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8 英寸的小平板很好,但我看不到它的未来

在小红书上搜索「小平板」的关键词, 你能找到 759 万条笔记,这可能是今年讨论度最高的消费电子产品。

华为、iQOO、红魔等厂商,都传出了要打造 8 英寸小平板电脑的计划,还有本就在场的小米、联想等,市场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十年前的小平板,使用体验还和大屏手机拉不开太大差距,观看体验也不如更大的屏幕,被吐槽「不上不下」,但随着我们的消费内容和习惯的改变,现在用小平板,似乎「不多不少」刚刚好。

仅抖音一个平台,每个月都能从其 10 亿用户中带走 46 小时,而短剧等内容的崛起,则进一步抢占用户的时间。拿小平板刷小红书,最多能刷到 4 条笔记流,相当高效。

手游市场也变天了。

全球最大的手游厂商腾讯,旗下有 14 款长青游戏,其中绝大多数是手游,每款游戏日均用户数都超过了 500 万,无论是《王者荣耀》 《和平精英》还是《DNF 手游》《三角洲行动》,操作都比十多年前的《水果忍者》要复杂的多。

以米哈游《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为代表的二次元手游品类,则主打像追番一样的游戏体验,游戏画面表现力一次次刷新上限——特效拉满的画面,确实显得手机屏幕更加局促了。

可以说,以前的「手机」就是机不离手的通讯设备,而现在的手机,更是一块满足用户「看」需求的显示屏。

这样的内容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智能手机朝大屏、全面屏的趋势发展,iPhone 16 Pro Max 几乎是 iPhone 4 的两倍之大,但手机屏幕不可能无限扩张。7 英寸就是一个临界点,再大就真的不适合当作「手机」了。

但人类的眼睛和手,是一对冤家。出于握持的需要,大部分手机的比例都围绕 19:9 打造,因而形体偏细长,导致长时间阅读的体验并不友好。

小平板不只是更大,而且要更「阔」,3:2 的比例,更接近 1.4:1 的印刷实体书,能很好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更符合人眼的结构。

▲ 图源:Mashable

虽然都说现在「没人看书」了,但实际上国内的电纸书市场打得正火热,去年的彩色电纸书销量,几乎同比实现翻倍。

▲ 2023年-2024年10月彩色电子阅览器/电纸书在主流电商平台上的销售趋势,图源:魔镜分析+

而高端的电纸书价格也在 3000 元左右,和小平板有所重叠,而全能的后者,更能吸引一部分有所需求的消费者。

很多时候,屏幕也不是越大越好。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主流平板产品尺寸都来到了 11 寸以上,煲剧、看电影确实很爽,但如果要看竖画幅为主的短视频短剧,那体验就非常糟糕了:配件基本都是横向直立,并且为小屏幕创作的短视频画面信息不多,大部分都是近景、特写镜头,在大屏幕上有点别扭。

而现在的手游,更多都是以屏幕两个角落的按钮来进行操作,如果放在 11 寸的大屏幕上,按钮的尺寸会过大,并不方便触控。

更重要的是,11 寸的平板已经相当有分量,用双手握持屏幕下方,也会因为重心问题难以握稳,并且很快也会带来疲劳感。

但如果你上手用过一块 8 英寸左右的平板电脑,就会发现它和手游的惊人契合,不仅长时间手持无压力,按钮也基本在拇指能触及的范围之内,8 英寸的屏幕也已经能很好欣赏画师辛苦做的美术,纸片人老公老婆们也更大了。

手游的一大主力军——青少年儿童,基本上都只有小天才手表而没有手机,网课、冲浪、打游戏一般都用的平板,而一块能更方便带出门玩的「小平板」,是更适合他们的品类。

而现在的市场中,小平板这个品类基本上也和「iPad mini」等同,虽然有三星、联想、酷比魔方这些品牌做小屏 Android 平板,但用户更期待国产头部大厂的出品,能和手头上的手机等硬件生态协同。

别忘了,手游在国内还有「渠道服」的区别。

▲ REDMI 试水过 8.7 英寸的小平板产品,但性能一般,不适合作为「原神起动器」

厂商之前不愿意做小尺寸平板,或许也因为这个品类尴尬的利润率。

毕竟一块小尺寸平板,定价首先不能超过大平板,但由于手游的定位,配置不能太拉垮,这个不常见的屏幕尺寸也没有太多供应链成本优势。而大平板的利润空间更大,用户也更喜欢大屏幕,所以厂商早年还是主要聚焦在常见的 11 英寸品类。

但不少用户发现,比起笨重的大屏幕,还是捧着手机躺着刷要更香,大平板就这样慢慢吃灰,这时候才醒悟过来,好像一块比手机更大,但还能握在手上的屏幕,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 图源:Phone Arena

现在厂商纷纷选择进军小平板,一方面是因为供应链成熟了,元器件成本比以往更低,但更多是因为,原本很小的声量,随着内容消费的转型,和用户更清晰的需求,逐渐演变成很高的呼声,你不做自然有的是人做。

而且这几年的 Android 厂商,说实话大平板也没做出太大起色,Android 平板系统适配的问题难解决,而小平板用手机应用也问题不大,能作为一个新的突破点。

虽然今年的小平板品类有望「百花齐放」,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品类并不是「明日产品」,在未来就要被替代。

在 iPad mini 问世之后,小平板也迎来了一段非常短暂的高光时刻,HTC、三星等厂家都相继推出了相关产品。

十年前,智能手机的屏幕基本都是 4 英寸左右的小屏幕,而 7 英寸以上的小平板,对于想要一块便携大屏的消费者来说颇有吸引力。

▲ 图源;iMore

但很快,手机尺寸也开始扩张,逐步来到 6 英寸,能很好为用户呈现当时的主流内容,而如果是看视频,则更需要一块大屏幕,小平板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时间回到现在,即将要代替小平板的,就是折叠手机。

「比手机大又便携」的需求,也催生了厂商的更多探索。

今年引发热议的华为 Pura X「阔折叠」手机,就是这样一种新形态产品。在我看来,比起手机,Pura X 更像是将一块 7 英寸的小平板折起来,塞进了用户的裤兜。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折叠屏这样另类的产品,小平板就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只是经过 6 年的发展,折叠手机这个品类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厚度、稳定性、折痕这些劝退不少人的痛点正在逐渐得到解决。作为一家不求先锋,只求成熟的公司,苹果正在开发折叠手机的传闻也印证了这一点。

根据多个信源爆料,折叠 iPhone 展开后的尺寸约为 7.8 英寸,刚刚好就和一台 iPad mini 相当,可能比例上会稍有不同。

在一段时间来说,折叠手机较高的售价,或许是完全替代小平板这个品类的阻力。不过,如果把手机和平板的价格一起计算,那其实和一台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基本持平。

并且,随着供应链进一步成熟,大折叠手机的成本和售价也会进一步降低。

用户素来喜欢更集成的设备,如果手头上的折叠手机能够很好把小平板的活干了,价格也合理,那小平板的春天,兴许就真的要迎来终结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vivo 发布最强影像手机:一边超越 iPhone,一边兼容苹果

4 月 21 日,vivo 发布了新一代影像旗舰手机 X200 Ultra, 影像能力号称「超越 iPhone」,以及面向主流消费者的 X200s 手机——主打「苹替」市场。除此之外,还有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一系列产品。

整场线上发布会的基调几乎也是将两场完全不同的发布会融合到一起,上半场介绍面向主流消费者的主流价位段产品,几乎每一句台词都押上韵,让普通人也能饶有兴趣地看下去。而下半场则几乎全在讲影像,不是跟相机比画质就是在跟 iPhone 比视频,近一小时的专业术语轰炸,几乎只有手机或影像发烧友才能听进去。

这也代表了 vivo 今年品牌与产品策略的一个显著变化:一边讲着超越 iPhone 的叙事,一边则是兼容苹果,希望从专业和大众两个用户盘,同时撬动苹果生态的存量用户。

vivo 手机影像超越 iPhone, 但有代价

在之前的技术沟通会上,vivo 已经着重介绍了 X200 Ultra 的影像能力,因此今天的发布会,更多是实际案例的补充,以及价格的揭晓。vivo X200 Ultra 的主要参数如下:

  •  35mm 的 LYT-818 1/1.28 英寸传感器、F1.69光圈,首发 GLC 2.0 超低反镀膜技术
  • 14mm 的超广角镜头同样采用 LYT-818 1/1.28 英寸传感器、F2.0 光圈
  • 85mm 的超长焦镜头采用 HP9 1/1.4 英寸传感器、F2.27 光圈,首发超光棱镜技术
  • 三颗镜头都支持 CIPA 5.0级别的 OIS 光学防抖

其中,超广角和主摄采用同一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上极为少见,三颗素质基本均等,都是「主摄级」摄像头,基本没有短板。

要实现这样的「最强影像」,代价就是 vivo X200 Ultra 这个硕大的影像模组,放进裤袋中能明显感觉到分量,整场发布会也基本没有出现过 vivo X200 Ultra 的侧面。

这一切都为了影像能力服务——35mm 焦段贴近人眼视野,所拍接近所得;但因为手机塞不下这么大的模组,大部分手机都妥协选择更小的 28mm 传感器。同理,大部分影像旗舰的超广角传感器,为了给主摄和长焦让步,只能选择较小、素质一般的传感器。

而 vivo X200 Ultra 将拍摄需求置于最优先级,根据需求选择硬件。妥协的不是影像,只能是其他体验了。

事实上,国产的影像旗舰手机,在静态影像能力上基本都超过了 iPhone,两者已经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

iPhone 的摄影能力,虽然也是每次迭代的一个重点,但从来不是「最重点」。即使这几年 iPhone 超大杯的影像模组也在逐年凸起,但远没有国产影像旗舰激进。几乎每一家的影像旗舰,背后都顶着一个硕大的「奥利奥」镜头模组——而这在 vivo X200 Ultra 上达到了峰值。

三主摄的设计,让 X200 Ultra 直接跳过了和友商比拼画质的环节,而是直接与索尼的相机进行对标。从早期「摸着 iPhone 过河」,到如今不屑与 iPhone 比拼影像,国产手机厂商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和苹果完全不同的路径。

iPhone 的产品哲学是「够用就好」,追求全方面均衡的「最优解」。大底、长焦传感器当然能带来更好的影像素质,但会牺牲重量、手感,产品型号精简的苹果,总力求在各项当中寻找平衡点。

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屏幕、处理器等元器件都有着最成熟的供应链资源,可以细化成不同的产品线,而影像更多是一个配置取舍和风格路线的问题,也最能给用户带来显性的收益,因此成为了国产厂商军事竞赛最激烈的战场。

vivo 无疑是在移动影像中投入最大的厂商之一,这也让 vivo 得以造出 X200 Ultra 这样的手机——从手机角度来讲,已经是「偏科生」。

如果拿 vivo X200 Ultra 全新增加的「拍摄按钮」和 iPhone 16 Pro 对比,就能很明显看出这两台手机之间的差别:vivo X200 Ultra 的位置要更偏下,横向握持手感更好,并且所有的交互都为摄影服务;相比之下,iPhone 16 系列的相机控制按键位置偏上,是为了同时兼顾横向与竖向握持,除了拍照之外,苹果还寄希望于这颗按键能用于 AI 交互。

除了模组里面的三个镜头,vivo 还为 X200 Ultra 带来了「第四个镜头」:与蔡司联合设计的 2.35x 增距镜,可以配合手机的长焦镜头,实现 8.7 倍的光学变焦,号称放大到 70 倍仍有较强的可用性。

装上这个造型夸张的「八倍镜」,vivo X200 Ultra 基本丧失了作为一台手机的便携性,连回个微信都不方便。这个配件并不面向日常的刚需场景,但确实是 vivo 影像能力极致的体现。

vivo 真正的出货主力,正在兼容 iPhone

显然 X200 Ultra 是 vivo 品牌秀肌肉的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的 X200s 才是真正的出货主力。

没什么短板的配置,以及 4199 元的起售价,是 X200s 的竞争力所在,而「兼容」苹果生态,则是 vivo 给顾客最有力的购买理由。

爱范儿也提前评测了 X200s 这款手机,在「兼容」苹果生态方面确实做得相当周到。

iPhone 和 Mac 文件互传只是基础功能,vivo X200 Ultra 和 X200s 要走得更远,能够和 iPhone 实现「配对」,实现 iPhone 电话和通知代接。

苹果用户最爱用的配件——AirPods 也不能落下,和 vivo 手机配对后,不仅能显示电量,还支持空间音频。

vivo 的目的很明确:让 vivo 手机能够和苹果生态无缝衔接,让 iPhone 用户也能用着很舒服。

定价 6499 元 vivo X200 Ultra 纵使有着全面超越 iPhone 的影像性能,也不一定能够说服 iPhone 用户换掉主力机,但国补后只要 iPhone 一半价格,却面面俱到的 X200s,可能真的会让不少 iPhone 用户动一下手机双持的心思。

苹果的生态护城河,是 iPhone 的最大优势。国产手机体验上超越 iPhone 的地方不少,尤其是影像。但如果一名 iPhone 用户手上还有一副 AirPods 或用着 Mac 电脑,那 iPhone 的生态协同体验还是更胜一筹。

虽然不少苹果用户平时工作用 iPhone,但也会双持一台国产影像旗舰,在平时生活、外出旅行时拿出来出片。

试想一下这样的情景:你在景点戴着 AirPods,拿着 vivo X200 Ultra 拍着正起劲,忽然 iPhone 那边紧急来电——以前,你可能要手忙脚乱地翻包找手机,但如今,vivo 手机可以连上你的 AirPods,还能接听包包里 iPhone 的电话,或许你用 iPhone 的时间,就这样被悄悄「替代」了。

iPhone 有着数以亿计的存量用户,而这部分消费者往往也是有着高消费能力的优质用户,对于任何手机品牌而言,转化这部分用户都有着巨大的价值。

这也是 vivo 既要超越 iPhone,又要兼容苹果的原因。

最后,附上今晚新品的价格:

vivo X200s

  • 12GB RAM + 256GB ROM:4199 元
  • 16GB RAM + 256GB ROM:4399 元
  • 12GB RAM + 512GB ROM:4699 元
  • 16GB RAM + 512GB ROM:4999 元
  • 16GB RAM + 1TB ROM:5499 元
  • 可参与国补

 

vivo X200 Ultra

  • 12GB RAM + 256GB ROM:6499 元
  • 16GB RAM + 512GB ROM:6999 元
  • 16GB RAM + 1TB ROM:7999 元
  • 1TB 摄影师套装:9699 元(含蔡司 2.35x长焦增距镜、专业影像套装)

vivo WATCH 5:

  • 晨夜黑、月光白:679.15 元
  • 精钢:849.15 元

vivo Pad5 Pro

配置起步 8GB RAM + 128GB ROM,起售价 2999 元,可参与国补

vivo Pad SE

配置起步 6GB RAM + 128GB ROM,起售价 999 元,可参与国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全球首位机器人马拉松冠军诞生!那些「翻车名场面」才是这场比赛最有价值的收获

多年以后,面对回收站,天工 1.2max 将会回想起,它的创造者带它去参加马拉松那个遥远的清晨。

在刚刚结束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第一位冲线的机器人在刚刚已经诞生:天工 1.2max,全程用时 2 小时 40 分 24 秒。

