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 Sheeran on ‘Play’ and Not Giving Up His Pop Throne
© Jeremy Lieb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Jeremy Liebma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I just bought a set of Aeropress Go, but found that all the cups I used with the original version Aeropress are not fitting any more. The edge that Aeropress Go sits on the cup is much narrower than that of Aeropress Original. So I measured the widths of both models to help me find the right cups.
© George Frey/Getty Images
© Elizabeth Frantz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 Karl Russell
At first sight, this might seem a simple question to answer. Allow me to demonstrate that it’s more complex, has changed over time, and still hasn’t been resolved.
Although there were exceptions, before the Mac most file systems that we were likely to encounter were simple. Each file consisted of stored data, together with a small entry in the file system’s metadata containing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file’s name and its time and date of creation. By convention, as that’s not stored with the file’s data, that isn’t included in its size.
The only complication here was that storage is divided up into blocks, so in addition to the file’s actual size, we’d also want to know the total size taken by the storage blocks it used, as any given block couldn’t be shared between files, a figure often known as size on disk, and dependent on the size of those blocks. If the block size is 4,096 bytes, then any file whose data was equal to or smaller than that had a size on disk of 4,096 bytes, 4 KiB or 4.096 KB. (There are 1,000 bytes in a KB, but 1,024 bytes in a KiB.)
One of the many innovations in the first Mac was its file system MFS, in which every file has two forks, one the traditional data fork, the other a resource fork for storing structured blobs of data termed resources. As MFS was replaced by HFS and eventually HFS+, those resource forks continued.
Resource forks often reached considerable sizes, and although they are stored separately from data forks in HFS+, Apple usually gave the sizes of the two forks, as shown in this dialog, where the size of the resource fork is 117,836 bytes, almost as large as the file’s 144,788 bytes of data.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ze of that file’s entry in the file system data, its attributes, wasn’t given, though.
In the early years of Mac OS X, there was controversy as to whether it should continue supporting the use of resource forks, and most of their uses were replaced by flattened data files arranged in bundles. Nevertheless, in Mac OS X 10.4, HFS+ became multi-forked with what were dubbed extended attributes or xattrs, one type being com.apple.ResourceFork, the classic resource fork. However, the practice of giving separate sizes for the data fork and other forks died.
When APFS was released in 2017, it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xattrs are stored, as explained here. Now, each file can consist of:
As demonstrated using crafted files, initially the Finder ignored items 1-3 in stating file size, and just gave that of 4, the data, although it could instead still have been including resource forks, of course.
The size of this text file is given as 391 bytes in the Finder’s Get Info in High Sierra, but as you’ll see below it contains over 90,000 bytes of extended attributes that figure simply ignores.
Here are the sizes given for another of my specially crafted demonstration files, for APFS in macOS 15.6.1 Sequoia.
According to the Finder’s Get Info dialog, this file contains 263,195 bytes and occupies 266 KB on disk. On an SSD with the standard 4 KiB block size, that should be 65 blocks, or 266,240 bytes, as given correctly. There’s something amiss with that file, though, as it claims to be a Zip archive but has an image thumbnail.
Listing its xattrs using xattred reveals no less than 14, including two of 80 KB each. xattred claims it has a data fork size of 183,136 bytes and 161,406 bytes in xattrs, making a total size of 344,542 bytes, which is nowhere near that given by the Finder. (It’s the com.apple.ResourceFork xattr, a classic resource fork, that contains the image thumbnail displayed by QuickLook instead of the normal Zip file icon.)
To discover how the Finder arrives at a size of 263,195 bytes, we need to subtract the data size from that, making 80,059 bytes, the size of the file’s resource fork or com.apple.ResourceFork xattr. So, without being explicit about forks, it’s behaving the same as in Classic Mac OS. You might find that puzzling, given that there’s another xattr of the same size that it’s ignoring, and a dozen more that don’t get a look-in. As the use of com.apple.ResourceFork xattrs has long been discouraged if not deprecated, isn’t that a strange behaviour? The more so when modern xattrs that Apple has introduced relatively recently, such as com.apple.quarantine, com.apple.macl and com.apple.provenance, are ignored.
The deeper you look into this, the more puzzling it becomes. Here are the same file’s figures as shown in Precize.
Sizes are given a few lines down, from two sources, URL Keys and the file system (FileManager), and they also differ. There’s a list of xattrs given at the foot of this window, but that only gives 12 and ignores com.apple.ResourceFork and com.apple.FinderInfo.
In the macOS API, code can obtain values for file sizes from its URL. Two keys are available, fileSizeKey and totalFileSizeKey. The first gives the data size, and the second is the same ‘total’ as that shown by the Finder, i.e. data + com.apple.ResourceFork xattr, but excluding all other xattrs. Apple’s documentation explains those as:
fileSize
is “the total file size, in bytes”totalFileSize
is “the total displayable size of the file, in bytes. The allocated size in bytes may include space used by metadata.”FileManager also gives the data size in its FileAttributeKey.size, but doesn’t give any for xattrs, even com.apple.ResourceFork. The size of the Metadata shown for the File system is instead calculated by totalling the individual sizes of all its xattrs, including com.apple.ResourceFork and com.apple.FinderInfo.
This may appear to be nit-picking, but data sizes are given to the exact number of bytes, and the size on disk for non-sparse files should always be within 4,095 bytes of the data size. Yet accounting for xattrs remains rooted in Classic Mac OS from 25 years ago and still pretends that xattrs either don’t exist, or don’t take any space.
这个九月可谓热闹非凡。
就在过去不到 72 小时里,苹果和华为相继公布了 2025 年秋季的发布会时间表。与前两个月的预期不同,这一回可不仅仅是 iPhone 17 Air 一枝独秀,而是三折叠大战超轻薄了。
图|微博 @余承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今年的 iPhone 17 全系列可能都只是过渡——全 eSIM 超薄机身、新的抗反射屏幕,以及新的镜头模组,都不过是技术试探罢了。
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苹果接下来三年,对于 iPhone 这款「最重要的产品」的相对清晰的路线图:超轻薄、大折叠,再到乔布斯梦想中的那块「魔法玻璃」。
图|X @theapplehub
从苹果的路线图看,超轻薄的 iPhone 17 Air 已有先例,纯玻璃的 iPhone 20 又过于虚无缥缈。作为一个练习时长两年半的折叠屏用户,毫无疑问还是明年的折叠屏 iPhone 更吸引我一些——
前两年火过一阵的逆天山寨 iPhone Flip|Youtube @Unbox Therapy
结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爆料信息来看,iPhone Fold(暂定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将会是一款大折叠(book-style folable)机型,而非传闻的 Flip。
再考虑到苹果以往超高端机型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为了圆润的玻璃 iPhone 20 铺垫—— iPhone Fold 的整体 CMF 有可能会非常像 2023 年发布的 Pixel Fold:
其实更前面 Apple Hub 的预测图就是用 Pixel Fold 改的|WIRED
根据最近一个月出现的新传闻来看,iPhone Fold 的外屏和内屏有可能落在 5.5 寸和 7.8 寸附近——并且内屏不是常见的正方形,而是一块长宽比约为 1.4 比 1 的宽屏:
图|MacRumors @iZac
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眼熟?没错。如果按照这个泄露信息来渲染的话,iPhone Fold 看上去将会非常像 Pura X 的形状,而不是北美市场二分天下的 Google 和三星大折叠。
图|MacRumors @iZac
不过目前距离 iPhone Fold 传说中的发布日期还有一整年,宽屏的数据也仅仅是根据其中一批工程样机的泄露数据制作的,到时候具体会是什么形态仍有变化的空间。
但不管屏幕尺寸怎么调整,iPhone Fold 经过多方交叉验证的存在,证明了另一件事情:
苹果作为一家愈发以「稳」字见长的万亿市值巨头,在折叠屏市场面世整整七年之后,才终于找到了符合期待的折叠屏技术。
与普通的直板 iPhone 相比,iPhone Fold 毫无疑问对供应链方面的保密下了大功夫。
截至目前,无论是郭铭錤还是 Mark Gurman 都没能获取到非常明确的信息。除了可以确认屏幕供应商为三星之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可实锤的数据。
图|Apple Insider
不过,在彭博社最新一次的分析中,Mark Gurman 披露了一条非常有趣的信息:
苹果最近对其可折叠 iPhone 的屏幕技术进行了改进……我听说苹果现在正在转向 In-cell 触摸屏,这更接近 iPhone 现有的技术。这应该有助于使折痕不那么明显,并提高触摸精度。
In-cell,这个术语虽然听起来拗口,但它们所关联的问题其实早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 LCD 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它有一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全贴合。
对于触屏 LCD 屏幕来说,由于负责显示画面的液晶模组(LCM)与触控面板(TP)无法整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将触控面板与显示屏组合就成了一个问题。
我们口中的「非全贴合屏幕」在显示行业中其实被叫做「框贴」,即最外层的盖板玻璃和触控面板粘合在一起,沿着边框打胶固定在脆弱的液晶显示面板上方,边框和胶条的厚度就形成了标志性的气隙(俗称大灰屏)。
上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就是 iPad 9 使用的非全贴合 LCD 屏幕
而围绕着解决这层又容易进灰又反光的气隙,逐渐形成了两种解决方案:在缝隙里填满一种与玻璃有相同折射率的介质材料,不承担粘合作用,这样触控模组还能单独拆下来维修,这种方案叫做「零贴合」:
而「全贴合」的思路更加简单:我直接用粘合玻璃盖板和触控面板的光学胶,再把触控面板和液晶模组粘在一起不就行了?这样虽然成本稍高、良率稍低,但显示效果和厚度缩减都有实打实的提升,于是随着技术成熟,逐渐成为了主流。
如果你看过修手机师傅换屏幕盖板,这里就是在去除光学胶|哔哩哔哩 @鸿漾科技-大帥
而到了 OLED 时代,如何让触控层与显示模组结合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原理已经与 LCD 非常不同了。
由于采用了有机物发光,OLED 像素要通过薄膜封装(TFE)隔绝氧气,TFE 与上面触控面板之间本来就有光学胶结合,因此已经无所谓区分是不是全贴合了,而是根据集成方式,分为了 on-cell 与 in-cell 方案。
对于 OLED 屏幕,如果触控层是独立结构、粘在 TFE 上面或者集成在 TFE 内部,就叫做 on-cell 结构;而如果触控层被集成到了像素内部或者下方的薄膜驱动板上,则叫做 in-cell 结构:
目前无论是三星 Z Fold7 使用的折叠 OLED 面板,还是外卖给其他品牌的折叠屏,使用的都是三星开发的 Y-OCTA 工艺:触控层集成在 TFE 封装上,在原理上属于一种 on-cell 方案。
而 Mark Gurman 本次的披露的信息表明,苹果在给三星砸下足够多的钞票之后,应该是终于收获了一款符合期待的折叠 OLED 面板——重要的是,这应该是行业内首块实现了 in-cell 方案的折叠 OLED 面板。
iPhone Fold 这块内屏之所以能被 Mark Gurman 单独拎出来说一嘴,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的 in-cell 方案。
三星作为苹果 OLED 屏幕的唯一供应商,其实非常早就攻克了 OLED 屏幕的 on-cell 技术,至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三星 Wave 手机的 Super AMOLED 上:
图|Android Community
但在纯直屏 OLED 面板上做 on-cell 简单,放在柔性曲面 OLED 上就行不通了(比如 Note Edge)。打磨几年之后,三星基于 Super AMOLED 的经验,在 2016 年推出了一个叫做 Y-OCTA 的新 on-cell 方案。
相比直板 Super AMOLED 需要在 OLED 上方额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TSP 基膜)以承载触摸传感器,Y-OCTA(Youm On-Cell Touch AMOLED)去掉了这层基膜、成功将触摸传感器集成在了 OLED 薄膜封装里面:
此后随着三星 OLED 供应链的地位上升,Y-OCTA 成为了目前绝大多数折叠屏使用的方案,从初代的三星 Galaxy Fold 一直到现在的 Z Fold7,内屏使用的全都是这套技术。
但 Y-OCTA 也不是完美的,苹果等待了这么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于 on-cell 方案需要把触摸传感器放在 OLED 发光像素的上面,因此无论怎样优化都会或多或少对显示效果和亮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由于折叠屏需要反复弯折,屏幕结构的每一微米对于耐久性和折痕效果都至关重要,in-cell 方案可以直接把触摸传感器集成在薄膜封装内部,就相当于变相降低了薄膜封装所需的厚度——
图|CNET
屏幕更薄,不同结构层之间的弯折应力更小、光学胶的填充效果越好,屏幕显示效果更好的同时,折痕也越不明显。
这时再搭配上苹果的硬件设计能力,进一步优化一些铰链支撑结构和屏幕填充,那台只存在于概念图里的真正「无折痕折叠屏手机」可能真的要被苹果先造出来了——
图|Lowyat.NET
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由三星独家供应的「无折痕」屏幕面板,可能是三星在自用的 Y-OCTA 之外,专门为苹果开发的新方案,后续是否会自用或者外卖还有待商榷。
但这样就引申出了一个新问题:
明年的三星 Z Fold8 预计如常在 7 月末发布,而 iPhone Fold 的爆料口径集中在明年 9 月的秋季发布会, Galaxy Z Fold8 是否会捷足先登、抢先用上这套「几乎无折痕」的方案?
