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ELLEMEN睿士|网球热三年后,一个北京中产妈妈决定放弃

![Uploading file…]()

北京东四环外一家网球馆里,十岁的轩轩拖着疲惫的步伐走进球场。

刚换的成人网球拍比自己胳膊还长,100英寸的拍面与单薄身形极不协调。

每次挥拍后,他都会下意识地抬头看向场外的母亲张岚。“儿子练网球的时候,我一般不看手机,就一直盯着他。”

两年前,体测报告显示儿子50米短跑不及格、协调性偏弱,张岚顿时紧张起来。她想培养儿子的体育特长,也想让孩子强壮一点,于是把目光投向了网球。

他们为孩子的“网球路”定下启动预算——年花费10至20万元,用于上课、练习和观赛、参加训练营。

原以为这是笔可控的投入,谁知很快就远远超出预期,这个家庭的“网球梦”,似乎越来越远。

CDT 档案卡
标题:网球热三年后,一个北京中产妈妈决定放弃
作者:ELLEMEN睿士
发表日期:2025.10.8
来源:微信公众号“ELLEMEN睿士”
主题归类:中国教育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被卷进网球热的中产家庭

image

去年,中国网球选手接连取得历史性突破,“网球热”更是达到巅峰。

“朋友圈里都在晒孩子打球、晒夏令营合影。认识的几个妈妈都觉得,带孩子练不成下个郑钦文也没关系,选对赛道就像买对了基金,肯定值。”

网球场成了家长新的炫耀场。“让孩子练网球的都是对教育有期待的人,他在这个圈子里结交的朋友也不会差。”

丈夫是企业高管,张岚是互联网公司中层,每日与数据、KPI打交道,让她深感竞争的残酷:除了语数英,孩子还能靠什么为将来做准备?在她看来,运动似乎是一条尚未被完全“内卷”的路径。

最初设定的20万元预算看似充裕,但仅私教课(一小时700元、每周三次)、装备采购和俱乐部充值,就让这20万很快蒸发殆尽。

去年暑假,一家人远赴欧洲参加著名网校夏令营,两周花费约15万元。张岚还专门请假带孩子去墨尔本看澳网,一周行程又花了5万。各种球拍与废旧的网球包、装备一起,堆在卧室一角,几乎成了一座小山。

“三年下来,林林总总下来,估计花了80多万。”

image

“网球热”绝非个别现象。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统计与媒体报道,截至 2024 年 8 月底,中国网球人口已超过 2518 万人,比 2021 年增长约 28.03%。而网球场地数量也从 2021 年的约 49700 片增加至 53805 片,增长了 4038 片,增幅达 8.12%。此外,全国市场化网球培训机构数量达 5592 家,其中北京就有 743 家门店。

在产业规模上,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整体市场同比增长 14.4%,规模达到 367.5 亿元。其中,青少年网球培训作为行业重要细分市场,正处于“爆发期”。

高投入与未知的前途

美团去年发布的《体育运动消费报告》显示,一些网球体验课、网球培训季度课包在平台热销,网球运动相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 172%。北京也是全国网球培训机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这种大环境下,可供中产家长选择的范围被放大——不加大支出,就很可能在网球青少年社群里掉队。

但是,支出的大幅增长不一定带来显著的效果。轩轩在俱乐部内比赛成绩一般,并未达到母亲的期待,“教练说如果想认真走这条路,得把时间投入、经费投入、身体投入、心理投入都翻倍”。

轩轩也开始出现放弃的念头,“练了一年多,换了三四个老师,今天正手比反手打的好,明天反手又有感觉了,一直在试错,他自己觉得太难了,打球的那种手感很难成为肌肉记忆”。

真正想按下暂停键,是去年年底。张岚因为陪孩子练球太多,积累的工作量没有完成,年终考核被上司警告,身体疲惫之余,心理上也越来越焦虑。丈夫更是火上浇油:“花了这么多钱,换来了什么?如果将来没能在体育上走得更远,这笔投入就算亏了。”

