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余永定: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针对关税壁垒,中国必须加速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转变,而非诉诸于人民币贬值,增加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等措施。

如果今年CPI增速超过2%,应该视作中国取得了克服通缩压力的重大胜利。

国债收益率维持低水平是好事而非坏事。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张玥

2025年4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对等关税”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将对所有进口货品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还将征收更高关税。

受“对等关税”等政策影响,人民币汇率会如何变化?中国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与此同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后,哪些政策工具能发挥出更大效用,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他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长期从事国际金融、中国宏观经济等领域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农健 制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农健 制图

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2025年外汇市场供求关系?

余永定:截至目前,中国经常账户几乎每年都有大量顺差。然而,2015年以来,多个年份的中国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逆差(资本流出>资本流入),其原因大多与中美利差变动,以及不同性质的预期变化有关。

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波动性远高于经常账户的波动性。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就会承受贬值压力。受到关税壁垒影响,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呈现下滑态势,但继续维持顺差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2025年,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状态,人民币将受到升值还是贬值压力主要看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变化。2024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里,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含外债偿还)、直接投资项目可能都是净流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减持调整已经基本结束,近期中国又在各个高科技产业展现出惊艳表现,加之美国股票市场的价值重估,今年的证券投资可能会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25年,中国企业美元债以地产、金融为主)的偿还压力,或将有所缓解,但居民购汇规模还难以预料。

多年以来,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此次美国向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征关税,中国企业的出海浪潮可能会有所衰退。

2025年,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将会大幅减少,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也会减少,但幅度应该小于上年。因此,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压力,应该要大于上一年度,但仍处在正常范围内。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余永定:2019年前后,央行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大致采取了“善意忽视”政策,但并未停止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干预外汇市场。

一直以来,我主张央行应尽量减少干预外汇市场,尽早实现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尽量不加干预的“自由浮动”,企业应自行做好套期保值的准备,不应把规避汇率风险的责任转嫁给央行。

然而,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干扰,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平衡和调节作用遭到了极大破坏。央行可能不得不对外汇进行干预,并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

除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外,央行还可以通过“外汇市场自律机制”,调整远期售汇业务风险准备金率,改变宏观谨慎因子等方法,影响人民币汇率。中国拥有充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5000亿元注资约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

适度宽松的“度”,主要体现在流动性投放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和引起资金空转。

若按照8倍乘数效应进行计算,5000亿元注资约可撬动4万亿元信贷增量。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张玥

3月31日,财政部官网介绍,2025年财政部将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积极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这意味着宏观政策正逐步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2025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相互配合?“择机降准降息”会何时落地?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他曾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货币政策二司,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汇率和利率政策等方面研究。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农健 制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农健 制图

财政扩张、货币宽松

南方周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你看来,货币政策将运用什么工具使“适度宽松”落地?适度宽松的“度”又在哪里?

明明:总量上,择机降准降息。结构工具层面,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优化资源配置。此外,进一步优化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工具。

适度宽松的“度”,主要体现在流动性投放满足实体经济需求的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和引起资金空转。具体来看,预计将基于流动性市场波动情况,OMO(公开市场操作,即央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降准降息如何“择机”?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

降准、降息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选项,以加大宽松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

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变为“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体现了货币政策在目标设定上更加细致和精准。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任编辑:张玥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视觉中国/图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季度例会。会议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样一系列政策信号,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为经济带来怎样的改变?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他长期从事公司金融领域研究。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田轩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择机降准降息”

南方周末:央行表示将择机降准降息,“择机”将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田轩: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或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降准、降息(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选项,以加大宽松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

在时机的选择上,需要平衡内外部经济环境,包括通胀水平、就业状况、房地产、资金空转问题等内部因素,以及资本外流、汇率波动压力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之前已出台政策的效果和累积效应,避免过度宽松引发通胀风险,并避免降息带来的息差缩窄,对银行经营造成过大压力。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

田轩: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在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星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