前提是悬而未决的三星三折叠没有用上 in-cell|Android Authority
而折叠屏领域更加不能忽视的技术巨头,还有华为。继阔折叠 Pura X、折叠电脑 MateBook Fold 之后,第二代三折叠 Mate XTs 也将领先 iPhone 17 一周发布。
目前,华为手机的屏幕多由京东方供货,根据公开的专利信息和官方宣传材料推断,现阶段京东方应该还是使用自研的 on-cell 方案,即将发布的 Mate XTs 估计也会采用相同的面板。
不过华为的折叠屏产品线,竞争力早就不限于「折痕」,而是在形态上做更多的创新。
折叠屏市场发展整整七年,甚至连三折叠机型都已经迭代的时候,「潜心打磨」的苹果才带着 iPhone Fold 姗姗来迟——万一这块屏幕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绝活,纯靠新形态带来的热度恐怕是难以支撑起长期销量的。
库克:该怎么把 iPhone 折起来呢?|Mashable
更何况根据普遍估计,iPhone Fold 的售价会在 2000 美元往上,换算到国行价格可能就是 24999。在这种时候,左转华为 Mate XT 2,右转哈苏 X2D II 100C,好像都比一台单纯的两万元 iPhone 要划算一些。
对于明年的苹果来说,仅仅交出一份「无折痕」iPhone 的答卷,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只希望苹果也是这么想的。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Here are three more updates to some of my most popular apps, primarily for improved compatibility with macOS 26 Tahoe, but with improvements in their interface for other versions of macOS from Big Sur onwards.
This toolset for working with extended attributes (xattrs) has several improved window layouts, a couple of fixes in its code to cope with deprecations, and a new icon that should work far better with Tahoe, without compromising its appearance in older macOS.
xattred 1.6 is now available from here: xattred16
from its Product Page, and via its auto-update mechanism. If you’re still using it in Catalina or earlier, please disable its auto-update as detailed in its Help book, so you can remain with version 1.5 or earlier.
This provides a great deal of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files, from their inode number, detailed size including that of extended attributes, and access to bookmarks and their analysis. I have tweaked its main window to improve its interface, rebuilt it, and provided it with a new app icon that should be an improvement on all versions of macOS from Big Sur onwards.
Precize 1.16 is now available from here: precize116
from its Product Page, and via its auto-update mechanism. If you’re still using it in Catalina or earlier, please disable its auto-update as detailed in its Help book to remain using your earlier version.
This text-only Rich Text editor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to work better with Dark mode, when it was introduced in Mojave. Since then I have used it to produce all the Rich Text I use in apps, ensuring it continues to work properly across both Light and Dark modes. It also has unusual features to support interlinear text. This version has had a few tweaks in its window layout, and has been rebuilt to make it fully compatible with Tahoe and features like Writing Tools, as well as gaining an updated app icon.
DelightEd 2.4 is now available from here: DelightEd24
from its Product Page, and via its auto-update mechanism. If you’re still using it in Catalina or earlier, please disable its auto-update as detailed in its Help book so you can remain with an earlier version.
I’m currently in the throes of producing a new version of my PDF reader Podofyllin, which I use daily. Unfortunately, this will remove its ability to view the code inside PDFs, as Apple appears to have disabled all the features it relied on to perform that, and they no longer work in Sequoia. However, it still has some unusual features, such as opening multiple views of the same PDF, and can’t edit or save any changes to the original file.
I have spent some time inside Viable, my macOS virtualiser, trying to get it to use the new ASIF disk image, but so far have been unable to get it to work. I will be pursuing that when I get the time.
Enjoy!
There are several well-known methods for excluding items from Spotlight search. This article details one that, as far as I can tell, has remained undocumented for the last 18 years since it was added in Mac OS X 10.5 Leopard, when Spotlight was only two years old, and can still catch you out by hiding files from local Spotlight search. This was discovered by Matt Godden, who has given his account here.
There have been three general methods of excluding folders from Spotlight’s indexing and search, although only two of them still work reliably:
.noindex
to the folder name (this earlier worked with .no_index
instead);.metadata_never_index
inside the folder; that no longer works in recent macOS.Additionally, System Settings offers Spotlight Privacy settings in two sections. Search results won’t normally prevent indexing of those items, but does block them from appearing in search results. Spotlight’s indexing exclusion list is accessed from the Spotlight Privacy… button, where you can add items that you don’t want indexed at all.
Matt Godden investigated repeated failure of Spotlight search to find some images in his large media library, and discovered that the extended attribute (xattr) named com.apple.metadata:kMDItemSupportFileType
was responsible. Images that weren’t returned in a search of that library all had that xattr attached, and when that was removed, those images were found reliably.
According to Apple’s documentation, that xattr was available in Mac OS X 10.5 and has since been deprecated. No further information is given about its function or effect, nor does it appear in an older list of Spotlight metadata attribute keys.
Search of previous mentions of this xattr reveal that it has been found with either of two values, iPhotoPreservedOriginal
as described for Matt’s images, and MDSystemFile
used with several apps that have proved equally inaccessible to Spotlight search. Images that have this xattr attached appear to have originated in old iPhotos libraries, which may have been migrated to Photos libraries. Searches for files with this xattr suggest that even old collections of images seldom have the xattr present, in my case on only 9 files out of over 800,000 checked, and the MDSystemFile
variant wasn’t found in over 100,000 application files.
The mere presence of this xattr is sufficient to exclude a file from Spotlight search: setting its value to the arbitrary word any
, for example, was as effective as setting it to either iPhotoPreservedOriginal
or MDSystemFile
.
Strangely, the method used to search is important: files with the com.apple.metadata:kMDItemSupportFileType
xattr can’t be found when using Local Spotlight search in a Find window, but can be found by Mints using a standard search predicate with NSMetadataQuery.
The simplest way to detect whether your Mac has files with the com.apple.metadata:kMDItemSupportFileType
xattr is to use the Crawler tool in my free xattred, with Full Disk Access. Open its window using the Open Crawler… command in the Window menu, paste the xattr name into the Xattr type box. Click on the Scan button and select the volume or folder to check. xattred then crawls the full directory tree within that and reports all files with that xattr.
The xattr can then be removed by dragging the file onto one of xattred’s main windows, selecting the xattr, and clicking on the Cut button. That change will be effective immediately, and the file made available through Spotlight search within a few seconds.
If you have more than a handful of files with the xattr, use xattred’s Stripper to remove them all. Paste the xattr name into the Xattr type box. Click on the Strip button and select the volume or folder to process.
com.apple.metadata:kMDItemSupportFileType
xattr attached, search for and remove all such xattrs to ensure those files aren’t excluded from search.I’m extremely grateful to Matt Godden for his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keeping me informed.
分享一些苹果iPhone手机等iOS设备使用的小技巧。
一、关闭锁屏搜索
设置-面容ID与密码-今天视图和搜索,关闭即可。
二、关闭桌面搜索
设置-主屏幕与App资源库-在主屏幕上显示,关闭即可。
三、关闭半屏模式
设置-辅助功能-触控-便捷访问,关闭即可。
四、自动抠图
长按照片中的人像,可以快速自动抠图。
五、撤销操作
如果不小心删除了文字或照片,可以摇晃两下手机,可以撤销操作并找回。
六、拼音声调
键盘长按字母,可以打出拼音声调。
七、扫描文稿
长按备忘录,选择扫描文稿,可以扫描纸张和身份证件等。
為什麼高能量通量會比較好?到底怎樣才算進入高能量通量?
今年認真減脂、備賽,並參加了三場健美比賽(詳情可見這裡);在觀察不同流派的備賽方式後,我留意到一件事:雖然大家幾乎都同意(或至少不反對)減脂時要保持「高能量通量」,甚至有選手會在減脂時仍然每天吃到 3000 大卡以上,但卻比較少看到大家認真討論高能量通量背後的原理、是否真的有效、以及怎樣才算高能量通量。
畢竟,只要能創造一樣的熱量赤字,吃進多少對減脂效果真的會有差別嗎?
今天,就來透過科學研究,帶大家更認識高能量通量的觀念,並解釋為何從科學或實務,都會比較推薦用高能量通量的方式來減脂。
一個人能減脂,通常就代表他消耗的能量比吃進去的能量還多(i.e.熱量赤字),所以身體只好燃燒脂肪來製造能量。因此,不管是吃1500大卡、消耗1700大卡,還是吃3500大卡、消耗3700大卡,都是創造200大卡的赤字,也都可以減脂。而「吃多、動更多」的方式,即是所謂的「高能量通量」。
先不管任何其他變數,理論上「只要有創造熱量赤字,不管吃多吃少都可以減脂」。那高能量通量有什麼其他優勢嗎?
我們要先建立一個背景知識:
肥胖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呢?確實,目前已經能找到一些跟肥胖有關聯的基因,且同卵雙胞胎的研究也顯示同樣的飲食下,雙胞胎會有較相近的體重變化(跟其他陌生人相比)。因此,肥胖跟基因是有些關聯的沒錯。
不過,基因對肥胖的影響遠遠不及環境因素。當我們脫離嚴格控制的實驗室環境,把眼光放遠到整個人口的觀察時,反而難以找到會影響肥胖的基因模式;這代表,雖然基因可以影響一個人在特定飲食下的身材變化,但現實生活中實際影響身材的主要是環境、而非基因。
除此之外,也有人類與靈長類的生態學研究發現,TDEE(每日總消耗熱量)和體型大小主要是被「食物可取得度」與「活動需求」所決定,而熱量攝取又跟 TDEE 和體型有關。簡而言之,身處越容易取得食物的環境,自然而然就會吃越多,而這多出的熱量要嘛被消耗掉、要嘛變成增加的體重。
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這個食物可近性如此高的環境,要採取超低熱量攝取的減脂策略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很容易就會接觸到過多的熱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能量通量的減脂法已經先拿下一勝了。
在理想的狀況,我們消耗多少熱量,就會產生多少食慾,這樣自然而然就會處於熱量平衡。但問題是,當活動量太低時,這個正相關的食慾控制可能就會出差錯,變成活動量低時,食慾還會很高,導致吃太多而變胖。
早在1956年,Mayer et al. 就發現了工廠員工的熱量攝取會依據活動量呈現 U 字型:雖然通常來說,勞動越多的人會吃越多,但處理靜態工作、整天都坐著的員工,吃的熱量卻跟負責最大量勞動的員工相同。
Hagele et al. 在 2019 的隨機控制試驗進一步證實了活動量可以影響食慾:當受試者的活動量低下時,較容易產生飢餓相關的賀爾蒙,且吃進的熱量比高活動量時還多了 17.5%。
總結來說,活動量不足時,食慾會失去正常調控,因而容易吃進比身體所需還更多的食物,導致體重增加。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能量通量的減脂方法,再度勝利。
雖然我們通常習慣把高能量通量當成「高攝取、高活動」,但更精準的描述其實是「高攝取、高消耗」才對。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熱量消耗可以分成:活動消耗+非活動消耗(包含基礎代謝、食物熱效應);不管是脂肪細胞或肌肉細胞都需要能量,所以體重較重的人,基礎代謝率其實是比較高的。因此,無論是增加活動量、還是增加體重,都可以達到高熱量消耗、也都可以變成高能量通量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前述的靜態生活工人,並不會在熱量攝取變高後,體重無限增加;而是體重增加後,消耗也會隨之提高,並再次回到熱量平衡。
不過,我們在意的是減脂議題,因此通常不會把增加體重來當作高能量通量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實務上可以把「高攝取、高活動」當成「高攝取、高消耗」。
其實,只透過「多活動以增加熱量消耗」來減重並不是容易的事。根據實證指引,對多數人而言,要減重主要還是得靠飲食控制,運動只是輔助。再更進階一點的分析,甚至有所謂的 Constrained Total Energy Expenditure Model(總能量消耗限制模型)表示,超過一定的活動量後,再怎麼運動也不會增加更多熱量消耗;最顯著的例子,就是高活動的原始部落族群,每天的熱量消耗其實跟現代人差不多。(註:這個模型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如果現在會覺得奇怪、不合理,是正常的;但本文就先不細述了)
但相對的,若已減重,那高活動量就有顯著的效用:避免復胖。會復胖,就是身體想回到一個更高的能量通量,而最簡單的方法正是增加體重。不過,我們也可以透過提高活動量來達到高能量通量,這樣就不會復胖了!