他们不是唯一一个内心动摇的家庭。我们采访到几位有相似经历的家长,都处于犹豫和摇摆阶段,这些声音在家长群体里越来越常见,从最初拼谁投入多打的好,到后来大家的心态都在发生微妙变化。

image

生活在大连的庞娜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庞娜的家庭和网球有着天然的缘分。“我母亲以前是个老体育人,她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打网球,我大学里跟体育学院的老师也学过网球。所以算下来,我家三代人都接触过网球了。”

正因如此,她很自然地把网球当作一种体育启蒙运动。“刚开始学的时候,孩子也不太懂,是我们带着去打的。最初给他报的教练很凶,专业能力强,但孩子接受不了。后来换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男老师,一对一,反而更适合。”

不同于北京等一线城市的高投入高强度训练,庞娜给孩子安排的频率是一周一次。“算下来一年的费用不到两万,跟那些一年动辄七八万、十几万的比,我们真的投入很少。”

image

她并非没考虑过加大投入。“最开始是计划全身心押在网球上,后来发现孩子进步挺慢的。孩子在各种比赛中有一些成绩,但没有很拔尖。人家付出的多,成绩确实更好。我们年收入也就四五十万,没法每年投十几二十万砸在一个项目上。”

选择从热潮中退出

在庞娜的家庭教育理念里,运动是多样性的。“儿子现在还在练足球。我们一家三口会一起滑雪、跑步,两岁就让他用平衡车,后来带他去游泳、长跑。运动其实贯穿了他的整个童年。”

她的孩子在足球上也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在当地的赛区拿过第一,即便如此,她也只是希望儿子能坚持下去,享受这个项目。“将来能跟三五好友约场球,这就够了。”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长白山雪场滑雪。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值得——运动不是成绩,而是我们在一起的快乐。孩子因为常年运动,学什么都快,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对张岚来说,庞娜的选择像是另一种答案。

在今年夏天的一次课后,轩轩脱下球鞋对她说:“妈妈,下次我想去打篮球。”她愣了一下,没有拒绝,同时内心也有些释然,“那种感觉像是从一场看不见终点的比赛中退出”。

她心中明白,网球不仅花钱,也花心力。它需要高频训练、持续投入,更需要强大的心理韧性。中国首位获得大满贯冠军的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中也曾说过,网球场上没有同伴,唯一的对手是自己。那种孤独的对抗、对节奏和情绪的掌控能力,是极少数孩子真正能承受下来的。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这份孤独,未免太沉重了。

张岚和丈夫最终决定停掉所有课程。今年夏天,他们在网球上的花费只有一张50元的中网欢享票,她带儿子去看了辛纳的练习赛。

那天走出球场,轩轩说打网球太无趣了,也太孤单了。还不如篮球,有人一起跑。

“也许他比我们更早明白,运动的意义不是赢,而是快乐吧”,张岚说道。

新媒体内容总监:TAN HAO

采访/撰文:Joey, Jonas

编辑:Sebastian

黑噪音|鲁迅真的会带坏青少年吗?

CDT 档案卡
标题:鲁迅真的会带坏青少年吗?
作者:倪刃
发表日期:2025.9.21
来源:微信公众号“黑噪音”
主题归类:鲁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最近看到又有一些人跳出来说,鲁迅的作品“太过阴郁、太过讽刺,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从鲁迅一些文章被“踢出”教材,这种争议就始终没有停止。

于是,一个略显荒诞的问题就再次被摆上了桌面:鲁迅会带坏青少年吗?

对于问这个问题的人,我建议他们也同时发问:

李白会不会让学生染上酗酒习惯?

屈原会不会带坏孩子跳江?

不过话说回来,鲁迅这个问题放在当下,看似倒真有几分合理性——毕竟,现在人们都觉得青少年更需要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正能量”,而不是冷冰冰的现实主义批判。

既然发明了“正能量”这个词,似乎鲁迅必然会被归到“负能量”那边去。顺理成章地,鲁迅似乎就是会带坏青少年。

不过我在此想唱唱反调:如果哪个青少年被鲁迅会带坏了,反倒说明那个青少年有救。

img

鲁迅写的是什么?《狂人日记》批判的是传统文化糟粕如何泯灭了人性,《阿Q正传》剖开了国民劣根性,《药》里用人血馒头讽刺那些“麻木看客”……

在有的人看来,这些文字的确阴森恐怖,会让孩子们失去生活的信心。

不过我也想问一句:难道青少年的生活本来是阳光普照的?每天面对着从早上6点排到晚上11点的严格作息表,面对着无穷无尽的课业压力,毕业以后还要面对高房价、低工资、职场打压、996的夹击,难道看几篇鲁迅,才算“被带坏”?

