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Texas’ Blue-State Deployments Shred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ors

State leaders have prided themselves on finding bipartisan consensus, but President Trump’s deployment of National Guard troops from Texas to Illinois has ripped the veneer off that image.

© Jamie Kelter Davi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Members of the Texas National Guard at the U.S. Army Reserve Training Center in Elwood, Ill., a far southwest suburb of Chicago, on Tuesday.

【CDT关注】德国之声|华为浙大开发基于核心价值观的DeepSeek-R1-Safe

9月18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发布了中国首个基于升腾千卡算力平台的DeepSeek-R1-Safe基础大模型。据悉,DeepSeek-R1-Safe基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中英文双语的安全语料。测试结果表明,DeepSeek-R1-Safe针对“有毒有害言论、政治敏感内容、违法行为教唆等14个维度的普通有害问题”整体防御成功率近100%。

相关阅读:

CDT 档案卡
标题:原标题:华为浙大开发Deep Seek安全版,百分百防御“有害问题”
作者:德国之声
发表日期:2025.9.25
来源:德国之声
主题归类:DeepSeek
CDS收藏:老大哥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以下是德国之声相关报道的节选内容:

华为在公司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它使用了1000块升腾AI芯片来训练大语言模型,该模型是根据DeepSeek-R1的开源模型进行调整而来的。据华为的发布,测试结果表明,DeepSeek-R1-Safe 针对“有毒有害言论、政治敏感内容、违法行为教唆等14个维度的普通有害问题”整体防御成功率近100%。(德国之声)

另据昇腾社区的DeepSeek-R1-Safe介绍页面,其中提到:

我们基于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中英文双语的安全语料。其中语料不仅包含了带有安全思维链的标注,还提供了相应的安全回复,可用于大模型的安全训练、微调以及测试。

file

而在浙江大学ZJUAISafety的github页面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未提及:

我们严格依据中国、美国、欧盟等多地域法律与伦理标准进行了安全规则融合,在语料结构中加入了显式安全推理链,并引入了最新越狱攻击方法,丰富了训练样本攻击策略,从而使得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安全鲁棒性得到强化。这份高质量的数据集,可用于大模型的安全训练、微调以及测试。

file

全球AI百大应用榜发布!DeepSeek被反超,ChatGPT 王座快不保,中国产品占半壁江山

今天,硅谷顶级风投 a16z 发布了新一期的 AI 应用百大榜单。半年过去,又有哪些新的 AI 产品涌现,ChatGPT 的老大地位是否开始动摇,APPSO 马上带你解读这份榜单。

▲ 网页端和移动端产品前 50 名

我们简单总结了此次榜单的几点趋势。

ChatGPT 依旧稳坐第一,但这个宝座越来越不安全了。Google 的 Gemini 用户数已经追到它的一半,它俩现在是两大顶级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

马斯克的 Grok 靠着一款二次元虚拟伴侣 Ani,硬是从 0 干到 2000 万月活。

DeepSeek 在年初爆火后月活跃用户大幅下降,移动端下降了 22%,网页端更是达到了 40%。

国产应用表现继续亮眼,移动端 Top 50 的应用中,估计有 22 款是由中国团队开发的。Kimi、豆包、夸克直接闯进了全球前 20。

本次新增的 11 个网页 AI 产品,包含 Qwen、Manus、Lovable 等今年上半年的热门工具

纵观这份报告,可以看到 AI 消费应用的生态已经进入细分和稳定阶段,创新开始变得越来越困难。

ChatGPT 还在领跑,但对手来了

在「通用助手」这条赛道上,ChatGPT 依旧是无可争议的老大。无论是在网页端还是移动端,它都稳稳占据第一的位置。

但新对手已经在逼近。Google 的 Gemini 是最典型的追赶者,在网页端访问量约为 ChatGPT 的 12%,看起来差距还不小;可在移动端,Gemini 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 ChatGPT 的一半,而且 9 成用户都来自 Android 阵营。

