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开始构建墨问的 Web 版本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m9nentvuT10II_nLQAo4z

最早设计墨问的时候,原计划在 Web 端创作,阅读和交互用移动端的微信小程序承接,所以先做个墨问便签的 demo 试试小程序的能力。后来发现小程序也可以有桌面端,移动端能力也越来越强,就把创作和互动、AI 语音、画廊、AI 听读、pdf、视频号,都干到小程序上了。All in one。墨问便签也成了墨问。

AI 时代来临,Web 强势回归,它变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配合大模型能力和 AI 浏览器,Web 端的应用可以做的事情变多了。除了图文阅读,在 Web 端可以方便的做 AI 搜索、知识库、智能播客、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软件、创作多媒体内容等等。

AI 从内容角度给了这个时代重新起飞的动力,Web 重新成为了重要的载体。墨问当然要做 Web 了,墨问,不止于小程序。

1、打开 https://mowen.cn/,点击右上角的“写笔记”,或者直接使用 w.mowen.cn,即可进入墨问笔记的写作状态:

2、编辑器上方工具栏分别是:图片、画廊、底图、上传音频、黑体、引用、高亮和 上传 pdf。点击右上角的 “A”。可以设置编辑器和阅读器的样式,目前一共四种,和小程序保持一致。

3、写作过程中鼠标滑至当前行左侧会出现块选图标,点击出现下拉菜单,可以设置整段文字的样式。

4、写作过程里可以随时使用 ctrl + s(wins)或 cmd + s(mac)保存私密笔记,并继续创作。点击右上角的保存,保存文稿并进入阅读模式。私密笔记点击发布可以快速发布这篇笔记,状态是完全公开。

自己的笔记在阅读状态下时,双击可以进入编辑态。和小程序交互一致。

5、目前 Web 端笔记还不能点赞评论,“我的笔记列表”和首页(发现页、订阅页等)还没有做,所以我们可以在阅读状态下,点击右上角的“小程序”即可进入小程序互动。

6、想在 Web 端编辑已有墨问笔记的,可以点击小程序里墨问笔记的分享按钮,复制这篇笔记的 Web 链接到浏览器里,即可进行编辑创作。

墨问 + AI 浏览器:

在 Web 端写作可以充分利用 AI 浏览器的能力,Dia、豆包、Comet 都是很好的选择。

墨问 Web 的一小步,对应了未来的一大步。

小米手环 10NFC 有硬件兼容性问题

Mac: 之前一直使用 4 代 NFC ,用 PN532 刷的门卡使用至今,已经到了寿命终末期,充电只能维持一周左右了。抢了两次上海国补得手后按 4 代的方法刷(模拟一张卡号,然后再刷数据),楼上楼下的跑了好几次测试都不行,对比 dump 文件都是一模一样的。最后我跑到小区门口,发现新手环居然可以刷,它只是我家楼栋的大门没反应,同时 4 代 NFC 工作正常。这只有硬件兼容性一个答案了。

特朗普正在模仿中国模式,这糟透了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观点

特朗普正在模仿中国模式,这糟透了

SETH LEVINE, ELIZABETH MacBRIDE
Illustration by Sam Whitney/The New York Times
无论美国人是否意识到,特朗普政府都正在试图对美国的资本主义进行彻底改造。这种新模式更像中国模式——允许私营部门发展,但强调政府所有权和控制权。许多学者和政客(其中不少人从未真正经营过企业)都声称这是一个明智的模式。

事实绝非如此。
一个世纪的证据和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健康的经济增长来自能创造财富的创新。美国的经济体系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创新、庞大的市场以及稳定的法治,这是美国最强大的优势和独特优势。我们是否需要更公平地分配经济成功带来的收益?毫无疑问,是的。但靠国家控制的产业和计划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吗?绝对不是。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难以让民众普遍感受到进步,这种失败尤其体现在中产阶级的萎缩及其机会的减少方面。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的民粹主义呼声都反映了这一点。但重拾人们对美国资本主义的信心并不是要把它抛弃,转而采用中国模式。在最初取得成功后,该模式如今已在中国显现败象。
广告
特朗普总统正危险地接近重蹈中国的覆辙。
看看特朗普最近的三项举措。首先是在今年6月,他的政府在日本制铁与美国钢铁公司的并购案中推动“黄金股”安排,确保政府对关键决策拥有否决权——这完全是照搬北京的游戏规则。第二,上个月,政府持有了英特尔10%的股份,实际上让华盛顿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科技公司之一的股东,所用资金来自国会此前的拨付。第三,特朗普将关税变成政治偏袒的工具,对其青睐的公司予以豁免,以换取忠诚与让步。这三项措施结合起来,模糊了私营企业与国有之间的界限,用政治算计取代了竞争约束和市场驱动的创新。
诚然,政府在某些时候对市场进行干预是合理的。政府帮助建设基础设施,资助科学研究以推动新技术(有时甚至是整个行业)的诞生。互联网和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就是众多典型例子中的两个。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等国家紧急状态下,政府更是肩负着稳定经济、动员全国力量保障公共福利的重要使命。
然而当政府不是通过制定面向整个产业的支持计划、开展一般性研发或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进行干预,而是遴选特定企业时,便会对经济造成损害。依照透明规则公平实施的项目能够维护竞争,而政治偏袒则会扭曲竞争。当政府或个别官员亲自挑选赢家与输家时,不仅破坏了市场机制,更变相奖励了内部寻租行为。
眼下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暗示,除英特尔和新日铁外,华盛顿还可能入股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和Palantir等军火承包商。白宫已敦促英伟达和AMD等芯片制造商将中国市场的部分销售收入上缴美国政府,让政府在没有正式持股的情况下也能分一杯羹。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股权将如何持有或管理(例如,谁来决定何时出售)。这些举措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私营部门与国家间的关系。
虽然让美国再次伟大联盟中的自由主义者和传统保守派反对政府侵犯经济自由,但一些左派人士,如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却对政府迈向国有化的举措叫好,他们认为接受联邦资金的公司所获利润理应由美国人民分享。
广告
这类做法在某些情况下确实具有合理性。大衰退过后,接受救助的银行本应向美国政府支付补偿金;当特斯拉在其生存危机中获得4.65亿美元贷款时,获取股权本应是合理的风险回报。虽然特斯拉提前偿还了本息,但公众从未获得与承担风险相称的补偿。政府必须从一开始就系统且透明地设计此类安排,并且要在所有行业均等适用。例如,为特斯拉(以及其他汽车制造商)提供资金的联邦计划,以及为英特尔和其他芯片制造商提供资金的《芯片法案》,本应包含适用于所有参与企业的纳税人补偿机制。
然而,特朗普政府却在任意地、事后追溯性地发放或强加交易。危险显而易见:政府并不是在应对真正的危机、保护纳税人或推进国家战略目标;相反,它是在为了偏袒有政治关系的公司而扭曲市场,阻碍创新。换句话说,这就是裙带资本主义。
威权政权并不会只停留在控制大公司。国家的掌控必然会延伸到初创企业和小企业,掏空经济命脉。看看中国。2018年,中国有超过5.1万家由风投支持的初创公司成立。据报道,2023年这一数字已骤降至区区1202家。(中国政府对这一数字提出异议。)创新被关系所取代,创造力被服从所取代。
这就是威权经济的运作方式。成功不再取决于能否打造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而更多依赖于经营政府关系。在中国,认识关键官员往往成为创业的必要前提。这种“花钱买门路”的文化如今正在美国蔓延。
或许最危险的是,中国模式依赖的不仅是特权恩惠,还有恐惧——害怕触怒政府,或者仅仅是被党内高层忽视。2023年起,中国的企业创始人和高管“被失踪”的报道开始浮现。引发习近平主席不必要关注的风险正在摧毁企业家的冒险动力。
我们看到这种恐惧正在美国蔓延,各行各业的企业高管要么对特朗普卑躬屈膝,要么试图避免成为他的攻击目标。
广告
美国模式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我们需要一个通过鼓励创新、赋能企业家、确保风险与回报在社会中得到公平分配而实现自我完善的制度。当市场规模庞大、规则稳定、机会向勇于冒险者而非仅限权贵关系网开放时,美国才能繁荣发展。实际上,这意味着政府应制定不干预的政策,而企业则需对员工和社区承担更多责任。双方应共同努力,通过劳动者的付出、投资者的资本以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民众开拓更多拥有财富的途径。
特朗普正在利用民众对经济现状的不满,但正如中国经济停滞所证明的,即便是最强大的体系,国家资本主义也会对其造成侵蚀。放弃美国模式将使我们陷入危险境地。

