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苹果停车转 AI 将引发人才大震荡

1、没有 AI 的汽车、手机、电脑、平板等,将是一堆废铁;

2、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不能同时放在两个大方向上。

综上,停下造车全攻 AI 是非常明智的。

连键盘侠都知道「不难」的造车,没造出来不是造不出来,是制定的目标太远太高。苹果之前想一步到位搞出 L4 的移动座舱,但现阶段的人类还没有办法,这太难了。在他们之前的设想中,自动驾驶的汽车和 Apple Vision Pro 是可以放在同一个场景里的。但很显然,这个步子太大了。用新势力们的方式当然可以,但那不是苹果想做的。

最关键的是,AI 的大爆发是此前大家都没料到的。没有这事儿,车还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这一波爆发的 AI 不是资本热潮,而是实打实的浪潮了,此时不全力转向,是真的会死的。况且苹果并不是没有在 AI 上投入的,这些年一直都在积累,只是权重还没拉到那么高。现在切方向,即是大势所趋的必须,也是归拢资源的必要。

过去 Jony 可以对供应商说,这里有一桶取不完的钱,你能做到你就能拿走,以此把工业设计拉高到一个令人望尘莫及的程度;今天的苹果比二十年前拥有更多的现金,有自己的芯片和庞大的人才库,有海量的设备和训练数据,可以说:

比起造车,AI 才是更适合苹果干的事;

干好 AI 所需的人才、数据、算力,也是他们的优势。

以苹果的财力,下这样的决心,恐怕要出现一次人才流动的大震荡。

原文发布于知乎提问:

苹果取消探索十年之久的电动汽车项目,将团队转向生成式 AI,原因有哪些?会带来哪些影响?

兔走临龙,也不能完全不立 Flag 对吧?

去年,还是完成了一些事情的。

比如,一向不太愿意接商单的我,放开态度接品牌的约稿合作了。之前那么多年都几乎不接,从 2021 年开始松口,接了六个项目。前年和去年因为经济上的缺口,开始增加合作的次数。2022 年依然保持着全年六个的节奏,算是勉强平了缺口吧。去年为了把人情借款全部还清,为了续上小柒在舞蹈上的课时费,为了置换一些家里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破破烂烂的大家电,接单数量一下子翻了一倍,总共接了十三个项目。链接汇总如下:

包括 2022 年的六个项目(OPPO Find X5 文章 / 视频索尼 SONY LinkBuds方太集成烹饪中心TCL Q10 冰箱OPPO Find N2vivo X90)在内,我基本上做到了最开始对自己的要求:不写违背内心的东西,借商单的机会夹带一些面向大众的设计科普,并倡导一些自己相信的理念。在索尼的项目上,我还借机做了一期《设以观复》和两条简短的分析视频(包装设计 / 形态生成逻辑)。虽然这三期视频都不是索尼要求做的,但我自己有很多话想说,也就花心思做了出来。

我知道,其实很多时候大家是不怎么看这些商单的文章的,或者看了也不会信,觉得你都是吹牛拍马屁的东西。但这些事情你左右不了别人怎么想,只能是约束自己,但求一个问心无愧就好。有时候筱烨会觉得,我花了那么多心思和精力去做的一篇文章,反反复复斟酌表达的字句,认认真真拍的样张和产品照,得不到应有的流量和反馈,很替我感到不值。可这是无法控制的事情,平台的发展变化和人的流动是我左右不了的,文章和视频的用心程度与流量本来也不是必然的关联,一款产品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大家乐意看的,但只要有人在这里驻足停留过,感受到我的诚意,觉得有一点点启发,哪怕就一两个人,这点星火之光传递出去了,就值得我写。

直到前两天,还有一些偶遇的观众在视频下留言,说你这个分析给了我很多启发,太棒太好了,结果一看,发现是两三年前的,顿时觉得相见恨晚!我觉得,这种肯定虽然来得迟了一些,但他们确确实实看见我了,看懂我在说的,理解了这些需要想一想才明白的事情,那我就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虽然就算没有这些我也会继续做,因为输出内容本身就是自我构建的一部分,一切创作都是自传性质的,所以我不会停下来。

以上是其一。

其二,把家里的三大件都换新了。

冰箱,是 2012 年从红点跳槽去嘉兰图,搬家去南光村时,跟筱烨在实体商场里买的。具体多少钱我不记得了,大概是什么家电下乡的款式,补贴后差不多七八百上下的样子吧。一直用到我们搬去龙华、再搬回南山、再搬到龙岗,跟着我们跑遍了深圳。制冷倒是没什么大问题,就是不密封了,容量也太小了。从我们两个人,用到一家四口另加十几只小动物,作为日常储量的仓库,是不够用了。于是,在 2023 年底换了一台大的。