▲ 谷歌多款产品 Gemini、NotebookLM、Google AI Studio、Google Labs 进入百大应用榜

马斯克看起来真的很惨,这边是同一家公司的 Gemini 和 Android 深度绑定,那边又要控诉 Apple 和 OpenAI 有金钱交易。

所以,马斯克的 Grok 不得不走一条「另辟蹊径」的路线。Grok 去年底还没有移动端 App,现在已经冲到 2000 万月活,排在移动榜单第 23。

他的秘诀很简单,就是抓住一些猎奇的内容。在 7 月先发布了 Grok 4 模型后,紧接着在应用内推出「AI 虚拟伴侣」,彻底点燃话题。尤其是二次元角色 Ani(甚至包含 NSFW 选项),让 Grok 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 Grok App 日活变化,在推出 Grok 伙伴之后迅速上升

Meta AI 只看到他挖人的新闻了,产品好像真的有些尴尬。它在 5 月上线,排在网页榜单第 46,移动端甚至没进前 50。更糟的是,Meta 还因为「聊天内容被推上公开动态」的隐私事故,用户信任直接受挫,远不如 Grok 来势汹汹。

▲ DeepSeek 年初猛增之后,网页月访问量一直在下降。

▲ 移动端月访问量下降情况

在 ChatGPT 和 Gemini 之后, Deepseek 、Grok、Perplexity 和 Claude 占据了网络流量的后几位。

Perplexity 目前还是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而 Claude 和 DeepSeek 在移动端也开始趋于平缓,DeepSeek 在 Web 端的流量更是从高峰下跌超过 40%。

不过 DeepSeek 目前仍是国产最强大模型,相信将来 DeepSeek 发布 R2 推理模型和 V4 的到来,DeepSeek 能再掀起一次流量狂飙。

Kimi、豆包、夸克闯进全球前 20

除了 DeepSeek 在通用大语言模型助手上的排名,中国公司的更多产品在这次榜单里亮相。

在前 20 名里,阿里的「夸克」、字节的「豆包」、月之暗面的「Kimi」同时上榜。其中,Kimi 作为新兴创业团队的产品,能和 ChatGPT、Gemini 这些巨头同台竞争,已经说明了国内用户对中文大模型的强烈需求。

移动端更明显,50 个上榜应用里,有 22 个来自中国公司,其中美图就包揽了 5 个修图/视频类产品,字节系也贡献了豆包、Cici(国际版豆包)、Gauth(教育)、Hypic(国际版醒图)等。

更有意思的是,国产的视频生成模型一度领先全球。比如 Kling、海螺等产品,往往比海外模型更快落地、更贴近流行趋势。直到 Google 推出 Veo 3,才算打破了这一领先。

Vibe Coding,人人都能点点鼠标写代码

除了助手类应用,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就是,Vibe Coding(氛围式编程)。

这类产品的逻辑很简单:不需要写复杂代码,点点鼠标就能生成网站甚至应用。Lovable、Replit 今年双双进入榜单,说明这种「低门槛编程」越来越受欢迎。

▲ Lovable 和 replit 月访问数据趋势,.app 结尾的网页是该产品的成果预览网页

更关键的是,它们的用户不仅没流失,反而在持续增加消费。数据显示,美国用户在这类平台的付费留存超过 100%——也就是说,用户不仅没走,还越来越舍得花钱。

对普通用户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几分钟搭出一个网站,无论是从工具到个人作品集,还是一个小型商业应用,现在都已经开始成为现实。

AI 爆款的秘密:不求全能,但求刚需

从 a16z 开始发榜单到现在已经更新了 5 次,其中有 14 个应用是雷打不动的「钉子户」,始终霸占着前 50 的位置。

它们分别是:ChatGPT、Character.AI、Civitai、Leonardo AI、ElevenLabs、Gamma、Hugging Face、Veed、Midjourney、Perplexity、Photoroom、Poe、QuillBot 和 Cutout Pro。

你看,它们覆盖的场景无非就那几个:对话、陪伴、修图、创作。全都是高频刚需。

最特别的要数 Midjourney,一个没拿过一分钱融资的「异类」,全靠口碑和社区文化,硬是走到了今天,成为 AI 绘画的代名词。(不过最近有传闻说 Meta 想和它合作,看来好东西还是藏不住的。)