不过在这场赛事里,与其关注谁会夺冠,远不如看看这些机器人的赛博跑姿更有意思。实际上,本次比赛也为了验证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实用性。

这次参赛的人形机器人各有特点形态各异,基本汇聚了国内不同驱动方式和算法流派的机器人。

给机器人定义性别这事或许只有人类做得出来,「幻幻」是唯一参赛的「女机器人选手」。

由于续航问题,参数机器人都需要在比赛途中充电,这让人期待会不会在现场看到宇树机器人可爱的「亚洲蹲」。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带来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的赛博跑姿大赏。

赛博跑姿大赏,比人类更状况百出

机器人「跑马」不是机器人单打独斗,还会有两三名人类队友打辅助,作为一整个队伍参赛,因此不仅需要机器人会跑,还考验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配合。

作为理性和秩序感代表的机器人,在这场全程 21 公里的马拉松比赛中,反而比人类更状况百出。

上过春晚的「大网红」宇树机器人在起跑前自信挥手,结果一出发就「怯场」不愿前行,需要人类队友不断「鼓励」和引导,才能勉强曲线前进。

说是马拉松,但机器人不全都在疾跑,不少都是以求稳为主,选择「竞走」参赛。像是时速只有 5.4 公里的 EAI 机器人,松弛感拉满,反而超过了一个个跑摔的机器人,诠释了一种「慢既是快」的人生哲学。

还有不少机器人参赛不为名次,主要来刷存在感,走着走着就对着镜头表演起来。

机器人选手之间有着非常大的体型差异,但长大长腿的高个儿,不一定就比小个子的机器人有优势,后者可以实现更高的步频的「大暴走」,前进速度反而有可能更快,并且重心更低,稳定性更好。

机器人不会喊累,但会用光电量。虽然比赛鼓励用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电池完成比赛,也允许中途更换电池或者同一型号的机器人,但如果不在中途设置的补给站中更换电池,或者更换了机器人,将会遭遇罚时。

因此,机器人马拉松比赛的最终成绩将由实际时间 + 罚时决定,可能会出现「首个冲线并非冠军」的结果

即使在补给站换电池,计时也不会停止,这时考验的就是和人类队友之间默契配合。也有一些机器人采用「不停机换电池」的方案,压缩整个更换电池的时间。

除了续航告急,长时间的行走还会造成机器人关节的过热,需要人类队友及时为其喷射冷却液,也是在测试一种平时实验室中少见的场景。

随着比赛的持续进行,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相继倒地,人气最高、持续领跑的天工 1.2max 也在行进 15 公里左右摔倒,团队立马上前替换了候补选手。

不过,这点小插曲没能影响天工团队的势头,在第一位人类选手完成冲线的 1 小时 38 分后,天工 1.2max 成为史上第一位马拉松撞线的机器人。

天工 1.2max 身高 180 cm,拥有一双机器人领域中也少见的「大长腿」,平时实测平均时速可达 10km/h,而比赛过程中录得时速 8-10 km/h。天工队发言人魏嘉星表示:

为在此次马拉松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们攻克了本体的稳定性、轻量化设计关节长时间运动易发热等硬件难题,还通过优化运动控制算法,进一步增强了关节协调运动能力、步态协调能力和复杂地形通过能力等,参赛过程配速为7—8千米/时

机器人马拉松的奖牌的设计也颇为巧妙,不仅融合了芯片电路和城市纹理,还能「变形」成一个小机器人,非常契合首块为机器人颁发的马拉松赛奖牌的特殊意义。

马拉松比赛有一句名言:「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对于机器人来说更是如此,敢于参加这场比赛的企业或者开发者,不仅要对自家的技术足够自信,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金钱成本。

过程比名次更重要

上了春晚,逛了大街,翻了跟斗,做了深蹲,人形机器人在今年频频出圈刷屏,而这次「半马」并非是单纯的噱头和刷热度,而是对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不仅需要用到机器人的智力,还有「体力」。

大部分机器人都不是为了马拉松赛事这种长时间高速行走打造,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二次开发。天工团队表示,赛前对机器人进行结构减重,寻求质量与强度之间的平衡点,还要针对其腿部进行耦合设计,完善导热和风冷散热技术,提升运动稳定性和续航能力。

全程 21 公里的赛道,涵盖了多种地形和路况,包括平坦路面、微倾斜坡道(最大 9°)、部分转弯和潜在的不平整路段,机器人不得使用轮子或者其他物理外挂,必须「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完成比赛。

其实不管是人类还是机器人,比拼的素质都非常类似:能量代谢效率、运动控制精度、环境适应能力,对于机器人来说,那就是续航能力和能耗管理、通行能力和姿态的稳定性、控制算法。

比如说,机器人的双足行走需要复杂的动态平衡算法来维持稳定,面对不同的路况,需要实时调整重心,实现自适应动态平衡,控制好动力和制动。

如果对比人机的跑步姿势,会发现机器人行进时要更加贴地,也不会像人类一样身体微微前倾,比起速度,机器人前进的稳定性要更重要。

损耗问题则是人形机器人长时间行走不可避免的大考验。参赛者灵宝 CASBOT SE 原本可以跑得更快,但团队最终选择限速在 5km/h,就是为了避免长时间的高速运行对机器人的寿命和结构带来较大的损耗。不少机器人也穿上了人类的运动鞋,加强对机体的保护。

▲灵宝 CASBOT SE 备战「半马」

不少参赛选手,其实并非专门围绕行走能力和耐力进行构建,也选择参加这次比赛,输赢名次只是其次,更多是为了走出实验室,在更真实和综合的环境中进行测试。

尤其是最近北京的天气还不是很好,更加考验机器人适应不同环境干扰的能力。

参赛的机器人也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首先是驱动方式上就有所不同:冠军天工 1.2max 采用的反而是性能稍弱的纯电机驱动,而其他的选手有采用肌腱驱动、气动驱动等技术。

而算法上,有的机器人走强化学习路线,能根据环境自动优化行走策略;有的走端到端学习路线,通过传感器输入实时生成控制指令。

内行人看门道,多种不同方案在实际环境中同台竞技,也能让企业和机器人产品彼此之间对比学习,取长补短,为未来迭代找准方向。

一些参赛机器人企业负责人还表示称,机器人「跑马」能验证技术成熟度,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上午还在比赛,下午就举办「人形机器人未来趋势」论坛,团队分享经验,探讨产业落地路径。

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范围看,我们记得、讨论最多的,或许都是「跑马」中机器人们的一个个翻车瞬间。

但如果在五年后、十年后回看这场比赛,它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一个别具意义的里程碑事件,那些「翻车瞬间」都成为了机器人成长的养分,最终加速了未来的到来。

附录:机器人半马参赛选手一览

– 天工队:天工 1.2max,身高 180cm,体重 52kg,平均时速 10km/h

– 钛虎队:TI70A,身高 170cm,体重 48kg,单手负载可达 5kg

– 神农机器人队:神农,身高 173cm,体重 50kg,搭载先进电动推进航空动力系统

– 轩辕机器人队:轩辕,身高 172 cm,体重 88kg,手臂负载约 20kg,具有 AI 智能问诊系统

– 亦马当先队:BoosterTI,身高 120 cm,体重 30kg,可实现一秒内摔倒起立

– 清华通班队:Kuavo(夸父),身高 166 cm,体重 55kg,奔跑速度可超 7km/h

– 逐日行者队:逐日行者,身高 180cm,体重 45kg

– 小巨人队:北职大「0306」小巨人,身高 75cm,可实现拟人化 180 度运动范围

– 灵宝机器人队:CASBOT SE,身高 70cm,体重 48kg

– 城市之间科技队:众擎 PMOI,身高 138cm,体重 40kg

– 城市之间科技队:宇树GI,身高 132cm,体重 35kg

– 旋风小子队:松延动力 N2,身高 120cm,体重 30kg,能跳跃能冲刺

– 小顽童:松延动力 N2,同上

– 湛沪冲锋龙卷风队:Zbot-I600

– 巴音布鲁克永远的王:ZBOT-MiniWalker-800

– 钢宝队:幻幻机器人,身高 170cm,体重 55kg,支持 1m/s 行走速度、4.5 小时续航

– 行者二号队:行者二号,体重 28kg,续航 6 小时以上

– EAI 队:卓益得 X02,身高 170cm,体重 30kg

– 半醒机器人队:精灵,身高 140cm,体重 32kg

– 青心 Orca 队:青心 Orca,身高 145cm,体重 40kg,能泡咖啡、调酒、送花

– 海派兄弟队:Mini Hi(中文名:小海),身高 82cm,体重 17kg

– 飞天队:XAI-Lit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在干掉 USB 接口之前,苹果要先发明下一个「AirPods」

没有接口的 iPhone,或许真的要来了。

彭博社 Mark Gurman 爆料,如果今年推出的 iPhone 17 Air 成功,苹果将重新尝试「无接口」手机。同时,苹果也计划在 iPhone 的 20 周年之际,推出一款「大胆」设计新手机,实现乔布斯「魔法玻璃」的理想,因此可能将去掉接口。

这样的一台 iPhone,会将我们引向美好的未来吗?

苹果的砍刀,有的放矢

「魔法玻璃」的设计,首先是乔布斯和苹果前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的美学追求:光滑、无缝,一切都是最简洁的形式。

而形式始终追随功能,除了意味着一块能完成所有交互的屏幕,「魔法玻璃」更是对「轻量化」和「无线化」的理想化追求,这也深深埋藏于苹果的设计基因之中。

而要实现这样的愿景,苹果产品需要在性能上「做加法」的同时,对一些功能做「减法」,在笔记本品类上表现最为明显:为了力推 Wi-Fi,砍掉网线接口;力推 Thunderbolt ,砍掉火线接口;力推 USB-C,砍掉大部分接口。

▲ 12 英寸 new MacBook,只有一个 USB-C 接口

虽然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第一个这么做的厂家,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因为这样的改变会在短期内为用户带来不便,需要重新适应,这也是苹果经常被批评「教育用户」的部分原因。

这首先需要能前瞻性地预判落后的技术,即使它们还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技术。

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伟大产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把它去掉。

当乔布斯从黄色信封中抽出 MacBook Air,世人震惊于其轻薄机身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个笔记本电脑,怎么没有光驱和网口?

在当时,光盘还是数据传输的一种主要载体,也是人们消费影音娱乐的主要方式,对于视频或者音乐制作人来说,烧录光盘更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

但苹果相信,大部分用户已经不再需要一个光驱,MacBook Air 是为无线而生的设备,iTunes、iPod 可以用来消费影音,U 盘和移动硬盘也是更好的数据载体。

▲ MacBook Air 发布会,乔布斯质疑光盘的意义

以太网接口同理,乔布斯从上世纪开始力推 Wi-Fi 无线局域网,让这项技术快速走向大众,成功让笔记本产品摆脱了又一条电缆。

也就是说,除了要对技术的发展有「当断则断」的前瞻预判,还需要能够提供一种更好的方案,不是单纯为了「砍」而「砍」。

iPhone 7 去掉的 3.5 毫米音频接口,即使从现在来看,也还不算一种落后的标准,但苹果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将其移除,力推 AirPods。

我们坚信,未来是一个无线的世界。这只是我们迈向真正无线未来的一小步。

从 LAN 网口到 3.5 毫米耳机接口,苹果对无线的热忱从未冷却,而现在,他们的目标只剩下最后一个。

无接口手机,或许时机未到

所以,USB-C 接口过时了吗?或者苹果,有足够好的无线新方案,能替代它了吗?

谈到这个话题,那就肯定离不开 iPhone 背后的 MagSafe 线圈。如果 2 年后苹果真的做了一台不带接口的手机,那么完全可以马后炮地说,苹果从 2020 年开始布局的 MagSafe 磁吸线圈就是为了这一刻准备的。

自动吸附的 MagSafe 完美解决了无线充电的不少痛点:不再因为放不准而导致充电慢,还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无线充电宝方案。

而且这个只要一贴就能用的方案,确实比用线缆插入接口要优雅、简约不少,符合苹果的取向。

但当前的 MagSafe,难独挑大梁。

就其最大的功能充电而言,发热是当下 MagSafe 难以绕开的短板,随着温度升高,MagSafe 本不算高的充电速率还会进一步被限制。

▲ Reddit 上有网友出动冰袋冷却 MagSafe 充电的 iPhone

发布 5 年,MagSafe 的进步却非常有限,人们当初预想的数据传输和智能外设能力,依旧没有出现。

其实苹果一直在暗中进行技术探索,一项技术专利显示,苹果正在探索 MagSafe 的数据传输功能,通过一个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向便携式电子设备传输信息。

▲ 一种苹果探索过的 MagSafe 旋钮外设

只是,如果还是依靠 MagSafe,本质上还是「有线」方案,只是从插手机下方的接口,换成了贴在手机背面的线圈。

对于苹果来说,真正的愿景应该是「全无线」,不管是数据传输,还是充电,最终极的形式都不会有任何实体进行连接。

试想这样一个情景:iPhone 拍完了足够的素材,可以直接同步给 Mac 进行下一步编辑;手机没电了只要打开「充电器」进行「AirCharge」,手机不管拿在手上还是在兜里都能充电,不必受到充电线桎梏。

虽然有 iCloud 云存储同步和 AirDrop 隔空投送,但 USB 在速率方面仍然有不可代替性。iPhone 16 Pro 上的 USB 3 接口,最高支持 10Gb/s 的速率传输,对于创作者意义匪浅。

▲ iOS 18 甚至推出「有线」AirDrop

而 Wi-Fi 网络以及蓝牙传输,不仅目前上限不如 USB,还非常容易受到干扰。

更早之前,就有多次传闻称苹果正在布局 Li-Fi 可见光通讯技术——这是一种使用可见光频段、支持高带宽传输的无线通讯技术,理论速度可以达到 Wi-Fi 的 100 倍。但 Li-Fi 技术依赖可见光光源,如果要使用这项技术,必须在环境中部署一个光源,而光源一旦被阻隔,传输信号就会减弱甚至被切断——对 iPhone 这样的设备而言,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技术,显然不会是首选。

而无线射频充电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目前主要应用在商超、物流等领域,为小型物联网设备充电,用作个人手机充电的成本较高。在 iPhone X 推出之前,苹果传出和一家名为 Energous 的隔空充电技术企业合作,最后不了了之。

现阶段去除这个 USB-C 接口,很难说是一个完美的时机,因为无线的方案还未成熟,而现存的 USB-C 接口还未落后,甚至苹果都还没将其潜力完全挖掘。

自从 Jony Ive 离开后,苹果近几年在产品设计上的转向也有目共睹:多接口回归 MacBook,说务实,也可以说保守,对未来的判断,要谨慎了许多。

也许在苹果那个保密级别最高的实验室里,真有这样一台无接口的 iPhone 原型机,但苹果显然还没准备好把它带给数以亿计的用户——苹果需要为此准备一个类似 AirPods 取替 3.5mm 耳机孔那样的创新方案。
问题是,有种种消息表明,现在苹果手里值得「创新」的东西真的不少了: 布局空间计算的 Vision 产品线、带摄像头的 AirPods、搭载 Siri 的家庭机器人、大小尺寸的折叠 iPhone、还有一直没有准备好的 Apple 智能……
打造一台无接口的 iPhone,也许是现在最不重要的事情。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权游》中灭绝一万年的冰原狼被「复活」,但我不觉得这是好事

