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把华为全家桶升级成纯血鸿蒙后,我发现了它好用的秘密

纯血鸿蒙公测版发布后,我们把这套系统从头到尾玩儿了半个月。比起之前体验的内测版,公测版的应用更丰富、适配更彻底,功能也更全面。

如果你用的是华为,还是全家桶,又刚好把所有设备都升级到了纯血鸿蒙,那你将会解锁一些新玩儿法。

*以下为视频文字版,内容略有删减: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在平板或折叠屏上刷 b 站刷微博时,总会感觉有点儿不得劲儿?没错,就是旁边这两块显眼的「留白」。

虽然华为以前通过平行视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屏幕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但还是没能彻底释放大屏浏览的优势,因为绝大部分的 App,都是基于手机屏幕尺寸来设计的。

由于 Android 端品牌太多,平板用户基数小等问题,大家都选择了最省力的方式,有些甚至直接通过暴力拉伸来强行适配。

而纯血鸿蒙终于把大屏该有的样子,或者说本来的样子做了出来。现在小红书、美团、大众,就连最难搞的淘宝,都有了大屏版。

那华为是怎么把这个压轴题给解出来的呢?我们在开发者官网里找到了答案:响应式布局。

当窗口容器大小发生变化时,界面元素可以自动变化,以适应容器大小的变化。

简单说,手机平板,这些终端就像形状各异的锅碗瓢盆,在传统的系统里应用是固体,总会留有缝隙。

而纯血鸿蒙把应用变成了液体,可以自适应不同大小的屏幕尺寸,绝大部分从华为应用商店下载的软件,都能完美适配,当然也有极个别顽固分子。

不仅如此,纯血鸿蒙还为大屏提供了许多实用功能,比如这个自由多窗。

打开后,应用窗口就会变成 PC 端的样子,大小也能无极调节,这对于触控操作的影响不大,甚至有点华而不实。

但当你把键盘、鼠标和手写笔加上,不就成了比轻薄笔记本更轻薄的平板笔记本吗?而且键鼠操作更适合移动办公。

其实这种适配的理念,华为很早就开始布局了,在以前的鸿蒙设备上,就有专为外接屏幕设计的电脑模式,不过有点可惜,目前纯血鸿蒙还没能适配,不知道后续会不会加上,期待一下。

有了适配不同屏幕的能力,就相当于在几块毫不相关的大陆上,建起了互通的桥梁。最能体现自适应互通界面的,就是接续功能。

下班路上手机里没看完的视频,回家拿平板继续放,看得更爽;出门前在平板上没吃完的瓜,直接拿手机打开,一边赶路一边赶进度。

不过目前只有浏览器、备忘录、华为视频这些系统级应用才支持,第三方的软件,可以再期待一下。

当然纯血鸿蒙的设备联动,还不止这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照片从这里传到这里,除了用微信,在纯血鸿蒙上还还能通过华为共享、隔空抓取、碰一碰来实现。

碰一碰除了能传图片视频,还分享 Wi-Fi 和主页信息,特效很花哨,但操作很直觉,男女老少一看就会。

互通的除了软件和文件,还有硬件,比如习惯无纸化学习办公的朋友,现在可以调用手机镜头来给笔记添加照片,既方便又高清,不用举个大板子使老大力气,结果拍了个战损版的画质。

除此之外,纯血鸿蒙还继承了多屏协同。把手机放到平板里,文字直接复制,照片直接拖动,只是少了之前的流转功能,有点小遗憾。

体验完搭载了纯血鸿蒙的华为全家桶,我有两个很明显的感受:

第一个是刚才提到的这些功能,都有一定的学习成本,你得愿意用、习惯用,才会觉得真好用;

第二个是体验下来,你不会觉得在用不同的设备,纯血鸿蒙将本没有联系的设备串成了一个整体,而手机、折叠屏、平板都被它变成了连在同一个核心上的尺寸不一的显示屏。

最后 很多朋友也在纠结到底要不要更新升级?说实话,系统很流畅,软件生态也日益丰富,日常应用都有,冷门的也能找到,实在不行还有和安卓市场挂钩的卓易通,以及华为用户出境必备的出境易来兜底,几乎能和鸿蒙 4.2 的应用体验划上等号。

但我觉得还可以再等等,起码等到微信正式上线,或者拿到了内测名额再更也不迟。

关于纯血鸿蒙和全新生态,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各位华为的用户,是已经用上了纯血版,还是仍然在观望?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折叠屏 iPad 曝光!超大尺寸还没折痕,我扒出了这些细节

苹果要出折叠屏了。

这个传言在近两年里,时不时就会冒个头,大家也从一开始的「终于等到」,变成了现在的「听听就好」,如此的态度转变,和苹果的光打雷不下雨有关,也和折叠屏的普及率挂钩。

▲ 图片来自:Google

折叠屏虽然还是小众产品,但技术经过这六年的发展,以及市场的反馈,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各大品牌线下门店都有实物,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亲属、同事和朋友加入了折叠屏的阵营。

而且,比起当年动辄上万元的高额售价,折叠屏的价格也因为技术的成熟、成本的控制和出货量的增加,被打了下来,现在折叠屏的入门价格,基本和旗舰机持平,跳一跳就够得着,也让它不再是橱柜里的展示品。

这回苹果折叠屏能引起关注,不是因为最新的技术进展,而是它们准备进军小众再小众的赛道:折叠,但是平板。

折叠 iPad,没有折痕

苹果折叠平板的传言,有点像狼来了的故事。

▲ 图片来自:Google

两年前,彭博社记者 Gurman 详细介绍过 20 寸的超大可折叠 iPad/MacBook 混合体;前段时间又传出可折叠 iPad 可能会采用 7~8 寸的小屏,预计2026 年或 2027 年问世;

这两天,Gurman 在最新一期的 Power On 中写到,苹果希望在 2028 年左右,推出一款全新 iPad:

  • 可折叠,但无折痕
  • 尺寸为 18.8 英寸,大小相当于两台并排放置的 iPad Pro。

而且,爆料中称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已经成功做出了折叠平板的原型机,我们也在苹果专利网里,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最近,美国专利商标局正式授予苹果一项与可折叠显示设备相关的专利。

▲ 图片来自:patentlyapple.com

专利文件中提到:

这一套连杆结构由薄片材料制成,其中包括了指状物和月形槽,在设备的折叠期间,容纳销可以沿着月形槽滑动,从而确保相邻的链接件绕旋转轴相对于彼此旋转。

读完专利文件的技术细节后,我们可以大致把这套新专利的特点分为四个:

1. 灵活性更好,提升了铰链的耐用性
2. 由于壳体旋转联动机制,折叠时会更稳定和平顺
3. 相较于传统的结构,新铰链在折叠时对屏幕的包裹性更好
4. 新专利不仅限于单个设备,而是各种可折叠设备(手机、平板、笔记本)都能通用的技术

▲ 图片来自:patentlyapple.com

从描述和外表看,这一套铰链结构没有什么特别的,甚至略显简陋,我们只看见了铰链部分的技术,并没有看到爆料中对无折痕的描述,而且这一点,非常重要。

特别是「无痕折叠」这个特点,即使放在当下成熟的市场里,依旧会引起不小的关注度,这是当下折叠屏产品里,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潜在隐患很高的一个缺陷。

折叠屏上的折痕,和铰链技术、柔性屏材料和折叠方式直接相关,铰链会直接决定折叠处的弯折程度,目前主流的铰链技术主要分成「U 型」「鹰翼型」「水滴型」三种,不过无论哪一种,都会因为折叠次数的增加,使得柔性材料的疲劳度增大,发生不可逆转的形变,从而使折痕愈发明显。

折叠方式也会影响折痕的深浅,目前看来,最不明显的方式是外折,以华为和荣耀为代表的外折机型,都能在长时间使用后,依旧保持很浅的折痕,但外折的柔性屏少了外壳和中框的保护,使用寿命普遍更短,更容易受到损害。

铰链、屏幕和折向,既是核心技术,也是折叠屏手机走向无痕的最大桎梏,都别说无折痕了,就是折痕变浅了,都能被当做核心优点在发布会上花大篇幅宣传一番。

因此,想要做到理想和宣传中的无折痕,光在铰链上发力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兼顾到铰链技术、屏幕材料和折叠方式。那苹果是怎么把这个「痛点」在理论技术上彻底根除的呢?答案在另一份文件里。

▲ 图片来自:patentlyapple.com

为了解决铰链本身的坑洼,以及数次折叠后折痕不可逆的问题,苹果专门为柔性屏和铰链的缝隙里,设计了一种用来填充的聚合物。

聚合物可以放置在凹槽和缝隙里,来把屏幕上能看见与能摸到的凹凸填满,以此来达到无折痕的效果。就很像在毛玻璃上到了一盆水,坑洼被水填满后,毛玻璃的表面变光滑,磨砂质感也变成了透明玻璃。

▲ 图片来自:patentlyapple.com

聚合物的材质并没有在专利中说明,而是例举了一些备选,例如玻璃条或玻璃珠等硬化结构,用这些质地较硬的材料,覆盖在比较薄、或者不平整的地方,以此来硬化部分柔软的屏幕。

用较硬的材质来填充有两个显而易见的优势,一是提高了屏幕的平整度,二是提升了柔性屏的强度,特别是在打游戏和用手写笔时,屏幕能有更好的支撑。

更重要的是,加固之后柔性屏也能通过铰链平顺折叠,而且因为多了一层硬化的防护,折叠后对屏幕的包裹性以及稳定性都有提升。

技术,只是第一关

铰链技术和填充聚合物的原理听上去都很简单,甚至有点简单过头了,但真正实现起来却有着非常高的难度,卫星和空间站的太阳能板的收纳方式灵感来源于折纸,马斯克回收火箭的方式参考了筷子和夹子的原理。

况且,技术难题只是开始,苹果的折叠屏,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爆料中的第一点「无折痕的折叠」,的确有可能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做到,毕竟他们给自己留的期限比较宽裕。但是一台 18.8 英寸的平板尺寸,会不会有些太大了?

MacBook 的 16 寸是目前苹果移动端最大屏幕的产品,这个尺寸看电影、刷网页会更舒服,视野也更广,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携带不方便,不仅是尺寸有些偏大,而且重量也在增加,对于有专业照片、视频等编辑需求的朋友来说,这个尺寸和重量,差不多到了背在包里的临界值。

当 iPad 来到 18.8 英寸时,即使它能折叠,但重量的增加,以及对于移动端来说的超大屏,也和其本身的特点形态渐行渐远,卡在手机和笔记本中间的那块屏,现在竟然要变成卡在平板和电脑中间的那个设备。定位不明确,找不到目标用户,销量低迷也只是时间问题。

除了硬件上的难题,软硬件的配合也是折叠屏市场,遇到的共同难题。

很多朋友在这些年对 iPad 用上 MacOS 的呼声越来越高,最主要的原因是,iPadOS 对需要多应用的适配,只是把 iOS 版暴力拉伸,强行放大,然后塞进了平板里,屏幕利用率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平板的大屏优势。

与其用大屏版 iOS,不如直接用本身为大屏定制的 MacOS,看着更舒服,也更顺眼。而且 iOS 主打竖屏场景,macOS 主打横屏操作,而在中间的 iPadOS,则需要兼顾横竖屏的界面适配。

因此,要想真正发挥出「平板」的优势,除了想办法让它的屏幕更大,也需要让相应系统的适配场景更广。可喜可贺的是,这样的呼声很可能成为现实,Gurman 在爆料中还说到:

折叠屏 iPad 将同时具有 Mac 和 iPad 的元素,并且到 2028 年,iPadOS 应该足够先进,可以运行 macOS 应用程序。

最后,是折叠屏市场的限制,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数据统计,折叠式智能手机显示屏在 2024 年第三季度的同比出货量首次出现下降,预计 2025 年的出货量也将继续下滑。

▲ 图片来自:DSCC

注意,这还是在本就不富裕的份额中,雪上加霜。2023 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 700.7 万台,同年中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 2.89 亿部,折叠屏连总数小数点的零头都不到,只有 2% 的份额。

所以,不管是 iPhone Flip 还是 iPad Fold,都面临着难度不一的内忧外患,苹果折叠产品的未来,和苹果 AI 的当下十分相似,只是它要更迟才能到来。

当然,如果苹果真的能把理论和专利上的演示变成现实,那 0 折痕的折叠屏,会不会受到你的青睐?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黑神话:悟空》无缘年度最佳,游戏奥斯卡被骂上热搜

又是一年 TGA,又是一年游戏界的奥斯卡,而奥斯卡本身就充满戏剧性。

今年依旧是惊喜、兴奋、遗憾和疑惑并存的游戏奖,而所有获奖游戏中,有两个作品备受关注和讨论。

年度游戏颁给了「宇宙机器人」,一款许多玩家都没听过的冒险游戏,引起了全球玩家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合情合理,有人觉得天理难容,而只有坐在台下的任天堂,好像才是最受伤害的一个。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不负众望——「黑神话:悟空」突破历史拿下两项大奖,出发即是巅峰,这条国产 3A 游戏的取经路,也算是迎来了开门红,特别是第二个奖项,更能证明「黑猴」的含金量,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年度最佳游戏——宇宙机器人

拿下最重大奖项——2024 年度最佳游戏的「宇宙机器人」,同时还拿下了最佳游戏指导和最佳动作冒险游戏的奖项。

开始介绍前,先问问屏幕前的你,「宇宙机器人」得奖是否在你的意料之内?