Seth Levine和Elizabeth MacBride是《Capital Evolution: The New American Economy》和《The New Builders: Face to Face With the True Future of Business》的作者。

图片中的照片来源:Getty Images,由Andrew Harnik和Erik Von Weber拍摄。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Claude 这条路在中国企业这里彻底断掉了

9 月 5 日这一天,Anthropic 在官网发布了一则消息:立即停止 Claude 向中国资本控股企业提供服务。所谓“控股”,指的是持股比例超过 50% 的企业,这一政策覆盖的可不仅仅是大陆公司,事实上大陆公司本身也用不了。这个策略同时包括那些在境外注册,但有中国资本或股东背景的公司和组织。

目前看起来,Claude 这条路在中国企业这里彻底断掉了。

AI 的地缘政治

过去二十年,互联网科技产品大多强调“全球化”。硅谷的产品可以在北京、东京、柏林同时使用,哪怕偶尔有审查或功能阉割,底层的技术逻辑还是相通的。但到了 AI 时代,这条路越来越窄了。先是芯片,后是软件。

Anthropic 在公告中说,这项措施是为了“应对法律、监管与国家安全风险”。换句话说,AI 已经被当作战略资源。和石油、芯片一样,AI 模型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工具,早就被嵌入到大国博弈的棋盘里。

这一点在 GPT-4 之后已经很明显。美国政府把最先进的 AI 模型看作“国防资产”,严格控制其出口与使用范围。现在 Anthropic 的决定只是把这种控制明确落地到商业规则中:你是谁、你后面是谁,这决定了你能不能用 Claude。

有意思的是,Anthropic 并非只针对中国,公告里明确提到,这一政策同样适用于美国认定的“对手国家”(adversarial nations),比如俄罗斯啊、伊朗啊、朝鲜等等。

blacklist,在这份名单上,中国的体量让事情变得敏感起来。

这件事让我们也看到另一层逻辑:这也是商业上的风险规避。Anthropic 不希望自家模型被用于可能引发地缘冲突、规避制裁或触及安全边界的场景。对于一家需要不断融资、依赖美国政府关系的公司来说,这个选择也不意外。

直接一点,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你是一家 AI 初创公司,哪怕是注册在新加坡、开曼群岛,只要背后有中国资本背景,无论是中国的 VC 还是大公司投资,都将无法继续使用 Claude 的服务。Anthropic 说的非常明白,这是为了避免中国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购买第三方云服务来“曲线救国”。

比如字节的 IDE 工具 Trae,一个版本是国内版,只能用国内大模型,另一个是国际版,海外公司的版本,可以使用 GPT,Gemini,Claude,现在呢,我猜测至少是不能使用 Claude 了,包括我之前介绍的阿里 IDE Qoder,都是一样的策略。

1、国内开发者与 Claude 渐行渐远,想通过 API 调用或境外云服务接入,几乎没有可能。

2、Claude 代表了当下语言模型在编程、推理、长文本处理上的最强水平,尤其是编程能力,失去这个通道,我们需要加快国内模型追赶速度。某种角度,这是好事。

3、资本与创业环境会变化。投资人要考虑的,不仅是模型能力,还有合规风险。你投的这家公司,是不是有可能因为“用不了 Claude”而失去竞争力?

一道新的铁幕落下,倒也不算意外。

冷战时期,人类世界被铁幕分割成两部分。今天的 AI 行业,似乎也在形成新的铁幕。Claude 在那边,豆包、文心、通义、月之暗面在这边。模型的性能差异、训练语料差异、生态和市场差异,都会随之变得割裂,各自发展。

长远来看,这未必是坏事,正如当年的芯片产业,断供是痛苦的,但也是国产替代最直接的催化剂。

Anthropic 的这份公告,强化了某种意象:全球 AI 行业正在从“技术竞争”转向“地缘政治竞争”。AI 同样是国家安全、战略利益的一部分。

面对,继续向前走就好了。

2025年9月10日

关于特朗普与普京会面,你应该了解的信息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关于特朗普与普京会面,你应该了解的信息

