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其实日语的外来语不算多

anzu:

我们用大家熟悉的英语来做对比。

根据词典统计

日语

和语+汉语合计占比 82.9%( 33.8%,49.1%),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17.2%( 8.8%,8.4%),数据大概四舍五入了。

英语

日耳曼语(古英语等)占比 25%,其余来源是法语 28.3%,拉丁语 28.24%,等等,太多了,不一一列出。

根据日常使用统计

日语

按「同一词汇出现多次算一次」算,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40.2%。

按「同一词汇出现多次算多次」算,外来语+混种语合计占比 14.4%

英语

没找到相同的可对比口径。可以参考着看:

在数千封商业信件的 1 万个单词中,来源本土英语占比 33%,来源法语 41%,来源拉丁语 15%,等等。

为什么我感觉日本的外来语很多?

  1. 片假名明显,容易辨认
  2. 外来语确实在增加,日本人也在吐槽,但是增加不等于占比很多,这两者容易混淆

为什么我感觉英语的外来语不多?

  1. 都用同一套字母,不易区分
  2. 学艺不精……

常用词汇中,Music 、Tea 、Sofa 、Phone 、Menu ……都是外来语。

计算机领域中,外来语包括 Computer 、Data 、Program……包括隔壁帖子说的 Merge 来源于拉丁语……

语言在流动

  • 有个十分经典的英语演变的故事和三个单词有关。

诺曼底王朝时期,底层的农民管牲畜叫原本的英文名:pig / cow / sheep

但是,贵族等统治阶级用法语单词来称呼,后来英文本土化为:pork / beef / mutton

最初,农民根本听不懂贵族的法语词,后来逐渐能交流,最终成为英文单词,成为现在你我学习英语时的必背单词,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其来源于法语。

  • 很多被本土化为英文的法语单词也可能来自于其它语言,而其它语言又来自其它语言。比如 Music,来源从希腊 → 拉丁 → 法语 → 英语,并最终取代了 Dream 的音乐含义。 真是太 ミュージック 啦。

  • 英文单词 Anime 源于日文单词 アニメ,后者是 アニメーション 的省略写法,全称又源于英文单词 Animation ,再往上追溯则是拉丁语。

  • 英文单词 Karaoke (中文 卡拉 OK ) 源于日文单词 カラオケ,后者是一个混种词(空{カラ} + オーケストラ的略写),オーケストラ即 Orchestra ,再往上追溯是拉丁语、古希腊语。

  • 法语词汇大部分源于拉丁语,甚至可以说法语是从拉丁语演变出来的新语言。

各个语言本身就在不断交汇、融合与发展,切莫用狭隘的眼光得出偏激的结论。

参考资料

  1.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8%AA%9E%E7%A8%AE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eign-language_influences_in_English
  3. https://en.wiktionary.org/

另:严格来说,汉语在日语中也能算是外来语,不过好像大家都不这么认为,日本人没有把汉语计入「外来語」,各位也提到的外来语一般也都指片假名构成的词汇。如果汉字词也属于外来语,那么日语的广义外来语的确挺多的,堪比英语。

浅谈一下为什么片假名单词是大脑病毒

datiewang:

在日本生活工作第七年了,没想到周一早上打开 V 站看到出现这么多日语的死忠粉,远的不说,就简单说一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上周领导和同事再谈账号合并的操作,合并的英语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merge 。在日语里写作マージ,读作“嘛几”,可能就是这个原因,这俩人在 teams 里聊了一下午,写的都是 marge 。

  1. 如果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中国,我相信合并这个词没有人会不理解,无论你是不是做 IT 的。
  2. 但是发生在日本,首先就存在有的人听不懂看不懂マージ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一方面不是传统日语,另一方面这几个字母在日语里没有任何的表意。
  3. 即使是懂这个词的意思的人,他也可能不知道这个词的词源,也就是说并没有对于他学习英语或者其他语言(有相当数量的片假名单词来源于非英语的外语)是没有直接帮助的,甚至可以说是副作用,因为当你说惯了嘛几的时候,你英语的 merge 发音肯定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在那个缺点的原帖里,有人说“科学”,“社会”,“共和”这些词都是日本翻译过来中文再吸收的,问题是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民国的中文会把 inspiration 翻译成烟士批里纯,现在的日本会把 social distance 翻译叫ソーシャル ディスタンス,疫情的时候日本节目做过采访,找街头的老头老太太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不妨猜一下有几个人能看得懂。

日本是一个文化大国,但不妨碍它同时是一个语言弱国。翻译本身是一个概念内化的过程,是专家不停帮你把概念本土化,让语言持续保有其本身的生命力,降低理解的门槛,保有再创造的能力。日语的片假名化,就像是一个人不求甚解的在 vibe coding 。产品可以工作,我们可以使用,但是可能离真正的理解,是渐行渐远。

把 router 翻译成路由,是语言的浪漫,翻译成ルーター,是时代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