老實說,就算不理會上述的一堆科學概念,高能量通量的減脂法還是有很明顯的優勢:可以正常跟家人朋友聚餐!若能量通量太低,每餐都只能吃少少幾口,那對一起吃飯的親友也是一種麻煩或壓力。若可以在高能量通量的狀態下減脂,雖然對你而言可能飢餓程度相仿(畢竟赤字相同),但至少吃的量是跟別人類似的,這樣就可以照常跟大家一起吃飯聊天了。
講到這邊,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怎麼好像都還沒有定義到底要多高才算高能量通量?這是因為,高能量通量其實沒有絕對數值的定義,而是跟每個人的基礎代謝率有關。原本就體重較重、基礎代謝率較高的人,就會需要更高的熱量平衡才會處於高能量通量的狀態。
雖然還沒有精確的認定,但透過有限的研究可以估計,TDEE 比基礎代謝率高 1.7–1.8 倍就可以說他是高能量通量。所以一個基礎代謝率為 1500 大卡的人,TDEE 抓 2550 大卡就算高能量通量了。如果想減脂,那再扣 200~300 大卡,就是每天吃 2250–2350 大卡。
高能量通量的減脂方式,不只可以更自在地執行、不會給親朋好友壓力,也更適合現代社會這種食物取得度極高的環境。此外,透過提高活動量來減脂,既能調控食慾、也更能避免復胖。雖然沒有確切的數值,但大約抓 TDEE 為基礎代謝率的 1.7–1.8 倍,就能當成是高能量通量了。
主要參考資料:Melby, C. L., Paris, H. L., Sayer, R. D., Bell, C., & Hill, J. O. (2019). Increasing Energy Flux to Maintain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Nutrients, 11(10), 2533. https://doi.org/10.3390/nu11102533
若喜歡這種健身科學解說,請追蹤我的 Medium 和 Instagram(@vin_training),才不會錯過最新內容哦!
我把博客的模版换了,更简洁,但更好用了。
事情要从「播客封面的输出事故」开始。
我在播客后台上传的一张 1600×1600 的封面图,在通过 RSS Feed 分别同步到小宇宙和 Apple Podcast 的时候,出现了不显示或被识别成「未提供」的状态。小宇宙的后台能看见,这张图是抓到了的,但在播放页没显示;而在 Apple Podcast Connect 的后台就直接识别为「未提供」。同样的源我也尝试给到 YouTube,能抓到,能显示,但非常模糊。
第一时间我就认为是博客那头的设置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太多年没有折腾过博客的模版设计了。每个菜单我挨个检查了一遍,发现确实有个「摘录」的开关打开了,它会限制 Feed 分享出去的是完整的一篇还是只有局部的内容。这确实有影响,它导致小宇宙没抓到全文,在单集详情页里只显示了第一段话,后面还跟一个无法点击的跳转的纯文字「阅读更多」。关掉这个开关之后,小宇宙也马上就更新,能显示全文了,但封面依然没有显示出来;Apple Podcast 那边完全没动静,别说更新了,就是搜索都还搜不出来,但明明已经发布了。
我实在想不出是哪里的设置不对,就上即刻问了一下。很幸运的是,小宇宙的小伙伴立刻就开始帮我找原因。在几经周折后,最终联系上了小宇宙的技术同学,他给我看说托管源输出的图片尺寸只有 180×200 px。这就很明确了!
https://suithink.files.wordpress.com/2024/04/vol-0000.jpg?w=180&h=200&crop=1
但我依然不知道为什么,因为翻遍了整个后台,都不存在一个设置 RSS Feed 输出封面尺寸的地方。别的朋友也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况且,一张正方形的图,就算是缩略图也应该是正方形的,比例变了又是为什么呢?
于是我意识到一件事:
这是一个行业内的标准做法,那就应该是通用的,如果别人的播客都没有这个问题,而博客后台又不存在可设置和调整的界面,那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就是,我博客使用的模板太过于老旧了。
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角度呢?
因为我博客目前用的模板,是 2013 年开始启用的,这十一年来,只在 2022 年时调整过一次,但技术内核还是原本的那套东西。然而事实上,我博客后台切换到区块编辑器已经好几年了,我还在用的这个老模板其实已经下架很多很多年了,只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更换它,还在生效而已。
为了验证这件事,我先是研究了一下朋友托管播客的网站结构,确定了「封面图」在通用模版中的形式,再在我的博客后台巡了几圈,选定一些结构相似的、我也喜欢的模板,把它们套用在我的播客日志上,看看是什么表现。最后,我在区块编辑器里找到这些页面,看看它们是怎么表达和处理这张「封面图」的,有哪些可以设置的项。
至此,我锁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这个多年前就早已下架不再维护的老版本软件的模版,它在技术层面和现行的技术之间的差异,导致输出的封面图变成了一个比例错误的缩略图。我只需要换上一个新模版,就可以解决了。
但「换模版」这件事,其实我已经考虑好长时间了。
在这次「封面图事故」之前,我就有换新的的想法了。一方面确实是,在日常写作和新增一些页面时会明显感觉到这种技术上的代际差,只是自己懒得动,能用就不改。我相信大部分程序员也是这么想的,代码屎山不就是这么回事嘛。但如果只是换个模版,其实不用想那么久,所以另一方面更核心的是,我在同时考虑把博客的套餐升级到 Explorer 版,还想提前买下后面几年的域名使用权,因此,在我心里,模版的更新、升级、域名这三件事是合并在一起考虑的。
这次小事故,倒像是上天推了我一把。
于是乎,我下了决心,升档、域名、模版,一次性全部处理好了。我现在的博客,是一个更为简练、但更好用的全新状态。播客源的抓取也回归正常了。
从 2013、2022 到今天,眼看着我的博客越改越简练,但内容越来越充盈,我心中是欢喜的。这就是我这些年的状态,越发充盈,越不需要装饰,所有形式都让位于内容。我只要一件舒适的 T 恤就够了。年轻时喜欢说的个性,那不是通过页面、手机壳、衣裤鞋来体现的,个性是行动做派,不需要是任何视觉化的呈现。
这就是另一种「我变秃了,但更强了」。
在博客上做播客,再因为做播客而全面更新了博客,再把这个过程记录在博客上,我如果不写出来,这事儿说给人听都会觉得我有神经病哈!不过 Blog 和 Podcast 这俩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在简体中文里的说法竟然像绕口令一般相似,也是有意思。
昨天整理硬盘时,在众多历史文档中翻到了这部纪录片。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可能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和学生都还没有看过,所以上传上来分享给大家。这部影片上映时,我正好从学校里毕业走向工作,其中的不少案例、观点都对我有不少长久的影响。
现在是 2023 年 11 月,距离这部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了 14 年零 8 个月。其中一定不乏一些略显过时的东西,也存在一些只存在于大公司而不适用于多数公司的内容,但我一向认为,设计师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从不同的领域和人物身上获取对世界的洞察。因此,对这部影片,我们可以有所取舍地看,结合眼下 AI 的形势,一并观察和思考。这才是观看这类年代久远的纪录片,比较好的方式。
祝你有所收获!
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
参演人员:Jonathan Ive(苹果前设计总监)、Dieter Rams(设计十诫)、深泽直人(无印良品)、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 Paola Antonelli,慕尼黑 BMW 首席设计师 Chris Bangle,巴黎兄弟设计组合 Ronan & Erwan Bouroullec,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 Walker 艺术中心平面设计师 Andrew Blauvelt 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
《 Objectified 》是一部以工业设计为主题的长篇独立纪录片。影片详尽地展示了创造工业产品流程的实录片断,并记录了与世界顶尖设计师们的交谈与讨论。导演 Gary Hustwit 用洞察深切的镜头记录了这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工业设计产品,看似稀松平常的设计背后,却是设计师们倾尽全力的良苦用心。
又名: 设计面面观 / 造物 / 工业设计纪录片造物 / 客观化
上映日期: 2009-03-14
同时,也顺手重制了八年前给深大录的公开课的视频封面,从原来拿视频截图当封面,替换成了新版本。虽然也就是简单排了下版面,但起码,看上去像个网课的样子了。
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川端康成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川端大师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不知道为什么,假设这个事情是真的,我并不觉得它矫情。事实上,这个故事很真实,很令人信服。
学跨文化管理的时候,学到了“高语境”这么个概念。在高语境文化下,人们的真实意思并不能直接从语言的内容中推断出来,而要根据语气、表情、动作、氛围等等综合进行判断。
在商务环境下,“请问您觉得这个报价合适吗?”“听起来很合理呢,我要回去跟老板商量一下”,也许意味着后者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价格。
而在恋爱环境下,“我还以为琴子是哥哥喜欢的类型呢”,“不可能,除非我智商变负”,就是个典型例子。嘴上说着不可能,但脸上藏不住的幸福感暴露了真实的心理。
————
日本和中国都是明显的高语境文化的国家,也就是说,往往话里有话,言不由衷。而在男女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要更含蓄、敏感多思,难以捉摸。试想,葬花坡上若无宝玉喊一句“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黛玉岂不是要当下就哭死了?