这说明,想做成一个 AI 爆款,不一定非得是无所不能的「全能王」,只要能在一个细分领域,成为用户离不开的那个「唯一」,同样能活得很好。

而且,这 14 家公司里,只有 5 家有自己的底层大模型,剩下的全都是靠调用 API 或者开源模型做的应用。

这或许在告诉我们一个新规律:在 AI 时代,顶尖的产品体验,和顶尖的底层技术,一样重要。

所以,你觉得下一个爆红的 AI 应用,会是一个更聪明的万能助手,还是一个更懂你的赛博伴侣呢?你最常用的 AI 产品又有哪些,评论区聊聊!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实测低调上线的DeepSeek新模型:编程比Claude 4还能打,写作…还是算了吧 | 附彩蛋

自从 GPT-5 发布后,DeepSeek 创始人梁文锋就成了 AI 圈最「忙」的人。

网友和媒体们隔三岔五就要催更一波,不是「压力给到梁文锋」,就是「全网都在等梁文锋回应」。尽管没有等到 DeepSeek R2,但 DeepSeek 今天还是正式上线并开源了新模型 DeepSeek-V3.1-Base。

相比奥特曼今天凌晨接受采访时还在画着 GPT-6 的大饼,DeepSeek 新模型的到来显得相当佛系,连版本号都像是个「小修小补」,但实际体验下来,这次更新还是给了我不少惊喜。

DeepSeek-V3.1-Base 拥有 6850 亿参数,支持 BF16、F8_E4M3、F32 三种张量类型,以 Safetensors 格式发布,在推理效率上做了不少优化,线上模型版本的上下文窗口也拓展至 128k。

所以我们二话不说,直接官网开测。

附上体验地址:
https://chat.deepseek.com/

为了测试 V3.1 的长文本处理水平,我找来了《三体》全文,删减到 10 万字左右,然后在文中偷偷塞了一句八竿子打不着的话「我觉得烟锁池塘柳的下联应该是『深圳铁板烧』」,看看它能否准确检索。

没有出乎太多意外,DeepSeek V3.1 先是提示文档超出限制,只读取了前 92% 的内容,但依然成功找到了这句话。更有意思的是,它还贴心地提供了文学角度的经典下联推荐:「焰镕海坝枫」。

网友已经已经抢先测试它在编程基准测试 Aider Polyglot 的得分:71.6%,不仅在开源模型中表现最佳,甚至击败了 Claude 4 Opus。

实测下来,我们发现V3.1在编程这块确实有两把刷子。

我们用经典的六边形小球编程题做了测试:「编写一个 p5.js 程序,演示一个球在旋转的六边形内弹跳的过程。球应该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并且必须逼真地从旋转的墙壁上弹起。」

V3.1的表现相当给力,生成的代码不光搞定了基础碰撞检测,还自动补全了转速、重力之类的细节参数。物理特性逼真到小球会在底部略微减速。

接着我们加大难度,让它用 Three.js 制作交互式 3D 粒子星系。基础框架搭得挺稳,三层设计(内球体、中间圆环、外球体)也算完整,但UI审美嘛……怎么说呢,有种神鬼二象性的感觉,配色方案略显花里胡哨。

继续挑战更复杂的任务。们让它造个沉浸式3D宇宙,要有旋转物体、变形效果、发光弧线,还得加上时间切换、主题转换的交互按钮,点击控制也确实能触发不同特效。

最后一关,让它用 Three.js 搞个交互式 3D 网络可视化,要求包含用户触发的能量脉冲动画,外加主题切换和密度控制功能。整体下来,表现还是过得去的。

「有一牧场,已知养牛 27 头,6 天把草吃尽;养牛 23 头,9 天把草吃尽。如果养牛 21 头,那么几天能把牧场上的草吃尽呢?并且牧场上的草是不断生长的。」

虽然 DeepSeek V3.1 没有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学,但它的解答逻辑清晰、步骤完整。每一步推导都有理有据,最终给出了准确答案。这种扎实的数学功底,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面对「两把武器对比,1~5 攻击 VS 2~4 攻击,哪把更厉害?」这样的问题,一般的回答可能止步于平均伤害计算。但 DeepSeek V3.1 思考得更为周全,引入了伤害稳定性的概念,运用方差进行深入分析。

