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view

There are new articles available, click to refresh the page.

难得君|两把吃人的旧刀

file

昨天晚上,偶然刷到一个视频,某地景区里,赫然立着一座“郭巨埋儿”的雕像。家长们指着雕像,向孩子们讲述这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

image

image

看着那冰冷的石雕,我忽然明白了什么,这座雕像,何尝不是一把穿越千年的刀?

郭巨埋儿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汉代郭巨,家贫,为了养活母亲,决定活埋三岁儿子。掘地三尺时,竟得黄金一坛,于是孩子幸免于难,郭巨也得了孝子美名。

image

若没有那坛黄金呢?孩子就被活埋了。

这哪里是孝道?这分明是吃人。

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早已批判过这个故事:

“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鲁迅直言,这种孝道“无非是‘蔑视了真的人情’,装点了虚伪的伦理”。

一个父亲亲手杀死儿子,这样血腥的故事,为何竟能被奉为美德,流传千年?

历史资料显示,《二十四孝》成书于元代,由郭居敬编撰。其中的故事多来自民间传说,很多人物和情节都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郭巨的故事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但原书已失传,只能从后世引用中窥见一斑。

image

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根本就不是真实事件,而是一个被虚构、被传播的“道德寓言”。

但今天,我想谈更深层的东西:孝的背后,站着的是忠。

这两把刀,一把对着家,一把对着国,却流着同样的血。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何如此推崇孝道?

《孝经》道破天机:“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原来,孝是忠的训练场。在家里顺从父亲,在社会上才会顺从皇帝。孝道,不过是帝王拴住百姓的第一根铁链。

汉代推行“举孝廉”,孝顺的人可以直接当官。这制度看似推崇美德,实则是把孝工具化。

史料记载,不少人为了做官,不惜造假表演孝行,有人甚至在父母坟前一住二十年,只为博个孝子名声。

“郭巨埋儿”最可怕之处在于,它把这种忠孝逻辑推向了极致,为了尽孝,可以杀子;那么为了尽忠,自然可以捐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忠孝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image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呐喊:“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吃人的,既是孝,更是忠。

古代帝王需要的是什么?

是听话的奴才,牛马。

于是他们发明了一套精妙的统治术,先把人变成家庭的奴隶,再变成国家的奴隶。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个人从来不属于自己,永远是别人的附属品。

数据显示,中国历代王朝中,明朝对孝道的推崇达到顶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颁布《孝慈录》,规定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三年。违者轻则杖责,重则流放。孝,从道德规范变成了法律强制。

为什么?因为刚刚建立的明朝政犬需要巩固统治,需要绝对的忠诚。而孝,正是培养这种忠诚的最好工具。

这种忠孝文化,至今仍在毒害着我们。

想想那些“父母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想想那些“必须生儿子传宗接代”的家庭压力;想想那些以爱为名的控制与剥夺。这不都是新时代的“埋儿”吗?只不过埋的不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他们的灵魂。

在职场,我们被要求“以公司为家”,无条件加班奉献;在社会,我们被教育要“舍小家顾大家”,个人的需求和声音可以被无限压制。这些,不都是忠孝逻辑的现代变种吗?

二十四孝中的另一个故事“老莱子娱亲”,七十岁的老莱子穿着五彩衣,假装跌倒学婴儿哭,只为逗父母开心。

这看似温馨的故事,细思极恐,一个人活到七十岁,还不能做自己,还要扮演父母想要的角色。

这不正是我们很多人的写照吗?

从小到大,我们努力扮演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好公民。可那个真实的自己,早就被埋在哪座“孝忠”的坟墓里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思维已经内化到我们的骨髓里。

我们一边被伤害,一边又成为伤害下一代的人。就像那个带着孩子参观郭巨埋儿雕像的家长,他可能从未意识到,自己正在向孩子传递怎样可怕的价值观念。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A级旅游景区1.3万余家,其中不少是类似的人文景观。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也在以“传统文化”的名义,展示着这种违背人伦的故事。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上千家“国学培训班”,许多都在不加甄别地传授《二十四孝》这样的糟粕。某地甚至出现过让孩子们给父母洗脚、磕头的“孝道教育”。这些看似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实际在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

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要把这些散发着腐臭的伦理观念当成宝贝?

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景区里,还会立着郭巨埋儿这样反人类的雕像?

CDT 档案卡
标题:两把吃人的旧刀
作者:难得君
发表日期:2025.10.7
来源:微信公众号“难得君”
主题归类:孝道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答案可能是:有人希望我们永远做听话的牛马。

image

但人不是工具,不是谁的附属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真正的爱,不是牺牲与控制,而是尊重与成全。

鲁迅先生曾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这才是真正的父爱,真正的师长之爱,不是把孩子埋进土里,而是给他们开辟更广阔的天空。

看着那座郭巨埋儿的雕像,我仿佛看见千百年来无数被忠孝之名压弯的脊梁,看见无数在家庭和国家之间被撕裂的灵魂,看见那些本该绽放却过早凋零的生命。

那座雕像应该被推倒。但更重要的是,推倒我们心中那座无形的雕像,那个要求我们无条件顺从的旧道德,那个把活人当成祭品的旧伦理。

千百年来,那雕像的阴影压垮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而我们要到何时,才能勇敢地走出这片阴影?

如果你也感受到了这份沉重,如果你也愿意挣脱这些无形的枷锁,请支持我的写作。让我们用一个个清醒的文字,砸碎那些吃人的旧道德,迎接一个尊重每个生命价值的新时代。

幽默时光

展开讲讲 · 81 · 脱口秀英雌传:女性如何用笑声改写叙事

这一期播客,我很喜欢。梳理最近几年(2017 – )大陆女性在脱口秀节目中的脉络和演变。

我并不是一个日常去 fo 脱口秀综艺节目的听众。经常是一些精彩段子传到网上了,我才专门去视频网站看看。所以节目里谈的这些成体系的脉络,大多对我是很陌生的。我也并不知道主播们说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没有遗漏或偏颇。但是从这种时间脉络的整理视角中,可以看出,行业、演员、听众、社会环境……的各种时间上的演变,在性别状况领域的一种积极的生长。也能很开心地感受到,当主播们梳理出这些变化时,表现出的兴奋和激情。


