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记录和保护“老上海”的美国外交官江似虹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讣告

记录和保护“老上海”的美国外交官江似虹

SAM ROBERTS
“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教训,”江似虹在2018年说。
“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教训,”江似虹在2018年说。 Tina Kanagaratnam
江似虹(Tess Johnston)曾任美国外交官,在越战期间派驻南越并记录了她作为女性在那里的经历,此后长居上海,为保护这座城市逐渐消失的租界建筑奔走呼吁。她于9月14日在华盛顿去世,享年93岁。
她在一家辅助生活机构中离世,死因是新冠并发症。这一消息由“上海旧踪”(Historic Shanghai)组织的创始人之一蒂娜·卡纳加拉特南宣布。江似虹与卡纳加拉特南及其丈夫帕特里克·克兰利于1998年创办了该组织,旨在帮助保护上海在中国共产党革命之前的建筑和文化。近年来,这座城市的大部分景观都被闪亮的高楼大厦所取代。
“上海旧踪”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江似虹通过她的书籍和讲座呼吁人们关注保护“这座历史名城,以免其面目全非”的重要性。声明还说:“她慷慨地与一代作家、学者和老上海人分享了她的知识。”
并非历史保护科班出身的江似虹专注于上海兼收并蓄的租界建筑——包括其20世纪初的西班牙式别墅、洋葱头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堂和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是由侨居者在1842年至1949年(即从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将市中心割让给英国,直到“二战”结束和共产党接管)期间建造的。
这些建筑主要集中在法租界,也散布在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人在该市的聚居区。江似虹记录了几乎每条街道上的建筑。她与上海摄影师尔冬强合作,于1993年出版了《最后一瞥——上海西洋建筑》(A Last Look: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Old Shanghai),这是她关于建筑历史和徒步旅行的二十多本书中的第一本。
江似虹著有多部有关上海建筑史的书籍,第一本出版于1993年。
江似虹著有多部有关上海建筑史的书籍,第一本出版于1993年。 Old China Hand Press
她还录制口述历史,并收集了大量具有时代印记的小物件——包括蟋蟀笼、电话簿和带有秘密抽屉的桌子。她后来将全部的档案资料捐赠给了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
江似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从未失去她的美国南方口音——她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她从1981年开始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职,直至1996年退休。她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决定留在那里。到2016年返回华盛顿时,已经很少有——可能完全没有——外国人居住在上海的时间比她长。
广告
谈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时,江似虹曾说:“我从未去过一个看起来如此彻底和完全西化的外国城市。它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是1938年的华沙和加尔各答的结合体,一座完全西方的城市,却有着亚洲的人口。”
她在1997年告诉《卫报》,因为中国共产党当时更关心意识形态而非拆除:“我们还得感谢文化大革命对上海的‘保护’。否则,我们会提前25年走到今天。什么都不会剩下。”
不过她也提到,1981年抵达上海时,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只有22层;而当她离开时,已经有三座摩天大楼比帝国大厦还要高。
1970年前后的江似虹。她在2018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自己在越南工作的经历。
1970年前后的江似虹。她在2018年出版的回忆录中记录了自己在越南工作的经历。 via Historic Shanghai
江似虹(本名莱斯汀·丽贝卡·约翰斯顿)于1931年9月17日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是家中独女。父亲莱斯特·约翰斯顿从事石油产品销售,目前阿尔玛·约翰斯顿(娘家姓尤德尔)主持家务。她在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长大。
高中毕业后,莱斯汀(她常用泰丝这个名字)曾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家广告公司短暂工作。在一位亲戚辅导她掌握打字和速记技能后,她于1953年以秘书的身份加入了美国外交系统。
她被派往德国杜塞尔多夫美国领事馆工作,在那里对老式建筑产生了兴趣。不久她回到国内,进入弗吉尼亚大学攻读学位。她说,她本想主修建筑史,但发现本科女性不能选择该科目。于是她转而学习英语、历史和德语文学,于1961年获得教育学士学位,1963年获得德语硕士学位。她还于1964年获得了威廉与玛丽学院的硕士学位。
广告
同年,她加入了美国国际开发署,派驻南越,担任威尔伯·威尔逊和约翰·保罗·范恩的助手,这两位是南越军队的军事顾问。她在2018年的回忆录《一场远方的战争:一个美国女人在越南,1967-1974》(A War Away: An American Woman in Vietnam, 1967-1974)中记录了她在越南的经历,书中她回忆了亲历1968年北越和越共发动的春节攻势。
江似虹从不畏惧深入危险战区。她回忆说,范恩“喜欢有胆量的女性”,当到访的政要不愿陪同范恩乘坐直升机视察战场时,范恩会回答:“我的秘书们经常和我一起出去。”
(范恩后来对这场战争感到失望,他于1972年在南越因直升机失事身亡。前《纽约时报》记者尼尔·希恩在他的著作《闪亮的谎言:约翰·保罗·范恩与美国在越南》(A Bright Shining Lie: John Paul Vann and America in Vietnam)中为他立传,该书于1989年获得普利策奖。)
战争结束后,江似虹重新加入了国务院,先后在新德里和德黑兰任职,随后于1981年调往上海,被任命为总领事行政秘书。除了1980年代末在巴黎短暂逗留外,她接下来将在上海生活35年。
2016年的江似虹,她在那一年结束在上海35年的生活,返回美国。
2016年的江似虹,她在那一年结束在上海35年的生活,返回美国。 Frank Langfitt
1986年,她因在协调罗纳德·里根总统访问上海方面发挥的作用,被评为“年度外交秘书”。
江似虹没有直系亲属在世。
广告
她在1998年告诉《纽约时报》,尽管上海在她开始保护运动以来指定了数百座建筑为历史地标,但其他中国城市仍在忽视它们的历史遗产。
她说:“我们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是,我们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不过,她还是希望她的著作能够使上海作为“东方巴黎”和她所说的“东方最邪恶城市”(因19世纪美国水手被下药和绑架事件而来)的这种双重声誉成为永恒。
她说:“也许有一天人们会看着我们的书说,‘原来中国那时是这个样子。’”
在她的脑海中、在她的书中,以及在她出力保护的那些近百年的建筑中,上海的过去一直活生生地存在着。
“我到达时看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西式城市,坐落在不可思议的中国海岸上,”她在2010年接受《上海日报》采访时说。
广告
“上海似乎有一种魔力,抓住了外国人,让他们难以离开,”她还说。“所以我没有离开。”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孔杰荣逝世:深耕中国法律界的美国律师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孔杰荣逝世:深耕中国法律界的美国律师