高中的时候看《源氏物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源公子从别的女人那儿回来之后,看到紫姬侧卧在床上,背朝外,只能看到她长长黑发的一个背影。
倘若这个时候,源公子没有sense地跑去问,“你是不是难过了?”贤惠的紫姬一定会否认的,也许会说,最近天气太热,不想起床。然而源公子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女人的爱和等待,也是因为他很能体谅。看到紫姬无声的背影,源公子走向她,坐在床边,抚着她的头发说,“以后我都陪你”。情商之高令人发指。
高语境的爱恋有时是很困难的,有时却很有意思。来回地印证、反复地确认,若有似无地传达某个信号,努力捕捉微表情。倾城之恋里面,范柳原说喜欢流苏的理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而流苏最大的特长则是低头。低头是一个很强大的隐藏真实信息的动作。对方讲了一个趣事,你低头;对方向你表白,你低头。不展示真心,才够矜持。
然而,这种模棱两可暧昧的态度,可能会被不了解高语境的人误读。比如,恋人电话里吵架的时候,女生说“你再也不要打电话来了!”就把电话挂了。男生再打过去,挂断,再打,关机。这个男生于是觉得女生是真的生气不想理会自己了,放弃电话,想明天再好好解释。
“你再也不要打电话来了!”和“讨厌!”是一个感觉的。这个语境是“我很生气,除非你一直一直打电话给我,我才会原谅你。”
————
我看《情书》,无论看到哪儿都恨不得会哭。日本的审美是很招人恨的。最美的是失去。最美的是死亡。樱花是美丽的,只因为它的凋谢。情书里面,男孩子对女孩的爱恋一直表现得浅浅的完全没有被察觉,而到死后,才被一点一点回忆起来。而《追忆似水年华》给人的深深的怅然,则是最好的读者反应。
上个暑假的时候,我读了两三个最后自杀的日本作家的书,真是抑郁得很。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就是一本让我备受打击的书,其打击不啻于目击最心爱的人跳楼。郁闷到暴。这大概就是日本的悲剧美学的极致了吧。
为毛讲到悲剧美学了。。既然提到这个,就随便再一说。高语境的爱恋很容易出现问题,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需要很强的互相理解与信任。远距离的恋爱之所以不易,就在于朦胧了高语境的背景。失去了眼神表情动作氛围,原本一个拥抱能解决的问题,原本撒娇卖萌的“你再不回来我就不等你了”,就会被误解放大成一场大危机。
因此心有灵犀、心心相印之类的话,都是非常高水平的恋爱程度。很高级。
傲娇是怎么一回事呢?好像在性格中就存在这种保守的态度。不愿意表明自己的态度。
因为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对方,潜意识里大喊“不好!陷进去了!”,感觉自己属于感情中的弱势者,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自己生活。于是反而表现出一副很强硬,很不屑的态度,以免被对方抓住痛脚。“我可没有先喜欢你哦。是你先喜欢我的呀“,是弱者自以为能够凭借立于不败之地的大把柄。
我有一阵子觉得高语境的爱恋实在是太高难度了,于是尝试着直言不讳。但在高语境成为公共知识的背景下,所有的语言都会被转译,从而造成了更大的误解。
————
有些人说,自尊心害死人。有时候自尊心是会让人受苦的。但人类之所以实现了一些文明上的辉煌,也是因为尊严,pride。物质、宝贵的生命,都可以因为尊严而放弃。
我认为,正是这种短期的似乎”不理性“,才实现了更大的理性。
高语境的使用者,莫沮丧,多沟通,多信任;高语境的”受害者“,莫否定,莫悔痛,自尊自有其代价,而人生无常,也许哪一天好事会发生。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是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剑桥大学社会学博士,曾在英国著名学府兰开斯特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人类学、文化学。“游客凝视理论”是他最著名的学术成果。关于本书本书出版于90年代初,直到现在,这个“游客凝视理论”都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是它研究的,其实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旅游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很有代表性,很适合来分析这个问题。本书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巨大的消费社会。核心内容本书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旅游这个热门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你对旅游的期待也好,体验也好,都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想象大过于真实,并且那些值得看的景观,也都是围绕这种想象才成为景观。这
是一本讲旅游的书,它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旅游这个热门现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你对旅游的期待也好,体验也好,都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建构出来的。旅游的整个过程,都是想象大过于真实,并且那些值得看的景观,也都是围绕这种想象才成为景观的。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旅游这事还不是自己说了算,去哪玩,看什么,怎么玩,都是自己决定的,怎么是被设计的呢?其实事情可没这么简单。我跟你讲个有趣的事情。有一年,巴黎市长到北京来做城市推广,欢迎大家去巴黎旅游。新闻发布会上,有一位女记者提了这么个问题,她说市长先生,现在去巴黎旅游的中国人太多了,我去巴黎的话,要怎么才能避开中国游客呢?市长先生就懵了,一个中国游客到了巴黎,却想避开其他的中国游客?为什么会有这种问题?他挠了半天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就连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出国旅游,还真就想躲开国内那些举着小旗吵吵嚷嚷的旅游团,让自己彻底沉浸在异国他乡那种气氛里。那么问题来了,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这背后有哪些深层的原因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当然,旅游现在是个很流行的事,但你可能会说,我充其量只是游客,又不是研究旅游行业的学者或者专业人员,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学术上的东西呢。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今天要讲的重点,其实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旅游活动中的一些现象很有代表性,很适合来分析这个问题。在传统西方文化中,人的观看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观察,哲学家们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讨论感官经验是否是知识的根本来源。进入20世纪,思想界对于观看的研究更加深入了,“看”包含了一系列有关文化、种族、性别与政治的话题。特别是“凝视”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它有时是实际的“看”,有时是隐喻的“看待”,暗示着背后的权力关系。这一点,我们下面马上就会讲到。那么厄里这本书,就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来重新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巨大的消费社会。关于这本书的解读,我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游客”和“凝视”是如何定义的;第二部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如何满足游客的幻想与期待的;第三部分,我们讲一讲摄影与旅游的关系。我们出去玩,总会拍照片发朋友圈,我们也会看其他朋友都去哪里玩,拍了什么照片。旅游跟拍照的关系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件事。第一部分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究竟什么叫“游客的凝视”呢?“游客”就不用说了,我们都当过游客,也许听这本书的时候,你正是一个游客。不过“凝视”二字,却需要我们先来说一说。凝视这个概念,是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提出来的。“凝视”作为一个特定术语,是一种特殊的观看,往往会涉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权力关系。怎么理解呢?你可能认为,凝视,不就是盯着看嘛,是一个很客观的、很自然的行为。但其实,所谓“凝视”并不是一般的“看”这么简单。你要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凝视这件事,是从观看者的视角出发的,观看者是主体,被观看的东西是客体,所以它是一件主观的事情。拿福柯谈到的医学凝视来说,医生对病人的凝视,显然不是普通的看,它是一种诊断和判定,判定的基础是一整套医学专业知识,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女性主义研究中经常提到的“男性凝视”,指的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往往处于被观看、被评价的地位,这种凝视往往含有很浓的欲望色彩和支配的意味。这两种凝视,都不仅仅是个体行为那么简单,而是制度化的,在整个社会的大范围的活动中形成的。社会通过观念、技术、体制这些东西,影响着一个人的凝视,比如凝视什么东西,如何凝视,如何去判断好坏对错等等。那么说到游客的凝视,就是说,我们在看特定的景观时,会受制于个人的经验和记忆,各种潜在的规则和风格,还有四处流传的影像和文本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凝视的框架,在潜移默化中指导着我们看什么东西,如何去看。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无论是去自然景区、人文小镇,还是迪士尼公园,其实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已经偷偷被植入了对这个地方的想象和期待。理解了凝视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活动,我们现在就回过头来考察一下这个凝视者的主体,也就是游客。游客是一个天然的身份吗?你可能要说,出去旅游的人就叫游客呗。实际上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这里说的游客,是指一个群体。游客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在大众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出现的。当一个游客是现代经验的一大特色。夸张点说,它已经变成现代社会身份地位的标志,也是维持身体健康、开阔眼界的必要途径。踏进旅游区,就好像取得了一张门票,让你进入了一个消费社群。当你迈入商品殿堂,仿佛就获得了当代社会的认可,成为一名“合格”的消费者和公民。但这一切的历史不过短短100多年。根据厄里的分析,在西方世界,游客凝视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它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产物。从那个时候开始,集体旅行的工具、旅行的渴望、摄影技术,开始结合了起来。在此之前,旅行并不是一件普遍的事情。由于交通不发达,旅行成本很高,只有很少一部分社会精英才有机会外出旅游,“游客”还远远没有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出来的身份。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席卷西欧,工业城市在各地兴起,在新兴的工厂里,工作成了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和娱乐、宗教、节庆活动区分开了。有了规定时间的工作,才有了规定时间的假期,这是大众旅游兴起的条件。既然假期是作为工作的反面出现的,那么旅游作为实现假期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逃离工作,或者说,是要逃离那种按时上下班、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简单说来,人们想从旅游和假期中得到的东西,往往刚好和日常生活相反。中产阶级想当一天的农夫,而中下阶级呢,则想做一天的富豪。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道理大体是这样。感受不一样的事物,遇见不一样的人,是人们对外出旅游的基本期待,可以说,旅游就是从这种期待开始的。而期待和幻想,在许多学者看来,正是现代消费主义的两大要素。光是购买、使用、体验,还无法让消费者满足,人们的满足感其实是来自于内心的期待和幻想。幻想什么呢?幻想自己追求愉悦的这个过程。因此,人类花钱消费不全然是因为物质上的需求,人们真正向往的是亲身体验自己幻想中的场景。正因为这种令人心驰神往的完美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极少发生,人们在每一次幻灭之后,就更期待产品和服务能推陈出新,提供新鲜感。当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一场求新求变和永不满足的循环。要将它维持下去,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创造人们的期待。到这里,我们的第一部分讲完了。我们也可以回答那个女记者的问题了,她想在巴黎避开中国游客,这个要求太正常了。她到巴黎是要凝视这个浪漫之都的,街上都是亲吻的男女,地铁里的乘客都很有文化,都在读书,咖啡馆坐的应该都是法国知识分子和作家啊。结果呢?太多的中国人去巴黎了,街上到处能碰见中国人,买完奢侈品,拎着购物袋,坐在咖啡馆里。看见这样的场景,那位要凝视巴黎的游客就会立刻出戏,所以,她提出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怎么保证让中国游客对巴黎的凝视能够进行下去。第二部分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部分。巴黎是浪漫之都,大英博物馆是知识汇聚之地,现代旅游业,离不开这样的期待和幻想。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出发点,详细分析一下游客的凝视以及凝视的对象是如何建构的。现代旅游业要不断生产旅游凝视的对象,首先要努力创造和维持游客的期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一个景点的凝视对象,需要跟日常生活能体验到的东西有明显区别,要常规性地出现,还得具有明显的意义,而且,它还必须能让旅游业者从中获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产出一批批的“符号”。什么是符号呢?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我说起英国乡村,你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呢?大概是一片宁静的田野风光,带花园的乡间小屋。如果说到德国,大概是群山之间矗立的城堡,说到巴黎呢,就是街头拥吻的恋人,和塞纳河边的咖啡馆了。这些都是典型的旅游符号。旅游业的推动者们花费了很大的工夫去培养游客,在他们去之前,告诉他们什么值得看,以及应该怀着什么心情去看。到了景点之后,现场还会提供清楚的指示,一步步指引你去看那些已经满心期待的东西。当游客看见两个青年男女在巴黎街头接吻,立即就知道这是“永恒浪漫的巴黎”;当看见英国农庄篱笆里的玫瑰,立即感受到所谓的“纯正古老的英格兰氛围”。不知不觉中,游客们就被培养成了业余的符号学家,至于你看到的风景是不是天然就是那样,古迹是不是历史上原原本本的样子,这些问题已经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旅游活动之外了。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种“当代符号旅游”。构建这种符号旅游,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各种主题园区、度假村和所谓的风情古镇,也就是通过空间设计来构建这些符号。它们首先会设计出一些著名的符号,把视觉元素缩减成少数几个特色,之后再把它们强化、夸张,好让游客明确地去凝视。法国当代哲学家鲍德里亚有个著名的论点说,我们消费的东西,充其量是一堆符号罢了。人类通过交换符号价值来建构社会认同,但却是以一种奇观的精神接受它。这话听上去有点抽象?我们来用一些例子来解释。比如现在国内的各种特色古镇,不论身在哪个省份,都是相似性大过差异性,商店都是全国连锁,这就不必说了,即便是为了凸显地方特色的建筑,因为大多是后来复建的,常常会出现地域和时代的差错,但普通游客也看不出来,因为这些表面看上去风格一致的元素符合他们的期待,已经能达到让游客去凝视的要求。小桥流水、木头牌匾、青砖黑瓦,管它们是不是真的,都是合理的符号。反倒是那些现代的、日常的东西容易造成违和感,于是“贴心”的景区管理者们会把音箱、垃圾车、路灯等等,都给移除或者改装,让真实的东西尽量贴合游客的凝视和想象。再比如迪士尼这类的主题公园,更加能凸显“奇观”这个特点。什么是奇观呢?就是你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的东西。迪士尼乐园把这些只有在动画片里出现的场景,做得看起来千真万确,人物栩栩如生,有些仿古的物件,比真的古董还要像回事儿。理论家们称之为“过度真实”,人们能看到的、感触到的表层的东西,比原景物显得更真切,也更容易接受。迪士尼乐园暗示我们,仿造出来的真实比较符合我们的幻想,科技比自然更能带给我们真实感。甚至连我们最信任的一些机构,比如著名的博物馆、古迹遗址,也无法逃脱符号化的建构网络。作者提到,19世纪中叶开始,外出旅游,参观重要遗址、展览、建筑等等,观摩一个社会多年积累的成就,已经慢慢发展成公众的文化意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现代人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变得十分着迷。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充满困惑,总是感到焦虑和失望,这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怀旧情绪。消费主义会利用这种怀旧情绪,挑选一些大家希望看到的历史记忆,再把它们用人们期待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里我们特别提一下博物馆旅游。说到博物馆,其实它的起源是私人收藏,收藏家把自己收集来的奇珍异宝存放在一起,关起门来自己欣赏,或者是给专门的学者来研究,一般人根本见不到这些宝贝。