最让我感触的点,首先当然是杨笠说的(1:11:50):不需要掌声,不需要笑声,只要大家还在说,

现在这个场子里,有多少伤口正在悄悄愈合,这是血肉正在疯长的声音。

以及说这话的杨笠本人,已经坐在评审席上,让新的演员们觉得有人 “罩” 着,让演员们确信,她们的段子背后的的内涵,评审席上是有人能够理解的,从而形成时间上的代际氛围。

这不是我走的路。但我很开心,看着这一条路被人们越走越通畅。


我最近接触到的一些,走其它路的人。和我的路、和脱口秀或成为网红的路,都不相同,却也是同一个目标,甚至更加努力投入的人。他们的路走的并不顺畅,无论物质还是情绪价值上,都算不上 “成功” 或者仅仅是自洽。我隐约能看到他们的痛苦、茫然、甚至面对那些成功路上的人,会有一些冷眼、批判(很多批判我是很赞同的)、嫉妒。对此我也还不知道如何去剖析和面对,当然也可能都只是我的错觉。总之替人家开心就好。


另一个点(52:30),当女脱口秀演员们,担心自己编成段子的悲惨人生,观众们听了会更偏向心疼难受,而影响演出效果。鲁豫作为评审,说:

你今年讲,其实就比你去年讲、前年讲,要好很多。大家可能还会心疼,但氛围已经好了非常多。观众的接受度和边界,也在被你们一次一次地讲这些话题当中,被拓宽。

我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困扰于如何和大家的幽默感兼容的问题。这些年几乎每一次聊天讲笑话抖包袱的时候,我都会审视,这是不是一个站在传统男性视角,让女性听着不适的油腻段子。有些笑话被我审查掉了;但有些我觉得还可以说。因为我确实有不少女性朋友,甚至是一直在性别领域努力着的朋友,能够毫不顾忌地互相指出反思不足的朋友,我们之间可以开心地享受一些,表面看起来看是地狱笑话的地狱笑话。

但也有一些时候,我自以为的幽默,仍然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或反感。其中一些大概是因为大家还不熟,还没有度过性别身份造成的防备。而另一些场景,也只能说,幽默感这个事情,在不同地域、时代、不同个体、不同经历前后,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性别方面的幽默感隔阂,我没有判断的权利;那么,当我调笑几句哥伦比亚大学运动中的学生,就因此被人归类到警察那一边,甚至被归到香港警察那一边,我觉得这真的不是我这边的幽默感问题了……

当然,在这样的时候,我通常会让步、乃至道歉。尤其在性别场合,我觉得我应当让步,也不介意让步。但我内心始终有一个声音:不是的,大家对幽默的态度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而且,这种关于语言的自我审视,其实和在大陆社交网络下,每一句话都要进行敏感词的自我审视,二者在形式上是很类似的。这确实让我很难受。但如今这个氛围,当大家在性别、政治、阶层、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都需要用三观来寻找同温层的时候,这种纯语言上的不兼容,显然不应该成为权重过大的妨碍社交连接的因素。所以我通常继续在让步;而也有一些时候,确实单纯因为和一些人的语言方式及幽默感上的不兼容而渐行渐远。

所以,当我看到这样一种趋势: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着越来越多的,原先的感受更偏向于伤痛、提防的东西,如今可以更多用笑的态度去面对了。我对此非常非常开心。当然,那种关于自我言论油腻性的日常审视,还是要继续(摊手

道与术

我总感觉曾经写过类似的内容,但遍寻不获。许是这个想法一直盘桓心中,却自觉无力清晰表达。不过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再梳理一番了。

最近几年,我发现很多人正被抑郁的情绪困扰,或是徘徊在抑郁边缘。倾听中我逐渐意识到一个可能的共性:人们过于执着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术」,却很少去思考安身立命的「道」。

所谓「术」,是一种割裂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我有位客人坦言,就连去做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针对当下遇到的具体问题去寻求排解之术。这在我看来,终究是治标不治本。拿我熟悉的手冲咖啡举例吧:任何一支咖啡豆都有其合适的冲煮方案,若不去探究内在规律,而是每次遇到新豆子都漫无目的地乱冲,必然会觉得困难重重。人生这课题,变数更多,遭遇更繁,要是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轴,怎能不觉无助?更进一步说,只讲「术」,行为往往就缺乏逻辑,甚至自相矛盾;不自洽,正是迷茫的根源。

「道」是什么?我无法给出个定义。但它源于向内的探索:叩问内心,搞清良善、成就、安宁……到底什么对妳最重要。想清楚这些,便有了「道」的雏形。用这尚还模糊的原则引领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不断实践、修正,妳的「道」就逐渐清晰。

或许有人会说,所处人生阶段不同,可以先求「术」傍身,再慢慢悟「道」定心。但我越来越觉得,「术」与「道」的顺序,恰是关键。纯粹求「术」,是为了立竿见影的成效,或许一次失败就足以令人焦躁不安;而心中有「道」,则是先立其本,于是便能不执着于眼前得失,让内心笃定、安稳。然后,妳会自然而然地像庄子说的那样「游刃有余」,像孔子说的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fin.

东莞杨涌村“围村收费”引爆群体抗议 村委连夜拆除设施紧急让步

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杨涌村近期因一项“围村收费”新政,引发数百名外地务工人员的集体抗议。由于抗议规模大、民怨沸腾,警方未能强行驱散,收费设施最终被连夜拆除,当地村委会接受记者查询时说“已取消停车场收费。”

事件爆发于上周一(6月2日)傍晚,持续至晚上十一点钟,村委最终连夜拆除停车收费设施,并暂停收费政策。据多名现场目击者回忆,6月2日晚6时许,一些外来工将电动车和私家车停靠在新设的停车点前,表示对收费不满。随着不满情绪蔓延,越来越多居民加入,至晚上8时许,聚集人数达两三百人。

当地一快餐店员工接受本台采访时说,“我送餐回来,看到路口围了很多人,大家都说交这个钱没道理,电动车也收费,我们每天为这点钱辛苦奔波,我一个月不到4000元,每月还要交租金,要吃饭,现在要交停车场费,突然就来个240元一个月,我们哪吃得消?这也太离谱了。”

村委“智慧管理”说法难平众怒

根据杨涌村委6月1日贴出的通告,自当日起非本村居民的机动车进入村内停车将收取费用,月票240元,临时停车一小时3元,每日18元。村委宣称该举措是“智慧停车管理”的一部分,旨在改善村内交通秩序与资源分配。

但在以外地租户居多的居民结构中,该政策引起强烈反弹。来自广西的黄女士在当地从事家政工作,她告诉本台:“谁都没收到通知,就直接装杆收费,很多人靠一台电动车接活为生,如今连停在家门口都要交钱,大家才愤怒地站出来,有人还边直播边喊话,说‘让全国人看看打工人的日子’。”