储百亮
孔杰荣在他创办的纽约大学美亚法律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摄于2012年。一位同事说,他“在美国开创了中国法律研究领域”。
孔杰荣在他创办的纽约大学美亚法律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摄于2012年。一位同事说,他“在美国开创了中国法律研究领域”。 Eduardo Munoz/Reuters
孔杰荣(Jerome A. Cohen)是研究不透明的中国法律体系的先驱人物,他是首批在中国执业的外国律师之一,并就中国的人权问题公开发声。他于上周一在曼哈顿家中去世,享年95岁。
他的儿子伊森和彼得证实了他的死讯。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孔杰荣昔日的学生兼同事欧伦斯(Stephen Orlin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孔杰荣“在美国开创了中国法律研究领域。很少有一个学科在起步阶段如此深刻地受到一位学者的塑造”。
孔杰荣最初似乎注定将拥有一个按部就班却辉煌的法律教授生涯。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先后担任两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书记员,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任教,讲授法学中的主流议题。
广告
但他遇到了一个学习中文和中国法律的机会,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革命的动荡之中且基本禁止美国人访华,他仍毅然投身这一领域,这让一些同事感到不解。
学习了中文之后,孔杰荣通过采访逃到香港的大陆人,深入了解毛泽东时代中国法院和检察机关的运作方式。他后来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创立了东亚法律研究项目,1964年至1979年间在该院任教。
1975年的孔杰荣,摄于哈佛法学院。他于1964至1979年间在该院任教。
1975年的孔杰荣,摄于哈佛法学院。他于1964至1979年间在该院任教。 Joan Lebold Cohen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开始寻求西方投资,孔杰荣的职业生涯再次转向,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他为外国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并为渴望了解商法的中国官员传授相关知识。
1990年,孔杰荣开始在纽约大学执教,期间接待了来自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律师、法官和人权倡导者。直至去世前,他一直没有停止对习近平上台后中国日益严厉的政治压制的公开批评。
孔杰荣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亚洲多国的政界人士、律师、学者及活动人士纷纷发表悼文,其中许多人的职业生涯——甚至人身自由——都曾受惠于他。中国法学教授许章润便是其中之一,当年他因为批评习近平而被迫离职并遭受警方严密监视时,孔杰荣曾公开声援。
2002年,孔杰荣与妻子琼·勒博尔德·科恩在一次家庭旅行中登上中国长城。她曾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后来成为一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作家和摄影师。
2002年,孔杰荣与妻子琼·勒博尔德·科恩在一次家庭旅行中登上中国长城。她曾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后来成为一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作家和摄影师。 Ethan Cohen
他的“久病仙逝,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许章润在网络期刊《China Heritage》上发表的悼文中写道。“孔公希望播种法意以达公义,借助法权以捍卫人权。”
孔杰荣于1930年7月1日出生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市,在邻近的林登长大,是律师菲利普·科恩和教师比阿特丽斯·科恩(娘家姓考夫曼)夫妇的次子。
高中时期他成绩优异,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国际关系,之后又进入该校法学院深造。
孔杰荣夫妇与三个儿子在日本京都,从左至右分别为彼得、伊森和塞斯,摄于1972年。
孔杰荣夫妇与三个儿子在日本京都,从左至右分别为彼得、伊森和塞斯,摄于1972年。 Joan Lebold Cohen archive
在大学期间,他遇见了琼·勒博尔德,两人于1954年结婚。孔杰荣的遗属包括妻子琼、三个儿子伊森、彼得和塞斯,以及七个孙辈和六个曾孙辈。
在今年出版的回忆录《东行,西行》(Eastward, Westward)中,孔杰荣回忆起当年笼罩在法律界的反犹文化——这种歧视使他和其他优秀的犹太裔法学院学生无法获得顶尖律所的暑期实习机会。
广告
但他依然取得了卓越成就:毕业后与妻子移居华盛顿,先后担任首席大法官厄尔·沃伦与大法官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的书记员。他曾在科文顿·柏灵律师事务所执业,还曾在哥伦比亚特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任检察官,随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59年开始执教,最初讲授刑法课程。