NEIL MACFARQUHAR
2019年,普京和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
2019年,普京和特朗普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期间举行了双边会晤。 Erin Schaff/The New York Times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将在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面。这次峰会的突然性以及特朗普追求交易的嗜好,正引发外界对可能结果的揣测。
短短一周内敲定的会晤标志着美国对俄政策的重大转向。自从俄罗斯2022年入侵乌克兰以来,美国政府已在很大程度上视普京为国际弃儿,俄乌战争已给两国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大范围的破坏。单是美国总统愿意会面这一事实就可被克里姆林宫视为外交胜利。
周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参加了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的电话会议。欧洲领导人表示,他们已敲定了五项谈判原则。据乌克兰总统称,其中一项是首先致力于停火。
考虑到没有来自乌克兰的代表出席这次峰会,“特普会”取得重大进展的可能性很小。特朗普已表示,他将在会谈后与泽连斯基直接通话,并表示他认为这次阿拉斯加峰会是普京与泽连斯基见面的序幕。
广告
峰会将在哪里举行?
克里姆林宫和一名了解峰会安排的白宫官员称,特朗普将于周五在安克雷奇的埃尔门多夫-理查森联合基地与普京见面。
克里姆林宫称,峰会预计将在当地时间上午11点30分左右开始。克里姆林宫在周四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特朗普和普京将在译员陪同下举行“闭门会谈”,然后是双方代表团的谈判和“工作早餐”。克里姆林宫还表示,预计两人将在峰会结束后举行联合记者会。
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曾在周二将此次峰会描述为让特朗普更好地了解俄罗斯领导人有什么想法的一次“倾听行动”。
2018年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峰会时,特朗普和普京曾仅携译员进行逾两小时的单独会晤。
这次峰会为什么要在现在举行?
广告
自从特朗普今年1月就任总统以来,美俄已多次提出了举行元首峰会的可能性。
尽管俄罗斯领导人一直渴望举行峰会,但普京也一直拒绝采取任何实质行动结束战争,因为他认为俄罗斯正在战场上取得进展。
乌克兰苏梅一个遭到轰炸的停车场,摄于今年。自从普京2022年发动了入侵乌克兰的战争以来,西方已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他。
乌克兰苏梅一个遭到轰炸的停车场,摄于今年。自从普京2022年发动了入侵乌克兰的战争以来,西方已在很大程度上摈弃了他。 Tyler Hicks/The New York Times
特朗普最初对俄罗斯持支持态度,也对美国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持批评态度,但由于停战似乎无望,他推迟了峰会。他已多次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后来,他在上周表示,除非普京结束战争,他将把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或征收关税的最后期限提前。他还把对印度出口美国的商品征收的关税提高到了50%,以惩罚印度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随着制裁期限的临近,俄罗斯主动提议举行峰会。
普京想从峰会中得到什么?
普京或将峰会当作又一个拖延战术,同时试图修补与华盛顿的裂痕。他也可能寻求在乌克兰的框架之外讨论问题,包括经济协议或北极圈合作问题。
广告
从更大范围来看,这次峰会符合普京的世界观,那就是,应当由大国自己来确定它们的势力范围,就像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见面,瓜分战后的欧洲那样。
普京认为,俄罗斯庞大的核武库仍然使其位列世界强国,尽管除了能源外,俄罗斯基本上不生产任何世界其他国家需要的东西。
普京把1991年的苏联解体称为“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他几十年来一直寻求让莫斯科重新控制乌克兰。
俄乌已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了三轮谈判,莫斯科曾借此类会晤图谋获得它在战场上难以实现的领土扩张。
普京有很大可能利用所有与特朗普见面的机会提出同样的极端要求:把乌克兰东部地区宣称为俄罗斯领土;不让乌克兰加入北约;阻止北约扩张到苏联以前的地盘;对乌克兰军队的规模进行限制,确保乌克兰政府对莫斯科友好。
特朗普有什么风险?
广告
特朗普的竞选承诺之一是,他将在第二次就职后的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虽然已过去了200多天,但他仍认为自己是一名超级交易撮合者。他毫不掩饰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渴望,并已将自己的获奖资格与斡旋乌克兰及其他冲突联系起来。
“所有的人都同意这场战争必须结束,我们将在未来几天和几周里为此努力,”特朗普上周在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写道
他在俄乌战争上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今年早些时候,他似乎站到了克里姆林宫一边,一度限制了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更在2月一次声名狼藉的椭圆形办公室会晤中威逼泽连斯基。
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今年2月曾在椭圆形办公室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见面时发生激烈争吵。
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今年2月曾在椭圆形办公室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见面时发生激烈争吵。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但随着对普京的不满增加,特朗普最近批准了更多对乌克兰的军售。他批评俄罗斯轰炸乌克兰城市的做法“可耻”、“令人作呕”。他还在一个月前点名批评了普京
特朗普周三对记者说,如果普京在周五会晤后不同意停止战争的话,俄罗斯“将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当被问及他是否相信自己能说服普京停止袭击乌克兰平民时,特朗普说,两位领导人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
“我已和他进行了很多次很好的对话,但我一回到家就看到一枚火箭弹击中了一家养老院,或是一枚火箭弹击中了一栋公寓楼,街上倒着死去的人,”特朗普说。
广告
美国对俄罗斯有什么制衡手段?
尽管特朗普已威胁要对俄罗斯实施严厉的直接和间接的制裁,以试图结束战争,但他承认这些制裁可能不起作用。
虽然以往的美国总统可能会在对方作出有利于和平协议的让步后,将同意举行峰会作为一种回报,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普京已改变了他拒绝任何此类结果的态度。
持续的能源销售使俄罗斯得以承受迄今最严苛的西方制裁,而且俄罗斯与美国的直接贸易极少。特朗普尚未像对待某些美国贸易伙伴那样大幅提高俄罗斯进口商品关税。
特朗普上周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如果能源价格每桶再降10美元的话,普京将停止杀人。”但特朗普还没有对俄罗斯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采取制裁行动,而印度的官员们已表示他们打算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
乌克兰有什么反应?
泽连斯基已表示,任何将乌克兰排除在外的和平协议都将夭折。
特朗普与欧洲领导人通话时达成的五项原则包括:在有关战争的后续谈判中确保乌克兰“在谈判桌上”,以及在实现停火前拒绝讨论和平条款,比如俄罗斯与乌克兰交换领土的问题。
原则还包括战争结束后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包括让乌克兰保留未来加入北约的权利,以及若谈判破裂则加强对俄经济施压的承诺。与乌克兰一样,欧洲也没有代表出席这次峰会。
尽管战争已给乌克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破坏,但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乌克兰民众拒绝接受克里姆林宫提出的放弃领土以及其他让步要求。

Peter Baker、Katie Rogers、Constant Méheut、Ivan Nechepurenko和Steven Erlanger对本文有报道贡献。

Neil MacFarquhar自1995年以来一直担任时报记者,撰写从战争到政治、艺术等一系列议题,报道范围既涵盖美国也包括国际议题。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墨问发布 OpenAI、社区版 mcp 和 chrome AI 剪藏助手

什么是 OpenAPI?

简单来说,就是墨问提供了一系列接口,让开发者可以通过这些接口来访问墨问的服务:创建和修改笔记,设置笔记的格式,为笔记打标签,设置状态,公开还是私密等等。

有了 OpenAPI 之后,墨问就成了一个开放平台。在前 AI 时代,开发者可以基于 OpenAPI 开发自己的应用,比如墨问的 Chrome 扩展,或者把自己的信息源通过墨问 OpenAPI 直接输出到墨问,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做墨问的创作客户端等等。

到了 AI 时代,搭配 OpenAPI 的,多了一个 MCP。什么是 MCP?这里有介绍,看不明白来找我:

有了 MCP,普通用户就可以基于大模型的能力通过 MCP 和 OpenAPI 创作墨问笔记,构建自己的知识流通和分享渠道。

用户+自然语言+大语言模型+MCP+OpenAPI+墨问,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知识分享和创作平台。

举个例子:我在看寇德卡的英文书,序言很好我想翻译一下并保存在墨问里同时发布,我就给书拍张照片,丢给大模型:

翻译图片里的内容后存入墨问笔记,标题黑体,其他内容自动标记黑体和高亮,分段空行,中西文加空格,发布成公开笔记。标签:摄影。

“duang”的一声,这篇笔记就出现了

罗伯特·德尔皮尔与约瑟夫·寇德卡谈《流亡者》

我们还可以:

  • 上传一个文件让大模型分析后输出一篇格式优美的墨问笔记
  • 和大模型聊天之后,把聊天内容保存到墨问里
  • 上传一张照片让大模型分析后写一篇笔记存入墨问里
  • 想到一个创意或写作主题,让大模型丢到墨问里
  • 看到一篇文章,让大模型丢到墨问里
    ……

这一切都 不需要你打开微信和打开墨问小程序 就能完成,你只需要一把墨问的 API Key。

墨问为每一个会员准备了一把 API 钥匙,希望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大模型的创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创作自己的作品,形成自己的知识流转通道。


墨问 OpenAPI 和开发手册在这里:
https://mowen.apifox.cn

社区版 墨问 AI 剪藏 Chrome 插件也发布了,智能的 Chrome 浏览器插件,可以自动提取网页内容,通过 AI 整理或一键剪藏方式发布到墨问笔记:

https://github.com/z4656207/mowen-note-assistant/tree/master

墨问便签正成为历史

墨问便签这款产品,最初是用来做 demo 的,试试小程序的能力。另外,有一点纪念之前做的锤子便签的意味,就取了个名字,叫墨问便签。

没想到这个小产品慢慢有了生命,形成了社区,小程序的能力可以承载图文、音频、视频和订阅等很多功能,于是 demo 转正,我们在 2023 年 10 月 28 日正式发布了墨问便签 1.0。

时至今日,墨问便签早就跳出了便签的范畴,有了 AI 和社区属性,未来我们肯定会做 Web 版本。所以我想给它一个独立的名字,就叫墨问好了。事实上墨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叫的。

二爷说,批准。这等同于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毕竟,
Google 原名是 BackRub
Apple Computer 改成了 Apple
TheFacebook 改名为 Facebook

