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关注】“没有机会去靠近一个人物,一旦靠拢他们就会遇到麻烦”(外二篇)

《404档案馆》讲述中国审查与反审查的故事,同时以文字、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发布。播客节目可在 Apple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Spotify 或泛用型播客客户端搜索“404档案馆”进行收听,视频节目可在Youtube“中国数字时代· 404档案馆”频道收看。
欢迎来到404档案馆,在这里,我们一起穿越中国数字高墙。
中国数字时代长期关注中国大陆的审查与抗争,但是我们也留意到墙内墙外也并非泾渭分明。一方面,中共大外宣遍及全球,另一方面包括华人在内的全球民众也在戮力捍卫自由。为此,我们设立“CDT关注”栏目,旨在发掘并助推中国境外网络中反抗中共专制的努力,尤其是华人世界勇敢的声音和行动。
一、季风播客|国家叙事之外,如何讲述一个多元的中国社会?
季风播客是一档人文对谈节目,依托华盛顿特区的季风书园,旨在通过访谈“向更广阔的华语世界传递人文、理性、求真之声”。
在季风播客新一期节目中,主持人何流与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华裔记者Emily Feng一起分享了他们对于如何在国家叙事之外讲述多元中国社会的看法。
被问到在中国做报道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时,Emily提到:
有一次我们去了山东一个被拆迁的小村庄,当地书记主张先拆除破旧农房,然后将村民集中安置到统一建设的高楼里。但问题是,拆房子已经把建新楼的钱花掉了,导致村民们没有新房住,只能暂时住在棚子里。这背后也涉及贪污问题。
我平常的经验是,在到达当地的几个小时内,我们就会被公安或宣传部门发现并阻拦,当地居民也会有点害怕接受外媒采访。但我到这个村以后,
村民一发现我们是媒体、是记者,马上就找到了两三个受访者,因为他们真的已经没有家了。村民带着大麦克风很快就叫来了十几个居民,半小时以内变成了几百个的居民要做采访,他们也带来了一些证据。
有一个村民提出,我们应该一起走到书记的办公室,要求获得一个回应,现场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大party。
最后当然没有好结果,我们又被拦住了。当时是疫情期间,宣传部工作人员穿着那种医生的衣服(防护服)找到我们,把我们关在车里面,说要把我们隔离在山东两个礼拜,不能离开这个村子。最后我联系了北京的外交部,他们帮助了我们离开。所以中央政府跟当地政府有时也会用不同的手段跟外媒接触。
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早期,整体氛围很欢迎媒体,当地政府觉得媒体可以帮助他们把一些信息传递给中央。媒体在中国社会是一个可以被发掘的角色,但不可幸的是现在是被限制的角色。
此外,Emily还提到在中国采访的艰难,她称:
我总是在寻找一个值得拍成纪录片或电影的故事。但是挑战在于中国越来越管控记者,电子监控系统也已经非常发达。
没有机会去靠近一个人物,一旦靠拢他们就会遇到麻烦。采访就无法继续。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去了解一个人真正在想什么,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写这本书其实也是给自己的一道“功课”——我可不可以通过书写,呈现给读者一个陌生人的画像。
二、民间档案馆|《被眼泪浸湿的土地》:一部维吾尔族“右派”的苦难史
中国民间档案馆近期发布一篇文章,通过介绍《被眼泪浸湿的土地》一书,展现维吾尔族“右派”的苦难史。
文章部分内容如下:
《被眼泪浸湿的土地》一书,是海外维吾尔社会最早用维吾尔语出版的回忆录之一。该书详细描述了维吾尔知识分子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的悲惨经历,填补了这一领域历史资料的空白。作者苏云古丽·恰尼谢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1957年至1982年间,在新疆的维吾尔青年知识分子的动荡经历和悲剧命运。
《被眼泪浸湿的土地》一书维吾尔语版封面。
苏云古丽·恰尼谢夫1940年出生于乌鲁木齐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7年9月,年仅17岁的她被录取进新疆医学院。此时,毛泽东在全中国范围内发起的“双百”运动(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对党提意见)刚刚结束,整风运动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开展“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
苏云古丽就这样在政治风暴中开始了大学生活,这为她后来的命运翻开了意想不到的黑暗篇章。当时的她,与其他维吾尔族同学一起被迫参加“鸣放”和整风会议,公开表达对共产党的看法。这群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政治阅历尚浅的纯真学生,当时因为对眼前一些残酷的政治现实深感失望,同时相信了党会采纳意见,而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