直到19世纪初,欧洲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开放给一般民众参观。逛博物馆自然是一件好事,也是如今观光旅游的一大潮流,但真正懂得如何参观的人还是不多。有人形容当今的许多游客是“现代朝圣者”,把旅游手册当作宗教教材来使用。他们总把手册上让你看的东西当作最紧要的东西。文物的价值取决于名气大不大,手册或攻略上写没写,结果观光旅游仿佛成了一套仪式流程,什么东西该看,按什么顺序参观,一切都成了某种套路。说穿了,对于这样的游客来说,去博物馆只是去感受一种特殊的氛围,博物馆像一座神圣的殿堂,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学者的知识和艺术家的天赋。不懂绘画的游客,在面对那些散发着神圣光芒的古典作品时,只能随着大流,向它们的名声、价值或权威性致敬。作品的价值并非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因为它被人们鉴定为稀世珍品,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连城的真迹,在此情此景之中,也沦为了一种符号。以上的部分,我们用一些例子解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景观是如何被符号化,变成游客凝视的对象的。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在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景区,围绕游客的期待和想象,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符号”。这些符号有的代表历史,有的代表高雅,有的代表异域风情,等等等等,游客通过这些符号去解读和实现自己的凝视。接着,游客的凝视行为又强化了这些符号,旅游活动就这样滚动推进下去。人文景观有它的建构方式,下面我们要讲的是,甚至连自然景观也是建构的结果。自然景观的建构,不像人文景观那样,要真的去建造或设计什么东西出来,它更多是一种观念上的、想象上的建构。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也不涉及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人的力量也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谈不上支配自然、主导自然,因此也就不存在凝视、被凝视这种关系。这从人类的视觉历史,或者说主要是绘画历史之中也可以看出来。西方文艺复兴之前,风景只能在绘画中充当背景,放在主要人物的背后,起衬托或象征作用,人的主要任务还是突出主体,挣扎着从自然中独立出来。文艺复兴之后,风景画才开始兴起了,说明西方人从这时开始重新审视大自然,山川草木有了新的意义。人学会了把自然框起来,进行选择、解读和修改,这才制造出了风景。把自然纳入旅游活动的范畴,让风景成为旅游凝视的对象,当然也与人对自然的观念密切相关。18、19世纪之交,社会价值观出现了重大转变,这跟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有关。浪漫主义重视强烈的情绪和感受,强调诗意、神秘性、个体的精神愉悦。雪莱、拜伦、柯勒律治这些诗人们认为,人类感受得到自然的情绪,能从壮丽的美景中获得极大的快乐。浪漫主义带动了风景旅游的风潮,教导民众欣赏自然。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任何一种自然景象都被当成风景,阿尔卑斯山脉和英格兰湖区,就是在诗人华兹华斯的大力赞美之下,变成举世闻名的风景胜地的。18世纪末,风光旅游先是席卷了英国,随后迅速横扫全欧洲,游览风景名胜变成一种可以抒发感情的活动。这一套鉴赏标准造就了全新的观看方式,也就是超然的、诗意的凝视。如何选择观赏的地点呢?最好是让观看者既能保持距离,又能沉醉其中。游客的姿态,看似超然,其实主宰着一切。人凭着经过训练的高超眼光,再加上风景画、照片等各种再现技术,以人为的方式营造自然环境。风景是自然的,但更是文化的,自然景观背后更重要的问题是,人类怎么控制和拥有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乐趣。观看者只提取他想看的东西,不光提取,还要对这些东西进行调整和修改,怎么修改呢?那就要看约定俗成的“好看”是什么样。比如在一个修改好了的乡村景观中,农机、电缆、荒地、死掉的动物这些东西,你是不会看到的。欣赏是一部分,到了20世纪以后,人不光要欣赏风景,还要大量占有和消费风景。办法很简单,主要就是消费风景影像。所谓“浪漫凝视”,赞扬的就是那种“适合放在图像里的美”。我们说的“风景如画”也是这个意思,画本来是再现,但再现已经超过了真实。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大量购买风光照片、明信片等等,用这种办法来消费和想象旅游景点。很多时候,人们是先看到了图画,之后才去到那个相应的地方,这样一来,自然景观反而变成了那张图的复本。这种凝视,意味着游客欣赏美景时,必然会被卷入文本、影像的世界里。游客所凝视的,与其说是自然风光,不如说是各种广告和大众媒体上常见的,那种理想化了的情景。就算无法亲眼见识自然界的美景,人们还是能够感受它,在心中看到它。有时候游客去了,发现实景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最终盘踞在他们脑海中的依旧是那些完美再现的画面,仿佛那是自己亲眼目睹的一切。我们简单总结一下上面这一部分,自然虽提供了山川河流、草木与鸟兽,但风景之所以成为风景,却是文化作用的结果,人知道要去看,并学会怎么看,再进一步把它纳入现代旅游凝视的范畴,每一步都离不开社会的建构。在这一部分的末尾,我们已经提到了再现的影像对游客凝视的影响,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这个主题变得很突出,也很特别,下面我们就把它展开来,详细解释一下。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部分,旅游与摄影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第三部分摄影技术发明以前,一种景观是固定在当地的,移动不了,要想看只能人自己过来。画家虽然也能把它们画下来,展示给别人,但绘画毕竟很耗时,复制起来也很困难。有了机器之后,照片复制起来就容易多了,而且一旦刊登在报纸、杂志、广告上,就能实现极大范围的流通。相片逐渐变成成本低廉的量产物,人类通过照片,全世界都唾手可得。到19世纪下半叶,影像的数量成倍增长,各种明信片、旅游指南、私人照片遍布全球。这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把世界想象成一场展览,全世界被摆得像张图画,呈现在观众面前,供人观看和体验。所谓的真实世界,成了一场壮观绚丽的展示。不仅如此,人们还开始学会用图画的思维去构思和捕捉这个世界,随着视觉技术日益繁复,视觉也变成了最重要的感官。到如今,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已经离不开摄影,游客凝视与相机、照片的发展息息相关,越来越受到来自摄影的影响。拍照提高了旅行的吸引力,影响着旅程的规划,甚至取代了真正的旅行。很多时候,人就是为了拍照、收集照片才出门的。就算不是为了摄影而旅游,现在的游客也会习惯性地拿着相机和手机,只要看见什么稍微特别一点的东西,马上下意识地拍下来。游客们不停地观看他人,记录他人,同时也被观看,被记录。他们对任何地方都充满好奇,凡是值得拍的对象、事件、人物,他们都想用相机一探究竟。光影是世间最短暂的东西,转瞬即逝,而摄影的魔法却能将它固定在一个永恒的地方,这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游客。通过拍照,他们仿佛感觉能将那个特定时刻据为己有。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被照片固定下来的这一时刻,是真实的吗?我们来听听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回答,他说摄影很容易给人身临其境的错觉,让人误以为回到了现场,但其实是人在照片的刺激下,展开了一趟想象之旅。游客总以为摄影是写实的,一张照片好像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或一个片段,不会说谎。但摄影其实就和绘画一样,毫无疑问是一种创作,关键就在于对现实材料如何取舍,如何加工。摄影者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特质,往往视而不见,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却花工夫美化。有时拍照的人会刻意忽略人眼看得一清二楚的事物,反倒是煞费苦心地捕捉人眼几乎看不到的细枝末节。在滤镜和修图大行其道的今天,照片就更不可信了,但奇怪的是,人们明知如此,还是倾向于接受这些图像,甚至对加过滤镜的照片更有亲近感。这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某种程度上,是游客主动选择了去接受这种幻想。社会又提供了大量专业人士来帮助游客们完善这个过程。专业的商业摄影是制造消费欲望的一大利器,专业摄影师懂得运用一些技术,把照片拍得讲究、好看、有吸引力。商业照片往往更戏剧化、更明亮、更清晰,颜色更饱满,构图也很讲究。它同时要实现几种功能:首先,这些照片得引起游客的兴趣,最好他们看完立马能订机票,动身去照片拍摄地看看;第二,照片要尽量符号化,让他们一眼难忘,照片本身最好取代取景地,成为观看者渴望、回忆的对象;第三,它能提供一些指导,让游客们能够照着再拍一遍。因此,专业摄影好像在替游客以及他们手中的相机写剧本,告诉它们应该怎么看、怎么拍,等游客实际在当地观光旅游时,亲自照着来一遍,就构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说,游客体验到了类似寻宝的快感,还能转而向别人证明:我来过了。当然,商业摄影包含着极大的不真实,虚构性很强,但它擅长制造奇观,它要达成的效果就是好看、动人、震撼。这就需要人们乐意购买它幻想和杜撰的内容,愿意将照片上的东西当真。因此虚构能否产生乐趣,要看人们愿不愿意认真看待幻想。正因为游客愿意参与这种想象,参与对景观的建构过程,一切才运转得起来。摄影于是成为后现代奇观社会的重要一环,它使影像的力量凌驾于现实之上,人们要观看和收集奇观,现实如何则是次要的。消费和制造影像成了要紧事,人们要参与事件,就不由自主地拿起相机。人一旦学会摄影,就变成业余的符号学家和称职的“凝视者”。许多旅游活动实际上只是在寻找好拍的东西,有时观光旅游不过是个途径,积累相片才是真正的目的。照片构成凝视的本质的一大部分,只要能拍出来一张好照片,这个地点就可以变成一个景点,在照片出来的一刻,已经决定了哪里值得旅游,什么画面和记忆可以带回家。就这样,摄影在极大程度上,塑造了旅游和凝视的方式。总结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刚才讲到的重点。第一,在现代旅游业的大环境中,游客对特定景观的凝视,是被社会化地建构出来的。游客对于非凡体验的期待和幻想,是推动这种建构的核心要素。第二,旅游业要不断生产和维持凝视的对象才能得到发展,于是便发展出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创造和满足游客的幻想和期待。人文景观的消费,往往都挣脱不开这张符号的大网。自然虽提供了山川河流、草木和鸟兽,但人开始有风景意识,再进一步把风景纳入现代旅游凝视的范畴,这是社会发展和观念变迁的结果。第三,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已经离不开摄影,游客越来越多地通过照片去凝视景观,并且将拍照片和收集照片看作旅游的一大目的,影像在上,现实的重要性反而退居其次了。
关于作者
罗德·菲利普斯,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他也是世界知名的葡萄酒大师,著有《葡萄酒简史》《葡萄酒900年》等一系列酒类研究书籍。
关于本书
本书以人类对待酒的态度为线索,讲述了酒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开始和人类亲密接触,在人类社会中又都扮演过哪些角色。可以说,一部酒的文化史,就是人类与酒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
核心内容
一、酒是如何进入人类社会,开始和人类亲密接触的?
二、在早期人类社会,酒有着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
三、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呼吁全面禁酒?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袁泽。本期我要为你分享的这本书叫做《酒:一部文化史》。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在西方历史上,酒是怎么进入人类社会,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上人们对酒的态度又都发生了哪些转变?
你注意到没有,平时我们喝的饮料有很多,但只有酒和人类的关系最为特殊。还从来没有哪种饮料,能像酒一样,让人对它是又爱又恨,态度特别纠结。爱的时候有多爱?比如,9000多年前,人们认为葡萄酒是神灵赏赐的饮品,饮酒是人们接近神明的方式。而中世纪之后,酒是被医学界认可的药品,被医生们称为“生命之水”。
但是,在赞美声中,也一直掺杂着质疑。有人说喝酒会让人失去理智,就此堕落,有人说酒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19世纪以后,这种质疑声到达了顶点。20世纪初的美国,政府甚至颁布了全国性的禁酒令,只要售卖酒精浓度超过0.5%的饮料,都属于违法。要知道,我们现在喝的,度数最低的啤酒,一般也是3度左右。这就意味着,你喝的东西里只要有一点点的酒精,就是犯法。而禁酒令又滋生了非法的走私酒生意,大量的黑道势力趁机赚得盆满钵满,据说,著名的电影《教父》的原型,就是在禁酒令期间发家的黑手党家族。
关于酒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些故事中,你不难发现,人类对于酒的态度,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有时候人们爱它爱到无以复加,也有时恨不得让所有的酒都消失。那么,我们对于酒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文化心态在驱使?这本书,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罗德·菲利普斯,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同时,他也是世界知名的葡萄酒大师,著有《葡萄酒简史》《葡萄酒900年》等一系列酒类研究书籍。
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分享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说说,酒是怎么开始和人类亲密接触,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第二部分,我们重点看看,究竟又是什么因素,导致酒的地位迅速下降,甚至开始全面禁酒?禁酒会带来哪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把这两段历史连在一起,我们就能搞懂这本书的核心,酒的历史,究竟是一部怎样的文化史?
第一部分
好,我们先来说第一部分。酒是怎么进入人类社会的?又是什么原因,让酒的地位一路上升,成为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
其中,有两个因素最能体现当时人们对于酒的态度,它们分别对应酒的精神价值和现实价值。
我们先来看精神价值。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酒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人们最开始接触到酒,只是一次偶然的意外。
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采集到的果子,像是葡萄、山楂、石榴之类的,放在一个木头或者皮革制的容器中,一连放上几天,再打开的时候,世界上的第一桶酒就这么出现了。这是因为,桶里的水果之间相互挤压,会产生果汁,而这些果汁会吸引生活在葡萄表皮或者附近植物上的酵母菌,于是就开始发酵。如果有足够温暖的环境和足够长的时间,这些果汁就会逐渐变成含有酒精的液体。
当然,这种液体的酒精度还是很低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谁也不会去喝坏掉的水果流出来的浓汁。但对于原始社会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从来没有尝到过的滋味。喝了之后,会感到精神愉悦,喝得多一点,还可能会出现幻觉,带来明显的情绪波动。这会让人觉得像是已经脱离了现实,羽化登仙。人们还发现,不需要用火加热,桶中液体的温度会自己升高,还咕咚咕咚地冒泡。这更坚定了他们的想法:一定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让普通的果子变成了琼浆美味。再加上人们观察葡萄藤的生命周期,它在春天开花,夏天和秋天结果,冬季看似死亡,但只要春天一到,又会再一次长出叶片和花朵。在古人看来,这就是死而复生的奇迹啊。所以,喝下葡萄酒,就是在享受神的恩赐。
所以,这种观念也自然让酒的地位,走向崇高和神圣,成了区分社会阶层和地位一个重要工具。比如说,精英阶层认为酒是神圣的,让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接近神灵。在贵族宴会、婚丧嫁娶各个场合,酒都成了必需品,用来疏通人际关系、彰显个人身份,是权力和地位的一种强有力的象征。还有,在许多早期社会,啤酒对所有阶层开放,但只有贵族才能喝葡萄酒。而希腊人喝的都是葡萄酒,他们对葡萄酒分门别类,为精英阶层提供的,与下层民众喝的有天壤之别。
可以说,从和人类亲密接触的那天起,酒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到了欧洲的中世纪,酒的重要性进一步发展,有了一项重要的现实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当作是处方药。注意,这可不是某些江湖郎中开出的偏方,而是被当时医学界广泛认可的事情。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当然是很荒谬的,你生病了去医院,医生当然不会给你开一瓶酒,说你把它喝了,病就好了。但在当时,用酒来治病,这可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早在12世纪,欧洲就已经出现了用蒸馏技术制成的酒精饮料,16世纪以后,像是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这样的蒸馏酒,已经进入了当地酒文化的主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当时的医学理论认为,这类热性的饮品,在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生命之水”。烈性酒可以用来抵御严寒,对体温低的人特别有好处。1545年,德国的一名叫做莱福的医生,详细地解释了白兰地的医疗价值。他是这样说的:白兰地不应当做饮料,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药物”。此外,醇厚的红葡萄酒,能够增进血液供给。由于白兰地是葡萄酒的精华,所以有更多的药用价值,能缓解中风、瘫痪、水肿、癫痫等症状。
为什么用酒治病这种观念这么普遍,几乎成了西方社会的共识呢?