当问及「冰岛有蚊子吗?」这样的小众地理问题时,在未开启搜索功能的前提下,DeepSeek V3.1 的回答质量明显超越了 GPT-5。这不仅体现了其广博的知识储备,更显示了精准的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

最近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到处灭蚊蚊蚊蚊蚊蚊蚊蚊,那么我很好奇,冰岛有蚊子吗?注意,我没开搜索功能,就回答的质量来看,DeepSeek V3.1 的回答明显要比 GPT-5 胜上一筹。

我前阵子在网上看到一段话:

「懂者得懂其懂,懵者终懵其懵,天机不言即为懂,道破天机岂是懂? 懂是空非空非非空的懂,不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不懂:懂自三千大世界来,不懂在此岸与彼岸间徘徊。懂时看山不是山是懂,不懂时看山是山的懂。懂者以不懂证懂,懵者以懂证懵,你说你懂懂与不懂之懂? 你怎知这懂的背后没有大不懂? 凡言懂者皆未真懂,沉默不语的懂,方是天地不言的大懂不懂的懂是懂,懂的不懂也是懂,此乃懂的最高境界–懂无可懂之懂的真空妙有阿!」

当我还在用逻辑硬啃这段文字时,DeepSeek 反而在劝我别掉进「道破天机岂是懂」的陷阱——它本身就是对理性傲慢的警告,邀请你跳出文字游戏,直观内心。

当主流AI都在代码、数学领域疯狂内卷,争着抢着搞 Agent 开发时,写作能力反倒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从某种角度说,这倒是个好消息——AI 完全取代编辑的那一天,似乎又往后推了推。

我尝试让它创作一个「蚊子在冰岛开发布会」的荒诞故事。遗憾的是,DeepSeek V3.1 的 AI 味依然很重,很喜欢拽大词,哦不对,更准确地说,DeepSeek 味还是那么重。

同样的问题在另一个创作任务中也有体现。

当我要求它写一则「AI 与人类争夺文章作者身份」的故事时,能明显感受到某些段落信息密度过高,反而造成视觉疲劳,尤其意象堆砌感过于明显,反而削弱了叙事张力。

DeepSeek-V3.1-Base 发布之后,Hugging Face CEO Clément Delangue 在 X 平台发文称;「DeepSeek V3.1 已在 HF 上排名第四,静默发布,无需模型卡」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这款模型的发展势头。

如今它已经跃升至第二位,离登顶估计也就是时间问题。

另外,这次版本更新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 DeepSeek 在官方 APP 和网页端移除了深度思考模式中的「R1」标识。此外,DeepSeek R1 还新增了原生「search token」支持,意味着搜索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同时,有推测认为,DeepSeek V3.1 可能是融合推理模型与非推理模型的混合模型,但这样的技术路线是否明智,还有待商榷,而阿里 Qwen 团队在上个月也表示:

「经过与社区沟通和深思熟虑,我们决定停止使用混合思考模式。相反,我们将分别训练 Instruct 和 Thinking 模型,以获得最佳质量。」

截至发稿前,全网翘首以待的 DeepSeek-V3.1-Base 模型卡仍未更新,也许等正式发布后,我们能看到更多有趣的技术细节。

附 Hugging Face 地址:
https://huggingface.co/deepseek-ai/DeepSeek-V3.1-Base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给 Blog 域名续费

选择域名供应商

本博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续费时间了,一看续费价格,$17.29。这是欺负我记忆不好,去年还是 $13.95,再前一年是 $10.95,一年比一年贵。作为 Geeker 这不能白白挨宰。做一番功课,大不了每年换一家续费,问了下 ChatGPT,大概有十二家主流域名供应商,分别是:

  • Namecheap

  • GoDaddy

  • Namesilo

  • Dynadot

  • Domain.com

  • Name.com

  • Google Domains(已并入 Squarespace)

