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苹果可还有设计哲学?从 iPhone 16 到 Mac,解构三十年苹果设计演变_9.ylog

在 iPhone 16 发布之际,盘点了手机/Mac等产品线的外形演变史,设计哲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产品理念、技术实力、组织架构也在决定着产品的外形。

03:30 – iPhone 16 设计解析:为什么「胶囊」形状摄像头和新增的按钮是在扶持 Vision Pro?为什么这一代的标准版大概率畅销?

手机设计盘点:为什么说「从 iPhone X 开始,手机的最终形态已经被确定了?」科幻电影中的「黑石」如何影响了 iPhone?

33:30 – 解构 Apple 历代产品设计:从 Mac/Watch 等产品线的外形变化背后,我们看到苹果的变化。Ive 在 2019 年的离去标志苹果设计的黄金年代结束了吗?为什么新一代的设计语言,藏在 HomePod、AirPods Max 和 Vision Pro 的 3D 编织材料里?

本期节目是和 脑放电波 的串台,推荐关注;也是脑放电波 Apple “Privilege”(苹果“特权”)系列的新一期节目,本系列旨在围绕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策略,剖析其在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隐私(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种种“特权”,帮助你深入理解全球第一市值公司背后的故事,相关节目:苹果供应链迷思 / 苹果广告底层逻辑 / iPhone 15 和它的前任们 / 苹果零售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发表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与看法。

|登场人物|

  • 主播:托马斯白 – 脑放电波主播,资深科技营销人,前XR创业公司CMO,科技媒体特约作者,养生爱好者; Nixon – 脑放电波主播,XR产品经理,前科技媒体记者,养生爱好者
  • 嘉宾:苏志斌SUiTHiNK – 资深工业设计师,电子行业产品经理,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个人播客 荒野楼阁 WildloG
  • 剪辑制作:Kari,柒

节目中用到的音乐:来自 monkeyman535 的 90’s Rock Style,地址 freesound.org;来自 kjartan_abel 的 Berlin Town,地址 freesound.org;基于 CC BY 4.0 DEED 使用

|拓展阅读|

苏志斌讲解iPhone”无边泳池”及灵动岛苏志斌讲解iPhone 12、我们的标题模仿了李楠的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脑放电波往期节目精选(搜索关键词可收听)

脑放电波是一档关注科技前沿、品牌营销和个人成长的谈话类节目。每期带给您一个有趣有据的话题,帮您在信息严重过载的现代世界小幅自我迭代。您可以在小宇宙、苹果播客或者其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脑放电波”找到并关注。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曹溪的雨季_8.ylog

【⊙请佩戴耳机收听⊙】

我行走在一片密林中
被来往的蚊虫捂住了嘴
步履不停地
踏在崎岖的砺石路里

墨绿的溪,晕染的叶
月光搅在灰色的额间
如蜜,如霜
粘稠,刺骨
如金箍拧紧
如五指压身

雷声,沿着潮冷的丝线钻来
细竹的火光映出了山门的台阶
手脚并用,汗珠
沿着每一个方向涌动
长发沿着水迹向台阶下生长
三十六条黑蛇扭动,波光粼粼
橘色的青苔,丝丝分明

细沙从脚下流走
我回到了那个被湿润的风拥抱的晚上
睁开眼睛也看不见,伸手
也抓不到,但有流动的水
在手指间,在脚趾间
在脸上,在脖子上
风在我身上割出了它的形状
它在流动,流过我的身体
如经过沙滩上的一块石头

我用舌尖舔舔上颚,起来
窗帘外,雨还在

|相关阅读|

诗:曹溪的雨季

曹溪:南华禅寺

确诊:原来是病了

内观:看见了黑狗

|封面设计|

ChatGPT + Midjourney + PS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曹溪的雨季

