非常喜欢大开大合,希望规模化最大,但从锤子到极客时间,再到墨问西东,我的想法转变了,规模并不重要,小公司也可以做大事。

Midjourney 成立于 2021 年,创始人 David Holz 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在此之前,他还以 CTO 的身份联合创办了 VR 领域的公司 Leap Motion,主要研究手势跟踪技术。

我们先说说这个故事。

创立之初,Leap Motion 备受关注,三年内迅速拿到了 4000 多万美元的融资,团队心高气傲,想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产品。后来苹果公司提出想收购 Leap Motion。但 Holz 觉得对方出价太低,并且,没有乔布斯的苹果已经没有什么创新力了,他不愿意为那些人工作,他想自己创造一家具有创新力的新公司。
2013年,Leap Motion 相继发布了几款自己的产品,包括 PC 和 VR 方面的,但都不温不火,没有在市场上激起太大的水花。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市场反馈不好,增长无法达到预期,Leap Motion 自然也就拿不到新的融资。但没钱难办事。他们自己造血的能力不够,养活团队、继续研发新产品又需要钱。于是,公司忍痛裁员,优秀的员工相继流失,似乎进入了下行通道。

Holz 和另外一位创始人带着团队继续折腾,这也是创业的常态,把事情做对需要一个过程。Leap Motion 复盘了公司早期的失误,调整策略,继续探索未来人和计算机的互动模式。

但从市场反馈看,他们业务起色不大。直到 2019 年,被另外一家同行业的公司低价收购。

第一个故事结束了,新的传奇拉开了帷幕。

之后 Holz 创立了 Midjourney。这次,他不融资,不追求团队规模,更关注公司盈利能力,这些经营理念,应该都是他对第一段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的回应。

我参与锤子科技创业,自己独立创建极客时间这个产品和品牌,到现在出来做墨问西东和墨问便签,有很多想法都能从 Midjourney 上找到共鸣。也许未来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都会类似 Midjourney。

因为什么呢?

1、创业团队人少而精才是正解。人少,并不意味着做的事情小。Midjourney 用 11 个员工一年以内做到了 1300 万用户,年营收 1 亿美元。我也在创业,时常告诉自己,资源有限是好事。资源有限,会不断倒逼团队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经营 Leap Motion 时,Holz 大概率被资本裹挟过。别人投资你,肯定需要考虑退出的事,而退出,大概率都要依靠 IPO。但对于创业团队而言,过于关注结果,过于关注增长,都会让团队丧失初心,动作变形。有实力的话,可以不拿融资,一开始也不需要招那么多人,慢慢来。这也是一种新的、符合常识的创业方式。

3、Leap Motion 创业过程中,Holz 积累了很多信任和欣赏他的人脉。当 Midjourney 需要一万个 GPU 时,有朋友慷慨解囊。所以,手艺、影响力和人脉,都很重要。不要厚此薄彼。

4、Holz 说自己离开 Leap Motion 创办 Midjourney,是为了换一个环境,因为他不想继续待在一个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大公司,希望自己在未来 10 年可以做很酷的项目并且享受乐趣。而小的团队,更能专注在他想要做的事情上,毕竟他们没有销售的压力,也没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想法。大家只是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5、不依赖融资,就需要团队较早考虑盈利。之前的很多创业团队,一上来都会先做用户增长,等差不多了再做收入。但 Midjourney 没有钱,他们在设计产品时,第一步就是思考怎么才能挣钱。这年头,不要以创业,我融了多少钱为荣。

6、Midjourney 的盈利模式非常简单,订阅制,按月或者按年付费,一共三档:基础、标准、高级。现在已经没有免费版本。产品的收费模式,越简单越好。

7、不要追求从 0 开始创新。Midjourney 的模型,最早是基于 CLIP 及 Diffusion 的开源模型,抓公开数据训练,然后迅速上线 Open Beta 版本,占领用户心智。不要有洁癖,快速借鉴别人的经验是一种能力。

