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腾势 Z 跑车、加长仰望 U8L,王朝海洋概念车,比亚迪来了一场「新车轰炸」

4 月 23 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2025 上海车展)正式开幕。不出所料,比亚迪集团再次包下了大半个展馆,将旗下的四大品牌:比亚迪、仰望、腾势、方程豹并排亮相,而且在首日上午一个接一个地召开各自品牌的上海车展新闻发布会,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一样。

加起来四场发布会的亮点很多,我们按照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时间线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是仰望品牌的新闻发布会。

仰望:销量破万,加长版仰望 U8L 正式亮相

在仰望品牌发布的两年时间内,其实旗下已经形成了覆盖越野、赛道、城市多场景的产品矩阵,产品定位高端豪华,也获得了许多高端消费者的青睐。

所以仰望在上海车展要公布的第一个好消息,就是仰望的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 1 万台,而且当中不乏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名人,对于一个车型价位覆盖 60-100w+ 的品牌来说,确实是一个骄人的成绩。

中国汽车以大为尊的故事还在延续,为了满足高端用户对「真三排」的出行需求,仰望带来了全新的仰望 U8L 车型。很明显,这个「L」的后缀,就代表着这是一款基于现款仰望 U8 的加长版全新车型。

仰望汽车总经理胡晓庆在发布会上表示,仰望 U8 在最初车型规划的时候,内部对它的期待是一台三排 7 座的 SUV。只不过当时的方案难以提供足够的车内空间,无法让二三排的乘客同时获得乘坐的舒适性。最终,仰望 U8 否定了最早提出来的 7 座方案。

「但仰望从来都不敢忘记,仰望车主们对大空间、真三排、够豪华的舒适需求。」

于是,全新的仰望 U8L 采用了 2+2+2 的三排 6 座布局,轴距加长至 3250mm,车长增加到 5400mm。作为对比,去掉备胎的仰望 U8 车长是 5028mm。

虽然本次上海车展我们无法窥见仰望 U8L 的内饰设计,但是从外观来看,此次主要增长的位置集中在车身后端,显然是为了三排座椅布局而留出足够的座舱空间。

车身的外观设计上,仰望 U8L 延续了以「鼎」为灵感的前脸造型设计,并且匹配了更加亮眼的曜石黑与日曜金的双拼色全新车漆。

除此之外,仰望 U8L 还针对针对前保险杠、D 柱能量塔等车身细节做了熏黑简化处理,尾部也取消了备胎及备胎罩,取而代之的是上下对开式的电动尾门设计,以及新款的分体式尾灯。

值得一提的是,仰望 U8L 还新增了由 24K 真金材质打造的「甲骨文黄金车标」选配,前脸 logo、尾部 logo 以及方向盘上的 logo 都可以额外选配黄金车标。

智能化配置方面,仰望 U8L 继续看齐仰望 U8 的「易四方」和「云辇-P」两大核心技术,延续了应急浮水、爆胎稳行、原地掉头等安全能力。并且全系继续标配「天神之眼 A」驾驶辅助三激光版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具备高快领航、城市领航、自动泊车、易四方泊车、下车泊入等能力。

仰望表示,仰望 U8L 将会在 2025 年下半年正式上市与大家见面。

除了仰望 U8L,仰望 U9 碳纤维个性化套件也在本届上海车展首次亮相,包含增强型碳纤维前铲、碳纤维轮毂、碳纤维桶椅等个性化选装项目,同样会在下半年正式开放选装。

比亚迪的第二款「跑车」:腾势 Z 概念跑车亮相,首发搭载云辇-M

虽然去年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这款车型的伪装车曝光了,但直至上海车展我们才能得见它的庐山真面目——腾势 Z 概念跑车。

这款同样带有「概念」后缀的跑车,其实看起来会有点像方程豹 Super 9 概念车,只不过当实车在展台上完成揭幕,就会觉得这款采用硬顶双门设计的纯电跑车,感觉已经非常接近于量产车的样子。

比亚迪全球首席设计师 Wolfgang Josef Egger 表示,腾势 Z 采用了极致纯粹的造型设计,通过量子脉冲前脸、锋光流形腰线、曲率流变尾部等设计,共同实现了空气动力学与功能性设计的融合。

技术方面,腾势 Z 概念跑车还将会首发搭载智能磁流变车身控制系统「云辇-M」,基于磁流变原理,让悬架系统可以做到刚柔并济、调节自如。相较于传统减振器,云辇-M回弹和压缩阻尼双向无级调节,阻尼力建立时间小于10ms,具备响应快、范围广、低噪音等优势。

配合预瞄系统,悬挂就能自适应多种路况,做到「急转有支撑、刹车不点头、颠簸也平稳」。

同步发布的,还有国内首款全栈自研的线控转向系统,基于线控转向技术,腾势 Z 概念跑车装载了全嵌入式折叠方向盘。

在不使用方向盘的时候,方向盘可以折叠收纳在仪表之下,让座舱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并且还可以消除传统转向管柱侵入驾驶舱的隐患,在极端碰撞场景下营造更大救援空间。

当然,目前由腾势品牌独有的「易三方」技术没有缺席,腾势 Z 概念跑车还将成为全球首款搭载易三方的跑车,早前我们在腾势 Z9 GT 上感受到的一系列智能化能力,腾势 Z 应该都能做到。

比亚迪王朝 D 级概念车首秀,海洋网发布五款新车

来到比亚迪展台,王朝网和海洋网都在上海车展上带来了新款概念车型。

首先是 Dynasty-D 王朝 D 级全尺寸概念车,传承并升级了 Loong Face 龙颜美学,前脸设计从宫殿飞檐获取灵感,创造出立体式的飞檐龙须,并且配备了无断点、零间隙的全球最长一体成型贯穿灯,肉眼看起来这套龙颜似乎更加锐利大气,延续了超高的辨识度。

作为一款 D 级全尺寸 SUV 车型,Dynasty-D 的车身侧面也非常修长,带来了简洁的侧裙板设计,并大幅引入了留白的意境,进而配合 23 寸轮毂,营造出大气沉稳的姿态。

Dynasty-D 采用了对开门的车门设计,内饰以故宫庑殿顶的脊线为灵感,将仪表台用脊线来分割,让其如「屋檐」般向外舒展。装饰件大量运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元素,装饰件以敦煌丝路为纽带,将竹木嵌纸、非遗金箔结合,让车内每一个座位入目都是一副流动的山水画卷。

比亚迪表示,未来的 D 级王朝量产车会进入到 40 万级、5.3 米、全尺寸 SUV 市场,满足高端用户全场景出行需求。

比亚迪海洋网也带来了 Ocean-S 概念车,设计理念囊括了生动、多元、自然这三个关键词,用曲线来刻画海洋元素,旨在呈现出未来前沿感官体验的设计风格,这也代表着比亚迪海洋网未来车型的设计趋势。

相较于王朝网的 Dynasty-D,海洋网的 Ocean-S 概念车定位旗舰轿车,车身比例修长,大量引入了简洁流畅的渐消曲面设计,同时也迎合了空气动力学结构的要求,达到了功能和颜值兼具的效果。

