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逵斧劈罗刹海市|说一说我所知道的公众号“呦呦鹿鸣”

作者:李老逵
发表日期:2025.9.1
来源:微信公众号“李老逵斧劈罗刹海市”
主题归类:呦呦鹿鸣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作者〡李老逵
昨天自媒体圈荡起一个不小的风波,那就是知名公众号“呦呦鹿鸣”回归了。
我印象中之前他因为写山东的“下跪”文化惹下了麻烦,停更过一年左右,后来复出,结果没过半年,又再次停更,这次足足停了一年半。
有消息说他这次闭关,不仅仅是因为麻烦,还有身体原因。
不过回来了,总归是好事。时事评论类的头部公众号,现在早已凋零的差不多了,作为为数不多敢写点真话的作者,“呦呦鹿鸣”和主理人黄志杰也称得上是前沿阵地和先锋旗手了。
上一次回归,他的文风和缓了许多,话题也变得温和。而这一次回归似乎有点不同,保持了原有的犀利,而且选题《我的朋友盘能文》仍然是题目波澜不惊,但内容波涛滚滚。
而且,我觉得他的文风现在很像当年的南方周末。
我其实和黄老师没有私交,印象中他是2018年底因为最高院那个丢卷的案子火的。因为我那时才刚刚开始写文,所以印象还比较深刻。
他在那个案子之前,还是个小号,排版什么的都还比较粗粝。
然而,一篇“员外郎”的文章,让“呦呦鹿鸣”迅速火遍全网。
我当年也很关注这个案件,并且也写出了现象级的爆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最高法院》,这篇文章有三百多万阅读。
不过黄老师是搞媒体出身,知道边界和红线,而我当时还是初出茅庐,所以只知道凭勇气冲锋陷阵,于是在随后的一篇质疑调查结论的文章上给自己惹了不小的麻烦,以至于后来的几年有点“一蹶不振”,加上工作繁忙,甚至停更了两三年。
那三年期间大家都憋在家里,我重新出发,写了不少抨击的文章,以至于号又被永封了,现在的号是2022年重打锣鼓另开张的。
而黄老师呢,一直“日拱一卒”没有停歇,继续高歌猛进,写出了《干柴劣火》等一系列现象级的爆文,终于成为了头部大咖。
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被投诉“洗稿”,被举报封号等等,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麻烦。
只要是个有基本常识和人生阅历的国人都知道,从古到今,在这片土地上想靠文字吃饭,如果不爱唱赞歌又不喜欢敲锣鼓,又贫穷又危险的命运是注定的。
支撑我自己,我相信也支撑黄老师坚持下去的,大概是一种所谓的使命感和不妥协吧。
我有个公号作者群,里面有好几百个号主,但是仍然坚持在写时事评论的,只有我和另一位作者,其他人基本都是医疗健身,娱乐八卦,聊的也都是怎么运营赚钱。用群里一位作者的话说,那就是“有底线都是赚不到钱的”。
看到人家晒广告收入和账单,那数字,我这点可怜的广告费给人家提鞋都不配,也就够在路边的苍蝇馆子里要俩菜喝瓶啤酒,还得是在城乡结合部。
大家都对我的做法不理解,觉得现在都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写那些危险的话题图啥呢?所以,号主们看着我就像一个火星来的白痴。
是啊,说不定哪天我也写着写着就和黄老师一样“抑郁了”呢,毕竟当年的小崔也抑郁了,大概是因为习惯了“实话实说”。
我最近在读一位时事公号作者朋友推荐的南周当年出过的一本系列小册子《后台》,里面写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记者采访实录,读之令人深思且唏嘘。
不过,现在的南周,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南周了。从前的南周,是骨气担当,是群众代言,现在的南粥,是鸡汤达人,是八股神仙。
如今的南方周末,不如改叫南方知音吧。那时,他们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现在,他们却总有一锅白粥让我们消灭味觉。
我们这个时代,敢于揭露真相,刺穿黑幕甚至哪怕是说点实话真话的人,大概已经和大熊猫一样稀缺了。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悲伤与理智》里感叹道:“世上每一次拥抱都以松手告终,就像每一次遇见都以告别为结局。不过他还是见得少了,其实比松手更悲伤的是还没来得及松手,结局和告别就已提前到来。
虽然如此,人活在这个世界,总还是要有一点情怀的。说点真话,至少可以在这个让人只想沉默的世界之外,还保留可以与自己灵魂对话的另一个世界。
用我《2025年新年献词:坚持中的希望》中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只有活着,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希望。
“既然求雨了,就不怕泥泞”。《圣经·提摩太后书》告诉我们:“那些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之后,自有公正的冠冕为我留存。”
本文送给“呦呦鹿鸣”和黄老师,送给像他一样还在坚持的斗士,他们就像这篇文首的题图一样,是黎明前夕穿破云层的那束光。
这篇文章也送给自己和读者,希望我们也都能“缘分匪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