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 R6 III 这台小电影机,是对 iPhone 「以下犯上」的回应

2020 年,佳能 EOS R6 发布。
彼时,大众刚刚开始熟悉「4K 60p」这个词,vlog 刚刚成为主流,手机厂商们,在为上亿像素打得不可开交。
仅仅五年过去,iPhone 已经可以拍摄 ProRaw 格式照片、ProRes Log 甚至 ProRes Raw 格式的视频,先不论画质如何,至少已经半只脚迈进了创作领域,踏过 了「专业模式」的门槛。
这五年,是手机进一步压缩相机市场的五年,也是相机厂商被迫「自救」的五年。
在手机进一步逼近的当口,佳能推出了 EOS R6 Mark III(下称 R6 III),消费电子市场,产品会替人说话,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厂家的自救方案,现在轮到佳能了。

一台披着相机外衣的摄影机
我们先来看看佳能 EOS R6 III 的具体配置。
电影机的心脏
R6 III 把像素提到了 3250 万,这比 R6 II 的 2420 万多了近一千万,但说实话,2400 万像素已经非常平衡了,为什么非要上 3000 万级别?
答案在 R6 III 的主要定位上——这台机器的视频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
它标志着 R6 系列彻底摆脱了「甜点」的平衡定位,开始把动态范围、色彩科学、数据吞吐能力以及多样化的视频规格这些「电影机级别」的硬指标,放在了首位,以此来回应这个时代越来越强的专业视频需求。

电影机级别的「心脏」,为 R6 III 带来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 7K——像素量的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R6 III 可以拍摄 7K 分辨率的无裁切视频,还间接提供了超采能力,用 7K 的海量数据,去压缩生成一条 4K 视频,这样得到的 4K,在锐度、细节和纯净度上,会远超原生 4K 拍摄。
第二个关键词,则是 Raw——R6 III 这次,终于带来了 7K 60P RAW(Light) 的「机内录制」。
这块传感器可以直接记录原始数据,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数字底片,拥有巨大的后期空间,做大幅度风格化调色也不在话下,Raw 格式也能规避很多拍摄风险,就算前期曝光和白平衡搞砸了,都有极大的挽救余地。
「内录」的意义非同小可,在前代 R6 II 上,你也能拍 RAW,但流程很折腾:你必须在外面再接一个「阿童木」那样的外录监视器才行,而 R6 III 直接将其内置,无疑为用户省下了大把的预算,机身变得更便携,工作流也干净利落多了。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Open Gate」——就在两个月前,苹果 iPhone 17 Pro 系列官方支持了 Open Gate 模式下拍摄 PreRes Log 格式的视频,而从两年前的 iPhone 15 Pro 系列开始,用户早就可以借助第三方应用实现 Open Gate 模式下拍摄 4K 30fps 的常规 HDR 视频。
通常,我们传感器的比例为 3:2,但拍视频总是只能拍摄 16:9(横屏)或 9:16(竖屏),Open Gate 功能可以把整块传感器的画面全部录下来,不浪费任何一点儿传感器面积,把相机「用满」。
同时,Open Gate 3:2 的画幅也意味着更灵活的后期调整空间,你只需要拍一条素材,后期就能在 7K 的画质下,随便裁出一条横屏和一条竖屏,画质还都绰绰有余,彻底解决了横竖屏构图的烦恼。

▲ Open Gate 可以排除 3:2 画幅的视频
这是一个以往只会出现于旗舰视频机甚至专业电影机上的功能,在手机的不断挤压下,Open Gate 终于出现在佳能 EOS R 家族里,再加上 C-Log 2 和 C-Log 3 曲线,R6 III 才算真正补齐了专业工作流的最后一块拼图,在「生产力」这条路上,又进了一大步。
补齐短板的「专业」接口
如果说视频规格是能力,那接口和操控就是这个能力用着顺不顺手的关键。
R6 III 的机身整体设计依旧延续了佳能 EOS R 系列的家族化设计,没有在外观和握持上进行大量改动,如果将它和 R6 II 摆在一起,恐怕你很难分清哪台是新相机。
不过在大的设计之外,R6 III 还是迎来了一些小的缝缝补补。