内饰方面采用了环抱式座舱,座椅、氛围灯等细节采用仿生学理念设计,依然想要呈现的是海洋意境。

新车方面,比亚迪海洋网带来了海豹 06EV、海豹 06DM-i 旅行版、海狮 06DM-i、海狮 06EV 四款车型。

海狮 06DM-i、海狮 06EV 分别采用第五代 DM 技术和 e 平台 3.0 Evo 打造,作为海狮 IP 旗下的中型 SUV,前脸柔和舒展,双轨大灯采用冷白和暖金两种光源,车尾灯采用了水滴贯穿设计,车身延续了海洋网柔和的线条风格,呈现出圆润柔和的姿态。新车价格区间定在 16-20 万元,预计在今年三季度上市。

作为海豹 IP 旗下的中型纯电轿车,海豹 06EV 基于 e 平台 3.0 Evo 打造,将搭载「天神之眼 C」驾驶辅助三目版以及云辇 C 等多项智能化技术,新车价格区间为 12-15 万元区间,今年二季度上市。

海豹 06DM-i 旅行版采用了旅行车 Touring 的专属车身设计,搭载比亚迪第五代 DM 技术,能够满足日常家用到户外旅行的多种用车情景,面向喜欢旅行车的年轻群体而生,该车价格区间在 12-15 万元,今年二季度上市。

方程豹 583 家族齐聚,钛 3 潮品共创改装大赛启动

可能是因为方程豹钛 3 上市还没有过去太久,所以方程豹在本届上海车展上并未带来新车的相关信息,展台上的发布会主要是举办了「比亚迪全球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去年,比亚迪携手 5 大院校,设置了两大命题面向全球开赛,分别是「万象宇宙」未来汽车造型设计和「3 生万象」方程豹 SUPER 3 车型改装设计。

以下是获奖作品:

本届上海车展,比亚迪以四大品牌接力发布的形式,向全球展示了主流市场的技术下沉到高端领域品牌跃升的立体化布局,也再一次宣告了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规模优势转向了技术引领的阶段,并且势不可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35.98 万元起,新款小鹏 X9 在香港发布,L3 智驾今年落地

舒适,舒适,更舒适。

这是何小鹏在发布会上为 2025 款小鹏 X9 所总结的唯一升级方向。

今晚(4 月 15 日),小鹏全球热爱之夜暨 2025 款小鹏 X9 发布会在香港启德邮轮码头举行。

这并不是中国车企首次选址香港来发布新款 MPV 车型,但对于小鹏汽车来说,除了彰显品牌的国际化布局以外,更暗含着小鹏汽车与香港的不解之缘。

所以,在发布会的开场,何小鹏就解释了选址香港启德码头举行发布会的原因:

2021 年 7 月,这里曾是小鹏汽车上市活动的其中一站,后来小鹏成为了香港「智能电动车第一股」。

相较于伦敦,曼谷,慕尼黑,新加坡,悉尼这些备选地,何小鹏还是认为,香港会是小鹏汽车连结全球市场的重要窗口。

与此同时,香港也是全球 MPV 渗透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23 年 MPV 在港销量占比超过五成),在香港发布,也预示着新款小鹏 X9 有着充足的信心去进入到香港乃至全球的 MPV 市场。

那么 35.98 万元起售的 2025 款小鹏 X9,到底有什么变化?

看似年度改款,实则大幅焕新

在上周的预售发布会上,小鹏汽车再次强调了 X9 是一款为家庭场景而打造的家用纯电 MPV。

家用,则意味着舒适。

从家用舒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小鹏 X9 之后,新款车型带来了 496 项零部件升级,35% 的零部件更新。

首先,「看得见」的升级主要集中在座舱的舒适配置上。

新款小鹏 X9 带来了「全球唯一全系标配过道版零重力太空座椅」,解决了以前「二排中间过道」和「零重力座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用户现在无需再面临二选一的窘境,直接就可以既要二排零重力座椅的躺平舒适,又要中间过道的灵活上车。

而且,这应该也是业界唯一一个在前排有人乘坐时,也能展开零重力座椅的车型。

另一个既要又要的,是二排新增五双 50W 无线快充面板,左右乘员都可以用到扶手位的无线充电面板,而且也配有有线快充的 USB-C 接口。

继续强调「全系标配」的,是一二排座椅均有的通风、加热、按摩。全车所有座椅都标配了加热,并且覆盖至第三排的三个坐垫及靠背。

在聆听了老车主声音之后,新款小鹏 X9 的座椅按摩也特别升级,与权威骨科专家联合研发,实现了行业最大的指压按摩力度。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到,小鹏汽车向许多骨科专家和按摩老师傅请教,发现按摩要按得好,并不是要依靠蛮劲,而是要用上巧劲,新款小鹏 X9 学会的就是这般「巧劲」。只不过何小鹏没有告诉大家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只是诚邀大家到小鹏门店去实车上面坐上一坐,感受感受。

细节之处,新款小鹏 X9 软包覆盖面积增加至 26 平方米,触及二排屏幕边缘、门板和冰箱门板等易磕碰区域,触感柔软且安全性更高。座椅的镀铬按键,采用 iPhone 同款工艺,耐脏耐磨,方便家庭日常清洁。

新款小鹏 X9 也新增了 220V 电源插座,只不过没有放置在冰箱下方的居中位置,而是选择隐藏在右侧门柱下方,在满足用户使用游戏主机、电煮壶、笔记本电脑供电等用电需求以外,还能避免儿童意外接触。

同样是「听劝」,新款小鹏 X9 的主副驾车门也增配了电吸功能,至此,小鹏 X9 的五门均为电吸门。

二排车顶的 21.4 英寸生态娱乐屏也升级了莱茵护眼认证,支持无极电动调节,内置海量生态应用,在海外车型上还会提供诸如 YouTube、Disney+、Apple Music、AppleTV+ 等海外应用。

没有变化,但也值得一提的地方,是新款小鹏 X9 第三排依然支持「一键电动收纳」的功能,一键就能将三排座椅收纳起来,并释放出一个完全纯平的 7.7m² 的后备箱空间,不但可以在这里放置一个超大的双人充气床垫,也可以容纳多达五台自行车,成为成为骑行爱好者们的「母舰」。

考虑到很多 MPV 虽然是一台 7 座车,但很可能 80% 以上的时间都是把它当做一个两座车和四座车来使用。那么第三排的收纳方式和后备箱因此而获得的空间大小,就变成了考量 MPV 够不够好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三排的一键电动收纳功能,无疑能让新款小鹏 X9 继续受到许多家庭用户们的青睐。

当然了,新款小鹏 X9 也有许多升级焕新之处落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为了进一步提升座舱内的静谧性,新款小鹏 X9 投入了超过 5000 万元费用去研发,实现了 58 项静谧升级的优化,针对 84 处噪音点进行了定向处理,最终在 NVH 体验上做到领先于丰田埃尔法。

很明显,面向家用的小鹏 X9,也非常重视「开起来舒服」这件事。

为了让人不会惧怕去驾驶一部「大车」,新款小鹏 X9 标配了主动式后轮转向能力,可以做到最小 5.4m 的转弯半径,无论是在转弯、掉头、泊车等诸多场景里,新款小鹏 X9 都能获得更加灵活的驾控体验。