社交平台X账户“昨天”发布的现场视频显示,抗议者高喊“拆杆、还路”,并动手拆卸停车场围栏与道闸。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事件当晚的视频迅速传播。画面中,大量群众围堵村委会和收费站,高呼“退钱”“拆掉”“我们要活路”等口号,引来众多网民关注。有评论指出:“村委就是看准打工人没组织、没后门,才敢这样乱搞。”但也有本地村民表示支持收费,称“这些年乱停车太严重,村里该管就要管。”

警方未强制清场 村委连夜拆除设施

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集会,当地警方于当晚8时许派出大量警员赶往现场戒备,但未采取强制清场措施,而是以维稳为主,劝离未果。至当晚11时,在警方协调下,多辆工程车进入现场,将新近设立的收费道闸、围栏等设施拆除。拆除过程中,现场爆发阵阵掌声与欢呼,气氛略显激动,但未发生大规模冲突。

一位不愿具名的村民说,此次收费实为村委试图增加集体收入:“说白了就是收钱增加村委会收入。但他们做法太粗暴,事先也不打招呼,一纸通告就要大家交钱,很多人不满。”

记者致电杨涌村民委员会,一位女性工作人员证实设施已被拆除,并称建停车场本意是“为规范管理”。她表示,“我们这里哪一个村没有收费停车场?你可以去周围问一问,我们村现在把停车场拆掉了,事情解决了。”

不过,广州的法律界刘律师认为,村委未经上级政府授权,擅自设卡收费,可能构成“乱收费”行为,涉嫌超越法定职权范围。他对本台说:“目前多数村集体无收费权限,尤其面对外来人口采取选择性收费,更易激化矛盾。”

关注劳工问题的学者陈先生说,此事件暴露出当前基层治理模式中的制度短板,尤其在处理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利益冲突方面,缺乏有效协调机制。“打工群体长期被忽视,政策制定几乎没有他们的参与,这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近年来,广东多地农村推行“围村式”停车管理模式,设置围栏、道闸并对进入村庄的外来车辆收取费用。这类“智慧管理”在提升村庄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不断引发舆论争议。

广州增城新塘镇亦曾发生类似抗议

2024年12月,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大敦村就曾因设立停车收费制度遭遇大规模反对。村民与租户集体联名反对,最终村委不得不撤销政策,恢复开放通行。

网络观察人士评论认为,在人口流动频繁、外来务工群体密集的珠三角城郊结合地带,类似矛盾正日益凸显。如果没有参与机制的治理,只会制造更多的人群对立。

另外,6月8日晚,大朗镇大井头村的村民再次赴大朗镇政府静坐,追讨3.6亿元项目保证金,他们的维权行动已经持续了两年。据海外X平台账号“昨天”发布的视频显示,大井头村民坐在马路两侧,拉起横幅要求当局归还项目保证金。现场未见当地政府出面干预村民的行动。

责编:陈美华

© 抖音截图

东莞杨涌村“围村收费”引爆数百名外地务工人员集体抗议。

朝闻道,夕死可矣

前些天数学界发生一件大事:王虹与合作者约书亚·扎尔声称解决了挂谷集合猜想在三维空间中的情形。我看到朋友转发了一张截图,不知道是哪个社交网站上有人发的一番感慨:

……
我在王虹教授写到第四块黑板的时候已经完全听不懂了,但掌声响起那一刻的震撼还是让人有些热泪盈眶——「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一次如此接近数学的最高殿堂,得以见证,何其有幸。

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志业、理想,为之付出生命在所不惜;但是面对还没听懂的道理,我想先把它听懂、搞懂,不但夕死不太可,刀架在脖子上都不能停——「别碰我的圆圈!」

钦佩是由衷的,尤其是作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八零后,看到 1991 年出生的数学家王虹取得了如此成就。但是如果,如果没有亲历数学家经受的波折,没有遭遇数学家面对过的险阻,「掌声响起那一刻的震撼」来自哪里呢?为了感动而感动的热泪盈眶多少有些刻奇,这何尝不是陷入了宏大叙事?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的不同解读此处就不多纠缠罢。但衷心希望每个人都有想要闻的道,而不止「求死」。

fin.

人生中真正的奢侈品|簡單快樂

華盛頓郵報評選出十大奢侈品,無一與物質有關:


1.生命的覺悟與開悟
2.一顆自由,喜悅與充滿愛的心
3.走遍天下的氣魄
4.回歸自然
5.安穩而平和的睡眠
6.享受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與時間
7.彼此深愛的靈魂伴侶
8.任何時候都有真正懂你的人
9.身體健康,內心富有
10.能感染並點燃他人的希望。

06

一些關於幸福的大概必要條件:
我沒有債務(負債或者出借),我沒有仇人,我沒有名氣;
我有健康,我有自在,我有衣食住行的費用。
https://x.com/435hz/status/1823259190464311601

「真正的奢侈品」到了中年,能有其中的一半就很不錯了。如果想要有一半以上,要麼不受社會節奏支配,要麼有被動收入支持,可能不是那麼有錢,但幸福感極強。
https://x.com/435hz/status/1813450307407630844

人生的奢侈品

最後,博主小姐姐想說:
本來看似廉價的,觸手可及的東西,都屬於普世價值的,可是對於大多數人類(無論在哪個國家或地區),卻是奢侈品.多數人類不懂得這些,他們的認知達不到這個境界,或認為這些是虛無的,沒用,又不能變現.中上層的社畜,底層的牛馬,他們都理解不了.如果要考慮後半生的生存,養老,有的人要還房貸,這些東西都不重要了,也無暇去想了.這些東西的吸引力,怎麼能比得上財務自由,金錢,物慾呢?