8、Midjourney 只有 11 个全职员工。但你知道吗?他们还有 60 多位兼职 Discord 运营。对于一些可以标准化,没有壁垒的工作,用兼职的方式搞定是一个思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9、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并敢于取舍。Midjourney 到现在都没有独立 App,也没有网站,和用户的所有交互都在 Discord 上。要是你,敢这样吗?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要追求完美。“从长远来看,Midjourney 将拥有自己的网站,自己的用户界面,但现在公司不需要花费时间来构建整个用户界面。”这是 Holz 的判断。

10、但是搭载在 Discord 里,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确的。用户测试完他们才发现,90% 的人不知道怎么告诉它他们想要什么,于是加入了教学元素。后来发现很多人并不喜欢一个人画,更喜欢跟朋友一起玩,他们才意识到 Midjourney 是社交的东西,加入了社交元素。“构建产品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发现事物的真实本质持开放态度。”

11、“技术的最大限制不是规模、成本或速度,而是人们如何与之互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能做什么。”操作系统以及搭载的各种软件,是我们现在与计算机互动的方式,但看历史,从指令到键盘,到触屏、对话框、语音,甚至手势,人与机器互动的门槛越低,能做的事情越多,生产力的解放越深入。

12、AI 不是现实世界的复刻,而是人类想象力的延伸。Midjourney 做的事情是帮助人们扩展想象力,写 prompt 的指令是“/imagine”。顺着这个方向,我觉得 Midjourney 会成为一个设计领域的生产力工具。这一波 AIGC 的产品,都应该奔着生产力工具的方向去才有前途。

13、想象力实在太重要了。张一鸣之前说过一段话,“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A/B 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同理心,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想要做出彩的产品,想象力非常重要。”

14、大模型技术不会替代人类,它是人类的延伸。

15、永远不要试图凭空设计一个完整的产品体验,你只需要找到十个看似无关的体验,选择其中最酷的三个,把它们放在一起,然后在细节上进行完善,让人们觉得它不错并喜欢上它,好的产品就是这样一步步做起来的。

16、工具要想活的好,活得久,永远要让自己嵌到用户的业务流程里,简单讲,要么帮他赚钱,要么帮他省钱。生成的图片商业性很强,Midjourney 才能从一众工具里脱颖而出,很简洁的 prompt 就能生成有明显科幻性的精美图片,让用户数大而且付费意愿很强的设计类用户显著提高效率。从影响创造力开始,以影响生产力立足。

附图:陈晓维老师说,用AI给我的小说《像钻石一样闪耀》女主角厉小卷画的像。终于知道她长什么样了。

时代的晚上

没有新的语言 也没有新的方式
没有新的力量 能够表达新的感情
不是什么痛苦 也不是天生爱较劲
不过是积压以久的一些本能的反应
情况太复杂 现实太残酷了
谁知道忍受的极限到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这是时代的晚上的歌词。今天听了一期播客,说的是崔健新书发布了新书《崔健诗歌集》,我马上就下单了。然后想到了这首歌。在这个时代的晚上,你能做什么呢?多读闲书。

有了新公司,我置办了一个巨大的书架,各种各样的书源源不断的运进来,同事调侃我买书不看。不看,摸着也高兴啊。我现在手边上就摆着《照片的历史》《羊男的圣诞节》《旅行的艺术》《佛祖在一号线》《爱的阳台》《镜头之后》《一瓢纽约》,还有二爷倍加推崇的卡尔萨根的《宇宙》,过两天还会多一本《崔健诗歌集》。

从功利角度看,这些书读了都没啥用,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书」,就是读了没有现实意义,不能直接帮你升职加薪赚钱的那种书。比如小说、画册、传记、历史、博物,等等。

我喜欢读这种书,大学的时候也喜欢,但中间这段时间并不是这样。

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养活自己和家人。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分水岭。