同时期买了一台波轮洗衣机,因为不好用,三年后搬家就没带走。当时租了一间没有家具的房子,两个人狠狠操办了一翻,当时还因此上了一次《南方都市报》的专访。那会还买了一台热水器,可惜没跟着带走。搬去龙华之后换了一台滚筒洗衣机,算下来也是用了八九年的老伙伴了,年老力衰,皮带和电机都有问题,洗起衣服来跟地震似的哐哐响,这样吵了一两年或者两三年吧,不得不换掉了。这也是给家里完成的的一件大事。

第三件就是前两天刚换上的电视机。原本的电视是 55 寸的 TCL,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反应慢了一些。年前买了新的遥控器,发现其实是遥控器的问题,心说还可以再干几年。谁知道,就是年二九那晚,九点来钟,正准备出门去宠物医院的店长家里给她喂猫,这电视突然就坏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小故障,我一检查,好家伙,有声音没画面,仔细一看,画面隐约可见,但只有特定角度下隐隐能看到。得,背光烧了。先不说修一下大几百,赶上半台电视的价格,这大过年的,也没人来修啊,况且人家有没有对应的背光零件可以换上去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心一铁,觉得也是用了快五年的老电视了,换台新的吧。等过了除夕和初一二三那几天,就下单了创维 75 寸的新款。来安装电视的师傅说,大概就是前一阵回南天湿气重,给弄坏的。

虽然去年没什么成果,但给家里更新了三件大家电,也算是一点成绩吧。

虽然我过去一年很疲惫,但起码,家是顾上了,人情债还了,小柒的舞也续上了。

这两年我老跟筱烨说,我们家就存不下来钱,刚进一笔,就立刻出去一笔,尤其有了孩子以后,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何况我们还没停过救助动物。家里就跟个水池子一样,一边进一边出,一刻也不敢停,进的也留不下。她总安慰我,说毕竟还是越过越好了,相比前些年,起码日子是慢慢过顺了的。是,也算是细水长流了。

其三,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其三了。

其实前面两点也可以归拢到一点:起码顾上家里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记录下来的,那就是今年春节期间,我把自己从囚笼里释放出来了。

一、被家族群隐形除名,任何活动不再叫上我;

二、和我妈袒露了三十多年来憋在心里的恶气,告诉她我既不恨她也不爱她,她的不在场和不作为在我的克制和理性中,演变成了我的锋利和独立。

筱烨和小柒,同时都是我的好朋友和战友,互相帮助、鼓励、撑腰、温暖,我好像也没什么再怕的了。

姑姑们愿意怎么双标,那是她们的事,但骂我的话,对我的无端指责,我不会忘记。她们是如何自私地维护自己,如何地冷漠和虚情假意,我也不在乎了。你们去那个重男轻女的大家族里抱团也好,对我们家冷暴力也好,那都是你们的业,我都不想参与了。假如将来,在温室中成长的三个弟弟妹妹不理解我,那也就算了,玫瑰花不需要也不应该承受和理解莲从淤泥中挤出来的苦。从前二十几年的虚幻泡影中醒来的感觉,其实挺好的。

但和她们不同,我妈,是我最大的心病。这是真的病。

她这三十七年来的不在场和不作为,让我在我爸这个巨婴的「照顾」下扭曲地度过了所有成长阶段。除了阿嬷,唯一的阿嬷,我在一个没有关注、没有照顾的危险环境中自顾自的长大成现在这样。被同学和老师用「你没有妈」反复凌辱的时候,我构建出了「我妈是英雄」的故事来武装自己;在六年级第一个学期开学时,我望着右前方的红旗和人群,理解了「人生是旷野」的含义;在每一次独自面对未来的时候,我都给他们安排了了不起的角色故事,让我的悲凉变成理所当然的剧情;在每一次的呼喊都得不到回应时,我早早地找到了自己;在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赌局中,在她每一次努力逃离她的不幸却无视我的不幸时,我把悲凉吃了下肚,救了自己一命。

如果不是 Lizilong 自杀,我还没意识到自己内心之强大。尽管这种所谓的坚强,是建立在无数个自我欺骗之中的。但在小柒进入我的人生后,我才充分明白了,那些都是我在创伤后应激综合症下对自己的保护,是我自己让我自己活了下来,是我一次次打消了自己纵身一跃的冲动,那些美梦无人告诉过我,是我游向了岸边。

她是空白的。

尽管她说了一些细节,但是,一共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细节,连个完整的画面都没有的仅仅只有细节的细节。当我终于从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我的母亲从来就不爱我时,那一片空白中渐渐燃起了熊熊大火。阿嬷临终前的三个月对我说,你爸妈靠不住,以后怎么办;姨婆在阿嬷过世后,也跟我说他们不是你的靠山,要照顾好自己;就连姑婆都和我说过,你爸妈不管你,靠不住,自己在外面要小心。临近三十,我眼前的迷雾才慢慢散开。