(投票)

宇宙机器人是一款由索尼发售的 PS5 独占动作游戏。剧情讲述的是一个叫做「Astro Bot」的小型机器人,和同伴们搭乘 PS5 造型的母舰时,遭遇了外星人的袭击,为了不让母舰的零件四散,以及避免同伴们分散在太空中,玩家需要通过闯关和完成各种任务,找回母舰零件以及失散的同伴。

因为游戏本身以「宇宙」为场景,因此所有关卡也都设置在了各种星球当中,通过用机器人自身的能力和装备,来完成各种挑战。

「宇宙机器人」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上手门槛很低,大部分人都能快速熟悉各种操作,学习成本低,因此也能很快地融入游戏以及剧情。

而且游戏中的许多操作,都有比较高的容错率,不会在一开始就打击新手玩家的兴趣和自信心。

再来,可能游戏本就和 PS5 强相关,所以在游戏中的任何一个小操作——位移、跳跃、打击——都会通过非常细腻的震动来模拟各种触觉,给玩家带来较为真实的游戏体验。

当然,简单的玩法是最大的特色,也是引起争议的核心,在奖项颁布后,大家戏称「宇宙机器人」是 4399 小游戏。
作为世界最大的游戏盛典,将最重要的奖项颁给了这样一款游戏,难免会无法说服大众玩家,而且不管是在制作成本、创作难度还是在销量上,宇宙机器人似乎都不太能和往年 TGA 的年度游戏一较高下。

比如踩油门、拉弓射箭、按下扳机,甚至拉拉链等细微的操作,都会有相应的手柄反馈,因此在之前的评测中也会有玩家称:

这是将 DualSense 手柄功能运用得最好的游戏。

上台领奖时,「宇宙机器人」的导演 Nicolas Doucet 还在获奖感言中,说了这么一段话:

最后但同样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原本不打算说,但我必须说出来,你们都了解平台游戏,也了解 PlayStation 已经有 30 年的历史了。我们这次制作了一款优秀的平台游戏,兼具了怀旧和新鲜的体验感。

记得 1989 年的圣诞节时,我还是个孩子,当时我得到了一个灰色的礼盒,里面装着一款让人惊艳的游戏,叫做「超级马力欧兄弟」。我们在东京,他们在京都。但我想向那家真正推动平台游戏发展,展示创新并始终保持高质量的公司致以敬意,他们激励我们创作了这款游戏。

你或许有注意到,我一直都没有提到他们是谁,但你们定都知道!

比起没有被多数人听过的夺魁游戏,可能国内玩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家的孩子表现如何。

争气!雄起!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黑神话:悟空」成功拿下 2024 TGA 的「最佳动作游戏奖」和「玩家之声」,实现了国产游戏在全球游戏舞台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特别是拿下「玩家之声」,更证明了「黑猴」含金量,TGA 的评选更偏传统的「学院派」,参考的大多数都是业内人士以及游戏媒体,而玩家之声完全由玩家投票选出,以表彰那些在玩家群体中广受欢迎并获得高度评价的游戏。

通常反映出过去一年游戏界中最受玩家喜爱的作品。

从黑神话自上线发售后来看,获得了游戏市场和全球游戏玩家的一致好评,上线不到四个月销量就已经突破了 2200 万份,销售额接近 80 亿元人民币,各大游戏平台的评分超过百万条。

虽说游玩主力军还是国内玩家,但「黑猴」目前的海外销量占比已经达到了 25%,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 3A 游戏,能达到这样的玩家影响力和海外影响力,实属不易。

一个爆款游戏想要吸引更多玩家群体,其中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是把关卡、操作变简单,难度可自主选择,让绝大部分人都能在作品里找到体验感,但「黑猴」并没有选择捷径,而是走了「最 3A」的方式,发售将近一个月后,玩家通过率仅有 30%,就是在这样的难度下,游戏依然收到了好评如潮。

更重要的是,和「黑猴」同场竞技最佳动作游戏的,也并非新星,「使命召唤:黑色行动 6」「绝地潜兵 2」「战锤40K:星际战士2 」,高手如林的擂台上,更能展现出获奖者的实力。

希望从这一刻起,「黑神话:悟空」真的能成为多少玩家期盼已久的开始,游戏科学也能续写「黑神话」的神话,而属于国产 3A 游戏的取经路,也才刚刚启程。

除了以上两部备受关注的作品外,今年的榜单上,遇见了一些新面孔,也看见了很多大惊喜。

2024 TGA 获奖名单

最佳独立游戏:「小丑牌」
最佳手游:「小丑牌」
最佳RPG:「暗喻幻想」
最佳美术指导:「暗喻幻想」
最佳叙事:「暗喻幻想」
最佳配乐:「最终幻想7:重生」
最佳音效:「地狱之刃2」
玩家之声:「黑神话悟空」
最佳家庭游戏:「宇宙机器人」
最佳格斗游戏:「铁拳8」
最佳模拟策略游戏:「冰汽时代2」
最佳体育竞速游戏:「EA SPORTS FC25」
最佳持续运营:「地狱潜者2」
最佳独立游戏出道作:「小丑牌」
最佳VR/AR游戏:「蝙蝠侠:阿卡姆之影」
最具影响力游戏:「Neva」
最佳无障碍创新:「波斯王子 失落王冠」
最佳改编:「辐射」
最受期待游戏:「GTA6」
最佳表演:Melina Juergens 「地狱之刃2:塞纳的史诗」

电竞类奖项:
最佳电竞游戏:「英雄联盟」
最佳电竞人物:Faker
最佳电竞队伍:T1

其实今年 TGA 更让人期待的,是即将在 25 年上线的新游戏,并且有很多都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续作。

「巫师」系列新作「巫师 4」正式在晚会上公开,这是「巫师 3:狂猎」的正统续作,由「赛博朋克 2077」和「巫师 3」的开发者 CD PROJEKT RED 打造。

「胡闹厨房」团队的新作「怪镇奇旅」亮相,这仍是一款双人冒险类的合作游戏。

还有「双人成行」团队的新作也会在明年上架,雾影工作室正式官宣双人合作游戏「幻裂奇境」,采用双女主设定。

经典游戏 IP「忍者龙剑传」将以全新 2D 横版动作形式回归,新作品名称已敲定,叫做「忍者龙剑传:狂暴之境」。

以及艾尔登法环系列新作、杀戮尖塔 2、潜水员戴夫新 DLC 等等大火的 IP 和游戏,都将在明年陆续和我们见面,期待明年有更多好玩儿的精品,也期待在明年的 TGA 上能看到更多惊喜。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库克最新专访:回应 iPhone 争议按钮,苹果 AI 无收费计划 ,短期内不会退休

苹果今年的日子,并没有像 iPhone 销量表现出来的那样好过:App Store 在欧盟的纷争,Vision Pro 的惨淡销量,iPhone 16 上饱受争议的拍摄按钮,光打雷不下雨的苹果智能……但是我们却没有在任何公共场合听到苹果对于上述争论的官方回应,而这篇最近来自《连线》杂志对 Tim Cook 的专访,解开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以下是重点摘要:

  1. 苹果不会对 AI 功能增收额外费用,库克认为它就像多点触控一样,是手机技术的发展。
  2. AI 不会使人退化,两者更像是合作关系,让产出结果变得更精致。
  3. 库克认为 OpenAI 在该领域是先驱,苹果和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因为最近频发的争议新闻而降温。
  4. AGI 本身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苹果会设置好相应的保护措施。
  5. 库克并不知道乔布斯看见了 iPhone 16 上的拍摄按钮会有何感想,但他觉得新按钮让 iPhone 变得简单而优雅。
  6. Vision Pro 的销量不及预期,是因为它是一款早期产品,适合那些今天想要明天技术的人。
  7. AirPods 的助听器功能,可以缓解听障人士对助听器的羞辱感,库克认为这是健康的民主化。
  8. 库克会在现在的职位上一直坚持下去,直到脑海里的声音说:「是时候了」。

原文作者:Steven Levy
原文链接:https://www.wired.com/story/big-interview-tim-cook-wants-apple-to-literally-save-your-life/

原文作者按

每次我访问苹果公园园区时,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在建设完成前的一次参观,那时地板上还有灰尘,现在郁郁葱葱的植被所在的地方还是泥泞。

我的向导是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他以主人的自豪感带领我穿过这个耗资 50 亿美元的圆形巨兽,并且解释说,承诺建设新园区是一个「百年决定」。

今天,我回到这个开业七年后充满活力的 Apple Ring,再次见到库克。

科技世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最强大的公司要么被绊倒,要么确保他们数十年的主导地位。

今天,我回到开业七年后充满活力的 Apple Ring,再次见到库克。

科技界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最强大的公司要么跌倒,要么确保其数十年的主导地位。我们在这里讨论库克在这个高风险环境中的重大举措:即将发布 Apple Intelligence,这是该公司在炙手可热的生成式 AI 领域的第一个重要产品。有些人认为它为时已晚。

一整年,苹果的竞争对手一直在用他们的聊天机器人引起关注、让投资者眼花缭乱并占据新闻头条,而这家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正在展示一款昂贵、笨重的头戴式 AR 设备。苹果必须正确处理 AI。毕竟,公司不可能像建筑物一样屹立百年。

库克没有惊慌,像他的前一任 CEO 史蒂夫·乔布斯一样,他不相信第一个就是最好的。「经典苹果」正如他所说,进入了一个嘈杂的先行者领域,并凭借对新奇与实用性的强烈把握,推出了使最新技术变得亲切甚至性感的产品。

▲ 图片来自:WIRED

回想一下 iPod 是如何重新思考数字音乐的?它不是第一个 MP3 播放器,但其紧凑性、易用性和与在线商店的整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音乐消费方式。库克还争辩说,苹果一直在为人工智能革命做准备。

早在 2018 年,他就从 Google 挖来了顶级 AI 经理约翰·詹南德雷亚,这是公司高级副总裁职位罕见的扩张。然后他停止了一个长期运行的智能汽车项目(一个从未被苹果公开承认的公开秘密),并调动公司的机器学习人才将 AI 构建到其软件产品中。

6 月,苹果宣布了成果:为整个产品线打造一层人工智能。库克还与聊天机器人领域的黄金标准 OpenAI 达成了协议,以便他的用户可以访问 ChatGPT。我获得了他们计划展示的一些演示,包括一个通过口头提示创建自定义表情符号的工具和一个易于使用的人工智能图片生成器 Image Playground。(我还没有测试过苹果乏善可陈的人工智能代理 Siri 的复活。)

果人工智能最突出的特点或许是——至少苹果公司是这样认为的——它注重隐私,这是库克执政时期的一大特点。这些人工智能工具将通过最新 iPhone 和相对较新的 Mac 上的软件更新推出,主要在设备本身上运行——你不会将数据发送到云端。库克保证,更复杂的人工智能任务的计算将在苹果数据中心的安全区域进行。

回到 Ring 后,我想起的另一件事是库克非常善于吹嘘他的重大决策的成果,从 Apple Watch 到他对定制硅芯片的押注,这些决策引发了推动苹果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发展的创新。(更不用说那些没有成功的决策,比如那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智能汽车项目。)

当他走进我们开会的会议室时,我知道库克会非常热情,表现出他在阿拉巴马州童年时期培养的礼貌,同时平静地夸大苹果产品的优点,并抵御对他非常强大的公司的批评。

史蒂夫乔布斯会像布埃纳文图拉的雨一样向记者走来,积极地传达他的信息;库克则用柔和的薄雾笼罩着他的对话者,并吐露对公司努力的敬畏之情。

当然,最终的评价将来自用户。但如果说 40 年的苹果报道经验教会了我什么,那就是:如果人工智能的第一次迭代失败了,库克会在未来预先录制的主题演讲中毫不后悔地称赞新版本是「我们打造过的最好的苹果智能」。

尽管压力重重,但库克从不让你看到他大汗淋漓。

*以下是采访原文,内容已经过作者编辑:

您什么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生成式 AI 将会成为一件大事?

我不会说那是一个顿悟时刻。它像浪潮一样涌现,像滚滚雷声。早在 2017 年,我们就在产品中内置了神经引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已经显而易见。很明显,我们必须吸引大量人才,这将是我们产品的新时代。

▲ 图片来自:WIRED

您是如何知道要用它构建什么的?

我们希望创新,让事物变得个人化和私密化。我们开始以典型的苹果方式思考这些事物的交集——如何提供这项技术,使其造福人们并改善他们的生活?

在您的演讲中,您几乎将 Apple Intelligence 视为 AI 的同义词。您认为人们害怕 AI 吗?

我认为确实存在。我们为所有东西都想了各种名字,最后决定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它不是人工智能的双关语。事后看来,它似乎很简单。

有些公司会针对 AI 增强服务收费。您考虑过这一点吗?

我们从未谈论过收费问题。我们认为它有点像多点触控(这种新技术),它推动了智能手机革命和现代平板电脑的发展。

您个人已经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 一段时间了。对您来说最有用的是什么?

我们是一家以电子邮件为基础的公司,我从用户、员工、合作伙伴等处获得了大量数据。

让它总结作者的回复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让它为你确定优先级,这样你就不用像往常一样(对邮件)进行分类了。当然,还有像 Image Playground 这样的有趣功能。

我听你说过 Apple Intelligence 可以让你变得更有趣,这似乎很奇怪。

我认为它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友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会变得更有趣。

让人工智能代替人类说话让我怀疑交流的本质是否会退化。如果苹果智能写了一些有趣的东西,那么谁在搞笑,发件人还是人工智能?

它仍然来自于你。它是你的想法和你的观点。你和我都记得个人电脑出现后带来的生产力。

你不再是敲打计算器,而是在电子表格上做一些事情。你不再是打字机,而是文字处理器。Logic Pro 帮助音乐家创作音乐,但他们仍然是作者。

你们的一个演示涉及一个虚构的应届毕业生求职。求职信是口语化的,有点幼稚,但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只需单击一下,它就会变成一个精明、聪明的人写的。如果我是招聘该员工的招聘人员,如果他们没有达到那封信的专业水平,我可能会觉得被骗了。

我不这么认为。使用该工具后,它看起来更加精致。使用该工具的决定权仍在您手中。这就像您和我合作做某事一样——一加一大于二,对吧?