你说是因为当时的人愚昧落后,一点都没有发现喝酒的坏处吗?当然也不是。人们也确实看到了醉酒之后种种愚蠢的行为。至少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官方就是极力反对酗酒的,在1530年的一条治安条例中,明确禁止疯狂的饮酒行为。还告诫人们亵渎、谋杀、通奸诸如此类的恶行,都与醉酒有关系。1552年的英国,明文规定醉酒属于民事违法行为。你看,人们并不是不知道,喝酒会带来哪些问题。但为什么酒能治病在医学界仍然是主流观念呢?
如果我们回到当时人们的具体困境,再来看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
当时西方的绝大多数人都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水源的质量普遍太差。差到什么程度呢?在欧洲中世纪,绝大多数罗马人留下的地下水系统都毁坏殆尽。人们经常把垃圾或者粪便直接倒进河里,而且规模还特别的大。水源自我净化的速度远远小于人们对它的污染速度。到了16—17世纪,欧洲的医生几乎一致认定喝水是危险的。喝多了,还有可能会死人。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并且是西方社会的普遍问题。在美国,根据当时的一份报告显示,许多人在喝了波士顿的井水之后感到不适,会肚子疼,大多数人出现便秘和其他许多病状。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饮用水被描述为有一股“令人恶心的味道”“臭不可闻”“尝起来令人作呕”等等。另外,法国巴黎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从公共喷泉取来的水仅有10%可以直接饮用。
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其实有些我们今天看到的怪现象,并不奇怪,都只是当时的人面对当时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
原来酒作为处方药,产生的疗效并不是针对某种具体的病症。经过发酵、蒸馏后的酒精,能够杀死水中大量的细菌,成为一种相对健康的饮料。人们不再继续饮用脏水,再加上酒精本身也有杀菌作用,很多病可能也就自己好了。但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背后的逻辑,只是看到喝酒后,人们的身体状况确实得到了好转,就把酒和治病联系在了一起,所以酒的医疗作用也被极度放大了。
从偶然间发现的果实腐烂后的液体,到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酒的地位一路上升,来源于古时候人们独有的文化心理和精神需求。为了更好地与神灵交流,在祭祀时需要情绪波动,产生脱离现实的感觉,而酒恰好满足这点。于是,这个特性被人类紧紧抓住,酒开始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就当时的条件来看,酒还能对人的健康带来帮助,这无疑又让酒的地位再次被强化,现实意义大大增强,成为了重要的医疗用品。总体来说,这一阶段,人们对酒的态度大多倾向于全面认可。
当然,人们对酒的接受甚至崇拜,并没有就此一直发展下去。那又是从什么时候,酒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开始反转,甚至出现了全面禁酒的呼声呢?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
因为什么原因,人类对酒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呢?其实,反对酗酒的声音一直是存在的。但由于我们上面说到的种种原因,这种声音一直都没有能够占据主流。
而真正让人对酒的态度发生大的转变的,是因为一项技术的完善。这项技术解决的,就是长期困扰欧洲的水质问题。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各国的中央和城市政府都开始解决水的问题,建立了往城市运输清洁用水的管道系统。驱使他们这样做的,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通过水源传播的疾病接连爆发,1854年,伦敦苏活区暴发霍乱,在10天里就有500多人丧生,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第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城市居民想要保持自己和环境的清洁和卫生,而这意味着要为其提供干净的水源,并且有能够处理废物的排污系统。第三,当时的人们普遍相信,水的存在有改进道德的作用。很多城市里都有喷泉,人们认为水声和水景能够缓解城市居民的躁动,给混乱和堕落的城市带来秩序和庄严。最后,醉酒后造成的社会混乱和道德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人总要补充水分,总不能毫无节制地喝酒。所以水质问题,必须得到妥善的解决。
这个时候,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几十个自治州已经开始建设管道,把过滤过的水运输到城市里的公共喷泉和私人住宅。不仅要修建管道系统,还要修建水库,这些主要的公共工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自此以后,许多城市人口逐渐有了合适饮用、做饭和清洗的水源供应。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英国大约有180个城镇建立了净水供应系统,到了1911年,伦敦96%的住宅实现了与供水系统的连接。
欧洲人开发出来的这项技术也很快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城市,都能够向居民提供足够优质健康的水。
由此,城市里饮用水的供应对酒文化的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全世界的许多地区,尤其是那些酗酒非常严重的工业城市,喝酒是一种健康的补水方式的说法,已经站不住脚了。再加上医学理论的进步、新药物的出现,它的医疗价值也大大减弱,伦敦的医院里,酒的用量在1884—1904年间下降了50%—90%不等。
你看,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自然使得酒的身份从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它几乎完全可以被视为一种用来消遣的休闲饮料。就算不喝,也不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所以,酒的优势渐渐地消失,而醉酒后的不良影响,则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
长达几个世纪之久的酒优于水的说法就此被推翻,现在,水是安全的,而酒却被认为对社会和道德有害。可以说,安全的饮用水为19世纪禁酒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你可能会说,能够喝到安全的水,当然是好事。多喝水,少喝酒不就好了,也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为什么偏偏从这个时候开始,要搞得那么极端,开始有了全面禁酒的风潮呢?
这背后,不光是水质得到了改善,还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首先是19世纪城市化和工业化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生活方式,开始有了固定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在工厂上班和原来耕种自己的土地可不一样,原来的农耕社会,喝多喝少的后果其实没有那么明显,喝醉的话,顶多是今天的地不种了,活不干了。但是在工业时代,喝得醉醺醺的,不但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那会给周围的人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像是醉酒后引发的斗殴、旷工这种事情,都会严重破坏工作场地的和谐。所以,喝酒这种行为开始被妖魔化,而禁酒则被描述为改善工人阶级及其家庭生活的一种方式。
此外,大型工业化城市的数量也在增加。1800年欧洲拥有22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到了1900年,这样的城市增加到了77个,而且它们仅仅是众多人口密集型城市中最大的几个。城市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人拥挤在一起生活,更对社会秩序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里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男性,形成了大规模的饮酒风潮。醉酒后带来的治安问题愈发严重,失业率和犯罪率的增长,也很大程度上和酗酒有关。这些问题都引起了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再就是性别政治的兴起,禁酒也是女权主义兴起的结果。随着社会中女性群体话语权的扩大,她们呼吁社会关注频发的家暴问题:当时很多丈夫动不动就醉酒打妻子。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政府开始考虑全面禁酒。
这个时候,水质已经不是问题,咖啡、茶等非酒精饮料也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成为了很好地替代酒的休闲饮品。这么多因素加在一起,一来二去,禁酒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了。直到1920年,禁酒运动在美国发展到了极端,全国性的禁酒令开始正式实行。法案规定,凡是售卖酒精浓度超过0.5%的饮料,都属于违法。这个时候,人们对酒的普遍态度已经发展到了另外一种极端。
但是这种极端的态度,带来的结果却是很失败的,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撤销的宪法修正案。作者在书中,把美国的禁酒令称为是“高尚的实验,可耻的失败”。它不但没有让酒就此在社会上消失,更带来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
首先,有了这项禁令,反倒更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一切在明面上喝酒的行为都成了犯罪,但是酒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架不住有人还是想喝。那带来的结果就是,酒变得稀缺,价格飙涨,就会出现黑市,有大量的人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得到酒。那黑市上的酒从哪里来呢?不少人会去偷,从工厂里偷来工业酒精,还有的从医院偷医用酒精。虽然它们不能喝,有毒,但是馋到一定程度上的酒鬼可管不了这么多,照样喝。所以在1920年,工业酒精在美国一年被偷掉5000万加仑。还有些人会在家中用蒸馏器具酿酒,比如当时还有人酿造“浴缸金酒”,就是把高浓度的蒸馏酒精倒在浴缸里,在加入杜松子等药材浸泡。但是这种酒喝了之后失明的、偏瘫的大有人在。
禁酒令更帮助了美国黑帮的崛起。在那么多非正常渠道中,品质最好的是从国外走私进来的酒。而拥有最多走私渠道的,是那些常年从事走私买卖的黑社会。私下贩卖运输酒有相当高的利润,而且酒类走私的市场非常庞大,这就让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参与进来。本来美国的黑社会还没有形成大气候,这么一来,就等于是让黑道上的人自觉地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犯罪网络,随着犯罪组织的扩大,交易的频繁,大规模的犯罪集团也应运而生。美国的黑手党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源源不断的走私酒进入美国,也为后来的毒品、枪支走私埋下了隐患。
此外,禁酒令的实行,也使得道德滑坡、政治腐败等问题日益明显。这项政策实行几年后,大部分美国人已经意识到,它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1932年,罗斯福就用废止禁酒令作为自己的政见之一,成功被选为美国总统。1933年1月,罗斯福在就职后最早的行动之一就是修改法案,允许生产和销售度数在3.2%以下的酒。美国的啤酒厂再度开始运转,这么一来,与酒相关的诉讼数量也随之急剧下降。后来,国会通过了《第二十一条宪法修正案》,全国性的禁酒令就此戛然而止。墨西哥、加拿大等其他国家的禁酒运动,没有美国这么极端,但也有着大致类似的经历。
你看,历史上人们对酒的态度,就像是一个在两端反复加码的天平,每当出现新的社会因素出现,它就会朝一方逐渐倾斜。
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对饮酒的态度变得理性多了。绝大多数国家在看待酒这个问题上,都能做到既看到它的优点和重要性,又能相对客观地看待它的缺点。面对喝酒可能造成的坏影响,我们不再视若猛虎,要将它全面根除,而是在努力地控制问题。比如,从法律层面,明确规定允许喝酒的最低年龄,在开车、工作等特定场景严禁饮酒等等。
总的来说,一部酒的文化史,其实讲的就是人类和酒之间那些“爱恨情仇”的故事。到目前为止,如何让饮酒正常化,既能够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不会因为喝酒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
总结
到这里,这本《酒:一部文化史》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今天我们借着这本书,说了酒是怎么进入人类社会,人们和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哪些转变。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对于酒的态度,经历了从极度崇拜和认可,到完全否定,将它视为魔鬼的这么一个过程。直到20世纪中期人们对待酒的态度才趋于平稳。
这本书在帮助我们了解酒的历史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进一步思考。那就是,人类在接纳一个全新物种时,好像有一个普遍的思维模型:思维中就好像有这么一个U型台,这个U型台的两端,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一侧是全盘接受,极度认可;另一侧则是将其妖魔化,全盘否定。而人们的态度,就像是在U型台上玩滑板,在两种极端之间游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停在中间,变得相对理性、客观。比如人们对待鸦片就是这样,刚刚发现它的时候,几乎把它视为万能神药,包治百病;但它也极易容易上瘾,对社会造成过极大的破坏,在很多人眼里,也是导致堕落的万恶之源。后来人们发现,只有对它进行很好的控制,才可以既发挥出它的作用,又不至于让它危害社会。
面对新事物时,如何让这个U型台的两侧变得越来越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得到理性的认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问题。
关于作者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马尔克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本书
