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2月财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落
据中国媒体财新网1月2日公布的数据,2024年12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11月回落1.0个百分点。官方日前公布的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也比前一个月下降,显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
从财新中国制造业PMI分项数据看,12月制造业供给和需求扩张不同程度放缓。其中,制造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降至3个月最低。“外需未能继续回暖,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重回收缩区间。”
报道指出,样本企业反映外部经济环境低迷,贸易前景不乐观,导致海外市场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下降。当月出口收缩主要集中在投资品类和中间品类,消费品类出口订单则增加。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解读,12月中国制造业供求扩张,企业购买量增加并主动回补库存;“但外需不振,就业压力大,销售端价格低迷,市场乐观情况减弱。”
学者:习近平新年讲话软弱无力 中国经济欲振乏力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日前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细数2024年经济成绩单指出,预计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人民币130万亿元,成长5%左右;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年,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基本上就是为中国的形象工程在打广告,应景式讲话,广告时间。通篇用4个形象来形容:自我感动的低调、廖无新意的沉闷感、软弱无力的底气,最后是欲振乏力的信心,”台湾的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资深研究员宋国诚在本台《亚洲很想聊》节目中作上述解读。
宋国诚指出,习近平2023年10月曾在政协与党外人士的茶话会中,慷慨激昂提到要坚决克服内外困难、要顽强拼搏推动经济恢复。然而,今年的新年谈话则显得平淡无奇,仅提及经济面临“新情况”和“外部不确定挑战”,却未具体说明问题或应对措施;提到经济“回暖向好”,但“回暖”暗示经济仍在寒冬,鸟不语花不香,反倒给人“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
他从5个“I”分析为何中国经济与“向好背离”:首先,刚刚公布的PMI与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表现相当低迷;GNI(国民总收入)30年来首次下降;第4个Income(收入)降低,导致减薪、欠薪、讨薪频发;最后是Investment(投资),中国出现资本净流出达到128亿美元,并伴随撤资、裁员、关厂三大现象。
宋国诚表示,北京过去大力宣传的“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式现代化”如今已消失在谈话中,甚至不再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东升西降”等口号,显示中国梦现在已经是“梦醒时分”。
中国民众“获得感”充实吗?
习近平谈到,“一年来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了异地就医,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大家的‘获得感’又充实了许多。”
但自媒体人五岳散人在本台节目中表示,基础养老金的提升表面上是利好消息,但实际上是由缴纳者承担更重的负担,而非原本的受益者创造了更多财富。另外,房贷利率的下调是为了刺激房地产市场,应对房地产行业的崩盘危机,并非单纯的经济利好。至于异地就医的便利化,虽然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但也凸显中国地区间经济和医疗水平差异极大,难以施行统一的福利政策。此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看似提振消费,实际上仍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更多是为促进生产,但这种专项政策未必符合普遍需求。五
岳散人认为,若要提振中国经济,最好是普惠性发钱。他说:“政策宣传用的是一种话术,只告诉你一面,强调政策的正面效果,不告诉民众背后隐瞒的代价与潜在问题。”
中国2025年GDP恐不如去年
习近平提前喊出中国2024年GDP能达标,但是外资各机构大多不看好中国2025年GDP还能达到5%水准。日本经济新闻社和日经QUICK新闻汇总的中国经济学家调查显示,中国2025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预测平均值为4.4%。受美国特朗普新政府加征关税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将变得明显。世界银行(World Bank)将2025年中国GDP增长预测从4.1%上调至4.5%;穆迪评级(Moody’s Ratings)预测值则从4.0%上调至4.2%。
宋国诚表示,根据多家国际信评机构的评估,中国2024年GDP增长的最佳估值仅为4.5%至4.6%,远低于官方设定的5%目标。若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中国第四季度经济表现必须实现“猛暴性增长”,以弥补前三季度增长未达标的情况:“习近平的经济政策就是工农兵的‘梁家河经济学’,既反对‘资本主义’的右倾政策,又拒绝懒汉经济式的左倾社会福利模式。习近平的政策既缺乏现代经济学知识支持,也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应有的特色。”
中国经济挑战 外行领导内行
美国《华尔街日报》日前披露,中国智囊团担心经济可能陷入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恶性循环,从而在一份提供给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报告中提醒,如果不采取更紧急的措施提振经济,中国可能会陷入“螺旋式通货紧缩”。习近平却反问“通缩有什么不好”,这让所有经济学者震惊。
五岳散人认为,习近平的决策团队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很多经济学家、公共管理学者到中南海不是对习近平,而是对常委们说明问题所在。然而,习近平本人缺乏现代经济学的专业训练,不能掌握如“螺旋式通缩”等复杂经济理论。
“因为所有重大决策都是习近平拍板,他如果不拍板,政策无法推进。但是,他是所有的管理最短的那一块板,”五月散人认为,近期看到相关消息,中共中央已实施若干经济措施,例如3万亿特别国债及1.5万亿拨款,表明有内部力量试图通过隐晦方式提醒和推动政策调整,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
责编:陈美华、许书婷、何平 网编: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