加上全系标配的「小鹏图灵 AI 智驾」,全系不选装、不订阅、不付费,让新款小鹏 X9 获得了智能驾驶,智能泊车等能力,目的也是让更多的家庭用户们,更喜欢去驾驶这部「大车」。

既然是从家的角度来考量 MPV,那么「安全」就是家庭用户们最看重的地方。基于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健康安全、电池安全、隐私安全的多维度全场景考量,新款小鹏 X9 在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着重升级。

何小鹏表示,新款小鹏 X9 带来行业唯一前后一体式铝压铸车身结构,车身坚若磐石;其主动式后轮转向,也能在湿滑场景下将车身稳定性提升 73%,直行和弯道都能保持稳定;座舱之内,采用了金融级隐私协议守护整车隐私安全,车内摄像头和麦克风默认不收集数据。

继续简化 SKU 和选配,老车主也能付费升级

可能是当年初代小鹏 G9 首发上市时,SKU 过于复杂让小鹏汽车陷入过困境,所以现在新款小鹏 X9 不用再像百万级豪车那样需要盯着冗长的配置单去进行选配,大多数配置都被归类为标配,而后针对电池续航和电机性能进行了版本划分。

  • 长续航 Max 版本售价 35.98 万元,搭载 94.8kWh 电池,CLTC 续航 650KM;
  • 超长续航 Max 版本售价 37.98 万元,搭载 105kWh 电池,CLTC 续航 740KM;
  • 四驱高性能 Max 版本售价 39.98 万元,搭载 105kWh 电池,CLTC 续航 702 KM。

另外还有一个将 18000 元的「座椅升级套装」、8000 元的「轮毂/轮胎升级套装」、 8000 元的「哑光星舰灰车漆」三大选配收归于内的最顶配版本——新款小鹏 X9 星舰版,售价 41.98 万元(搭载 105kWh 电池,CLTC 续航 702 KM)

既然新款不是小改款,而是大改款的话,按照惯例,老车主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小情绪了。好在,小鹏面向老车主们,也带来了「硬件 OTA」 升级,这些升级不但有付费升级的选装项目,也有免费升级的普惠项目。

首先是 2024 款小鹏 X9 所有车主都可以免费获得「静谧性升级套装」;然后也可以选择付费 12000 元,升级至「过道版零重力太空座椅」。

而小鹏 G6、小鹏 G9 也可以付费 1999 元,升级流媒体内后视镜,付费 1599 元升级智能电动遮阳帘。

不知道这些升级,能不能抚平老车主们的「小情绪」?

小鹏 X9 的下一站是欧洲,小鹏年底实现 L3 智驾在中国落地

这场在香港举办的发布会,是小鹏汽车首场面向全球的品牌发布会。小鹏的任务不止是正式发布 2025 款小鹏 X9 这部新车,更是要面向全球再一次介绍自己。

何小鹏在发布会上再次介绍了小鹏正在做的几件事情,包括了图灵 AI 芯片、图灵 AI 智驾、两套电动体系、飞行汽车、AI 机器人以及 AI 汽车。

这些事情都始于小鹏很早之前的 AI 布局,而且在物理世界大模型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将逐步应用到小鹏 AI 汽车和 AI 机器人中。

现阶段,小鹏已经建立起「云-软-硬-芯」的全栈自研体系,并且在会上宣布:「图灵 AI 芯片」将于 2025 年第二季度在中国内地量产上车。

基于此,小鹏汽车也宣布,将在 2025 年底在中国内地率先实现 L3 级智能驾驶落地。这似乎也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将正式从「电动化转型」迈入「智能化主导」的新阶段,AI 智驾或将迎来「iPhone 时刻」。

最后,面向全球市场,小鹏汽车也表示将会全面提速国际化战略,而新款小鹏 X9 的下一站,就是欧洲。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拆掉索尼大楼 8 年后,我们在东京看到了 Sony Park 的完全体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卖企业概念,超级企业卖大楼。

这是一个早年间广泛流传于社交媒体之上的梗,前三句直观地概括了不同层级企业的生存逻辑,最后一句是网友戏谑诺基亚和索尼出售总部大楼以换取资金改善财务状况的实例。

如果你对「索尼百叶窗」还有印象的话,那么你应该还会记得 2017 年的时候,索尼曾将位于日本东京银座的索尼大楼(Sony Building)进行了拆除。

在宣布拆除大楼的同时,索尼还宣布将这座有着 50 年历史大楼的外立面百叶窗,切割下来做成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索尼大厦百叶窗纪念品」并进行售卖。

每一块「索尼大厦纪念百叶窗」都是从索尼大楼的外墙上拆下来,再经由手工一个个地切割成纪念品的尺寸大小,然后镌刻上「Sony Building 1966-2017」的字样。售价 5000 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约合 300 元人民币一块。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问,索尼拆了大楼还要卖建筑垃圾来赚钱?

但事实上,索尼将售卖百叶窗纪念品的收入,全额捐给了日本儿童救助(Save the Children)与索尼共同企划的「儿童灾害紧急复原项目」。

也与「卖大楼」的玩笑相反,索尼拆除索尼大楼的真实原因,并非源于资金周转需求,而是在索尼大楼建成的 50 年之际,索尼集团整体的业务已经步入了更多元化的层次。

于是在新时代谋求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建成于 1966 年的索尼大楼已经难以胜任「产品陈列室」的历史任务,索尼大楼亟需「重生」。

经过 8 年时间两个阶段的建设,银座索尼公园(Ginza Sony Park)在 2025 年 1 月 26 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恰好就是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诞辰 104 周年的纪念日。

在索尼公园正式开放的前几天,爱范儿受邀前往日本东京,提前探访了这一座「索尼打造过最大的产品」。

拆除索尼大楼,索尼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银座建造「公园」?

在到访银座索尼公园之前,这是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

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发布的数据显示,东京银座连续 19 年蝉联日本地价最贵的地段,用寸土寸金来形容银座地段也是一点也不为过。事实上,从 1966 年的日经新闻报道来看,索尼最初选址于此的时候,这块地皮已经是当时日本乃至全世界地价最贵的。

只不过索尼作为一家电子产品制造商,在银座建设 Sony Building 的初衷从来都不是要作为自己的总部办公楼,而是要成为索尼 1959 年在银座数寄屋桥开设的「产品陈列室」的延续,用一座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设计建筑,来成为最能代表、展示索尼一切的综合展厅大楼(Showroom Building)。

▲ Sony Building(1966-2017). 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显然,无论是过往的 Sony Building 还是面前的 Sony Park,其实都是索尼面向全球「索粉」们所提供的一座独具索尼特色的开放空间。

所以,时任索尼总裁的平井一夫在 2016 年重建索尼大楼的项目演示概念书中也表示,「新的索尼大楼」应该是一个新的「索尼信息共享中心」,能够继续作为向全世界传播索尼品牌的枢纽而存在。

简言之,旧的索尼大楼,已经很难去回答「索尼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这个问题,索尼需要「新的地标」来匹配索尼业务生态从硬件制造商向创意娱乐科技巨擘的转变。

▲ 银座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 永野大辅(左);时任索尼总裁平井一夫(右)