我31歲的女生,年齡還小,大多數的我能做到.我做自由職業3年,只工作不上班,時間可以調配.我和閨蜜都屬於錢不多,幸福感相對比較強的.
我不強求自己,不給自己施壓,不給自己定目標.我不羨慕比我學歷高,比我有錢,比我年齡小卻年輕有為的人.我不和別人攀比.對於中產,富人,所謂的人生贏家,我不羨慕,不追求.對於土豪,有錢人的精緻生活,什麼豪宅別墅,豪華遊艇,我沒有半點興趣.
沒有負債不難做到,衹要不買房,不貸款買車,不借錢投資創業,不大額借貸,就沒有負債.
我和閨蜜,20歲出頭就做到經濟獨立,獨立生活.我直到29歲,老媽停止給我生活費補貼.我的人格,三觀,思想都很獨立.我不需要父母和男人養我.衹要不追求高薪,現在工作和賺錢的選擇很多,很多地區租房也很方便,女生經濟獨立,獨立生活不再是難事.我賺錢能力差,但是不依靠任何人,錢不多,活得自在.
我的要求不高.我不在大城市居住,不結婚,不生娃,不養老,不買房,不買車,不買奢侈品,不去遠方旅遊,不留學深造,不給未來的我存錢.
對於我,賺錢衹是剛需,不是為了實現財務自由,不是為了發財,不是為了買房,不是為了養老,不是為了贍養父母.我20多歲的時候,我就很清楚,錢再多,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錢,來去匆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錢再多,不會給我帶來安全感.更多的錢帶來的安全感,那是中老年人的想法,很多男生也是這種觀念.我有一點存款但是不多,足以讓我在財務方面獲得安全感.我不會刻意省錢存錢,不亂花錢,錢,該省省,該花花.有多少錢,過什麼樣的生活.女生的錢不多,也能活得精緻.
我的日常開銷,除了房租,水電費,手機的網費,買基本的護膚品的錢,其它基本的衣食住行所需的錢.剩餘的錢,我會買一些自己喜歡的,物美價廉的東西,比如衣服,裙子,鞋子,飾品,日用品等,還有其他一些額外的消費,不算什麼.再剩餘的錢存起來.我沒有高額的開銷,滿足低慾望的生活.我和閨蜜都是小國寡民的心態.
我活在當下,只為青春而活,只為自己而活.

鬆弛感|平衡工作和生活|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本人最近兩年至今收集整理的.最後一段是博主小姐姐本人所寫

02

大多數人早已被工作和賺錢推著走,到了半夜疲憊的躺在床上才有一點空閑想額外事

我們過著循規蹈矩的生活,掙著養家餬口的小錢。有一天,我們不小心見識了另外一種活法和價值觀及人生態度,機緣巧合地瞥了一眼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在三觀碎了一地的同時,也羞愧自己以前的淺薄、無知、傲慢、粗陋。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殫精竭慮、費盡心機地為得到幸福而努力。他們製訂讓自己幸福的計劃,為了搜集幸福的點滴去旅行、去工作。 當生命離去時,他們纔意識到,幸福的碎片永遠搜集不夠,幸福衹是過程。他們忘記了這個。 ――馬洛伊·山多爾《草葉集》

我一直被灌輸的都是:人不應該有時間娛樂,哪怕省出一分鐘時間都應該學習或者創造收入,實在不行做做公益貢獻給社會也可以……
這導致我一直很焦慮 自從決定要和這樣的生活說再見我整個人都輕盈了,而且不會再對類似話術感到恐懼自責了
https://x.com/rbttt/status/1692451158814834874

從根本上擺脫焦慮,放下妄想是最重要的一步。
不妄想一勞永逸,也不妄想一步登天。不妄想掙脫勞作,反而會更自由。活著一天,就領取一天的任務,要是每天都有一點進步,那就更開心了。
在這樣的平靜下,勝率其實一直在增加。

鬆弛一點的人生,也沒什麼不好的。生活不會因為你心弦緊繃,而事事順遂。

「世界上最好的六位「醫生」」
·陽光
·休息
·日常鍛煉
·健康的飲食
·自尊
·真正的朋友

生命其實很公道,有三分之一都會在睡眠中流逝,用一小時香甜的睡眠來補償兩個小時的辛勞和誤解,這也是一個不錯的交易。馬格裡斯《克雷姆斯的彎曲時間》

真正的愛自己,不是去犧牲掉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去打拼什麼輝煌的未來,而是在當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讓自己的內心充盈著喜悅,讓現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愛的方式度過。

在年輕的時候沉下心來做點什麼事。
不一定非要賺錢或是工作。衹要是你喜歡的,你覺得有意義的,不傷天害理的事情就行。
廢寢忘食、沉浸其中的感覺真的很美妙。這將成為你人生中非常值得驕傲的成就。

人的生活樂趣、人的生命價值,體現在那些自選的非強制性任務裡。那裡不單有樂趣,有滿足,最重要的是能夠保全自己的天性。

慢,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正常的認知節奏。學會慢下來,生命才真正開啟。

其實當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子的時候,個人更有錢來消費,…更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精神會提陞,個人意識也會提陞,這對個人還是有利的。

平衡工作和生活:
工作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人生真的很短暫。說不準哪天遇上意外,好好享受當下,能做好的就是該工作好好工作,該生活好好享受生活。

生活不是為了工作,你來到這個世界,這是一段旅程。我想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來度假的

通往幸福之路,在於有計劃地減少工作。——羅素

有時表面上看起來別人的生活多麼有滋有味,但如果仔細體會,往往會覺得別人的生活方式未必適合自己

最後,博主小姐姐想說:
休息,放鬆也是一種活法,沒有什麼羞愧的.累了就歇是應該的.像我這樣平庸的女生,最遲28,29歲以後,盡可能的追求慢生活,鬆弛感,以生活為中心,半躺平,只工作不上班,不香嗎?女生28,29歲以後,更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午後沒精神了要午睡一會.才能有更好的精神狀態去工作.還可以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學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健身,逛街,打扮自己,和閨蜜在一起.

(原創)思想深邃,不放棄興趣愛好,吃不了苦的年輕人,大概率一事無成

獨立思考,質疑精神,頭腦清晰的人,不容易被騙,不會被毒雞湯洗腦,有主見.小學時期,學業不忙,可以多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也鍛煉思維能力.兒童時期,培養想像力是好的.

