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凑热闹行善,也许是一种口头禅

记录一下,第一次捐发失败的经历:

前几天,雷雨的师姐(其实是妍敏,只是为了交代人物关系才写作师姐)给我发了一条链接,说今年金丝带的捐发活动终于要开始了。她也是计划要参加捐发的,所以也在关注这些通知。看到公众号文章的时候,已经是活动的前一天了。于是第二天下午我从健身房练完回来,就先洗了个澡,就下楼去洗头了。准备把头发洗干净、吹好,再拍几张柔顺丝滑的照片,上传给初审。

今年的流程吸取了往年的经验,需要先上传规定的照片,初审通过后会通过短信和邮件通知你,这时你再剪下来寄给他们,收到头发验收合格通过后,才算正式完成。报名方式也改成了每月 1000 个,持续开展。

但是我和妍敏都卡在了第一步:上传照片。

提交窗口是 12 号晚上 8 点,但是当我准时打开链接的时候,我只能看到无数次「502 Bad Gateway」的报错页面。无论是在微信内还是换成浏览器,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用电脑访问,都根本打不开那个提交资料的网页。

这意味着,正在有远远超出服务器承受能力数量的人群,在同时访问、上传、报名。服务器被挤爆了…… 感觉自己是在买周杰伦演唱会门票。

当我终于成功打开那个页面时,已经是 20:08 了。

「本月名额已满」

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个禅宗的故事:

有个和尚经常偷东西,经常被师兄抓住,就经常揍他。有一次,他又被逮住了,师兄们就把他扭送到方丈面前说要赶他出去,如果不赶他走,大家就离开这里。然而方丈却对大家说,我要留下他,即便你们所有人都要因此而离开,我也要留下他。大家就很不理解,为什么佛门要留小偷。方丈说,你们已经是明事理的人了,但他还不明事理,如果我不亲自教他,那谁来教他?善意和善行应该要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

这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似乎有点暗合。

于是我就开始认真地考虑:

既然这类捐发的活动已经在社会面上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每年的捐助量和报名人数都远远超出了实际的需求量,以至于一次堆积的头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消化完,那么我是不是还要执着于「这种形式的捐助」呢?因为其实从去年夏天知道有这种活动时,就已经是各个机构都爆满的情况,以至于所有机构都暂停了社会面的征集,目前也只有金丝带重新开放了征集窗口。这一年来,我甚至接触到好几个以这种慈善名义,来骗我头发的灰产。可见这其中的利益之大、链条之复杂。

既然远远供大于求,那我再执意「行善」是不是一种「固执」和「虚伪」呢?

也许我可以把头发置换成别的,帮助一些离我更近、也需要帮助的事情?

感受城市角落的暖意

小店给人的温暖从来不是因为装修风格,而是源自它的人情味。尤其是以原子化生存为主要形态的大城市,街头和社区的小店是我们重新构建生活的「附近」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能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小店,往往也是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人们可以集散、交流的场所。

我和太太都很喜欢喝咖啡,也喜欢走街串巷地寻找一些小门脸、小角落。借此题分享四家深圳的小街铺,有的是我们俩以前常去的,有的是朋友的店,有的是我公司附近的落脚点。

CRACKING COFFEE ROASTERS

这家是儿子以前的舞蹈室附近的一家工厂店,位于南山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内。我和太太每次都会趁儿子上课的时间,来这里过一过短暂的二人世界。虽然是一家工厂店,但是咖啡师是一个非常健谈的女生,所以我们俩每次在这边都还蛮放松的。店里还有一个针织手作工坊,经常会有一些活动。这边的顾客主要都是附近的居民,或出门前来这里坐坐,或定期过来采买一些豆子回家。

店门口有专门给狗狗安排的「泊车位」,店里也常能见到一家三四口进出,或者三五朋友在这里聚会。虽然我们当时并不住这边,但每次过来坐的一个小时,都蛮放松。后来还带岳母一起来过一次,老人家也是需要体会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的。

地址见下图:

五味洋行

第二家是儿子另一家舞蹈室附近的社区咖啡馆。最初是因为它附近的一家咖啡馆的冰博客 dirty 很好喝,但第二次去就结业了,因此在附近游荡,遇到了它。意外的是,五味洋行的桂花 dirty 非常好喝。于是我们俩就每次都趁儿子上课时间跑过来这里,聊聊天,拍拍照。