一个巨大的暗黝身形半掩在血渍斑驳的雪堆里,绵软而无生息。蓬松的灰绒毛已经结冰,腐朽的气息紧附其间,就像女人身上的香水味,布兰隐约瞥见它无神的眼窝里爬满蛆虫,咧嘴内满是黄牙。但真正吓住他的是这只狼的体型,它竟比他的小马还大,是他父亲最大的猎犬身躯的两倍。

 

「我没骗你,」琼恩正色道,「这确实是冰原狼,他们比其他狼都要大。」

以上摘自《冰与火之歌 I:权力的游戏》第二章。冰原狼作为史塔克家族的家徽,在「权游」的故事中拥有不少的戏份。但或许不少读者和观众都不知道,这种比小马还大的犬科动物,并非作者乔治·RR·马丁的虚构。

▲ 《权游》剧集中的成年冰原狼为 CG

它的原型名为「恐狼」,生存于上一个冰河时代(更新世-全新世),身长最高可达 180 厘米。距今一万年前的冰期结束后,恐狼和不少动物一起灭绝了。

但最近,一家生物科学公司宣布,他们成功「复活」了这种灭绝了一万年的生物,目前已经孕育了三只幼崽。

再现消失万年的狼嚎

这家美国公司名为 Colossal Bioscience,自诩为世界上唯一一家致力于「复活灭绝物种」的公司。

Colossal 官方公开了复活恐狼的方法:从一颗 1.3 万年前的牙齿,和一颗 7.2 万年前的头骨中提取了恐狼的残存 DNA,然后将其与近亲灰狼的 DNA 进行比对,确定了 14 个基因中的 20 个差异。

科学家认为,这些基因中的差异导致了恐狼最显著的特征,通过生物技术编辑了灰狼祖细胞的细胞核 DNA,使其能长出恐狼的特征。这些编辑后的细胞核被植入去核的灰狼卵细胞,然后由两只狗的子宫孕育出了现在的三只恐狼幼崽:罗慕路斯(Romulus)、雷穆斯(Remus)和卡丽熙(Khaleesi)。

两头雄狼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已经六个月大,它们已经有 1.2 米长,大致符合恐狼的体型生长趋势;第一头雌狼卡丽熙三个月前出生。这三只恐狼将会一直生活在 Colossal 占地超 8 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内,地址绝密,还有保镖和监控守卫。

▲ 罗慕路斯和雷穆斯出生后不久

虽然震惊了世界,Colossal Bioscience 只是一家成立 4 年的初创公司,由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 George Church 博士和创业家 Ben Lamm 共同创立,目前旗下有 130 名科学家。

对于 Colossal 来说,恐狼是一个「里程碑」,但不是终点。他们的目标还包括了袋狼、渡渡鸟、猛犸这些著名的灭绝物种。今年 3 月,Colossal 就宣布已成功复制了猛犸的 DNA,将它们植入了老鼠之中,诞生了一种「奇美拉」式的「猛犸鼠」。这种老鼠有类似猛犸的棕色长毛,脂肪代谢速度也和猛犸相当。

对比仅需要修改 14 个基因、妊娠 65 天就能诞生的恐狼,猛犸象工作量会更大。目前 Colossal 讨论了 85 个需要修改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还将承担多种功能。和恐狼复活类似,Colossal 将选定猛犸的近亲——亚洲象进行基因修改,匹配猛犸象的基因,届时将需要 22 个月的妊娠期。

Colossal 预计将在 2026 年底前完成胚胎编辑的工作,2028 年实现小象出生的目标。

有意思的是,这家将「冰原狼」重新带回这个世界上的公司,确实和乔治·RR·马丁有联系,后者是公司其中一位投资者和「文化顾问」。

在向外界正式公开存在前,马丁本人已经见过了这几头小狼,还亲手抱起了罗慕路斯合照。

雌狼「卡丽熙」的命名,也是来自《冰与火之歌》著名的角色「龙妈」丹妮莉丝·坦格利安的称号,旨在向这位恐狼爱好者小说家致敬。

世界已无恐狼的容身之所

这三头小狼的诞生,激起了学界的千重浪。

学者们讨论的首先是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这三头狼崽,真的是万年前的「恐狼」吗?

▲ 左:恐狼,右:灰狼,两者都 6 个月大

Colossal 的首席科学官 Beth Shapiro 表示,灰狼和恐狼的 DNA 有 99.5% 是相同的。但灰狼的基因组有超过 24 亿个碱基对,0.5% 的差异也意味着 1200 万个碱基对的差异,而 Colossal 只进行了 20 个修改。

因此,不少学者更愿意将这三头「恐狼」界定为基因突变后带有恐狼特征的灰狼。而如果要复活真正的恐狼,则需要提取完整的恐狼 DNA,采用克隆技术 1:1 复制原本的恐狼基因,而不是通过技术修改灰狼基因,使其接近恐狼。

Shapiro 承认,不管是现在的「恐狼」,还是未来的「猛犸」,都只是「名义上」的,但它们都带有这些动物的核心特征,满足形态学上对物种的分类概念:

如果它们看起来像这种动物,行为也像这种动物,那么它们就是这种动物。

Shapiro 进一步解释,如果这些带有猛犸象特征的生物能够交配,生出带有猛犸象特征的后裔,很难说这种物种没有成功复活。

比起这个「忒修斯之船」式的无解悖论,复活恐狼和猛犸的意义,更需要一个合理的回答。

点开 Colossal 官网,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系列巨大的数字:每年最多有 55000 个物种濒临灭绝、50% 的现存物种到 2050 年可能会灭绝、一百万个物种正在受到威胁,等等等等。

在这些数据的下方,Colossal 终于亮出了「解决方案」:将灭绝物种进行复活。

Colossal 将「复活计划」类比成「阿波罗登月」,不管是孕育「猛犸鼠」还是复活恐狼,都是「计划的一部分」,最后形成一套「复活体系」。

Colossal 确实已经将技术应用于当下的濒危动物保护。他们已经克隆了两窝红狼,通过为种群注入基因多样性的方式,试图将其从极度濒危的处境中拯救。

在复活袋狼的过程中,这家企业还会对其进行基因改造,提升袋鼬类生物对引进外来物种海蟾蜍毒素的抗性——这是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但比起主要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渡渡鸟、袋狼这些近代物种,复活因为气候变迁而自然灭绝的史前生物,恐怕将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带来不可预料的影响。

Colossal 坚信,复活恐狼有其生态意义上的重大价值,能够为自然界带回随着恐狼一同消失的生物特征,进而「填补自然界的一些空白」。

但事实上,目前他们创造的恐狼不会离开与世隔绝的生态保护区,是他们万年前活动范围的十分之一不到,这群恐狼们已经展现出基因中狩猎的天性,却无法猎杀任何活体猎物。

虽然 Colossal 的后期计划包含让复原物种恢复自然繁衍的生育和野外生存能力,但这个万年后的地球,恐怕不具备恐狼的生存条件。其灭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冰河时代结束后,作为猎物的猛犸等超大型动物消失,而现在的地球上能作为恐狼食物的生物并不多。

猛犸复活同理。大象是一种高社会性的群居动物,而且它们的活动范围巨大,平均一天行走 60 公里,而猛犸很可能拥有类似的习性,如果只是孕育孤零零的几只猛犸,并圈养在保护区内,无疑违背了它们的天性。

而由于冰期结束气候变暖灭绝的猛犸,在当下这个还在逐渐升温的地球能否存活,也被不少学者所质疑。如果通过基因改造的手段让它们能适应现在的环境,那它们究竟是猛犸,还是进化成功的大象?

对于这些消失已久的生物而言,地球或许已没有它们的容身之处。即使送回栖息地,它们也只会以一种外来物种的形式,对当地的生态造成难以预计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现有物种的生存。

复活恐狼,是一门生意?

相比起将大量资源投入「仿造」已灭绝的物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对现有濒危物种的保护。

在恐狼的狼嚎响彻互联网的后一天,The Verge 很巧合地报道了一位在百慕大自然保护区从事鸟类保护的技术爱好者 Jean-Pierre Rouja,他通过破解 GoPro 相机和自制的外设,拍摄到极其珍稀和隐蔽的百慕大海燕踪迹,为研究和保护这种濒危动物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 Rouja 改造的 GoPro 设备

在基因改造技术面前,破解的运动相机简直是「低科技」,但正因为后者较低的操作难度和成本,能够让这项技术被更多民间组织在各种自然保护区运用。

恐狼复活带来的震撼渐渐平息,越来越多不一样的声音浮现,提醒大众 Colossal 是一家商业公司,并非科研组织和环保 NGO。

目前为止,Colossal 已经融资了 4.35 亿美元,背后的投资者除了乔治·RR·马丁,也不乏《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对复活猛犸兴趣浓厚的埃隆·马斯克。

赚钱的最好方式是产生巨大的影响,然后才能创造财富。

在彭博社的采访中,投资家 Robert Nelsen 认同了复活恐狼的商业价值,他也以个人身份投资了 Colossal,并非常看好 Colossal 这些新技术背后产生的巨大影响,期待它们能颠覆现有的模式,创造新的价值。

Colossal 也毫不避讳其背后的商业意图,暗示其技术具有运用于人类医疗保健领域的潜力。虽然他们否认了会打造恐狼版的「侏罗纪公园」,但明确了复活物种背后的 IP 创作价值。

在 Colossal 官宣成功复活恐狼的推文下,有一位网友提出了质疑:

地球上有 50 亿种灭绝生物,人为挑选其中几种进行复活,这看起来就像是在扮演上帝。

恐狼幼崽被冠以「罗慕路斯」与「卡丽熙」之名,仿佛神话与史诗照进现实。再现灭绝万年动物这样的「神迹」,究竟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还是凌驾生命「扮演上帝」的傲慢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智能手表的鼻祖不再智能了,但它战胜了时间 | 明日标本

编者按

过去一个世纪,消费电子是创造力最为旺盛的行业。每隔几年,我们就会见证一个新品类的诞生,而许多足以定义时代的「明日产品」便从中而来。明日产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第一批明日产品怎么样了?

时至今日,他们未必是市场的引领者,却是时代的探索者。我们试图打捞这些被遗忘的技术标本,从中寻找明日产品演进的脉络,为你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转眼间,Apple Watch 已经十岁。智能手表这个品类,也从问世时略带科幻感的「明日产品」,成为和耳机一样常见的可穿戴设备。

而如果对比市面上的智能手表,会发现它们虽然有圆有方,但都大同小异:触控屏幕、数字表冠构成了基本的交互逻辑,与智能手机协作以及健康监测功能则是手表的核心功能。

Apple Watch 无疑是智能手表拓荒的胜利者,但在十年前可不是这样。

第一批智能手表怎么样了?

2013 年,搭载墨水屏的智能手表 Pebble 曾经风靡一时,又很快被市场抛弃。沉寂近十年,他们宣布重新计划推出新的手表。

只是不再智能了。

十年前的墨水屏手表,到现在也没有过时

2013 年,距离初代 Apple Watch 诞生还有 2 年,第一台 Pebble 手表伴随着众筹金额打破纪录的傲人成绩正式问世。

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初代 Pebble 的设计还算独树一帜:彩色的方形表盘设计非常有活力,虽然体型和普通手表相当,但外观很有玩具感。

和现在的智能手表不一样,Pebble 采用的是一块黑白电子墨水显示屏,而且不支持触控,所有交互靠表盘旁的按钮完成,倒是很像功能手机。

▲ 图源:LaptopMag

和 Pebble 配套的是一个手机 App,支持 Android 和 iOS,能用来显示手机上的通知,或者控制音乐播放。

更进阶的玩法是,Pebble 提供了一个应用商店,里面有大量可以安装到手表的 App,为手表带去更丰富的功能,当年很火的 Flappy Bird 游戏就和操作简单的 Pebble 有不错的配合。

▲ 图源:YouTube@iDB

至于手表显示时间的本职工作,Pebble 也完成得很好:商店里有上千款表盘可供下载,虽然手表显示素质一般,从现在的眼光看不少盘面都颇有一种 Lo-Fi(低保真)美学。

上面这些功能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夸张地说,现在的智能手表,都在用 Pebble 玩剩下的模式。

但 Pebble 只风光了三年。2015 年,距离 Pebble 被低价收购还剩一年,苹果发布了初代 Apple Watch。

如果只是一些功能和数值上的比拼,Pebble 未必落后 Apple Watch 多少:墨水屏虽然老旧,但能提供 7 天续航,还能常亮显示时间,Apple Watch 只能抬腕亮屏,还只勉强够用一天;闭着眼睛都能用实体按键切歌的 Pebble,比主要靠点小屏幕的 Apple Watch 要更加方便。

但正如前文所说的,Pebble 像手表上的功能机,而 Apple Watch 的形态,更像是手表上的 iPhone。

Apple Watch 虽然一开始走歪成时尚奢侈品的路线,但在二代开始悬崖勒马,开始注重时尚和健康功能,在第四代完成转型,最终真正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明日产品。

Pebble 其实也在 2016 年的第三代上加入了健康追踪功能,但这个功能更现代、更丰富的 Pebble 2(没错,第三代叫 Pebble 2),看起来不再是引领者,更像是一个步履沉重的追赶者。

▲ 图源:CNET

Pebble 创始人 Eric Migicovsky 在采访中表示,其实公司早就知道要朝运动的方向转型,但当产品终于面世时,一切都太晚了。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市场没有给 Pebble 太多追赶的机会,Pebble 2 的备货还没发完,公司市值一落千丈,从最高估值 7 亿美元,最后申请破产,被健康可穿戴大厂 Fitbit 以 2300 万美元收购,黯淡收场。

Pebble 不再智能了,但它战胜了时间

2018 年 6 月,Pebble 的在线服务正式停止服务;2021 年,Pebble 的手机配对 App 也正式下架,原本的智能手表,成为了几天就要冲一次电的普通的电子表。

Pebble 手表从大众的视野中淡出,但却没有从这个世界上完全灭绝,甚至直到今天,全世界可能还有几百名用户在使用这个手表。

给 Pebble 续命的是一个民间的爱好者组织「Rebble」——名字结合了组织发源地,网络论坛「Reddit」。

Rebble 提供了一个在线工具,可以刷入爱好者自己开发的商店和在线功能,可以安装老 App,调用天气和语音听写。虽然过程并不算简单,但确实能够让手表「复活」。

甚至 Pebble 的创始人 Eric Migicovsky 自己,也加入了 Rebble 论坛,至今还在用 Pebble 手表。

▲ Eric Migicovsky,手腕上戴着的是 Pebble Time Round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自己作品的怀念,Migicovsky 表示,Pebble 能提供当前市面智能手表所没有的体验:低调的墨水屏,不仅阳光下可以读,还不会分散用户注意力;很长的电池寿命,不用经常充电;方便可盲操作的按钮;以及最重要的,很强的社区开放性。

Migicovsky 不是一个人。美国一位护士 Raymond Forte 表示,Pebble 刚好卡在电子手表和智能手表之间的形态,非常适合自己的工作:长续航满足长时间的值班,一种低调的提醒方式来让他接收 911 通知,并快速回复同事,还能用应用程序连接 Google 地图为他开救护车提供简单的导航。