我行走在一片密林中
被来往的蚊虫捂住了嘴
步履不停地
踏在崎岖的砺石路里

墨绿的溪,晕染的叶
月光搅在灰色的额间
如蜜,如霜
粘稠,刺骨
如金箍拧紧
如五指压身

雷声,沿着潮冷的丝线钻来
细竹的火光映出了山门的台阶
手脚并用,汗珠
沿着每一个方向涌动
长发沿着水迹向台阶下生长
三十六条黑蛇扭动,波光粼粼
橘色的青苔,丝丝分明

细沙从脚下流走
我回到了那个被湿润的风拥抱的晚上
睁开眼睛也看不见,伸手
也抓不到,但有流动的水
在手指间,在脚趾间
在脸上,在脖子上
风在我身上割出了它的形状
它在流动,流过我的身体
如经过沙滩上的一块石头

我用舌尖舔舔上颚,起来
窗帘外,雨还在

悉达多

黑塞这本《悉达多》开篇不久,写到悉达多不无嘲讽地说佛陀的「学说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早就品尝过了」,我就开始觉得有些讨厌。随后,这位悉达多又多次表现出对人、对事、对世界运行的方式的蔑视,仿佛他已经看透了一切,众人皆醉他独醒,但现实是,他一次次以为自己的内心什么死去了、什么新生了,然而还是会一次次重蹈覆辙。随着阅读进度增加,书本像是会聆听,把我心里的那些蔑视和嘲讽,逐个化解。从某个段落开始,悉达多从天赋过人的年轻婆罗门,变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然后又从这样的一个普通人,更具体些,成了我自己。芸芸众生值得同情,而我自己,我当然是想说我能理解。不过,当我想说能理解的时候,当我想说读懂了《悉达多》的时候,不正是回到了它的开篇吗?就像是在说这本书的「学说中最优秀的成果,我们早就品尝过了」。

悉达多年轻时就离开了家,几乎经历了一生的时间,在老年时,因为自己的孩子的离开,才终于想起当年自己的离开或许也给自己的父母带来了痛苦。可见,有些事情,宏大的学说当中根本没有提及;但这些事情正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谈这些疏漏之处,学说本身也无法代替经历和体验,读书,的确有时候让我感受到内心有什么东西死去了、有什么东西获得了新生,有些东西融入了血液成为我的一部分,但是当我遇到具体的事件,能否被这些所学指引着去行动?能否坚定地遵循指引而没有精神上的痛苦?我没有答案,只能去把人生过一遍。

fin.

预言在应验:五年前所讨论的未来人机交互的新范式_6.ylog

从 2024 年的今天,回望 2019 年的 Apple 和 Ive 团队,我们会发现有些变化和趋势似乎是早已注定的。在过往的观察和分析中,我们所预言的事情正在成为现实和主流。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天再看当时的 Apple 和 Ive 团队,关于产品的演进思路和设计策略的变化都早有端倪,也能预见在 AI 席卷的浪潮下,Apple 将会如何应对。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二十年前的专利文件:通体透光的 iPhone

—- 国产厂商和 Apple 在设计上的差异

—- 成功的设计:AirPods 只是剪掉线的 EarPods

—- 塑料手机的设计巅峰:iPhone 5c

—- 刘海与机器视觉:早早布局的 AI 伏笔

—- 未来十年的人机交互:人和人之间怎么交互?

—- 设计策略上的「S型曲线」体现在哪里?

—- 产品路径上迷路的 iPad

—- 光洁的划痕:是矫情还是哲学?

—- 史上最佳手机壳:iPhone 5c 的多彩硅胶壳

—- 拟物化的残党,现在理解扁平化的先进性了吗?

|相关图片|

首款 Unibody 设计于 2008 年 10 月发布
截图来自: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查看更多图片和设计讨论:Mac Pro 2019

|拓展阅读|

如何评价 iPhone X 的工业设计?

交互的王,时代的狂!万字详解灵动岛的今生来世!

