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苹果怎么造「无折痕」iPhone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图|X @theapplehub

十九岁的 iPhone 终于学会变形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前两年火过一阵的逆天山寨 iPhone Flip|Youtube @Unbox Therapy

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暂定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将会是一款大折叠(book-style folable)机型,而非传闻的 Flip。

再考虑到苹果以往超高端机型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为了圆润的玻璃 iPhone 20 铺垫—— iPhone Fold 的整体 CMF 有可能会非常像 2023 年发布的 Pixel Fold:

其实更前面 Apple Hub 的预测图就是用 Pixel Fold 改的|WIRED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1 的宽屏

图|MacRumors @iZac

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如果按照这个泄露信息来渲染的话,iPhone Fold 看上去将会非常像 Pura X 的形状,而不是北美市场二分天下的 Google 和三星大折叠。

图|MacRumors @iZac

不过目前距离 iPhone Fold 传说中的发布日期还有一整年,宽屏的数据也仅仅是根据其中一批工程样机的泄露数据制作的,到时候具体会是什么形态仍有变化的空间。

但不管屏幕尺寸怎么调整,iPhone Fold 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存在,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苹果作为一家愈发以「稳」字见长的万亿市值巨头,在折叠屏市场面世整整七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符合期待的折叠屏技术。

什么是 OLED 的「全贴合」

与普通的直板 iPhone 相比,iPhone Fold 毫无疑问对供应链方面的保密下了大功夫。

截至目前,无论是郭铭錤还是 Mark Gurman 都没能获取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除了可以确认屏幕供应商为三星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实锤的数据。

图|Apple Insider

不过,在彭博社最新一次的分析中,Mark Gurman 披露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信息:

苹果最近对其可折叠 iPhone 的屏幕技术进行了改进……我听说苹果现在正在转向 In-cell 触摸屏,这更接近 iPhone 现有的技术。这应该有助于使折痕不那么明显,并提高触摸精度。

In-cell,这个术语虽然听起来拗口,但它们所关联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LCD 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有一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全贴合

对于触屏 LCD 屏幕来说,由于负责显示画面的液晶模组(LCM)与触控面板(TP)无法整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屏组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口中的「非全贴合屏幕」在显示行业中其实被叫做「框贴」,即最外层的盖板玻璃和触控面板粘合在一起,沿着边框打胶固定在脆弱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边框和胶条的厚度就形成了标志性的气隙(俗称大灰屏)。

上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是 iPad 9 使用的非全贴合 LCD 屏幕

而围绕着解决这层又容易进灰又反光的气隙,逐渐形成了两种解决方案:在缝隙里填满一种与玻璃有相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不承担粘合作用,这样触控模组还能单独拆下来维修,这种方案叫做「零贴合」:

而「全贴合」的思路更加简单:我直接用粘合玻璃盖板和触控面板的光学胶,再把触控面板和液晶模组粘在一起不就行了?这样虽然成本稍高、良率稍低,但显示效果和厚度缩减都有实打实的提升,于是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成为了主流。

如果你看过修手机师傅换屏幕盖板,这里就是在去除光学胶|哔哩哔哩 @鸿漾科技-大帥

而到了 OLED 时代,如何让触控层与显示模组结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原理已经与 LCD 非常不同了。

由于采用了有机物发光,OLED 像素要通过薄膜封装(TFE)隔绝氧气,TFE 与上面触控面板之间本来就有光学胶结合,因此已经无所谓区分是不是全贴合了,而是根据集成方式,分为了 on-cell 与 in-cell 方案。

对于 OLED 屏幕,如果触控层是独立结构、粘在 TFE 上面或者集成在 TFE 内部,就叫做 on-cell 结构;而如果触控层被集成到了像素内部或者下方的薄膜驱动板上,则叫做 in-cell 结构:

目前无论是三星 Z Fold7 使用的折叠 OLED 面板,还是外卖给其他品牌的折叠屏,使用的都是三星开发的 Y-OCTA 工艺:触控层集成在 TFE 封装上,在原理上属于一种 on-cell 方案

而 Mark Gurman 本次的披露的信息表明,苹果在给三星砸下足够多的钞票之后,应该是终于收获了一款符合期待的折叠 OLED 面板——重要的是,这应该是行业内首块实现了 in-cell 方案的折叠 OLED 面板

能被苹果看上的折叠屏得有多好

iPhone Fold 这块内屏之所以能被 Mark Gurman 单独拎出来说一嘴,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 in-cell 方案。

三星作为苹果 OLED 屏幕的唯一供应商,其实非常早就攻克了 OLED 屏幕的 on-cell 技术,至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三星 Wave 手机的 Super AMOLED 上:

图|Android Community

但在纯直屏 OLED 面板上做 on-cell 简单,放在柔性曲面 OLED 上就行不通了(比如 Note Edge)。打磨几年之后,三星基于 Super AMOLED 的经验,在 2016 年推出了一个叫做 Y-OCTA 的新 on-cell 方案。

相比直板 Super AMOLED 需要在 OLED 上方额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TSP 基膜)以承载触摸传感器,Y-OCTA(Youm™ On-Cell Touch AMOLED)去掉了这层基膜、成功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在了 OLED 薄膜封装里面:

此后随着三星 OLED 供应链的地位上升,Y-OCTA 成为了目前绝大多数折叠屏使用的方案,从初代的三星 Galaxy Fold 一直到现在的 Z Fold7,内屏使用的全都是这套技术。

但 Y-OCTA 也不是完美的,苹果等待了这么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于 on-cell 方案需要把触摸传感器放在 OLED 发光像素的上面,因此无论怎样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显示效果和亮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折叠屏需要反复弯折,屏幕结构的每一微米对于耐久性和折痕效果都至关重要,in-cell 方案可以直接把触摸传感器集成在薄膜封装内部,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薄膜封装所需的厚度——

图|CNET

屏幕更薄,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弯折应力更小、光学胶的填充效果越好,屏幕显示效果更好的同时,折痕也越不明显。

这时再搭配上苹果的硬件设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些铰链支撑结构和屏幕填充,那台只存在于概念图里的真正「无折痕折叠屏手机」可能真的要被苹果先造出来了——

图|Lowyat.NET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三星独家供应的「无折痕」屏幕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后续是否会自用或者外卖还有待商榷。

但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

明年的三星 Z Fold8 预计如常在 7 月末发布,而 iPhone Fold 的爆料口径集中在明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 Galaxy Z Fold8 是否会捷足先登、抢先用上这套「几乎无折痕」的方案?

前提是悬而未决的三星三折叠没有用上 in-cell|Android Authority

而折叠屏领域更加不能忽视的技术巨头,还有华为。继阔折叠 Pura X、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之后,第二代三折叠 Mate XTs 也将领先 iPhone 17 一周发布。

目前,华为手机的屏幕多由京东方供货,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和官方宣传材料推断,现阶段京东方应该还是使用自研的 on-cell 方案,即将发布的 Mate XTs 估计也会采用相同的面板。

不过华为的折叠屏产品线,竞争力早就不限于「折痕」,而是在形态上做更多的创新。

折叠屏市场发展整整七年,甚至连三折叠机型都已经迭代的时候,「潜心打磨」的苹果才带着 iPhone Fold 姗姗来迟——万一这块屏幕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绝活,纯靠新形态带来的热度恐怕是难以支撑起长期销量的

库克:该怎么把 iPhone 折起来呢?|Mashable

更何况根据普遍估计,iPhone Fold 的售价会在 2000 美元往上,换算到国行价格可能就是 24999。在这种时候,左转华为 Mate XT 2,右转哈苏 X2D II 100C,好像都比一台单纯的两万元 iPhone 要划算一些。

对于明年的苹果来说,仅仅交出一份「无折痕」iPhone 的答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只希望苹果也是这么想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iPhone Air 不会像 iPhone mini 那样死去|硬哲学

