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粗暴、只收现金:与时代脱节的香港的士司机
态度粗暴、只收现金:与时代脱节的香港的士司机
DAVID PIERSON, BERRY WANG
在香港破旧的太子区一个安静角落里,几名的士司机围绕在他们的红色出租车旁边,空气中弥漫着香烟烟雾和粤语脏话。
那是白班司机把的士交给夜班司机的下午交班时间。下班的司机把大沓的现金交给一名的士代理,这名看上去权力不小的女性负责收取的士租金、安排司机的日程表,还主动建议他们锻炼和戒烟。司机们向她挥手道别。
在这座有700多万人口的城市,也许没有比试图改变的士司机的习惯更困难的事了。香港的士司机往往脾气暴躁,急着接下一个客人,几十年来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反映出长期以来为香港注入活力的快节奏忙碌文化。
但的士司机们正面临着与时俱进的压力。打车者受够了司机的鲁莽驾驶和粗暴对待,而且经常不得不用现金支付车费——这是香港生活中最奇怪的特征之一。这个做法如此之根深蒂固,以至于机场工作人员经常不得不提醒出租车站的游客需要随身携带现金。
政府设法加强对的士司机的管理,既是因为投诉,也是为了振兴旅游业。去年夏天,官员们开展了一场活动,呼吁司机更礼貌。他们还推出了司机违规记分制,对多收费或拒载等不良行为进行追踪,这有可能导致司机被吊销执照。
去年12月初,政府提议,要求所有的计程车在2025年底前安装接受信用卡和数字支付的系统,并在2026年底前安装监控摄像头。
广告
不出所料,许多的士司机反对加强监管的想法。
“你愿意总被监控吗?”75岁、白发稀疏的的士司机刘炳钧(音)说,他只收现金。“政府发号施令太多了。”
抓牢把手
新的管理措施一旦实施,将标志着出租车行业一个时代的终结,长期以来,在香港世界水平的交通系统中,出租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每一天,在香港有数百万人乘坐造型优美的地铁和可靠的双层空调巴士安全地上下班。
相比之下,打车可以说是一种冒险。乘坐香港标志性的四门丰田皇冠舒适型的士,你很可能会遇到一名60岁左右男司机,受到的待遇可以说是“迎接”的反义词,他的仪表盘上放着一排手机,有时是用于GPS导航,更多的时候用于追踪赛马结果。他们从来不与乘客寒暄。一脚把油门踩到底是常见的做法。
然后,随着的士在香港狭窄地出名的街道上飞驰和急转弯,你会本能地抓住座位边上的把手,尽量不从深蓝色的乙烯基座位上掉下来。最后,在到达目的地之前,你得准备好小额钞票和硬币,以免因为下车太慢而激怒司机。
“他们把你送到目的地时,你得赶快下车,”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城市研究的教授何颖说。她和这座城市的许多居民一样,习惯了在的士司机面前小心翼翼。“我不想耽误他们的下个订单。”
对许多的士司机来说,不耐烦和粗鲁是严酷现实的反映:他们在一个收入不断减少的行业勉强维持生计,没有时间浪费在社会礼节上。例如,63岁的司机刘文宏(音)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只为了能多开一会儿车,这样每月才能挣2万港元,在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之一,这种收入只能勉强能维持生计。
“有些乘客太麻烦,”刘文宏说,“麻烦”是粤语,意思是他们给他带来问题和烦恼。“他们动不动抱怨该走哪条路。叫你开快点。”
广告
一个行业的脆弱经济
开出租车曾是个不错的谋生手段。但生意变得越来越难做,中国大陆的经济放缓让情况变得更糟。这座城市难以恢复对游客的吸引力,以前曾经挤满了人的位于狭窄小巷的酒吧和夜总会现在吸引不到多少狂欢者。
甚至在经济下滑之前,一些的士牌照持有者就已在苦苦挣扎。数量受政府限制的士牌照在监管松散的市场上进行交易。十年前的一个投机泡沫曾导致的士牌价涨到每个723万港元,泡沫的破灭使一些车主蒙受了巨大损失。
如今的的士牌价大约只是十年前最高时的三分之二。许多拥有牌照的企业和司机更关心的是收回成本,而不是改善服务。
天诚车行是一家管理司机、提供的士牌照抵押贷款和的士保险的家族企业。公司的第三代成员克里斯·陈(音)47岁,他说,的士牌价高得多时的购买牌照抵押贷款让天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为了减少债务,陈先生需要尽量将的士尽租出去,但他很难找到愿意租车的司机。许多的士司机已上了年纪,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干这种艰苦工作。利润率已经下降,他还说,尤其是近年来保险的费用已几乎翻了一番。尽管Uber在香港处于灰色地带,但也抢走了一些乘客。
“钱越来越难赚,”他说。
广告
司机是这个行业最底层的人,其中大约一半已60出头。许多司机没有足够的钱退休。他们需要每小时挣110港元才能在支付了汽油费和的士租金后达到收支平衡。对他们来说,到手的现金比等上几天才能拿到的电子支付好。
蓝领工作职业化
公众与的士司机的紧张关系表现在相互指责中。政府去年推出礼貌运动后,一名司机曾对电视台记者说,粗鲁的是乘客。
在许多方面,的士司机体现了香港工薪阶层高压力、只提供基本服务的工作文化。他们的生硬态度与随处可见的茶餐厅的服务没什么不同。这种当地的咖啡馆为大众提供鸡蛋三明治、方便面,以及甜腻的奶茶。服务员态度冷淡,但速度很快。
“人们往往会把一次不好的经历记一辈子,”研究过的士行业的退休教授熊永达说。“结果是,公众认为所有的的士司机都不好,但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想谋生。他们不想惹麻烦。”
确实,也有像45岁的乔·冯(音)这样的的士司机,他认为激怒乘客对生意毫无帮助,并且努力适应乘客的需求。
“为什么要吵架?”冯先生说。“我们需要彼此。他们需要打车,我需要挣他们的钱。”
广告
为了尽量多挣钱,冯先生除了为联业车行开的士,还用私家车在Uber接单。他的仪表盘上安装着五部手机。他欢迎电子支付,去年联业在车行所有的士上安装摄像头时,他一点也不感到惊讶。
“我和那些老家伙不一样,”冯先生说,他驾驶的是香港较新款的士,是一款丰田生产的混合动力车,看起来有点像伦敦的出租车与PT Cruiser的杂交。“世界变了。人们需要接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