十年轮回?经典进化!工业设计师深入解读 iPhone12!

从技术寿命 S 曲线,看阳极氧化铝的设计

抽象的产品,用户「界面」的设计

如何看待 Evans Hankey 从 Apple 设计团队离职?

注定会离职的 Jonathan Ive 和科技产品的设计趋势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 / 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王汉洋:AI 行业从业者,多档播客主播,《拯救东北1910》《山有虎》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临时的「灯」

刚才宿舍里突然黑了,隐约听到「呲」的一声,我意识到:停电了!

很久没有停电的体验了,我拿起手机打开手电筒,走出房门。空了有一阵的对门里走出来一个女生,手里举着开着灯的手机,嘴里念着「停电了么」,看见我这样一不认识的男的站面前,穿着睡衣的她立刻后退一步,赶紧关上门回了屋。隔壁屋的门也开了,另一个女生也打着手机的手电筒,问我,是停电了么?正好这楼的管家回了我微信,说是总闸跳了正在处理。我说,是的,总闸跳了。她也就回屋了。

等到我自己回屋时,觉得这种漆黑的体验太陌生了,于是想把手机放在台子边儿上,照亮局部空间,打算借着光换鞋出门走走。正好就是放台边这一下,瞥见了饮水的玻璃杯。

这不是个绝妙的灯罩么?

我顺势把手机放在了高处的玻璃杯上,让闪光灯对准低处的杯子:

这照明效果可以啊!

我心里一边感叹,一边琢磨:这个组合放摆在屋中间,不就是个很好的灯了么?一边这么想着,我就一边把杯子和手机都转移到屋中间的茶几上。

这设计啊,就不是说非得要用什么材料,找什么工厂,制造点什么东西出来,任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下,都可以发生「设计」这个行为。

两个不同高度的玻璃杯,其中较矮的那个刚好具有凹凸不平的水波型表面,正好我有不止一台手机在身边,这就可以成为「设计」的素材。它们以合适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盏经过设计的照明灯具。它很粗躁,但它展示了「灯」的本质。

存在不在场的时候,本质就会显现。

电和灯缺席时,照明的本质就出现了。

正好前几天跟家人在外面吃饭时,碰到一家用花生做筷子架的饭馆。虽然他们家的菜做得很难吃,但是这个小心思,我是欣赏的:

这就是 Affordance 啊

设计不应该成为一种造物的特权,它是我们面对生存与生活的一种思想工具。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来来去去,世间永远愚蠢又邪恶。
—— 伏尔泰

改变对书名的偏见?

起初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人生的智慧》,十分不屑,但凡这种名字很大的书——何况是关于人生的意义之类的议题,一般人驾驭不了,哪怕作者是哲学家阿尔图·叔本华,我也没有信心。而哲学著作本身又很烧脑,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读起来似乎有牵引力一样,吸引着读者不断追求情节的发展。

但我在不同场合下见到过不同的人推荐过这本书,我觉得是时候修正我对本书名的偏见了,正好有朋友让我找此类书籍,于是我找来读了读。

读下来,我倒觉得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体系也并不庞大,但我还是很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本书与其叫《人生的智慧》,还不如叫《人生的幸福》,确实有中文翻译本的副标题就是:《如何才能幸福的度过一生》。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自发产生,也很难在别人那获得。
—— 尚福尔

什么是幸福的人生?