我想反驳的观点是,在互联网搜索的早期,人们抱怨没有人再费心去记住日期:「我不需要。我有搜索引擎!」所以没有人需要学习历史——现在,如何写一封专业信函。

这些担忧已经存在多年了。我记得当时人们觉得计算器会从根本上侵蚀人们的数学能力。这是真的吗?或者它是否让某些事情变得更有效率?

我以前知道如何做长除法。但现在我不懂了。

我没忘记。

▲ 图片来自:WIRED

(这是)你的观点。苹果智能的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方面是,你已经从我们的电子邮件、我们的日历和其他苹果产品中了解了很多关于我们的信息。要使苹果智能有用,你需要将所有这些信息缝合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隐私如此关键。没有多少公司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没有苹果的生态系统。

我们不认为这是生态系统的价值。它所做的事是为了帮助人们,让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你会向其他公司开放 Mail 和 Messages 等 Apple 应用,供其在 AI 系统中使用吗?你如何看待隐私问题?

我们始终会考虑隐私问题。我们不接受在高度隐私和高度智能之间做出取舍。Apple Intelligence 的大部分功能都在设备上运行,但对于某些用户,我们需要更强大的模型。因此,我们设计了私有云计算,它基本上具有与您的设备相同的隐私和安全性。我们一直在努力,直到我们想出了正确的想法。

好吧,让我们换个话题。苹果一直在设计定制硅片,使其产品更高效、更强大。在我看来,这是苹果过去十年成功中被低估的一部分。

这是巨大的推动力。我们一直认为,我们应该拥有我们产品所依赖的主要技术。史蒂夫谈到了这一点。我并不是说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但我们一直都相信这一点,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段漫长的旅程。

但有一项技术,即世界知识型大型语言模型,是你们外包给 OpenAI 的。当你们宣布这笔交易时,这似乎是一项初步安排。你们最终会建立自己的强大法学硕士项目,这是不可避免的吗?

我不想预测。我们认为 OpenAI 是先驱,处于领先地位。我们认为我们的部分客户希望获得世界知识(Apple Intelligence 不提供),我们希望以一种优雅的方式整合它,同时仍然尊重人们选择是否这样做的能力。

我想知道,在你们开始在产品中使用 ChatGPT 之前,你们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起初,苹果将在 OpenAI 董事会中拥有一名观察员。现在你没有了。最近有传言说,你将参与他们的一轮大规模投资。你没有。与此同时,OpenAI 的一些关键员工离职,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在调查人工智能权力是否过于集中。有没有降温?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我只想说,我们的作风是不会去投资多家公司。我们很少这样做。因此,我们在那里这样做会很奇怪,会是个例外。

所以您从未考虑过投资 OpenAI?

我不是说我们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我只是说,我们这样做是罕见的举动。我们以前做过 ARM。我们还做过谁?我们还做过一两个。

ARM 相当不错。

ARM 相当不错。「1990 年,苹果投资 300 万美元,拥有 ARM 30% 的股份,这些股份价值数亿美元。但更重要的是,ARM 过去和现在都是重要的芯片供应商,尤其是 iPhone 的芯片供应商。」

苹果和 OpenAI 之间的一个巨大差异是,他们痴迷于实现 AGI。你从来没听说过苹果这么说。你认为 AGI 会发生吗?

现在,技术已经足够先进,我们可以将其提供给人们并改变他们的生活,而这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将继续推动这一进程,看看它会把我们带到何方。

如果 AGI 真的发生了,这会对苹果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将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当您深夜思考问题时,您是否有时会问,如果计算机具有超人的智能意味着什么?

哦,当然。这不仅对苹果来说如此,对全世界也是如此。这对人类有如此多的益处。有些事情需要设置护栏吗?当然。我们对自己所做和不做的事情非常谨慎。我希望其他人也一样。AGI 本身至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会一路弄清楚在这样的环境中需要什么样的护栏。

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会给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需要更多电力和更多数据中心。这是否会给苹果实现 203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带来额外挑战?

是的,挑战更多。但我们是否已经实现目标了呢?不,绝对没有。有了更多的数据中心,你就可以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而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这种能力。自 2015 年以来,我们的碳足迹减少了一半以上,而我们的净销售额却增长了 50% 以上。我对 2030 年感到非常乐观。

那么你就不需要重新启动旧核电站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了?

我没有看到这一点。

显然,iPhone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我们非常喜欢它,以至于无法将目光从它身上移开。作为制造和销售这些设备的人,您是否担心这些设备让我们更容易分心并破坏了我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最近的一项非正式研究中,精英院校的教师抱怨他们的学生很难读书。

我担心人们无休止地滚动屏幕。这就是我们做屏幕使用时间等事情的原因,试图引导人们。我们支持人们给自己设限,比如限制收到的通知数量。我们在家长控制领域也做了很多事情。我的基本信念是,如果你看手机的时间比看别人眼睛的时间多,那就有问题了。

史蒂夫·乔布斯指示你不要想象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决定,而是要做最好的事情。不过,考虑到他多么讨厌按钮,你有没有仰望天空,向他道歉,因为他在 iPhone 16 上增加了一个按钮?

我不知道史蒂夫会怎么想。当然,我和他共事了很长时间,有自己的看法。但事实是,人们用 iPhone 拍摄了如此多的照片和视频,因此让 iPhone 变得简单而优雅非常重要。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值得拥有相机控制功能。

让我们谈谈你们的可穿戴显示屏 Vision Pro。据报道,它的销量没有达到你们的预期。发生了什么?

▲ 图片来自:WIRED

它是一款早期采用者产品,适合那些今天想要明天技术的人。这些人正在购买它,生态系统正在蓬勃发展。对我们来说,最终的考验是生态系统。我不知道你是否经常使用它,但我一直在那里。我总是看到新的应用程序。

我听说 Stevie Wonder(美国盲人歌手)演示了 Vision Pro,并且非常喜欢它。它的效果如何?

他是苹果的朋友,能从 Stevie 那里得到反馈真是太好了。当然,他的艺术造诣是无与伦比的。苹果长期以来的共同点之一是,我们不会在设计过程的最后阶段才添加无障碍功能。它是嵌入的。因此,获得他的反馈是关键。

Meta 和 Snap 正在引领我们走向可以长期佩戴的混合现实眼镜。更大、更重的 Vision Pro 最终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吗?

是的,从外形尺寸来看,这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进步。AR 是一件大事。借助 Vision Pro,我们已经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技术,我认为从电子问题来看,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拭目以待。

苹果已经为医疗技术开发了很多消费级工具。在生物测量和假肢方面,苹果的策略是什么?

对我来说,很明显,如果你放眼未来,回顾并问苹果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一定是在健康领域。我坚信这一点。

当我们开始用 Apple Watch拉动这根弦时,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我们从一些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监测你的心率,然后发现我们可以接收心脏信号来获得心电图和心房颤动测定。

现在我们正在监测睡眠呼吸暂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收到了很多人的来信,如果没有手腕上的警报,他们可能就活不下来了。

苹果计划让 AirPods 具备矫正听力损失的功能。我敢打赌,昂贵助听器的制造商一定很着急。

这并不是要与市场上的助听器竞争。而是要说服听力受损的人使用 AirPods。绝大多数听力问题患者尚未得到诊断。

对于某些人来说,助听器是一种耻辱,而我们可以用 AirPods 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人们自己诊断。这是健康的民主化。

如果 Apple 设备开始使用 AI 实时分析所有生物特征数据,那么你就可以比医生更早地诊断出病情。你们是否在进行类似的实验,以标记危险的医疗状况?

我今天不会宣布任何消息。但我们正在进行研究。我们倾尽全力,研究那些已经酝酿多年的事物。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听力,才将其调整到我们觉得合适的水平。

你刚刚发布了iPhone 16。这个系列还能持续多久?会不会有 iPhone 30?一些 AI 设备会不会很快取代它们?

我们认为智能手机的寿命会很长。会有更多的创新。很明显,你看看第一款上市的 iPhone 和 iPhone 16,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对吧?

我们在 Apple Park 进行这次采访,它已经有 7 年的历史了。当它还是蓝图时,有没有发生过你无法预料的事情,让你感到惊讶?

它比我想象的更能促进合作。这是设计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但这里有很多地方你会意外地遇到人。在自助餐厅、咖啡吧、当你穿过小路时。

此外,这里与史蒂夫的联系令人难以置信且非常深厚。我们的剧院以他的名字命名,我们一直在想念他,但我也能在其他地方感受到他。

您提到了史蒂夫·乔布斯剧院,它是专为产品主题演讲而设计的。现在您使用预先录制的视频来发布产品。您还会回到现场演讲吗?

在疫情期间,我们了解到观众主要通过网络观看。剧院里能容纳的人很少,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参与到发布会本身。由于舞台上的过渡等,在录音带上做这件事比在现场做要有效得多。

但您不怀念现场主题演讲的氛围吗?

我真的很想念它。我真的很想念它。

▲ 图片来自:WIRED

美国司法部和 19 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今年对苹果提起了诉讼。一位助理司法部长指控苹果是「自私的垄断者」。政府也对其他大型科技公司提起了诉讼。你认为公众和政府对苹果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的看法是否发生了变化?

当你谈论某件事,比如指控某种行为时,你应该谈论具体的公司以及该行为是什么,而不是把事情归为一类。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讼。针对苹果的诉讼有何回应?

这完全误解了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的用户知道这一点。我们总是把自己放在用户的立场上,问什么对他们最好,什么对他们的隐私最好,什么对他们的安全最好。

这就是故事。我们将向法官讲述这个故事,看看会发生什么。

您认为自己会担任苹果首席执行官多久?

我现在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

这是为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头发变白,我爱这个地方,史蒂文。能来到这里是我一生的荣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我脑海里的声音说:「是时候了」,然后我会专注于下一个篇章。但很难想象没有苹果的生活,因为自 1998 年以来,我的生活就与这家公司紧密相连。这是我成年后绝大部分时间的生活。所以我爱它。

您曾经说过,您的遗产由别人来决定,那么,您认为苹果的遗产是什么呢?

这也由其他人来决定。但我认为苹果将因提供改变世界、真正改善人们生活的伟大产品而被人们铭记。我们的用户在走进苹果商店时会感受到这一点。他们在使用产品时会感受到这一点。飓风袭击北卡罗来纳州时,我收到了很多信息,人们发现他们有能力在蜂窝网络瘫痪时发出 SOS 和短信。这提醒人们我们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我们有多关心。这将是苹果的遗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这台智能购物车,为什么被国外网友叫做超市里的「凯迪拉克」?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是排队绝缘体?

在商场、超市搜罗完一推车的生活所需,来到人山人海的收银口,就到了大脑飞速运转的时候:

经过对比分析和综合判断,好不容易站进了自认为是最短且最快的队伍,眼看就要轮到自己了,结果前面手里空空的那位突然变成了一家老小,还提着大包小包,一边把东西摆上柜台,一边转过头笑嘻嘻的跟你说了句:我们一起的哈,不好意思。

为了加速结账进度,大到山姆、宜家,小到 711、全家,几乎都配备了自助结账机,但现实是,人多时进度依然很慢,你总会遇到前面的人不会操作,轮到你时机器宕机等突发情况,甚至还不如娴熟的店员买的迅速。

如果你也有排长队的烦恼,那这台由 Instacart 推出的智能购物车,可能真的会帮到你。

把购物做成一场寻宝游戏

不管去超市你买不买东西,推上一辆购物车,都是一个不会错的选择。它不仅能放要买的商品,还能放你随身背的包包,或者随身带的宝宝。

甚至在前两年,你还能看到部分网友在其原有的功能性上,又开发出了装饰性,让大型商超里的工具,变成了社交媒体上的道具。

▲ 图片由 ChatGPT 生成

购物车除了能是装载工具、拍照道具(已被众多商超禁止该行为),它还能是什么?北美杂货科技公司 Instacart 推出的 Caper Cart 给出了全新的解题思路。

2021 年, Instacart 宣布以 3.5 亿美元收购了 CaperAI,前者是北美最畅销的杂货平台,专注于在线订购生鲜配送上门的上市公司;后者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专注于开发智能购物车和无收银员之类的技术。

一拍即合后, Instacart 计划通过 CaperAI 的技术,打造一款智能购物车,提供的室内导航、自助结账、商品推荐等服务。仅一年后,Caper Cart 就出现在了科技展会上。

Caper Cart 是一种新型购物车,可以识别和称重物品。它可以帮你找到省钱的方法,并在购物时显示你的花费。

Caper Cart 的外形和传统购物车没有太大的区别:带手把的四驱大篮子,下面还有购物篮专用储物层,手推车的材质从之前的反光铁网,变成了更为显眼的白色。

不过 Caper Cart 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核心的科技,都集中在了手把的上方,原来放广告和孩子的地方,被一块显眼的模组代替。

模组中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付款用的 POS 机,浏览商品综合信息的显示屏,还有面向购物车篮的扫描仪。通过三者的配合,Instacart 称购物会在 Caper Cart 上变成一件「省心+省钱」的事儿。

先看省心,一个省力的购物车,到底怎么做才能在选购商品的时候省心?