墨问便签改为墨问,一切就算是对了。

这么地吧,

撒个花[庆祝][庆祝][庆祝]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jbJv5KSkoUPQfmFWVhY1o

2025年4月22日

使用海外产品(包括 AI)的时候,发现个秘密

这个发现叫做慢操作

终于把 2025 墨问 AI 内参专栏的第一季交付完了。为了写这个第一季,我们下了挺多功夫。包括把自己的 App Store 切换美区,下载了很多海外的 AI 产品。包括购买了推特的会员,也就是 X 的蓝V,并且重启了推特创作,在上面关注了不少有趣的 AI 行业的人,自己也写了不少内容。

在使用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国外的软件好像没有那么着急,没有像中国的快递那样必须要求立等可取,我觉得这可能反映了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态度。比如,我注册推特的蓝 V,花了钱之后大概用了 3 天的时间才把这个蓝 V 的标给我挂上,系统提示就是在审核,我也不知道在审核什么。

如果是在国内做产品的话,我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你一个产品,你不能让我立刻用,不能让我立刻有那个标识。这怎么可以呢?我这外卖 20 分钟都到了,你这儿买一个产品居然要三天才能给我挂上蓝 V,简直难以想象,这产品基本上就不能要了。

包括前一阵儿。我们使用这个新兴的 AI 浏览器 Dia,它采用了一种邀请码的方式。这个邀请码并不是官方来发放的,它是一种缓慢传播的方式。比如说,我从小盖那儿拿到了一个邀请码,我就可以使用这个产品,我也有了 10 个邀请码。我可以用这 10 个邀请码邀请别人,让别人去试用。

小盖的邀请码是哪儿来的?因为他特别想用这个产品,就去推特上找一个老外要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传播路径。路径不复杂,传播得也不快,后续它还做了一些收缩,新的用户可能只能有一两个邀请码。因为 Dia 这个浏览器,目前还是免费的,要耗费很多 AI 算力,估计还不能大规模的放开使用。

从某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人家不怕慢,也不怕等。

上午在苹果这里买一个充值卡也是,咱们在国内买任何一个产品的充值卡,是不是得立刻到账?立刻,马上。我买完之后,就能拿到这个虚拟信息卡,立刻吧卡里的额度充到我的系统里去。

你买一个美区的礼品卡,100 美元,他会给你发个邮件,说,你等我一个小时,我会给你发的。可能一个小时,也可能两个小时,人家才会把这个卡发到你的邮箱里面,特别有意思。

这些产品为什么会有这么有底气呢?我想了俩原因:

第一个就是海外的人节奏没有中国这么快,没有中国这么立等可取。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觉得,我相信我的产品好,好产品值得你等。

这也是一个不同的产品理念吧,能给我一些启发。

如何理解段永平这周的股市操作

前几天我看到段在雪球上说:

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长短皆宜。

//段永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很清楚,但咱可以问 Gimini 2.5 Pro,回复如下:

Gimini 2.5 Pro:这段话是段永平在分享他对于市场波动时期的一种投资策略和理念,主要围绕着卖出看跌期权(Selling Put Options)展开。我们可以分点来理解:

1、“卖了点苹果以及其他的 put”:

核心操作: 他卖出了(Sell)一些苹果公司(AAPL)和其他他认为不错的公司的看跌期权(Put Options)。

2、卖出看跌期权意味着什么: 卖出看跌期权的投资者(在这里是段永平)获得一笔权利金(Premium)。作为交换,他承担了一项义务:如果该期权的买方在到期日或之前选择行权(Exercise),那么卖方(段永平)必须按照约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从买方手中买入对应数量的股票。

3、卖方的期望: 通常,卖出看跌期权的人期望股价在期权到期时高于或等于行权价,这样期权就不会被行权(或者价值很低),他就能赚取全部的权利金。

4、“懂王威武,感觉起码要折腾一阵子”:

背景/动机: “懂王”通常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这句话暗示他认为(当时)由于政治或其他宏观因素(可能与特朗普有关),市场将经历一段波动或不确定性(“折腾”)。

策略联系: 在市场波动加剧时,期权的隐含波动率(Implied Volatility)通常会上升,这使得期权的权利金(Premium)更高。因此,在预期市场会“折腾”的时候卖出期权,可以收到更丰厚的权利金。

5、“卖点 put 来回一起折腾也许是个好玩的游戏”:

策略描述: 这表明他可能不仅仅是卖一次,而是在市场波动期间,根据情况反复进行卖出看跌期权的操作(“来回一起折腾”),以此来持续赚取权利金。

心态: “好玩的游戏”体现了他对这种策略相对轻松的心态,但也暗示了这需要技巧和对风险的理解。

6、“还是老话,千万别用 margin”:

风险警示: 这是他一贯强调的重点。Margin(融资,保证金交易)是指向券商借钱来投资。卖出看跌期权(尤其是裸卖,Naked Put Selling)本身就有潜在的较大风险,如果股价大幅下跌,卖方需要用大量资金接盘股票。如果使用了 Margin,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导致亏损,可能会触发 Margin Call(追加保证金通知),甚至被强制平仓,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原则: 他强调只用自己自有的、闲置的资金来进行这类操作,确保即使最坏情况发生(需要以行权价买入股票),自己也完全有能力承担,不会危及财务安全。

7、“如果 put 进来的价格从 10 年后看回来是便宜的价格,那这个投资就值得做”:

核心理念: 这揭示了他卖 Put 的深层逻辑,与他的价值投资理念一脉相承。他卖 Put 的公司(如苹果)是他本身就愿意长期持有的好公司。他设定的行权价(Strike Price)是他认为即使被迫接盘,买入股票的价格也是合理的,甚至是便宜的(“put 进来的价格…是便宜的价格”)。

价值判断: 他不是单纯为了赚取权利金而卖 Put,而是把卖 Put 看作一种潜在的、以理想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的方式。如果股价没跌破行权价,他就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跌破行权价,他被迫接盘,那也相当于以他事先认可的“便宜价格”买入了心仪的股票。这个价格需要经得起长期(“10 年后看回来”)的考验。

策略灵活性: 这个策略既有短期收益(赚取权利金),也有长期目标(以好价格买入好公司股票)。因此,无论从短期操作还是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他都认为这是合适的。

总结一下:

段永平的这段话描述了一种结合了期权交易和价值投资的策略:

在预期市场波动时,通过卖出看跌期权来赚取权利金。

选择的目标公司是他长期看好并愿意持有的公司。

设定的行权价是他认为即使接盘也合算的买入价格。

严格禁止使用杠杆(Margin),用自有现金覆盖潜在的买入义务,控制风险。

这种策略下,如果股价不下跌,他赚取权利金;如果股价下跌并被行权,他则以预设的理想价格买入了看好的公司股票。这使得该策略无论短期(收租)还是长期(建仓)都有其合理性。

这是一种相对保守和基于基本面价值判断的期权策略,核心在于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和严格的风险控制。

——————

这个回复远好于其他 AI。

你看,大佬这么简短的一段话,咱们可以通过 AI 学习这么多知识,不得不说,AI 是必选项,无论你想学习,还是工作。毕竟老段可懒得给你讲这些基础的名词和逻辑。

2025 年 4 月 10 日

字节跳动发布了一款 AI IDE:Trae

昨天,字节跳动发布了类似 Cursor 的 AI Native IDE:Trae。Trae 目前只有 MacOS 版本,并且默认集成了 Claude-3.5-Sonnet 和 GPT-4o 两款当前行业内最好的大模型。功能方面,Trae 和 Cursor、Windsurf 等产品几乎一样,但不同的是,Trae 对中文用户做了适配,并且免费。

字节跳动去年一直在国内推广豆包 MarsCode,并且市场占有率不错。为什么他们要重新推出一个全新的品牌呢?