爱范儿关注「明日产品」,硬哲学栏目试图剥离技术和参数的外衣,探求产品设计中人性的本源。

都说时尚轮回是一个圈。

如果这么比喻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轮回高低得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前有 iPhone 16 系列的相机按键,后有 Z Fold7 的回归挖孔,主打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然而今年以来,一个时间跨度稍微有「亿」点点大的品类重新迎来了春天,在这个参数大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超轻薄手机

图|彭博社

抛开已经上市的三星 S25 Edge 和万众瞩目的 iPhone 17 Air 不谈,超薄手机的供应链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成熟——

或者更准确的说,超薄的产品线就从未消失。早在今年三月,「非洲之王」传音就在 MWC 上展示过一款仅仅 5.75mm 厚、电池却比 S25 Ultra 大的超薄工程机 SPARK Slim:

图|TECNO

无独有偶,就在前两周,一直低调的努比亚也被曝光出正在规划一款超轻薄手机「努比亚 Air」,用 6.7mm 厚的机身换来了别家超薄机型所没有的三摄,看起来更像是个能实际拿来用的机器:

图|网络

同时网上还可以看到,自 S25 Edge 正式进入开售阶段以来,它的口碑评分并没有像年初发布会后,评论区预料的那样直接崩盘。

相反,无论是在机主聚集的酷安还是讨论度热烈的小红书,对于 S25 Edge 的印象反而是趋于正面的:

小绿书(酷安,左)与小红书(右)的相关话题都很正常,没有出现 2077 式滑坡

而通过一位从 S25 Ultra 切换到 S25 Edge 的机主的评论,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款电池捉襟见肘的超薄手机为什么没有和 iPhone 相机按键一样、被钉上「花瓶」的耻辱柱了: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三星 S25 Edge 给我的感受远比「极致纤薄」更复杂,它是一柄为优雅而生的轻剑,锋芒毕露,但在与 S25 Ultra 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剑」的正面交锋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战斗哲学。

轻薄手机的开头是轻,而不是薄

事实上,纵观 S25 Edge 的评分、iPhone 17 Air 的传言、努比亚传音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一类信息是共通的:虽然手机厂商宣传的都是厚度数字,但评论区感慨万千的,其实全都是重量——

酷安几乎每一篇 S25 Edge 的机主评分里,都少不了一个轻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过 vivo X5Max 时代的手机用户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用过超薄的手机,然而那个整机重量 156g 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图|vivo 官网

而这也是爱范儿认为目前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手机」真正的重点所在——它比现阶段所有主流机型的重量都要轻。这才是手机作为「拿在手上」的设备最具冲击感的因素,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则有趣的现象来侧面验证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四五年前,各类手机评测内容的评论区,总会看到几个形似这样的评论:

哎呀,手机厚一点重一点无所谓,电池能有 5000 毫安时就好了,这样相机也可以做得更牛通。

然而最近两年的手机评测,尤其是专做大电池的中端机和专做大相机的旗舰机,评论区里面要求用重量换电池的声音小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则是「这相机模组也太厚了」「还好意思笑话索尼是半斤」等等。

真的做成 Unihertz Tank 这样又没人买账了|kimovil

从这样的风向转变之中不难看出:虽然大家总在嚷嚷着更极致的性能释放和相机硬件,以及五位数的电池,但我们的两只手却是很现实的——手持设备能够用得舒服的重量上限就在那里,不会跟着握持姿势改变

幸运的是,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正是对于重量的一次拨乱反正,即将发布的 iPhone 17 Air 据说整机重量还不到 150g,对比先换钛减重又增肥的 iPhone 16 Pro Max 实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轻」这个物理特点之外,新兴的超轻薄机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说「轻」是相比其他手机的优势,那么这个特点就是它在机海大战中保证存活的倚仗。

超轻薄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

一个偏执的卖点,搭配上逆潮流的技术倾向和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很难不让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独行的产品:iPhone 12 mini。

虽然苹果推出后马上「暴毙」产品并不算少,但是像 iPhone 12/13 mini 这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却不多。从 12 mini 到 13 mini 两代「高开低走」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以触屏交互为绝对主流的时代,一款缩小屏幕尺寸的产品是无法撑起一条产品线的。

换句话说,iPhone mini 产品线的失败并不在于它是针对某个特化小市场的产品,而在于它 mini 的程度有些矫枉过正、到了「连激进派都觉得激进」的地步——

把 iPhone 13 mini 放到 4 寸的 iPhone 5 旁边就能看出来它「又小又大」的别扭产品定位

毕竟对于力挺 mini 机型的「小屏党」来说,我们的终极追求恰恰不是屏幕面积小,而是屏幕缩小之后带来的轻便手感和无负担的口袋,是一种「无感的使用体验」,反而两代 mini 的全面屏设计证明了我们依然追求的是大屏幕。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爱范儿认为,超轻薄的手机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它绕过了死抠屏幕面积的表象、转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人们对于便携的终极追求,避免了掉进由「小屏党」这个名字引发的误区

除此之外,以 S25 Edge 和 iPhone 17 Air 为代表的新一代超轻薄机型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它们都是主流品牌主流产品序列里的中高端机型,在产品定位上都是毫无疑问的旗舰。

图|9to5Mac

无论是 S25 Edge 上面那块连尺寸更大的 S25+ 都没有的 2K 屏幕,还是传闻中 iPhone 17 Air 也能用上的 ProMotion 高刷,都把它们和其余依靠减配和塑料换来轻盈手感的中端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旗舰的定位,根据目前八九不离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 正是取代了 iPhone 16 Plus 的定位,瞄准的就是与 iPhone mini 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场:

图|Times Now

这样的 180 度掉头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轻薄便携的需求客观存在,但不是通过缩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来超薄大折叠的火热说明人们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应链一侧,由折叠屏技术带动的刀片电池、超薄 OLED 屏幕、更先进的超薄镜头光路设计等等,都反过来为新一代超轻薄直板机的落地铺平了技术上的道路,允许厂商通过「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实现轻盈手感:

荣耀 Magic V5 邀请函展示的超薄电池|Instagram @benyeah8

至此,如果你依然认为所谓的「超轻薄」只是苹果的又一次产品试验,那你就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尽管 iPhone 17 Air 无疑是现在话题度最高的超轻薄手机,但 S25 Edge、传音 SPARK Slim、努比亚 Air 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轻薄」并非 iPhone 12 mini 那样曲高和寡的实验,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厂商快速反应的新动向。

至于安卓厂商们快速反应背后,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场数据支撑、还是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这个以往被忽略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现在的主流国产厂商,虽然明面上没有在 Q4 的新品中跟随超轻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折叠屏新品中实际上早就开始超轻薄之战了,只是战场发生在折叠屏而非直板机市场而已。

图|MacRumors

因此,我们相信:以 iPhone Air 为代表的超轻薄市场不会像五年前的 iPhone mini 产品线那样死去。

虽然它们注定不会是最走量的产品,在参数为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激起特别大的水花,但极有可能会像 Mac mini 之于桌面市场那样,拥有一群音量不大、但购买力和实际需求都无比坚定的安静客群。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保持联络是第一要务:自然灾害手机预警通讯指南|附开启方法

从气象学角度讲,刚刚过去的几年,每一年都是新的「极端天气之最」。2025 年自然也不例外,夏天还没过完一半,有记录的台风和洪水烈度就已突破天际。

《北京密云抗击暴雨灾害一线见闻》|新华网

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距离我们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就在上个月,清远一场 4.3 级地震的震波也让身处广州的爱范儿编辑部着实紧张了一把。

人类虽然没有办法正面对抗天灾,但灾害前的预警却是我们所擅长的。最近发生的几次大范围暴雨、内涝和微型地震之后,总会有人问「我要怎样才能收到提前预警?」,而这也正是爱范儿想要为大家解答的。