大学毕业之后,我来了北京,得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啊,所以刚毕业那几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能力,赚更多钱。那个阶段我几乎不读大学里读的那种闲书,全是工具书。编程的,业务的,项目管理的。很节省,没有需要花钱的爱好,几乎不外出聚餐,编程就是我的爱好。再有就是去清华操场踢球和打游戏。没了。

度过了那段艰苦的时间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北京算站住脚了,才开始做别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和朋友聚会、打羽毛球、逛北京的胡同,去郊外渡个假等等,最重要的是,我开始读那大量的无用之书。

如果说每一本书都像一把扫帚,你骑上这些书,是可以去到远处的。如果你选的扫帚是《制作 PPT 的十八个小窍门》、《21 天学会 Java 编程》、《如何加薪》等等,那怎么去远方呢?

所以,要读对自己没有用的书,而且最好讲的还是之前你从来没想过的问题。用非功利的角度对待读书,这是最要紧的事情。

另外,很多看起来没用的书,也许是有大用的。我前阵子读了好几本写北京建筑的书,《 城记 》《 古都北京 》《 北京古建筑物语 》,最后一本是高晓松的妈妈张克群教授写的,张克群师从梁思成。这些书记录了北京城的历史变迁,读来十分过瘾。

为什么要读历史,我也不知道,只是齿岁渐增,想了解历史的感觉越强烈。后来看到顾衡说,学习历史,并不是要把历史当尺子,量这量那,也不是通过历史预测未来,历史并不是一个方程,一个函数,左边给出数据,右边就能得出个结果,没这种确定性。

那么,既不能干这,也不能干那,是不是学习历史就没有意义了?并非如此。顾衡老师说,打消预测未来的这份狂妄,正是历史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

当我们了解了复杂社会的不确定性之后,就会对他人的断言产生怀疑,对自己的想法保持审慎。这不仅会让个人变得谦卑,也会让整个社会变得安全。

如果时代是一辆汽车,那么历史就是这辆汽车的刹车。越是了解历史,了解了人类曾经遭受过的、那么多完全没有必要的苦难,我们对还没有出生的后代们,就会有一份更重的责任。这份责任,会让我们变得谦和和中庸,也会在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变得更加清醒,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说历史是最宝贵的财富,原因也正在于此。

————

最后,顾衡老师还在他的专栏里说过:我们说一个人穷,并不单指可供他支配的物质比较少,同时也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就是逼仄粗砺的生活,把我们本来高贵而精致的精神世界磨损殆尽。

为啥唱衰中国的企业软件的未来

最近朋友圈看到几篇谈中国 To B 软件产业的,比如中国软件公司为啥做不出产品啊,投资人前几年投了很多 To B 赛道的技术创业血本无归啊,等等,好像中国软件企业这么多年一直活在上个世纪一样。

我们的知识星球里也有用户提问:

之前看直播, 有几个大佬老师 都提到 Salesforce 是一家很牛的公司, 甚至能和Google 比肩, 但是他们都没说到底是怎么个牛法。查了两个半天, 感觉就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啊。请教池老师, 这家公司到底牛在哪?

我在 To B 软件行业工作了近 10 年,借着这个问题,聊聊我对 To B 软件的看法。


对于星球的用户,查了两个半天发现 Salesforce 是个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从我的角度看,你可能没有发掘到有效信息,另外对「有些成绩」,我们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吧。

Salesforce 成立于 1999 年,是全球按需 CRM 解决方案的领导者。CRM 鼻祖,SaaS CRM 鼻祖,目前市值 1700 亿美元左右,2021 年营收 212.52 亿美元,合计 1300 多亿人民币,这个成绩,无论是和中国顶级互联网公司比,还是和 Google 比,都不能算是「有些成绩的普通软件公司」了。

Salesforce 无论是业务、生态、技术、行业领先性,在国外都是非常知名的软件公司,比肩 Google 倒不至于,但和 Oracle、SAP 差不多是一个量级的企业。

为什么国内的同学会对美国的 To B 的大型软件公司无感呢?因为国内没对标。国内最大的企业软件,算是用友,市值 700 多亿人民币,是 Salesforce 的零头。

为什么我们对消费者领域的软件公司都很熟,比如美国的 FANG,中国的 BAT、字节跳动、美团等等,因为有对标,我们作为消费者,两边的服务都用。

这里就会产生另一个疑问,中国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是跟着美国走的,为什么美国 To C、To B 都有顶级的公司,中国只有 To C 牛 X,To B 的企业,差几个量级,为什么会这样?