  • Hover

  • Porkbun

  • Cloudflare Domains

  • 阿里云/腾讯云

ChatGPT 给的建议(

我是在 Namesilo 注册的,当年应该算是低价,现在是越来越杀熟了。其中 Cloudflare 只提供转入域名续费,不支持新注册域名。但是其号称以成本价提供域名注册,没有额外加价。所以其续费价格可作为基准线。很多服务商转入优惠是亏本卖的,所以实际上会比 Cloudflare 还便宜。

转入域名并续费价格

以一年的价格来做个排名,我没有测试上述提到的全部十二家,因为本 blog 非备案,所以不考虑国内两家,其余我看过的价格有:

Spaceship $9.48

Porkbun 用了 $1 coupon 后 $10.06

Cloudflare $10.44

Dynadot 原价 $10.86 用 coupon 后 $10.49

Namecheap $11.66

Name.com $18.17,比 Namesilo 还贵……那向来就不便宜的 GoDaddy 就不用看了,Squarespace 需要注册才能看价格,pass,估计不会便宜。

本来第一个看的是 Cloudflare,但是其不支持 EPP(Extensible Provisioning Protocol 可扩展供应协议) 或 Auth Code(授权码) 来转移域名,问了下朋友,她的 .com 域名续费是 $10.44。

其中 Spaceship 相当于 Namecheap 的子品牌,名字起的有意思。由 Namecheap 创始人 Richard Kirkendall 推出,其 UI 是最现代化的,和 Namesilo 形成鲜明的对比啊,一个看起来像二十年前的网站,冲着这点就加分。本来还不知道这个网站, 是 AI Kimi 告诉我的,居然帮我省时间了。虽然我是自己交叉验证确认他这个结果是准确的。

域名比价网站

还发现几个网站可以参考比价。

其中 Spaceship 均排名靠前,那就他了。

转移域名

首先需要 EPP 或者 Auth Code,简单来说,EPP 是域名注册系统的标准通信协议,使不同注册商可以统一管理域名。把域名从一个注册商转移到另一个注册商时,需要提供这个 Auth Code 作为身份验证,防止未经授权的域名转移。

一开始在 Namesilo 没找到,翻阅文档才发现需要下载才能找到 EPP 和 NameServer。

藏的好深啊

域名转移流程(简要)

  1. 解锁域名(Unlock Domain):在当前注册商后台关闭「域名锁定」

  2. 获取 Auth Code(EPP Code):在要转移的域名商处填写

  3. 在新注册商提交转移请求:输入 Auth Code 并支付转移费用(基本就是续费一年的价格)

  4. 确认转移:旧注册商可能会发送确认邮件,需要确认转移

  5. 等待完成:通常 几分钟到 5 天内转移完成

Unlock Domain 和填入 EPP 后基本上就能成功转出了,注册后登录 Spaceship 支持 Passkey。然后就是付款

Spaceship 付款支持支付宝,选项挺多的。在线客服回复很快,很加分,相比之下,Cloudflare 还需要 Business 级别才提供在线支持……小提示:问一下客服有 coupon 可以用,TA 发给我「SPSCOMTR」又在原价基础上便宜了 $1.31。这比砍一刀爽多了😄

像我 DNS 设置也没变,就按照之前的,之后折腾下可能换用 Cloudflare NS 接入,配置比较好一点,可以配置免费的域名邮箱啥的。

经朋友提醒,在收到 Namesilo 迁出邮件后,去这里确认,可以加速迁出,只要几分钟。然后再去 Spaceship Transfer Manager 看下进度,成功后在 Domain Manager 就能看到域名了。

大功告成🎉

重新部署 NameServers

我这个域名是作为 Blog 使用,部署在 GitHub Pages 上,需要重新设置 DNS 记录。也就是添加 A 记录CNAME,五年前做过的早就忘记了,问了下 ChatGPT,他很聪明告诉我,

  1. 登录 GitHub,进入 仓库。
  2. 打开 Settings(设置) → 找到 “Pages” 选项
    1. 确认 Pages 已启用,并记住你的 GitHub Pages 站点地址,例如:_github-pages-challenge-用户名
      1. 确认 GitHub Pages 里绑定了你的域名,并启用了 Enforce HTTPS