我的推断是:第一,字节跳动意识到当前 AI IDE 的战局中,IDE 插件的方式已经全然落后。Cursor 才是新一代的产品。第二,IDE 不会出现中美分区的情况,国内的产品也比必须参与到全世界的竞争中。因为工程师们会选择全世界最好的产品。

过去一年中,绝大多数大厂的 AI IDE 产品都在沿着 GitHub Copilot 的路线前进,它们通过 IDE 插件的方式实现代码智能补全、代码问答等能力。这种方式不能说错,它的优势是工程师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使用 AI。
但后来随着 Cursor 的爆火,用户的心智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家见识了什么才是更好的 AI 原生 IDE。受限于插件的能力限制,GitHub Copilot 等同类产品的体验和 Cursor 相比,已经有了代际差。

字节推出Trae,这一步棋走得绝对正确。

上周,我曾经统计过当前阶段押注 AI 编程的创业公司情况。粗算下来,至少有 16 家创业公司,他们一起从资本市场拿到了 30 多亿美元的融资,像极了当年的百团大战。可以确定,未来两年内,这个赛道肯定会迎来非常激烈的竞争,直到很多公司弹尽粮绝,或者被收购。

从 VIM、Emacs,到 Eclipse、JetBrains,再到 VSCode。过去三十年时间,大概出现了这三代 IDE 产品。现在我能感觉到,再新一代的产品也就快要来了。毫无疑问,它一定是 AI Native 的。

变化也不只是在 IDE 领域。

企业 IM 领域,以我熟悉的钉钉为例,它几乎已经把大模型渗透到了每个角落。从文档到会议,从 IM 消息到搜索,都能见到 AI 的影子。毫无疑问,AI 就是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钉钉年底发布的 AI 助理,让我充分体会到了数字劳动力时代的到来。

搜索领域,无论是ChatGPT 这类智能对话产品,还是 Perplexity 这类新一代的 AI 搜索,我们能看到的趋势是,新一代的产品正呼之欲出。搜索领域的游戏规则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被改变。

浏览器、心理咨询、图片生成、视频制作、律师咨询、语言学习等等领域也有类似的趋势。技术在变化,变化就会酝酿新的机会。

我不是一个典型的新技术狂热爱好者。过去很长时间,对于媒体动不动就喊出的 AI 颠覆、AI 炸裂的口号,我选择审慎待之,让子弹再飞一会,飞一会就容易看得更清楚。现在,此刻,我觉得时机到了,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思考怎么以 AI 为核心,重新设计自己的产品。

是的,我们已经无须再争论大模型是不是会像元宇宙那样虚晃一枪。不管是从场景,头部公司的投入、VC 的下注情况来看,AI 是 100% 确定的方向。

那么接下来大模型技术会呈现怎样的发展呢?不清楚。带着疑惑,跳到一个更长的历史周期中看,至少能让我们思考问题角度更全面些。过去几年,我们对大模型的类比思考,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把大模型类比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作为新的生产力,它们都需要嵌入到具体的场景之中才能发挥价值。就像当年蒸汽机被应用到采矿、纺织、冶铁工厂,大模型同样也需要嵌入到各种各样的新旧系统中。

蒸汽机应用到千行百业的过程,也是它降低成本、提高性能、缩小体积的过程。这一点今年我们已经充分感知到,模型的调用成本已经比年初时至少降低了十倍,并且,模型也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力越来越丰富(比如多模态的发展)。

第二种,把大模型类比为我们刚刚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浪潮。无论是刚刚提到的工业革命,还是 PC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这些新技术的直接结果都是推动了 GDP 的快速增长。

远的不说,最近这批移动互联网新贵,字节跳动、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公司,书写了多少的创富神话,我们应该都还记得。

经济发展是由科学技术推动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看到轰轰烈烈的大模型技术,我们确实应该兴奋。只有在变化的年代,这个通道才会被充分打开,甚至是再次打开。

前段时间,和产品经理二爷邱岳聊创业,他说现在我们很有必要把目光放到海外,放到硅谷。当然,这并不代表说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海外的产品,而是说我们要关注海外市场的变化,了解到新的潮流趋势是什么。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很冷,我们能看到的新东西越来越有限。

确实,国内外之间存在信息差。在一线实践的创业者和外围观看的人之间也存在信息差。

墨友体验:

https://note.mowen.cn/note/detail?noteUuid=h6Lvj7q8XyZfjhhEABhKF

2025年1月23日

墨问小程序发布小红书切图笔记功能

如何优雅的发布一条小红书笔记?


小红书的产品逻辑挺有意思的,发图文笔记,只能发 1000 字,更多的内容,就用图片来表达。这个产品策略我猜测早期可能是收 Instagram 影响?不过 ins 是真的成了图片社区,后来有了视频,小红书却形成了独特的笔记形态。

发几百字,剩余的内容用文字图片来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就在小红书上流行起来。很多现代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看长文会有心理上的抵触,但一张张翻图片,就和翻书、阅读电子书的方式类似,反而有了沉浸感。

后来公众号的图片模式、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都开始支持这种阅读体验。这就带来一个刚需,如何把长文自动切成适合在小红书、公众号和视频号等平台展示的文字图片。

精确一点描述就是,如果你在小红书创作和运营,或使用公众号和视频号的图片模式,需要把一篇长文自动切成大概 3 X 4 大小的图片,同时实现智能排版和优雅展示文字。

我调研了一下用户的使用情况,有用记事本切图的,有用网页切的,也有用专门的图片工具生成花里胡哨的图。真没有合适的,而这个需求,不仅切合创作者工具的属性,而且我们自己也要用,我们也在做小红书和公众号、视频号。那就自己做一个放到墨问里不就很香吗?

于是我们新增了一个小红书笔记的笔记类型,创建这个笔记的作用主要是长文智能切图。
长按创建笔记按钮,滑动选中小红书Pro,进入创作页面。


你可以为小红书笔记设置封面、加黑、加荧光笔,设置图片样式(一共十种),然后点击生成多图,唰,见证奇迹的时刻:

如果你也在做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图文模式,可以试试这个功能。

后续功能敬请期待:)

2024年12月12日13:30:52

4 月以来墨问便签小程序的发布节奏

四月以来墨问发布的新功能:

置顶笔记折叠、标签云、特别关注、个人主页改版、画廊、播客 shownotes、分享图增强、公众号互通、AI 听读、支持微信表情、AI 语音笔记、长按试试、在小程序里打开墨问笔记的超链接、引用样式、墨问 Pro 会员、发视频号等。

8 月新增引用样式、详情页改版、新手势。
9 月集中精力开发一个大版本,一步步来。
10 月墨问 Pro 版本上线
11 月付费专栏预览、发视频号
12 增加笔记引用功能……

最新发布的功能在前:

如果你不知道墨问有什么功能,建议收藏

2024年12月9日13:33:13

选择从众,还是走小众路线

今天早上我转了一篇微信输入法的笔记,是望月老师写的。微信输入法现在发展得越来越成熟,之所以今天引起大家的注意,是因为它发了一个新的版本,在新的版本里,微信输入法可以输出花式的英文字体,非常有意思。比如这样:

𝑴𝒐𝒘𝒆𝒏 𝒊𝒔 𝒂 𝒗𝒆𝒓𝒚 𝒈𝒐𝒐𝒅 𝑴𝒊𝒏𝒊 𝑷𝒓𝒐𝒈𝒓𝒂𝒎 𝒕𝒐 𝒖𝒔𝒆.