如果是大學快畢業或已經工作,要面對現實,要賺錢,獨立思考和其他想法,只會分心.思考的越多,越清醒,面對殘酷的現實,面對惡臭的成人世界,更容易感到痛苦.尤其在大廠或高端金融業,在內卷的職場中,如果還堅持獨立思考和質疑,還特立獨行,只會處處碰壁,很快會被辭退.有獨立思考和質疑精神,有清醒認知的,特立獨行的,追求純真和真善美的年輕人,都會對社會規訓和職場中強調的吃苦耐勞,吃苦奮鬥精神,集體主義,團隊合作精神,服從性,嗤之以鼻.在大城市打拼,在大廠,不允許自由散漫,哪個國家和地區都一樣.個性強,特立獨行的年輕人只會被職場拋棄.
有上述特徵的年輕人,所處的大環境,身邊或整個社會的年輕人,幾乎都冷漠,狹隘,沒主見,認知水平低,被毒雞湯洗腦,自己孤單無助,找不到知己,會感到非常痛苦不堪.如果情況變了,為了生計,不得不吃苦且沒有別的選擇,不得不經歷苦難,那種暗無天日,會感到生不如死,有的人會以暴力犯罪結束這一切.
我20歲出頭的時候,就對大城市,大廠,白領,高薪,升職加薪,成功,發財等,沒有半點興趣.當時我就認為:為何非要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為何非要以賺錢為中心……那樣的生活多麼沒意思.很多事情,我總是認為,不適合我.大約最近3年,我又想到:尤其對於女生,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適合努力,奮鬥,不是所有的年輕人都要努力上進的,不是人人都想追求成功和財富.對於世俗的成就,世俗領域的很多事情,我總是這一句「沒有半點興趣」.我28,29歲以後,對內卷,對吃苦,或有人說很多30歲左右的女生幼稚,我更是厭惡透頂,以至於,看到某些標題,評論或彈幕,都能激起我的反感情緒.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書籍,網文,影片,評論,彈幕,比如對白領,大廠,全職工作,快節奏,物慾橫流,燈紅酒綠,過度的消費主義,內卷,先苦後甜,吃苦崇拜的批判,我非常容易引發共鳴.
越年輕的時候,早早的看透了人生,看透了成人世界的本質,對上進心的打擊也是致命的,越沒有動力努力工作.思想深邃的年輕人,大概率的一事無成,沒有前途.如果是有上述特徵的女生,年齡越大,相比男生,更難以轉變,到了28,29歲,已經沒有任何轉變的可能.
商業社會,講究的是效益為本.優勝劣汰,是職場的本質之一.在大城市,白領職業,內卷是必然.成人世界,沒有獨立思考,沒有自由之思想,沒有有趣的靈魂,沒有純真,錢是唯一的主題.也許,18歲以前,18,19歲,20歲出頭的時候,會想到:這些想法在中國不受歡迎,在中國社會到處碰壁,如果來到一個相對自由,文明的國家是否會被包容?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明白過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有這種想法,走到哪裡都會處處碰壁,到哪裡都不受歡迎.還不如,在中國的話,只選擇開放,包容,宜居的城市,做自由職業,小姐妹們團結互助,殘酷的現實就拿我們沒轍了,還會適當的妥協.

按照世俗的觀念和社會規訓,以成人世界的視角,這個快節奏,物慾橫流的社會的主流觀念.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女生愛美打扮的天性,真的沒用,完全是浪費時間,耗費精力.興趣愛好,更容易三分熱度.小時候,父母總對孩子說,不要總想那些沒用的東西,對你沒有任何好處,別耽誤學習.
獨立思考,想像力,好奇心,有趣的靈魂,興趣愛好,要麼不能變現,要麼衹能賺點小錢(比如接單寫網文,寫文案,平面設計,影片剪輯等,也許能用到一點,發揮出一點自己的創意).

越是賺錢能力強,自身條件優秀,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沒有多餘的想法,無趣的,感性勝於理性,能抑制住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多餘的想法,不分心.他們往往,在工作和專業領域更理性,在其他方面更感性.無趣的,沒有多餘想法的人,感性思維,才更容易感受到努力工作和賺錢帶來的成就感,錢多帶來的快感,實現財務自由的那一天帶來的豐收喜悅.努力的男生,或家庭條件不好的男生,剛18歲,就知道要努力,更知道錢的重要性,沒有多餘的想法.

你的第一次手术:忽视多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亲爱的苏:

别来无恙?你现在是哪一年?我真希望,后来你再没遇到我。

为了防止你忘记,我要把前些天发生的事完整记录下来,好让这「人生第一次」在你的脑海中始终清晰和深刻,时时鞭策和警示。因为实在拖太久了,才会让事情发展到那么糟糕的状况之中,如果你忘记了这一次的教训,下次见面,我也许会和死神一同来访。

「已经中重度积水了,再晚点来,肾功能就没有了。」

这是那晚医生说的话,你还记得的吧?

起|空心的肌肉酸痛

上周六的上午,你如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去公司。但在路上,你感觉到,随着每一次踩下链条踏板,体内都有一条肌肉在紧张。这条肌肉不在表层,它覆盖在至少两层腹部肌肉之下,从大腿根部连接到肋骨下缘,似乎是一条深层的长条型肌肉。你就这样忍着这种隐隐约约地不舒服,到了平常都会停留一会儿的 Coffee Vendor 中转休息片刻。喝过一杯手冲之后,回到公司,开始在不同的位置上穿梭、讨论,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会。你中途在位置上躺了半个小时,但那条肌肉既然在隐隐做疼。

某一刻,你忽然想到,既然是肌肉酸痛,那么应该科学拉伸一下就可以了。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些视频,找了走廊上一块没人的地儿,开始拉伸。方法有效,你感到有所缓解,然后接着回到讨论和会议之中。后来又开始疼,你就又跑出来拉伸一会,缓解之后再继续开会。

直到你觉得疼痛受不了,决定提前十五分钟下班。

因为第二天是周日,你昨天刚给小柒发过语音消息,说争取早点下班回去陪他。于是,你打开手机,发了一条回家的消息,半疲惫半兴奋地往回走了。

地铁上你没有座位,但你觉得一个男的也不好意思开口跟人说身体不舒服,就那么强忍着越来越严重的疼痛,握紧不锈钢立柱,站着。随着列车的摇摇晃晃,你觉得下腹的疼痛感越来越明显,「那根肌肉的抽筋」越来越强烈。然而,你在列车里又不能做拉伸运动。你的额头开始冒冷汗,右手边的一位女士发现了你的不适,站起来把位置让给了你。你这才蜷成了一个虾球,坐完了最后六七个站。

可即便如此,你还是下了地铁后步行去与筱烨、小柒汇合了。你和他们一起吃完九毛九,一边说着今天腹部的「肌肉酸疼」一边在餐厅的角落里做一些拉伸,试图缓解。但你记得的吧,这种疼痛一直持续到家里,也没有丝毫减弱,你越来越难受了。

于是你根据筱烨的建议,拿出筋膜球,开始在地上滚。

筋膜球顶着背的时候呢,是舒缓一点,但一站起来走进屋里,一弯腰,就感觉左边的身体空了一大块圆形的空间,无论如何都使不出力来。仿佛掉了链子的自行车,怎么踩都转不动,身体忽然变得不受控地倒下,双手下意识地伸出,撑住身体。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对吧?