尽管当时还未曾确立「新索尼大楼」是以公园的形式来建设,但平井一夫在考虑索尼大楼「重生」的过程里,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邀请」——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进入到这个建筑之中,享受这片「很索尼」的公共空间。

当然,这个打造公共空间的概念其实也源自 Sony Building 本身。

在索尼大楼的设计过程中,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十分认可设计师芦原义信的想法,在面向十字路口的一角留出了 33 平米的开放空间打造为 Sony Square,作为银座花园(Garden of Ginza)对外开放。

在寸土寸金的银座地段留出如此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当时在许多人看来,这都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奢侈举动。

作为开放空间,索尼每年都会顺应时节在此处栽种不同的花(当然也是日本最名贵的花),在夏天还会在此处放置巨大的鱼缸,以「Sony Aquarium」的形式展示来自冲绳美丽海水族馆引进的海水鱼类,让此处变成一个流动开放式水族馆,为夏天的路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所以,索尼选择打造「银座索尼公园」的初衷,就是想要延续 50 年来的「银座花园」概念,并更进一步将其演变为「银座公园」,更加大胆地持续为城市提供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公共空间。

历经 8 年时间的,其实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如果说将一栋六层高的大楼拆除然后重建成一座公园,要耗费长达 8 年的时间,听起来效率并不是很高。但从不走寻常路的索尼,实际上是将重建索尼大楼这个项目看作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实验」。

整个重建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在花费一年时间拆除大楼之后,索尼 2018 年在原址的地皮表面建造了一个街心公众公园 Sony Park,并利用了原来大楼建筑地下四层的空间来设立了艺术展览、潮流商店、游戏厅、啤酒餐吧等多种娱乐空间。

索尼对这个 Sony Park 阶段的定义是一座「不断在变化的公园」,在密密麻麻的银座商都一角,设置了一片开放式的「绿洲」。官方数据显示,在开放运营的四年时间,Sony Park 接待了 854 万游客,还举办了无数的展览和活动。

于是当我来到全新的 Ginza Sony Park 之中,得以与该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对话的时候,我特别好奇,这场实验到底给索尼带来了什么结论,这个过程让索尼从中得到了什么帮助或者启发?

永野大辅听完我的问题,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看起来这个问题早已经过长足的思考,如今也得到了充分的答案。

▲ 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他身后就是原索尼大楼楼顶的霓虹灯 logo

他指出了「三点启发」:不建高楼、开放空间安全性更高、开放场所应该怎样去吸引人。

首先是不建高楼的启发,相较于原来八层楼高的索尼大楼,开放式的街心公园 Sony Park 在地表只有一层,具有更强烈开放氛围的 Sony Park 在实际表现里,是远比以前的索尼大楼要更加吸引过往的游客和市民。

这样的启发也让索尼深刻地认识到,低层的建筑比起高层的建筑要更加吸引游客和市民。于是,当银座建筑物高度被限制在 56 米以内的同时,银座索尼公园更是刻意地将高度设置得更低,大概是这个规则的一半左右。

无论是从远处眺望,还是步入于其中,都让银座索尼公园看起来更加开阔,与周边的高密度建筑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隐约觉得,这跟国画的「留白」意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境。

其次,索尼的第二点启发是「开放空间的安全性更高」。这一点是我此前从未想到过的,永野大辅告诉爱范儿,将建筑物变成开放的形态会让周边街区都变得更加安全。

改建之初,我们担心如果将索尼大楼做成开放空间,安全性是否无法保证,我们该如何应对因开放空间带来的一些隐患,带着这样的忐忑,我们大胆迈出了这一步实验。经过三年的实验,这一举措拿到了满分的反馈,所以银座索尼公园的第一层,将以完全开放的空间面向大家。

▲ 银座索尼公园的第一步. 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第三点,是利用有主题、技术和艺术三元素叠加的创意活动来提高品牌效应。永野大辅认为,场所服务于人,所以过往 4 年的运营一直都在促使索尼去思考,场所活动要如何去吸引人?如何利用场所活动去提高品牌效应?

最终,索尼得出的成功经验,就是以「主题 × 技术 × 艺术」三个元素相乘,从而满足大家来到这个场所的各种需求,无论是短暂地休憩、周末的放松、恋人的漫步、亲子间的互动等等。

正是因为第一阶段的大胆尝试,且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大家看到的新银座索尼主题公园结合了此前的成功经验,开幕后,银座索尼公园将陆续开展展览活动,欢迎市民和游客前来体验。

索尼「最大的产品」,如何诠释索尼?

无论是我初次造访,还是朋友圈中在春节假期路过东京银座的朋友们,都很容易被这座 Ginza Sony Park 抓住眼球。

除了更加低矮开阔的建筑高度,它很直白地将主题混凝土结构展露在外的样子,也与周边临近的繁华大楼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用近乎原始的混凝土外墙,配合刻意降低的建筑物高度,的确能够体现出索尼公园想要作为「城市平台」的地位。

随着脚步走进,索尼公园建筑物的主题视野也拉近了不少,可以看到覆盖在混凝土建筑表面的不锈钢网格状框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索尼公园与繁华闹市之间的松散边界。

索尼公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告诉我们:「当光线从框架的缝隙中射入,就像阳光透过树叶渗透进来一样,会不断地移动和变化。」

当然,除了可以作为功能性外立面,设置一些活动相关的海报或者装置,它也可以在对设施进行扩建的时候,充当类似「脚手架」一样的辅助角色。

在开业前夕,我们可以看到外墙上挂着一句日本人常在回家进门时,就对家人说的「我回来了」。

银座索尼公园还继承了索尼大厦所珍视的独特元素:提供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枢纽」建筑和垂直长廊风格。

正如前文所述,索尼公园的一楼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设计,弱化了公园与城市的界限,内在空旷的中庭位置变成了数寄屋桥十字路口进入的人流的天然容器,可以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自然地进入,然后按照垂直长廊的引导,自由地前往公园建筑的上方或者下方。

作为一栋「面向城市开放」的建筑,索尼公园内部从下至上设置了一条「垂直长廊」,螺旋结构的楼梯和缓坡可以让观众从底部一直往上漫步,弱化了楼层之间的分隔,自然而然地去完成整栋公园的游览。

这条「垂直长廊」的灵感来自于索尼大楼的「花瓣结构」,设计师芦原义信为了有效利用索尼大楼原本不算宽敞的占地面积,绞尽脑汁地以一系列相连的楼层将整栋大楼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条垂直的长廊。参观者可以毫不费力地乘坐电梯上升到建筑顶部,然后随着着螺旋走道逐渐下降到达其他楼层,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整栋建筑的浏览。

相比起只在地上六层建筑建设垂直长廊,全新的银座索尼公园则是从地下三层至地上五层(屋顶平台)都实现了垂直长廊的设计,让整个建筑物的每一个楼层能够通过一条垂直长廊来连接。

对我来说,此前探访过一些银座建筑都需要乘坐电梯前往,单个楼层的浏览范围其实有限,但频繁地转移楼层的话,要么排队乘坐狭窄的手扶电梯,要么花费更长的时间去等待直梯,体验都算不上很好。而索尼公园的楼梯设计,可以让我高效地往来不同的楼层,无形中也提升了在其中游览穿梭的兴致。