还有一些科技爱好者或者说极客单纯觉得,不管是彩色的初代 Pebble,还圆形的 Pebble Time Round 和金属外壳的 Pebble Steel 这个有点复古感的外观,以及 Pebble 现存一千多个表盘上那种低保真设计,都提供了一种当下智能手表所没有的美学价值。

Pebble 早已谈不上智能,但它还是一块手表,因此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不奇怪。

智能手表的答案不止一种,还可以更酷

我认为,(Apple Watch)并不是要去解决什么特定问题。更多地,它是一种优化,是一个机遇。

出自苹果前首席设计师 Jony Ive 的这段话,可以说用高情商的说法概括了智能手表探索初期的一个尴尬处境,那就是形式先于用途存在。

▲ 戴着 Apple Watch 的 Jony Ive

当行业和技术已经进步到能够将智能设备的尺寸缩小到手腕级别,行业反而因为不知道该用这小小方寸去实现什么功能,而陷入迷茫。

从上世纪用来「看电视」,到 Pebble 用来看天气看通知,厂商们都在不断摸索,但产品只能说都是隔靴搔痒,毕竟这些功能,手机能干得更好,说服不了消费者掏钱。

▲  精工于上世纪 80 年代推出能看电视的 TV Watch

「并不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的 Apple Watch 问世,自然也没能回答行业和消费者的疑惑,一直到苹果找准了健康量化的路子,才定下了智能手表的模版。

运动健康虽然是智能手表的标准答案,但不是所有人心中的答案,至少对于 Pebble 死忠粉而言如此。

沉寂八年后,Eric Migicovsky 在年初成功说服 Google 将 Pebble 的软件开源,然后宣布成立一家新公司推出新的手表。虽然因为商标归属权原因,Migicovsky 的新手表不会被称为 Pebble,但会是那些经典产品的「精神续作」。

Migicovsky 表示,用户们对 Pebble 的长情给他带来了很多启示,让他意识到产品更新不需要抱着「改变世界」的想法,也不需要频繁推出,可以完善和维护当前的产品。

这种模式和当下科技行业的趋势大相径庭,但 Migicovsky 相信这就是 Pebble 续作的决定性特征。

Pebble 不会过时,因为它已经过时了。

也就是说,Pebble 的对手不再是 Apple Watch 等智能手表,而是卡西欧这种电子表。

▲ 卡西欧 CA53WB

第一批明日产品,在今天成为了「昨日产品」,但消息一出,外网的媒体和粉丝都在欢呼,他们对 Pebble 的回归,已经等了太久。

手表确实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品类,智能手表和传统手表之间虽然存在竞争,但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互相替代关系。因为戴手表除了功能,还有一层文化和审美的价值在其中。

即使成为了 Apple Watch 的忠实用户,我还是时不时有一股冲动,想把它换成一块设计精美的 Swatch。

Apple Watch 虽然很强大,但我们真的需要它上面的这么多功能吗?对我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运动记录和睡眠追踪功能,以及和苹果生态的高度集成,其他 App 偶有用到,但更多时候还是下意识掏出手机。

Migicovsky 在三年前也重新思考了 Pebble 失败的原因,最后他认为,并不是没能及时紧跟趋势为手表配备健身功能,反而是因为想要更多大而全的功能,加入太多生产力和健身的功能,导致产品定位偏移。

迭代了十年,智能手表似乎也到了一个瓶颈期,只能往上不断累加更多健康功能,路越走越窄。

可以预想的是,Pebble 再次出山不会掀起太大波澜,但它能提醒我们,智能手表,明明可以还可以更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Switch 2 首批真机试玩来了!画质玩法有亮点,但我不建议你今年买

上周的任天堂直面会,将 Switch 2 的热度炒到最高点,一时间不同的声音充斥了各个社交媒体。

有人对新机器挤牙膏的配置但更高的售价表示失望,也有人对全新的配置、游戏和玩法激动不已,准备冲首发,更多人还在持币观望,等待更多信息和新游戏的消息。

所以,这台期待已久的 Switch 2,究竟好不好玩?该不该买?全球首批幸运 Switch 2 玩家已经分享了他们的体验。

「Switch 2 是一次不错的更新」

直面会后的周末,任天堂举办了几场线下活动,邀请媒体直接上手感受和试玩 Switch 2,这也是我们目前能获取到最真实和直接的 Switch 2 情报。

首先,LCD 屏幕是「降级」吗?

一上手就很难不注意到 Switch 2 最明显的不同:尺寸。对比 6.2 英寸屏幕的 Switch,Switch 2 明显要大了一整圈,配备了一块 7.9 英寸的 LCD 屏幕,而整机厚度却没有变化。

▲ 上:Switch,下:Switch 2,图源:Engadget

关于为什么没有沿用 Switch 上已经出现过的 OLED 屏幕,任天堂表示,Switch 2 的 LCD 技术取得了很多进步,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采用 LCD 屏幕。

但这块支持 120Hz 可变刷新率以及 HDR 的 LCD 屏幕,即使对比的是 OLED 屏幕,也很难说是一次「降级」。Switch 2 的屏幕亮度很高,色彩也非常丰富,让 Engadget 记者表示「不怀念 OLED 屏幕了」。

虽然 OLED 屏幕能带来更深邃的黑色,但在感知明显的 HDR 和高刷加持下,Switch 2 这块 LCD 屏幕的总体表现也非常优秀。

当然,任天堂也很可能会仿照 Switch 的模式,在未来发布「Switch 2 OLED 版」。

▲ 左: Switch OLED,右:Switch,图源:IGN

Switch 2 性能怎么样?游戏好玩吗?

任天堂并没有展开谈论 Switch 2 采用的处理器细节,不过,英伟达方面确认这块定制芯片的性能提升是初代 Switch 的 10 倍,并且支持 DLSS 技术,可以利用 AI 增强游戏画质和帧率表现,以及具备基于硬件的光追能力。

试玩会上提供了《马力欧赛车 世界》的试玩,单从直面会的短暂介绍,我们也能感觉到这款新游戏在体量上超过不少老 Switch 游戏,很适合用来展示 Switch 2 的新机能。

不少游玩了《马力欧赛车 世界》的记者都惊叹于这个游戏构建的庞大世界,比赛多达 24 名车手,游戏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让人应接不暇:对手扔来的障碍物、赛道上出现的动物,还有变化的天气……但 Switch 2 的表现非常出色很稳定。

在 120fps 帧率加持下,Engadget 甚至表示「赛车游戏在任何任天堂游戏机上都从未如此流畅」。

而作为一位老 Switch 玩家的 Tech Crunch 编辑,本来认为自己并非「画质党」,但她留意到 Switch 2 画面中的酷霸鳞片以及咚奇刚毛发等更加精致的细节之后,她感觉「回不去了」。

另一款护航大作《咚奇刚 蕉力全开》也在活动中开放了试玩,这款游戏的核心玩法是「破坏」与「探索」,玩家可以操控大猩猩咚奇刚到处砸东西,比如在地上掏出一块大岩石砸向敌人,或者为自己砸开一条道路,发现隐藏的道路或者洞窟。如果你喜欢 3D 马力欧游戏,那么这款 3D 咚奇刚游戏不容错过。

▲ 图源:IGN

这款游戏在 Switch 2 的表现依然很出色,不过由于时间限制,试玩人员基本上只能探索其游戏内容的冰山一角。据任天堂介绍,游戏世界中一切都是可以被砸毁的。

这两款第一方游戏的玩法,在以往的任天堂游戏机上都难以实现,只有性能更强的 Switch 2,能够支撑如此庞大的游戏世界。

一些 Switch 上的经典游戏,在 Switch 2 上也迎来了升级——比如《塞尔达传说 旷野之息/王国之泪》现在能够以 4K HDR 60 帧运行,清晰度、流畅度和读取速度都有了长足提升。任天堂还为这些「升级版」游戏加入了更多的新内容,比如能够通过手机 app 联动、新的游戏功能或关卡等,这其中有部分游戏可以免费升级,不过也有一些游戏需要你额外多付 10-20 美元解锁「升级包」。

至于大屏幕和重量对手感的影响,大部分试玩人员都表示,如果是 Switch 老玩家,那上手后也不会有太多不适应,拿在手上玩也不会比 Switch 重多少。

▲ 图源:The Verge

不过在场人员都只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试玩,如果游戏时间更长,总共超过 500 克的重量想必还是会造成一定压力。

活动也提供了《马力欧派对 空前盛会》的新模式试玩——借助外接摄像头配件,Switch 2 能够扫描每个玩家的脸和身体来对应游戏角色,看上去效果还不错。任天堂官方表示,开启这个摄像头功能并不需要官方的原装摄像头,第三方摄像头也能支持。The Verge 编辑还提到了 Switch 2 麦克风让人惊喜的收音效果:不仅能远距离收到玩家的声音,还能较好消除嘈杂的环境音。

▲ 图源:The Verge

值得一提的是,任天堂也确认了 Switch 2 机身上方新增的 USB-C 接口虽然可以进行充电,以及外接摄像头等扩展硬件,但不能进行视频输出,因此也无法外接另一块屏幕。

磁吸 Joy-Con 2 稳不稳?鼠标模式好玩吗?

The Verge 还提到了手持游玩时的一个亮点:采用磁吸的 Joy-Con 2 手柄,在机器身上要比采用滑扣的前代牢固许多。按下背面的按钮,Joy-Con 2 会伸出一个小杆,将手柄从主机上推出。

▲ 图源:YouTube@Marques Brownlee

有意思的是,IGN 尝试将两个 Joy-Con 反着插上主机,发现可以正常吸附和拆卸,不会像前代那样造成机体的损坏。

▲ 图源:IGN

关于 Joy-Con 2 的摇杆,任天堂否认换用了霍尔摇杆,但表示也经过了重新设计。至于前代出现的摇杆漂移通病是否能在这代解决,还需要时间验证。

不少媒体都上手试用了 Joy-Con 2 的另一个重点功能「鼠标模式」——此前,爱范儿也独家做过该功能的深度解读。

在《银河战士 P4》中,玩家可以把 Joy-Con 2 当成鼠标进行射击,一开始可能会觉得手感有点奇怪,但 Engadget 认为比用手柄来瞄准要更好,「Joy-Con 鼠标」也能进行很精确的点击,非常利好 FPS 爱好者。

▲ 图源:The Verge

轮椅篮球游戏《Drag x Drive》的玩法则完全围绕鼠标模式构建,玩家要用同时用两个 Joy-Con 2 来回拖动,模拟双手摇轮椅操控游戏小人移动,然后可以随时抬起手柄用体感的方式投篮。虽然很好展示了 Joy-Con 鼠标模式,但 The Verge 的编辑反馈玩着很累人,两把之后肩膀就有点酸了。

▲ 图源:YouTube@Marques Brownlee

虽然任天堂表示 Joy-Con 2 的鼠标模式可以在大腿上滑动,但不少媒体都认为,正确的打开方式还是找一个类似桌子的平面,因此也不免和 Switch 随时开玩的理念有点出入。

就目前任天堂披露的内容而言,新增的「鼠标模式」更像是对第三方游戏的敞开双臂的尝试:鼠标可以更好操作《文明 7》这种策略类游戏,以及未来更多的 FPS 射击游戏。

作为玩家,我们无需担心「鼠标模式」的加入,会导致任天堂第一方游戏在玩法设计上的偷懒和单调化,在更多游戏中,它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更像是为游戏添加了一种更多样化的交互,用任天堂自己的话来说,属于「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

毕竟任天堂已经用《斯普拉遁》这样的游戏证明,用手柄玩射击游戏可以比鼠标更自然,更好玩。

第三方游戏表现如何?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街头霸王 6》《赛博朋克 2077》《文明 7》《哈迪斯 2》等第三方游戏。在运行《赛博朋克 2077》测试版本时,Switch 2 很难达到像《马力欧赛车》和《咚奇刚》那样的高画质和流畅度,大概只有 30 帧,而画质介于 720P 和 1080P 之间,还加入了很多动态模糊。开发团队称,他们的目标是在 Switch 2 的桌面模式下,能以 1080P 分辨率和 40 帧的流畅度运行。

▲ 动图画质有压缩,图源:YouTube@MatthewMoniz

Engadget 还提到,《文明 7》在 Switch 2 上的加载时间要比 PC 上更长。而像《霍格沃茨之遗》这样在 Switch 初代上表现不佳的 3A 大作,在 Switch 2 上则有了长足的提升——桌面模式能够以 4K 30 帧的模式运行,但画面和 PS5 相比仍有差距。

有意思的是,在实际上手体验完后,几家媒体都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非常类似的评价:对比 Switch,Switch 2 很难说是一次「惊艳的」大更新,但可以算得上「不错」的更新,基本上都能满足玩家对一台新任天堂游戏机的期望,也值得这个更高的价格。

▲ 图源:IGN

可以说,更强的性能,更特别的玩法,都为 Switch 2 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的首发游戏阵容只能说是开胃小菜,但已经带来了变化的预兆,也可以想见,次世代的「马力欧」「宝可梦」「塞尔达传说」等等任天堂头部 IP,有望把 Switch 2 的游戏性推到新的巅峰,让这款游戏机「更好玩」。

更多直面会没提到的信息

除了上手试玩的实际体验,更多直面会上没直接提到的 Switch 2 信息也在近日公开。

比如「钥匙卡」这个完全没有在直面会上提及的概念,就引发了不少争议:插入主机后,还需要联网下载游戏本体,而且每次玩游戏时,都需要插入相应的「钥匙卡」进行验证。

▲ 「钥匙卡」的标识

简单来说,就是用法和实体卡完全一样,但玩的是下载在 Switch 2 里的游戏。

一些体积不小的大型游戏将提供「钥匙卡」,比如第三方游戏《街头霸王 6》《勇气默示录》《艾尔登法环》,而 3A 大作《赛博朋克 2077》则表示会提供 64GB 容量的完整游戏卡带。

显然,钥匙卡的存在,首先是为了解决「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这个版本的问题。

直面会上介绍,部分老 Switch 将推出「Switch 2 版本」,会利用 Switch 2 更强的性能,呈现更好的画面,或者往老游戏中新增 Switch 2 的新玩法。

而这个「Switch 2 版本」,不少媒体推测,其实不是在 Switch 版本上增加升级补丁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全新的为 Switch 2 制作的版本。

「Switch 2」这个命名其实相当有迷惑性:虽然看似是 Switch 的升级版本,但其与前代产品的差异之大,超过了 NDS、3DS , Wii 和 Wii U 之间的代际差距。

任天堂表示,其实 Switch 2 和 Switch 基于完全不同的硬件进行构建,本质上是两台机器,通过一个软硬件相结合的编译层,才能让前者兼容后者的游戏。

而「NS2 版本」,本质上是一个将老游戏移植到新机器的全新版本,不是「老游戏+ 升级包」这么简单而已。

虽然 Switch 的卡带在付费升级后能够变成 Switch 2 版本,但这时原本的卡带其实已经变成了「钥匙卡」,用来启动 Switch 2 上下载的数字版。

关于「NS2 增强版」的定价和种类也非常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版本:

  • 2000 日元(人民币约 100 元),除了画质增强,还有全新的玩法和游戏内容,相当于一个 DLC,售价,包括《星之卡比 探索发现》《马力欧派对 空前盛会》
  • 1000 日元(人民币约 50 元),主要是画质和帧率的增强,包括《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王国之泪》
  • 免费版,主要是画质和帧率的小幅提升,包括《超级马力欧:奥德赛》《宝可梦:朱/紫》等多款游戏

▲ 有 Nintendo Switch Online+ 扩展包会员资格,也能免费获取两款《塞尔达》的增强版

Switch 2 在 SD 卡的兼容性上也和前代有所不同:只支持 SD Express 卡——这是一种全新的存储卡格式,支持 985MB/s 的读取速度。在 Switch 2 之前,还没有多少消费级产品支持这款存储卡,因此,目前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初代 Switch 上用的普通 microSD 卡不能继续沿用。目前,任天堂已经在官网上预售为 Switch 2 准备的 SD Express 卡,售价要比其他渠道的更便宜一些。

预购的情况也五花八门,目前不同地区的政策都不太一样:

  • 日本官方渠道已经开始预售,但需要进行抽选
  • 香港官方渠道还未开始预售,需要进行抽选,部分第三方渠道商已经开启预售,不需要进行抽选
  • 澳大利亚的第三方渠道商已经开启预售,不需要进行抽选
  • 美国由于新的关税政策,预售已经推迟

所以,Switch 2 值不值得入手?该不该冲首发?