系统预警

说到灾害警报,与大家关联最强的无非台风暴雨内涝、高温山火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等。

其中,对于台风、暴雨、高温、山火等等规模大但是缓慢的事件,我们平时在手机上使用的天气服务已经足以涵盖,只要记得打开通知、设定关注类型即可。

然而对于诸如城市内涝、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等「受天气引发但时间不固定」的事件,以及类似地震这种前兆难以判别的突发事件,单纯依靠天气服务就不够了。

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应该是中国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它负责发布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等的预警信息,是我们平时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的「应急预警信息」的总源头。

但是对于每天朝九晚五的你我他来说,每天时时刻刻盯着中国气象局的网站肯定是不现实的。来自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通知,更多时候都需要再通过更具体的软硬件渠道,才能「跨过最后一公里」来到我们手中。

1. 国家应急广播预警(微信小程序)

「国家应急广播预警」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MG)下属的一个微信小程序,里面包含了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气象局等等诸多信息源,能够以小程序通知的形式向你播报你所在位置的各种应急预警通知:

除了当前位置的通知之外,你还可以在小程序首页直接查询全国地区的各类预警信息,支持查询的预警种类超过五十种,其中甚至包括低空风切变、空间天气、下击暴流甚至是核应急响应——

在预警功能之外,国家应急广播预警小程序还关联了国家应急广播的视频号,可以在里面查询到很多绝对正规和权威的科普和指南,功能可谓相当完善。

2. 中国地震台网

作为地震预警信息最直接的来源,中国地震台网目前有两个主要的实时发布渠道:「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以及「地震速报」app。

两者的信息来源是几乎相同的,但是考虑到「地震速报」app 的目标 API 还停留在 Android 12 时代,上一次软件版本更新还是今年一月,相比之下其实是微信小程序更方便一些。

从功能上讲,中国地震台网小程序与国家应急广播预警小程序的实现方式差不多,主要的区别在于地震台网小程序支持额外添加一个关注地点,让你可以同时接收自己所处位置和关心的人的位置的地震信息:

3. 手机系统内置预警

但微信的通知也不是万能的,单纯的小程序通知很容易受到网络状况、静音勿扰等等影响,尤其针对地震这种大多在夜晚的突发情况。此时,手机厂商自带的预警系统就派上用场了。

目前,经过爱范儿实测,荣耀、小米、OPPO、vivo 四大主流品牌系统内置的地震信息预警,其信源全部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ICL)的地震监测网络,并且都可以免费直接开启。

其中,vivo 的地震预警开关位置比较特殊,并不在设置里,而是被放在了天气 app 里面,除了首次打开会有弹窗提示之外,引导性相比其他几家稍差,如果用户不主动搜索的话比较难意识到。

而小米的 HyperOS 则是把地震预警的开关放在了手机管家 app 的「家人关怀-预警中心」菜单里面,并且区分了地震预警和自然灾害预警,甚至还有和米家设备联动的房屋紧急情况报警:

而荣耀和 OPPO 就相对常规一些,两者的地震预警开关都可以在设置 app 的相关栏目中找到,OPPO 是在「设置- SOS 紧急联络-地震预警」中,荣耀则是「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

OPPO(左)与荣耀(右)

而华为的 HarmonyOS 虽然也提供了地震预警服务,但它的信息来源并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而是华为 2024 年与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深研院)合作搭建的独立预警网,入口位于「设置-系统-应急预警通知」中:

除了华米 OV 耀这五个大头之外,爱范儿还测试了手中一些比较小众的品牌。与苹果的逃避态度不同,国行三星是搭载了地震预警功能的,入口在「设置-安全和紧急情况-地震预警」下,合作方同样为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

而联想旗下的摩托罗拉——它的系统叫做 MyUI ——虽然作为目前国产品牌里面风格最接近原生 Android 的系统,却也保留了地震预警的功能,数据依然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关位于「设置-紧急情况-地震预警」中:

无网通讯

当然,灾前的预警固然重要,救灾抢险期间的通讯不可或缺的。而在今年北京暴雨和洪水事件中,我们就看到了一项此前没有出现过的特殊服务。

7 月 29 日,中国移动宣布为北京地区用户免费提供为一个月的北斗卫星短信服务,只要用户的手机支持北斗短信、在有信号的时候给 10086 发短信开通,后续进入信号盲区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图|IT 之家

这是最近几年陆续出现包含卫星电话和短信功能的手机以来,除了野外迷路之外,我们见到的最贴合实际的使用场景了。

目前,除了国内最早做卫星通讯的华为之外,其他大厂都陆陆续续推出了支持的旗舰机型,比如小米 14 和 15 Ultra、OPPO Find X7 和 X8 Ultra、vivo X100 和 X200 Ultra 都在 1TB 的机型上支持了卫星通信功能,荣耀也在 Magic 6 Pro 上推出了自家的鸿燕卫星通讯,市面上可选的种类正在不断增加。

图|华为官网

比起卫星通信功能总得提前开通,vivo 在一边兼容双星通信之外,在 X200 Pro 系列的发布会上还提出了另一条不同的思路:公里级的无网通信。

图|环球网

这套无网通信技术由 vivo 与联发科联合研制,基于蓝牙连接,在比理想环境下可以实现 2 公里左右的对讲和 4 公里左右的文字广播——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让相隔几百米的两个人相互找到难度不大,前提是对方也拿着 vivo 手机。

总而言之,无论是卫星通讯还是蓝牙对讲,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的需求始终都是一致的:保护好自己,向家人报平安。这种时候,国产手机堆料时被调侃的「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才真正显示出了它的含金量。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级头」之后又有「八倍镜」,今年的 iPhone 还能在旗舰机大赛里吃鸡吗

自 iPhone 16 Pro 系列标配 5 倍长焦镜头之后,苹果就在死磕更长焦段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最近,一位自称参与了新 iPhone 广告制作的爆料人向 MacRumors 投稿,爆出了 iPhone 17 Pro 机型上即将发布的三项新功能:

首先,iPhone 17 Pro 的长焦镜头有可能支持最高 8 倍的连续光学变焦,推测实现方式可能与索尼在 Xperia 1 VII 上使用的可移动镜组连续光变长焦类似。

其次,苹果有可能会在 iOS 26 正式版中加入第一方的专业相机 app:

  • 尚未确定是一个全新的 app,抑或是在 Final Cut Camera(苹果推出的专业视频拍摄 app)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摄影功能。
  • 该软件是否为 iPhone 17 Pro 系列独占?目前尚不清楚。

最后,除了现有的相机控制(Camera Control)按键之外,iPhone 17 Pro 还有可能在顶部边框上再增加一枚用于控制相机功能的实体按键,但暂时无法确认新按钮的操作逻辑。

图|PCMag

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也曾表示 iPhone 17 Pro 将在影像方面做出重大升级,比如三摄全部升级到 4800 万像素传感器。

简而言之,影像系统依旧是区分 iPhone 旗舰与非旗舰款的分水岭,而长焦镜头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变焦倍数的升级,苹果都想让 iPhone 拍得更清、更远。

巧合的是,就在上周,部分提前泄露的宣传资料表明谷歌的 Pixel 10 将会全系搭载「主长广」的三摄组合,无印版 Pixel 10 今年的主要卖点就是新增的长焦镜头,并有概率会趁势涨价。

图|9to5Google

两厢对比之下,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起来。

众所周知,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智能手机市场,长年来一直保持着苹果、三星、谷歌的「两超一强」格局,御三家每年的标准版机型全部集中在 799 美元的价位段上,构成了每年中高端销量的大部分:

但是这 799 美元能够买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在影像部分——御三家却是大相径庭的。