在看不见的地底,索尼公园保留了一些旧建筑的痕迹,甚至加固了原来属于索尼大楼的地下室外墙,创建了一个类似于浴桶一样的独立结构。

这种施工方法可以保护整栋建筑物免受银座地下流动的土壤或地下水的压力,同时也能保障重建项目可以获得和之前一样多的公共空间,无需新增更多的地下外墙。索尼也保留了原来的地下入口,与银座站的地下通道相连,也能直接连接到银座最大的地下停车场。

作为新时代索尼的「产品陈列室」,索尼并未打算在银座索尼公园之内塞满索尼的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用户或者市民到来,索尼选择「主题 × 技术 × 艺术」的方式,在此处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进而传递索尼的魅力。

随着银座索尼公园的开幕,索尼将同步设置开园以来的首个展会——「Sony Park 展 2025」。这是一个以索尼集团的六大业务为主题,与 6 组富有个性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创意体验型活动。

受邀参展的 6 组艺术家的创意,将会与不同主题的索尼业务相结合,通过索尼的技术来还原艺术家的创意灵感。整个展会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将会有三位艺术家和展览分别展出。

首批开展的艺术家包括了 YOASOBI、羊文学和 Vaundy。爱范儿作为首批邀请到访银座索尼公园的中国媒体之一,也被特别安排分别体验了这三个展览。

首先是索尼金融与羊文学的展,是以「金融如诗」为题,聚焦在羊文学的两首歌里(其中一首是《More than words》),索尼为此重新打造了一套巨大的水盘光影装置,将歌词与水和光影一起交融。

我留意到在此处,索尼用上了他们引以为傲的 360 临场音效(360 Reality Audio)技术,声音效果非常震撼。

离场的时候,我们还能体验到索尼的触觉技术「Active Slate」,地板传来逼真的震动会让你觉得真的踩在了水道上。

YOASOBI 是和索尼半导体一起办展,以「心跳」为主题,来访者在入场之时会通过索尼的传感器设备,记录一段心率图谱,然后通过 AI 算法生成一个心跳图案。而后步入到投影互动装置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跳图案可以融入到 YOASOBI 《HEART BEAT》这首歌的声画当中。

最后我们走到了地下入口位置的旁边,看到了 Vaundy 与索尼音乐一起举办的「音乐如旅行」展。

他在 B2 区域设置了一个「音乐地层」,Vanudy 在这里放置了 200 首他自己珍藏的宝藏歌曲。观众可以在入场时,领取一个经典的索尼监听耳机(MDR-CD900ST)。

然后带着这个耳机走进展区之内,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歌曲名字以及对应的耳机接口,Vanudy 按照不同的音乐类型进行了区分,包括希望、爱情等等……

你只需要按照分类,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曲名,就可以将耳机的 6.3mm 接口插进相应的歌曲接口,耳机就会自动播放相应的音乐了。个人感觉,这个形式还是相当有趣,可以发现一些在「猜你喜欢」的算法之外,也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曲子。

源自创始人的精神:索尼要做别人未曾做过的事情

浏览完整座银座索尼公园之后,我对索尼的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过去,我们时常会探讨「索尼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皆因索尼的业务在迈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变得相当多元化,看似各行各业都有索尼的身影。

▲ 索尼品川总部大楼内的 Sony Square 一角

比如索尼 A9M3 相机拍下了可能是特朗普一生中最具张力的照片;索尼旗舰电视也是不少大户人家的首选;PlayStation 依然是备受追捧的游戏主机;知名动画作品《鬼灭之刃》是由索尼旗下的子公司 Aniplex 出品;与漫威联合制作的《蜘蛛侠》和《毒液》电影系列也在全球范围内热映……

但与此同时,索尼也这些年也推出过不少被认为是失败的产品,甚至在大好时势下眼睁睁地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最佳风口。在消费者眼中,曾经先进且独具个性的索尼 Xperia 手机,也黯然在中国大陆市场「断档」,更别说熟悉的 VAIO 电脑业务和元老级的锂电池业务也被索尼陆续出售。

但正因这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手段,聚焦更多元化的核心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才让索尼从亏损的困境中突围而出。在 2024 财年,索尼预计将实现本世纪以来最亮眼的业绩表现,旗下的六大板块业务都分别实现了盈利,预计同比增长 11%。华尔街分析师认为,如今转型以创意娱乐为主导的索尼,有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谈及现阶段的企业定位,索尼官方的定义是一家「建立在坚实技术基础上的创意娱乐公司」。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略显抽象的企业定位时,就意识到要全面诠释索尼企业定位并非一件易事,只能通过一些具象的东西来加以理解。

在索尼位于东京品川的总部大楼,有一面索尼历史墙(History Wall),展示了索尼创立以来的重要产品和大事记。当中放置的一个用黄金铸造的小白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 图片来自:kimoto-sbd

1955 年,索尼推出日本首台晶体管收音机 TR-55,虽开创了技术先河,但 3 年后随着晶体管成为主流,被大企业以规模优势超越。彼时评论家讥讽仍算是创业公司的索尼,是「大型企业的实验小白鼠」。

▲ 索尼晶体管收音机 TR-55,图片来自:索尼官网

虽然这个评价引起了当时索尼员工们的愤怒,但面对质疑,索尼创始人之一的井深大却将这一标签转化为精神动力:「开拓新产品若被视作『小白鼠精神』,何尝不是荣耀?」。后来,索尼更是用黄金铸造一个了小白鼠雕塑,既是对嘲讽的回应,亦是对索尼「敢为天下先」价值观的定格,并用以激励后来的索尼员工都要保持「创造未存在之物」的初心。

在这次索尼公园的采访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永野大辅告诉我们:

盛田昭夫作为创始人之一,他给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们想把他的一些想法或者精神世代的传承下去。不管是盛田昭夫先生,还是索尼,一个重要的 DNA 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 摆放在 Sony Park 顶层天台的 AFEELA 原型车

从这个角度来看,放弃可观的地产商业价值转而拥抱城市开放空间的银座索尼公园,其实是索尼「创造未存在之物」的空间载体,它理所应当成为了索尼迄今为止打造过的「最大的产品」——这栋独特的建筑物本身,也在诠释着索尼品牌创办时的初心: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从宣布拆除大楼,到出售大楼百叶窗周边,继而运营街心开放公园作为实验田,直至最终重建银座索尼公园,这长达 8 年的整个过程里,索尼都在践行「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这一点。显然对于索尼来说,坚持做别人从未做过的事情,就是一件最酷的事情。

总体看下来,无论是这个地段,还是这个建筑本身,以及未来这座公园的持续运营,索尼无疑都是需要去倾注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才能一步一步地将银座索尼大楼,变成银座索尼花园,再变成一座银座索尼公园。

▲ 在 Sony Park 遇到了带着 AIBO 机器狗来观展的用户,它的名字是 さくら(樱花)

它与我们之前造访过的 Apple Park 等冠以「Park」之名的办公园区都不同,也超脱于常规意义的企业 Showroom。

从开放性来看,这座 Sony Park 的确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它面向所有人都开放,至于索尼的产品与技术,都隐性地存在于这栋建筑之中,成为场所的一部分,不断更新且持续地服务到访的所有来客。