美国公司的商业周期很长,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即便是现代科技公司,比如沃尔玛,1962 年成立,苹果,1976 年,微软,1975 年。福特汽车是 1903 年成立的,通用电气是 1892 年成立的。这些企业,在漫长的商业周期里,很早就遇到了各种市场红利枯竭的问题,他们早就经历过这种状态了,所以非常重视效率、成本和创新。

当一个公司开始注重「2021 年中国企业口口相传的降本增效」时,自然就开始重视能够提高效率能够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的工具,企业在这个领域投入大了,这就是强需求,对应的企业自然也就出现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

大家都觉得亚马逊很牛吧,但是传统企业沃尔玛和亚马逊对抗了几十年不落下风,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公司,技术实力一点也不差,人家还有卫星呢,数字化做的比中国零售行业早了几十年。

对应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 90 年代和 2000 年之后创建的,满打满算 20 年发展时间,但这 20 年,相当于很多国家 100 年,改革开放,经济复苏,人口十多亿,市面上全是大片大片的开阔地,怎么说呢,各个领域,只要方向大差不差,挣钱太容易了。

一旦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没人会理会什么降本增效,数字化,信息化,也没那么重视。我自己发展好好的,为啥要用你的工具呢。靠市场红利驱动就能发展,就能赚钱,所以大部分企业对于新工具、新软件、新方法的采用意愿非常低。这就导致早些年做 To B 像是装孙子一样,各种定制各种满足各级领导的面子工程,效率反而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中国的用友和金蝶,就那么大,已经很不错了,也算是抓住了市场的红利。但和美国的 To B 软件相比,就差了一个量级。

写到这里估计有人会问了,说的挣钱这么容易,咋我没觉得呢?

这是因为,大部分人不具备知道这个领域赚钱的认知,或者知道也不具备进入这个领域的资本。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啊。当一个领域很多人唱衰的时候,也许就是最好的时机。

随着中国产业进程的发展,需要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用户体验,所以,未来企业级软件的需求不是变弱,应该会逐步走强。

这是我的判断。

胶片摄影:

咔嚓咔嚓,非常棒

设计简单并且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并不容易。2012 年,龙哥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龙哥想恭维一下产品经理,其次,要做简单的产品。

上帝制定了世界运行的规则,这些规则都很简单。大约在 1605 年,开普勒就发现了行星的移动遵守著三条相当简单的定律,这就是著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咱们高中学习的,想必读者也已经忘的干干净净。但是,如果你是个产品经理,要记住,世界的规则是简单的,简单的才是美的,有生命力的。到了我们有能力做产品的时候,也不要把事情搞复杂。

自然的、简单的、有规则的产品,才会自我传播,才会被用户推荐给用户。

晚上收到了四卷冲扫出来的照片,其中有一卷漏光了。回北京的时候,我特别想拍官厅水库的风车,于是把车停在水库的边上,拽出那个腰平取景的胶片相机拍摄,不知道挂在哪了,居然卡吧一声,后背暗盒打开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就是说,暴露在光线里的底片,成了废片。我手忙脚乱,赶紧合上后背检查,也没发现是咋打开的。

上网搜了一下,觉得大部分胶片还有救,何况还有没拍完的。于是重新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非常漂亮的风车照。

最终发现,只有五六张是废片,整体非常棒。

创业也一百多天了,已经喊完了“预备、开始”,并且进入了拍摄状态。

咔嚓咔嚓,非常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