次年,法学院请孔杰荣为洛克菲勒基金会物色合适人选,去研修中国语言与法律。当时中国对美国几乎完全封闭,其司法体系的运作模式鲜为人知。孔杰荣未能找到人选,于是开始考虑自己是否应该亲自上阵。
孔杰荣去年出版的回忆录《东行,西行》。
孔杰荣去年出版的回忆录《东行,西行》。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一些同事对此持怀疑态度。孔杰荣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的法学院院长威廉·普罗瑟曾对他说:“不要把你的职业生涯浪费在中国上。”
但孔杰荣仍毅然投身其中。对亚洲艺术怀有兴趣的妻子开始研习中国历史与文化,后来更成为艺术史学家、策展人、作家和摄影师。
1988年,孔杰荣与国际法学家委员会的吉尔·斯普鲁斯走出新加坡一家法院。他们此前旁听了一宗政治案件的审理。
1988年,孔杰荣与国际法学家委员会的吉尔·斯普鲁斯走出新加坡一家法院。他们此前旁听了一宗政治案件的审理。 Dominic Wong/Reuters
学习中文后,孔杰荣于1963年携家人移居香港。当时关于中国法律体系的文献极为匮乏,他着手采访来自大陆的难民,包括曾经的警察,以深入探究法律的实际运作。1968年,他出版了开创性研究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程序(1949-1963)》(The Criminal Proc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63)。他累计主编、撰写或合著了十余部著作,其中多部是关于中国法律的指南读物。
“他展现了关注现实层面以了解真实情况的重要价值,而非仅仅依赖书面材料,”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郭丹青(Donald C. Clarke)在采访中说。
广告
孔杰荣后来转赴哈佛大学,并积极参与推动美国与北京建立外交关系。他亦渴望亲身前往中国大陆,曾多次尝试未果——包括提出书面请求,以及为一座美国动物园购买一只大熊猫的提议
1972年,机会终于降临,他加入一个规模不大的学者代表团,访问了北京等城市。他忆及在一家早餐店与警惕的当地民众喝着豆浆艰难攀谈的情景。此行最精彩的部分则是与周恩来总理共进晚宴。
1972年,作为一个学者代表团的成员访华期间,孔杰荣在北京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1972年,作为一个学者代表团的成员访华期间,孔杰荣在北京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 Jerome A. Cohen archive
“我知道你写了很多关于我们法律体系的著作,”孔杰荣回忆周恩来当时对他说道,语气中“隐约暗示,我对中国法律体系的描述恐怕与现实不符”。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领导人开始欢迎更多国外来客和投资,孔杰荣在中国法律领域的学识因此备受跨国公司青睐。他还开始为渴望学习如何起草合同、商法和税法规章的中国官员开设讲座。
孔杰荣决定离开哈佛教职,全职从事法律实践工作。1981年他加入宝维斯律师事务所,并鼓励年轻律师将中国作为事业重心。许多人至今仍记得他风风火火的热情、提携后辈的慷慨胸怀,以及他常佩戴的领结。
在宝维斯工作期间,他和妻子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国度过,参与合同起草、企业咨询,以及商业纠纷的调解。
“他始终怀抱着求知的渴望,”由孔杰荣招进宝维斯律师事务所的伊冯·陈回忆道,“即使在艰苦的谈判中,他也会提出些看似偏离主题的追问,只因他迫切想要理解对方的立场。”
20世纪70年代末的孔杰荣。他于2000年从律所退休,但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至2020年。他还持续访问中国,并偶尔接手案件。
20世纪70年代末的孔杰荣。他于2000年从律所退休,但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至2020年。他还持续访问中国,并偶尔接手案件。 Joan Lebold Cohen
孔杰荣于2000年从宝维斯律师事务所退休,但一直担任纽约大学教授至2020年,他在该校创办了美亚法律研究中心。他持续造访中国,并偶尔接案件,包括曾为《纽约时报》研究员赵岩辩护——该案在检方撤回“泄漏国家机密”的最初指控后,在2006年以欺诈罪判决赵岩入狱
孔杰荣亦深切关注中国维权律师和人权活动人士许志永和丁家喜的困境。这两人于2023年因“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长期徒刑。他同样关心陈光诚的遭遇,这位盲人维权律师曾在家乡遭到软禁,后逃入北京的美国大使馆,并于2012年飞往美国。
广告
“他曾组织过一次研讨会,以确保人们关注这个案件,”丁家喜的妻子罗胜春在采访中说,“他帮我联系到很多人并整合资源,他不希望他们被人遗忘。”
孔杰荣时常感叹习近平上台后中国日益严厉的政策,但他拒绝陷入绝望。
“我不像一些人那样完全陷入悲观,”他在去年接受数字新闻杂志《The Wire China》采访时说。“中国的发展就像钟摆一样。眼下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压时期。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也不可能持久。”