拜托了,他们所面对的压抑环境,可不是看点“正能量鸡汤”就能被改变的。

恰恰相反,如果青少年真的能看懂鲁迅,并且愤怒地说一句:“原来我们的困境早就被人写过”,那说明他们的心还没彻底钝化——这才是真正的“阳光”。

更何况,鲁迅还写了那么多真正的“正能量”文章:从“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热风·随感录四十一》),到“我只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北京通信》)。

以上哪句,不是炽烈的、充满生命力的、毫不虚伪做作的“正能量”?

其实,鲁迅带坏的不是青少年,而是社会希望他们“听话”的那部分灵魂。

真正会带坏青少年的,不是鲁迅,反而是那些假的“正能量”。

一些人整天有精力去质疑鲁迅,还不如多质疑质疑现在打着“正能量”旗号的劣质文化产品和价值取向。

相比之下,鲁迅的作品虽然刺耳,但至少真实。

真实从来不会带坏人,谎言才会。

当然,青少年成长需要温柔的梦,但也总得有人告诉他们,梦醒之后,现实还有刀光剑影。鲁迅就是这把刀,他不会让你沉溺于幻想,他会让你睁开眼睛,看见周围的荒谬。

只有看穿了荒谬,才能达到“绝望之谓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而不是一直做温室里的花朵,听各种各样美妙的言辞,进入社会以后却被连续毒打,这时候如梦方醒但已经晚了。

读鲁迅,当然疼,但疼才是清醒的证明。怕疼的人说鲁迅会带坏孩子,其实是怕孩子太早看穿世界的真相。

说白了,大人们并不是真的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而是怕他们读过鲁迅之后拥有自由意志,从而不再听话。

大人怕他们像《狂人日记》里的狂人一样,突然发现“僵化的传统文化桎梏会吃人”这回事。

怕他们像《阿Q》一样,照出整个社会的丑态,发现自己的父母其实就是阿Q。

所以,他们才宁愿孩子被虚假的温柔麻醉,也不愿接纳鲁迅的锋利冷刀。

img

既然质疑鲁迅会带坏孩子,那么就要问一句:假如没有鲁迅,青少年的心灵会更健康吗?

如果没有鲁迅,大概他们会多读一点无害的童话,多背几首不痛不痒的诗歌,作文里学会用满篇漂亮但虚伪的假话把世界写得一片美好。

我见了太多的青少年,他们写作文毫无灵魂,只会堆砌漂亮的语言句子,但内心一片空洞甚至灰暗。现在这么多青少年抑郁,我认为读鲁迅反而有益于他们——至少他们会获得生命力。

顺从一切的青少年,表面上看会更加“正能量”,但其实就等于更加懂得顺从主流,成为毫无自我意志的“空心人”。

直到有一天,他们自己成了新一代的阿Q,却没有意识到“精神胜利法”是个笑话;或者他们成了“体制内孔乙己”,灵魂慢慢死去,却还在嘴里念叨“四书五经”。

这是健康吗?这是一种集体性的麻木!

但这种麻木,恰恰就是反对青少年读鲁迅的人,最想要的!

他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只知道随声附和、随大流的人,不要像鲁迅描述的那样成为火光、讲真话、追求自由。

真正健康的青少年,不是那种每天高喊空洞口号,却对社会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机器。健康意味着能够直面问题、勇敢发问、质疑权威。

人要健康,得有生命力,生命力首先得有勇气;倘若一个人没有勇气,还谈什么健康?

所以,与其说鲁迅会带坏青少年,不如说鲁迅会让青少年过早清醒。而在某些人眼里,清醒本身就是坏的。

img

其实我们最怕的不是鲁迅,而是没有鲁迅。

我常常想,如果今天的孩子们从来没接触过鲁迅,那么几十年后,当他们长大成人,看到社会的矛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会用什么来形容?

