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读书笔记】UX for Business

最近看了一本名为 UX for Business 的书,这本书主要在讲设计师如何做有价值的事情。让我们跳出设计画板,在更高的层面理解日常工作。理解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到极致。但个人认为作者写得有些口语化,且不必要的内容重复过多。很多地方讲得比较浅,没有太多案例,推荐指数3颗星吧。

VDP 框架

作者强力推荐了 “VDP 框架” 来确保我们时刻在做正确、有效且对公司有价值的事情。

V for Value 价值

当你的设计同时满足了用户和公司的需求,你就在创造价值。

作者将用户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效率类需求(Efficiency),另一类是娱乐类需求(Entertainment)。当设计师在面对效率优先的场景时,需要帮助用户用更少的时间、精力和钱来做事情,而不是更多。总的来说,就是让用户用更少的成本完成一件事。

举个例子:在烘培店里,如果一个新的烘培配方可以让烘培师用更少的鸡蛋做到和以前一样好吃,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的配方设计。

聚焦能为用户/公司创造价值的地方:新增、购买、下载等流程。

D for Diagnosis 分析

指的是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问题,确保我们在做正确的事。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做从设计分析到实施方案的思路。

1.了解背景

作者指出 UX 设计师的工作实际上是基于当前的信息和限制(如:业务指标、用户诉求、产品目标、、问题反馈、时间/资源限制等等)来产出解决方案来改进产品。

就像医生在看病时,会问病人有什么症状、有什么感觉、最近吃过什么、有没有对什么过敏等等,通过多种角度来下结论。

UX 设计师也要通过类似的方式来设计,想做出一个好的方案,就需要更多的信息。5W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 Who:用户是谁?他们的特征和需求是什么?
  • When:什么时候会有这个问题?
  • Where:在哪里会遇到这个问题?
  • What:能解决什么问题?
  • Why:为什么用户需要它?

2.发掘+分析问题

有时候我们收到一些产品体验的反馈,这可能只是一个问题的表象,仅仅解决它只是在打补丁,没有从根源性解决问题。

某个新功能的使用情况不理想,可能并非是该功能设计得不好,而是在上一层的漏斗出现问题。所以想要挖掘到深层次的根源问题,需要通过在多个问题之间来回推敲。

收集足够多的问题,为下一步做准备

3.找到问题共同点

将同类的问题归类好,利用前面的 5W 分析,比如将属于同一个 When 的问题归在一类,同一个 Who 的问题在另一类。

这种做法有时候会让我们不仅仅在做当前需求,还能帮助我们发掘到其他带改进的点。

4.规划改进问题

这一步就是将我们观察、收集到的信息转化为行动了。

前几步我们列出了问题的表象,并将其分类。这一步需要去思考什么引发了这一连串有关联性问题。比如一个页面的 Like 按钮点击量很少,但用户反馈中他们都很喜欢这里的内容,那我们就会假设是 Like 按钮做得不够明显,解决方案随之而来。

我们会进行不止一次的假设,按照可能性的高低来按顺序尝试解决方案。

5.验证结果

最后,将我们觉得可行的解决方案推进上线,基于效果决定是在当前解决方案下改进,还是换一个解决思路,甚至收集更多信息后再次进行设计。

P for Probability 可能性

利用 “可能性” 来优化设计,将价值最大化。作者通过分享了以下观点来阐述可能性在设计中的应用。

1.越靠前、越明显的内容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一组选项,第一个选项通常来说都是更大概率被选择的。所以,把重要的、能创造价值的内容做得更靠前和明显;

2.事情是线性发展的。你不能在完成第一件事之前完成第二件事,就好比我们在浏览一个导航的时候,如果我们找到了可能合适的跳转入口,我们就会直接点击,不会尝试去看后面的内容了;