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没有人喜欢痛苦的人生吧。这自然需要人生的智慧。

于是,叔本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他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1. 人是什么 :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
  2. 人有什么 :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3. 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The-Wisdom-of-Life

人是什么取决于自身。

一个人首先是并确实是寄居于他自身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得于我们自身的幸福,要比我们从外界获取的更伟大。

凡事溯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
—— 歌德

与其求诸于外,不如求诸于己。自身的首要因素是健康。想想不是这样吗?当一个人处于病态不健康时,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唯求健康。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所谓宁可做健康的乞丐,也比做病恹恹的国王快活得多。性情乐观、体格健康、充满活力、温文尔雅、有良知、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地位或财富无法弥补或取代的优势。

发自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高贵的品性、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乐观开朗的精神以及健康的体魄,一句话,身心健康,就是幸福的首要关键。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并保持这些品质,而不是专注于去占有外在的财富和荣誉。

物质财富、名声地位,不是不重要——“才华在贫穷面前不堪一击”,而是说它不是幸福最本质的东西,叔本华也认可佩特罗尼乌斯的话“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他甚至清晰地辩解:

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无疑要比一心积累财富更明智, 但千万不要误以为我们就应该忽略掉对生活必需品的获取。

财富这个词本身的意义是“过剩”,这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帮助不大——许多富人感觉不幸福,是因为他们精神思想很贫乏,没有真正的文化或知识,对事物没有客观的兴趣和见地。

叔本华说,我们首先要保证有健康的体魄和自己独特的个性,富足的精神世界,思想平和与内心满足,保持好奇心,探索世界,不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做内心认可且擅长的事情。叔本华本人甚至认为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并遵循符合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避免其他的情形,再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幸福意味着充满活力地做你擅长的事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 斯托拜乌

快乐的来源是什么?

作者叔本华还提出乐趣(快乐)的三种来源。

  1. 生命力,包括饮食、作息、消化和睡眠,也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这一类的快乐甚至已成为某种全民娱乐。
  2. 发挥肌力获得的乐趣,有时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譬如走路、跑步、摔跤、跳舞、击剑、骑车等等,有时则在军旅生活或是战事中体现。
  3. 最后是情感,或说是感觉的能力,带给我们的乐趣,譬如通过观察、思考、感受获得的乐趣,或是品鉴诗歌和文化、音乐而来的乐趣,或是学习、冥想、阅读、发明创造、哲学思索等等带来的乐趣,诸如此类。

第一种与生理方面有关,吃喝拉撒。我去全国各地游玩的时候,各大景点基本以小吃为主,既便宜,也能满足大部分人们的快乐需求。

再高级一点的是体育运动,难怪有人以运动为乐,因为它带来了多巴胺的奖赏,也是一种快乐。

至于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观察、思考、感受、学习、冥想、阅读、发明创造、哲学思索,这些活动,一般人并不是很喜欢,因为它不够直觉,不够方便,甚至都是非常消耗脑力的能力,大部分人脑力常常赶不上他们旺盛的精力和过剩的体力。庸人天生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然而: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

如何对待独处闲暇?

最反直觉的是,感觉能力方面的乐趣,要求人独处,忙碌的人们通常难以拥有也难以对付闲暇。叔本华说,各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都将不被打扰的闲暇视作最宝贵的东西,其价值堪比一个人本身的价值。

幸福存在于闲暇中。
—— 亚里士多德

闲暇是生命存在的花儿,更确切地说,是存在的果实。只有闲暇可以让一个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

千万不要牺牲自我的内在去换取外在,不要用一个人整个或绝大部分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去换取荣耀、地位、头衔和名气,否则就是最愚蠢的行为。

面对闲暇,副产品是无聊。作者认为:

人类幸福的两大宿敌是痛苦和无聊,我再补充一下,当我们足够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我们就接近了另外一端,也就是说免得了痛苦却免不了无聊,反之亦然。实际上,生活就像是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或激烈或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究其根源,痛苦和无聊是一种双重对立的存在,一是外部的或客观的,一是内在的或主观的。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一个人衣食无忧,那么他就会无聊。因此,当下层人们迫于生计而疲于奔命时,换句话说,为摆脱痛苦而挣扎,上层阶级的人们则和无聊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时常陷入绝望的鏖战。