他们可能连“麻木”、“吃人”、“精神胜利法”这些词都不会用。他们只会觉得,这就是生活,本来如此。

那种集体性的麻木不仁、集体性的“沉默大多数”,才是真的可怕。

鲁迅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知道荒谬亦有名字,痛苦存在根源,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指认!哪怕解决不了,起码你不会被困在“这就是命运”的骗局里。

所以,不怕鲁迅带坏孩子,就怕没有鲁迅让孩子们失去质疑的能力。

“鲁迅会带坏青少年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就写在鲁迅自己笔下。他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说到底,鲁迅带坏的不是青少年,而是带坏了那条“麻木的路”。因为他让孩子们知道:路可以质疑,可以拒绝,可以重新开辟!

于是最后我想说:如果一个民族害怕自己的孩子读鲁迅,那才是真的被带坏了。

我从新疆来|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藏着什么秘密?

“熟读本文并背诵……”每每学到新的文章,总要先看看课后题,当这几个字出现在眼前时,总有一种“吾命休矣”的感觉涌上心头。

img

被语文课后题支配的记忆还历历在目,但让你“备受折磨”的语文课文到底是不是“原来的配方”呢?

五月底,有位B站up主发出一则名为《那些语文课本里的“已删节”》的视频。七百多万观看量,六万多条弹幕,引发了大量讨论,也将语文课文删改的话题再次摆上了“辩论台”。

那么,语文课本到底是如何删改的呢?视频中着重说到了以下几点:

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编者把他们认为的不文明用语“秃瓢儿”换成了“头”。

img

在课文《口技》中,其原文:“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

编者便是删去了“摇其夫语猥亵事……戛戛”这段有关“性”的描写。

img

在《风筝》这篇文章里编者将“偷偷地撕了作业本儿”改成“再找来几张纸”进行了替换,因为“偷偷撕作业本儿”可能会错误引导青少年行为。

img

其实除了视频中提到的以外还有很多课文也进行了删改,如林海音的《窃读记》。小学课文的结尾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到这里便戛然而止。

原文被删去的真正结尾是“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img

“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一句,包含了林海音成年后对儿时那句话的新的理解。

删除这句话,或许是编者考虑到了小学生的文学水平暂不足以理解行文之间的视角切换,他们的阅历也难以对这句话产生共鸣,所以直接让课文全篇保持小孩的叙述口吻。

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入选了全国多个版本的语文课本,但这些课本也都不约而同地删去了大部分编者认为不适合学生学习的一大截戏曲内容。

img

CDT 档案卡
标题:语文课本里那些“已删节”藏着什么秘密?
作者:王佳文、蔡晓璐
发表日期:2021.7.29
来源:微信公众号“我从新疆来”
主题归类:教科书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其实在不断的发展中,语文教科书收录的课文早就经历了多次的删改。

据《语文天地2018年05期》上作者刊登的文章数据来看,初中六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明确指明被删节过的课文共有25篇,而这25篇课文数量更是接近一册教科书的课文篇目数。

而在2019年,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全部一次性更换为统编教材的同时,初中课本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整个初中课本都没有《陈涉世家》了。”

img

有网友发现,最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删除了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文言文《陈涉世家》。

img

对于《陈涉世家》的删除,人教社回应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已详细介绍了史实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img

不仅是《陈涉世家》,最新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诗圣”杜甫的名篇《石壕吏》也被从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删除。

img

有分析认为,《石壕吏》描写的霸道官吏或许会让学生心理上感觉不适。


其余如《杨修之死》(三国演义节选)《香菱学诗》(红楼梦节选)《小圣施威降大圣》(西游记节选)等,新教材也均不再收录。

img

就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雷锋日记》《草船借箭》《曹冲称象》《爬山虎的脚》、《司马光》等这些“暴露年纪”的课文也早就变成了现在小学生们体会不到的“童年回忆”!

img

img

语文教科书为什么修改?

这样看来,语文课文被删改的地方确实很多,那么语文教科书选编工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删改这些内容呢?