就目前而言,Switch 2 对比 Switch 最大的优势其实是第三方游戏的支持,像《艾尔登法环》《赛博朋克 2077》这些 3A 大作都已经宣布了 Switch 2 支持,可以预料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第三方大作首发支持 Switch 2。

如果你手上没有其他游戏机,还是一位 Mac 或者轻薄 PC 本用户,那确实可以考虑入手一台 Switch 2 当主力的游戏机,不仅能玩第一方独占游戏,还能玩一些知名第三方大作。

但如果你是任天堂第一方游戏的爱好者,或者对任天堂的第一方游戏很感兴趣,在等马力欧、动森、塞尔达或宝可梦的次世代续作,那其实可以等等再入手,很明显任天堂目前还藏了不少大招没放。目前,任天堂第一方只公布了《马力欧卡丁车 世界》《咚奇刚 蕉力全开》《密特罗德 究极 4》《塞尔达传说 封印战记》《宝可梦传说 Z-A》这几款重点游戏的发售窗口期,有不少游戏还没有具体的发售日。

我们预计,在夏季的任天堂直面会上,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任天堂第一方游戏的亮相。届时,Switch 2 的游戏阵容可能会更充沛,也有更多掏钱包的理由。

鉴于目前 Switch 2 的预售抽选难度较高,且新主机刚发可能还会有溢价,我们建议你再等等看,或许下半年甚至 2026 年,会是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任天堂 Switch 2 最全汇总:不锁区版 3200 元支持 4K 游戏,还有这些升级你要知道

iPhone 发布会一年一度,但 Switch 发布会,要等个 8 年才有一场。

用一支 3 分钟不到的预告片吊起全世界胃口后,任天堂足足让我们再躁候了 2 个半月,让传言和猜测飞一会儿,才终于在今天召开 Switch 2 的首次直面会,为我们真正介绍这款新机器。

任天堂首先公布了 Switch 2 的发售日期:6 月 5 日,有两个售价如下:

  • 日本国内专用版 49980 日元,折合人民币约 2431 元
  • 多语言版本 69980 日元,港版标价 3450 港币,人民币 3221 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内专用版」Switch 2 只提供日文语言,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玩家需要购买「多语言版本」,这个版本也支持日语。

大家对「锁区」这件事不用太恐慌,其实更像是 Switch 推出了个「日本国行版」,发行策略和 Switch 腾讯版有点类似,都是独立的销售体系,我们只要买「多国语言版」就行。至于游戏卡,任天堂表示只要插入任何主机都能游玩。

任天堂着重介绍了外界猜测最多的全新 Joy-Con 2 手柄。从上一代的滑轨卡扣式设计,改成了更方便安装拆卸的磁吸式设计,可以更方便、牢固安装到机身或者握把上,而一按背面的按钮就能轻松卸下。

上一条预告片中惊鸿一瞥的 Joy-Con 鼠标模式则是本次直面会的重头戏。Joy-Con 2 拆下后可以和鼠标一样立在平面上移动交互,不仅代替一些老游戏中的摇杆交互,还会有一些专门为「鼠标模式」设计的新游戏。

家里的老的 Switch 一代手柄别急着丢,Switch 2 也能继续用。

之前已经物料中不小心曝光的全新按键「C 键」也正式揭晓了用途:GameChat,可以说是 Switch 官方的语音房间功能,玩游戏时可以和朋友们连麦,并共享实时游戏画面,就是传输的流畅度和画质不是特别好。

任天堂的硬件工程师在采访中透露,GameChat 的部分灵感源自疫情期间在家办公时的线上会议,我就说这个界面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为了配合开麦功能,Switch 2 还内置了一个麦克风,通话时还能降噪。

除了连麦,任天堂还推出了全新的外接摄像头配件,能够实时共享自己的脸部 Reaction,更具临场感。

Switch 2 顶部多出来的 USB-C 口用途也正式揭晓:可以用来外接摄像头,也能用来充电,也许未来任天堂还会带来更多丰富的外接配件。

除了能开语音房连麦打游戏,Switch 2 也将支持同一个游戏分享给附近的 Switch 联机游玩,老款 Switch 能够加入串流游玩。

为了让新玩家更加熟悉 Switch 2 的结构和按键功能,任天堂还贴心准备了一个《Nintendo Switch 2 Welcome Tour》的小游戏,操控一个小人探索 Switch 2——随着主机发售上线,售价 990 日元。

任天堂也带来了 Switch 2 Pro 手柄,同样配备全新 C 键,还增加了背部的 GR/GL 自定义按键,以及 3.5 毫米耳机接口,还改善了耐用性和握持感,摇杆在使用时也非常安静,任天堂内部称之为「Aerial 摇杆」。

Switch 2 全新升级的处理器,还是带来了更强的画面表现力。掌机模式下,Switch 2 支持最高 120fps 1080P 的画质,还支持 HDR、VRR 等现代游戏机功能。搭配全新的底座,在主机模式时最高能输出 4K 画面,相比于 Switch 确实清晰不少。

得益于 Switch 2 更强的性能,任天堂也将为一些兼容的 Switch 游戏推出「NS2 增强版」,包括《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王国之泪》《宝可梦传说 ZA》《星之卡比 探索发现》《马力欧派对 空前盛会》等,部分游戏可以免费更新,还有一些则需要额外购买售价 1000 日元(折合人民币约 48元)的「升级包」,或者加入任天堂的网络会员服务。

除了画质,Switch 2 的鼠标模式、麦克风、摄像头玩法也将适配部分升级后的游戏,增加更多新玩法,比如这个新的马力欧派对小游戏,看起来有点日本综艺那味了。

总的来说,Switch 2 一共支持三种游戏:

  • Switch 2 独占游戏
  • Switch 兼容游戏,但 Switch 2 增强版,可能有画质或玩法的升级
  • Switch 兼容游戏,直接运行即可,可能会有帧数或画面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在超过一万个 Switch 游戏中,有一百多个 Switch 游戏并不兼容 Switch 2,其中就包括《健身环大冒险》《Labo》等话题游戏。

Switch 2 还将配备 256GB 的内置存储空间(是的,容量比 iPhone 标配版还大),外置存储卡带将支持 microSD Express 卡,但不再支持之前的 microSD 卡。

以上就是 Switch 2 的基本情况, 任天堂也为我们带来了更让人期待的游戏阵容——
首先是备受期待的《马力欧卡丁车 世界》,采用「开放世界」设计,支持最多 24 位玩家,和 Switch 2 同步发售。
另一款马力欧世界观的大作,是咚奇刚 3D 新作《咚奇刚 BANAZA》,采用全新的 3D 动作玩法,将于今年 7 月 17 日发售。

值得一提的是,Switch 2 游戏也有涨价趋势——《马力欧赛车 世界》的价格大幅上涨:数字版 8980日元(折合人民币 436.94 元),实体版售价为9980日元(折合人民币 485.60 元);而《咚奇刚 BANAZA》的价格维持现状:数字版售价 7980 日元(折合人民币 388.28 元),实体版售价 8980 日元。

此外,「星之卡比」之父樱井政博也带来了《星之卡比 AirRiders》,从宣传片看来,似乎是沉寂已久的星之卡比赛车系列新作。

虽然没有「红帽子」,但「绿帽子」的新作没有缺席——无双玩法系列新作《塞尔达无双:封印战记》将于今年冬季发售,设定为《王国之泪》的前传故事,讲述塞尔达公主和古代贤者们对抗魔王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款名为《Drag x Drive》的游戏,操控轮椅小人打篮球,将主要利用 Joy-Con 2 的鼠标模式进行操作——这个异质玩法非常任天堂。
第三方游戏也有重磅产品——由 From Software 开发、宫崎英高担任监督的 Switch 2 独占游戏《The DuskBloods》官宣,将于 2026 发售,是独特的 PVPVE 玩法。
宫崎英高的另一款大作《艾尔登法环》,以及《赛博朋克 2077》《双影奇境》《最终幻想 7 重制版》《霍格沃茨之遗》等更多话题度拉满的第三方游戏,都官宣了推出 Switch 2 版本。
还有经典老游戏支持——Switch 2 将可以模拟游玩 Nintendo Game Cube(NGC)游戏,任天堂也顺势推出新的 NGC 手柄。

虽然是一款全新的机器,但 Switch 2 在发售当日,首先就能玩上老 Switch 游戏库中绝大部分的游戏,还能享受更好的增强画质,第一方新作《马力欧赛车 世界》,以及部分像《赛博朋克 2077》这样的第三方新作都将随 Switch 2 同步发售,《咚奇刚 BANANZA》也在下个月推出,因此不愁冲 Switch 2 首发没游戏玩。

更大问题可能是,买不买得到?

直面会结束后,任天堂也公布了 Switch 2 预约的抽选方式,条件可谓非常苛刻,以日本的规则为例(港版、美版的抽选规则类似):
  • 截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Nintendo Switch游戏软件累计游玩时间达 50 小时以上(体验版软件及免费软件不计入)
  • 申请时需具有累计1年以上的 Nintendo Switch Online 会员资格,且申请时仍处于有效订阅状态
  • 家庭计划成员中,仅主账号的持有者符合上述条件
  • 仅限 Nintendo Account 国家或地区设置为日本的用户参与申请及购买
自 Switch 2 第一条预告发布以后,任天堂股价节节攀升,甚至创下历史新高,市值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关口,说明市场对 Switch 2 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值。
所以 Switch 2 怎么样?更强,更大,更贵,但也好像,没什么不同。
全新的「鼠标模式」可能是一种新的变数:有人觉得是更全能的交互方式,可以用 Switch 玩更具操作难度的游戏;也有人觉得是对 Switch 多样可玩性的背离,是玩法设计上的偷懒。
至于答案,只有真正拿到手上开始玩的那一刻,才能知道了。
践行前社长岩田聪「游戏人口扩大化」战略十余年后,任天堂已经从一家专注电子游戏的公司,转型为一家超大型的 IP 管理公司:走进电影院有任天堂的电影,想去游乐园有超级任天堂世界,想听歌还有任天堂音乐服务,任天堂甚至在最近发布了一个「Nintendo Today!」的应用,专门用来更新发布任天堂动态,提供各种任天堂内容。

但对于任天堂而言, 游戏依旧是他们展示创意的最佳形式,而 Switch 2 就是最好的平台。

8 年过去,科技行业的变化几乎可以说翻天覆地,但却并没有尽数反映在 Switch 2 身上。

对于任天堂而言,一台游戏机最重要的不是参数,而是如何让更多人能享受到游戏的乐趣,也就是所谓的「枯萎技术的水平思考」。

让家庭主妇挥舞起游戏手柄的 Wii 、小学生和老人都爱玩的 NDS 如此,能实现各种意想不到玩法的 Switch 更是如此。

所以,对于 Switch 2,任天堂是这么说的:

Nintendo Switch2 虽然是性能提升的 Switch,但我们不希望顾客觉得 Switch 2 真厉害,而是想,这是任天堂制造的新 Switch——我们希望这能成为 Nintendo Switch 的新标准,因此才命名为 Nintendo Switch 2。

或许以后,我们会像更新 iPhone 一样更新 Switch,更新的是硬件的标准,但快乐的本质不会变。

附上我们对任天堂 Switch 2 的选购建议:

  • 除非你长期生活在日本,否则不需要考虑买日本限定版,直接选购多语言版本即可
  • 如果你是国行 Switch 用户,Switch 2 目前仍没有公布国行计划,港版 Switch 2 售价是 3200RMB,这是离我们最近的渠道
  • 多语言版本的 Switch 2,本质上跟现在的 Switch 没什么不同,你的游戏、账号都能得到保留
  • 你并不一定需要首发购入,因为 6 月随着 Switch 2 发售的独占游戏并不多,你可以考虑等到 7 月甚至更晚,货源更充足时再选择入手,买游戏机,最重要的还是看能玩到什么游戏
  • 不用过于担心 Switch 2 买回来后没有游戏可玩,Switch 拥有超过一万个游戏的游戏库,如果你只有一台游戏机,那么 Switch 2 是一个不错的升级选项
  • 如果你之前没有 Switch,那么择机买一台 Switch 2 也是很好的选择

最后,附上 Switch 2 的规格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eta 新款智能眼镜曝光!摄像头大升级支持隔空操作,价格比肩顶配 iPhone

在去年展示了颇为科幻的「Orion」AR 眼镜的原型机后,外界都期待 Meta 何时能正式向市场推出首款 AR 眼镜产品。

彭博社今天带来最新消息:Meta 计划最早在今年年底向市场推出第一副带屏幕的眼镜,售价将超过 1000 美元,最高在 1300-1400 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人民币可能将突破万元。

作为对比,不带屏幕的智能眼镜 Ray-Ban Meta 售价 399 美元,折合人民币 3000 元左右。

需要指出的是,Meta 即将向市场推出的 AR 眼镜并不是去年展示的那个「Orion」,据悉这个产品的代号为「Hypernova」。

▲Meta Orion 原型机

和 Orion 的双镜片显示系统不同,第一代的 Hypernova 只在右镜片的右下象限有屏幕,这意味着内容只会显示在用户的右眼,并且显示效果在向下看时最清晰,至少避免了面对他人时「翻白眼」看眼镜屏幕的问题。

彭博社也表示,虽然 Hypernova 一代还没问世,Meta 已经在着手开发 Hypernova 2,将包含双目显示系统,预计在 2027 年推出。

Hypernova 预计将采用高度定制 Android 系统,而不是自家去年推出的 Meta Horizon OS 系统,Meta 也暂时不打算为 Hypernova 配备一个应用商店。

打开眼镜,显示完「启动屏幕」后,圆形应用图标将水平排布在 Hypernova 的主屏幕,类似 iPhone 和 Mac 的底部「dock」栏,接近当下 Meta Quest 的界面。

▲ Meta Quest 的主页,图源:Reedit@AdenInABlanket

眼镜的应用程序将包括相机、相册、地图等等,并且将非常依赖手机上的 Meta View 程序,配对后可以接听电话、播放音乐,还支持接收手机 App 的通知,例如 Meta 自家的社交媒体 Messenger 和 WhatsApp。