3.用户在准备好做决定时才会去做决定。就好比电商场景,用户都会在足够了解产品之后,才决定是否购买,那么“购买”按钮通常就不会是页面上的第一个元素。

4.默认值能影响可能性。默认的值通常是最多人进行选择的,所以要思考怎么设计默认值才能提高用户使用效率,或者对公司有价值。

为内部系统做设计

为公司的内部系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我们的用户不会流失。因为公司的雇员必须按照公司要求用某个系统完成工作,比如登记工作任务的工单系统、用于请假、报销的 OA 系统等等。

我们不需要考虑所谓的参与度、忠诚度,所以在用户价值/公司价值的取舍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倾向公司价值。

内部系统对效率的关注度会更高,因为不需要靠这个产品来赚钱。找到流程中的障碍并解决,是内部工具设计师的关键能力。

提升效率不光是对使用内部工具的员工有益,对公司的降低成本这种目标也是有价值的。高效率的工具可以让公司少雇佣一些雇员,帮助公司减少人力成本。作者甚至提到,如果内部工具能让小团队的生产效率提升得足够多,小公司也能和大公司竞争。

为商业化 SaaS 产品做设计

本书中提到一类产品属于 Sales-Driven 销售导向产品,对应到国内常用术语应该叫做商业化 SaaS 产品。

通常来说,做 SaaS 业务的公司通过卖这些获得收入:

  1. 席位:使用该产品的人数;
  2. 数据:使用服务的次数;
  3. 功能/模块:使用更强大功能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清楚自己所负责的 SaaS 产品的收入来源,为公司所出售的服务进行设计。

共鸣片段

To improve conversion (i.e., get more people to finish your flow), think about everything you request from the user like a cost. Every question is a cost. Every minute is a cost

流程优化时,尝试将用户的每一步操作成本降到最低。鼠标移动、点击、鼠标滚轮、视线移动等等,都是操作成本。作者还提到一个观点,可以从最后一步开始优化,从后往前改进。因为在最后一步才导致转化失败会显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徒劳。

UX is not what you do in Figma or a ticket in agile planning or the contrast of your button labels.
UX is a general process of designing things for humans.

我认为 UX 设计并不仅是 Figma 里一个个连接起来的页面,这只是表达清楚了页面/功能之间的跳转逻辑。UX 设计师是在为用户进行工作,需考虑到用户在流程中的使用所有体验,包括:

  • 浏览页面过程中的体验,比如信息层级设计,内容排版策略(例:恰当地设定文本换行规则);
  • 用户行为与系统交互中的体验,比如在进行增删改查时的功能引导、交互逻辑、操作反馈(例:校验表单的时机)、使用帮助、边缘场景闭环体验等;
  • 利用原生浏览器能力进行体验极致化,比如设置给 “版本号” 或 “错误代码” 的字段设置 user-select: all; 用户需要复制时,右键到文字区域就能自动全选该文本块,省去用鼠标框选的步骤;
  • 等等…

所以有时候做 “体验设计” 并不是在 Figma 里画图(这只是其中一种传达解决方案的形式),而是要提供一切能改进用户体验所需要的智慧结晶。

Design is a process, but not just a one-time process. We iterate!

设计是一个迭代过程,前面提到设计师是基于当前已知的信息和限制来提供解决方案。但世界上很多事情每天都在改变,产品目标会变,用户诉求会变,公司战略会变等等,所以每次迭代都是基于新的已知的信息进行改进。

Most importantly, what is the one thing the users should achieve on this page, if they only do one thing?

这句话提醒设计师,时刻将目标记在心头。当设计方案有陷入“既要又要”、“没有重点” 的困境时,拷问自己:在这个场景中,用户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将最重要的事情做好。

sometimes the best design solutions require the designers and developers to do more work so users can do less.