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首席中国记者,自台北报道中国和台湾问题,重点关注政治、社会变革以及安全和军事问题。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点击查看本文英文版。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5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抗艾斗士”高耀洁逝世,曾揭露河南艾滋病感染

简繁中文
纽约时报 出版语言
字体大小

“抗艾斗士”高耀洁逝世,曾揭露河南艾滋病感染

储百亮
2006年,高耀洁在上海举办的艾滋病巡回讲座期间与学生交谈。
2006年,高耀洁在上海举办的艾滋病巡回讲座期间与学生交谈。 Mark Ralston/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中国医生高耀洁于周日在曼哈顿上城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她曾不顾政府压力揭露因混乱无序的采血活动而导致的农村艾滋病疫情。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中国政治的学者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证实了她的死讯,他曾帮她处理在美国的事务。
上世纪90年代末,高耀洁不遗余力地揭露和遏制艾滋病在贫困农民中的蔓延,这为她在中国赢得声望,她在国外也广受赞誉;奥巴马执政期间,她受到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赞扬。但共产党官员最终试图让高耀洁保持沉默,她在纽约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即使流亡在外,健康状况不佳,她仍继续为数百个村庄发声,尤其是在她的家乡——中国中部的河南省,那里的居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采血站卖血,而采血站粗劣的采血方法,导致数万乃至可能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
广告
官员长期隐瞒、忽视或淡化疫情,受感染的村民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帮助,直到高耀洁和其他几位中国医生及专家激起的公愤促使政府开始分发药物。
“艾滋病的流行与蔓延,毁灭的不仅是患者个人,还殃及无数家庭,”高耀洁在2016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这种人为大灾难,前所未有。然而,造成这场血祸的责任人,至今没有一个受到追究的,也没有一句道歉的话。”
高耀洁在年近70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第二职业——艾滋病教育工作者,当时她已经退休,不再从事日常的医学工作。但此前的经历给她的锤炼让她可以坚强地面对接下来的艰辛。
高耀洁于1927年12月19日出生于东部的山东省。她在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期间长大——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共产党通过内战取得了政权。她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的政策造成的饥荒,在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受了拘禁和殴打。后来,当她因指控官员隐瞒艾滋病疫情而被软禁,面对警察和政府官员的压力时,她说自己经历过比这更糟糕的事情。
“她的生活中经历了很多起伏,所有的逆境都考验着她的灵魂,”前香港投资银行家、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Chung To)说。该基金会旨在帮助中国农村孤儿或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如果没有她,疫情暴发的消息可能会被掩盖更久,会有更多人死去。”
医学专家王淑平在揭露中国农村艾滋病传播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她在谈到高耀洁时说:“她最大的贡献是赢得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地方政府想掩盖很多事情,但他们做不到,因为高耀洁很勇敢,一直在说话。”王淑平也移居美国,于2019年去世