不知道要买的东西到底在哪,其实是很多人在逛超市时会遇到的问题,对于本来就想多逛逛的人来说,这刚好消遣了时间,也获得了开心,但有时找不到真就找不到,就连知道它在哪儿的店员你也找不到。

比如你要买一瓶酱油,好不容易到了调味料区,但又不知道酱油在哪个货架上,以及你一直吃的那个牌子究竟在哪一层。

Caper Cart 则可以从源头避免让人着急的场景,所有的商品信息都集成在了屏幕上,有点像汽车上的屏幕导航。

来到了指定商品区域后,如果你还是找不到指定品牌的物品,你还可以选中屏幕中的特定商品,点击查找,货架上的电子墨水价格标签会闪烁灯光,和寻车功能也很类似。

以前购物,所有环节被拆的很散,逛是逛,找是找,买是买。而 Caper Cart 把若干个过程合而为一,当你把物品放到购物车时,模块会自动扫描商品信息,价格和数量会直接纳入购买清单,买完东西选择结算,在车上就能完成「寻-结」的过程,不用再去排长队。

除了顾客方便,店员通过这套系统也能更高效、准确地完成线上单:顾客在线上选购,店员在线下根据程序提示拣货,缺了什么、多拿了什么一目了然。

相比于自助结账窗口,Caper Cart 的这套功能更直接,不仅节省了找东西的时间,也帮「人从众」的收银台做了分流。

屏幕的实时显示,不仅能清楚地列出买了什么,还能实时汇总价格,时刻显示总价,不漏买东西也能帮你控制预算。以前收银员结算完你才意识到自己这回又没把握住,买的太多了,但又碍于面子和后面的催促,咬着牙都得为自己的「放纵」买单。

所以在省时的同时,Caper Cart 也能起到省钱的作用,在最近推出的新系统上,Instacart 还为 Caper Cart 加入了一系列的互动迷你游戏:

  • 限时抢购特价商品
  • 连续购物奖励
  • 优惠商品寻宝

当你把一件商品放到购物车时,第二件特价商品/优惠券的位置会在屏幕上解锁,连续完成寻宝任务可以开启更多的购物折扣。

购物车中的凯迪拉克

Caper Cart 在过去几年的推广中也经历了几次迭代,Instacart 要做的并不是改变人们的购物方式,而是简化购物买单的繁琐过程,这样的理念也同样用在了 Caper Cart 的设计上。

作为一辆购物车,Caper Cart 的体积在逐渐变大,可容纳的产品数量增加了 65%,优惠寻宝功能的加入可以让顾客更省钱,但也可能让大家购买更多的东西,因此也就需要更大的车子来装货。

更有意思的是,Caper Cart 的充电方式,并不需要像其他电子产品那样更换电池,或单独连线补能,店员只需要像收纳传统购物车那样——一辆接一辆堆叠在一起,形成一条购物车长龙——然后放在指定位置,将头车/尾车插上电,一整条车龙就都能充电。

Caper Cart 还和其他智能电子产品一样,支持 OTA 线上升级,许多购物新功能和优惠新玩儿法,联网更新就能用上。

Instacart 还为每家铺设了 Caper Cart 的超市,绘制了内部 3D 地图,过程有点儿像扫地机器人绘制公寓房型那样,即使遇到店面重新装修和布局,也只需要重新扫一遍,给店内的所有 Caper Cart OTA 一下,就能接着用。

一位 TikToker 甚至认为 Caper Cart 是「所有购物车中的凯迪拉克」。为了验证 Instacart 的官方宣传,和这位国外网友不加掩饰的夸奖,foodnetwork 的编辑 Amy 还特地以顾客的身份,深入体验了 Caper Cart 的全功能。

总得来说,真实体验很接近官方宣传,拿错的商品点击屏幕就能删除,Caper Cart 也会实时提醒减免金额,凑单成功后会获得相应的优惠券(如满 35-10 美元)。

当然,也有货不对版的地方,最核心、最便利的随车结算,在 Amy 体验的门店并没有开通这项功能,最后还是要去收银通道进行结算,虽然不用把商品拿出来再一一扫一遍,也不用去到常规队伍里排长龙,但没有随拿随结的功能,体验感还是减了不少。

Caper Cart 既有趣又令人振奋。

一方面它确实省了钱,因为实时显示的总价抑制了冲动消费的欲望;另一方面,Caper Cart 又通过优惠券在刺激消费,不过此消彼长算下来,在推广阶段的 Caper Cart,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Instacart 首席联网商店官 David McIntosh 表示:

Caper Cart 开启了杂货店的新时代——让购物更加愉快,同时为客户、零售商和品牌提供无缝体验。

在过去六个月中,Caper Cart 覆盖范围几乎扩大了四倍,他们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让数千辆购物车进入各大商店。

新瓶装旧酒,困难原来就有

Caper Cart 的确可能重构未来的购物流程,但起码不是现在,因为你我身边的超市,还没有见过,或者说几乎没见过这类产品。

成本控制、超市接受度、用户学习以及使用成本等问题,都是 Caper Cart 当下的坎儿,而这种情况,和传统购物车的诞生,极为相似。

上世纪 30 年代,氟利昂的成功研制,让冷冻装置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有将近一半的家庭都用上了能长期存放食物的冰箱、冰柜。

所以人们在超市购物时,可以不再局限于购买便于长期常温存放的食品,那些需要低温存放的肉类、奶制品,也能一次买很多,这开启了超市大规模购物的时代。

买的东西多了,但装东西的篮子却不够大了,如果想要人们一次性买更多的东西,就得解放他们的双手。商业奇才 Sylvan Goldman 捕捉到了这个商机,并且从办公室的折叠椅上找到了灵感。

▲ 图片来自:Google

他把手提篮放在了椅子上,又在椅子腿上装上了四个万向轮,购物车,就在这次偶然的碰撞中被发明了出来。

▲ 图片来自:Google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不管是超市还是顾客都不太愿意使用更加便利、省力的购物车:

  • 超市觉得车辆的收纳是个大问题,太占地方,经常堵住通道和门口,影响了通行;
  • 女顾客觉得购物车太像婴儿车,不想在购物的时候还有带孩子的感觉;男顾客觉得这是体弱的象征,没力气的人才会去用的辅助工具。

因此 Goldman 对车辆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对于超市收纳的问题,Goldman 将它变成了可堆叠的设计。

▲ 图片由 ChatGPT 生成

对于顾客接受度的难题,Goldman 开始了线上线下的双管营销:在报纸上疯狂打广告,让购物车不断出现在当地居民的视野里,并且雇佣了很多「男模女模」在超市门口分发和使用新工具。

当新型事物变成日常,人们就不会反感,当日常事物变成潮流,人们就会争相模仿,购物车也就从这是开始,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仓储式超市的出现,让大家对购物又有了新的追求:不仅要买的多,还要买的快。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为什么别人的队伍总比你的快」的书籍,教你如何正确选择速度最快的队伍。

Sylvan Goldman 的传统购物车,解决了人们大规模购物时不方便携带的问题;而 Caper Cart 则更进一步,在物品多顾客更多的超市里,把买单的进度掌握在自己手中。

成功的产品解决需求,成功的公司创造需求。Instacart 的 Caper Cart 很好的解决了排长队和过度消费的烦恼,但如何让更多的商场和顾客知道,并且用起来,是他们开启新购物车时代,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几乎没变化的全新 MacBook Pro,偷偷在这两个地方升了级

请从下图中找出,哪台是上一代 MacBook Pro M3?哪台是新发布的 MacBook Pro M4?

如果你看不出区别,也别怀疑自己,因为事实就是如此,除了新一代顶配机型的 C 口数量有些变化,其他还真就一模一样。

外观没升级,那内部会不会有变化?从 M3 到 M4 会不会是唯一的区别?找到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眼见为实,刚好最近 iFixit 在拆解完 iPhone 16 系列、Apple Watch Series 10 系列、iPad Pro 系列以及 Mac mini M4 之后,又对 MacBook M4 动了手。

▲ 图片来自:iFixit

总得来说,苹果在机器可修复性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比如之前在拆解 Mac mini M4 时,iFixit 就发现了它的存储可升级,另外 iPhone 16 和 16 Plus 也用上了电诱导粘合剂脱粘技术,用 9V 低电压电流,流经新的离子液体电池粘合剂,就能让胶水失去粘性,电池可以轻松取下。

按照这种势头,今年应该是苹果产品从里到外升级最多的一年,但 MacBook Pro M4 却成了那个意外。毫不夸张地说,名字的 M4 就是最大的变化。

除此之外,其他的内部设计和上一代产品基本保持了一致,但主板的一些元件排布和散热风扇的尺寸,有了些许不同。

肉眼可见的变化,就在名字里

MacBook 的拆解还是熟悉的配方,从底部背板开始,依次拧下八颗五角钉螺丝,相比于其他需要从屏幕拆的产品来说,从非屏幕区动手有更大的安全保障,避免了力度把握不好而损伤屏幕的风险。

▲ 图片来自:iFixit

取下所有外置螺丝后,并不能直接取下底板,为了加强底板与机身的连接,它们之间还有卡扣结构,需要用点儿巧劲撬一下才能看见机身内部。

▲ 图片来自:iFixit

MacBook 的拆解非常解压,因为拆下背板后,眼见之处就是所有,没有太多隐藏起来的结构和元件,所以可以直接和上代搭载 M3 芯片的机型对比。

▲ 图片来自:iFixit

把两代机型放在一起比较,MacBook Pro M4 Pro 的散热器模组要比 M3 Pro 的更大,仔细对比下你还能看见主板上的 IC(集成电路)布局有些不同,有些在 M3 Pro 上很明显的触点,在 M4 Pro 上成了空白一片,大概率是被集成在了其他区域。

有意思的是,虽然芯片性能升级,但是两者的电池能量没有任何变化,都是 72.6Wh。

▲ 图片来自:iFixit

而 M4 Pro 芯片支持最高 64GB 高速统一内存和高达 273GB/s 的内存带宽,内存带宽相比 M3 Pro 提升多达 75%,达到其他 AI PC 芯片的两倍。

▲ 图片来自:Apple

翻越千山万水,才只是开始

如果你经常看数码产品的拆解,其实不难发现最占机身空间的,不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主板,而是被人吐槽总是不够用的电池。

但想要把这个最占地方的大家伙拆下来,往往不是第一步,有时候为了把电池拆出来,甚至都快把其他的零部件取完了,才能轮到它,而在全新 MacBook Pro 上也不例外。

iFixit 从触控板的柔性电缆作为入手点,并且把电池管理系统的数据线也一并拔出,不过想要在 MacBook 里拔出一个连接线,不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倒不是说有什么特殊的手法和技术含量,而是你几乎会在每一个需要拔出的接口处,看见一个用螺丝固定的金属保护垫片。

▲ 图片来自:iFixit

触控板和主板的连接就只有这一根柔性电缆,虽说看起来触控板和主板以及电池拆卸的关系不大,但在 MacBook 里,先拆触控板非常重要,等到最后拆卸电池的时候,就会知道为什么得从这里下手。

紧接着,需要把围绕主板和电池周围一整圈的固定螺丝全部都拧下来,当然别忘了,每拔出一个连接线,就会至少有一颗螺丝和一片垫片被一同取下,这个过程不难,但却很耗时,iFixit 这次的拆解视频里有多次大段留白,都是留给了拧螺丝、取垫片和拔电缆的空镜,甚至连旁白都没有。

▲ 图片来自:iFixit

虽说步骤相同,但是拆下的元件却不太一样,如果按照顺时针依次拆卸,大概顺序是角度传感器、音频插孔、麦克风、扬声器、风扇、键盘,以及另一个扬声器。

▲ 图片来自:iFixit

绕了一整圈,最后才轮到 Touch ID 模块,还有背板顶部的显示屏。

▲ 图片来自:iFixit

​围绕主板周围的元件,大部分都是扁平式的单一插口,不过天线很特殊,它不像其他零部件用的大块头连接头,而是由多个小头组成的接头阵列。

▲ 图片来自:iFixit

▲ 图片来自:iFixit

拔下插头后,还不能直接把模组取下,因为它和主机绑定的很紧密,你还得先拧开 9 个 iPhone 底部同款的螺钉后,才能把整个天线从主机上拿下。

到这时,从机身内部顺利取下的部件只有触控板和天线,以及一大堆固定螺丝和保护垫片,所以最重要主板和电池工作,经过了一顿折腾,才刚刚开始。

最重要的,总是最后出场

主板的固定螺丝有能直接看见拧下来的,比如周围的这些 Torx 4 和 Torx 6 螺钉。

▲ 图片来自:iFixit

也有比较隐蔽的,它不像前面那种暴露式的,而是被藏在了黑色小海绵的下方,如果硬扯容易扯烂,除非你拆开之后就没有复原的打算,不然建议最好喷一点异丙醇在上面,能有效降低胶水的粘合力,从而能更轻松地、非暴力地取下黑色保护罩。

▲ 图片来自:iFixit

做完这一切,终于能够把主板移动了,但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主板撬下,而是要一边撬,一边用镊子移开各种柔性电缆和风扇上的垫圈,是有点麻烦,但也不会太糟心。起码比起前期拔线、拧螺丝的大量看不到任何成果的准备工作,现在已经能看到完工的希望了。

▲ 图片来自:iFixit

在 iFixit 的拆解中,虽说最先拿下的是集成度非常高的主板,但他们没有对主板的结构布局有更多的对比解释,而是选择了继续拆卸电池,原因也很简单,在设备的使用中,电池的消耗和折损一般会快过其他的部件,这也就意味着它需要做到比其他零部件更易于更换的设计。

所以电池拆卸的方便与否,也是 iFixit 给 MacBook Pro M4 打出可修复性分数的重要参考标准。

和传统的、以及大部分的苹果产品一样,电池与机身的连接,还是用了易拉胶。易拉胶只是它的名字,但它的特性在实际使用中被一分为二, 一个是易拉,另一个是易断。

▲ 图片来自:iFixit

经常看拆解视频的朋友应该对「易拉胶易断」这件事儿并不陌生,胶布没有去除干净,需要撬动电池才能将其取下,但是随之会增加安全风险,铝塑外壳的电池是软包装,螺丝刀和起子在撬电池时,容易对其造成损害,所以可修复性的分数也会受到影响。

为了将电池牢牢固定在框架上,苹果还给 MacBook Pro 多加了几条易拉胶,不过不从机身背面拉,而是要反转到正面,从触控板下方的缝隙里才能找到拉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先拆触控板,都是为最后的工作做的铺垫。