她和其他一些同学,认为应该效仿当时苏联的模式,建立加盟共和国式的高度自治制度,以保障维吾尔、藏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权,并对中共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感不满。他们主张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加盟共和国,而非作为省级行政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他们在“鸣放”会议上提出的这些观点和要求,后来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严重政治罪行。
在随后的“大跃进”和“反对地方民族主义”运动期间,包括苏云古丽在内的这些新疆当地学生遭受了严厉的批判和迫害,承受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精神折磨。“反右运动”不久,大饥荒随之降临。经历了如此严酷的考验,他们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欺骗性和虚假本质。
最终,他们决定成立地下组织,开展秘密政治斗争活动,计划在时机成熟时发动当地民众,形成大规模的民族解放阵线,以摆脱殖民统治,实现东突厥斯坦独立。1962年2月5日,他们在新疆医学院的学生宿舍秘密集会,成立了“东突厥斯坦劳动人民党”,由苏云古丽·恰尼谢夫担任秘书。然而,仅仅几个月后,由于中共公安机关安插在学生中的密探告密,该组织被揭发。同年4月29日,包括苏云古丽在内的数十名维吾尔族学生被逮捕。
作者苏云古丽·恰尼谢夫于1957年。
从此,苏云古丽和她的同学们开始了长期的监狱和强制劳动生活。在乌鲁木齐监狱度过了长达4年的酷刑折磨和黑暗的牢狱生活后,苏云古丽和她的同学萨吉德被送往乌鲁木齐周边的劳改营接受强制劳动。在此期间,她们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迫害,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忍受着饥饿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苏云古丽被戴上政治犯的帽子,安置在乌鲁木齐周边的一个人民公社,在群众监督下接受劳动改造。她在这里经历了比监狱更为艰难的日子,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严重摧残。长期的监禁、强制劳动和折磨,摧毁了苏云古丽和她狱中同学这一代维吾尔青年的青春、理想和追求。
该书于2006年首次由伊斯坦布尔的塔克拉玛干维吾尔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外维吾尔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畅销书。2015年以更大印数再版。2018年英译缩写本在英国出版。民间档案馆提供该书维语版的PDF,英文缩写版《The Land Drenched in Tears》可于此处购买。
三、柴静: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到出走海外的独立媒体人
近日,知名媒体人柴静接受BBC访问,谈及二十多年的媒体生涯经历和感受。
柴静曾供职于中国中央电视台,2014年离职央视,2017年移居海外,现为独立媒体人、YouTuber。
柴静的YouTube频道正在接近100W粉丝
2023年7月,柴静开通了个人YouTube频道,并宣布于同年8月17日开始播出独立制作的六集系列纪录片《陌生人——对话圣战分子》。
2025年5月,柴静10年前出版的自传体书《看见》在中国被下架,也让她再次回到舆论浪尖。
2025年6月9日,柴静发布视频回应12年前出版的《看见》一书在大陆被禁,她表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群人,一个片子,一本书可以失去,可以毁掉,但无形东西却会留下来,它不反抗,但你也不可能剥夺。”
基于这一期BBC对于柴静的报道,我们可以梳理出柴静的人生轨迹: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大学时期,柴静在湖南完成学业。之后,柴静在湖南当地成为小有名气的电台主持人。
2003年,柴静调至央视知名的调查节目《新闻调查》。《新闻调查》时期的许多报道关注底层群体、民主法治,也为柴静赢得了”公知”声誉,但她视自己为一位记者与作家。
2003年非典期间,柴静因”零距离”采访医院病患成名,获年度风云记者称号。
2011年,柴静主持访谈节目《看见》,深度报道了征地农民、女死囚、重庆”打黑”、留守儿童、同性恋者等社会边缘群体和敏感议题。
2013年,《看见》节目停播(最后一期是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案)。2014年,柴静辞职离开央视。
2015年自费制作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获2亿浏览量后被全网下架。 (【真理部】视频网站删除《穹顶之下》)
2017年移居欧洲,柴静继续独立媒体工作。
2023年柴静转型做YouTube自媒体,至今发布50部视频。首支影片为自制纪录片《陌生人》,聚焦欧亚伊斯兰“圣战士”的恐怖行动背后的宗教禁忌。关注议题涵盖义和团、文革、六四、维权人士、朝鲜战争、俄乌战争、国共内战等话题。
柴静制作的一部文革纪录片获得近百万点击量,该片首次公开清华物理系创系主任叶企孙的文革日记和照片,让她感到“织补了历史缺漏”的满足感。
柴静制作的视频多次触碰“敏感议题”,对此柴静认为应该有人“平静、诚实、公正地叙述禁忌”,因为“一个社会有禁忌就不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