再通俗一点来说,物质贫乏的人是穷人,他们不断痛苦劳作,只有痛苦,没有空无聊。与之相反,富人不需要痛苦地劳作,闲暇时间一多,就显得相对空虚无聊了,而这个时候精神世界不富足的话,无聊就开始侵蚀富人的幸福。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纨绔子弟穷奢极欲,通常会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把钱财挥霍一空,败家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原因何在?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空虚无聊。

借助物质方面的刺激带来快感,它没有穷尽。

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

我们一般人因为忙碌,可能体会不到无聊带来的像忙碌一样的痛苦,一生衣食无忧的叔本华应该有感而发,我们观察到财力雄厚的达官贵人们干出的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就是无聊造成的。无论如何,这都告诉我们,精神世界富足有多么重要,否则配不上珍贵的闲暇自由。

如果外在的、不被打扰的闲暇,和内在的、伟大的智力禀赋,这两个特殊的条件恰好凑在一起,刚好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那可真是最大的幸运。被命运如此眷顾的这个人可以过一种更加高级的生活,免遭人类两大痛苦根源——物质匮乏和精神无聊——的折磨;不用再承受为生存而努力挣扎之苦,也不用忍受长时间的闲暇造成的无聊之感——人生这两种痛苦唯有相互中和,人们才能摆脱困扰。

不要活在别人嘴中?

哪怕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

无聊的人会喜欢无聊的东西,平庸的人只能欣赏俗套,思想复杂的人会对混乱模糊感兴趣,没有头脑的人则会被愚蠢的东西吸引。

哪怕是世人追求的名声,作者也认为:

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

别太乎别人的评价。拥有伟大的心灵或伟大的头脑,而不仅仅是名声,才是值得的,才是通往幸福的关键。伟大的灵魂或健全的理智,是快乐的根源。

大众的头脑多么空洞浅薄啊,怎么能把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幻想之中呢?别人说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了吗?

叔本华本尊怎么样?

叔本华身为一伟大的哲学家,他本身的人生并没有完全按他的哲学理念去施行,即没有完全做到知行合一,他甚至在书中指名点姓近似人身攻击地批评同时代的哲学家黑格尔:

“被一群吹捧他的在校大学生们大肆宣扬,然后在空洞的头脑中产生了虚假的共鸣——他那荒诞不经的语言结构,犹如一个精致的鸟巢,里面的鸟儿早就飞走了;敲开那不出意外早已破败了的结构之门,就会发现其中空空如也!连一丝能让过客驻足的思想痕迹都没有,这样所谓的大名鼎鼎只会令后人发噱。”

叔本华甚至因为有一回一个上了年纪的女裁缝在他的房间门外边对朋友讲话,惹得他动火,把她扔下楼去,造成终身伤残。

从叔本华经常在上等菜馆里吃得很好这一细节,推断出他家境不错——父亲是一大商人、母亲为一出身贵族的文艺青年,衣食无忧的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个自由撰稿人,且作品在生时也不怎么畅销。但他长时间的哲学思考在两百多年后的我看来,依然带给我思想上的强烈震撼,比如他在两百多前讨论人的个性之重要性时曾说: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骄傲,也就是所谓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号称为他的国家或民族自豪,那只能说明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否则也不会抓着那些千百万人共有的东西引以为荣了。

后来德国的纳粹和对犹太人的屠杀与过于排他的民族自豪感不无关系。

虽然叔本华作为一个自然人来讲,他有着性格和行为上的缺点,和一常人无异,但他在哲学上关于人生的智慧、幸福,在两百多年前就替我们思考过很多的大问题,令我想起了: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也许有人会说,叔本华老爷子说的不就是现在人们喝腻了的心灵鸡汤吗?如果非要这样说,我觉得叔本华这碗哲学味的心灵鸡汤,也熬了两百多年,早已熬成高汤了,多少比现在化学速成的鸡汤更有营养、更有味道。

人生苦短,不可浪掷虚度,应该物尽其用地好好享受生活的馈赠。

The-Wisdom-of-Life-Dig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