群里有一位墨友说,因为微信输入法不支持双拼的某一种键盘布局,所以他很不习惯,然后就放弃了微信输入法。

对于工具类产品的选择,我一般会选择大众的产品功能。因为这种功能需求越大众化,它就会被厂商优化得越来越好用,而小众的东西会被逐步放弃掉。

拿输入法来说,早期的时候我们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双拼等等。随着输入法的进化,现在用全拼输入和全键盘打字已经变得越来越普及和方便,也是输入法里最容易上手的。

正因为最容易上手,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这种输入法,厂商就会不断的花精力优化这种输入法,把它做得更加智能、更加好用。五笔或者双拼输入法的优化程度、支持力度就不如全拼输入法好。

聊起这个事,其实就聊到一个选择上,我们应该从众呢,还是选择小众的东西以彰显自己的不同?还是得看场景。

对于效率优先的事情,我建议大家选用大众的产品和功能。如前所述,它们会被优化得越来越好。

一个程序员选择编程语言,那我肯定会去选择 Java 或者是 Go 这样流行的编程语言去学习,同时去观察 Rust 这种新型的语言会不会有大发展,要不要去储备这方面的知识等等。现阶段肯定是 Java 和 Go 更值得投入时间,如果现在你还抱着 PHP 或 Ruby 这样语言,很可能面临的境地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多大厂已经不用了,它们的语言特性发展得也会越来越慢,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优胜劣汰的道理。

我是一个摄影师,那我肯定会使用 Adobe 公司的工具,比如 Photoshop、Lightroom 这样的软件。因为被大众所用,它的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们使用这些产品和功能主要是来提升效率,做出更好的作品,所以一定要去选择大众的东西。

那如果目的是玩儿和娱乐,就没必要选择大众的东西了。

大家都去听 MP3、无损音乐,那我听听黑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大家都在用手机相机拍数码照片,那我去拍胶片,就能获得不同于大众的体验。

在玩和娱乐方面,大众的东西,我们是躲不开的,如果还有些小众产品相伴,就会获得非常不一样的体验和快乐。

这种小众群体如果有一定的规模,也不会被淘汰,我们可以在里面一直玩。去旅行也是,大众的景点大家都去玩,我们也去那些大众的地方就没什么意思,可以发掘一些相对冷门、有趣的地方去玩、去拍照,也挺好。

五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总能发现一些别人去不了或不愿意去的地方。把自己放置在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种,那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时间也都不一样了。但五哥去做冲锋衣,肯定不会憋着去搞特别小众的东西,对吧。

这就是效率优先和娱乐优先在选择上的区别。

在选择中做趋势判断也很重要。

我 2008 年就开始使用苹果的 MacBook Pro,其实是我对这个产品有偏爱,同时看到了 iPhone 的发展趋势。随着 iOS 的发展,Mac 应该会被普及起来。

我自己深度使用了 Mac 之后,发现它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就坚定了这样的判断和信念。然后我就会去使用和推广这样的产品,同时给自己带来影响力。这是一个对趋势判断的例子。在那时可能是小众的,但是在未来有可能变成流行的东西。

比如 Rust 语言,现在这款编程语言相对还是小众的,但是未来随着它对芯片和高并发上有更好的支持,会不会成为更流行的语言呢?这其实需要判断。

如果你觉得某一个东西在未来可能成为趋势,现在虽然是小众的,但是投入精力去使用和理解它也是值得的。

那究竟是选择大众还是小众呢?场景优先 😄

这篇使用墨问 AI 语音笔记写的,你也来试试,微信搜索墨问即可。

2024年12月5日

创业两年半,墨问推出 Pro 功能

2022 年 11 月 28 日,我们发布了一款非常简单的小程序,叫做墨问便签。当时我在这个产品上写了一条笔记,叫:墨问便签 demo 版本已经发布,并配了一张图。这条笔记获得了 1400 多次阅读和 260 多个赞,仅此而已。今天,我用当下的墨问重新生成了这张卡片,可以看到这张定制卡片上多了 Pro 会员的标识,是的,墨问这款产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迭代至今,墨问便签有了丰富的笔记展现能力,有多种评论互动方式,有个人主页、付费订阅、AI 语音笔记、AI 听读、画廊和微信群权限等,墨问不仅成了创作者工具,还是微信里的私域运营工具,我们有了近百万用户和几十万用户笔记。数万创作者在墨问获得了收入,最好的创作者收益达几十万元。墨问西东公司也在依托墨问这款工具进行商业闭环。但是还不够。墨问便签发展到现在,工具属性凸显,付费订阅成了工具属性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设计更多的创作功能,比如 AI 写作、AI 知识萃取、双链、丰富的编辑器、赞赏、问答、墨问收音机……通过 AI 能力、存储能力等基础设施,让墨问用户能更好的记录生活、生产作品,并服务自己的用户。这些都需要更多资源。

为了产品良性发展,我们设计了 Pro 会员体系,并开启新的十年之约。我们在当前阶段为 Pro 会员提供了如下功能:50G存储空间/画廊/生成AI听读语音/10分钟AI语音笔记/单篇20000字笔记/无限制的付费订阅/会员定制分享卡片/会员身份标识/以及未来规划中的所有Pro功能。

非会员如果没有大容量的图片和音频需求,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墨问便签做轻量级的创作。并且不会有广告。

我们设计了一个邀请码机制,每个订阅会员在有效期内都有一个属于你的唯一标识码,订阅会员时填入邀请码,邀请人和被邀请人可以分别获赠额外的使用时长,如上图所示。欢迎加入墨问会员。

我的邀请码是:V-RAOQDPY9MQ

订阅:https://note.mowen.cn/note/vip?inviteCode=V-RAOQDPY9MQ

创业维艰,静待花开。

2024年12月1日14:13:18

关于小程序,2017 年的时候,我还写过这么一段话

墨问现在成了我的知识库,只有这样,未来才会迭代出足够满足一个知识库的需求。现在几乎所有笔记类的软件都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我只用墨问。

昨天查笔记的时候,我发现了 2017 年写的一段话:

关于小程序,现在依然是我看不懂的一个领域。我自己用的不多,在没有数据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认知偏差,我不说小程序到底有多大用,我个人理解是,小程序是微信延展业务领域的有效补充,是工具,而不是 App。

微信不是一切,自然小程序也不是。

我为什么很少用小程序呢?因为有其他更好用的 App 啊,购物我会打开亚马逊京东和天猫,读书我用微信读书多看豆瓣阅读,导航用地图 App,叫车用滴滴,协作用钉钉,写作用 Ulysses,笔记用 Evernote,听音乐用原生音乐或网易云音乐,付费圈子用小密圈,看专栏用得到和豆瓣时间,看艺术品用 Google 的 Arts&Culture……

在我看来,无论是 iOS 还是 Android,移动平台上的 App 生态越来越丰富了,而不是越来越单一。所以小程序的使命是不是更多的连接线上和线下的应用场景,而不是取代那些优秀的原生 App 呢?