可以预见,全新的 Ginza Sony Park 能够为银座街区以及周边居民注入更多活力的同时,也能继续吸引全球各地的「索粉」们前来踊跃打卡。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享界 S9 增程版的「三刀流」:砍溢价,立智能,破格局

一款车型,两种动力形式,现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通用招式。

尤其是在高端豪华市场,纯电车型往往用来验证高阶技术和树立口碑,是新能源的「终极答案」;而增程车型可用来降低入门门槛并加速渗透,让对续航和补能方式仍有顾虑的燃油车主们获得一个新选项,消除续航焦虑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诸多优势。

这种「纯电树标杆、增程抢份额」的组合拳,正是 2024 年不少爆款车型所采用的策略,双动力架构一方面既能全面兼顾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借助高压纯电验证三电技术实力,又可通过增程快速摊薄研发成本,为合资豪华燃油车老用户提供了一条迁移路径。

可以预见,2025 年也会有更多的新能源车型,会同步铺开纯电和增程的双动力版本模式。

正如享界 S9,连续 7 个月获得 40 万纯电豪华轿车的销冠,也即将迎来增程版本的上市,3 月 20 日公布的预售价为 31.8 万元起,将于 4 月份正式发布。

当然,全新的享界 S9 增程版,不仅仅是增加了一套增程动力版本这么简单,整体可以说是应时而进,常用常新,再次重塑 30 万元以上级别豪华汽车的市场格局。

十亿重注投入享界 S9 增程版,六大升级入目皆豪华

全新的享界 S9 增程版定位科技豪华旗舰轿车,加注十亿投入,在外观、交互、座舱、驾控、续航、智驾方面带来了六大升级。

在外观升级上,享界 S9 增程版基本沿用了享界 S9 极具辨识度的前脸设计,为了呈现出豪华沉稳的视觉效果,中间位置的贯穿式日间行车灯设计功不可没,日行灯内部采用了棱镜反射设计,通过镭射工艺来还原人间星河的璀璨星空。

享界 S9 增程版也装载了问界 M9 同款的 HUAWEI XPIXEL 百万像素车语智慧大灯,提供了数字照明、智能交互、个性娱乐的多种功能。

首发的「寰宇迎宾灯效」,涵盖了「浩宇星芒」和「星澜幻梦」两种模式,前者如宇宙脉搏般悬耀于天际,光尘似灵跃动,自核心涌出辉芒涟漪,涤荡出浩瀚无垠的能量之海;后者宛如恒星悬轨旋舞,环伺列星阵如天穹仪轨,星尘与星核在维度褶皱间共振,宇宙深空般的浩瀚神秘感随之扑面而来。

还有首创的「交互式迎宾光毯」,当用户走近车辆的时候,智慧大灯将被触发多种主题的互动灯效,包括元气猫爪、发财元宝等等,恰似「步步生花」般随行绽放,满足了情感交互的需要和用户心流的捕获。

为了满足更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享界 S9 增程版也支持自定义迎宾模板,甚至让智慧大灯映射出自定义字句,为营造惊喜时刻而添砖加瓦。例如在情侣纪念日的时候,车主就可以提前在车后备箱藏好一束玫瑰花和礼物,然后通过智慧大灯的文字灯语来引导对方绕到车后去接收惊喜礼物了,想想都觉得充满科技仪式感。

除此之外,享界 S9 增程版的智慧大灯还支持「100英寸户外巨幕投影」,可以在车机大屏通过三指上滑直接流传到车外投影,轻松打造露天电影院。值得一提的是,享界 S9 增程版还首发「节奏光剑体感游戏」,在车外就可以直接通过投影大灯来畅玩体感游戏,堪称是带娃娱乐神器了。

享界 S9 增程版新增的「浩宇蓝」配色,灵感源于浩瀚宇宙的一抹蓝,呈现出深邃且静谧的效果。它与灵感同样取自浩瀚宇宙的「寰宇红」、「鎏金黑」、「深空灰」等配色,共同组成享界 S9 寰宇色系。

每一种寰宇色系车漆,均历经 119 道工序喷涂而成,最终让高亮清漆在车身表面呈现出透亮如水,浑厚圆润的质感。

为了满足用户对轮毂更多元化的个性需求,享界 S9 增程版新增 20 英寸多幅舒享轮毂,进一步提升风阻、NVH、舒适性表现;另外还提供了 20 英寸双十幅轮毂、21 英寸星辉锻铣轮毂供用户选配。

在内饰升级上,享界 S9 增程版座舱后排的依然配备了轿车当中非常罕见的零重力座椅,更加耀眼的配置升级,则在于全新的「激光巨幕投影系统 2.0」,带来 1080P 的电影画质,配合电动隐私遮阳帘和华为悦彰卓越系列音响,观影体验基本媲美巨幕影院。

除了全屏观影的状态,享界 S9 增程版还新增了「后排悬浮窗」的功能,可以让幕布展开四分之一,让投影画面展示「悬浮窗」的大小,在行车时悬浮显示时间、导航、音乐等信息,并且在后排乘员使用 K 歌功能的时候,悬浮幕布也能直接显示 K 歌歌词。

在官宣增程版上新的同时,享界表示将为纯电车主提供可选的原厂硬件升级方案,同时将继续 OTA 升级软件特性,回扣了「常用常新」的承诺。

远途无忧的千里续航,还有领先一代的华为智驾

全新享界 S9 增程版十亿投入所带来的升级技能点,还点在了续航和智能驾驶方面。

享界 S9 增程版搭载了华为雪鸮智能增程系统,在纯电模式下,其 CLTC 纯电最高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365km,按照上下班 30 公里的通勤里程来说,基本可以在一周一充的频率下满足城区通勤上下班的所需。

选用油电混合模式时,其 CLTC 综合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1355km,超过一千公里的综合续航也就是意味着,享界 S9 增程版可以满足长途远行的说走就走。而且可油可电的增程系统,不但比传统燃油车更加节能,而且还能跑得更远。

相较于传统的豪华燃油车型,享界 S9 增程版还具备新能源车型的优点,可以实现动力足,超静谧、油耗低的「不可能三角」,加上一系列针对静音增程发电的智能算法和降噪设计,享界 S9 增程版车内的 NVH 表现非常静谧,基本抹平了增程和纯电在体验上的差距。

享界 S9 增程版的驾控体验也获得了全面升级,搭载了最新的「华为途灵平台」,不但为乘员带来了「晕车舒缓」功能,而且经过德系大师调校之后,享界 S9 增程版在「好坐」的基础上也固化了「好开」印象标签,针对转向、制动、过弯都有智能协同,在不同的驾况下都能够在操控与舒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从容应对各种路面变化。

诚然,大多数人对鸿蒙智行当中的「智」字,第一印象都落在了高阶智驾的身上。

享界 S9 增程版首批搭载了华为 ADS 3.3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全车升级搭载了 4 颗激光雷达,在原有的 192 线激光雷达的基础上,额外在车身两侧和尾端增加了 3 颗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结合全向立体融合感知度系统,带来超远距离、超高精度、全场景、全天候的全向安全智驾体验。