▲ 图片来自:iFixit

为了拆电池,其实已经把配件卸的七七八八了,剩下的就是一些周边的配件,在拆解的过中,iFixit 还发现,MacBook Pro M4 和上一代 M3 一样:

  • 采用了非常多的模块化端口
  • 大多数模块都可以单独更换

无需焊接,不用暴力拆除,按部就班地拧螺丝、拔插口、拉胶条、撬卡扣,所有零部件都能轻松取下。当然,能取下且打开的零部件是大多数,但并不是全部,比如 TouchID 和新的相机按钮就被焊死,放在以前要么只能放弃探究内部构造,要么只能大力出奇迹。

▲ 图片来自:iFixit

不过现在借助 CT 扫描仪,仍然可以在不破坏零件的前提下,把它们内部构造一览无遗。

▲ 图片来自:iFixit

电源键的背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开关装置,用来闭合电路开启设备,或者断电关机。

▲ 图片来自:iFixit

另一边的圆形模组里藏着一个微型 IC,将组件和 SoC 配对, 靠近组件表面的地方,是一个非常薄的电容传感器,能够测量皮肤上的凹凸,接着将其转换成二维地图信息,以供电脑读取相关数据,也就是指纹识别按键。

MagSafe 端口也同样被焊死,没法正常拆除,不过通过 CT 扫描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磁铁等结构。

▲ 图片来自:iFixit

虽然在一些细节上的设计,会让 MacBook Pro M4 的评分受到影响,但总体来讲,这样延续的模块化设计,的确大幅提高了 MacBook 的可修复性。

Google 的模块化手机 Project Ara 当时给了人们不小的震撼,但只是网上的昙花一现,绝大部分人、甚至许多科技圈的从业者都没有见过实机,虽然之后也出现了有摩托罗拉的 Moto Z,用 Moto Mods 把手机变得不只是一台手机。

▲ 图片来自:Google

不过网上叫好,线下却没人叫座,此后模块化似乎成了一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畅想。模块化手机的确没能成功登陆市场,但模块化的理念却离我们很近,在轻易见不到的机身内部,模块化早已「深入机髓」,起码从每一个拆卸完的苹果产品上,都能看到这种趋势。

▲ 图片来自:iFixit

对于厂商来说,降低了制造成本,许多相同的零部件不用重新开模;对于用户而言,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也能降低维修费用,哪里坏了修哪里,不太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

说回这台全新的 MacBook,依靠 M4 芯片它又成了 PC 端的焦点之一,但通过拆解也不难发现,新机的确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如果屏幕前的你刚好打算购入一台苹果笔记本,那你是会遵循买新不买旧的教义购入 MacBook M4?还是会根据实际需求购入 M3?又或者选择更具性价比的 M2 甚至是 Air 机型?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国行 iPhone 16 三步用上 AI,识图翻译样样精通,还能计算卡路里

苹果和 AI 的关系,大概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概括:

便宜占尽——Apple Intelligence 两个单词的首字母,刚好就是 AI。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手机卖的最好,AI 来的最晚,在其他品牌的手机都用上 AI 大半年了,苹果才在今年 6 月的 WWDC 2024 上官宣了自家的 AI 功能。

光打雷不下雨——即使年中就已经重磅发布了,也有很多人苹果的 AI 评价极高,认为这种系统级的嵌入才是真的人工智能,但直到现在,国行版用户连它的影子还没见到。

▲ 图片来自:Google

再加上 iPhone 16 上为数不多的更新,那颗拍摄按钮,本来应该是视觉智能的入口,但现在除了当一个别手的相机启动键,以及误触开关,好像并不能做到发布会那样的识图功能。

不过上有对策下有政策,如果你等不及苹果自家的 AI,但又不想新手机白买,那只需三步,你的苹果也能睁眼看世界。

提前让 iPhone 睁眼看世界

让 iPhone 16 获得 AI 功能的软件叫「跃问」,是阶跃星辰开发的智能问答大模型,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 AI 大模型公司,由微软前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创办。

虽然现在大模型的产品很多,功能也都大同小异,但使用方式都比较单一,需要点开 App 才能对话,从 App 界面来看,跃问和其他大模型的能力差不多,主页就是传统对话窗口。

另一个界面能够启动相机,即拍即搜,而跃问的核心功能,也就在它的视觉智能上,能够嵌入手机硬件按钮的产品并不多见,而跃问就是其中之一。

设置方式也很简单,首先下载好跃问 App,接着打开「设置-相机」,在相机设置中的相机控制选择「跃问」,然后你的 iPhone 16,就能像苹果发布会上那样使用 AI 了。

不过要注意,下载好后要先打一次 App,勾选相应的基础设置(各种隐私条例)后,才能通过以上步骤正常用上视觉功能,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启用跃问「拍照问」,不仅可以通过拍摄按钮,还可以用操作按钮,在「设置-操作按钮」中,找到「控制选项」,并在搜索栏中输入跃问,就能获得和拍摄按钮一样的一键唤醒体验。

也就是说,除了 iPhone 16 系列机型,iPhone 15 Pro/Pro Max 的用户,也完全能用上。

后来者居上

你可能会担心:三方软件的体验会不会没有官方的好?

体验之前我们也有这样的顾虑,感觉这只是一个临时工,不过用了一个星期之后,发现跃问的确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特别是一些面向国内消费者的功能,让它在某种程度上,比 iPhone 原生的更实用。

调用方式和苹果智能如出一辙,按下拍摄按钮,拍照问就能轻松打开,看到任何需要咨询的东西,你大概率都能通过它找到答案。

如果说智慧识屏是在二维屏幕上的 AI,那拍照问则是把人工智能在三维的现实世界彻底展开。

既然把相机当做识图工具,那它的玩儿法,会直接和你的脑洞挂钩。

看到街边广告中的名人,但是突然忘了他叫啥但又在哪里似曾相识,打开相机拍一下,他的信息就能出现在手机的聊天框里,这样看来,评论区的那句「三分钟,我看到他的全部资料」好像也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拍照问不仅能认人,它还有海量的电影、书籍积累,遇见好看的海报、在书店看见没有拆封但被封面吸引的热销书,都能通过按下拍照键,帮你把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身边物,了解个大概。

包括周末、节假日和亲戚朋友、老婆孩子外出游玩,特别是去植物园动物园,再也不用担心回答不上来类似「这是啥品种啊?」时的尴尬了,就连路边的野花和野草,它也能说出个一二三。

要是把镜头搬到学生视角,那它就是一个私人导师、作业神器,初高中生可以用它代替小猿搜题,思路堪比标准答案,但答案还得自己验算。如果犯了低级错误,老师可不太会关心到底谁写的作业,但他肯定知道应该让谁承担责任。

对于经常或者第一次出国旅行朋友而言,拍照问也有用武之地,起码再也不怕看不懂洋文菜单和各种警告标识了,所有名称和价格,他都能给你翻译的明明白白的。

每次拍摄后,并不只是被动等待你的问题,它还会根据图片信息,主动给出问题建议,哪怕它的好心都没问到点子上,你还能主动出击和他连续对话。

和拍照问在同级界面的,还有一个叫「卡路里」的实用功能,如果你正在减脂,或者有控制饮食热量的习惯,那它对你来说,就非常好用。

控制摄入热量最好的方式,就是每顿饭都有自己说的算,也最好是自己做,但对许多人来说,每天都亲自下厨确实不太实际,遇上个突发事件点个外卖、下个馆子也在所难免。

如果怕自己吃多了,拿出手机拍一下,跃问可以帮你自动计算食物热量,就连营养列表也给你写的清清楚楚。

除了最基础,也是最百变的拍照问,跃问还有 14 个类似智能体的定制视觉功能。逐一体验了一遍后,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 实用型
  • 娱乐型
  • 挠头型

实用功能包括「邮票故事」「猜猜鞋码」「算卡路里」等,不过我觉得最好用的是当中的「美食好评」。

现在的新兴网红火锅店、日料韩料店流行一种营销方式——给好评,送菜/甜点/饮品,相信你也遇到过,如果你既想享受福利但又不想自己动笔,那不如把任务交给 AI。

对着餐桌拍张照片,点击「美食好评」,一段能用够字数的评论就会秒速生成,本来就是逢场作戏的打卡任务,脑从原来的不动脑子只动手指,变成现在连打字的过程也省去了。

另一个会让学习者狂喜的功能是「场景英语」,它能把身边所见都变成一个个高频的英语单词,当你正在学习英语,需要沉浸式的氛围来巩固次词汇量时,跃问或许真能派上用场。

比起在冰冷冷的 App 里背单词,它的优势在于把生活的画面和刚刚背会、还没记熟的单词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图像和意思之间的联系。

第二类娱乐功能包括「人格测试」「CP 感」「宠物面相」「答案之书」「打工运势」等,虽然没啥实质性的作用,但它能在饭桌上和聚会中,成为一个不错的话题枢纽。

例如现在大火的 MBTI 测试,跃问也搞了简易版,把原本需要做几十分钟的问卷,浓缩成了不到一秒的拍照,当然结果的准确性也可想而知。

不过我真的想问一句,MBTI 类型的评判标准,到底什么时候把表情作为参考标准了?

CP 感功能也是拿来创造话题、甚至创造可能的法宝,但也可能成为伤害友情或爱情的利器。既然怕产生矛盾,那不如就拿本就充满矛盾的 CP 试试水。

这个结果,不知道和大家的心中所想,是否一致?还是说有些出人意料?

最后一类功能,之所以被称为挠头型,是因为我真的没搞懂他们在干吗、要干吗以及想干吗?具体生成结果如下,大家可以积极理性地探讨一下。

把手机变成 AI 的擂台

体验了一周,也体验了一圈,跃问还是给了我不少的惊喜,当然也有一点点惊吓。最重要的是,通过跃问的拍摄问和一系列的附加功能,我看到了 iPhone 16 拍摄按钮的正确打开方式。

如果单纯的作为相机启动键,它略显累赘,通过一个按键来调节多项参数其实也并不太好用,还不如屏幕触控来得直观。

而且它的放置位置,真的很不顺手,生活中大部分人拍摄横向照片的数量居多,当你把手机横过来,再用食指去够它,户口总是会被机身底部顶住,更别提还要再上面滑动的操作,会有多难受。

但是,如果把它变成视觉智能的入口,那很多问题就会瞬间变成它独有的优势,调用速度快,一键开启识别功能,非常方便;零帧起手、不懂就问,没有中间商耗时间,极大缩短了传统的搜索路径,非常省时。

苹果在系统中,允许拍摄按钮支持三方应用的路子,算是走对了,而且大概率能走很远。

我们之前在港版 iPhone 上体验到的 AI 功能,大部分都是由 ChatGPT 提供的生成结果,而且苹果也会在结果下方表明 GPT 的 logo,此前也有消息称,苹果今后可能也会接入其他大模型,消费者可以自行选择问询对象。

所以在 AI 这趟列车上迟到的苹果,打算把 iPhone 以及其他终端设备,做成一个平台,通过 API 让其他模型接入它的系统选项,以及硬件按钮,走出一条弯道超车的路。

如此一来,拍摄按钮以至于 iPhone,就变成了一个擂台,谁行谁来,谁强谁上。虽然现在只有跃问,不过后面应该会有更多的国产大模型产品支持,依靠 iPhone 用户的基本盘,大模型的百家争鸣,将会从榜单上的跑分,变成手机里的荷枪实弹。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把要用谁、谁好用的抉择权,交到了消费者的手上。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小米汽车发布新技术,雷军要让 SU7「原地起跳」

造出十万台新能源车,需要多长时间?

国产新势力「蔚小理」一起在 2021 年,给出了答案:

  • 4 月,蔚来第 100000 台车生产下线,用时 1046 天;
  • 10 月,小鹏第 100000 台车生产下线,用时 1034 天;
  • 同样在 10 月,理想第 100000 台车生产下线,用时 708 天。

转眼三年后,当年的三家新势力,也变成了行业里的御三家,在国产汽车行业走上新能源赛道后,多少品牌起起落落,来来往往,反而是争论和新闻最多的他们仨,一直有惊有险地走到了今天。

那最晚入局、争议更大的小米汽车,用了多久达成了 100000 台的成绩?雷军亲自告诉你。

从小米 SU7 发布到昨天生产 10 万台,他们只用了 230 天。小米汽车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达成了别家两三年的战绩,那怎么把开门红火变成一路红毯?雷军在今早给出了答案——掌握核心科技。

又一辆原地起跳的国产电车

传统燃油车的三大件是变速箱、发动机、底盘;新能源电车的三大件是电控、电机、电池。由于电池的摆放位置,以及 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所以电池技术也和底盘密不可分。

作为新老三大件中唯一的交集,底盘技术对车辆的影响举足轻重,从驾驶质感、颠簸控制甚至到行车安全,底盘技术就是车辆动态行驶的顶梁柱。

小米汽车今早的发布会,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智能底盘预研技术,为今后的量产车型,以及更多的原型车,做好技术铺垫。

小米智能底盘由四大核心技术组成,分别是:

  • 全主动悬架
  • 四电机系统
  • 48V 线控制动
  • 48V 线控转向

传统民用量产燃油车,包括现在大部分的平价新能源车,大多都采用的是被动悬架以及半主动悬架,即车辆发生颠簸悬架被动压缩,通过其自身的弹力和车身的抖动抗衡。

全主动悬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主动产生抵抗车轮与车身垂向运动的力,独立控制车辆的每个轮子的「抗力」,放在以前还有一种更加简单粗暴的划分形式:百万级豪车才会用上的技术。

和传统被动/半主动悬架相比,全主动悬架在应对复杂路况时,能表现出更加出色的适应性和响应速度。

小米全主动悬架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实时调整悬架高度和阻尼,也就是能根据不同的路况和车速,给悬架提供定制化的软硬调节,可以说每一段路和每一种速度,都有相对应的「私人定制悬架」。

