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可能自己的生活没那么糟糕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医药行业就逐渐进入漫长的冬季,每个医药人都在叫苦说行业不景气,业务不好导致大家的收入急剧下降。同时,各个医药厂家和中间的批发企业似乎有默契一般,对从业人员尤其是外勤业务人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薪和降低奖金比例,又进一步减少了大家的收入。就在上周,媳妇所在的某全国连锁的服装企业重庆公司也进行了一轮调整,撤销了两个大区,导致岗位减少、人员冗余,部分岗位需要重新竞聘上岗,要么就自己走人。媳妇所在的岗位也受到了波及,降岗降薪。我还在安慰她说,至少事情少了,不用每周写PPT做汇报,也不用放假时随时背着电脑处理数据了。

即便如此,跳槽或者换行业的人还是很少,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情况。未来几年整体大环境不好是大家都能看到的趋势,没有人愿意随意变动。年初公司开年会的时候,老板说了一句:”去年从下半年开始,公司就一直很艰难,还好上半年的数据可以拉平下半年的指标。但是今年是很艰巨的一年,我们在座的各位同事要感到庆幸,庆幸我们还在岗。”刚开始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还觉得老板是想给我们制造一种危机感,感觉离开了公司就活不下去一样。但随着今年日子一天天过去,渐渐地才发现”庆幸自己还在岗”这句话的含金量不断上升,怪不得别人能当老板呢。

最近在和妻子讨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越来越低的问题。现在存款存量是越来越多,活期存款利率一降再降,大家都不敢往外花钱了,都想攒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这样的情况下,收益能好到哪里去?除了工资不涨,其他什么都在涨,导致了生活成本增加、消费降级、就业不稳定、阶层差距越来越大,似乎处于一种既通胀又通缩的尴尬局面,完全复刻了日本过去的路子。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倒霉的就是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即便相对去年家庭收入可能减少了1/3,但为什么我还是会觉得没那么糟糕呢?这就是我最近一两年慢慢养成的阿Q心态了。即便收入骤减,在重庆这个所谓的”新一线”城市里也还是超过半数的人。毕竟2024年中心城区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也才6万出头(市统计局数据),这是平均薪资,中位数肯定会更低,而且数据有没有注水还未可知。

感觉自己过得很紧巴,可能是因为自己选择性地去和那些认为自己过得好的人比较。事实上,比自己过得惨的人一抓一大把。上班的时候,看到不止一个暑假带着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孩子出来送外卖的;前台同事说,她甚至见到过带着自己老年痴呆的老母亲出来送餐的(同事根据老人行为猜测)。这时候想想,自己有个能糊口的工作,孩子有父母在照看,已经算是很幸福了。

所以,可能我的生活或许没有自己想象那么糟糕。

P.S. 以上经过 AI 校对标点符号,修正逻辑语法衔接,规范表述。

横看成岛 纵观为舟

刚在地上捡到小柒的一位舞蹈老师的证明材料,上面显示,这位老师是 2001 年生人,也就是说 00 后已经在给 80 后的我的小孩上课了。同时,他年收入 12 万,换算成月收入就是 1 万,我在他这个年纪时,月收入是 3000 元。

多么具象的「时间」啊!

不仅仅是年龄代际上的时间感,这个早就有体会了,更主要的感受是收入数字的增长和货币的膨胀。我毕业那会住 ¥350 的房间,一个月的吃和交通下来还能剩 1000 左右。那时候,我存了三个月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是松下的 LX3,当时的售价就是 3000 元。

前些年,深圳设计公司的应届生行情大概是 6~8K 这个水平,中单率高的设计师一个月最多能拿到 2 万。但今天的 2 万的购买力跟十几年前比,显然远不如那会儿般松弛。在现在的深圳,1 万的收入至少要拿出 5~6 成交给房东,自己能支配的部份吃吃喝喝谈个恋爱就不剩什么了。

单看数字,挺大,但也是因为显得大,才觉得时间可怕。

晚上我一边溜着狗,一边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看着这个画面,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这八个字:

横看成岛,纵观为舟。

因为满眼的绿色虽然被分成了三等分,但它平均的质感以及层次,让我觉得很像一片海面,而这个路人就像海面上的一座小岛。小岛的这个意向,其实来自于我朋友圈那个封面。有一次中午我在公司附近散步,看到了海上的一艘货船,它正好行驶到这个位置上,我拍了这张照片。

它是一艘船,但它跟海上的这些电塔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画面,看起来像一座小岛。

我常常觉得,如果我们采用一种与别人横向比较的方式来看待问题,那么我们会给自己找到一个所谓的位置。这个位置它码住了我们,规定了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些事情。

但其实如果把这个视角转过来,转换到在这个行走的路人身上,他面前其实除了这条路以外,这片所谓的海洋其实是身边的一面墙,他可以走这条路,他也可以不走。在他那个维度里头,路有很多条,他是一艘自由的航船,而这个视角从旁人看来,是看不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