从1967年出版以来,《百年孤独》已经被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没有主角,甚至也说不上有主题。在这本书里,是一个故事将要结束,马上另一个故事开启,同时平行着又会有故事嵌套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主角,每个主角都有丰满的人格。人物与人物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的关系。
核心内容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主角轮流当。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设定的时间框架是“百年”。不是精准的一百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一个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
与百年这个时间框架对应,小说也设定了一个空间框架。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全都发生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借用现在流行的漫威宇宙的说法,马尔克斯创造出了一个马孔多宇宙。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跟你介绍的这本书叫《百年孤独》。这本书可谓大名鼎鼎,很多人即使没有读过,肯定也曾听说过。《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名单公布,总会有人举出另外一些名字,认为他们更应该获奖。另一位知名作家韩素音却说过,马尔克斯是“唯一没有争议的获奖者”。
但是在读者里,《百年孤独》的口碑却是两极的。有人认为这本书非常好看,也有人认为根本读不下去。我个人认为,读不下去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本书的写法,跟大家常读的小说,完全不同。
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没有主角,甚至也说不上有主题。在这本书里,是一个故事将要结束,马上另一个故事开启,同时平行着又会有故事嵌套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主角,每个主角都有丰满的人格。人物与人物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的关系。更别提还有马尔克斯喜欢用的长句子,以及魔幻现实的风格。
在本期的解读里,我会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马尔克斯,以及这本书写作的过程。然后,我会借书中的几个典型人物,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最后,我会通过几个关键词,帮助你深入理解《百年孤独》。
第一部分
好,首先我们来看看,马尔克斯是谁,他在什么情况下写出《百年孤独》这本书。
没有哪个作家一开始就是个作家,仅靠写作就能养活自己。很多作家都是原本人生另有计划,但是受到召唤成为作家。马尔克斯出过一本自传。自传一开头写的就是,他告诉母亲,他不会按照家里人的规划,在大学学完法律,然后当一名律师,过上中产阶级生活。他想要当一名作家。
作为跳板,他先进入了新闻行业。马尔克斯在哥伦比亚的首都当记者,后来还被报纸派到欧洲去做驻外记者。不过,和很多想转型为作家的记者一样,马尔克斯面对着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穷。马尔克斯后来曾经开玩笑说,《百年孤独》出版之后,他拥有了很多朋友,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曾经穷到在巴黎的垃圾桶里找吃的。
第二个问题是,他认为新闻工作在消耗他,但他又没有办法马上获得文学上的成功。
有一天马尔克斯晚上回家,妻子告诉他,家里已经没有钱买食物了,因此也没有办法给当时两岁的儿子买牛奶喝。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是:马尔克斯抱着儿子坐下来,很认真地跟他解释,为什么今天没有牛奶喝了。他跟儿子发誓,绝对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马尔克斯的传记作者这样描写当时马尔克斯的心情:“就算他自己习惯挨饿,家里的妻小也要吃饭。对文学,他咬牙准备说再见。”
不过,很快马尔克斯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这个人叫卡门·巴尔塞斯。她在1962年成了马尔克斯的文学经纪人。
不要小看这个女人。卡门可以说是整个西班牙语文学世界最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卡门开始张罗着出版马尔克斯的小说,还把马尔克斯过去写的一些作品卖给了纽约的出版社。尽管当时他的作品连出母语版都很难。
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书籍之一。我查了下,有个说法是全球卖了超过5000万册。
这样一本书,对一个作家的意义,不仅仅是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更大的意义是,写出这样一本书,可以说是一个作家毕生的追求,而且,也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
我曾经听到中国作家余华的一个评价。大意是,当年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集中出现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包括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秘鲁的略萨、墨西哥的富恩特斯、阿根廷的科塔萨尔、古巴的卡彭铁尔等大师级的人物。而马尔克斯之所以在这么多大师中,也显得卓尔不群,就是因为他写出了《百年孤独》。
后来《百年孤独》的写作过程已经被神话化。按照公开的说法,在一次开车带着家人从墨西哥回家的路上,没走多远,“不知从何而来,小说的第一个句子出现在他的脑海。在这个句子之后,虽然看不见但很明白的是,整部小说,仿佛从天庭直接聆听书写下载而来。强而有力、如魔法般无可抗拒”。
最终写完《百年孤独》时,是一个上午的十一点。马尔克斯回忆,当时家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打电话想告诉朋友,可是又找不到人。接下来,他陷入一种多年忙于做一件事,但突然做完之后的迷惑之中,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时,看到一只蓝色的猫走进房间,马尔克斯心想:嗯,可能这本书能卖得好。
之后,在给朋友门多萨写的信里,马尔克斯说,“这么多年来,我像畜生一样工作,每天累得像条狗。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只知道自己喜欢小说。但也知道写小说没办法养活自己。”
你看,即使是创造者本人,也不清楚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会遇到什么样的命运。即使刚刚完成一部注定大受欢迎、而且会成为经典的作品,作家也仍然处在高度的自我怀疑之中。
回到《百年孤独》,对这本书有很多解读。其中一种解读,把它同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的政治局势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种解读不是没有道理。拉丁美洲的那段历史,确实充满了让人唏嘘的故事。它跟殖民统治、推翻殖民统治之后的独裁政权、以及贸易全球化后所谓的新殖民联系在一起。
但是,如果仅仅以这个视角来看待《百年孤独》,还是把这本书看得小了。《百年孤独》之所以成为一本全球畅销书,在文学已经不再主流的年代,掀起一阵阅读狂潮,跟它具有超越了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共性有关。著名文学评论家布鲁姆就说过,《百年孤独》不是关于某个国家的人的故事,而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故事。
马尔克斯自己也曾经在回应批评时说过,有人认为他小说中写的一些情节过于荒诞。比如,书里的一个姑娘在天台上晒衣服时飞上了天。但是,他却经常能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信,那些从来没有去过哥伦比亚的人,会惊叹地跟他说:你书里面写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
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我们在开头讲过,这本书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从头到尾的故事,也没有一个主角。如果一定要概括,那么,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其中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主角轮流当。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设定的时间框架是“百年”。不是精准的一百年,而是指一个家族完成一个兴衰周期的时间长度。
与百年这个时间框架对应,小说也设定了一个空间框架。小说中的所有故事,全都发生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借用现在流行的漫威宇宙的说法,马尔克斯创造出了一个马孔多宇宙。
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是一个家族,叫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这个地方,由布恩迪亚家族开创,同时伴随着最后一个家族成员的死亡消亡。这个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就是这本书要讲的故事。
在小说里,这个家族的命运其实早已经被写好。书里出现过一位吉普赛人魔法师。这位魔法师跟这个家族交情很深。他留下了一册羊皮卷。羊皮卷上明明白白记载了这个家族的历史。
只不过,拿到了羊皮卷,家族成员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因为,羊皮卷是用梵文写的,需要破解。
家族的成员中当然有人对这个羊皮卷感兴趣。家族第六代的一位男性,就用了相当长时间来破译这个羊皮卷。不过,破解出来也没什么用,因为破解羊皮卷的过程,和家族命运的进程是同步的。羊皮卷上记载的事情,都已经发生,没有办法挽回。
下面我会挑选几个家族人物,来试着串起这个家族的故事。我会用开拓者、权势者、纵欲者和沉思者来概括他们。这四种人格在家族的成员中交替出现。我挑选出的这四个人,只是家族里表现出的最典型的而已。
羊皮卷上有一句话,概括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家族的第一个人,就是开拓者。他是马孔多的创建者。开拓者娶了自己的一位表亲。这就带来了一个恐惧,那就是:近亲结婚,据说会生下一个有猪尾巴的孩子。
在此之前,他们家历史上有过类似的情况,近亲结婚,真就生出了一个长猪尾巴的儿子。这个长着猪尾巴的人,终生独身,因为不愿意让任何女性看到他的尾巴。后来,一个做屠夫的朋友帮他砍掉了尾巴。结果,他因为失血过多死掉了。
结婚之后,因为害怕历史重演,开拓者和他的妻子,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开拓者热衷于斗鸡,而且成绩很好。这可能也是为了发泄多余的精力。但是转折就在斗鸡比赛里发生了。
有一天,他在斗鸡比赛里赢过了对手,被对手嘲笑,说大家都知道他不是男人,在那方面不行。
开拓者很生气,他拿长矛在决斗里捅破对方喉咙,杀了对手。接下来,为了不被嘲笑,哪怕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他还是跟妻子发生了关系。
但是死者的鬼魂却找上了这个家庭。他每个晚上都很痛苦地在这个家里走来走去,找清水要洗干净自己喉咙的伤口。开拓者的妻子很体贴,还在家里摆了各种盛满清水的容器。但最后开拓者再也受不了,于是决定,离开原来住的村子,能走多远就走多远,永远不回来。这才创建了马孔多。
后来,他们非常庆幸,自己生下来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非常健康,准确地说:都没有猪尾巴。
开拓者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他把各家房屋的位置安排得井井有条,对所有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比如,他曾经试图用放大镜来制造武器,还曾经研究过炼金术。他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吉普赛魔术师的好朋友。
但是,在他生命的后半段,开拓者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对他来说,时间已经静止,每天都是星期一。为了打破这种静止,他抽出门闩,准备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捣个稀巴烂。
没有办法,儿子只能向邻居求助,用了几十个人才把他按倒在地上,捆到了院子里的一棵树上。他开始讲谁也听不懂的语言,能够跟死人交谈,但却认不出来家里的人。为了防止他再发疯,从此他就一直被捆在树上,头上搭了凉棚,饭点有人来送东西给他吃。直到死去。
权势者是家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是,“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奥雷里亚诺上校就是那个权势者。上校是革命军的领导者,他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战争,一度甚至有可能推翻政府,成为执政者。下面,我们就用上校来称呼权势者。
上校是家族中成就最高的人。按照马尔克斯的叙述,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只受过一次伤,原因是自杀未遂。
上校在年轻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原因是他看到了政府在投票中的欺骗行为。尽管他的岳父是政府官员。但是,他讨厌反对派的滥杀无辜。开始时,他甚至表现出了对权力的疏离。表现是,他本可以用任何头衔称呼自己,但坚持要大家称自己为“上校”。
不过,权力还是没有放过上校。权势者本人被权势改变。
在这个传奇军人不断逼近权力巅峰的过程中,马尔克斯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来表明权力对他的影响。比如,他最亲密的战友,感觉到战争的虚无,在跟他例行发电报谈话时,敲下了一行字:”奥雷里亚诺,马孔多在下雨。”
上校沉默了一会儿,回复说:”别犯混了,八月下雨很正常。”他忽略掉自己的革命同僚向他传递来的情绪。而他本来是极度敏感的一个人。
在上校军旅生涯的高峰期,马尔克斯写道:“他的命令总是在发布之前,甚至早在他动念之前,就已被执行,而且总会执行得超出他事先敢想的范围。他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开始失去方向。被占领市镇中人们的欢呼令他厌恶,因为他们也曾向他的敌人们发出同样的欢呼。”
当上校决定要枪毙自己惺惺相惜的对手时,他说:”不是我要枪毙你。是革命要枪毙你。”