对于这副眼镜的交互方式,Meta 准备了两种方案:

  • 眼镜镜框侧面的电容式触摸,用户可以滑动、点击眼镜腿来滚动和选取应用或照片
  • 「神经腕带」,使用手势来控制眼镜,可以转手、捏合来滚动和选取项目,代号为「Ceres」的配件将在包装盒内随眼镜一起提供,这个方案也作为 Orion 的交互在去年进行过演示。

和 Ray-Ban Meta 类似,第一款 Hypernova 也专注于图像拍摄和语音 AI 功能。Meta 将升级智能眼镜的摄像头参数。目前的 Ray-Ban Meta 摄像头为 1200 万像素,Meta 将其视为「iPhone 11」级别,而对于 Hypernova,Meta 希望能配备一个「iPhone 13」级别的摄像头。

可以说,Hypernova 就是带有一个屏幕的 Ray-Ban Meta,定位类似 Ray-Ban Meta 和 Orion 之间的过渡产品。而迭代的 Hypernova 2 将会更加接近 Orion,采用更先进和昂贵的技术。

除了 Hypernova,Meta 还在打造「Supernova 2」的智能眼镜,这款产品将基于 Oakley 运动眼镜打造,不带任何显示功能,基本等同于 Ray-Ban Meta 的运动款,对自行车骑行等运动进行了优化。

▲ Oakley 运动眼镜

至于 Orion 原型机的商用计划,彭博社也报道了最新进展:产品名可能定为「Artemis」,目前 Meta 正在利用 Oriion 进行软件测试和应用开发, 最终将提供给开发人员,Artemis 的推出可能不会早于 2027 年。

知情人士表示,上面的消息并不意味着 Meta 最终都会推出这些产品,因为 Meta 经常在开发过程中更改和取消产品。就目前而言,Meta 的混合现实部门 Reality Labs 内部也对产品计划有不少顾虑,有可能将 Artemis 和 Hypernova 合二为一。

▲ Orion 眼镜的演示

Hypernova 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 Google Glass,都类似地配备了单眼显示屏、镜腿滑动交互、相机拍摄,但它没有成功,除了隐私争议,还因为当时的技术难以支撑带来的产品硬伤,以及大众还难以接受超前的产品形态,特别是它这个看似科幻,实则怪异的外观。

▲ Google Glasses

沉寂 10 年后,在今年的 CES 大会上,一款「Halliday Glasses」引发了媒体的热议,它也是一款单眼显示屏眼镜,不是一款大而全的产品,却让试用过的媒体人都对其赞不绝口,因为它小巧轻便,能出色完成有限的功能,比那些野心勃勃但基本不太可用的产品靠谱多了。

▲ Halliday Glasses

10 年过去,Google Glass 当年描绘的蓝图,终于凭借日臻完善的技术渐渐实现,而像是 Ray-Ban Meta 这样的拍摄/音频眼镜,也让大众渐渐熟悉这种全新的设备形态。

除了 Halliday Glasses 今年国内的 Rokid Glasses 充当演讲「提词器」也出了一波圈,OPPO 在几年前也探索过单眼分目式的智能镜片,可以单挂在脸部一边显示内容,适用性更广。

▲ OPPO Air Glass

还有一点,不管是 Meta Orion、 Halliday Glasses 还是 Rokid Glasses,它们的外观都尽量贴近现实中的眼镜,戴在脸上不会吸引太多人异样的目光。

▲ Rokid Glasses

比起 Orion 这种全能型的 AR 眼镜,Hypernova 是一次相对「保守」的尝试,从 Ray-Ban Meta 往前迈出了一小步,保证这款消费级的产品,能真正获得更多用户。

在 Meta 眼中,这款还不能脱离 iPhone 使用的 Hypernova,恰恰是取代 iPhone 的关键一步,开始尝试从智能手机中抢夺用户的注意力,让更多消费者习惯去用眼镜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同时,Hypernova 也是一招先发制人,苹果、三星、Google 等竞争对手都已经传出打造更轻便 AR 眼镜的计划,完整的双目显示暂时出不来,今年能推出的初代 Hypernova,无疑能更快抢占市场。

虽然 Hypernova 的想法很美好,但超 1000 美元的售价或许是其能成功普及的最大挑战。Ray-Ban Meta 能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和普通雷朋眼镜相持的低廉售价。要说服消费者用能买 iPhone 的钱,买一副只能提供部分 Apple Watch 功能的眼镜,Meta 必须拿出更具吸引力的理由。

对于无法提供完整 AR 体验的 Hypernova 而言,多模态 AI 或许是一个突破口。借助语音 AI 和增强现实显示,Hypernova 也有望带来 Orion 已经演示过的现实交互能力。

比如,识别食材后生成相应的食谱,还能一步步进行烹饪教学;异国旅行,能实时翻译看到、听到的外语;出门在外,能根据现实世界的街道进行实时导航……

▲ 去年 Meta 展示的 Orion AR+AI 能力

Hypernova 或许难以和 Ray- Ban Meta 一样「卖爆」,也不是一款能淘汰智能手机的革命性产品,但就目前的信息,它确实有潜力成为我们迈向 AR 时代的坚实一步,虽然只是一小步。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OS 18 迄今最大更新推送, 实测苹果的「5.5G」有什么不同

4 月的第一天,苹果 iOS 18.4 正式版如期而至,几乎可以说,这就是 iOS 18 发布以来最大的一次版本更新。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当然是全新的 5G-A 网络支持,以及正式支持简体中文的 Apple 智能。

话不多说,下面一起来看看 iOS 18.4 有什么不容错过的全新功能。

5G-A 有多快?

iOS 18.4 首先为国行 iPhone 带来了 5G-A 网络的支持。5G-A 又名「5.5 G」,也刚好差不多在一年前这个时间节点,国内运营商纷纷启动 5G-A 商用,不少 Android 手机都早已跟进,苹果这波更新只能说虽迟但到。

5G-A 好处都有啥?虽然还不是 6G,但 5G-A 相比较 5G,速率更高,延迟要更低,前者的理论速率是后者的十倍。并且 5G-A 基站在每平方公里都支持超过 100 万台终端连接,意味着在人流密集的商场、演唱会 5G-A 的通讯会更顺畅。

不过,国内目前还没有完成 5G-A 的全面覆盖,目前只应用于一些主要城市的部分地区。爱范儿所在的 TIT 园区,刚好就能接收到 5G-A 信号。

升级 iOS 18.4 后,iPhone 15 和 iPhone 16(除 16e)系列在地区支持的情况下会显示「5GA」,iPhone 13 和 iPhone 14 系列,以及 iPhone 16e 据悉仅支持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 5G-A 信号,并且不会在状态栏显示。

经过实测,5G-A 在测试速度和实测中,确实要比 5G 要更快一点,不过信号不佳的地方,支不支持 5G-A 都没啥不同。

Apple 智能会说中文了,但说得不是特别好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文版」指的是海外机型能用上支持中文的苹果 AI,而不是 Apple 智能上线国行 iPhone,国内的小伙伴想用上 AI 还要再等等。

就目前而言,Apple 智能的重头戏在文字生成的「写作工具」上。这个功能没有特定的入口,能够选取任何文字进行调用,可对文字重新润色、做成表格或者提取摘要。

▲ 图源:哔哩哔哩@大耳朵TV

「写作工具」更强的能力在文字创作上,用户可以选择写好的文字进行校对,也能选中文字进行改写。苹果提供了三种润色的风格:「友好」「正式」「简洁」,以面对不同的场合。如果有自己的想法,还能输入具体的修改需求。

▲ 「祝你休息愉快」是哪里的表达…..图源:哔哩哔哩@李大可爱玩

要是一个字都不想写,Apple 智能还能联动 ChatGPT,直接让它根据需求生成长文。

ChatGPT 的助力不仅限于写作工具,打开 Siri 的 ChatGPT 扩展后,也能直接用普通话调用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回答问题。简单的口头问题不用说,还能让其总结网页、识别图片、解数学题……总之,ChatGPT 有的能力,都能通过 Siri 在 iPhone 上更方便地实现。

▲ 图源:哔哩哔哩@李大可爱玩

接入 ChatGPT 的 Siri 可以说终于有了「智能助手」的能力,但更强的情景感知、跨应用和应用内操作等深度的系统级能力,还需要等待苹果自研的 AI Siri,而上个月苹果已经宣布这个功能将至少推迟到明年。

AI 通知摘要和全新的「优先通知」都正式上线支持中文。目前来看,一些简单的通知准确度会更高,而像是微信这些多条的聊天信息,AI 理解起来会有一点问题,摘要结果会不太准确。而打开「优先通知」之后,AI 会将它认为更重要的信息置顶显示。

▲ 图源:哔哩哔哩@李大可爱玩

iOS 18.4 还为 iPhone 15 Pro、iPhone 16e 两台没有相机控制的机型带来了视觉智能入口,用户可以设置可以用操作按钮呼出视觉智能,也可以在控制中心添加一个方便的开关,可以用来翻译看到的外文,或者调用 ChatGPT 识别物体了。

▲ 图源:哔哩哔哩@大耳朵TV

并非所有的 Apple 智能功能都已经支持中文,两个「文生图」功能——Genmoji 表情生成和图乐园图片生成目前依旧只支持英文。

就目前而言,Apple 智能的使用体验还算中规中矩,对中文的支持还有点水土不服。

最近苹果高管频繁访华,或许也意味着苹果正在努力推进国行 Apple 智能的进度,相信官网上的「为 Apple 智能准备好」很快能变成「支持 Apple 智能」。

其他值得一提的功能更新

如果你用的是国行 iPhone,刚好所在地也不支持 5G-A,那么 iOS 18.4 还剩下什么亮点?

首先控制中心新增了一个名为「环境音乐」的板块,包含四种风格的纯音乐歌单:「安睡助眠」、「放松减压」、「提升效率」、「平衡身心」,点击就能播放,播放界面类似 Apple Music,但要更加简单。

「照片」App 有不少细节上的变化:

  • 图库新增了一个「不在相簿中」的筛选选项,可以筛选那些没有被放入任何相簿的图片
  • 相簿选项新增一个「封面照片」的选项,点击后每个相簿的卡片会变成大图封面的样式,还新增了「按修改日期排序」的选项
  • 「照片」的设置选项中,有一个显示最近查看和共享的切换开关,它将在实用程序列表中显示或隐藏最近查看和最近共享的相册
  • 「最近删除」重新加回了一键全部删除和全部恢复

可以说,都是一些小的更新,不太可能扭转这个新「照片」应用惨淡的口碑。

全新的邮件「分类收件箱」也正式支持中文,可以在右上角的选项卡中切换。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文邮件的分类并不算准确,不建议使用。

▲ 苹果自己的「Find My」成「推广」了

App Store 中暂停应用下载的逻辑有所变化:以前是终止了就要重下,现在暂停后可以恢复下载。

Safari 浏览器中,点击搜索框现在会出现最近的搜索历史,这个新功能可以在设置中选择关闭。

还有全新的 7 个 Emoji:眼袋、指纹、甜菜、枯树、竖琴、铲子、萨克岛旗,想必这个「眼袋」将成为打工人的新宠。

如果你手头有 Vision Pro 头显和 AirPods Max,那么 iOS 18.4 还将为你带来两个特别实用的更新。

首先是一个全新的「Apple Vision Pro」应用,能够用 iPhone 方便地查看头显目前的状态,包括设备的型号、系统版本和序列号,以及镜片参数等等信息,苹果也会在这个 App 中推广新的 Vision Pro 内容,像是沉浸式视频、应用和游戏,还有一些使用 Vision Pro 的技巧和功能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一同推出的 visionOS 2.4 也为海外 Vision Pro 用户带去了第一批 Apple 智能功能支持,包括写作工具、图乐园、 Genmoji 表情生成和自然语言搜索等功能。

更新 iOS 18.4 之后, USB-C 的 AirPods Max 支持 Apple Music 的 24 位 48kHz 无损音频播放,不过需要使用耳机附带的 USB-C 连接线,以有线的形式才能聆听。

来到第四个版本,iOS 18 也可以说进入到了「成熟期」,接下来的大版本更新预计都只会是小修小补,当然,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还有国行 Apple 智能这个大菜还没上。

说是「成熟期」而不是「完全体」,主要还是因为 Apple 智能的「心脏」——AI 增强 Siri 的无限期跳票,导致 iOS 18 注定无法实现一年前 WWDC 上面描绘的美好愿景。

距离今年的 WWDC 还有 70 天左右的时间,希望苹果今年这个要用上全新风格的 iOS 19,别再让我们失望。

你还在 iOS 18.4 中发现了什么新功能?欢迎在评论区告诉爱范儿。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无线耳机成为「电子配饰」了,科技产品本该这么酷

1929 年,一位美国空军上尉和医疗设备公司博士伦合作,开发了一款镜片墨绿色的眼镜,作为抵挡高空眩光和紫外线的护目镜,提供给了飞行员。随后二战爆发,身穿皮夹克、戴着太阳眼镜的美国飞行员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给世人带去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后来,博士伦墨镜演变成了现在知名的雷朋眼镜,开始面向大众推出配饰用的墨镜产品,并成就了奥黛丽·赫本在《蒂芙尼的早餐》中的经典形象,成为至今经久不衰的时尚潮流。

这样的演变在人类历史上时常发生:原本出于某种目的才穿戴在身上的「工具」,逐渐变成时尚界的宠儿。眼镜如此,戴在头上的耳机也是如此,已经成为了日常穿搭(OOTD)的一个重要元素。

所以,当我看到华为FreeBuds 6 这个流线型设计,还带有一颗大「水滴」的外观和配色,久违地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美学和实用主义并举的外观

和市面上真无线耳机普遍采用耳机包+直线形耳机柄+黑白纯色塑料设计相比,华为FreeBuds 6 的外观可以用「出众」形容:总体流线型的设计,有点另类的「水滴形」耳机柄,特别的机身材质泛着金属光泽。

除了比较常规的「星空黑」和「天际白」配色,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还紧跟时下潮流,推出「极光紫」配色。

流线型的外观,加上金属的质感,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两年大热的「酸性设计」。这种融合了迷幻艺术和复古科技感的视觉风格,以高光的金属质感作为标志元素,常常用在潮流和数字艺术领域,是一种富含未来感和科技感的反主流美学。

曲线设计加上这个泛着银色光辉的「极光紫」配色,和《三体》中象征着外星高科技的「水滴」也颇有几分神似,更增添了一种当下无线耳机鲜少的科幻感。

对比以细长耳机柄和光滑塑料感为主的传统无线耳机设计,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确实称得上「反主流」,但对于华为来说,反倒是一种「家族基因」。

通过不同定位的产品成为不少用户心中的「无线耳机大厂」后,华为并没有止步,而是开始了耳机形态的全新探索,因此诞生了颇为异类的「水滴耳机」和 FreeClip「耳夹耳机」。

▲ 华为FreeClip 耳机

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特别的形态,首先在外观设计层面就能给人带来一点不同,曲线流畅的耳机柄,加上金属质感的外观,远远看上去,仿佛佩戴了一对颇具潮流感的耳饰。

但在产品设计领域,没有人能突破「形式追随功能」的金科玉律。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这种「异形」设计的底层逻辑,同样是为了更好的佩戴体验和功能服务。