在过往的几年中,苹果和谷歌两家美国品牌始终坚持着标准版只用广角 + 超广角的配置。反而是东亚怪物房卷出来的三星,相对厚道一些,从 S9 开始就采用着「标准版也要给长焦镜头」的策略。

而今年,谷歌 Pixel 10 在相机配置上的规划已经板上钉钉,一下子就让苹果变成了御三家里面的个例——iPhone 17 将会是今年顶着 799 美元的高售价,却无缘长焦镜头的标准版。

考虑到 iPhone 17 Air 特殊的产品定位,采用不同的影像策略可以理解|Techie Inspire

换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相机能力区分产品等级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可以认为:

标价 6000 元却不配长焦镜头的 iPhone 17,没有资格被称为高端手机。

虽然这个论点在前几年也经常被人提起,但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伴随着标准版 Pixel 10 加入三摄,苹果终于被「孤立」,成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唯一不给旗舰手机标准款加上长焦的厂商

反观同时期主流国产品牌的标准版机型,在长焦镜头这件事上简直卷出了花。

就拿最近一年内主流品牌的直板主产品线为例,OPPO 在 Find X8 上靠着传感器倒置的方案,塞下了一颗等效 73mm 的三倍长焦,vivo X200 则是一颗带 T* 镀膜的三倍「蔡司超级长焦」,小米 15 更是在近似的体积下做到了等效 60mm 与 f2.0 的光圈,打上了徕卡的 Summilux 标签。

传感器倒置是目前在小体积内压缩长焦段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之一|OPPO 官网

在国内先进经验的反衬下,苹果最近几年的「倒行逆施」就显得更加突出了,无论是在小红书还是小绿书(酷安),标准版 iPhone 因为没有长焦而引发的争论更是屡见不鲜,几乎已经成了绕不开的固定话题:

小绿书(酷安)尚显平和,小红书上面的抱怨声音甚至更大一些

这个观察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在国内智能手机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已经享受了好几年的特性,正在逐渐被市场压力变大的海外厂商学习的过程。「标准版也能用上长焦」的普惠理念,中国消费者无疑是全球最早一批享受到的。

小米 11 青春版(左)与小米 13(右),从「有长焦」进步到「可以用的长焦」

而海外巨头开始加入国产品牌已经摸爬滚打好几年的「长焦之战」,背后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长焦镜头的光学特性决定了,它是所有手机摄影方式中,出片门槛最低、也最能够让使用者获得差别感的那一个:

没有构图、没有色彩、没有故事,但冲击力拉满,只有长焦能做到

这种画面感「有长焦就拍得到、没有长焦绝对拍不到」的特点,具像化到手机的卖点上,也就是最朴实的「你有我没有」的区别。

而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极易受供应商控制,且需要在有限的体积内实现普通人也能拍好照片的手机摄影来说,一颗长焦镜头,就是毫无争议的旗舰机分水岭。

那么问题来了,标准版 iPhone 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配上一颗好用的长焦镜头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2025 年,不要再跟着小红书教程刷机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从手机店里狂奔出来,身后一个工程师紧追不舍,你会选择报警或者伸出一条腿吗?

自从小米将官方解除 BL 锁的手段限制的越来越苛刻、甚至诞生出了诸如「小米高考」之类的外号之后,一部分想要解锁刷机的用户就开发出了「拿着手机去售后网点申请系统降级、趁着工程师操作过程中抢走手机」的操作——


7 月某家小米之家的监控视频|网络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并非什么新现象,其实早在小米更改解锁政策、执行 BL 解锁考试的初期,就曾有过类似的「教程」和「案例」,只是传播范围没有七月这次这么大而已。


3 月某家小米之家的监控视频|网络

与这次小米抢机事件相呼应的是,根据第一批拿到三星 Z Fold7 与 Z Flip7 的用户反应,在最新版本的 One UI 8 系统里,三星悄悄的删除了开发者选项中的「OEM 解锁」开关:

左为 One UI 5.1,右为 One UI 8

相信到这里你也感受到了,无论是像小米这种起家于制作第三方系统、依靠刷机成名的国产品牌,还是类似三星这样对于解锁刷机并不明确反对的国际大厂,都正在缩紧对于「用户解锁权限」的控制——更具体的说,是对于 BL 解锁的控制。

什么是 BL 锁

BL 的全称是 bootloader,顾名思义,它负责的是 Android 主系统启动(boot)之前的,包括驱动加载(load)和自检之类的「杂活」,你可以将它类比为 Windows 系统启动前的 UEFI(或者 BIOS)。

换句话说,BL 从原理上讲很像是汽车发动机的起动电机:汽车电池给电机供电,然后才能带动活塞点火;同样的,手机电池启动 BL,再由 BL 加载 Android 开机进程。

图|汽车之家

那么 BL 锁又是什么东西呢?

如果把 BL 比做汽车起动电机的话,BL 锁的功能相当于起动电机有了一套智能系统,会在工作前检测后面安装的发动机是否是车辆原厂。只有确认是原厂发动机,并且工况合格之后,才会啮合齿轮、开始带动点火。

至此,「BL 解锁」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了:它相当于关闭了起动电机的检测程序,只要收到启动指令就会无条件地驱动齿轮,根本不管后面连接的是原厂的发动机还是从 XJ350 上面拆下来的柴油机增大 V8 。

图|Engine Builder Magazine

而解除了 BL 锁,就意味着你获得了对发动机(Android 系统)的最高控制权——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意更改气缸尺寸(处理器频率)、换装副厂歧管(修改默认 app)甚至是修改 ECU 数据(获取 root 权限)等等,哪怕是想要换一台发动机(刷成别的品牌的系统)也毫无压力,只要能够塞进车身(有人为你的机型做刷机包)就行。

而这种自由性,正是手机厂商对于 BL 解锁如临大敌的原因。

为什么要换发动机

智能手机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在这段历史里被称为「改变生态」的话,刷机绝对算得上是其中之一。

Android 手机始于 2008 年的 HTC G1,作为谷歌对于 iPhoneOS 的回答,Android 从最开始就发出宏愿:

要和 iPhone 走一条完全不一样的开放式道路。

然而在那个软硬件结合程度远不如今天的时代,绝对的「开放性」并不见得就是好事。就像美国的西部拓荒一样,发展阶段早期的 Android 的确足够开放,也足够无法无天

图|Game Rant

彼时处理器性能不强,Android 自身的功能也不是很完善,再加上野蛮的流氓软件生态和粗陋的销售模式,让早期 Android 手机开箱即用的体验非常差劲,进而慢慢催生出了一个特殊的产业:刷机。

而对于早期的 Android 来说,刷机的确就是一项最简单的、能够让手机马上变得好用很多的操作手段。

无论是卸载运营商预装的牛皮癣应用,还是刷入更灵活的内核调度,甚至干脆换成「专为发烧而生」的新系统,都是在那个年代实际存在且紧迫的用户需求

图|小米社区 @╰☆ve佑

但就像是亚瑟·摩根在日记里写的那样:「亡命之徒与神枪手的时代即将告终」,软件野蛮生长和需要手机用户自己动手扫黑除恶的时代也最终迎来了落幕——伴随着品牌生态化和 Android 自身的完善,对于刷机的「需求」已经从改善手机的功能性逐渐便成了纯粹的爱好。

巨大的间接风险

放在今天来讲,对于这个爱好圈子以外的人来说,解锁 BL 的收益远远小于带来的风险

与十年前不同,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手机的绑定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毕竟 2015 年那会,出门没带手机还能用纸币付款呢。但是换到今天,我们的资产、支付、地址、联络、社会服务几乎 99% 要依托手机这个平台运行,上面存储的关键个人信息数量和重要性都今非昔比。