另一个可以体现出悬架质量的细节是车辆起停时的「抬头」和「点头」,以前需要靠老司机的黄金右脚才能避免车辆的摇晃,而有了全主动悬架后,雷军称可以做到 0 抬头和 0 点头,乘客和司机的乘车驾车体验也会更舒适。

雷军在发布会的视频中展示了通过主动调节悬架,让小米汽车跳了段舞。

能舞还能跳,才能展现出悬架的真本事,所以视频里的小米汽车,真就四脚离地,用似曾相识的方式跳了起来,还连跳了三下,这对于一辆重达 2.2 吨的车来说,不算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此之前,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车型仰望 U9 也是在发布会上的原地一跳,在车圈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舞动和跳跃并不是悬架的作用,而是一种直观的展示方式,证明悬架的自主可调以及弹性力度,小米的全主动悬架的举升力有 44400N,可以举起两台小米 SU7 Max,调节幅度为 140mm,有大幅度的颠簸也可以过滤,并且调节速度是空气弹簧的 100 倍。

另外,通过摄像头扫描和云端的信息,这套悬架系统还能预知路面信息和颠簸路段,主动调整悬架软硬高低。

多多益善的四电机

智能底盘的第二项技术是四电机系统,小米 SU7 的底盘配备双电机与 CDC 悬架,小米 SU7 Ultra 的智能底盘则是三电机。

而预研电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级成四电机系统,2 个全新自研电机 +2 个 V8s,动力更强,操控更灵活,变化也更多端。

每个电机独立控制每个车轮,因此在预研车上能够实现又一个似曾相识的原地掉头和圆规掉头。

这和仰望 U8 当时所展示的效果类似,比亚迪通过云辇智能底盘技术和易四方四轮独立驱动技术,让车辆拥有了更多的动态表现和驾驶乐趣。小米和仰望都通过「旋转跳跃」这样看似开玩笑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在底盘技术的努力与深耕。

民用车电机研制的一大难题是,在有限空间内提升功率密度和扭矩密度。小米的工程师团队通过创新设计,采用 X-Pin 绕组将双电机尺寸缩短 20mm,并通过行星齿轮减速器减少 14kg 电驱重量,将电机的重量和体积尽可能地维持在了最小水平。

虽然变小了,但也变强了。小米的预研电机单个功率可达 449 马力,峰值扭矩达到 380Nm,最高转速可达 28000rpm,整车最大马力能到 2054 匹。雷军称,全球超过 2000 匹的马力的车不超过五辆,都是千万级的超跑。

与此同时,小米的四电机还能实现每秒 500 次的高频扭矩协同控制,结合扭矩矢量控制技术,确保车辆在复杂场景中也能平稳行驶。

颠覆传统的刹车和方向盘

小米智能底盘的最后两项技术是 48V 线控制动+转向。

雷军在发布会上讲到,小米将低压系统从 12V 提升到 48V,意味着可以支持更多跨域大功率器件上车,也就是小米汽车在 48V 的电压下,有了用上更好、更强配件的资格和门票。

先看线控制动,小米 48V 四轮全干电子制动系统,每个车轮均配有独立的 48V EMB 电子制动卡钳,卡钳上的电机动力模块通过机械传动机构直接推动活塞产生制动力,更高传动效率,更快制动速度。

相比电子液压制动,其夹紧响应速度提升 40%;用上了线控系统,驾驶员在百公里制动测试中,将制动距离缩短了 1 米以上。

而且全干电子制动不需要刹车油,也取消了传统的液压管路和泵系统,对于大众消费者来说,在保车辆养的时候也能更省心。

小米线控系统的另一个优势是用上了「双活塞 EMB 电子制动卡钳」,比传统单活塞的摩擦面积扩大了 50%,通过主动调节,动系统摩擦损耗(拖滞力矩)减少 50%,车辆续航里程能额外增加 10 公里以上。

接着是线控转向系统,传统的汽车转向系统通过机械连接,而线控转向则除了上转和下转之间的机械连接,上转转变为驾驶员的手力模拟器,用一个电机完成手力模拟任务。

简单说线控转向有三个优势:

  • 节省座舱空间
  • 人机解耦不受限制,减少体力消耗
  • 转向比支持 5:1-15:1 的动态调节

小米的智能底盘预研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雷军说这是他们在底盘技术研发上的策略,按照「量产一代、发布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最后实现跨越式进步。

最终能否跨越,甚至超越,还要等待时间来验证,不过以目前小米汽车的势头来看,实现雷总画的大饼,还是很有可能的。

雷军和小米汽车的确赶上的是末班车,当然也赶上了好时期。

说是好时期,是因为现在人们对新能源电车的接受度、认可度要远超 2018 年,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今年 4 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 50.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但同时也得承认,竞争也愈发激烈,这块大蛋糕早就有比亚迪、吉利、蔚小理这些从「初始年代」走来的车企,用性价比、大沙发、换电站等核心竞争力独占一个山头,更何况,还有那个开局就是王炸、不讲任何道理但销量高居不下的特斯拉。

小米 SU7 的发布会上,雷军提了一晚上马斯克,SU7 对标了一整晚特斯拉,包括今天的线上发布会,雷军又再次提到了他们。

一个月前,马斯克发布了没有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 Cybercab,在新能源电车发展刚步入稳步发展的阶段,100% 无人驾驶的汽车就马不停蹄地赶来了。雷军称,特斯拉的这套,小米也早就开始布局和预研了,而初步的成果,就是上面的小米智能底盘技术。

如果你回读一次这些技术细节,就不难发现,这套全新的智能体盘其实是在逐步剥离人与车的关系,机械结构不再,电控、线控系统大规模上车,而这也是整个新能源电车发展的趋势。

虽说许多厂家都有了相关的技术储备,不过这一天还是离我们很远,道路法规的限制,电池技术的瓶颈,消费市场的质疑,包括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布局增程车型。但作为一家想要长期发展的车企,提前规划未雨绸缪是必修课,小米今早的超前技术发布会,也正好印证了雷军当时的决心:

小米汽车的目标是通过 15 年到 20 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车厂。

过两天的广州国际车展,小米 SU7 的原型车也会一同亮相开启全国巡展,届时还会有哪些新车型,以及国产新能源带给车圈的惊喜,我们到时也会在现场,带来第一时间的消息。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实测完 Mac mini 的 3D 渲染能力后,我们发现了一点惊喜

Mac mini,终究还是火出圈了。

自从发布和发售以来,大家对这台全新苹果主机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新机体积很小,重量很轻,甚至开始重塑我们对「传统主机」的刻板印象;
  • 关于电源键位置的争论愈演愈烈,它就像苹果给大家出的一道难题,网友们脑洞大开,用各种方案巧妙解题;
  • 「如何通过教育优惠和国补券,用三千多块买到新品?」成为了小红书抖音微博评论区的共同话题。

以至于全新 Mac mini 的外观和价格好像成了它的全部优点,而其另一个看家本领——性能——却被盖过了风头。然而,苹果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因为长期以来,只要出现「游戏」「适配」「渲染」等词语,许多用户就会自动把它们和苹果产品划清界限。

不过我们仍然对 M4 系列芯片的性能表现很感兴趣,许多读者伙伴也对这台性能小钢炮的渲染能力抱有期待。所以继「开箱体验」和「C 口供电专项测试」后,爱范儿又追加了全新 mini 的渲染实测,先说我们的发现和结论:

  • M4 Pro 的 3D 渲染性能要普遍高于 M2 Pro,MacBook Pro 上的 M4 Pro 的升级趋势更为明显,只用一半时间甚至 1/3 生成的时间就能完成同样的渲染工作;
  • 尽管同为 M4 Pro,配置也十分接近,跑分也在合理区间波动,但是我们手上这台 MacBook Pro 的实测表现要明显优于新款 Mac mini,同样的芯片在不同的设备上,也需要做到软硬件的结合,才有可能发挥出最优性能;
  • CPU 渲染时,三台设备的散热风扇几乎都在以全功率的转速疯狂散热,像是老式风扇开到了三挡,在主打静音散热的 Mac 系列设备上,这并不常见;
  • 在最后一轮 CPU 渲染实测中,Mac mini M4 Pro 的渲染时间远长于 MacBook Pro M4 Pro,甚至比 Mac mini M2 Pro 的渲染时长还多了一分钟,我们在确认原始工程文件、输出图像参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又加测了两轮,输出时长接近,M4 Pro 还是比 M2 Pro 慢了一些,这有可能是系统和软件优化的问题,后续有新版本推送后,我们会继续验证。
对了,如果你对新款 Mac mini 感兴趣,我们联合全球智能电能先锋品牌@制糖工厂 发起了【新款 Mac mini 交流群】,如果你对 Mac mini 及其配件等新品感兴趣,希望与其他朋友交流分享,可长按下方图片加入群聊👇👇👇

从跑分开始遥遥领先

苹果大力宣传 M 芯片的图形处理能力,是从 M3 系列开始的。

去年在 M3 系列芯片的加持下, Mac 首次拥有了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功能,图形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搭载 250 亿个晶体管的 M3 比 M1 的图形处理性能高了 65%;M3 Pro 则有 370 亿个晶体管和一块 18 核图形处理器,比 M1 Pro 的图形处理速度提升了 40%。

不过,去年的「王炸」当属 M3 Max,920 亿个晶体管+40 核图形处理器,不仅刷新了当时 Cinebench 的 3D 渲染跑分记录,使得其性能与酷睿 i9-13980HX 比肩,还在部分 GPU 测试中,与 RTX 4060 的处理速度平分秋色。

即使大多数人对 M 芯片的能力印象,还停留在 M1 甚至是 Intel 的那个年代,但不得不承认,从 M3 开始,Mac 就有了更加专业的图形处理以及工程渲染的能力。

时隔一年,刚刚走上 Mac 的 M4 芯片,也在官方宣传中标明了:

得益于 M4 系列芯片图形处理器增强的硬件加速光线追踪引擎,游戏画面更加逼真迷人,专业 3D 渲染应用也可用更少时间生成更精美的图像。

为了验证官方的说辞,以及许多伙伴的期待,我们拿手上的 Mac mini 进行了各种跑分测试,不过单一的评分结果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所以我们还把上代 Mac mini,以及最新发布的 MacBook Pro 一同放进了测试名单。三台测试设备的具体配置如下:

既然是图形渲染能力的专项测试,那选取的都是能够体现出设备在这些方面能力的测试软件。除开常规的理论跑分,我们还增加了「3D 渲染场景实测」,争取全方位地展示出 M4 Pro 芯片的图形处理能力。

先从跑分看起,最常规、也是最常用的跑分软件 Geekbench,是一个偏向综合性的基准测试工具,可以比较全面的体现出计算机的 CPU、GPU、内存和存储等多方面的性能。

在 Geekbench 6 的 CPU 多核性能上,Mac mini M4 Pro 略微领先,MacBook Pro M4 Pro 稍低,但差距不大,都处于正常的波动范围。相比之下,搭载 M2 Pro 的 Mac mini 得分明显较低,为 14581 分。

另一边的 CPU 单核测试中,也是同样的情况,全新 Mac mini 和 MacBook Pro 都达到了 3800 分以上,而老款 Mac mini 则少了 1200 分左右。

Geekbench 6 的 GPU 测试分为 OpenCL 和 Metal 两项,前者适用于跨平台的通用计算任务,后者为苹果生态设备的专项测试。

不管在 OpenCL 还是 Metal 的 GPU 测试中,搭载 M4 Pro 的两台设备相较于 M2 Pro 都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 MacBook Pro 的 GPU 性能评分都略高于 Mac mini。

比起大又全的 Geekbench 6,Cinebench 则显得更为精专。这是一个专门针对 3D 渲染和图形处理性能的基准测试工具,主要用于评估 CPU 和 GPU 在处理复杂 3D 图形和动画时的性能,这也是我们此次跑分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 Cinebench 2024 的评估中,还是延续了之前的结论:M4 Pro 芯片在 GPU 和 CPU 单核多核的处理性能,都要比 M2 Pro 高出一大截,有接近万分的表现,尤其在图形性能上比 M2 Pro 有明显优势,因此也就非常适合那些需要高计算和图形处理能力的用户。

最后一项评估我们用了开源 3D 创作软件 Blender 官方的工具,虽然和 Cinebench 同为针对 3D 渲染和图形处理性能的基准测试工具,不过二者在设计目的、测试方法和应用场景上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比起 Geekbench 6 和 Cinebench 2024 不那么直观的跑分,Blender Benchmark 的数据给的非常直接,它用「样本渲染速度(Samples per minute)」来体现相应的芯片性能。

这些数字代表了每分钟渲染的样本数量,数值越高表示渲染速度越快,在此次测试中,Blender Benchmark 给出了「怪兽」「旧货店」「教室」三个场景,其中 Classroom 场景的低渲染速度表明此类任务对 GPU 负载更高。

总体来看,M4 Pro 都有不俗的表现,尤其在 Monster 场景下渲染速度最高,显示出较强的处理复杂 3D 图形的能力。在每一个具体场景中的领先,也显示出 M4 Pro 在图形和动画制作方面的硬实力。

理论数值跑完之后,接下来就轮到我们自己的动手实践。

实战有惊喜,也有惊吓

专业的渲染得用专业的软件,在实际场景测试中,我们选择了在 3D 设计行业中,受众面较广的开源三维计算机图形软件 Blender。

测试一共分为三轮,每轮通过调节原始白模的渲染输出参数,以及不同的渲染芯片,来相互对比输出时间。

▲ 工程文件来自:b 站 up 主@YUEMU_

第一轮为最常规的 3D 渲染测试,渲染方式均为 GPU,输出图像参数也统一设为:分辨率 2000px × 1500px,宽高比 1:1,帧率 24fps。渲染生成速度如下:

第二轮同样为用 GPU 进行渲染,不过将白模的分辨率扩大 3 倍,其他不变:分辨率 6000px × 4500px ,宽高比 1:1,帧率 24fps。更大的工程质量也能更明显的表现出不同设备芯片的性能差异。

第三轮仍然保持上轮的输出参数,但改为 CPU 渲染:

这个有争议的输出结果,就像是这台有争议的新品一样,总是会在使用时给你带来各种惊喜,当然也有惊吓,但这一切都不妨碍苹果在电脑主机小型化上做出的努力。

从跑分和实测结果来看,它的小身板里确实藏着大核心,能在传统主机 1/10 体积、比上代产品小了 40% 的小身躯里,爆发出和外观不太匹配的高性能,本身就是一种卖点。

当然我们也想强调,这台设备的高热度和高叫好,从用户视角来看,还是因为不到 ¥4000 价格,而我们此次测试所用的 Mac mini M4 Pro 的起售价为 ¥10999,48GB+1TB 的配置需要 ¥15499。

所以当价格来到万元以上,进入了全新 iMac 和 MacBook Pro 的价格区间后,失去了性价比的 Mac mini 只剩下了 mini,而且还得单独配屏幕,那你还会为这台迷你主机和它的 M4 Pro 芯片买单吗?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最小电脑首测,我们发现了这些新玩法

上周 苹果连续三天晚上,发布了三个新品,本以为是 MacBook Pro 和 iMac 的用户终于盼来了 M4 芯片,没想到被半路杀出的 Mac mini 抢走了风头。

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台酷似机顶盒,经常被误以为是路由器的迷你桌面主机,怎么就突然火起来了?