接着在 Spaceship 添加 DNS 记录:

类型主机名(名称)值/内容(IP 地址)TTL(自动)
A@185.199.108.1533600
A@185.199.109.1533600
A@185.199.110.1533600
A@185.199.111.1533600
CNAMEwwwyourusername.github.io3600
TXT_github-pages-challenge-yourusername.yourdomin.comGithub 生成的3600

获取 GitHub 提供的 TXT 记录

​1.登录 GitHub → 进入你的 仓库。

​2.进入 Settings(设置) → Pages 选项。

3.在 Custom domain(自定义域名) 部分,输入域名,GitHub 会提示需要验证域名,并给出一条 TXT 记录。

结果实际是我遇到两个问题,Spaceship 提示四条 A 记录冲突,GitHub 提示「We were unable to verify ownership of battlele.com. We couldn’t find the TXT record. Note that DNS changes can take up to 24 hours. 」就是目前无法验证的意思啦。

我又轱辘来回倒腾,什么删除 DNS 缓存,删掉四条 A 记录都试了,均无法成功。后来请教大神余光,他一针见血,是不是我的 Nameserver 没配置,还是之前的 Namesilo,域名迁出就停止服务了,换成 Spaceship 默认的,等了一会儿(这时候需要耐心等待 DNS 传播),果然正常可以访问了。

DNS NS 记得修改

GitHub 也正常了

当然四条 A 记录还是要添加的,都折腾到这了,为了以后不折腾 DNS NS,一劳永逸,就用 Cloudflare 的 NS 服务吧(下午还想着没用上注销掉,晚上就真香了)。

在 Cloudflare 添加域名,然后自动有搜索 DNS,底部有 Free 计划,下一步后会出现两个地址,在 Spaceship 替换就 OK 了,最后多一步,在 SSL/TLS-Overview把模式改为 Full,开启端到端加密。就可以走 Cloudflare 的 CDN 网络了。虽然 GitHub 也是自动强制 HTTPS,应该会自动处理,DNS check successful。完美了✅