图|AlipayHK

而解除 BL 锁,就意味着手机软硬件上对于这些个人信息设置的保护手段几乎全部处在风险下。在能够借助 BL 直接修改系统内核的前提下,锁屏密码、生物识别、应用锁甚至账号锁都是可以绕开的。

更要命的是,解除 BL 锁之后会发生什么,不一定是机主本人能够控制的——

就拿最常见的丢失手机为例:如果你不小心弄丢了自己解锁 BL、刷入第三方内核、美化过系统应用、淦碎温控可以 35 度 5G 全程 120 帧畅玩原神的主力手机,又不小心被「有心人」捡到的话,他甚至不需要解开你的锁屏,就可以直接拷贝走 data 分区的所有数据。

图|Gadget Hack

你刚刚充好的几千原石丢了或许还是小事,但你不顾劝阻、毅然用系统记事本记录的各种明文账号密码,可就危险了——不需要觉得夸张,因为这就是我身边一位朋友的真实经历。

除此之外,最近你一定或多或少听过有老人去参加活动,被不认识的人以「关注公众号送鸡蛋」、「下载推广送食用油」等等借口,稀里糊涂的将自己的手机拿走之后安装后门 app,最后导致银行账户被盗、软件钱包被搬空之类的案例。

图|新华网

这些都还只是在「以第三方 app 形式安装」之后就能实现的简单操作。如果别有心机的人拿到机器,利用 BL 已经解锁的特性直接在手机系统底层植入工具,能够模拟定位、给子女发微信,模仿老人的口吻朝他们要钱,肯定有人会中招的。

这样的危险性,哪怕概率极低,也是客观存在的,而极低的发生率乘以手机的庞大基数,潜在的受害者人数依然不容小觑。虽然手机厂商会设置用 fastboot 解锁 BL 之后强制清空数据,但很难保证每个人都会在二手交易、给家里人用之前有意识手动进行 BL 回锁。

这也是我们会在近几年的 Android 手机上看到越来越多束手束脚的操作的原因之一。不管是打开 ADB 的 15 秒全屏警告,还是强制插卡激活,以及严格到离谱的 BL 解锁程序,厂商采取的限制手段是随着功能的能力逐渐升级的。

这样的做法有效吗?有效,难受也是真难受。但对于亲友被诈骗、支付宝账号被盗、信用卡盗刷这种「只要出现 1 次都是巨大损失」的风险来说,在 BL 锁的环节上有限制总比不设限制要强。

但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粗暴的一刀切不给 BL 解锁,还是用阴阳怪气的手段强行给解锁过程使绊子,都不是负责任的办法,因为有一些霸占着渠道、行为却充满了流氓气息的软件,有时候还真的只能用 root 之类的办法才能治得住:

图|知乎 @加肥猫

如果一定要我这个用 Pixel 必然解 BL 锁、用国产手机也经常用 ADB 的弱势用户来说,索尼 Xperia 在 BL 锁上面的措施是值得所有厂商学习的——必须要用机器的 IMEI 识别码,在索尼官网上申请解锁码,然后手动在 fastboot 里一个一个敲进去才能解锁。

图|今周刊

虽然这样复古的体验多少可以被称为「解锁の仙人」,但是在保证安全性的方面是真的有用。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索尼大法好了吧?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国产电池大容量,海外想用用不上

提起上周刚刚发布的三星 Galaxy Z Fold7,抛开 13999 起的价格不谈,有两个数据热度最高:

8.9mm 的厚度,大家都鼓掌;4400mAh 的电池,留言吵翻天。

放眼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6000mAh 已经几乎成为旗舰标配,甚至电量很快要赶上一些充电宝了。

然而望向苹果和三星这两大品牌,一边引领和定义着行业标准,一边却在充电和续航方面瘸一条腿,最后全都演变成了一句话:

很好,可惜是 4400mAh。

事情真的只是看上去这么简单吗?苹果和三星每年在研发领域的投资合计超过 500 亿美元,难道真的只是因为「不想做大电池」吗?

——当然不是。在爱范儿的调研下,我们认为这件电池容量这件事,在近几年的情况是这样的:

  • 国内市场剧烈的参数竞争、消费者的高要求,以及完善的电池产业链技术成果落地,三者共同促成了以硅碳电池为代表的高密度、大容量电池在国产手机上的普及。
  • 但美国等在内的国际主要市场,却把手机电量卡死在了「单电芯 20 瓦时」。一旦超过,物流和合规成本就会显著提升,所以洋品牌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机型,大多只能止步于 20 瓦时的上限。
  • 而国产品牌由于主要在境内销售,可以承受因大电池带来的额外物流和时间开销(比如无法空运只能陆运)。
  • 硅碳负极电池虽然可以达成超高的能量密度,但是其耐久性与安全性仍然需要等待时间的验证。

电池新技术在中国

最近一年多时间里,电池技术在国产手机上实现了「大跃进」。仅今年上半年,我们就见证了华米 OV 四家的影像旗舰同时逼近或达到 6000mAh、小折叠跨过 5000mAh 门槛,中低端机型的电池更是开始向 7 字头发起挑战,堪称能打电话的充电宝。

毫无疑问,今年的国内消费者们,用的是全世界最强,且最大电量的手机,傲视任何其它国家。

图|小米官网

这样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背后的功臣自然是迅猛进步的高密度硅碳负极锂电池。天风证券于今年初发布的一篇电池行业报告中指出:

手机电池掺硅趋势明显,比例在5-10%,不局限于高端机型。今年以来华为、vivo、OPPO、荣耀、一加、小米等企业均发布了 使用硅基负极材料电池的手机,且从旗舰型手机下探到中低端手机趋势明显,带来的硅碳负极使用量将大幅增加。

在目前石墨负极锂电池比容量已经接近理论极限时,硅负极可以将理论上限从石墨的 372 mAh/g 提升近十倍,达到 4200 mAh/g。

理论比容量能够实现十倍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每一块电芯的能量密度飙升,这种进步对于手机这种小尺寸电子产品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些进步的毫安数字又可以转化为营销数据,对于国内已经变成「白刃战」的手机市场,更是举足轻重。

图|IDC

中国的好东西,外国为什么不用?

你以为每年研发几百亿的苹果和三星,不知道大电池好,或者缺乏大电池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的。

硅碳电池并没有被中国企业垄断。事实上,比如日本信越化学、3DC 株式会社,韩国 SK 集团下属 SK Materials、浦项硅解决方案等日韩企业,均手握许多硅碳负极相关的技术专利,在研发和生产环节都有着相当的话语权:

SK Materials 与美国硅碳材料公司 Group14 合资成立的韩国尚州市硅碳负极材料工厂

那我们为什么在 iPhone 和 Galaxy 上看不到五六千毫安时的大电池呢?