*以下为视频文字版,内容略有删减:

变小了,有多小?

如果说往代 Mac mini 的优点是:外观小巧、设计好看、一体机身、散热声小、价格便宜、性能还行(对比其他苹果产品),那全新的 Mac mini 则是这些优良基因的 Pro 版。

特别是「小」和「性价比」的标签在这代产品上,被再次加固。

都说 Mac mini 变小了,那它到底有多小?这是新老两代的对比,虽然和老款相比变厚了,但只厚了一点。

全新 Mac mini 的体积比上代减少了 42.3% ,将近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个 14 年如一的外观,苹果终于想起来换换了,这升级待遇连今年的 iPhone 都没有。

所以全新的主机不管是摆到桌面,还是塞进角落都更合适。

mini 的迷你不仅体现在小,还有轻的衬托。

新款 mini 重量,控制在了 1kg 以下,比前代轻了将近一半。

变小了,也变强了

以我们手上这台 Mac mini M4 Pro 为例,官网称,CPU 性能比 M2 Pro 提升了 1.6 倍;GPU 性能可以高达 1.9 倍。我们实测的跑分数据如下

别说和 M2 Pro 相比了,就是和性能更强的 M3 Max 相比,M4 Pro 几乎都能做到全方位的超越,而且这还是在比 M3 Max 少两个 CPU 核心的情况下测得的结果。

加上这次的配置升级,入门版都有,又小又轻适合移动,M4 + 16GB 适合办公,但拥有二者的 Mac mini 并不适合移动办公,更不建议带去星巴克,它没有鼠标键盘屏幕,没有独立电源,必须得插电。

所以它更适合的受众,一种是有高性能台式机需求的大学生,寒暑假直接塞进书包就能带回家,在学校和家庭 切换自如。

另一种是家里和公司都有显示器,主机资料随时要用的上班族,mini 的性能又刚好够用。随拿随走,有多个固定使用位置才是 Mac mini 便携和性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变小的 mini,和变多的场景

当 Mac mini 同时具备了小巧和性能,那它的使用边界会直接和你的脑洞挂钩。

没有屏幕的性能小方盒,看似是一种限制,其实是一种优势。

它现在可以成为,影音娱乐的中枢,既当电视又当电脑。M4 Pro 芯片的 mini 最多支持外接三块 6K(60Hz)的屏幕,当然 M4 也支持,就是屏幕分辨率有些区别。

如果你最近正在准备入手家庭服务器,那为啥不考虑一下 Mac mini?三个雷厉 4/5 接口,可以组成超快的硬盘阵列。多花 ¥750 还能选装万兆以太网接口,超大带宽的内网传输功能,这不就来了?

把 Mac mini 当 NAS 用,除了硬件上不吃亏,软件依靠苹果生态也很吃香感。

当你家里正好有一套传统音响,那和 Mac mini 连接 还能让它秒变 Siri 同学。除了这些 Mac mini 还能变身家庭软路由,文件时光机等等。

你看 没有屏幕的束缚,反而让脑洞爆棚,前提是 Mac mini 的高性能和小形态,刚好能融入这些场景。

小是特点,也是妥协

小 mini 的确很讨喜,但小形态也是妥协的结果。虽然不知道全新 mini 的内部结构做了怎样的迭代升级,但我们还是能从外观看出点苹果的考量。

比如这回的接口布局就很不一样,为了削减机身的横向延伸,苹果把 C 口都竖了过来,还将原先的 A 口改成 C 口和 3.5mm 耳机孔放在了正面,进一步缩减边框长度的同时,还能随时拔插,非常方便,不会像上代一样,拔线插线时的姿势就很不美观,甚至不雅观。

有人说乔布斯肯定不会,允许机身正面开孔,也有人说用户的实际体验才重要,不知道你更喜欢哪种?

受到布局影响的还有电源键,估计会让很多人陷入沉思:它在哪里?它为什么会在这里?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真没找着开关,以为这个 logo 才是。虽说苹果电脑可以在休眠后把前台任务都存入内存,随开随用,基本不需要关机。

但贴心的网友还是帮你想好了,开机姿势的 plan B C D。

你还别觉得大家是在调侃,因为我们还真就 3D 打印出来了,轻轻一点就能实现开关自由,就是不知道你更喜欢哪一种?

小形态+性价比,Mac mini 的出圈秘籍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 Mac mini 广受关注的另一个核心原因:性价比。Mac mini M4 官网起售价 ¥4499,教育优惠后 ¥3749。

抢到国补 5000-300 的券后,¥3449 就能拿下入门版,这对于一个拥有 M4 芯片和 16GB 内存的苹果产品而言极具性价比,甚至放在 Windows 系统的组装机中都很有竞争力。要知道同为 M4 芯片、同样刚刚发布的 MacBook Pro 和 iMac 就没有这么诱惑的价格了。

但我们仍想强调,你能用 4000 块以下买到的是 Mac mini,而不是能用的 Mac mini,你还得配上一整套键鼠和一台不错的显示器。

要都配成苹果全家桶,一万六千多的价格并不美丽,所以想要守护 Mac mini 的性价比,还是建议找三方配件或海鲜市场。

当然了,Mac mini 也同样是一台充满争议的产品,比如在它变小这件事儿上大家还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所以把电脑主机做成手掌大小,它的必要性到底在哪里?

1946 年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ENIAC 诞生,它有 18000 个电子管,占地 170 m²,重达 30 吨,每秒钟可进行 5000 次运算;直到 78 年后的今天用第二代 3nm 工艺制程的 M4 芯片,晶体管数量为 280 亿个,运算速度最高可达每秒 38 万亿次。

后者用前者万分之一的面积实现了前者 76 亿倍的算力,而这个数字还在持续上涨。所以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
本来就是往「小」发展,而且在小体积里塞入,性能更好的芯片、电池和散热系统,也能反过来促进技术的进步。

更重要的是,当一台主机变小变得有性价比,它就可以不是一台桌面主机了,它可以变成各种你需要的样子,甚至装进,你的包里。

所以这句对 Mac mini 的质疑,其实是对苹果最大的奖励。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独家首测:全新 Mac mini 的 Type-C 接口能供电了?实测后,我们发现了苹果的秘密

全新 Mac mini 即将在明天开售,这台史上最小的苹果电脑主机,个头不大,来头却不小。

在体积减小了 40% 多的同时,还能把 CPU 和 GPU 都往上提了提,更重要的是,加上教育优惠,你能用不到四千块,买到一台搭载 M4 芯片、16GB 内存起步的苹果电脑。

我们也在第一时间上手体验了这台苹果全新的「性能小钢炮」。

除开 Mac mini 的常规评测,我们这回还对它的 USB-C 接口有了兴趣,一方面,Mac mini 把两个常用的 Type-C 接口放到了正前方,以后拔插数据充电线变得非常方便;另外,苹果官网的一处改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苹果先前在官网里,曾把新款 iMac 与 Mac mini 放在了 70W、96W 和 140W 的 USB-C 电源适配器兼容性列表中,不过很快就将其删除,表明新款的 iMac 与 Mac mini 现在并不支持通过 USB-C 端口供电。

不过我们仍然很好奇:全新 Mac mini 是不是真的支持通过 Type-C 接口受电?如果支持,那是被什么限制了 Type-C 接口受电的能力?苹果官网的新闻,到底是编辑错误,还是不小心泄露了「秘密」?

为了搞清这次「官网乌龙」事件,爱范儿第一时间拿到了 Mac mini M4 Pro,并在制糖工厂的明日实验室,用专业的仪器和软件,进行了详细测试。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测试现场

先说结论:

  • Mac mini M4 机身背面的三个雷雳 4/5 端口,均不能作为受电端口,也就是不能通过雷雳口给 Mac mini 供电。
  • Mac mini M4 机身前面的两个 USB-C 端口(支持 USB 3,速率最高可达 10Gb/s),虽然目前均不能作为受电端口,但苹果的确做好了 Type-C 接口受电在硬件层面的工作(至少是做完了一部分),这个端口其实是所谓的 dual role port,即可以对外供电也可以向内送电。

关于 Type-C 接口的那些事儿

在开始实验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小众知识,我们从这次事件的主角讲起。虽然长得一样,但是不一定所有的 Type-C 接口都能用于供电。

全新 Mac mini 一共有五个 Type-C 接口。

机身背面的 Type-C 接口的协议是雷雳 (Thunderbolt) 5 / USB 4,是 Intel 与苹果合作研发的一种高速数据传输接口,它能把数据、视频、音频和电力的传输集合到一个单独的接口上。

相比于普通的 USB-C,雷雳接口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 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 更强的视频输出能力
  • 支持 PCI-e 数据传输
  • 更高的电力输送能力
  • 更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但是我们想强调,并不是所有的雷雳接口都能够实现以上功能,有些设备上的雷雳接口只能用于数据传输或显示输出,比如刚刚发布的 Mac mini M4 就是如此。

另外两个放在正面的 Type-C 接口支持 USB 3,其最大的特点是传输速率最高可达 10Gb/s。

实测下来,新 Mac mini 的 Type-C 接口同样不支持为主机供电,也就是说现在想让 Mac mini 通电开机,只能通过主机上的传统电源接口。

而问题,也出在了这里。

有协议,但没达成的 Mac mini

随着 Type-C 接口在各种消费电子设备的普及,USB-IF(爱范儿也是 USB-IF 的成员之一)也发布了 USB PD 协议规范。苹果自 iPhone 8 开始,就一直使用的是 USB Power Delivery 协议受电。

▲ 图片来自:Google

USB PD 协议允许设备在多个方向上高效传输电力,并支持多种功率级别和电压配置,从而满足不同设备的需求。

简单来说,协议的作用是让特定品牌的受电和供电设备,达成一致的目标,我想要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高的电压,同时你也得同意才行。

那么,供电和受电双方想要达成一次快充,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事儿。

  • 设备必须配备 USB Type-C 接口,因为标准的 USB PD 协议通过 USB Type-C 接口实现。
  • 充电器、设备电源管理芯片和控制器必须支持 USB PD 协议。
  • 受电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必须能够接收和处理 USB PD 信号。

我们在实验室里给新款 Mac mini 前后 USB-C 端口依次尝试接上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后,设备都没法正常运行,按下开机键没有任何反应。

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然而我们在设备前面两个 USB-C 端口连接电源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制糖工厂明日实验室测试现场

供受电设备在达成 PD 协议通讯的过程中,会相互交换数据,可以理解为两者在互查户口,看看暗号是否能对上、个人信息是否准确,彼此是不是找对了人。

而这个通讯的过程,可以用 Cypress CY4500 EZ-PD 协议分析器抓包,以分析 PD 协议的相互通讯过程。

按理来说,如果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则不能进行正常的通讯,没有通讯过程和数据传输,EZ-PD 协议分析器也就不会抓取到任何的数据信息。

▲CY4500 EZ-PD 协议分析器成功捕捉通讯过程数据包

而我们在测试中发现,EZ-PD 协议分析器捕捉到了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的 Source Capabilities 广播,供应了 5V 电压。

根据 USB PD 3.2 规范的 8.3.3.2 Policy Engine Source Port State Diagram 之规定,在受电设备 (sink) 插入后,供电设备 (source) 的 Policy Engine 应该进入 PE_SRC_Send_Capabilities 状态,同时在 Vbus 供应 vSafe5V 电压。

因此可以证明,Mac mini 的前置端口硬件设计上满足了 USB PD 的受电设备 (sink) 的要求。然而,Mac mini 并未对 Source Capabilities 进行任何响应。从 IonBridge 的内置 debug 接口上来看,也是证明了 Source Capabilities 报文广播后未响应 (SourceCapabilityTimer timeout) 后重新广播 Source Capabilities。

对于上述较为专业的技术过程,我们专门做了一张简单易懂的流程图,并且标明了充电流程具体有哪些阶段,简单说跑完图中的流程,充电就能正常进行。

所以,Mac mini M4 Pro 机身正面的 USB-C 端口,有可能后续支持 PD 协议。这说明,苹果在 USB-C 电源适配器的兼容性列表中移除了新款 Mac mini,说不定不是编辑错误无中生有,而是不小心把今后的计划公布出来了。