传统的半入耳式无线耳机,为了防止掉落,通常只能将上端的耳机包尽可能做大,卡在耳朵之中,虽然有效,但侵入的感觉更强,而且耳机重心也集中在上端,进一步影响佩戴体验。

由于采用圆润的水滴形设计,华为FreeBuds 6 水滴耳机的耳柄和耳机包能更好贴合耳道以及耳廓的曲线,也就是说,耳机两头双管齐下,让耳机能更好固定在耳朵之中,所以用「半开放式」而不是「半入耳式」来形容华为FreeBuds 6 要更加合适。

对比上一代,华为FreeBuds 6 的水滴耳杆要更小更薄,体积缩小 12%,耳机重量减少 9%,进一步让佩戴体验更舒适无感。

同时,水滴形的耳机包也能避免传统设计「头重脚轻」的情况,佩戴感受上更加均衡。

除了提升用户的佩戴体验,水滴这个外形设计也为华为FreeBuds 6 带来了更优化的机身空间,意味着配置和性能上的提升。

中看,也更中用

得益于更充裕的内部空间,华为FreeBuds 6 采用了「声学系统、控制系统、电池系统」独立拆分的设计,因此成为业界首个搭载双单元的半开放式耳机。自研的高音单元,叠加低音 Turbo 2.0 技术,让华为FreeBuds 6 在哪个频段都能有不错的体验。

用华为FreeBuds 6 的来听「煲机金曲」《渡口》时,从开头的鼓点就能感受到饱满的低频表现,人声也足够清晰,比较让我惊喜的是全新高音单元带来的高频听感,让编曲中的吉他声音更显清脆动听。

另一首「耳机试金石」《Blank Space》的表现也可圈可点:鼓点回弹细节丰富,高频部分的电子合成器不会太刺耳,偏中低频的人声也没有发糊的情况。

有好的硬件,自然要能播放更好的音乐。借助自研麒麟 A2 芯片,以及星闪连接核心技术加持,华为FreeBuds 6 可以实现最高 2.3Mbps 的无损传输。

FreeBuds 6 也是华为首款支持头部追踪空间音频的半开放式耳机,能够捕捉头部即使只是微小幅度的转动角度,实现「声随头动」的空间听感。

作为一款半开放式耳机,华为FreeBuds 6 的主动降噪表现让人惊喜。在办公室、咖啡厅、公园等不算非常嘈杂的环境中,FreeBuds 6 都能很好消除外界杂音和风噪,丝毫不逊色一些入耳式耳机。

更重要的是,开启主动降噪后,FreeBuds6 几乎不会带来很强的压迫感,因此长期佩戴也不会有太多不适。

除了听音降噪能力,FreeBuds 6 也继承了华为耳机在通话降噪方面的优秀基因。能消除 95dB 的环境噪音的双向静谧通话,实测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通话,能够将人声清晰还原传输。

FreeBuds 6 作为华为首款半开放式悦彰耳机,音质表现和佩戴体验一样,都主打一个「舒服」,是适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好耳机。

为什么好耳机需要一个好外观?

兼顾科技和质感,一直以来都是华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路线:从将奢华融入智能的非凡大师蓝金表,到今天我们在谈的时尚和智能碰撞的耳机。

在上个月,华为FreeClip 耳夹耳机就携手中国设计师品牌 Sara Wong,一同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秀场,耳机与钻扣珠联璧合,为这场时尚盛会注入了前沿的科技潮流。

永远有人为品牌效应和时尚价值买单,耳机作为佩戴在最显眼的位置的设备,它的价值已经不止停留在单纯的功能方面,更成为穿着搭配之中的重要环节。

所以,单纯用「耳机」来形容华为FreeBuds 6,似乎不是那么准确,我更愿称之为「电子配饰」。华为发布会现场,也提供了一些电子配饰的 DIY 思路,陈列了和耳机一起搭配使用的配饰套装「心芒系列」「蝴蝶系列」「爱之刃系列」,进一步加强耳机的时尚属性。

▲ 华为FreeBuds 6 「星空黑」配色和「爱之刃」耳饰

近日,人气偶像希林娜依·高佩戴华为FreeBuds 6 的时尚芭莎硬照上线,更加夯实了这款产品潮流单品的定位。

在真无线耳机兴起之初,就已经不只是一种「后 3.5 接口」时代的替代方案,和传统的有线耳机相比,使用方式更简洁、可能性更多的无线耳机,就已经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的象征,除了功能还有情绪价值。

九年过去,真无线耳机洗去科幻感,成为大部分人都司空见惯的普通产品,如何重赋其魅力,成为了厂商除了音质和功能探索的下一步。

华为的答案,就是 FreeBuds 6——舒适的聆听体验和时尚潮流的设计,用「电子配饰」的潮流提醒我们,科技产品本就该这么酷。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AI 按钮「占领」手机和电脑,体验真的更好了吗?

前段时间上手了全新的三星 Galaxy S25,主编们让我着重体验一下这台手机著名的 AI 功能,于是我把它当作主力机来使用,换掉了手上这台和 AI 毫无关系的 iPhone 15。

先不谈 Galaxy AI 好用与否,在体验的过程中,另一个想法也渐渐在我内心成型:目前用户和手机的交互,似乎还没有一个能很好容纳 AI 的范式。

这也衍生出了一个疑问:有必要为 AI,增加一颗专门的按钮吗?

我想要一颗 AI 按钮

这样的想法,源于我刚刚拿到三星 Galaxy S25 时的体验。

既然要体验「AI」,那 AI 在哪呢?第一反应肯定是直接长按那个曾经被称为「电源键」的长条按钮,果不其然,呼出了三星的 AI 语音助手 Bixby。内置了大模型的 Bixby 体验和大部分国产手机类似,能说会道,还能一句话帮忙发朋友圈。

但当我想使用圈点即搜、AI 识物等多模态功能时,我却有点困惑了,这些功能都藏在哪?

没有教程,没有引导,也就是说,如果是不太了解手机 AI 的小白用户,他们很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花大几千买的新手机,还包含了这些发布会上大谈特谈的新功能。

这个现象不只是三星一家,同样非常重视手机 AI 的国产厂商,AI 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总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长按导航条、长按电源键、「AI 岛」……各家还不完全一样,各种 AI 功能被塞在各种各样有点抽象的交互之中。

但 AI 现在已经被提升到一种优先度极高的战略级地位,不管什么设备什么平台都要讲「AI」,什么操作都可以让 AI 赋能。

所以我不由得去思考,如果有一颗交互专门围绕 AI 功能的实体按钮,不管什么场景,只要一按,就能得到 AI 助力。

而且,专门做一颗按钮,也能给消费者和用户一种更深刻的「AI 手机」印象。

AI 按钮这个概念,其实并不算特别新鲜。如果现在入手一台全新的 Windows 笔记本,很大概率会发现,方向键的左边是一个全新的按键。

从去年开始,微软出台一个新规范:所有的 「AI PC」笔记本,出厂都要配备一个「Copilot」按键,将旗下的 AI 功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

虽然一年过去,这个 Copilot 按键基本上只能用来呼出 Windows 的 Copilot 聊天机器人网页应用,而如果你在 Copilot 不支持的地区,那它就只是一个普通的搜索键而已。

另一个桌面阵营的「AI 按键」就有用多了。Google 也在去年开始推广 ChromeBook 键盘上的「Quick Insert(快速插入)」按键,按下就能快速访问 ChromeOS 的 AI 生成工具菜单,快速生成需要的文字和图片内容,或者进行搜索。

而苹果这边,iPhone 比 Mac 要抢先迎来「AI 按键」:iPhone 16 上的全新「拍照按钮」不仅能用来抓拍,还能用来启动「视觉智能」功能;没有拍照按钮的 iPhone 15 Pro 和 iPhone 16e 系列,则把这个交互放在了操作按钮上,方便用户抬手就能用 Apple 智能看世界。

现在的 AI 形态,已经不满足于一问一答的聊天机器人,各种多模态和智能体,已经深入我们的工作流和设备当中,这也是现在厂商们提倡的「系统级 AI」。

未来设备上的 AI 功能,一定会比现在花样更多,这时候就需要一颗专门用来承载这些功能的 AI 按钮了。

▲ 现在侧边按钮都能呼出语音助手,但或许还不够

比如,当用户在小红书刷到一家餐厅的种草帖,按下 AI 按键就能自动提取出相关的地址信息,推送大众点评的详细评价,还能自动安排合适的日程。

没想到,一些不同的「AI」按键的设备,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

不同的 AI 按键,体验如何?

作为一家新品牌,Nothing 没有太多的技术积累,很难像其他大牌一样拿出「系统级 AI」的解决方案,因此语音助手的集成上只能依靠 Google Gemini 和 ChatGPT。

不过,全新的 Nothing Phone 3a 上面的 AI 功能要更别出心裁:名为「Essential Space」,有点类似老罗的「闪念胶囊」。

用户可以随时按下锁屏按键下方的 Essential Key 截取一张屏幕截图,并可以加入一点文字描述,或者长按录音转文字 AI 也会在后台识别截图和录音的内容,生成一个摘要。

▲ 电源键下方就是 AI 键,图源:The Wired

理念很美好,但用起来却有点在我的预期之下,一个问题是,很多时候我几乎想不起来有这么一个功能,误触的次数比主动唤醒要多得多。

毕竟,要让用户形成全新的使用习惯并不容易,除非是一个让用户一碰就回不去的顶级功能。而这个简陋并且不太靠谱的 Essential Key,有用但不算特别好用,归纳总结和语音识别都不算特别准确,更多只是一个将重要信息保存在另一个地方的截图键和录音键而已。

但与此同时,另一种「AI 按键」,却赢得了编辑部不少小伙伴的好评。

这个乍一看非常雷人的「AI 键盘」,其实就是一个做工 50 元的普通键盘,加上了一大堆能一键直达相应 AI 功能的按键:文稿校对、阅读理解、AI 问答、AI 写作…… 集成的是 DeepSeek R1 模型,然后售价高达 399 元。

一开始,这个键盘以一种「智商税」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之中,但一上手,我就被这种简单粗暴的交互方式折服,逢人便说好。

原因很简单,这些一键直达的 AI 功能,很多都是我需要先点开浏览器页面,再点击 DeepSeek 的书签,还要往里面输入合适的 prompt,最后才能真正用上这些功能。

所以,即使知道 DeepSeek 和 ChatGPT 的翻译、校对能力都要更胜一筹,很多时候我还是因为懒得打开相关页面和输入 promt,选择使用更古早的工具。

而这一切都被这个方便的 AI 键盘颠覆,真正让 AI 直接渗透了了我的工作流。

▲键盘联动的 AI 软件真的啥都有

AI 交互的答案

要不要增加 AI 按键,说到底还是一个「入口」的问题。想要一个 AI 按键,其实就是渴望一个统一的 AI 入口,让 AI 为所有操作和交互赋能。

AI 键盘就是直接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各种各样的 AI 功能入口,直接推到我的手下,功能的实现路径被缩到最短。

当然,这也因为,AI 键盘的功能都是强生产力相关的,能完美融入我用电脑的工作流之中,极大增加工作效率。

手机和电脑,不管是交互还是场景都有着不小差异。电脑上我们可以让 DeepSeek 生成十篇不同的文稿择优录取;手机上,我们希望 AI 能一声令下完成任务,但现在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百分百的可靠,难以说服用户积极使用。

为 AI 单独设立一个按键,不管从智能设备的演变,还是 AI 发展的路径来看,或许都不算最终答案,最多只是一种过渡。

不仅智能手机本身就在「去按键化」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如果过度依赖一个物理的入口,也会固化「AI = 独立工具」这样的认知,而目前公认的 AI 方案,其实都是让 AI 深入系统底层,实现「真智能」。

毕竟,AI 不是目的,而应该是更好用户体验的手段。

就像是 Nothing 的 Essential Space,如果能够实现全自动化,在我需要的时候,就能搜索快速检索出之前我看过的信息,比如淹没在海量聊天记录中的一家餐厅,或是飞机信息,那就是更加高级的智能。

▲ 苹果画饼的「AI Siri」其实就是想实现这种愿景

vivo 的「原子岛」也很有这种感觉:复制一个地址信息,原子岛就会建议地图导航;复制一个淘口令,原子岛里淘宝已经等着你去打开。

真正高明、简约的交互,不应该需要用户频频转移注意力去完成,而是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就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获得需要的帮助,更多时候甚至是主动提供帮助。

我相信,未来这几年内,会有更多设备做出 AI 按键的尝试,但最终又都会消失,甚至更多其他现存的交互也会不复存在,因为 AI 已经将一切完成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苹果 AI 紧急换帅,新 Siri 可以跳票但不能失败

每年的这个时候,苹果都将召集 100 名最具影响力的高管,前往库比提诺附近的一个绝对保密的地点,决定这家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如何走出下一步。

不用想,今年会议桌上的焦点,将会是苹果近几年最大的烫手山芋——Siri。

在 3 月初宣布AI 增强版 Siri 跳票之后,苹果股价单日暴跌 4.85%,创下两年半来的最大跌幅,各种负面评论更是足足刷屏了两周。

3 月 21 日,彭博社爆料称,苹果 CEO 蒂姆·库克已经对目前的 AI 团队失去了信心,并更换了 AI 团队的负责人——现在由 Mike Rockwell 负责,他之前是 Apple Vision Pro 团队的关键人物。

对于苹果而言,AI Siri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AI Siri 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2024 年的开发者大会,苹果不出所料地公开了自己的 AI 方案:Apple 智能。

文生图、写作工具、图片消除……这些几乎家家必备的功能乏善可陈,重头戏在「增强 Siri」上。

和以前机械的语音助手比,AI 版本的 Siri 有了理解上下文和用户情景的能力,可以读取屏幕,在 App 内和跨 App 进行操作。

根据 WWDC 上的演示,用户可以直接问类似「我该什么时候去接妈妈?」「我和家人什么时候吃午餐?」等个人问题,Siri 会直接从相关的邮件、短信消息中提取相关信息回答,不需要用户提前设定好日历安排,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助理」。

只是这个功能没有马上随着新系统开始测试,甚至也没能在年内推出,苹果当时对它的预期就是 2025 春季面世。

著名科技评论人 John Gruber 去年现场参加了 WWDC,他认为发布会上的「增强 Siri」只是在分享一些模拟的概念视频,甚至不能说是演示。在发布会视频播放后的线下演示环节,苹果工作人员实际操作了写作工具、照片清理等功能,这些都包含在目前正式发布的 Apple 智能集合之中。

但丝毫没有增强 Siri 的身影,即使这已经是全程由工作人员操作的受控演示环境,很大程度佐证了在 WWDC 举办时,「增强 Siri」基本只存在于苹果的幻灯片中。

从现在来看,没有任何演示已经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但当时大部分媒体都因为苹果在功能兑现上的良好口碑,选择相信苹果会按时带来增强 Siri。

虽然苹果从 2017 年开始频繁在发布会上画饼,但基本都能按时兑现,即使延期,也很少超过几个月,像 Siri 这样一推迟就是一年的情况极其罕见。

  • HomePod:2017 年 6 月官宣,原定 12 月上线,最终 2018 年 2 月发布
  • AirPower 无线充电板:2017 年 9 月官宣,原定 2018 年上线,最终在 2019 年 3 月宣布取消
  • FaceTime 群聊:2018 年 6 月官宣,原定 9 月上线,最终 2018 年 12 月发布
  • 通用控制功能:2021 年 6 月官宣,原定 10 月发布,最终 2022 年 3 月 发布
  • CarPlay 2.0:2022 年 6 月官宣,原定 2024 年推送,目前仍在开发中
  • 台前调度(iPadOS 16):2022 年 6 月官宣,原定 9 月推送,推迟 10 月发布