这家店面非常小,店里的空间大概也就坐 4、5 个人吧。

但我们更喜欢它的户外座位。

一方面是空间相对舒展,另一方面,是坐在外面的时候,可以看到阳光从枝叶间穿过,或滴滴答答地掉在地面上,或一束束地扎在路面的缝隙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各怀心事,或姿游淡定,或神色匆匆。当经过的车辆不多时,还能听到小鸟在枝头跳跃、嬉闹,听到风团住枝桠哗哗摇荡。

老板虽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但每次找他说话,都能感受到他的真诚与热切。

地址见下图:

美好问候

这是我们朋友自己的陈皮和茶叶店。

之所以觉得温暖,是因为这位朋友是我们在深圳为数不多的很多年的朋友。当年我为了寻一个香气,作为与太太相识三周年的礼物,在气味图书馆里碰到了这个还在深大读三年级的艺术系小姑娘。她问了我很多问题,听完了我和太太的故事,在几百种气味中找到了一支「聆听花之语」给我。在那之后,她也和我太太成了朋友。虽然各有各忙,见面的机会也不多,但每次见面,总是可以很自在地聊聊际遇、情绪、工作和烦恼。

深圳是一个常常要和朋友说再见的城市,因此十年交情的朋友,彼此还都能聊得到一起,实在是太难得了。她的陈皮店既做大宗批发,也是蛇口老街坊们的一处歇脚地。附近不远处就是 G&G 创意社区,如果是平时会去那边喝咖啡的朋友,想换换口味,喝喝茶,去她店里坐一坐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之前住那边还能去坐坐,现在换了区,也是难得跑一趟了。

地址见下图:

Coffee Vendor

压轴的这一家社区街角咖啡店,是我的珍藏。

前几年公司搬家,搬过来之后我在附近游荡,想找个可以喝咖啡的地方,偶遇了这里。最初是因为老板的咖啡好喝,后来是因为这里的人有趣、有情、有生气,慢慢就成了我的一处落脚点。

这附近有好几栋写字楼和几个大的小区,虽然店面不大,但总是坐满人。尽管在店里常能听到上下几千万的大生意、网红的运营内幕和地皮买卖,但站在这些奇人对面的,永远是他们几个松弛地操作着机器,熟练地制作一杯杯饮品。很多熟客和他们像几十年的老街坊一样聊天,很放松地一坐就是一下午,撸着猫,聊着各式各样的话题。

有做自媒体的年轻人常来这里拍产品宣传照,也有年轻的摄影师在这里完成她的私人项目,或者附近舞蹈室的老板在店里读书学习,每个人都很不同,而这里,仿佛就是大家的客厅。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朋友见面,互相述说各自的苦恼。

如果你注意看会发现,墙上贴的故事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换新的主题贴纸,架子上会忽然多出一两件客人送给店里的摆件,或者是,即将离开深圳的朋友特意留在这里的一株盆栽。

小店迷人,既来自偏安一隅的松弛感,更因为你我互相挂记的人情味儿。

我喜欢 venodr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它很像《夜鹰》。

形式上,店面的结构是内外两条长廊,中间以一面巨大的玻璃墙分隔,形成了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空间;精神上,对于常栖息于此的人们而言,既是画中人,也是观景客,在品玩的意味上也很像《夜鹰》所描绘的场景。

户外的走廊是我很喜欢的部分。

一头它连着吧台,在高脚椅上可以和几位咖啡师聊聊最近的想法,谈谈自己读过的书;一头它面向马路和大树,一个人待着想想事,冥想一下,或午睡片刻,都挺好。它的侧面有几把马扎和茶几,带本书过来,安静地翻阅,抬起头时可能是蓝天白云,也可能是淅沥小雨。总之,我非常喜欢它户外的这一段空间,它让这个场地有了生命。

如果你路过西乡,很推荐去尝尝他们的手冲和红糖饼。

地址见下图:

最后我想说,什么样的小店能让人感受到所在城市的温暖,一方面虽然取决于店铺本身的人情味儿,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得往前走一步,走出交流的那一步。与店铺交流,与人交谈,与附近交往,与空间交换,只有我们走出去这一步,接住附近的空间递过来的善意,才有可能感受到市井之间的暖意。


本文为回答知乎话题:城市的哪些小店,让你感受到了这座城的温暖?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7250535/answer/277187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