这个深有同感,设计师和开发者费很大劲儿做出来的迭代,有时候只是帮助用户将使用流程更简化。

结语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改进的地方很多。但我会坚持阅读,纯粹觉得阅读能让我在这浮躁的社会,所谓的快节奏环境里慢下来。

“网络读书会” 的一些思路和方案

想弄一个长期的、朋友们一起读书的小组。大家对书中的文字,进行高亮或评论,并且围绕评论进一步讨论。

对于读书平台而言,这应该是很容易实现的功能。很多平台都有类似的功能:Amazon、微信……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原因很简单:首先,参加讨论的每个人,都先要在那个平台上买书。这就会涉及到金钱上的压力;大家也不想被平台渐渐捆绑住;以及,如果讨论的内容敏感,在某些平台,是很危险的事。

于是,有什么方法,可以不依托于大的平台,就能实现读书会的功能?以及,无须讳言,很多时候大家读的都是盗版电子书,读盗版是否也可以享受一起读书的乐趣?

虽然我们想要构建一个公开的、适合更多人的平台,但最终并没有特别完美的方案。考虑到的很多方案,其实更适合少数人的内部读书活动;所以,在这里把这些思路介绍一二,如果大家觉得合适,可以自行去拉小群,不用管我们 ^^


需要考虑的问题

  • 读书会的规模。人数的多少,彼此是否熟识。其相应的方案,会有很大不同,后面详细讲;
  • 私密性:是否需要匿名?是否能够匿名?
  • 小组的准入机制、成员管理、对评论的管理;
  • 是否会构成对盗版书的传播?如何把握其中程度?会不会因此导致使用的平台被举报?
  • 书评和讨论的内容,能否长期留存?能否导出?平台崩了能否迁移?
  • 如何应对恶意攻击?
  • 是否要依赖 vps 自建?或者其它技术门槛?
  • 能否跨平台:电脑、手机、平板……
  • 是否要翻墙?

不同的人数规模

  1. 小圈子,互相熟识
    • Google Doc 基本就够用了
  2. 中等规模,会通过邀请链接,加入陌生网友,内容不向小组外公开
    • 准入机制
    • 成员管理
    • 成员之间的身份如何保密?
  3. 大规模,不需要准入机制,任何人都能评论
    • 如何应对恶意攻击、垃圾评论?
    • 管理员的身份如何保密?
    • 书籍内容如何恰当地发布?

书如何生成?

首先,目前的各种方案,只适用于文本编码形式的书;对扫描版的书做评论要复杂很多,暂时不考虑。

大多数书以 .epub 的形式被获取,在不同方案中,被转换成 .pdf .docx .html 的形式。用 Calibre 可以很容易把 .epub 转换成 .docx 和 .pdf,后者需要事先考虑页面大小、字体、边距……以方便多数人的阅读习惯。

生成的 .docx 可以直接导入 Google Doc 之类的在线文档;导入 wordpress 的话,可以使用 Mammoth .docx converter 之类的插件。


目前的三种方案

方案 1. Google Docs

演示页面

使用 Google Docs 的「建议编辑」模式(View – Mode – Suggesting),就可以把文章变成可以让协作者随意高亮评论的模式。可以只邀请指定的人编辑;也可以让任何人通过文章链接,成为 Commenter。

  • 适合小圈子,人多了存在误操作和恶意攻击的风险;
  • 允许匿名评论;
  • 可以把带评论的文档导出到本地。

有类似功能的协作编辑平台有很多,CryptPad 也很推荐。国内也有很多这种平台,但如果评论的内容比较敏感,还需要谨慎使用。

方案 2. hypothes.is

hypothes.is 是一个,小组内部一起阅读讨论学术文献的网站,用户需要注册账号,在 chrome 浏览器安装插件后,可以对任何网页或 PDF 进行评论和讨论。

  • PDF 的演示】,需要安装 chrome 插件 才能看到评论;
    • PDF 的亮点在于,是通过文件本身的 id,在 hypothes.is 系统中定位的。于是,即使 pdf 所在的网址改变,甚至把 pdf 存到本地再拖进浏览器,都可以进行评论同步;
  • 网页版的演示】,手动嵌入 js 文件,可以不用专门安装浏览器插件。