关于语文课文的删改,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家的文章选作课文 , 看来没有不需要修改的。”

img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也认为,有一些文章不适合小学语文课本,应该被修改 。

学习语文课程的是学生,学生都是年龄尚小的孩子。

正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理解水平有限,并且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删减一些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有助于学生们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毕竟,作品是作者的自我表达,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作为受众的学生的特殊情况。

作家创作文章并不是专门为学生学习创作的,所以选编进语文课本时必须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而这适当的修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便有一些说明——对中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尽量做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img

因此,一些有可能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就必须得删去,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篇语文课文《丑小鸭》。

img

对比原文,小学课本的《丑小鸭》明显删改了大量篇幅,只留有300多字。删去的大部分是“丑小鸭”蜕变成天鹅前的曲折经历。

img

除此之外,很多语言也被改动,如“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原文为“丑八怪”;

img

“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原文中“小姑娘”应为女佣。

img

这些词汇的改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学生对不文明用语和带有阶级色彩词汇的接收。

还有一些语文课文的删改是修减繁琐的语句,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

萧红的这篇文章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段与祖父的童年回忆也是无比幸福的。

img

这篇文章是以孩童视角来写的,语言就难免带着稚气和儿童的想象力。

img

删改后的文章主要删去了一些多余的“了”“的”和一些重复用字,原文的一些词汇和句式也被修改。

img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改成了“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


原文中“拍一拍”应指“拍一拍大树”,改动后变成了“拍一拍手”,“叫一叫”改为了“叫一两声”。

img

最后一句“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也被改为“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img

删改过后的文章语言变得更加规范,也更加适合学生学习。

不仅如此,上文提到的《司马光》等课文的删除,也是为了避免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利的影响,如《司马光》中砸缸的危险动作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竞相模仿。

img

另外,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学生也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状态,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对课文进行理解。

因为阅读是读者和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意义的产生。

同时由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相比,二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具有间接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完全顺应文本意义,或认同,或冲突,有正解,有误解。

如在《丑小鸭》这一篇课文中“大家都叫它‘丑小鸭’”,原文为“丑八怪”,写者无意,但作为读者的小学生来说“丑八怪”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口中的“口头禅”甚至是给同学起的“绰号”。

但另一方面,语文课本的删改仍存在一些争议。

清华大学的王文湛教授曾表示,目前的小学课本删除了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的精华,而且吸收了国外的糟粕,这样的方式有些跑偏。

如《雷锋日记》《黄继光》《刘胡兰》等英雄文章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删除,而取代这些文章的是一篇无从考证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

img

删除这些英雄文章,或许是编者考虑到了英雄壮烈牺牲的惨烈场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但英雄“牺牲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也正是学生应该学习的。

所以对于语文课文到底为什么删改、怎样删改,还是需要仔细考量,做到最适合学生学习!

img


写在最后

img

其实对于某些课文,如果担心影响学生,又希望学生深入学习,也可以分阶段多次选编进语文课本。

如上文所举《丑小鸭》这篇课文,在初一下册的课文中又重新被选入课本。白居易名作《卖炭翁》也重新被选入教科书,放置于八年级下册(第24课)。

img

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比小学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之前删改的部分也都再次加入了回来。

总之,虽然开头提到的b站热门视频受到了一些争议,但视频本身提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img

究竟语文课文怎样地删改,才算是有意义的删改?才算是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删改?

语文课文的选编删改,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反复思考,不断探究,共同寻求一种最合适的方法。

但无论怎样删改,有意义的、适合学生们学习的删改才是最完美的,也是对语文学科最大的尊重。

注释:

文章中出现的课文原文均来自于网络电子课本,如有不妥,请多指正。

《丑小鸭》原文来源于:《安徒生童话精选》,叶君健译,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第1-16页。

《祖父的园子》原文来源于:萧红:《呼兰河传》,见《萧红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08-209页。

参考文献:

[1]温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论争及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2015(03):211-229+210.
[2]林如老师图书馆.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删改的经典.[DB/OL].360个人图书馆,2014(05).

注:

文章篇幅有限,所举例子皆选取了一些笔者认为比较代表性的能够反映文章删改工作的课文,所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法也不能面面俱到。

就像前文所说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讨论的问题,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