去年年底新冠疫情管制开放后的第一波感染,你当时的感觉和这个一模一样!六月份复阳的时候,你还做了一张图来记录当时身上肌肉酸疼的部位。你当时的感觉,和这两次新冠时的感受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一致。

于是你拿出了筋膜枪,开始突突突。

可筋膜枪一碰你的后背,那酸疼瞬间放大成了一颗埋在身体里的柠檬,被暴打捶烂的柠檬在身后瞬间蔓延开,你立刻本能地拿开了筋膜枪,不想再碰一下。你心想:这也太酸爽了!这些酸疼也越来越疼,你慢慢注意不到酸的部份,只剩疼了。你疼得满地打滚,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满地打滚,不仅滚来滚去,还在地上阴暗爬行,无论怎么扶着腰、抵着肚子也不能缓解丝毫片刻。疼,就是纯粹的疼,在体内深处。

筱烨提议去医院,你说好,你已经受不了了。

急诊的护士过来看了一眼,先问:以前有得过结石么?你说,有,但现在是肌肉酸痛。

等到终于可以见医生时,他问:以前有过结石么?你说,有,但没说后半句。因为你也没那么确信这只是肌肉酸痛了。医生又问,这次跟以前感觉一样吗?你说,不,不一样,以前是刺痛感,这次是肌肉酸痛的感觉。随后他让你躺下,按了按肚子,你说不疼,再让你坐起来敲了敲后背,敲右边时啥事没有,一敲左边就疼得不行。那种空了一块的感觉,瞬间覆盖了半边身体。

「就是结石嘛,去拍个片吧。」

医生很轻松地说了句,仿佛喝了口水。

你很久没打屁股针了,拍片前先打了两针,还头一次用了从肛门塞进去的止疼药。你感觉身上的疼痛在慢慢地变淡,你对那一条「抽筋的肌肉」的感觉逐渐消失了。但你依然需要一纸明确的判决书,一次点头落地。

等待的走廊里很冷,但似乎只有我一个人在冷。平时怕冷的筱烨都觉得医院空调开得不够,你却需要缩起来,等待 CT 室打开门。以前在嘉兰图时,你设计过一台移动式的 CT 机,但自己躺进这种完整尺寸的 CT 里头,却还是第一次。我知道,你不是害怕,但你从那一刻起,心中已经有了一种清晰的感觉:

「我忽略自己很多年了。」

你受不了走廊的冷,就和筱烨走到门诊外的长椅上坐着,等待判决书。

「石头不大,但是正好堵住这个位置了,导致积水挺严重的,已经中重度积水了,再晚点来,肾功能就没有了。你这个情况多久了?」

听到明确的判决后,心里反而舒坦了。

脑海里开始不断浮现出一些可能是前兆的画面:前两个月,你注意到自己尿里的泡泡比以前多,因为很快就消失了,你确定不是蛋白尿,也就没在意;两次新冠感染时,因为肌肉酸痛是全身多处的,因此掩盖了结石引起的痛感,你以为它们都是一样的症状和原因;结石引起的左边身体空洞酸胀感,你一直以为是缺乏锻炼和平时骑自行车引起的肌肉拉伤。

「超声和吃药对这种情况是没办法的,只能住院做手术了。你们明天白天过来找门诊的医生办一下住院吧,片子拍过了直接给他看就行。明天术前检查,后天手术,再观察一天没啥事的话就可以出院了。」

这是你人生中的两个第一次:

第一次住院,和第一次手术。

承|非洲草原上的小马不是为了竞赛而生的

周日下午,筱烨陪你到医院办理入院。

当病情确定后,心情反而轻松了不少。换好病号服,两人溜达到住院部三楼的 711 买了车仔面套餐,聊着天吃着面,看着天一点点黑下来。然后筱烨回家去照顾小柒,你回到九楼继续到处溜达。你原本带了一本《夜航西飞》过去,准备借着住院的机会,把它看完。但你那会完全坐不住,在床上躺一会,就得起来在楼里四处走走。直到有位护士过来,告诉你,明天早上七点五十要去做术前检查。她给了你两种造型的尿液收集管,一根是急诊时用的手指大小的管,一个是化妆品小样般矮胖的小圆柱。

此时,你隔壁床 26 号的人还没来,护士托你跟 TA 交待一声。临近十二点时,你打算睡了,她才进来。你递了话才躺下。

你原本定了七点半的闹钟,但你六点就醒了。

你喝了护士给的怪味儿营养液,在床上等到七点二十,一个短发的阿姨进来跟你们俩说:走!于是你和 26 号床一起跟着阿姨穿过陌生的医院走廊,你感觉这里像个迷宫,稍不留神就会迷路,所以你不断观察,尽可能记住每个路口的特征。走到心电图室时,阿姨叫你们在这里等医生上班。我忽然想起早上接的尿,就问,那两瓶东西放在哪里?这阿姨才说,你得自己拿到公共卫生间洗手台旁边的半透明箱子里的架子上,你赶紧回去放好,这样一会你拍 CT 的时候尿检报告也就出来了。

于是,你不得不自己往回走,走进迷宫里,凭借着刚刚记住的、还算新鲜的记忆,摸回了住院部九楼的病房里。你心想,幸好刚才记住了。放好尿样后,你赶紧赶回心电图室,生怕让同为病人的 26 号等太久,因为你的单子在她的手上。但你们在门外从七点半一直等到八点十分,期间看着医生们青春靓丽地走过来,换上白袍子,再出来进去若干趟,手里一会拿个杯子,一会抱着个篮子,下一波病人也陆陆续续来到叫号机器前扫码。

你是第一个,终于喊你了。

你躺下,医生让你卷起衣服和裤腿,她把一些夹子夹在你的脚踝和手上,把另一些贴片贴在胸口上,和你爸爸过世时,医生过来确认死亡时地操作,一模一样。

「可以了,下来吧。」

你和 26 号一起往回走,她走路很干脆,没一丝犹豫。她说往这边走,你疑惑了一句,你怎那么熟练?她没说话,但留下了一个苦笑。术后医生来巡房时,问到是否有过手术史,听到她说三月份做过一次人流。我那时想,一个医生、护士或者护工如果有志于文学的话,他们一定能写出非常优秀的作品。

