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正
2025-07-04T12:14:33.152Z

2023年11月2日,在李克强遗体告别仪式上,习近平与李克强妻子遗孀程虹握手。
(德国之声中文网)7月3日,中国前总理李克强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又再次成为网络管制的敏感词。
这一天是李克强的70冥诞,中共最高级别官媒《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纪念李克强同志诞辰70周年》,署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文章以官方套话给予了李克强“高度评价”,包括“李克强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在政绩方面,文章称李克强推动了共青团工作、中原崛起、东北振兴、经济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并在疫情期间展现了出色的领导力。
对于备受网民称颂的李克强体察民情、敢于讲真话等信息,文章未予提及。
不仅如此,官方对该文章的传播进行了限制。有消息称,国内党政机关发出通知,不得转发这篇文章。经查验,微信平台对该文设置了转发限制。
这种限制并非完全是事先统一布局,至少部分来自事后的安排。例如,网友发现中共另一家最高级别官媒“求是网”转载此文后不久又被删掉。查询者发现,该网站上仍然挂着该文标题,点开后显示“404”(遭到屏蔽或者删除)。
目前,在微信平台上仅有“党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室机关工会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这一账号保留了转载内容,阅读量已突破10万。
一个名为“家传”的媒体也以“一个人的‘历史进程’”为题,图文并茂地纪念李克强一生的从政经历,但因“内容涉嫌违反相关法规和政策”被微信删除。
相关图集:悼念李克强:民间自发、官方矜持
合肥:故居前的花海:李克强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在安徽定远李家祖屋和合肥李克强幼时故居(图)前往献花的人群络绎不绝,鲜花在街道上堆积如山。李克强1955年出生于合肥,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上世纪70年代作为“知识青年”在安徽凤阳县下乡“插队”。
故乡情结:在李克强去世当天的晚上,就有人就开始前往位于合肥红星路的李克强故居。由于现场人流不断,为了维持秩序和保护祭拜者安全,一些民众自发组成人链,将献花悼念的场地隔开。
郑州:主政之地:河南省会郑州也出现不少悼念的人群和摆放的大量花束。1998年到2004年,李克强在河南省先后任省长、省委书记。1990年代河南的“血浆经济”导致艾滋病在该省一些农村泛滥,造成巨大的人道灾难,李克强在河南主政期间采取了一些补救、纾困措施。
长安街:不得驻足:李克强的突然去世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震动,社交媒体的有关消息下大量网民留言哀悼。然而在中国的权力中心、李克强工作了16年的北京,当局加紧了安保管制。天安门广场依旧必须提前预约进入、中南海(图)附近,保安会提醒行人不得停留。
官媒:冷处理:中国媒体统一转发官方对李克强逝世的讣告通稿。当天晚上的“新闻联播”节目中,这位前总理辞世的消息仅被放到第三位。社交媒体上,相关消息的评论区很快就被关闭或严格审核。在新浪微博上,只有经过认证的大v官博才能在“李克强同志逝世”的词条下发表新帖。
校园:禁止集会:中国社交媒体流传的一些截图显示,中国多所大学下达通知,严禁学生线上线下聚集悼念已故总理李克强。许多大学生在微博上表示,学校通知,至11月3日所有社团活动因故取消。李克强的母校北京大学29日在官方微博发文缅怀这位校友,不过学生的留言都被屏蔽。
等待告别:中央社报道,网路视频和图片显示,李克强的遗体27日从上海运至北京。香港《明报》称,按照正国级领导人丧葬规格,李克强遗体将于本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独立时评人、作家蔡慎坤在X转发一则透露治丧安排的消息称,李克强的丧事将“从简”,甚至不开追悼会,仅有小规模的“遗体送别”。
要求调查李克强死因,前新华社记者被判刑
2023年10月,年仅68岁的李克强在上海“突发心脏病”去世,引发民间舆论对于中南海政治斗争的种种猜想。
民间发起了各种悼念活动,以合肥红星路80号(李克强年少时住地)、郑州中央公园两地的规模最大,大批本地和外地民众前往献花致哀。
人们联想到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的去世。胡耀邦于1989年4月8日出席政治局会议时心脏病猝发,15日逝世,该事件成为八九民主运动的导火索。
官方对李克强的民间悼念活动一直进行控制和打压,悼念文章的发布和转发都遭到限制。
2025年2月,维权网报道称,新华社前记者顾万明在李克强去世后公开质疑其死因,要求当局展开调查。2024年11月,顾万明被上海市闵行区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人在干,天在看,苍天有眼”
李克强被认为是弱势总理,政绩不彰,他得到民间的大量赞颂,网民戏称“全靠同行衬托”,意指在习近平“开历史倒车”的背景之下,李克强被凸显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留下的一些概念和“金句”至今仍在网络流传。
据《经济学人》2010年引述维基解密称,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曾于2007年向时任美国大使表示,GDP数据不可靠,他通过火车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来判断该省经济状况。《经济学人》由此引申出“克强指数”的概念。
2020年5月,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六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表态与习近平此前的说法大相径庭。习近平当年3月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相关图集:十年“架空”的总理李克强