那时候的认知就这么点 🤏

两年前我们团队成了小程序从业者,相对于 2017 年,时间过去了七年,小程序完全成了一个成熟的生态,我的认识也 totally 不一样了。

在深度使用小程序之后,我发现小程序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产品特性:小程序具备在群里传播的能力,在朋友圈传播能力,小程序可以穿透群,可以获取某些群的信息和权限,比如墨问的笔记可以设置为群分享,作者分享到群里,只有该群用户可以阅读。我的 17 年合集卖桃者说就用了这个特性。

这些对用户和开发者都很重要,借助微信群、朋友圈和公众号之间的联动,可以做挺多事情,如果群的信息可以更开放一点,墨问的群笔记可以做的更好玩有趣,并且有用。

还有一点是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小程序的研发过程。在过去,我们想做一款产品,要做 Web,iOS 和安卓,初始研发团队就很庞大,技术栈也复杂,创业成本高,在没多少投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品还没上线,公司已经完蛋了。

移动 App 的发版也很麻烦,iOS 提审得几天,安卓得发布几十个渠道,用户还不更新,嗷嚎,发了也白发。这会导致你的用户分布在各种稀奇古怪的版本里,还会涉及到兼容性。

小程序开发可以随时发版,一般几小时过审。我们最多一天发三次,用户还没啥感知,只要使用,就是最新版本。

使用即更新,使用即传播。小程序的每个版本,只要抵达了用户终端,那个版本都是最新的。你永远可以把最新的功能特性,推给用户,只要你研发、上线,就可以了。这个对于开发者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处。

那小程序的问题是啥呢?用完即走,而且,小程序被藏在微信里,很容易不再打开,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小程序有桌面端,只要你使用桌面端的微信,就可以使用桌面端的小程序,这需要一个普及和培养过程,也期待微信能开放更多更强的桌面能力。

整体上看,移动端小程序和桌面端小程序,基本可以覆盖所有的用户场景。但因为用户习惯和产品自主性的原因,如果资源足够,至少应该把 Web 版本做了,更富裕的话,再去考虑 App。

希望我们也能尽快把 Web 版本交付给大家。Web 端也是可以获取到流量。

所以,在很多阶段里,我们会觉得,嗷,这下我可懂了,明白了。其实只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离真明白还远,离做好一个产品还远。

我们继续努力。

村上春树的爱好 – 这个时代该读读村上系列

上周看到一位朋友说,怎么最近墨问里都开始读村上春树了,其实很多人一直都读,尤其是我,读了几十年了,只不过你没读,所以你了解了这个信息之后,会觉得,啊,怎么都开始……了。其实早就开始了。
这个浮躁的时代,可以读读村上春树的作品,因为他的作品最大的作用之一就是文字疗愈。


今天说说村上的爱好。

村上喜欢喝威士忌,他写了一本《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喜欢跑步,写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喜欢音乐,写了《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村上私藏:怀旧美好的古典乐唱片》《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同时,他把音乐和威士忌大量的使用在了其他作品里。随意取材,爱吾所爱。
这叫爱好。

跑步对村上有特殊的意义,是他保持体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原因。他是这么说的:

要每天五六个小时枯坐在书桌前,孑然一人面对着电脑显示屏(当然,就算是坐在柑橘箱前,面对着四百字一页的稿纸也无所谓),集中心力,搭建起一个个故事,那需要非同寻常的体力。年轻时还不算太困难。二三十岁的时期,体内充盈着生命力,就算苛酷地驱使肉体,它也不会发出怨言。一有需要,专注力也能简单地招之即来,还可以维持在高水平。

然而遗憾得很,随着中年时代的到来,体力会渐渐衰落,爆发力逐渐下降,持续力也逐步减退。肌肉退化,多余的赘肉却越来越多。为了弥补这种减退,为了维持体力,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作出人为的努力。
这种努力就是长跑。不过归根到底,还是村上在跑步这个领域拥有坚持的能力罢了。


跑步可以磨砺人的身体,也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粗粝和坚强。一个能够常年跑步的人,往往在另一个领域也会充满韧性。

音乐则是村上的另一块滋养自己的沃土,他喜欢爵士乐,也喜欢古典音乐,还爱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抛弃了单纯使用原声乐器的反民谣风格,改而使用电声乐器时,也遭到许多长期以来的支持者谩骂,成了‘犹大’‘投靠商业主义的叛徒’。可是现在,几乎不再有人批判他改用电声乐器了。依照时间序列去听他的音乐,就能理解对于鲍勃·迪伦这样一个具有自我革新力的创作者来说,那是自然而然的必经之路。然而在当时想把他的原创性禁闭在‘反民谣’这个牢笼之内的人看来,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叛变投敌’和‘背信弃义’。”

村上春树这番话表面上在说鲍勃·迪伦,实际上说的是村上自己。


那个时候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也是一个异类,那些守旧的声音,认为他是现实主义的叛徒,是日本文学的耻辱,而村上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超现实的写作,就和鲍勃·迪伦给吉他插上电一样,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时间已经证明,鲍勃·迪伦是对的,村上春树也是对的,如果日本文坛没有知音,不妨放眼世界文坛,因为

村上的文学野心绝不只在日本而已。

村上对爵士乐、古典音乐和摇滚有着痴迷一般的热爱,他专门写了一本介绍自己音乐观的书《没有意义就没有摇摆》,展示了其深厚的音乐功底。

村上小时候家里一张唱片也没有,但还是通过“自学”喜爱上了音乐,从某一时期开始一头扎了进去。零花钱统统用来买音乐,只要有机会就去现场听音乐演奏。即使少吃一顿空着肚子也要听音乐。只要是好音乐,什么音乐都无所谓。古典也好爵士也好摇滚也好,都不挑挑拣拣,只管一路听下去。这一习惯至今未变。

就算月亮隐去,就算被恋人遗弃,就算被小狗哂笑,什么都可以没有,唯有音乐不可缺少。

如何在墨问上赚钱?

我们在墨问小程序这个产品的设置里有一个加入墨问社群的入口,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用户进入我们的社群体系,并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的思考。

今天有用户就问我墨问和某某笔记软件有什么区别,一开始我挺纳闷的,就分享了一个付费笔记到群里,说,小程序卡片,分享,评论,付费,合集,包括微信群里的展示样式,这就没一点一样的啊。后来发现用户刚刚接触这个软件,以为墨问只有记录功能呢。

墨问早期一直侧重输入端,首页就是笔记列表,方便用户写东西。后续会更重视消费端,给大家整点好内容,这样一上来用户就有吃的,感观就会不一样。

还有用户问,在墨问是不是只能通过做付费专栏赚钱呢?具体怎么玩呢?

关于这个问题,值得我好好说说。

在墨问上获取收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创作付费专栏。比如我们自己就这么干的,卖桃者说迁移到墨问上之后,新增了 1500 个订阅,还有墨问读书会,老池 36 计,大师的工程师专栏等等,都是收入来源。玉伯、冯老师、五哥、八老师、二爷、建德等一大批创作者,都是这么创作和获得收入的。

创作有乐趣,又能有钱赚,何乐而不为?显然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玉伯是前阿里 P10,在互联网领域成名甚早,还是语雀创始人,有用户基础,信用值也高,所以玉伯一篇免费的文章都没写,直接开了两个付费专栏,贵的 299,订阅用户近 700 人。

李建德,有才华,文字能力,职场经验,音乐和英语能力都是一流的,但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他牛逼,我以前根本不认识,他自己也没什么受众用户。他的做法是很早就开始在墨问创作,写东西做音乐做播客,几个月下来吸引了很多墨问用户,也有了自己的私域群,等墨问上线付费订阅功能的时候,建德做了职场、音乐和音乐相关的专辑,非常受欢迎。我全部订阅了,但我在做墨问之前,根本不知道建德这个人。
另外一个作者五哥更有意思,他在微博有一百万粉丝,知名摄影师,写作能力很强,他来墨问的时候已经可以直接开付费专栏然后去微博推广了,但五哥并没有,而是一个多月以狂风暴雨般的速度,在墨问写了一百篇文章,挂起了五哥旋风,直接在墨问信用值拉满,然后做了三个付费专栏,质量超高。定阅者众。

所以,想通过创作虚拟内容(文字音频图片等)获得收入,

第一、建立自己的独特价值,你能提供大部分人提供不了的东西。这个是根本。
第二、如果你已经在其他公域有读者了,直接开个付费专栏也是可以的,因为你的信用体系和用户都有,缺的是个好工具。
第三、你很牛,但现在还是个素人,没人知道你,那就走建德的路子,通过创作输出自己的价值,建立信用体系,找到自己的受众,然后找个机会做付费内容产品,就水到渠成了。
我看到不少用户,完全不知道干嘛的,直接墨问来开个付费专栏,作品简介写的一塌糊涂,就像你在一个无人区开了个店铺,店铺干嘛的,不知所云,怎么会有顾客呢?