下午没有检查,也没有任何安排,你拿出书,准备找个安静的地方。可是你在住院楼里上上下下走了几趟,也没有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能看书的角落。你只好回到 25 号床,这里确实是整个医院最安静的地方了,尽管你心中并不认可。电话的声音、抖音的声音、电视机的声音、来来往往的护工和她们手里小推车的声音,以及窗外工地的声音,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还不足以称之为白噪音的噪音,你觉得难以安静下来。

最后你戴上 AirPods Pro,在降噪模式中,读完了小马赛跑的那一章。

只有悉心照料小马的作者,才知道它的能力以及安全范围,也只有真正爱马的人,才会让小马在胜利后,不再参加未来的一切比赛。她熟悉马的一切,也熟悉人心。你忽然想起,你原来打算把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摘取出来,放到三月份上海的 vlog 里的,现在,这些故事都串联在一起了,拍照和拍照的人、夜航西飞、爸爸的离去,以及你的手术,它们都是同一个故事,你想用诗歌把它们串联起来。

下午,筱烨过来看你,你说,你有一点害怕。

你上网查过手术的原理和做法,毋庸置疑,这当然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但你依然觉得担心和害怕,因为这将是你第一次躺在手术台上。你开始想象那样的画面:裤子脱光,岔开腿,高高架起,医生在你没有知觉的地方熟练操作,你大脑清醒,等待着手术结束。你并不是因为觉得羞耻或者别的某个具体的原因而感到不安,你就是在忐忑,在为即将到来的第一次躺在手术台上接受手术这件事本身,感到不安和焦虑。

然后,你们聊到了你的母亲。因为她要过来和你们一起度过这个中秋国庆假期,让你感到很焦虑。这个从小到大都缺席的人,你对她即无爱也无恨,她是一个在你开始学《世上只有妈妈好》之前就已经化成一个代号的「叫做妈妈」的人。过去你尚可不断给自己洗脑,以此对抗在同龄人中你客观上「没有母亲照料」所导致的各种困境,可当你自己成为了父亲后,你才发现自己的父母那对你稀薄的情感。你没有长成一个反社会人格的恶鬼,是万幸,也是你三十来年尽力克己所修来的果,当然会很难不为此感到焦躁。

但筱烨也到点要回家照顾小柒了,你得自己面对术前的黑夜。

转|在大树房间里不存在任何羞耻

术前的夜并不只有等待。

你从下午五点多开始发烧,从 38.2 到 38.4 一路慢慢烧到 38.7 度。你一方面担心发烧会导致手术不能如期,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能在母亲到家前出院,会节外生枝。你心中并不希望她来医院看你。可护士们觉得温度不算高,不需要进一步处理,只是说「多喝水」以及会告知医生。负责我们的夏业良医生一直在五楼做手术,你一整天都没见到他。当时你想,无论如何请明天一定要顺利完成手术,不要往后拖。你并不想术后躺在床上看见她。

下午两点多,护士把你们明天要做手术的人喊到护士台去,宣讲一些注意事项,以及陪护需要准备的东西。你拍下来,发给筱烨,等她送完小柒上学后过来。

你看不进书,开始上网搜手术视频。

你还不知道明天要进行的是硬管手术还是软管手术,但手术的原理和流程是差不多的:

麻醉师会先把你放倒,当你的下半身没有知觉后,医生会将一条细细长长的管子从你的尿道口插进去,顺着尿道进入膀胱,再由患侧的输尿管口进入输尿管内。管子前方有摄像头,它会一直沿着身体的自然腔道一直往上摸索,找到结石所在的位置,此时医生会插入钬激光的管子,用「枪口」对准结石一通输出,piapiapia 地击碎它,最后让碎沙顺着输尿管落入到膀胱,再全部吸出来。

了解可以缓解焦虑,确实如此。

但理性上缓解的担忧,在情绪上并不起作用。

你只是想要一点温柔的情绪来抚慰,只是猫咪舔毛般的安抚。

你还在发着烧,一直稳定在 39 度之内,没有鼻涕、咳嗽、咽嗓疼痛,也不头晕头疼恶心想吐,就只是发烧。护士觉得没什么问题,直到晚上十点半左右,夏医生才出现,把你和 26 床 31 床喊过去,给你们讲解手术的原理和流程。他说的和你自己查的,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你不知道自己明天要做哪种镜,而夏医生直接回复:是做硬镜。

但有一个不明确的信息:发烧的原因。

夏医生担心,是结石引起的炎症和脓。假如是脓,就怕有感染,那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明天无论如何都要给我做手术,先把脓吸出来再处理结石。你其实没担心,觉得应该只是普通的感冒,但你没有预料到,哪怕只是普通感冒,这个烧,也将让你的手术体验非常难受,非常难熬。后来你在手术台上,一边后悔一边期待地熬完了那一个半小时。

下午护士宣讲时说,如果术前紧张睡不着,可以找她们申请安眠药;夏医生也说,如果实在睡不着,可以吃安眠药睡,要保证睡好。你心中犹豫了好几次。

担心睡不着,又担心醒太晚。

你前一夜就没睡好,有灯光原因,也有不断起夜的影响,而且一直做梦,睡不踏实。

你翻开《夜航西飞》,翻了翻小马赛跑章节。你没有看,你只是翻弄着书页,回忆着作者描述的故事,想象了一下小马最后冲击的样子,想到它受伤的脚踝和人们的掌声。合上书,盖好被子,你很快就睡着了。

六点十几分,你被叫醒,带你拍 CT 的阿姨给了你一包营养液。

你喝下去,然后看着 26 床被叫走,她是今天第一台手术。你合计了一下,跟筱烨说:

「我可能是十二点半进去。」

等待总是漫长,你依然烧着,没盼来手术通知,却等来了一瓶头孢。你问护士,这个针在手术前能打完么?她说,打不完,到时挂着做手术。虽不至于心中一惊,但听到这么说,还是不免多了一点紧张。

十二点半,一个新手女护士来喊我下楼。

为什么我会知道她是新手呢?一是她带我们和筱烨下楼时,忘了拿 CT 片子;二是她拿了住院部护士给的针水,带进了手术预备间,被中台护士说不可以这样操作,讲了半天责任划分之后又喊她回去换了。但在等待和手术期间,我才意识到,原来手术工作区域内,女性的比例是如此之高的!你之前也没想过这件事吧?

