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今天的两件微妙的感受

1.

《重启人生》看到第八集,很好看。——呃,我看剧超级滞后的。不过,滞后到这种程度,剧透也就没关系了吧?(还是先剧透警告一下)之前一直被女孩们遥望的学霸,毕业后传说去做了飞行员的宇野真里,原来也是重生者,为了拯救首轮人生中空难去世的朋友们,才去做飞行员。

虽然是非常精彩感人的剧情,然而,对比最初听说女孩去做飞行员时,酷酷的感觉;实际上她做飞行员是出于沉重的责任,就,有些失落。毕竟日剧里很难出现一个,单纯因为喜欢,就无缘无故去做飞行员的路人女性。


2.

最近的「海棠文学城」案件,黄文作者们被跨省捕捞,在新浪贴出自己的遭遇,让人觉得难受和不公,组织各种方式的声援和捐助。

然而,今天突然传出消息,某位作者涉嫌诈捐,混在大家整理的打赏名单里,已经得到了八万元捐助。具体情况还不确定,但初步判断,当事人大概也是被警方调查的海棠作者,只是家境相对优越,混在其他生计艰难的作者中,蹭捐款蹭关注。

这件事并不会让我原本的援助心态,有什么影响。只是想起,之前看到的作者们的叙述中,这位作者给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相对于其他作者描述的胆颤心惊和生计艰难的状态,这位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述对自己笔下角色们的不舍:

后来,有读者问我,“他们都会有美好的结局吗?”
“是的,他们会永远幸福快乐。”我说。
是的,他们会幸福。就算我的结局如此凄寒落魄,就算我跌跌撞撞独自苟且,就算我即将为自已的错误支付高昂的罚金。
我依旧是如此希望他们能够在他们各自的小世界里替我幸福。
……

我的捡狗,是我在🌸的第一本书,我真的很愧对你,你在判决书中替我承担了大头。不过没关系,这次在晋江,你就不是老大了,前面会有两个哥哥,到时候你就不会那么辛苦了。

待到明年三月,春光正好时,我会在晋江大呼熹妃回宫。
如今,在你30万字的时候我草草结局,将来我会在晋江加倍奉还。我不会被打倒,我的孩子们也不会。我会如荒野上野火烧不尽的乱草,春风吹又生。

当时我心想,这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心态啊,难得有人在此刻还有着对创作的眷恋。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人家不差钱……

以后,我可能会更留意这种言辞心态上的微妙差别,面对那些与众不同的乐观心态时,会想到这件事,对这种心态背后有哪些因素,有更多的警觉乃至预设。也算是增长了人生经验吧。

我讨厌这样的经验,讨厌用这样的方式总结出这样的规律。

当我跑完步,我谈些什么 – 5

突然发现,长跑时,到了跑得很累,大家都开始坚持的那个阶段,其中一些人,会产生很强烈的精神涣散 or 注意力减退。平时在操场跑道、路况很好、或者很熟悉的线路上,还不明显;到了陌生的、情况复杂的地方,就格外明显。他们会忽略路面上的凸起,甚至下台阶的时候都会数错,各种被绊到;在行人众多的地方,也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躲避,出现在他们轨迹前方的行人,经常直直地撞上去。于是一起跑步的我,需要分出一缕心神,不时地提醒对方。

这些状况,在我身上很少出现。即使跑的很累了,我也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先天基因差异,而是相对后天的因素吧。和那些习惯了心无旁骛、而不需要关注周围环境的人相比,我更常有的状态,是意识到自己走在各种陌生的路上,于是每一秒都在警惕有什么状况会发生,从而不允许自己有太多涣散。

也未必一定要用「警惕」这样的视角。通常我在路上,也能比别人更细微地观察着各种角落,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所以「不涣散」也可以从这种正向的角度去解释。——当然,这几件事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我也分不清楚。

另一方面,那些能够随便就让自己跑到精神涣散的人,成绩、训练效果、进步速度……比我要好一些。当然这里面也存在幸存者效应。其中一些人,在旁边没人照料的时候,动不动就扭到脚、撞到人,受伤休息几个月;甚至伤情更严重一些,永远告别跑步这项运动。但幸存的那些人,确实运动效果比我要好。也有人选择从来不在路况不好的地方跑步,就可以一直涣散着跑得很好。——这里面也能看出各种 privilege,对那些能够心里完全不去顾及其它纷扰,单纯地投入地去做事的人,表示羡慕。但(也可能是我的观察样本有问题)这样的人也更偏向「岁月静好」,在自己的世界里,理所当然地不去关心远方的苦难。

主宾谓

之前聊到,日文、藏文的语序结构,和我们习惯的中文、英文不同,是谓语动词放在句子最后的「主语-宾语-谓语」的形式。

  • 中文、英文,是「主-谓-宾」。譬如:我-是-学生。我-想-你。
  • 日文、藏文,是「主-宾-谓」。类似于:我-学生-是。我-你-想。

:(吐槽)所以人们常说的,日本人懂礼貌,会听人把话说完。其实是因为这样的结构,需要认真听到最后一个词,才知道整个句子要说「是」或「不是」啊。

:对于需要使用不同敬语的日本人,也方便他们先把宾语对象列出来,再根据其身份,决定用什么样的敬语去修饰动词。


另一个 blog 有时候写得少的原因,大概是在「文章是在写给谁?」这方面,无意识地发生了混乱。

除去一部分

  • 技术贴
  • 分享有趣的经历或见闻
  • 对自己状态的描述、分析、展示

的篇目;其它很多文章,应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一个,潜在的写作对象的。他可能是

  • 现实中特定的人,可能是情感相关,也可能只是隔空喊话。当然,对方未必会来看;
  • 一个虚幻的,用来倾诉的对象;
  • 想要吐槽的某些现象,所代表的人群;
  • 预计会来看这个 blog 的读者们,不是特定的人,但有某种同温层特质;
  • 也可能,这个对象还是我自己。

于是,经常写到一半,突然意识到这个对象的存在,然后陷入「我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吗」的沮丧,也就不写了。

又或者,吐槽吐到一半,突然意识到,我所吐槽的特质,其实和来看 blog 的人,并不相关。于是反而担心,会不会让读者们对号入座产生误解,或者觉得我这个对空掰扯道理的样子很爹味儿之类的。

——就像在「主-宾-谓」的句子里,谓语写一半了,才意识到,那个预设的宾语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