受胡锦涛支持: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突然被架走离场,临走时轻拍李克强的肩膀,李克强则点头回应。李克强曾被认为是胡锦涛支持的“共青团派”接班人。然而2012年,习近平最终成为最高领导人。在二十大上,李克强卸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中央委员。习近平则确保了自己的第三任期。
新任总理:2013年,李克强开始总理第一任期。在任期间,拥有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强调简政放权,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巴克莱资本当年发布报告,将李克强的经济增长计划称为“李克强经济学”: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
克强指数:据《经济学人》2010年引述维基解密,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曾于2007年向时任美国大使表示,GDP数据不可靠,他通过火车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来判断该省经济状况。《经济学人》由此引申出“克强指数”的概念。图为2007年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时在北京出席中共十七大。
弱势总理:然而,习近平上任后成立多个“领导小组”,其中包括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这些举动被认为是架空了李克强总理职务下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政府职能,从而让习近平做到“大权独揽”。
中央应对新冠疫情小组长:2020年1月27日,李克强作为“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受“习近平委托”,视察了武汉。习近平则是在3月10日才前往武汉。当年10月,习近平宣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然而,疫情拖长,持续了三年。长期封控使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大范围陷入瘫痪。
“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2020年5月,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有六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表态与习近平此前的说法大相径庭。习近平当年3月称,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李克强在随后视察山东期间,还提出“地摊经济”,认为是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然而这一说法也受到一些官媒的“降温”。
“长江黄河不倒流”:2022年8月,李克强视察深圳盐田港时表示:“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长江、黄河不会倒流。”这一表态他在当年3月的人大会议期间也曾作出。李克强在深圳还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然而,中国“国进民退”、外商对投资环境感到不确定却是现实。
用英语演讲:李克强2011年任副总理期间,曾在访问香港大学时发表英文演讲。据媒体报道,他任总理出访时,也曾使用英语发言或交谈。他的妻子程虹则是英语教授,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图为2018年李克强夫妇访问柏林期间,与德国总统伉俪会晤。李克强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在北大就读法律和经济。
访问德国:2014年,李克强访问柏林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与他在日程间隙参观了一家超市。2015年,默克尔访华期间则前往了李克强的家乡安徽省。
终结:李克强的仕途也并非没有争议。他曾于1998-2003年在河南省任职。德国之声2013年报道,中国卫生部前官员陈秉中批评,李克强前任李长春主政期间,在河南推行"血浆经济"导致河南农村爆发艾滋病疫情;而李克强受命掩盖真相。中国官媒报道,2023年10月27日凌晨,李克强心脏病突发在上海逝世。
2022年8月,李克强视察深圳盐田港时表示:“中国开放还要继续往前推进,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2023年3月,李克强卸任国务院总理一职,在与国务院工作人员告别谈话时说:“人在干,天在看,苍天有眼。”这句话被认为是剑指习近平,表达他对习近平不满的情绪,引起舆论关注。
人民日报昨天(7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纪念文章最后说:“今天我们纪念李克强同志,就要学习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有评论指出,维护习近平核心,是这篇文章的本意。
薄瓜瓜:“祝最优秀的父亲生日快乐”
李克强出生于1955年7月3日,六年前(1949年)的同一天,中共另外一位广受关注的“落马”高官薄熙来出生。
薄熙来之子薄瓜瓜7月3日在社交平台X上用英文发帖,向在中国服刑的父亲祝福生日快乐。
薄瓜瓜在帖子中说,“祝最优秀的父亲生日快乐——他在胜利中的优雅、在逆境中的不屈力量,以及在纷争中超然的沉静勇气,继续每天指引着我!”
薄熙来于2012年3月被抓之后,薄瓜瓜曾公开写声明为父亲辩护。2024年,薄瓜瓜与台湾人许惠瑜结婚,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公开为自己及父亲辩护,认为外界对薄熙来的报道 “断章取义”、“一派胡言”且存在“不实报道”。
薄熙来是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重庆市委书记。2012年4月,薄熙来因涉嫌严重违纪,被去职双开,并立案接受调查。2013年9月,薄因受贿、贪污跟滥用职权等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