广告
身材矮小、笑声爽朗的高耀洁走路一瘸一拐,但这并不仅是因为年事已高。她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地主家庭,小时候双脚用布条裹了六年,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中国传统习俗,目的是人为制造出小巧的双脚。
她和家人定居在河南古城开封,她很快就表现出独立的性格,选择在当地一所大学学习医学。她于1953年毕业,不久后结婚,成为一名妇科医生。
2016年,高耀洁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她说。
2016年,高耀洁在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她说。 George Etheredg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河南省是1958年后受饥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66年“文革”期间,该省爆发了激烈的武斗。由于高耀洁出生于“地主”家庭而且拒绝屈服,她成了毛派激进分子的重点目标,遭到他们的毒打。她说,由于被迫在冰冷的石头上跪了几个小时,她的膝盖从此落下毛病。
高耀洁一度试图自杀。她最小的儿子在13岁那年因被诬陷侮辱毛泽东被监禁了三年。由于在那段时期承受过的痛苦以及自那以后与儿子关系长久不和,她对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评价非常负面。
“如果不拉下毛泽东的神位,中国就没有希望,去毒要把这个老根挖出来,”她在2015年对一位采访者表示。
1996年,在全国各地倡导女性健康的高耀洁首次接触到一名被诊断出艾滋病的患者,那是一名在手术中因输血而感染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在大约两周后死亡。
广告
高耀洁开始亲自走访村民家里,调查艾滋病是如何进入河南的。
她和其他医务人员发现,大量黑心血站正在向村民购买血液,其采血方法几乎肯定会导致感染的传播,而这些血站通常都有官方的支持。血站从村民血液中提取有用的血浆,把剩下的血液汇集起来重新输回需要输血的村民体内。事实证明,大量汇集血液非常易于传染病的传播,包括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
1995年,河南官员试图取缔这种行为。但黑血市场依然存在,高耀洁呼吁关闭血站,治疗被感染的村民,并对官员问责。
她经常和司机从河南省会郑州的家中出发,长途奔波数日,为患病村民提供建议、食物和衣服,并带去治疗发烧、腹泻和其他艾滋病症状的基本药物。她回忆称,在一个村庄里,她见到了一名在丈夫死于艾滋病后上吊自杀的妇女。两岁的儿子紧紧抱着母亲的脚。
“高耀洁非常重要,因为她看到了村里发生的事情,也一直在为此发声,”来自河南的前记者张继承在采访中说,他是最早报道了河南艾滋病疫情的人之一。“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做,但她经历了太多,所以一点也不怕。”
到2000年代初,中国农村的艾滋之祸已成为国际丑闻,国内外的愤怒令中国官员令无法再淡化此事。中国活动人士和记者都大力支持高耀洁,她在中国新闻媒体上赢得了一定赞誉,并受到官方的欢迎,一度得到副总理吴仪的接见。
广告
但高耀洁声名日益远播让其他中国官员感到不安,这些人认为她令他们难堪,特别是当她拒绝停止自己的倡议时。2007年,河南官员曾试图阻止她前往美国领奖,但遭到了副总理吴仪的驳斥。
2009年,高耀洁移居美国,开始用演讲和写书来讲述自己的经历。她对推广避孕套以防止HIV病毒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持怀疑态度,这让许多艾滋病专家感到不满。
但由于她德高望重,即便是在预防艾滋病问题上批评她的人也对她怀有敬意。
她的丈夫、同为医生的郭明久于2006年去世。高耀洁身后留下两个女儿郭竞先和郭炎光;儿子郭锄非;妹妹高鸣凤;三个孙辈;还有生活在中国的三个弟弟和另一个妹妹。
生命的尾声,高耀洁住在西哈莱姆区的一处公寓里,有一群中国学生陪伴她并对她的著作进行编辑。她再也没有回河南,但她说过希望自己的骨灰被带回那里,撒入黄河。

免费下载 纽约时报中文网
iOS 和 Android App

点击下载iOS App 点击下载Android App
© 2023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