说完付费专栏,还有其他模式吗?

有的,这是墨问自己生长出来的能力,也就是墨问的工具属性。

比如五哥发了一篇介绍酱牛肉的文章:

介绍完之后,插入一个快团团小程序的购买链接,用户喜欢和信任五哥,就可以直接购买,我看卖了 60 多单。

另外,墨问还是很好的私域工具,我看有个用户叫墨斗堂书法,就用墨问小程序交付书法作业点评。还有用户用来进行思考力训练的,推荐餐馆的(近期我们要增加一个地址功能),售卖自己绘画作品的,英语打卡的,即时语音分享训练的,交付摄影作品的,等等。墨问可以成为你商业模式里的一个工具利器,成为你赚钱的一部分。

还有些行为,和商业无关,比如写作和互动,家庭相册,语音记录,知识管理等等,这些就是针对自我的能力提升,或者满足某些用户的个人使用价值。

记录即创作,创作即分享,分享即传播。这就是墨问的理念,不要把创作想的多玄乎,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工具嘛,本来就是为你服务的,就看你自己的创意啦。

2024年03月14日 18:24:55

我看 WWDC

苹果公司一向特立独行,很少跟风热炒,当满世界都在炒AI、大模型、GPT 的时候,苹果对此一直保持沉默,平静如水。即便是在 WWDC 大会上,库克压根就没提这词。小盖昨天看了直播,说,唯一接近的表达是在讲输入法时,提到了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讲 iOS 17 优化项时,提到了机器学习技术。

但机器学习,不是苹果每次介绍自家软硬件都会提的词眼么?

比如,新的日记应用 Journal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具体的写作建议,还能生成具体的问题,降低写作门槛。

嗷嚎,难道是墨问便签的竞争对手,我一下就警觉起来了,嗯,怎么肥事?

苹果一贯风格是,要么开创先河,要么后来居上,一个技术不成熟的时候,绝不会发布。强者风范,当然,坐拥几万亿市值,很难低调。人家做到了,就是低调的强者。

WWDC 这次除了家常菜,还端了一盘硬菜上席:One More Thing ……最后半小时,库克在经典的乔布斯环节,推出了万众瞩目的 AR 眼镜 Vision Pro,对比平平无奇的软件更新,Vision Pro 可以说是本次发布会的最大惊喜。

七年磨一剑,从 2015 年苹果开始组建 XR 开发团队,到不断加大投入,收购相关公司,每年的 WWDC 大会上,ARKit 和 RealityKit 的版本更新,都在为苹果的增强现实技术的底蕴添砖加瓦。发布会上 Vision Pro 的宣传效果相当惊艳,充满了科幻色彩。虹膜解锁、眼手语音交互、4K 清晰度、Eyesight 解决虚拟与现实如何融合的问题,M2+R1 解决延迟眩晕问题。

看完视频宣传片之后,小盖擦擦口水说,想象一下可以躺着办公看电影写文章看照片,哗,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社交、办公、3D、电影娱乐,“超沉浸式把数字化内容融入生活,将带我们去往新时代——空间计算时代。”苹果保持了自己的风格:我提供的不是新产品,而是新的生活方式。

除了令人激动的头显 Vision Pro 外,我更感兴趣的则是 iOS 17 带来的一款全新的应用程序:Journal。你可以理解为苹果官方出品的一款日记应用,产品初心是帮用户记录日常的生活和感受。

为啥感兴趣?毕竟,墨问也是笔记类型的产品啊。

类似 Journal 这样的日记应用在应用商店中已经有很多。比如,Day One,从交互到功能都很出色,简单且优雅。我早些年公众号的初稿都是在 Day One 完成的,后来用 Bear,现在呢,只用墨问便签了。

为什么苹果要做这个 App 呢?我想,应该是苹果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领域了。

库克曾经说过,苹果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将会在健康领域。这些年,不管是 Apple Watch,还是不断更新健康 App,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这次 iOS 17 中,健康 App 就增加了设备与眼睛之间的距离检测,有助于降低儿童患近视的风险,还可以帮助成人用户缓解数字眼疲劳症状。

除了身体健康外,我还有个明显的体感,这些年大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前段时间,我们还写文章说这可能和大家的手机瘾有关系,因为通过手机获取简单的、肤浅的快乐实在太容易了。而那种肤浅的快乐会让人们精神上更脆弱,会让人们逐步失去做事的耐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我想,Journal 是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首次尝试。一系列的心理研究表明,写日记,我们可以重温某个特殊时刻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情绪,并表达感激之情,这些都能有效改善人们精神健康状况。

咦,这不也是我们的创业初衷么?

既然出手,应用联动不可或缺。与其他日记应用不同,Journal 无缝打通了 iPhone 的位置、照片、音乐、信息、播客、体能训练等应用程序。它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用户的行为,并结合设备端的机器学习技术,给出具体的个性化写作建议。比如,你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但六月有一天突然去了海边,苹果会觉得这一天可能会比较特殊,于是,它整合当时的数据,比如听的音乐、拍的照片、具体的位置,然后给出写作建议。

从截图可以看出来,记录时,Journal 会给出写作 prompt,比如一些具体的问题,降低用户写日记的门槛。比如你去了北戴河,它会问你,“这次短暂的旅行,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回忆?”从这个视角看,我倒觉得它比 Day One 更胜一筹。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Journal 可以像一个心理医生一样,基于已有的数据,向我们提问,帮我们反思、重温特殊时刻,梳理情绪和感受。

隐私和安全也是必然会提及的。为了保护隐私,Journal 可以单独锁定以防止偷窥,同时,它的数据是端到端加密的,苹果自己也无法查看。用户可以具体控制使用哪些设备数据来生成 Journal 的建议,以及什么时候推送日记写作的通知。另外,苹果还计划为开发人员提供一个 API,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应用程序中集成这些个性化的写作建议。

不出意外的话,Journal(手记)今年 9 月推出。

到时候墨问和手记强强联手,无敌于天下,否则,这个产品能否让国内用户用起来,我保留看法。毕竟,上一个无边记 App,我到现在什么都没记。身边的朋友,用者寥寥。

这次 Journal 的中文叫手记,你会用么?

写到这里小盖说,池哥,先吃饭吧,吃饱了有力气吹牛。

我说,好的。

2023年6月6日 下午 2:10

可以生成你的墨问名片了

这个功能其实在做墨问个人主页的时候就规划了,想做个完善的方案,需要不少功夫。那订阅显然是个关键功能节点,置顶则是一些用户的刚性需求,设计工作也少,就把这俩做完之后再整墨问名片,那时候设计方案也很完善了。

今天墨问名片正式上线,一个小功能,在你的个人主页点击分享按钮就可以生成了,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

生成墨问名片,告诉你的订阅者,咱们就是自己人啦。

订阅我的墨问笔记,那里基本日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