佳能将备受好评的色彩调整按键放在了 R6 III 的机身左上角,可以快速调整 14 种色彩滤镜,可以用于照片与视频的拍摄。
R6 III 这次补上了 R6 II 最大的短板——它用上了「全尺寸 HDMI」接口。
用过 R6 II 的人都知道,那个脆弱的 Micro-HDMI 接口,接监视器和图传时简直是噩梦,一碰就可能松动,换成全尺寸 HDMI,意味着它终于可以作为一台可靠的生产力工具,安装在各种复杂的拍摄套件上。
超高的视频规格随之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数据量,为了喂饱 R6 III,佳能为其设计了 CFe Type B + SD UHS-II 的双卡槽,前者是目前传输速率最高的储存卡类别之一,当然,CFe Type B 卡的价格也很「专业」。

此外,模式转盘上新增的「S&F」档位(快慢动作),也把「升格拍摄」这个常用功能提到了最顺手的位置,不用再钻进菜单里找了。
最后,佳能 R6 III 使用了旗下电影机 C50 同款电池 LP-E6P,续航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
至于佳能的传统强项,R6 III 自然也没落下。
第二代双像素对焦系统 (Dual Pixel CMOS AF II),与前代保持同样对焦区域的基础上,增加了存储 100 张人脸注册记忆功能,辅助更好的人脸对焦;最高 8.5 级的画面中心协同防抖,让手持拍摄更稳;40fps 的电子快门连拍,也确保了它在「拍照」这个本职工作上,依然是第一梯队。
佳能 EOS R6 Mark Ill 的单机售价为 16999 元——这个价格,相较于前代 R6Ⅱ来说,称得上加量不加价,而且从丰富且全面的视频规格来看,牙膏挤得还真不少,同时,与之配套推出的 RF45mm F1.2 镜头为 2949 元。

把这些参数合在一起看,佳能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
从传感器、7K RAW 内录的视频规格,到全尺寸 HDMI,R6 III 的每一步升级,都在强化它的「生产力」属性。佳能正进一步主动拉开 R6 系列与入门用户的距离,把它从一台「全能水桶机」,重塑为一台目标明确的「专业视频工具」,以此来巩固手机无法企及的专业壁垒。

影像市场,格局已定
千禧年前后,胶片相机销量来到顶峰,传奇机型频出,但另一面,数码相机正在以绝对的优势覆盖而来。
仅仅十年后,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了 1.2 亿——这是相当骇人的数字,算下来,平均每秒钟,全世界就有近 4 台相机被买走。
一个收入尚可的家庭,很乐于花钱买一台数码单反或是卡片机,全家福、孩子出生、毕业旅行……所有重要的时刻,都得靠它来记录。
但再之后,智能手机的兴起,直接打断了如日中天的数码相机市场,凭借便利性和直接的分享链路成为千家万户手中记录生活的首要选择。

相机市场的这段故事,我们讲过很多很多次,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已经足够熟悉了——
社交媒体带来了第一条自救之路。
这是一条感性的道路,以富士、理光为代表的厂商,精准地捕捉到了一个细微的矛盾:手机够方便,但画质不够好、风格不够鲜明,相机的画质够好,但太复杂又不够有趣。
于是,它们推出了外观复古、便携或具有胶片滤镜的机型,以情绪价值精准命中了已经对手机照片感到乏味的年轻人,挖掘出了「比手机画质更好、更有风格且能直出」的空白地带。
在社交媒体的热度加持下,这几年,这样「感性」的相机炙手可热。

而现在,以佳能 R6 III 为代表的相机,正走在另一条更为理性的道路上——既然手机能做到 80 分,我就必须做到 120 分。
在手机「以下犯上」的时代,逐渐专业化的消费级相机也在向上索取,佳能 R6 III 的策略,就是把过去极其昂贵且专业的电影机功能与规格,不断下放到消费级机身里,用「生产力」的绝对优势,筑起一道高高的壁垒。
你可以用手机记录生活,可以用手机学习拍摄,但一旦专业创作,你依旧会老实地回到我的怀抱。

要么,成为一个有趣且方便的玩具;要么,成为一个可靠且专业的工具。
在未来可以看见的时间里,相机市场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吗?
我想,恐怕没有了。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