我不想冤枉他们。但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地方时,那就是真相。

她是空白,所以我不会恨她,但我也不会爱她。

我说出来了。

我终于不用假装了。

她说要弥补,可是碎了一地的玻璃渣要怎么补?不用补了。我已经自己把它们捡起来,粘成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渣球。我不需要谁来弥补,因为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过去的就是既定事实,是补不了的。人要改变一个习惯,不是通过额外培养一个新习惯来实现的,而是在习惯回路中替换惯常行为,来转移的。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不在习惯回路里。赎罪券买的只是她自己的心安理得,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但,我也无法掩盖 CPTSD 对我的影响

我做不到原谅。但我一直在努力,对抗这头怪兽。

写出来,不是如某些网友说的「你还是在乎」,而是我完成了这一个「仪式」,我要为自己记录下来。写作不只是我的爱好,更是我的心理治疗手段,是华生从战场上回来之后的那种写作,是把碎片一片片捡起来拼成马赛克的那种写作。即便后半辈子我都要与之战斗,起码我已经知道我的敌人是谁、在哪。只要怪兽有名字,它就可以被杀死。

回顾到此结束,今年,2024 年,我要完成一些目标:

1、从三月起,每月至少产出 1 条视频

2、每日饮水量平均数达到 2.5L 以上

3、三月起,每月累计跑 40km 以上

4、恢复周期性运动训练,目标是增肌,体重 65-67kg,体脂率 15-16%;

5、每日至少冥想 10 分钟,睡眠 7 小时,日照 75 分钟,0:30 前入睡;

6、读完 7 本书

7、完成捐发

明年二月,我回来验收。

更好的问题,总是在交流之后才出现的

前两天,我收到 AAAny 的 Wenbo 发来的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注册他们的 APP 体验。我一看就乐了,立马截图发给汉洋和轶轩,开玩笑地问道:「我是不是应该告诉他,我早就注册了?」

这个叫做 AAAny 的新问答社区是汉洋他们团队,从 redit 等社区平台的使用中,萌生的对于「Ask Anyone Anything」的重新思考,所做出的产品。我其实几个月前,就在一次和他俩吃饭之后就注册好了。但是一直因为忙,我担心不能及时回复别人的提问,就一直没好意思发起一场主题活动。中途有看到可达和 JT 发起的问答,很感兴趣,也想试试看,但也因为对时间的担心就止住了念头。正好借着这次 Wenbo 的邮件,跟汉洋他俩聊了一会儿后,我就趁着夜色正浓,冲动还在,就立马编辑了两段自我介绍,发起了分别以「工业设计师」和「设计类视频创作者」为主题的两场活动。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当天也是高效,一连开了三个会。中途用各种碎片时间,一一回答了 AAAny 上的提问。晚上赶回家陪筱烨过生日的路上,我一看已经回复过的内容,好家伙,累计的输出量都赶上我平时写两三篇文章了。

碎片化地高密度输出,也是可以产生一些好内容的。

在使用了一天后,当晚,我和汉洋、轶轩聊了聊感受。汉洋问我感觉 AAAny 和知乎之间有什么区别?我打了一个比方:

知乎的问答是一种广场上的广播。一个问题对应一个完整的回答,虽然我可以不断修改回答,但是你修改后的内容很难再被之前看过的人再次看到。评论区就是一些人在外围窃窃私语,它们和主回答之间很难形成交流互动。它是有层级的、单向的信息传播。

但是 AAAny 给我的感觉,是老城区的街头沙龙。任何对话都是水平方向的,没有任何层级关系,就和大家在街头聊天一样。你看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可以直接加入;别人对你们正在谈论的感兴趣,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它不是广播的形式,是集会和交流的空间。

有意思的事情在于,我们往往需要遇到好问题,才能写出一个好的回答。

然而,好的问题通常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你会在持续的提问和持续的回复之间渐渐发现,那些更本质和更有趣的问题。这是知乎解决不了的。好的问题如果都由运营和编辑来提出,那么知乎的运营压力会爆炸;如果都由用户提出,那么一定伴随着海量毫无意义的垃圾问题,这对真正的好问题是一种掩盖。

因此,持续的对话和前后文关系的保留,就很重要。同时也得确保,来自对话后段出现的好问题/好回答,能够被之前关心这个话题的人看到,也能被后来的观众发现。

运营这样的社区,需要真正会采访的记者。

点击进入「工业设计师 SUiTHiNK AmA~

点击进入「设计类视频博主 苏志斌 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