他的对手回嘴说:“见鬼去吧,老兄。”然后,说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我担心的是,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他们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
与此同时,上校“厌倦了战事无常,身陷这场永无休止的战争的恶性循环中,总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
是失败拯救了他,把他从这个原地打转的战争里拉了出来。上校最终决定结束战争,跟政府议和。而且,他也下定决心要放弃所有的权力和荣耀。
他拒绝总统授勋给他,也不参加政府表彰他的活动。有人批评他是为了钱同政府议和。但是他的自杀未遂,又让这些批评全部消散。他在公众中获得极高声望。不过,上校拒绝再抛头露面成为一个公众人物。
余生之中,他都待在父亲留下的炼金实验室里,把黄金铸造成小金鱼。开始的时候还拿出去卖,再把换回来的黄金铸成小金鱼。后来,做完之后就直接重新融化,周而复始这个过程。直到死去。
家族第三代有一个小型的权势者。在上校出门远征,到全国各地打游击的时候,这个小权势者就成为了马孔多的统治者。小权势者变成了人人讨厌的独裁者。最后的结局是,被政府军枪杀。
家族的第三代是过渡的一代。他们是父辈成就的牺牲品。政府因为担心上校,对他的后代进行了报复。所以,家族第三代男性全都死于非命。
纵欲者是家族第四代的一个代表人物。纵欲者是双胞胎之一。年轻的时候,他的双胞胎兄弟是一个花花公子。他跟踪自己的兄弟,发现了兄弟的一个情人。这个情人在开始时,错把纵欲者当成了他的兄弟。后来,则爱上了纵欲者,变成了纵欲者的情人。
他的这位情人拥有一种魔力,就是可以让包括奶牛在内的家畜,飞快繁衍。开始的时候他们养兔子,结果只用了一晚上,院子里就生满了兔子。然后,用兔子换了一头奶牛,结果两个月后奶牛生了三胞胎。奶牛不断再生奶牛,根本就不用人怎么管。
纵欲者就这样发达了起来。富到什么程度呢?书里面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天早上,纵欲者心血来潮,拿起一箱钱和一罐浆糊,哼着歌,把自己家的大房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贴满了钱。然后,他宣布:我希望从今往后,这个家里再没有人跟我提钱的事情。
纵欲者并没有娶自己的情人。他娶的是另一个女人,一个马孔多小镇之外的女人。这个女人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被当作女王培养。她被人带到了小镇,参加狂欢节的游行。因为自己的美貌,成为狂欢节上的选美女王。纵欲者也是在这个时候一眼爱上了她。
但是,纵欲者虽然娶了女王,却仍然觉得跟情人在一起生活更舒服。他先是白天都在情人家度过,后来索性连晚上也不回家。只是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才回到家里跟家人一起。
纵欲者大肆挥霍举行宴会。每天十一点都有一辆货车,给他运来香槟和白兰地。从车站取酒回家的路上,他见到人,只要高兴,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邀请对方来参加宴会狂欢。反正他不断繁衍的牲畜,给他带来取之不尽的财产。
他的宴会吸引了整个地区的游手好闲者和贪吃的人。他自己也很贪吃。他会在家里举办吃东西大赛,最后胜利的人往往是他。这让他变成了一个大胖子。
不过,讽刺的是,纵欲者最后却是饿死的。在马孔多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之后,家畜纷纷死掉。他的情人也失去了让牲口繁衍的能力。他就这样开始变穷。他的嗓子生了病,就好像有一双大钳子扼住了咽喉一样,不要说吃东西,呼吸说话都困难。
从纵欲者这一代开始,家族的命运开始由盛转衰。
纵欲者有一个女儿。她爱上了一个工人。但是母亲,也就是纵欲者的妻子,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接受。这个故事很凄美。工人每次出现时,都有一群黄色蝴蝶在附近。他会在晚上从屋顶溜进浴室和爱人幽会。
母亲发现之后,跟镇长说家里出现了偷鸡贼,请镇长安排了士兵在院子里。并且嘱咐,如果看到有人在房顶,就开枪。这位工人被枪打中,终生行动不便,但余生对自己的爱情闭口不提,就让人把他当成偷鸡贼看待。
纵欲者的女儿则被送到母亲年轻时候待过的修道院,在那里孤独终老。只有一个私生子被送回来。可以说,这一对情侣在短暂的激情之后,此后都生活在漫长的孤独中。
这个私生子就是沉思者。沉思者是家族第六代的唯一一位男性,也是最终破解了吉普赛魔术师留下的,记载了家族命运的羊皮卷的人。
沉思者年轻时候被囚禁在家里,不允许外出。因为他的奶奶担心被人发现私生子存在。很讽刺的是,权势者,也就是上校发起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争取私生子的合法权利。而且,这个家族此前对私生子都是坦然接受的。
不过,沉思者倒也不寂寞。魔术师的鬼魂会跟他交谈,告诉他家族的往事,还指导他如何去破解羊皮卷。
后来,当家族的人一个个死去,没人再管他。沉思者就经常离开家,到小镇上的书店去看书。寻找那些能够帮助他破解羊皮卷的参考书。
沉思者更像是一个学者,也像是魔术师的传人。但是,他没有摆脱家族的宿命,总会爱上不该爱上的人。当家族第五代的一位女性,也就是沉思者的姨妈,从欧洲回到马孔多小镇时,他的命运,以及整个家族的命运就开始走向终结。沉思者爱上了自己的姨妈。
开拓者和妻子担心的诅咒,终于发生了。家族的第五代女性和第六代男性之间,产生了爱情,并且结合。然后,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一条猪尾巴。
然后,母亲死于产后失血过多。父亲由于悲痛,走出家去找自己的朋友,疏于照顾婴儿。婴儿被一群蚂蚁给拖了出来,给吃掉了。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羊皮卷上所有的话都应验了。
沉思者回到家,在巨大的悲痛里,重新拿起羊皮卷。发现自己经历的就是羊皮卷上写的。于是他继续破译,想要知道接下来的命运。
不过,在沉思者破译完羊皮卷之后,马孔多和这个家族的命运不但在纸上全部揭晓,在现实中也走向了尾声。一场《圣经》中才有的飓风,把马孔多这个小镇从地球上彻底给抹掉了。
到这里,书里的四个典型人物形象,也就是开拓者、权势者、纵欲者和沉思者就介绍完了。当然,我提到的这四种形象,仅仅是马尔克斯塑造的丰富人物中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
我们之前也说过,开拓、权势、纵欲、沉思,这四种特征,在家族七代人身上,其实是不断重复出现,甚至有所交叉的。
理解这部小说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重复”,或者用中国人喜欢说的词就是“轮回”。
“重复”这一点,从家族成员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很多人看《百年孤独》,一个特别大的困惑就是,搞不清楚到底谁是谁,谁跟谁又是什么关系。书里面的名字如果是全名,往往会很长,比如家族第一代的族长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
而且,很多名字会反复出现,明明是不同代的不同人,却有相同的名字。因为家族给后代取名字时,会从长辈的名字中挑。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尽量避免提到人名。不过,你不用为这个事情困扰。在早期的《百年孤独》版本里,作家本人也搞混过,弄错了人物之间的辈分关系。
因此,下面要提到的这些名字,你也不用刻意去记住。
在家族所有名字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个: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和蕾梅黛丝。这三个名字也代表着人物的鲜明特征。凡是叫阿尔卡蒂奥的,都属于外向型人格,往往鲁莽而强壮,做事不考虑后果,都有纵欲者倾向。叫奥雷里亚诺的,都属于内向型,偏好思考,享受独处,性格容易抑郁,身上都有沉思者的特征。叫蕾梅黛丝的,都是绝世大美女。
名字代表着命运。一方面代表着叫这个名字的人的命运,另一方面代表着整个家族在重复中向前推进。用书里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
书里面的人物其实也有这种自觉,并且也会下意识地去反抗这种命定的安排。比如,第四代的一对双胞胎,也就是纵欲者和他的兄弟,名字正是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
小的时候,这两个小家伙会刻意表演他们的相似,比如两个人吃饭,一个人会故意模仿,看起来就是像一个人对着镜子吃饭。他们两个人也会恶作剧般互换身份,以此来作弄长辈。
后来,大家怀疑,在这种互换身份的过程里,他俩自己也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是阿尔卡蒂奥还是奥雷里亚诺。一个证据就是,阿尔卡蒂奥表现得越发忧郁,而奥雷里亚诺却越长越活泼。这明显就是搞混了。再或者,是他们有意想要突破这个名字带给自己的命运的禁锢。
再比如,家族第五代的一位女性,离开马孔多去欧洲留学。她曾经和自己当时的未婚夫说起来自己的家族。她喜欢马孔多,愿意跟丈夫在那里终老一生。但是,生下来的两个儿子,绝对不能再叫奥雷里亚诺以及阿尔卡蒂奥;生下来的女儿,也绝对不能再叫蕾梅黛丝。
你看,她也想要摆脱家族这种轮回的命运。但是,她还是逃脱不了已经写好的命运。回到马孔多之后,她同一个叫奥雷里亚诺的家族成员陷入了爱情。这个奥雷里亚诺就是沉思者。他们生下了家族的最后一人,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
理解这部小说的另外两个关键词,是权力和爱情。权力和爱情其实是马尔克斯作品中两个永恒的主题。他擅长写权力和爱情对人的改变。人会为爱痴迷,也会为权力痴迷。后果都是惊人的。
《百年孤独》漫长的七代人历史,其实就是权力和爱情的不断重复。这里的权力,有时是像权势者那样直接的军事权力,有时是家族内部族长的权力,权力造就权势者,造就族长,造就小独裁者。这里的爱情,有时是古典意义上对爱情的追逐,有时则表现为欲望的满足,它造就了纵欲者,也让沉思者走向灭亡。它们不断重复回响,直到家族命运走向终结。
总结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基本讲完了,最后总结一下。
首先,《百年孤独》让马尔克斯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以及为诺贝尔奖增光的人物。
其次,《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地方,一个家族七代人从开拓到消亡的历史。我用四个人物开拓者、权势者、纵欲者和沉思者来给你串起这个家族兴亡史。
最后,我提供给你理解这本书的三个关键词:重复、权力和爱情。马尔克斯钟情于写权力和爱情对人的改变。这两个主题贯穿百年孤独。家族七代人的命运中,有不变的重复。不过,这种重复,何尝不是人性对权力和爱的回应的不变。这也是为什么,评论家会说,马尔克斯写的不是某个民族的故事,写的是整个人类的故事。
在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早已习惯了自己的身体被某种力量牢牢地钉在地面上,仿佛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地球重力比现在强,那么我们或许需要更粗壮的双腿,直立行走也会变得更加困难。如果地球重力比现在更弱,那么人类或许会演化得更高,但生活节奏却会放慢,因为所有物品坠落到地面的时间都会变得更长。当你向前迈步的时候,是地球重力迫使你伸出的那只脚在身前落地,你以静止的脚为轴转动,等到迈出的那只脚落地,你的整个身体就向前运动。没有重力,我们根本没法走路,我们整个身体的演化都在适应重力。我们的体型和身高正好适合直立行走。你端着一杯水走向门口时,你的身体很像一个倒挂的钟摆,你的两条腿轮流向前摆动,转轴是另一条腿和你的胯部。
好有意思,重力的奇妙。
今天是2009年10月1日,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都在欢庆国庆节。我也很高兴中国70年的成就,看阅兵式很感动。新闻里都在鼓吹奋斗,撸起袖子继续干,每个人都对中国未来都充满信心,但是,对于我而言,正是这种欢乐和鼓吹正能量让我压力更大,让我有边缘感,为什么不能有闲鱼,为什么不能小憩一下。
日本的经济21世纪以来,虽然有回温,但年轻人仍然对未来经济没有信心,再努力也只能凑合活着。我近期看了一部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讲述女主辞职,去过真正自我的生活。即使爆炸头衣着不得体也没关系,即使没有收入也没有关系,不再读空气,不再适应社会的眼光而活。剧里有位老奶奶过了一辈子这样的风平浪静闲暇时光,女主过几个月后以全新的自己又再次去工作。我羡慕这种主流媒体会允许社畜有闲暇,而不是叫你持续不断地奋斗。
在举国欢庆的日子,祝愿祖国继续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的同时,希望祖国能允许有部分人愿意做咸鱼,能允许社畜有小憩的时候,而不是一味鼓吹奋斗,希望有多样性的生活状态。
看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解读《君主论》,马基雅维利是经历文艺复兴最璀璨的时期,也是看着它迅速消亡的。1527年,一支西班牙和德意志雇佣军,与到处流浪的意大利人联合起来,袭击了罗马。
写《君主论》的背景是在1494年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的统治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国。1498年马基亚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的长官,兼任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负责外交和国防,经常出使各国,会见过许多执掌政权的人物,成为佛罗伦萨首席执政官的心腹,他看到佛罗伦萨的雇佣军军纪松弛,极力主张建立本国的国民军。1505年佛罗伦萨通过建立国民军的立法,成立国民军九人指挥委员会,马基亚维利担任委员会秘书,并在征服比萨的战争中,率领军队,亲临前线指挥作战,1509年比萨投降佛罗伦萨。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教皇的矛盾中,他到处出使游说,力图使其和解,避免将佛罗伦萨拖入战争,并加强武装以图自卫。但当他1511年前往比萨时,教皇的军队攻陷佛罗伦萨,废黜执政官,美第奇家族重新控制佛罗伦萨。马基亚维利丧失了一切职务,被流浪到周边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君主论》给美第奇家族,想重返政坛。
中世纪论述政治的著作,例如托马斯阿奎那以及帕多瓦的马尔西利奥的著作,在谈论某些附属问题如正义与权利,或天理与自然法则时,都经常谈及上帝对人类政府的意识。中国儒教思想也是希望统治者是有美德的,以德治天下。马基雅维利把这些都抛开,他把政治从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他着力描述的是统治者实际做了什么。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如果刚开始就给予人民很大恩惠,发生一点点小暴力,人民就会忘记前面的恩惠,所以前面要残暴,再给予一点点恩惠,人民就会感恩屈服;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不是用雇佣军),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只有拥有自己的军队,就会有法律,就会有民众服从。
马基雅维利写的另一部著作《论李维著罗马史前十书》,是对罗马史的一些注解,也表明他的政治立场,在这本书里,他阐述共和国是优于君主制的。与《君主论》有矛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