在以 Siri 和其他 Apple 智能功能为卖点的 iPhone 16 发布后,苹果一直在对这些功能进行宣传和炒作,甚至还有单独针对「增强 Siri」功能进行演示的电视广告,即使它们还完全没有踪影。

▲ Bella Ramsey 出演的 iPhone 16 和「个人化」Siri 广告

所以现在的增强 Siri 进度究竟如何?彭博社爆料,在苹果的测试中,Siri 只有 75-80% 左右的时间能正常工作,而苹果内部想要它完全成为用户真正能依赖的工具。

通过 Daring Fireball 宣布 Siri 延迟后,苹果也将这条广告撤下,并且还在官网相关功能简介中补充了免责声明,但更大的麻烦还在路上。

在 Siri 团队换帅消息出来的同一天,苹果也陷入了一场集体诉讼之中,被指控推广其被推迟的 Apple 智能,构成了虚假广告和不公平竞争。

曾经领先的 Siri,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2011 年,Siri 在 iPhone 4S 发布会上压轴登场,语音查天气、设日程、打电话的一通演示操作,不仅震撼了在场的与会者,更让全世界都感觉一扇未来之门在徐徐展开。

结果,十几年过去,iPhone 已经改头换面,Siri 却仿佛冻龄,现在依旧只能查天气、设日程、打电话。

当时乔布斯对这项技术的期待值很高,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依旧深度参与了收购 Siri 的过程。他看到的不仅是语音助手这种交互的可能性,更是背后能从用户中不断学习、自我改进的人工智能技术。

但不需要特别熟悉苹果的朋友都知道,乔布斯和库克的苹果是两家风格迥异的公司,后者更强调科技的人文属性,优先级甚至比创新更高。

而在面对「战未来」的抉择问题,苹果自然在人工智能和空间计算中,选择了潜在伦理问题更少的后者。去年谈论苹果的人工智能策略时,彭博社就爆料称,苹果内部对生成式 AI 的态度非常消极,导致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后,让这家公司在大模型技术上没有太多积累。

在介绍沉入系统底层、广泛收集用户数据的 Apple 智能时,苹果花了很长时间大谈背后的隐私策略,用户不一定听得懂这些深奥的技术原理,但起码会觉得,数据交给苹果,很放心。

▲ 「AI 隐私的全新标准」

即使是再小心的苹果,也无法摆脱目前的 AI 幻觉。前段时间 Apple 智能正式上线的「通知摘要」功能也在上线后不久被发现有「胡编乱造」的情况。BBC 指出,这个功能错误地改写了自己应用的通知,捏造 PDC 世界飞镖锦标赛的冠军,和网球运动员 Rafael Nadal 的性取向。

▲ 这上面的通知摘要内容基本全是捏造的,图源:BBC

对于正确率只有八成,却又是整个 AI 体验核心的 Siri,苹果自然采取更谨慎的态度。

宣布延期后,不少人开始「招魂」乔布斯。如果是那个男人,这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

著名分析师郭明錤认为,如果是乔布斯,他会和「天线门」一样亲自出面致歉用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第三方渠道宣布这个事情。

而 John Gruber 援引了乔布斯当年对错漏百出的 MeMobile 邮件服务团队的严肃处理,表示这应该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其实,如果是乔布斯,这一切大概率都不会发生,因为他不可能错过 Siri 这个再一次领先时代的机会。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 Siri

苹果上次千呼万唤也出不来的「饼」,想必大家不会陌生:

两者的困境都很类似:过于提前发布,却没能按时解决技术挑战,成了一张空头支票。

但我们都知道,增强 Siri 不会和 AirPower 一样胎死腹中,这个产品,苹果一定会想办法做出来,即使需要再来一年,甚至两年的开发时间。

市场并没有要求苹果去做一个 AirPower,有没有这个产品,其实对苹果来说几乎无伤大雅,整个发布事故最大的槽点,只是苹果太早发布了一个没有能力完成的产品而已。

但这次情况要更严峻。生成式 AI 时代,苹果一直是非常被动的追赶者,亮点寥寥的 Apple 智能就是苹果的对策。每一家企业都在 All in AI,好不好用,消费者买不买单另说,但不做,就意味着跟不上版本,态度上就要被淘汰。

而增强 Siri 是 Apple 智能的核心体验,奠定了苹果生态中 AI 的解决方案,所以在去年那场 WWDC,苹果只能硬着头皮端上一碟还算是原材料的菜,就是为了稳定市场,留住信任。

苹果算是被 AI 浪潮驱策前行,但现在骑虎难下。

在苹果确认增强 Siri 跳票之后,有两个相关的消息接连曝出。

第一个和苹果智能家居计划有关。去年开始,不断有报道指出苹果准备大力发展自家落后的家居生态。最新消息指出,苹果原本是想在这个月发布智能家居中心新品,但因为这些产品依赖增强的 Siri 功能,只能不断延期。

也就是说,Siri 的落后不仅影响的是用户体验那么简单,也制约了苹果接下来的产品和生态布局。

另一个消息则是苹果打算重新设计操作系统的界面,包括 iOS、iPadOS 和 macOS 多个平台,据悉将会是「十年来最大程度」的翻新。

▲ iOS 19 的一种假想图,据悉新系统会采用 visionOS 的设计风格

所以今年的 WWDC,苹果打算主谈 UI 而不是 AI,更像是一次围魏救赵,转移人们对它落后 AI 功能的注意力。

因为根据彭博社爆料的 Siri 小组内部会议,苹果高管 Robby Walker 表示,增强版的 Siri 实际上没有一个准确的发布时间,明年春季只是一个「目标」,不意味着一定就在那时发布。

在手机 AI 竞争日渐加速的当下,苹果还要回过头完成以前的功能,不禁让人担心会不会进一步掉队。

转念一想,其实苹果激流勇退,何尝不是一种以退为进。

外媒 The Verge 在 AI Siri 跳票后发布了一篇文章,标题为《所有这些糟糕的 AI 正在破坏整整一代的智能产品》,批评了当下智能设备对 AI 助手功能的炒作:发布时大谈多模态和交互革命,实际上手一个比一个不靠谱。

而苹果自然是当中最违反游戏规则的一个,因为他们的 AI Siri,甚至还不能上手。

但同时,他们或许也是最遵守游戏规则的一个,因为他们不愿意发布这个无法百分百按介绍运行的半成品,而其他厂商并非如此。

虽然正式发布的日子没个准信,但苹果内部仍然非常看好增强 Siri。在对 Siri 团队进行了严厉批评后,Robby Walker 还是称赞了这些技术人员,表示「我们应该对所做的事情感到自豪」:

我们游了数百英里,已经创造了游泳距离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我们仍然没有游到夏威夷。我们被激怒不是因为我们游得很棒,只是因为我们还没到达目的地。

直接改组管理高层的操作,在苹果内部并不常见,Mike Rockwell 的加入有望加速苹果在 AI 方面的追赶。

Rockwell 不仅成功带领团队开发出 Vision Pro 头显,多年来他也一直主张让 Siri 更加智能化,这几周还在不断为 Siri 小组提供建议,原本他也被前 AI 团队领导者 John Giannandrea 视为「接班人」。

▲ Mike Rockwell

加上苹果内部越来越将 Vision Pro 项目视为「AI 产品」,Rockwell 在硬件方面的经验也能很好帮助 AI 和未来苹果设备的结合。

喧嚣过后,市场也还是选择信赖苹果,本周股价已经开始缓缓上升,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

还在探索的行业,给了苹果一个喘息的机会后来居上,但不是只有苹果想游到夏威夷,这次留给苹果的时间,已经远远没有十四年这么多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M4 MacBook Air 首发评测:不止天蓝色,性能有惊喜

全新天蓝配色、起售价自刀 1000 元、强悍 M4 芯片配置,围绕全新 MacBook Air 的三个亮点还没消化完,国补后六千出头甚至五千多的平台价格,又再次刷屏。

不少网友大呼「这次真的买得起了」。所以,M4 MacBook Air 真的值得买吗?如果手上有新款,值得换新吗?

想快速了解 MacBook Air 新配色和更新点,可以点击下方视频👇

「薛定谔」的蓝

如果真的要说 MacBook Air 当中最「Air」的配色,我现在会毫不犹豫选全新的天蓝色。

毕竟,金属感满满的四款老配色,颜值虽然在线,还是缺了一丝生气,而清淡的天蓝色就是「空气感」本身,低饱和的色泽非常轻盈。

▲ 四款颇显严肃的老配色

午夜色和天蓝色在色阶上刚好形成一个对应关系:

前者是色阶上最深的蓝色,是接近 MacBook Pro 上深邃的「深空黑」的蓝。

后者是色阶上最浅的蓝色,在 MacBook 经典的银色上带了一抹蓝。

而且,因为后者更亮,不会像午夜色那样容易将沾满的指纹暴露。

▲ 从左到右:深空灰色、天蓝色、沾满指纹的午夜色

我真的相信这就是最浅的蓝色,因为在强光或者弱光的环境下,肉眼很难捕捉到设备上的蓝色,只有在光线简单或者较弱的环境中,蓝色才会完全现形。

▲ 没骗你,这真的是天蓝色

如果你碰巧对天蓝色不感兴趣,那其他配色的新款 MacBook Air,在外观、重量、尺寸上都几乎没有任何差距,不过不再提供经典的深空灰配色了。

其实更让我激动的不是天蓝色本身,而是苹果未来对 MacBook Air 设计和配色的更多可能。隔壁家 Surface 好看的「仙茶绿」,以及人见人爱的的猛男粉,不如都在下一代安排上?

性能更强,但温度更低

我们手头上的 MacBook Air 是满血版配置,也就是 10 CPU 核心 + 10 GPU 核心的版本,和我手上的满血版 M3(8 CPU + 10 GPU) MacBook Air 对比,跑分上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对于没有风扇的 MacBook Air 来说,电脑性能其实更多被发热制约。

我曾经用 M3 MacBook Air 玩文字冒险游戏《霓欧出租车》,因为这个游戏未原生支持 M 芯片,需要转译运行,玩一会儿 MacBook Air 就会发热严重,卡得玩不下去。

我用 M4 MacBook Air 试了试,发现同样的 10 分钟游戏流程和进度,M3 MacBook Air 已经烫手,而 M4 MacBook Air 还只是温温热。

根据插件显示,M4 的最高温度在 70 度左右;而 M3 一度来到 90 度,并且游戏后期已经卡得无法进行。

作为一位文字工作者,日常使用 M3 MacBook Air 主要遇到的性能瓶颈,基本是在 Chrome 打开大量网页并且用插件翻译的时刻,特别是一些大型网页,几乎一点即热,一热就卡,这时只能耐心等待笔记本自然降温,然后赶紧关掉几个网页。

同样是 16GB 内存,M4 MacBook Air 上打开已经让 M3 版发热卡顿的 35 个网页,前者的机身温度虽然也有所上升,但远不如后者烫手,响应速度也没有变慢,能快速在这些网页中切换。

即使是类似 Apple Insider 或者 Reuters 这些特别容易卡的大型多媒体网页,也没能拖慢 M4 的步伐。

生产力的提升不止于性能。M4 MacBook Air 还支持在打开笔记本的同时外接两台显示器,堪称「史诗级」更新,以后 MacBook Air 也能额外多接一个小竖屏看信息流了。

还有一个非常细节的变化:键盘手感,新款要更「肉」,按下按键要花更多的力气,没有旧款那么「脆」,止于哪种更好用见仁见智,我个人更习惯打起字来能「噼里啪啦」的旧款。

这个沿用了五年的屏幕,或许是目前 MacBook Air 最大的槽点。在户外拍摄时我翻开它的屏幕,发现上面唯一清晰可见的只有指纹。已经不指望这两三年 MacBook Air 能有高刷屏,但更高的屏幕亮度,以及 MacBook Pro 同款的纳米屏幕可选项,相信能让更多用户更加舒心。

值不值得买?

在 MacBook Air 发布快讯的评论区,有一位小伙伴这样留言:

从参数上看,M4 处理器无疑比 M1 Pro 要更强;但定位上,MacBook Pro 又要比 MacBook Air 更高,处理器之外像是屏幕、扬声器、散热等等素质都明显更好。

所以要不要换机?其实答案很简单:既然已经动了 MacBook Pro 换 MacBook Air 的想法,那说明 MacBook Pro 上多出来的配置,或许并不是你所需要的。

如果需要一台更低价、更轻便的新电脑,那老 MacBook Pro 「降级」更换 MacBook Air 也未尝不可。

相信也有不少老 Air 用户在看到新配色和低价后就心痒痒了,我个人认为最适合换新的,是还在用 M1 甚至更老,以及当年入手了 8+256GB 起步配置的 M2 用户,也就是俗称的「钉子户」。

如果你在最近趁国补低价购入了 16+256 的 M2/M3 MacBook Air,那这台机器其实还能再战许久,或许下一次换机的黄金时机,是更换模具、去掉刘海的大更新之时,根据爆料应该还有 2-3 年。

而对于想要一台性能能打、续航领先的轻薄本,又对系统没有硬需求,或者向往 Mac 生态的消费者,目前国补后六千出头、叠加教育优惠甚至五千多的价格,确实是入手的最佳时机了。

MacBook,还是 MacBook Air

在被人遗忘的角落,12 英寸 MacBook 在前天刚刚度过了自己的十岁生日。

▲ 图源:The Verge

这个直到现在依旧惊艳的极致轻薄和时尚设计,在当时明显就是为了代替 MacBook Air 品牌而来。在 New MacBook 问世后,MacBook Air 仿佛进入冻龄期,过时的外观和配置沿用了好几年,和最新产品格格不入。

但 MacBook 的探索并不成功。为了这个极致的机身,MacBook 牺牲了性能、键盘稳定性、接口,而这些都是构成一款笔记本核心体验的基础。

这个尴尬的尺寸和便携性,也和苹果力推的 iPad Pro 产品重合,二者只能选其一,而我们已经知道了苹果的选择。

▲ iPad Pro 还在去年首发了 M4 处理器

MacBook 的迭代最终停留在 2017 年,第二年,重新设计的 MacBook Air 接棒推出,产品迭代至今。

M1 问世之后,12 寸 MacBook 复活的呼声渐起,毕竟这个低功耗、高性能的平台,确实最适合这款极致轻薄的设备。

5 年过去,我们几乎可以盖棺定论,12 寸 MacBook 不会复活。

但它还需要复活吗?极致便携的生产力,已经被 iPad 代劳;而兼顾时尚和实力的定位,现在落在了 MacBook Air 头上。

这代 MacBook Air 比以往都更有 MacBook 的即视感:全新的天蓝色是 MacBook 产品线上少见的彩色,如同 12 寸 MacBook 上昙花一现的粉色,代表一种更有活力的路线;更低的起售价,意味着 MacBook Air 要面对更多入门用户推出。

所以,MacBook 不会复活,也无需复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