事实上,卡住苹果和三星脖子的另有其人: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更具体的说,是其中的第 188 号特殊规定(UN Special Provision 188)。

该规定指出:

  1. 如果锂电池的单颗电芯的容量小于 20 瓦时,则被视为「小型电池」,可以遵循简化的低成本运输规则。
  2. 一旦单颗电芯的超过 20 瓦时,这块电池就会被归类到「危险品」的范畴,在国际物流中必须遵循非常严格的包装、标签、申报和防护运输规格,运输成本激增。

从左到右:锂电池货物代码 UN3480,货物种类 9「其他危险品」,只能通过货机运输|Epec

而受到这条特殊规定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智能手机了,比如 iPhone 与三星 Galaxy,以及国产品牌的国际版型号。

对于每年要在全球各地运输过两亿台手机的苹果和三星而言,如果不想要自己的运输成本暴涨,就必须要将电池总能量限制在 20 瓦时以内。

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 以 iPhone 16 Pro Max 为例,它使用的是一块标称电压 3.88V 的 4685 mAh 电池,换算即 18.17 瓦时
  • 同理,S25 Ultra 的电池总能量为 18.84 瓦时
  • 被广大网友群嘲的 Z Fold7 那块 4400 毫安时电池,总能量为 17 瓦时

你应该明白了,不是苹果和三星用不起大电池,而是它们比国产厂商更需要照顾中国以外的市场,想要物流成本不爆炸、又要守住利润率来确保持续研发,所以只能优先选择小电池路线。

当然,苹果和三星死守 20 瓦时上限的原因并不单纯只有国际危险品运输条例。作为全球运营的超大规模企业,从商业角度考量,他们的产品工业设计和采购策略必然是趋向保守的,这其中就包括了电池技术——特别是三星,毕竟它不想再重温 Note 7 爆炸的噩梦……

不管怎样,如果国际物流安全制度不放松,苹果和三星的手机电池这一两年也不会有大跃进的可能。

但这里我们要引出一句题外话:别看三星 Z Fold7 这块电池小,它的性能非常牛:在 2000 次充放循环后可用容量仍在能够维持在 80% 以上——远超欧盟新规的 800 次及格线。

而电池的耐用性,恰恰是中国厂商最爱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目前尚待观察的。

SM-F966B/DS 即欧版的三星 Z Fold7,左下角 80% 余量循环为 2000 次

硅碳电池的现在,只是「如来」

而硅碳电池技术虽然目前可以达到超高的能量密度,却也一并带来了两个目前未能解决的重大缺陷:

硅负极的物理膨胀,以及循环寿命缩短。

用于锂电池负极上的硅碳复合材料|Novarials

正如爱范儿此前有关充电宝的文章中所述,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均使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硅碳电池就是将负极的材料从石墨替换为含硅的碳(石墨)复合材料。

但是硅在充电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体积膨胀,虽然复合材料的膨胀率没有纯硅负极 400% 那么恐怖,但是相比石墨仅仅 10% 的膨胀率仍然高出许多,其在长期反复膨胀收缩后带来的材料疲劳问题,始终是无法忽视的。

你也不想你的手机变成这样,对吧|Tom’s Guide

而在另一方面,硅碳复合材料中的硅,化学活性也比石墨更高,与电解液之间更容易产生化学反应。这会导致导致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在重放循环时,反复发生破裂与重构,加速锂离子和电解液的消耗。

这种消耗的宏观表现,就是硅碳电池的可用容量衰减速度更快。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两个问题意味着硅碳电池虽然容量大功率高,但在你的手机上可能更快出现「电池健康报警」,续航衰减更明显

因此,虽然去年底今年初,国产旗舰机型大多用上了高碳硅电池或者类似技术,但是这些电池的耐久性与生命周期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印证的。

当然,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太过于「泛滥」了,选择太多,换机成本也不算高。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一众国内 Android 厂商,在标称手机重放循环次数的时候,大多只会承诺 300-500 次。可能没等到电池不行,中国消费者早就换手机了。

而且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看,国内市场相对较高的周转率和更低的换电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唯一打得起硅碳电池消耗战的地方了

正因如此,苹果三星这么多年不改电池容量,还真的不完全是在挤牙膏——产品在国际运输和跨国销售环节中,碰到的规章阻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大电池机型时,所难以察觉的。

反过来讲,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出海要面临的重重关卡,也绝不仅是电池而已。

图|36氪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三星发布全球最薄折叠屏手机,国产折叠屏终于棋逢敌手——除了价格

7 月 9 日晚,三星在美国纽约举行了本年度的第二场 Galaxy Unpacked 活动,为我们带来了 Galaxy 家族中备受关注的折叠屏新品和新一代智能手表,以及一个意料之外的小兄弟。

海外发布会结束后,三星还将在 7 月 10 日举行国行发布会,届时将会公布本次新品的国行售价与开售时间,爱范儿将会在国行发布会现场为你带来持续报道。

Galaxy Z Fold7:国产大折叠终于棋逢敌手

作为本次发布会以及 2025 年三星产品线中最受瞩目的新品之一,Galaxy Z Fold7 果然不负爆料,成为了整条 Galaxy Z Fold 产品线有史以来最大的升级之一。

与前代相比提升最明显的机身三围方面,Z Fold7 不仅一改前代「窄且厚」的造型特点,更是在本次瘦身中一举超越许多国产大折叠,让自身的厚度与重量直接冲回了第一梯队。根据发布会介绍,Z Fold7 在折叠时的整体厚度为 8.9mm,展开时单侧厚度仅有 4.2mm,整机重量更是压缩至 215 克:

这样的数据不仅大幅领先前代 Z Fold6,更是在今年国内市场的几款大折叠新品中,以鲤鱼跃龙门的姿势来到了领先的位置上。

图|TheVerge

作为对比,年初发布的 OPPO Find N5 最轻薄的款式,同样为折叠 8.9mm 展开 4.2mm,上月发布的 vivo X Fold 5 最轻薄的款式为折叠 9.2mm 展开 4.3mm,刚刚发布的荣耀 Magic V5 最轻薄的则是折叠 8.8mm 展开 4.1mm。三星本次一举从队伍末尾冲到了并列第二。

与机身摊薄变大相辅相成的则是屏幕面积的增长。根据发布会介绍,Z Fold7 的外屏长宽比从上代 Z Fold6 的约 22.1:9 进一步缩减至 21:9,看齐目前主流直板机的长宽比,有效减少了此前又窄又高的「遥控器感」。

而更重要的内屏方面,Z Fold7 的屏幕尺寸从上代的 7.6 寸提升至 8 寸,同样基本看齐了今年的几款国产大折叠新品。Z Fold7 内屏分辨率为 2184×1968,像素密度 368ppi,仍然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0.9 的近似正方形屏幕,支持 1-120Hz 可变刷新率,峰值亮度进一步提升至 2600 尼特。

除了尺寸,Z Fold7 内屏在今年迎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去掉了前几年沿用的屏下摄像头(UDC),回归了传统的挖孔式摄像头,分辨率也从搞笑的 4MP 升级到了 10MP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Z Fold6 上 UDC 区域显示白色内容时的大彩点终于消失了,使用内屏摄像头时的画质也会回归及格水平。

在内屏摄像头之外,Z Fold7 的另外四颗摄像头也得到了各自的提升,其中升级最大的就是后置主摄,直接用上了 S25 Ultra 与 S25 Edge 上规格相同的 2 亿像素 HP9 传感器。超广角与 3 倍长焦的参数则与 Z Fold6 基本保持一致,仍然为 12MP+10MP 的组合。

虽然参数上变化不大,Z Fold7 在相机上却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提升,那就是将去年 Z Fold6 与 S25 系列上「臭名昭著」的 CD 装饰环给去掉了,整个相机 deco 重新变得简洁起来。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务实的提升,因为折叠屏原本就不以影像能力见长,弄一个浮夸且积灰的 deco 除了增加跷跷板效应之外毫无意义,三星选择在这方面回归简洁是值得表扬的。

至于硬件参数方面,Z Fold7 按照惯例用上了高通特调的骁龙 8 Elite for Galaxy,只不过与我们的期待不同,Z Fold7 今年的存储配置依然是 12GB 内存起步,分为 12+256、12+512 两档,最高规格则是 16+1TB 。

而续航三件套则依然是我们熟悉的面孔,包括 4400mAh 的电池,最高 25 瓦的有线充电可以在 30 分钟内从 0 充至 50%,以及可以反向无线充电的「2.0 版无线加速充电」。

此外,根据发布会介绍,Z Fold7 本次在外屏上使用了康宁的第二代大猩猩玻璃陶瓷,外屏的耐划伤性能相比 Z Fold6 有望实现明显进步。背板则依然采用大猩猩 Victus 2 玻璃,并没能用上性能更好的陶瓷。机器的防水等级也依然与 Z Fold6 持平,维持在了 IP48。

