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开始使用数字助手,背后的公司就有了更多方式吸引你的注意力,最终向你推销商品。
因此,这些公司正全力将人工智能技术植入各种设备和在线服务中,力图掌控用户的互联网使用方式。
“一切都将被人工智能彻底改变,”亚马逊高级副总裁罗希特·普拉萨德表示。“这绝非科学实验。”
这项技术距离实现还有多远?
亚马逊已经在Alexa智能家居设备中植入了人工智能。 Graham Dickie/The New York Times Meta已经在其雷朋智能眼镜中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 Aaron Wojack for The New York Times Meta的人工智能智能眼镜仍属于小众产品,仅有几百万用户。亚马逊的Alexa更受欢迎,但与全球所有电脑和手机相比,用户数量仍然有限。
自十多年前首次发布以来,Alexa本身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它主要被用来推动其他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当亚马逊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重塑Alexa时,向所有Prime会员免费提供了升级版本。人工智能可能会提升它的受欢迎程度,但短期内仍难实现盈利突破。
承诺:人工智能好友
Meta以及包括Character.AI和埃隆·马斯克的xAI在内的多家初创公司开始提供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陪伴服务。人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与这些机器人互动,几乎与真人社交无异。
扎克伯格在最近一次播客采访中表示:“普通人渴望获得比他们现在拥有的更多的连接和互动。”
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
扎克伯格和马斯克经营着社交网络平台,具备对其虚拟朋友服务进行收费的能力。马斯克已推出月费高达300美元的聊天机器人订阅服务。
Meta虽也可像OpenAI对ChatGPT那样收取订阅费,但它一直更倾向于通过让用户留在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平台上来提升广告收入。(该公司也在这一领域应用人工智能。Meta最近
发现 ,使用新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的广告,点击率几乎提高了7%。)
这项技术距离实现还有多远 ?
有的人已经把聊天机器人当作朋友看待,但人工智能的陪伴也开始受到严厉批评。这些技术可能会让人们脱离真实的人际关系,甚至导致
令人担忧的妄想行为 。
该领域距离形成成熟市场尚有数年之久,仅是科技企业探索的众多方向之一。
一些观察人士将科技巨头的布局比作棋局博弈,竞相争夺下一代技术主导权。
“如此巨大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硅谷风投公司红杉资本的合伙人戴维·卡恩指出,“他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棋局,将影响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承诺:科学突破
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写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万字长文。 Massimo Berrut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nthropic(OpenAI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代伊相信,人工智能在未来几年——最快可能就在明年——就会如同在“数据中心里构建了一个天才国度”,能够协同合作,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难题。
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
像阿莫代伊这样的技术专家相信,这类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所知的生活。去年,他在一篇
万字长文 中表示,人工智能最终可能治愈癌症、消除贫困,甚至带来世界和平。
他预测,在十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使普通人的平均寿命翻倍,达到150岁。
这项技术距离实现还有多远 ?
这类技术的实现路径尚不明确,甚至其可行性仍存争议。
但谷歌负责研究、实验室、技术与社会事务的高级副总裁詹姆斯·曼尼卡表示,谷歌在追求更远大目标的同时,也会开发出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技术。例如,他提到了AlphaFold ——这是谷歌开发的一个系统,能够在一些虽小但关键的方面加速药物研发,最近其开发者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谷歌旗下的Isomorphic Labs正致力于通过协助制药企业运用此类技术实现盈利。
承诺: 媲美乃至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
像扎克伯格和谷歌DeepMind研究实验室负责人德米斯·哈萨比斯这样的高管表示,他们的公司正致力于研发通用人工智能(AGI),即一种能够匹敌人类大脑能力的机器,甚至更强大的技术——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
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
许多技术专家决心追逐他们所能想象的最大目标:超级智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技术专家们就一直在追求这个梦想。
这项技术距离实现还有多远 ?
像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这样的概念其实难以
精确定义 。科学家们甚至无法就“人类智能”的定义方式达成共识。
真正媲美
人脑 的机器仍遥不可及,或许还需数十年乃至更久。
目前还没有人能够清晰阐释此类技术的盈利路径。当科技公司斥资数千亿美元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时,他们其实是在“赌一把”。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始首席执行官奥伦·埃齐奥尼表示,这种“赌博”背后,是硅谷大佬们常见的驱动力混合体:贪婪、自负,以及对被突如其来的技术突破取代的恐惧。“如果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埃齐奥尼说,“那就是FOMO(错失恐惧症)。”
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始首席执行官奥伦·埃齐奥尼认为,许多科技公司担心错过人工智能的机遇,即使他们不太清楚自己到底会错过什么。 Kyle Johns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FOMO的代价不菲。阿尔特曼表示,当他和竞争对手追逐这些远大目标时,一些投资者可能已经投入过度。研究人员或许能找到硬件需求大幅降低的AI开发方式;人们也未必真正想要这些公司正在打造的人工智能技术。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会放缓,甚至陷入停滞。而整个经济格局也可能因其他无关的因素而发生转变。
“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会烧光资金、失败出局,另一些则会非常成功——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阿尔特曼说。“我猜测,有人最终会亏掉多得惊人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