得益于四颗激光雷达的多模态立体融合感知协同,享界 S9 增程版的端到端智驾表现得更加类人,智驾决策有望变得更加果断、准确,让有口皆碑的华为智驾,继续保持在领先位置。而且享界 S9 增程版也为后续的华为 ADS 智驾能力再升级,预设了算力和硬件冗余,为持续更新做好了准备。

智慧泊车功能也获得了升级,享界 S9 增程版首发「隔空召唤」的功能,当车辆停在较窄的车位时,车主可以直接通过手势来召唤车辆自行泊出,全程不用再掏出手机操作,更加符合车主日常使用的便捷需求。

预售价 31.8 万元起,享界 S9 增程版将重塑豪车市场格局

在过去的 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首次实现了年度销量超过了 1000 万辆的里程碑,7 月单月市场渗透率更是历史性突破 50%,提前 11 年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预设目标。

具体来说,新能源汽车的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0.9%,较 2023 年提高 9.3 个百分点。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 60%,较 2023 年下降 10.4 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 40%,较 2023 年提高 10.4 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插混车型,尤其是增程式车型的迅速增长,成为了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

落实到豪华轿车的市场需求来说,此前以德系 BBA 为代表的合资豪华品牌,总是以百年品牌叙事来固化用户认知,促使消费者将将「豪华」与「LOGO 溢价」划等号。

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中国汽车市场在短短 4 年间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车企强势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产业链、资源和技术上取得了全方位的领先身位。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的用车逻辑和需求都发生了转变,消费者对豪华的认知也从原来的「认标」转而「认技术」和「认体验」。J.D. Power 调研显示,30 岁以下豪华车潜在用户中,62% 认为「智能科技配置」是购车决策的首要因素,而仅有 28% 将「品牌历史」列为关键考量。

也就是说,如今大量消费者都在寻求豪华增程轿车的更优选项,以替代以往仅有 56E 的豪华轿车选项。

诞生于智能新时代的享界,也顺应了汽车强国的发展趋势,用科技创新的方式,重新诠释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豪华主义」。作为鸿蒙智行旗下首款旗舰轿车,享界 S9 增程版也获得了华为赋能的旗舰黑科技,带来更全面、更智能化、更奢享的出行新体验。

这样的智能化,不但体现在隔空召唤和智慧大灯等黑科技能力,更体现在四激光雷达加持下的华为 ADS 3.3 智驾解决方案,以及华为雪鸮智能静音增程系统等科技实力之上。

在 30 万元以上级别,享界 S9 增程版能够以 365km(CLTC)的纯电续航覆盖 90% 的日常通勤,在以综合续航 1355km(CLTC)的表现超越同级燃油车型,加之媲美纯电车型 NVH 的静音增程器表现,从而实现大众消费者所期盼的 「零焦虑电动体验+燃油便利性」 的「既要又要式」兼容,直接击穿传统豪车「油电对立」的割裂逻辑。

至此,获得增程动力选项之后的享界 S9,正以更具竞争力的定价,以及远超 30 万元档位的配置期许,率先成为 30 万元级至强科技豪华轿车,用自己的方式来让智能豪华迈入新的「觉醒时代」。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为什么有人喜欢不断地买充电头?

如果你上网冲浪比较频繁,恰好也关注了不少数码博主的话,那么你应该有在微博看到过一个多年来被反复提及的热梗:

「中年男人有三大爱好:充电头、NAS、软路由。」

相较于沉迷文玩、手串、钓鱼,沉迷于购买和收藏充电头这个爱好,似乎听起来会比较令人匪夷所思。

▲ 经典包浆梗图

到底,是哪些人在不断地购买充电头?

噢……原来是我。

虽说现代人每天都需要给手机电脑耳机等一大堆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充电头本身就是一个刚需产品。

但充电头本身仅作为数码设备的一个周边产品,以往都被视为是「配角」的存在。直到近年来业态蓬勃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充电头也迭代得更加多元化,才得以成为难以忽视的「主角」产品。

就连胡彦斌作客 Papi 酱最新的访谈节目时,也特意展示了他常用的几款充电头,以及一根较粗的 240W USB-C 充电线。他还向观众简单地科普了一下:​想要获得快充,不但要选大功率充电头,也需要匹配支持大功率的充电线。

最近,爱范儿与微博数码一起回溯了近年来数码领域的充电头趋势——从 20W 迷你充到 140W 的桌面充电站,充电头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不但已经升级到 NEXT LEVEL 的存在,更是成为了互联网中年男性的赛博手串、数码爱好者们争相拥有的「新型手办」

我们也意识到,这看似是一种小众爱好,但其实背后涉及了技术需求、心理满足、消费趋势等多种因素。对于普遍的消费者来说,其实充电时也存在着许多隐性的痛点。

缘起环保:iPhone 12 开始苹果不再附送充电头,用户只能自己买

五年过去了,这时候再次肯定地说一句「iPhone 12 系列奠定了后续几年的 iPhone 设计」,应该不会再有任何质疑的声音了。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外观设计用上了纯平直屏和直边的金属中框,Pro 款的后置三摄排列方式也延续至今。而在设计之外,更隐性的传承,可能是在于 MagSafe 磁吸充电和「不再随包装附送充电头」的铁律。

前者,带动了一整个 MagSafe 磁吸生态周边市场;后者,让第三方充电头市场再次迎来一波蓬勃发展。

自 iPhone 12 系列开始,苹果以环保为理由,直接取消了 iPhone 包装盒内的充电器配件,顺应改用了更加小巧扁平化的包装,包装盒内除了手机就只剩下一根数据线和一枚金属卡针。

在 iPhone 12 发布之后,尽管伴随着消费者纷纷质疑的声音,但三星和小米都选择了跟进,均取消了包装盒内充电头的附送。只不过雷军想要做一个「实验」,于是在小米 11 发布的时候尝试「轻装上阵」,取消了包装内的充电头甚至是数据线。

但既然是实验,小米依然为消费者提供了二选一的权利:带充电套装的版本一样价格。从后续小米 12 系列重新附送充电头的举动里应该可以下定论,消费者依然选择配有充电头的版本。

最终,唯有三星坚持与苹果一样,不附送充电头至今。

时至今日,大多数 iPhone 和三星用户们,在面对设备迭代而带来的充电功率提升时,就不得不去选择更大功率的三方充电头产品。

虽说苹果不再为 iPhone 附送充电头的举措,一直都是用户吐槽的对象。但若然要从好的方面来看,苹果这一举动确实为第三方充电器厂商创造了发展机会,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也促使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非原厂的多样化充电产品。

协议碎片:充电头越买越多,皆因充电协议碎片化日益严重

显然,Android 手机,尤其是旗舰 Android 手机,现阶段都难以直接抛弃原装充电头。皆因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充电头,即便有着相同的 USB-C 接口,但其所兼容的充电协议往往也各不相同。

一方面,设备和充电头之间,需要互相识别充电协议,双方「握手」成功,才能够进行充电。

而另一方面,不少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独家」的私有快充协议,电流电压和功率都存在差异,彼此互不兼容。

▲ 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com

要捋清各个安卓手机厂商的快充协议,就像是一群武林高手在华山论剑,每个门派的功夫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私有快充协议。