本次 Z Fold7 全系列首发共有四款配色,分别为主打的暗影蓝、星夜银和迷影黑,以及三星商城专属的「青霜绿」配色。国行起售价 13999 元,首批机器将于 7 月 9 日起接受预定,7 月 22 日开始发货:

Galaxy Z Flip7 系列:小而美,外屏很惊艳

如果把今年 Z Fold7 的进步称为大踏步追赶,那么本次小折叠 Z Flip7 的升级则更像是小步快跑。

与去年的 Z Flip6 相比,Z Flip7 最大的升级就是这块外屏。在沿用了两年「文件夹」外屏后,三星终于肯更进一步,将 Z Flip7 的外屏升级至环绕摄像头的全面屏了。

Z Flip7 上面这块新的 4.1 寸外屏分辨率为 948×1048,同样支持 120Hz 的刷新率与 2600 尼特的峰值亮度,也算是看齐了目前市面上其他小折叠机型的外屏体验。

只不过对于 Z Flip7 的内屏来说,消息就没有那么乐观了。根据官网以及发布会上的数据,Z Flip7 的内屏分辨率为 2520×1080,相比 Z Flip6 的 2640×1080 有所缩减。这主要是因为 Z Flip7 的内屏长宽比从去年的 22:9 变成了 21:9,对角线也从 6.7 提升到了 6.9 寸,相比 Z Flip6 更「矮胖」了一些:

配合着今年三星的瘦身潮流,Z Flip7 的三围相比上代也迎来了一些进步,折叠时的厚度从之前的 14.9mm 减少到 13.7mm,展开的厚度也从 6.9mm 减少至 6.5mm,机身重量则增重了 1g——

只不过比起外在,今年 Z Flip7 身上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其实是它的处理器。根据三星过往的习惯,除了韩版和欧版之外,在全球其他大部分地区销售的旗舰机型如 S、Z、W 系列都会使用高通处理器,然而今年的 Z Flip7 打破了这个惯例:

按照本次发布会上的说法,今年在全球销售的 Z Flip7 都将采用三星的 Exynos 2500 处理器,无缘骁龙 8E 了。Exynos 2500 是一颗三星 3nm GAA 制程的十核心处理器,由一颗 Cortex X5 超大核 + 7 个 A725 中核(频率两高五低)+ 2 个A520 小核组成,GPU 则是基于 RDNA 3 架构的 Xclipse 950。

从 ARM 公版的架构上看,Exynos 2500 的理论性能在能够控制好发热的前提下,基本上是可以满足小折叠机型的日常需求的,然而三星的 3nm GAA 工艺能否实现一个「合格」的能耗还有目共睹——毕竟连今年的谷歌都转身选择台积电了。

不过,换用 Exynos 还给 Flip 带来了一点意想不到的提升:Z Flip7 成为了第一款支持 DeX 模式的三星小折叠,可惜 Z Flip7 FE 为了表示尊卑有序,只能无缘 DeX 模式了。

此外三星也进一步与 Google 达成合作,为 Z Flip7 带来了可以直接通过外屏调用的 Gemini Live 功能,让小折叠立在桌上时有了那么一点「专为 AI 而生的硬件」的影子:

Z Flip7 的其余参数则没有什么惊喜,最高依然只有 12GB 的内存,以及 256 和 512GB 两档存储规格。电池容量相比 Z Flip6 有所进步,从 4000mAh 提升到了 4300mAh,但是充电功率依然只有 25W,防水等级也同样维持在 IP48 。

本次 Z Flip7 全系列首发共有四款配色,分别为主打的暗影蓝、珊瑚红和秘影黑,以及三星商城专属的「青霜绿」配色。国行起售价 7999 元,首批机器将于 7 月 9 日起接受预定,7 月 22 日开始发货。

比较让人意外的是,除了 Z Flip7 之外,本次 Unpacked 活动还揭晓了 Z Flip 系列中的第三位成员:Galaxy Z Flip7 FE 。也就是说目前的三星小折叠家族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了心系天下 W Flip、Z Flip 与 Z Flip FE 三款,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撑起了海外市场的小折叠半边天。

从参数上看,我们可以毫不留情的说:Z Flip7 FE 几乎就是去年 Z Flip6 的翻版,内外屏分辨率、机身三围和重量,以及相机参数都完全相同,看得出来这回是三星的供应链管理在发力了。

只不过 FE 终归不是旗舰,Z Flip7 FE 相比 Z Flip6 还是有不少减配的,比如处理器使用的是低一阶的 Exynos 2400,内存从 12GB 缩减为 8GB,存储规格也只提供 128 和 256GB 两种选项,配色更是只有黑白两色,几乎完全看齐了 iPhone 16e 。

不过这样减配也是有收获的,8+256GB 的 Z Flip7 FE 起售价为 6499 元,是第一台能够吃上国补的三星折叠屏手机。补贴后以五千出头的价格就能买到三星的 One UI 8 和手感极佳的无极悬停铰链,Z Flip7 FE 说不定能在国内已经沉寂很久的小折叠市场砸出一点水花——至少前一阵发布的小米 MIX Flip 2 要提高警惕了。

Galaxy Watch8 系列:这只手表,能测人老没老

除了三款折叠屏之外,本次 Unpacked 活动上三星还带来了 Galaxy Watch 的双数代更新,向我们展示了 Galaxy Watch8 与 Galaxy Watch8 Classic 两款新品。

硬件规格角度上,Watch8 相比前代没有什么明显的提升,依然分为 40mm 和 44mm 两种尺寸,以及蓝牙和 LTE 两种规格,内存组合也依然维持 2+32GB 不变。

变化比较明显的是本次的 Watch8 Classic。作为一款非常难得的融合了智能功能与传统审美的智能手表,上一代 Watch6 Classic 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更是成为了除谷歌 Pixel Watch 之外为数不多的圆形智能手表。

三星今年在健康功能上更进一步,为 Galaxy Watch8 系列增加了检测氧化水平的功能。通过拇指按压手表背部的传感器,Watch8 可以监测我们皮肤中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水平,从而反推出当前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健康标准,以及人体的「抗氧化指数」。

换句话说,Watch8 可能是第一款能够知道你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究竟相差多大的手表——这件事仔细想想,让我这个 1999 年的肥宅还是有些心理紧张的。

而在今年 Watch8 Classic 上,三星将表盘尺寸统一成了 46mm,从 Watch6 Classic 的 43mm 或 47mm 两款缩减成了一款。Watch 8 Classic 使用的是与 40mm Watch8 相同的 1.34 寸屏幕,分辨率为 438×438,存储规格为 2+64GB:

比较好玩的是 Watch8 Classic 三星放弃了前代使用的纯圆表身,改用了这个类似沛纳海镭得米尔(Panerai Radiomir)的枕形表身(cushion design),在某种程度上说造型的经典程度是有所增强的,你会更喜欢纯圆的表身还是新的枕形表身?