评论的可见性,有三种模式:

  • private,仅自己可见;
  • public,公开可见,——注意,这里不仅仅指评论本身公开,而且,任何人点进你的用户页面,可以看到你都在哪些网页留下了公开评论;
  • group,只有通过邀请链接加入小组的用户,才能看到并参与评论。但是,这个小组功能做的很简陋,作为社交网络的话,缺乏很多基本功能:
    • 组长没有任何权限,不能踢人,不能删评论,不能解散小组;
    • 邀请链接是唯一的,不能更改,——也就是说,任何知道这个链接的人,都可以进来胡乱留言,大家无法强制他离开;大概也没有举报封号机制;
    • 用户不能把自己的评论,批量挪到另一个小组,或改变公开状态。

这个小组功能,抵抗恶意骚扰的能力几乎为零。虽然项目组说未来会改进,但目前更适合,只在中小规模内部交流。不过,私下使用的话,这个小组功能不仅限于读书,同好们建个小组,日常对任何新闻网页都能一起吐槽 ^^

其它的优点:

  • 很多工具配合;
  • 评论可以导出,甚至可以自动同步到 Obsidian;
  • 目前不需要翻墙;
  • 有自建 hypothes.is 的可行性(还没认真研究);

缺点:

  • 小组邀请链接一旦泄露,后果可能很惨;
  • 无法匿名评论,必须注册 hypothes.is 账号;
  • 目前 pdf 的评论功能还有些问题,无法在各自的用户界面显示文件标题,文件多了会非常乱(这是新出现的 bug,也许很快就会好);
  • 如果原始 url 消失了,就无法再在原文中查看评论(甚至之前的评论,也无法删掉);
  • 可能还是需要自建 Web Server 来配合,或者免费 S3 文件服务器也可以?

方案 3. WordPress + CommentPress 插件

虽然 WordPress 和大部分网站一样,只能在文章下方集中评论;但仍然有人做了 CommentPress 插件,把评论和文章内容关联。插件分支出几个版本,目前最靠谱的是 Github 上的 CommentPress Core

演示网站】,——专门临时架了一个 wordpress,但以后可能会关掉,所以在这儿留一张截图吧。

感觉 wordpress 更适合大规模,完全公开的读书交流方式,但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的地方。当然,中小规模内部用 wordpress 也可以,但相对而言 hypothes.is 更好用一些?

优点:

  • 可以匿名评论,——评论者需要填写 id 和 email,假的也可以,虽然后台也可以设成不要 email,但这样会更难阻挡垃圾留言;
  • 可以使用文章密码,控制书籍内容是否对外可见,防止被不恰当传播;
  • 数据完全自主掌握;

缺点:

  • 页面效果难看……只能使用 CommentPress 自带的 wordpress 主题,虽然有三种,但都不好看。也许 css 高手修改一下会好些?
  • 只能把评论定位到所在的段落,并不能够高亮显示选中的文字,只好在评论区手动引用;
  • 如何防止恶意攻击?Wordpress 防垃圾留言很弱的;当然也可以小范围改成注册用户才能留言;
  • 需要自建服务器配合(官网免费 wordpress 不支持插件)。

三重门 – 1

听【随机波动 134:一边做官一边自省是可能的吗】,来宾是《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作者杨素秋,作为陕西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在某种政府轮值体系下,到西安市碑林区做了一年的文旅副局长,在这一年间,创建了碑林区的第一座图书馆。在布置图书馆,尤其是选书的过程中,坚持品味,拒绝了各种以回扣为主的劣质书商。这本书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她在建馆过程中,对整个官僚体系的吐槽。

听播客的时候,我一直在走神。思考的东西和播客内容关系不大:关于在体制内生存,同时还有「良知」的人,我对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态度?态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和我,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 or 距离呢?