正因为私有协议具有排他性,甚少对外开放,所以有很多手机都必须使用官方充电器,才能够实现高功率的快速充电。

除了比较通用的 USB Power Delivery(PD),市面上比较活跃的协议还有高通的 Quick Charge(QC)、联发科 MTK PE、华为 FCP 和 SCP、OPPO SuperVOOC、vivo FlashCharge、小米 ChargeTurbo、三星 AFC、 融合快充 UFCS 等等协议。

尽管 USB-IF(USB 开发者论坛)有心力挽狂澜,将最高 100W USB-C PD 充电的功率上限一口气提升至 240W,带有 PPS (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 可编程电源)的规范也能够涵盖市面上主流的快充协议,但智能手机革新的速度之快,远超 USB-IF 制定标准的速度。

▲ iQOO 5 Pro 的 120W 充电器,个头不小

很久之前,许多安卓厂商私有协议的功率,纷纷越过了 100W 的限制,几年前发布的小米 10 Ultra 就已经可以实现 120W 快充,realme 也将快充功率提升至 240W,甚至在概念试产机上配备了 320W 快充技术。

有不止一家厂商在接受爱范儿的采访时都提到过相近的观点:为了满足用户对高速充电的需求,私有协议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且在公有协议上进行投入,产出的性价比和速度都不够高。

所以,即便 Google 力推 PD 充电成为 Android 设备的标配,但目前来看也仅仅是齐齐换上了 USB-C 接口,然后兼容了较低功率的 PD 档位,满足了握上手能充上电的需求。若是用户想要以更高的功率来充电,就不得不选择兼容设备快充协议的充电头以及专用的线缆了。

只要私有协议快充仍然对充电器材有兼容性要求,那么用户就不可能在每次充电时,都能享受到最有效率、最高速的充电流程——也就是说,快充再快,都仍然是局限的。

也正因为「私有充电协议壁垒」的存在,消费者不得不为了更高的充电效率,而为每台设备单独配备充电器,尤其是那些同时使用多个不同品牌的设备用户,不得不多买几个充电头,分别对应不同设备所需要的不同私有快充协议。

所幸的是,随着 SDC 软控充电器(Software Defined Charger)的出现,诸如 AI 小电拼 Pro & Ultra 这样的充电产品,已经可以实现 OTA 更新充电协议,不但兼容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公版充电协议,还能直接写入机内芯片做到常用常新。就像近期,制糖工厂也更新实现了 PPS 开关和双档位 PPS 的功能。

可以预见,未来通过软件定义的 SDC 充电器也会迎来一轮产业升级与普及,至于充电协议的大一统,可能要依靠充电头本身具备丰富的协议兼容能力和 OTA 升级的能力才能够实现了。

功率剧增:既要小体积,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得益于氮化镓(GaN)技术的普及,充电头在体积缩小的同时,也实现了功率的大幅提升。

例如,100W 氮化镓充电器的体积仅相当于传统充电头的一半,却能直接支持笔记本电脑等高功率设备的充电。而且 USB PD 3.1 协议已支持 28V/5A 扩展档位,140W 可以轻松地为 16 英寸 MacBook Pro (Apple Silicon)满载输出。

既然功率提升了,那么充电器也能提供更多的接口,去支持更多的设备同时充电。尤其是在差旅途中,只需要带一个多接口的 GaN 充电器,就能够满足旅途中多设备的充电需求,轻便携带之余,也能减少插座的占用。

▲ 多年前的差旅经常苦于找不到足够的插座 & 充电接口

原本,业界主流的 2C1A (2×USB-C+1×USB-A)多口充电器,现在已经拓展至诸如 AI 小电拼这样的 4C1A(4×USB-C+1×USB-A) 输出,而且每个接口都能支持动态功率响应, 通过 AI 自由流来实时分配功率。

于是「既要又要」的用户需求定律,在充电头产品领域就可以总结为:既要小体积,也要大功率,更要多接口。

这种技术升级,某种程度上激发了用户对「更小、更快、更强」设备的追逐,甚至形成「参数党」的圈子文化,也满足了设备端迭代升级之后对充电功率的升级需求。

说实话,谁不想拥有一个「一即是全」的充电头呢?

设计多元:中年男性减速带,不同场景会选择不同样式的充电头

正如一年有四季,每个季度要穿着的衣物都需应时而变,按不同的天气和气温,以及不同的场合,换上符合时宜的得体衣服。所以,面对居家、差旅、办公等不同场景时,用户对充电头的需求各异。

有着「中年男性减速带」之称的充电头类别,其实也有着数量众多、不同形态、不同设计的充电头产品可选。一些数码极客们,也会按照日常随身、短期旅行、海外出行等情景来购买不同的充电头产品。

▲ 图片来自 @馮偉文

可以看到,充电头在 GaN 的加持下,形态可以发生显著变化,小巧如方糖,也可模拟经典的麦金塔电脑外观,甚至再充电器上附加显示屏和 RGB 灯效,也有外壳用上亚克力透明材质的。

▲ 图片来自 @源点Yd

另一方面,也有充电器基于实用性考量,实现了「墙插不掉」的设计,甚至在充电头里加入了移动电源的功能。

针对桌面多设备而且大功率的要求,也有号称「充电站」的大功率 GaN 产品,一次提供超过 4 个 USB-C 接口,并且总功率超过 240W,单接口最高 140W 的表现能够满足一个桌面同时充两台笔记本电脑的高阶需求。

更有一步到位使用可拼拆设计的小电拼,用前端 4C1A GaN 氮化镓充电头,加上后端两个 AC 插座的设计,来满足家旅双栖全能充的需求,在家用和在外用都能够轻松切换,应对自如。

当然,能够促使充电头爱好者们越买越多充电头,快速形成收藏文化的前提,依然是入门价格相对亲民。

相较于汽车、电脑、手机等大件消费品,充电头作为相对低价消费品,在一定的经济压力下成为「小确幸」的载体;相较于渔具、茶具等高价爱好,小巧的 GaN 充电头只需要花费几十元的成本,就能给你提供即时满足感,其带来的供电体验也能直击「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属于男性「口红效应」的经济选择。

仔细想想,陆续购入的充电头虽然数量不少,但是花费下来的价格好像比上学时候买的手办和模型,要便宜许多。

未来期望:不被忽视的充电头,也理应无限更新

总的来说,玩充电头,既是技术需求驱动的实用行为,也是心理满足与社会文化交织的体现。

从解决兼容性问题到追求极客参数,从低价消费的「口红效应」到中年男性的「数码代偿」,不断升级迭代的多元化充电头的的确确正在成为人们的「新型手办」,也是现代消费方式当中,理性与感性复杂互动之后的结果体现之一。

以往,没有过多存在感的充电器,总是千篇一律没有特点;如今,充电器顺应时势,优化了体积和充电效率,更是在颜值和交互上雕琢不少细节设计。

▲ 图片来自 @老贾是我了

这就像博主@老贾是我了 在微博话题里分享的观点那样:

好的充电器或许就是这样,在不经意间给生活加点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家居的一分子,幸福感自然来得也就如此简单。

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快充技术标准化(如 USB PD 3.1)和「真正」的环保趋势(可 OTA 更新快充协议),充电头的收藏文化将会逐渐转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