2022 年在用的 macOS 软件

最近流行晒 Dock 栏,这是我的

之前有介绍过使用的软件,此文以字母顺序排列更新一下,Apple 自带的软件如天气、照片等暂且不表。

AppCleaner

好用的软件删除工具,简单粗暴

AlDente

电量管理软件,虽然 Mac 有自带的电量优化控制,喜欢用这个禁止充电到 80% 以上

AltTab

好用的快捷键切换软件的软件,说起来好绕口

阿里云盘小白羊版 V2

用了这个能突破下载限速,可惜作者不更新了,且用且珍惜

BetterTouchTool

大大提升触控板的功能和可玩性

Bartender 4

「刘海」屏 Mac 必备软件,一键收纳 menubar 上的应用图标

Bitwarden

我最喜欢的密码管理软件,免费,而且暂无泄漏风险

薄荷健康

用来管理食物摄入什么的比较方便

ClashX Pro

全平台必备软件(有家族系列),懂的自然懂,万物起源

Cleaner

清理软件,找重复照片很好用,UI 也挺喜欢,一键清除重复文件功能需要升级到 Pro 版本,$19.99

coconutBattery

看 Mac 生产日期,电池健康度挺好,也支持 iOS 设备

Debit & Credit

iOS & macOS 在用的记账软件

Eudic 欧路词典

我认为的 iOS 和 Mac 上最佳的翻译和记词软件

Firefox

无须多言,当今最重视用户隐私的 Browser

Google Chrome

勇士成为最终的那条恶龙,刚刚说 Firefox 最重视用户隐私,这就是相反的那个例子,目前专门用来看 YouTube

Geph

懂的也自然懂,备用

高德地图

Mac App 已经下架,系统自带的 Maps 不好用,还得用这个看本地的餐馆

iStat Menus

在 menubar 看 Mac 系统状态

IINA

播放器,UI 比 MPV 好看点,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换 MPV

Itsycal

日历,很可爱,系统自带的太不直观了,简直不像是 Apple 的设计

Input Source Pro

自定义不同 App 使用不同的输入法,也不知和 KeyboardHolder 比孰优孰劣,感觉让我选择了这款

Keka

解压缩软件

KeyboardCleanTool

清理屏幕时锁定键盘,不误触

Karabiner-Elements

就用它的一个功能,在 macOS 上使用左 Shift 切换输入法。一切都是以前用 Windows 时候的习惯啦

LaunchPadder

整理启动台(Launchpad)的 App,没啥大用处,因为几乎不用启动台,启动台若被打乱,用得上

Logi Options+

用 Logi 鼠标必备,虽然前面几个版本优化不好,占内存,现在体验好多了

Macs Fan Control

夏天必备的风扇管理软件,因为 M1 Pro 的MacBook 就是不肯调动风扇啊

MacUpdater

有很多软件不想一个个更新的话用这个软件看很方便,强大到超出我的意料

MonitorControl

推荐外接屏幕情况下使用,比付费应用 Lunar 更好用,可以用快捷键或者鼠标在哪个屏幕快速调节亮度

MPV

使用时长多过 IINA 的播放器,几乎不会有 bug 问题,习惯了更方便,性能可能更好,不过有时候字幕处理还是 IINA 的好

M3U8-Downloader

下载该格式的视频用得到,下载速度一般

Mimestream

目前在用的 Google Mail 管理器

NeatDownloadManager

强烈推荐,相当于 Windows 的 IDM,下载速度飞快

NetNewsWire

个人在用的 RSS 阅读器,付费的有 Reeder 5,但这个已经足够好用

Notchmeister

鼠标放在「刘海」上会有特效,没怎么用,但是挺好玩的

PicGo

搭配 Typora 使用的上传照片至图床软件,但是最近发现直接在网页用 Imgur 更好用

PrettyClean

可以快速清理垃圾,隔壁有个腾讯柠檬清理,因为是腾讯家的 pass

Raycast

瑞士军刀般的 App,功能很多但主要还是搜索软件做启动器,觉得比 Alfred 好用。当然搜索内容的完整性肯定不如 Mac 自带的「聚焦搜索」

Safari

自带的 Browser,没有另外几款好用,用来看购物网站

Shottr

截图工具,除了没有打马赛克功能都满意

Silicon Info

查看使用的软件是什么架构,比用活动监视器方便

Speedtest

没事就跑一跑看看网速

Sublime Text

编辑配置的 Text Editing,写 blog 会用到的,可能 VS Code 更好,但我用习惯了

Telegram

无须多言,无论啥平台,必备软件

Tor Browser

最安全的 Browser,不怎么用,但是一定得有

Typora

正在码字的工具,虽然性能不佳,Bug 也多,还是一句话,用习惯了,顺手

Twitter

被马斯克收购后,大家纷纷逃离,但上面还有一些人可以看一下的

TopNotch

隐藏「刘海」的应用,可与 Notchmeister 搭配使用

Thor Launcher

最近被打入冷宫的快捷键启动软件,可完全被 Raycast 代替

WKO 5

科学训练车手必备功率训练软件,属于专业类的,可以跳过不看

WeChat 微信

没办法,在国内你就是得用,还好有 Mac App 版本,希望商店规则能约束他们,不要后台窃取用户隐私

Zwift

同样是科学训练车手必备软件,跳过不表


51 个软件,也不少了呢,日后若有变化,持续更新……

个人备份指北

备份的意义

我想大家都多多少少遇到过设备死机、进水、被偷,甚至被黑客勒索的事情吧。从概率上来说,数据丢失只是早晚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要备份,不然可能青春的回忆,各种美好就再也不见了,那会很痛,可能比失恋还痛。

「不同裝置都有相同的資料才叫作資料備份,只是換個裝置存放不叫做備份[1]

我和一些网络上厉害的家伙聊过,发现他们也没有做到真正的备份。把数据一股脑丢进硬盘,把数据丢进各种网盘/云服务,甚至程序员也只是把代码放在 GitHub 上。这些都不是备份,国内的网盘不说了,诸如 iCloud 和 Google Drive,本质是个同步盘。历史上不管是 iCloud 还是 Google Drive 都出现过宕机问题,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狡兔三窟。