这种表盘外围包裹圆润矩形的造型一般被称为枕形表壳(cushion case)

本次 Galaxy Watch8 全系列首发共有四款配色,分别为 Watch8 的慕岩灰和星辉银,以及 Watch8 Classic 的月陨黑和星系白。Galaxy Watch8 国行售价分别为 2299 元(40mm 蓝牙版)、2599 元(44mm 蓝牙版)和 2999 元(44mm LTE 版);Watch8 Classic 只有 46mm 一种尺寸,国行售价分别为 3499 元(蓝牙版)和 3899 元(LTE 版)。

除了上述新品之外,三星还将与 7 月 10 日下午举行国行版本发布会,届时预计将会展示更多与国行相关的 AI 功能,以及其他预定信息,爱范儿将与你一同持续关注。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用三星Galaxy S20拍照

到今天为止刚好使用了三星S20手机整整一周,在上一篇快速问答里我说过我觉得S20手机拍照跟S10比没太大区别,直到最近发现了新增的那颗6400w像素镜头的打开方法。

S20与S10都是三颗摄像头,其中S10的1600W像素的超广角变成了1200W像素,1200W像素的广角一样(不确定光圈是否一样),而S10的1200W像素长焦镜头换成了6400W像素的长焦镜头。今天主要说这颗镜头。

手动开启这颗镜头的方法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b5d30f87-efd9-4fa7-8095-ac7a23dc7d1b/20200327_230502.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96f549fb-df42-45e5-ba31-0c8b3e927b35/20200327_230434.jpg

打开相机app,自动模式下软件顶端有个相片比例的按钮,点下去后最左端有个64MP的选项,选这个就可以直接用这颗镜头

关于这颗6400万像素镜头有几点要知道:

  1. 默认情况是不开的,可以用上述方法手动选择,某些场景会触发程序选择这颗镜头。
  2. >1倍变焦时可能会触发这颗镜头,根据官网描述,S20与S20+都是“混合变焦”,我的理解就是用6400w像素进行裁剪,只有ultra这款手机写了10倍光学变焦,这个从拆机视频里也可以确认。
  3. <1倍变焦时应该触发的是超广角那颗镜头,这里就不讨论了。
  4. 画面比较杂乱复杂的时候可能会提示你选择这颗镜头。
  5. 官网页面介绍说这颗镜头是长焦镜头,但实际上与1200w主镜头视角相当。
  6. 手动选择这颗镜头后,相机app界面上的变焦按钮消失了,但仍然可以使用双指在取景屏幕上进行缩放变焦,其实也就是裁剪画面而已。
  7. 这颗镜头自动模式下拍一张相片的文件体积大约13~14MB,相片分辨率为9248X6936。
  8. 使用这颗镜头时无法连拍。
  9. 可以选择保存RAW格式相片,但仅专业模式下才可以保存,专业模式下无法单独选择这颗镜头。
  10. 选择这颗镜头后无法套滤镜拍摄,也无法拍摄动图。

素质如何?

我自己觉得相当够用,看下面两张图,上面一张是原图,下面一张是局部放大,都做了缩图,原始文件太大了,其余没做任何处理。也可以下载原图自己看。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23cfa32e-c4fe-46aa-8a73-225d27b3518e/20200323_142645.jpg

原始文件链接

更多相片

这几天一直使用这颗镜头拍,还是有些问题,主要有两个:

  1. 不能连拍,尤其是街头抓拍,需要更多的运气;
  2. 可能是现在软件的优化问题,目前不管什么模式下点击快门都会有很大的延迟,非常困扰,拍静态还好,稍微运动一点的就无法判断到底该何时按下快门,有时候你感觉要按了,但其实已经晚了。

下面的相片都有后处理。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bb5a3198-cad1-41bd-b737-0e3636e13ee5/FIMO_1585225583591.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0f187876-24de-4da2-a730-c68f1bd8f096/FIMO_1584977700815.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0e891461-330a-40b1-afac-fcfbfd1f12e0/FIMO_1584977712793.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3223e1a1-94e0-4387-be0a-bc5480ad29e0/FIMO_1584979468744.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9e573b38-1585-4fbd-905d-4ca49b4596bd/FIMO_1584979482250.jpg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98a8be13-6244-4b64-9e68-3f807f132722/FIMO_1585225725927.jpg

三星Galaxy S20快速问答

去年一直使用的是三星Galaxy S10,本来不打算换手机的,但就是想花点钱,然后首发预定了三星今年的最新S系列手机,我购买的是最小号的S20,主要是因为尺寸问题,之前还做过一个手机尺寸的对照表,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抚摸了几天新手机,感觉还是有点东西可以聊聊。

  1. 产地?
    越南,手机和充电器都是越南。
  2. 电池容量是多少?充电器多少瓦?
    电池容量4000毫安时,标配充电器25W,支持15W无线充。从网上搜到的信息看仅S20 ultra支持45W快充,另外两款并不支持,有待证实。
  3. 做工怎样?
    虽然是越南产的,但整体做工不错,适合抚摸,网上看到有朋友说闪光灯歪了,我这台没有这个情况,唯一不满意的是侧边电源键有些松,音量键都没这种情况。
  4. 有贴膜和保护套吗?
    有。似乎是老传统了,不过这次贴膜两侧没有,上下边框和正面有贴膜。保护套是软胶透明套。
  5. 流畅吗?
    流畅。
  6. 屏幕怎样?
    非常满意,在大太阳底下比去年的S10还要清晰可见,色彩什么的就不评价了。
  7. 拍照怎样?
    还没时间外出拍,在家里拍了拍猫,没觉得比S10有明显提升,改天出门拍照再仔细说说吧。更新:详情看这篇
  8. 摄像头突吗?
    自从苹果把摄像头搞突后这么多年过去,手机后摄从“火疖子”到现在的突起一大块似乎也越来越没人在意了,但这是我用过摄像头最突的手机,突起高度大概是S10的两倍,难受。
  9. 有NFC吗?
    有,不过对比S10,芯片的位置略靠下,以前刷卡用手机顶部轻轻一靠就行了,现在得将机器背面贴着读卡器才行,需要适应。

可能大家会感兴趣的内容

  1. 5G怎样?
    傻逼。如果选择5G/4G兼容的情况,一旦你所在的区域信号不好极大可能就没信号了(即便设置里设置了自动切换LTE),还有极大可能是有信号,但通话质量非常差,比Volte差远了。而且从我办公室出来,如果是5G的话要过很久才能找到网络,这期间要刷个共享单车都成问题。
    所以现在我直接把5G关了用。
  2. 120Hz刷新率如何?
    不好说,2k屏不支持120Hz刷新率,只有1080P分辨率才支持,我来回切换了几次没觉得有明显区别,这是我纯个人感受,可能我没那么敏感。现在我一直用120Hz,等用一两周后再切回60Hz看看能不能感到明显区别,到时候再更新。
  3. 2k屏和1080P分辨率区别大么?
    至少我看不出太大区别,简单算了一下,2k分辨率下是656ppi,1080p分辨率下是424ppi,单看数据差别很大,但别忘记,当年定义视网膜屏幕的iPhone4是326ppi。
  4. 指纹解锁如何?
    指纹识别的部位比S10略高一点,识别率也高一点,如果亮屏的情况速度还是非常快的,黑屏的时候如果能按准位置也还行,但是按准很难,总之比S10提升还是很明显。指纹解锁动画也不一样了,但有时候还是会卡帧。
  5. Bixby 健?
    没了。手机仅右侧有两个按键,一个是音量键,音量键下方有一个按键叫侧键,默认情况下这个侧键连关机都做不到,单击息屏、亮屏,双击指定应用,长按bixby。好在双击和长按都可以自定义,我的设置是双击打开相机,长按关机菜单。
    如果需要bixby可以直接语音唤醒或者亮屏时手势唤醒。
  6. 曲面屏?
    是的,依然是曲面屏,但是已经没那么曲了,至少手掌接触的位置大部分是边框,误触的情况大大改善,没装任何辅助软件的情况下都觉得比S10好很多,而且曲面的位置也不会是难看的青色了。
  7. 边框?
    左右边框非常窄,上下边框不对称,上窄下宽,如果能做到对称就非常美观了。由于边框变窄,听筒非常细,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
  8. 前置摄像头?
    挖孔单摄,虽然孔径很小,但我觉得放中间还是没有放在角落好看。不自拍,所以效果不评价,单摄也能通过算法虚化,还能设置成当检测到多人自拍时自动打开广角。
    另外,距离感应器也是在屏下的,在摄像头右下方,平时看不到,打电话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小点闪动,这是距离感应器在工作,不是屏幕坏了。

S10用户值得换吗?

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