随着进入体制成为一种,在利己乃至求生的维度上,越来越理所当然的选择。因为它太普及了,于是,它所伴随的(在我的同温层面上的)罪孽感、耻辱感,反而没有多年前那么重了。一些三观基本靠谱的人,也选择了进入体制工作。他们或者听家里安排、随波逐流,或者也有一些鸡贼谋利的心思,或者……在其它层面烦扰的事情太多了,在这一方面也就无所谓怎样了。然后,这群人在日常工作环境中,一方面确实承受了体制环境的痛苦;另一方面,会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和视角,对体制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感受。就像社交网络上看到的吐槽,就像播客里对《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评价:一本难得的,从自上而下的视角描绘官僚系统的田野笔记。

作者谈到自己在文旅局挂靠一年时的心态,和我的一些工作经历有点像,——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过客,于是和那些必须依赖这个系统而生存的人,心态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的。在很多地方,我是抱着「围观顺便领一份薪水」的态度工作的,我知道过不了多久就会辞职离开,我不会迫于,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系统里长久待下去,而去做一些更深的改变。于是我无所谓会哟一些个性张扬、或者相对于环境出格的表现,而这些表现,会获得那些在体制内生存而三观还 ok 的人的欣赏、赞扬、甚至共鸣。于是我们日常的聊天内容,也可以更多彩一些,即使在国委办公室里,也能找到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讲,体制内这样的人多了,可能体制也会随之而改变吧?——打住!最后这句属于过分意淫了,不可能的。

然而,其实和这样的人,还是能够感到一种隔阂的。我不是在说政治观点的不同,而是(人生历险 vs 稳妥过日子)这样的方面。他们可能刚毕业就结婚,可能是妈宝男,或者老公家里有钱……虽然对方也会口头上感慨,说羡慕我的生活方式,但我能看出,那显然不会是对方的选择。——这些当然也不会影响我们在办公室日常闲侃,但有时遇到一些,不涉及立场,却展现出(激情 vs 保守)的小事时,大家的选择都不一样。

二三十年前,还没那么多被互联网揭露出的社会事件,大家还不怎么谈政治的时候,我和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上的分歧,就始终存在,渐行渐远。而这些年,只是在政治、性别意识……等方面,又新加了一层层滤网。大多数人,连这些新滤网都无法通过,于是,能够体会生活方式分歧的机会,反而越来越少了。我最近反思后发觉,自己似乎把政治、性别等这些方面的同温层,看得过于决定性了?这些确实很重要,是做朋友,不,是做人的基本标准,但满足了这些维度的人,也未必就能快乐地玩耍到一起。那些几十年间被掩盖的分歧,没什么机会去触碰的分歧,其实都还在。


上面的想法,是我听播客时就有了的。但我坚持等到,把那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过,再来整理确认那些文字。不然,只凭播客里的访谈,就说和作者有共鸣,或者匆匆标榜出距离,感觉都很奇怪。因为我在听播客时,也能感觉出,作者和《随机波动》的主播们,有些微妙的频道差异,经常是这一方兴高采烈提起某个话题,另一方不感兴趣就岔开了。总之经常有不对劲的地方。

书写的不错。后半段塞了很多文化随笔,和主题关系不大,但前面那些吐槽官僚,和筹划图书馆的部分,很好看的,推荐去读。但我意识到不对劲的地方在哪了。作者经常反思,对于自己占据权力高位,是否会迷失的自省或自嘲。在遵照上级指示,去各种店面视察时,一边吐槽,一边也尽量应付了事。但在新冠疫情期间,检查酒店是否非法采买海外生鲜时,格外严格、敏锐,文中隐隐为自己能揪出不法商贩而自矜。大概作者是按部就班,家庭美满,于是比较惜命的人,遇到真正在乎的场合,潜意识就直接站在了权力的那一边。——我可以选择不使用手里的权力,但需要的话,可以随时把它拿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