备份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无损」还原,如果不能还原,储存再多的数据也没有意义。

备份类型

  • 全部备份(Full Backup,包括系统)备份数据量大,备份所需时间长。
  • 增量备份(Incremental Backup)自上一次完全备份后有变化数据的备份
  • 差异备份 (Differential backup) 提供完整备份后变更的文件

第一种全盘备份,举个例子,从一台电脑上一模一样搬迁到另一台电脑上。有些备份是不包括系统设置数据的,还原数据后需要重新设定应用设置、字体大小、系统语言啊,种种……准备系统备份的好处在于带有一个开机系统,比如 Windows 的 WinPE,macOS 的可引导安装器

差异备份与增量备份的区别在于前者包括上一次完全备份、差异备份或增量备份,后者仅是上一次完全备份后有变化。挺绕的……

3-2-1-1-0 原则

  • 至少做三份数据副本(一份本体,两份 copy)
  • 存储在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储介质
  • 在异地位置保留一份备份副本

在 3-2-1 原则再加两点[2]

  • 将一份媒体副本离线或隔空
  • 确保所有可恢复性解决方案没有错误(刚说备份之目的)

在这个科技高度发展的年代,其实最安全的储存方式还是用磁带保存,埋在一个角落(比如 GitHub 埋在北极的胶片[3])。

云备份

当然我们不用这么极端,用个靠谱的云备份就行了,也是一种异地备份。刚刚讲过,常规的那些网盘不算备份,要选择专门用来备份的云存储服务,那么靠谱的备份服务有哪些呢,可选的不多。

大家公认的有 Backblaze Personal Backup。每月 $7,不限备份容量,从 2007 年运营至今,稳定。懒人首选,只要后台开着软件就可以无感备份,手机端有 App 也可以备份。

对于国内用户来说由于网络封锁,需要耗费代理流量,第一次备份需要注意流量。从国内访问,稳定性一定要考虑,可是目前无解。

还有一个严格意义来说不算提供云储存服务的软件——Arq, 2009 年运营,$49.99 买断单设备,Premium $59.99/year(提供 1 TB 云空间,不推荐)

搭配第三方云端空间使用,官方描述:Use it for encrypted, versioned backups of your important files. 有加密功能不错。

相当于一个云服务整合管理器

硬盘备份

推荐用硬盘来储存,硬盘分为 HDD(机械硬盘)和 SSD(固态硬盘),硬盘可是大有学问,这里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在本 blog 搜索 SSD

相比之下 SSD 的优势在:

  1. SSD 读取写入速度快,快就是王道
  2. SSD 的寿命(写入和擦除)长
  3. SSD 可以在使用中移动

缺点:

  1. 售价贵
  2. 恢复数据困难

不管是 HDD 还是 SSD,「任何的存储装置都是消耗品」,说不定哪天就挂掉了,所以多准备一块硬盘吧。虽然 SSD 也能抢救资料,但是恢复难度大(要看硬盘哪里损坏)关键是数据恢复又贵(基本 ¥2000 以上)又麻烦还不安全(冠希哥艳照门)。

Time Machine

用 Mac 的同学可以用一下这个,免费,但是不太好用,设定逻辑太简单,Apple 没有好好做,所以有下面的软件推荐。

搭配硬盘使用的备份软件

  • SuperDuper (2004 年 $27.95 买断制,有免费版功能少一点也可以用,优点是可以把 SSD 作为一个启动盘,支持差异备份。

  • Carbon Copy Cloner 6 $39.99 更加老牌的一个软件,官方的口号是「A leader in Mac backups since 2002」,速度和稳定性比 Time Machine 好,口碑不错。

上述备份软件和 Backblaze 都提供试用,可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

NAS 备份

我没有使用 NAS,这方面不了解,根据需求选择。用 NAS 也要有双保险,做好异地备份。虽然硬盘不怕坏了,但是也有一些不可抗力因素。

备份内容

除了全盘备份,还需要注意保存在云上的数据,比如我存在 Bitwarden 上的密码。暂时好像没有别的了。


看了那么多,今天你备份了吗?Just do it!

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