验证与结论

虽然我们通过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和 Cypress CY4500 EZ-PD 成功捕捉到了含有 PD 快充协议芯片的电源和 Mac mini M4 Pro 的 PD 报文。

但从数据来看,此次通讯只有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在发出广播,受电设备没有对此回应,有点唱独角戏的感觉。

因此目前为止,电源仍然无法通过 USB-C 端口向 Mac mini M4 Pro 供电。

到这里还完,因为实验没有对照就不算严谨,也并不完整。

之后我们还用相同的设备和软件,对新款 Mac mini 后面的雷雳接口进行了测试,结果如下:

CY4500 EZ-PD 在接通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后,没有捕捉到任何通讯的数据包。从制糖工厂 IonBridge 可编程 PD 电源的内部 Type-C phy 状态上看,也没有识别 CC Pin 上 Rd 的阻值。

▲ 图片来自:Google

这也刚好证明了两件事情:

  • 直接证明 Mac mini M4 Pro 后方的三个雷雳端口没有 PD 的物理支持能力,不能用于给 Mac mini M4 Pro 供电。
  • 间接证明了设备前方的 USB-C 端口的潜在的受电能力。

实验和结论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不过我们仍想强调:

我们目前没有拆开机器,还不能得知设备中是否有相应的电源管理芯片,使得设备有能力协商 PD。

我们目前也不清楚前置端口是否有对应的升降压电路,能够从正面的 USB-C 取得正确的电压,并且 feed 到整机的 power rail 给整机供电。

目前未加电状态下,背面 Type-C 接口的 CC Pin 对地阻值为 580Ohm,不符合 PD 要求的 5.1k Rd 要求。

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在苹果的研发过程中,此机可能曾经支持过 PD 协议,但由于某些原因,此支持被砍掉了,或者是由于工期问题,硬件完成而软件未完成。

利好策略,多来点

其实,关于「Mac mini 能否用 Type-C 接口供电」的话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前几年就有博主对老款 Mac mini 进行了魔改,让其体积缩小了 1/3,还能直接通过充电宝供电。

▲左侧为魔改后的 Mac mini Go,可以通过充电宝为其供电. 图片来自:B 站 up 主 @Chrisroom

既然苹果对 Mac mini 的期许是「小形态+高性能」,那大家就总想探寻它的体积下限究竟在哪里,毕竟在掌机一般大小的主机市场里,苹果的性能和体验,应该算是独一份儿的。

我们的这次实验,也正是在满足自己和大家的好奇心,看看那个理想中真正的「移动电脑主机」究竟来了没。

现在结论也很明确:还没来,不过快了。

而苹果这回在官网的乌龙事件,也在无意中暴露了它们的计划。在 Mac mini 上被捕捉的通讯协议包,看似是一种偶然,但其实是从侧面证明了,这台 Mac mini,造的非常苹果。

无论苹果的产品有多少的质疑和槽点,你都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这是一家打着长期主义旗号的企业。它们的许多做法可能不会被理解,不过都是在为未来布局,

2017 年,苹果在 iPhone X 机型上率先采用一体式的 L 形电池,通过新形状的形态优点,有效利用了手机的空间,同时也保持设备的轻薄性和高效能。

▲ 图片来自:iFixit

在 iPhone X 上量产且大批量搭载后,被苹果验证为可行的电池形态方案,直到最新发布的 iPhone 16 系列机型上,仍然延续着这种设计。

两个月前,iPhone 16 系列正式发布,苹果将多年不变的 6GB 运行内存,改为 8GB 标配,全新的 Mac mini 也从 8GB 升级为 16GB,为的是更好地在苹果设备上,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各项功能。

▲ 图片来自:TechCrunch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布会上的功能还没有一个用户完全体验到,国行版的用户甚至还没有见过它的身影。

但长期主义促使苹果要把一些「不可改变」的事项先行,软件和系统的问题可以通过 OTA 升级,但硬件不行,也不现实,所以我们会在某些苹果产品上看到一点相较于以前,更加超前的配置。

即使我们还用不到苹果智能,但更大的运行内存也同时提升了日常的用机体验,后台被杀的次数会进一步降低;即使没什么人会用 Type-C 接口给 Mac mini 充电,但未来的某一天系统支持后,mini 的使用场景又会被脑洞大开的用户,玩出新的花样。

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于苹果而言能增加用户粘性,硬件有足够的冗余空间,用户的换机周期就能再长一点;于用户来说多年前的旧手机还能体验到新功能,并且二手市场的价格也能有足够的保障。

利好双方的产品路线,苹果在做,也希望再多做一点。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我们用一台港版 iPhone,体验到了 iOS 18.1 的完全体

昨天晚上,苹果破天荒地在 0 点前发布了新系统和新产品。
iOS 18.1 正式版推出,写作工具、照片搜索、智能邮件…… 这些新功能,国行版的用户一个都用不了。那它们具体怎么用?到底好不好用?和国产手机的 AI 相比有哪些异同点?一起来看看。

iOS 18.1 正式版终于在昨晚推出,像是写作工具、聪明版 Siri、照片搜索、智能邮件这些 AI 功能,咱们国行版的用户一个都用不了。

虽说明年才会支持中文,不过我们还是在,港版 iPhone 16 Pro 上率先用到了 Apple Intelligence。

苹果智能在 iOS 18.1 上大致可以分成「写作-Siri-照片-邮件」四类 AI 功能。

写作工具没有固定的入口,只要有字的地方就能用。你可以对文字进行「校对」,语法或用词、甚至标点符号的错误它都能帮你指出。

另外,你还可以让苹果智能,帮你「改写」文案风格,用「友好」「专业」「简洁」三种语气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场景。要是你连脑子都不想动,它还能当「代写」。

写作功能还可以概括全文、列出重点 ,或者生成相应的表格。

虽然目前仅支持英文文本,对大部分人的用处不是太大,但咱们转化下思路:这对于那些正在考研、考雅思的朋友来说,简直不要太好用,妥妥的一个阅读写作神器。

写作工具给你改文笔,聪明的 Siri 还能陪你练口语。全新 Siri 不仅有了全新的动效,对话过程也更自然流畅,即使磕磕绊绊地讲话 ,也能 get 到你的意思。

而且你现在能通过各种方式唤醒 Siri。

Siri 的确比以前更聪明了,但不多,那能力不够 GPT 来凑。遇到有难度的问题,屏幕上方会跳出「是否询问 ChatGPT」的选项。

这就像是给国足请了 11 个外援,有一种「我和科比合砍 81 分」的感觉,除了上面这些 iOS 18.1 还有很多藏在角落里的 AI 功能。

全新的相册很难用,但新加入的 AI 消除和智能搜索,还是能消除一点苹果用户的火气的,一键清除的速度挺快,消除背景区别明显的人物或物体,它很拿手,但在很多元素的杂乱背景上,它就有点儿乱来了,主打一个「你就说消没消吧」。

相册现在还能通过关键词和照片里的文字,来搜索指定照片,这对手机里存有海量照片的用户来说,真的好用。

最后一个邮件功能看起来没前面那么智能,但很实用。邮箱会根据邮件内容自动分类整理,最重要的信息会被放在最上面。

邮件顶部还能一键生成摘要,好用是真好用,就是希望之后,能接入微信、飞书等更多的办公软件。

iOS 18.1 上的 AI 功能,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中规中矩,没有惊喜。

比起更新,我更愿意称它为补齐。语音助手、文案改写、AI 消除国产手机早都有了。

虽然 Apple Intelligence 在名字上占了便宜,苹果也在硬件上给 AI 做足了准备,但反而是苹果 AI 本身,好像还没准备好,Genmoji、Image Wand 等生图功能,还要等到下个版本才会推出。

国行版用户今天能用到和 AI 唯一有联系的功能,就只剩通话录音了。不过开启和关闭录音时 对方电话里会有提示音,通话结束后,录音文件会自动生成文字版,保存在备忘录里,很实用,也很尴尬。

关于 iOS 18.1 和苹果智能,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等稍后苹果智能支持中文后,我们也会在第一时间,带来评测体验。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廉价车型明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将普及更多城市

特斯拉的财报会,也是马斯克的故事会。

特斯拉 2024 年第三季度的财报会在凌晨举行,马斯克依旧用那听起来磕磕巴巴、若有所思的表达,构建了他以及特斯拉今后的「宏伟蓝图」。

总得来说,特斯拉的 Q3 战绩不错,起码在纸面数据上,能给投资人和股东一个交代:

第三财季营收 251.8 亿美元,同比增长 8%;
汽车总收入 200.1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
净收入(GAAP)为 21.6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
电动车总交付量 462890 辆,同比增长 6%。

而且,在多项数据上,特斯拉很争气地高于预期,再一次用数据打脸了那些不看好甚至唱衰特斯拉的分析师:第三财季毛利率 19.8%,分析师预期 16.8%; 第三财季经营利润 27.2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19.6 亿美元; 第三财季自由现金流 27.4 亿美元,分析师预期 16.1 亿美元。

▲ 图片来自:Google

这次财报会除了报告战果,展望未来,马斯克还在一问一答中,透露了非常多关于特斯拉与 AI 的消息。

北美电动汽车王

马斯克对上个季度的业务还是很满意的,首先是在整个欧洲汽车行业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特斯拉的订单量在欧洲创下历史交付量纪录;另外就在财报会的前一天,特斯拉全球第 700 万辆电动车正式下线。

特斯拉的第一个 100 万辆用了 12 年,第七个 100 万辆,仅用了 7 个月。

Model 3 和 Model Y 的销量虽有波动,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排行中,一直都处于「遥遥领先」的第一梯队,让马斯克和特斯拉更高兴的是,即使 Cybertruck 在全球推广受阻,但它在三季度已经成了美国第三大畅销的电动车型,仅次于 Model 3 和 Y。

美国卖得最好的前三名电动车,全是特斯拉。

当然,马斯克在总结上个季度的同时,也不忘了画好之后的大饼,趁着这次表现还不错,顺势说出了自己和特斯拉下个季度的目标。

马斯克希望带着特斯拉,在明年把汽车产量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长 20%-30% 左右。这不管对后方的工厂,还是对一线的销售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特斯拉来说,特别是在最大的中国市场,他们除了要闭门造车,更要开眼看同行。不得不承认特斯拉的每一款车,或者说特斯拉这个品牌,就从来没有离开过对比榜单,也没有从卖的最好的车企名单中离开过。

但是竞争愈发激烈的国内市场,到明年的战况只会愈演愈烈,特立独行的特斯拉若想达到 20%-30% 这个目标,要做的准备还有很多。

另外,关于特斯拉的廉价车型,马斯克在这次的财报会上有了更多正面的回应:我们正在开发更便宜的车型。

不过他很快补充说,制造低成本汽车所需的工作量非常高,比起建设一座工厂造出一辆能跑的汽车,从汽车中获得 20% 的成本这件事儿,要比前者困难得多。

虽然困难重重,特斯拉也在这款车型上连续放了好几次鸽子,不过目前整个项目已经在准备阶段,我们有可能会在 2025 年上半年看到这款车。

特斯拉的 AI 大旗,车只是 Play 的一环

特斯拉是一家机器人公司。

这个说法,逐渐从调侃和预言,走向了现实。Q3 提升的除了造车卖车的拿手好戏,还有特斯拉自己的人工智能训练计算能力,第三季度他们的人工智能训练计算能力提高了 75% 以上。

马斯克称,由于目前他你们没有对 AI 训练以及算力的约束,所以,他们将继续扩大对 AI 的训练,提升 AI 的能力,依次来满足 FSD 和 Optimus 的需求。

根据特斯拉的官方数据,到上季度为止,FSD 累计行驶里程超过 20 亿英里。值得一提的是,Optimus 用的 Dojo 超级计算机和 FSD 芯片、摄像头,都和汽车的完全一样,并且还与电动车共用 AI 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拥有了完全 FSD 能力的特斯拉电动车,可以和机器人 Optimus 划等号:都不需要人操控,都需要算力,都有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当然也都饱受争议。

Optimus 在 Cybercab 的发布会上也一同亮相,和现场观众互动问答,成为专业调酒师,甚至和到场嘉宾划拳,马斯克也在今天的财报会上再次提及了这些细节,他认为 Optimus 已经非常像人类了,而且他非常自信地表示:「我们拥有最先进的 AI 机器人。我们更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量产机器人所有所需要素的公司」。

不过,马斯克还是提到了目前在 AI 面前遇到的一些问题。他认为现实世界 AI 的本质与大模型不同,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实时信息,特斯拉的车上有 7-9 个摄像头,因此会每时每刻都在诞生需要处理的新信息。

而难点就在于,汽车需要以非常小的计算能力,来处理这些以千兆为单位产生的字节信息。不过马斯克称,这仍然可以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尽可能地完善机器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就像人开车一样,重复的动作越多,越熟悉,让一些动作和思考成为吸管和潜意识,大脑就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处理其他事情。

而特斯拉也正是通过 XAI 的新业务,对特斯拉电动车、FSD 和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进行了有利补充。虽然也有人在财报会上对 XAI 和特斯拉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但在马斯克看来,AI 和 XAI 对特斯拉有帮助,并将继续对特斯拉有帮助。

有些车企有顶级的设计团队,有些车企有顶级的营销策略,这都是各家的杀手锏,而对于马斯克来说,拥有一个世界级的 AI 团队,是今后特斯拉和其他业务发展的基石。

明年的特斯拉,在待办里多了几项重要安排:

  • 2025 年上半年,实惠经济车型上线;
  • 2025 年内,在美国德州加州将推出打车服务;
  • 2026 年 Cybercab 量产并投入市场。

「画饼大王」马斯克在今天凌晨的信誓旦旦,到底有多少会实现?有多少会跳票?有多少会昙花一现?下个季度我们再来见分晓。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