除了给我做手术的两位医生,是男性,其余四五人全都是女性;在各个房间里穿行的护士们,也几乎全都是女性,我只见过一个高个子的男护士。

因为不能戴眼镜,我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因此不知道在预备间等了多久。凭感觉的话,大概有半个小时多点。当你被护士带进手术室时,眼前的景象还是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的。

那是一个绿色的房间。

一棵巨大的树从天花板上破顶而出,它白色的树根粗壮有力,厚实的树根一根根张开,盘踞在一张铺着绿色床单的、平整的金属架子床上。你看过一些跟手术相关的画面,也设计过一些医疗器械,但这个巨大、结实的纯白结构直接展现在你的眼前时,你还是受到了一点震撼。你看着周围的各种设备,有些围绕在床周围,有些散落在房间的四个角落,有些挂着各种管子和线缆,有些正发出节奏清晰的声音。你开始用看不清的眼睛拼命观察、思考:

医疗设备被设计成这样,是有这些原因的啊。

你头一次作为病患,切身地去理解那些设计。

你躺了一小会,麻醉师进来了。她让你侧过身去,在你腰椎中部摸了一下,告诉你,要开始,放松一下。你感觉到她前后扎了两针,可能还不到一分钟时间,你先是感觉从腹部开始的一整个横截面都暖暖的,紧接着,这股暖流从肚子向腹股沟、向大腿蔓延开去,几秒钟之内,你的整个下半身都泡在一股暖意中。

然后,你就感觉不到自己有下半身了。

那感觉很奇妙,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肺的扩张,能活动自己的手指,转动自己的头,看到身边走来走去的护士们,但从腹部以下开始,你感受不到它们存在。它们既不像黑洞一样不可见、不可知,你的大脑依然是相信它们就在那里的,但又仿佛肚子中间横隔着一个时空的帘帐,帐的后面是一片「虚空」。

护士们叫我往下挪动一些身子,但我已经不能动了。

我看着她们拖着我的两条腿,一起喊一起用力,我唯一能感觉到的,是我头上的手术帽掉了。她们脱下我的裤子,把我的右腿放在架子上,整理下角度,再把左腿放在另一个架子上。虽然我看不清,但我大体上知道,我当时的姿势,和孕妇生产的姿势是类似的。

你是平躺着,全裸着下身,举高并岔开双腿的。

但你并没有感受到,任何羞耻。

医生、护士、病患,在这个空间里,你只能感受到「问题」和「方案」。性别不是一种凝视关系下的身份,是执行方案过程的所面对的「客观结构」。我甚至想灵魂出窍,亲眼从天花板上看看这个房间里发生的事,看看医生如何探入你的自然管道内,找到并击碎它,看看护士们在旁边究竟在忙着什么,看看你是如何不停地打寒颤,看看你的生命体征与那些仪器设备上显示的数字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我只想研究,你是如何被处理的。

事实上,整个手术过程里,我也几乎只能感受到无尽的寒颤。

非常无聊又漫长的、难熬的、因发烧引起的寒颤。

当医生和护士开始往我身上覆盖一层又一层、或绿或白的布料开始,我的上半身就开始不由自主地发抖。我和站在我右手边那个身高至少一米七五、但声音酥甜的护士说,我在发抖。她说,因为你在发烧啊~这个抖,不是那种穿着短袖站在医院走廊上的抖。我一边发抖一边回忆,此前的人生里我大概没有这样抖过。即便是两次新冠期间,或者其他得了流感的时候,畏寒也只是处于「怕冷」的状态,却从来没有这样,由内而外的,浑身上下所有能够使得上劲儿的肌肉都在参与的,如同绷紧的鼓皮正在被快节奏地击打着的,连续且高频的用力抽动。

这种肌肉活动从胸腔开始,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根横向的肋间肌,它们如同被绷紧的一大把并排的琴弦,在以某种鼓点为节奏,有力地牵动着我颈部和上臂的其他肌肉。它们一起在和某个不可遏制的节奏共振,把我整个人震得无法动弹。术中夏医生从后面过来问你,抖得厉害吗?你无法开口,只能点点头。

你还记得这种感觉吗?

你的手是自由,你的头是自由的,你的上半身其实是可以动的,但在这股不停的抖动之中,你连抬起一根手指都做不到。这持续不断的鼓点持续了整场手术,也是你在这场手术当中最强烈的感受。你也忽然理解了,为什么你从进入手术室开始,一直到术中术后,都有一台机器在发出富有规律的「滴滴」声。

因为你依靠这个声音,有意识地深呼吸,几次三番成功抑制了那股强烈的抖动。

你通过深呼吸来让我尽可能地镇定下来,让我可以有哪怕三到五秒不被寒颤支配,可以让我的肌肉有片刻休息。你以往只是通过调整呼吸来提神醒脑,但借助呼吸法,让自己从生理反应中平复片刻,这是头一次。

寒颤虽然煎熬,但你是清醒的,所以你可以听到医生和护士们在聊些什么,借此分散些许注意力:

「做好一场手术简单,写好一份报告难啊!」

「我还没吃午饭,做完这一个才能吃。」

「这个手术叫什么名字啊?你过来写一下嘛~」

「那谁的老公是某某吗?还是那个谁谁谁?」

「你看,其实输尿管没那么脆弱,可以这样操作。」

「唉,一瞄准病人就抖,打不中啊。」

「这也没脓啊。你家里人感冒了么?」

你说有,我太太也感冒了。那难怪了!

一场手术,就这么聊着聊着做完了。最后统计一下,出血两毫升,再喊你看一眼屏幕里已经碎成末的渣渣。医生说,你看啊,已经给你打成沙子了,都在这(膀胱)里面了。听着他的声音,转头就对另一个人说,来,把这些都吸出来。

既不像做梦,也不太真实。

寒颤正在消退,但也许是肌肉用力了,你感到呼吸有点累。

护士说,你觉得可以了,咱们就回去。你说等一下,还不行。你大口地呼吸,感受胸腔的肋间肌和肋骨在每一次呼吸之间的起伏与牵拉,感受每一口空气注满肺部再推出来,直到你重新感受到了右手的手指,可以弯曲,可以握拳和松开。

你说,我可以了。

合|屎尿屁都是好东西

你被推出手术室时,看着一条条灯光从头顶滑到脚底,心想:

电影里的这种镜头,是把摄影机绑在床上拍的吧?

你为自己的这个念头感到欣慰,因为它意味着你头脑清醒的同时,具备了一些幽默感和置身事外的娱乐精神。然后,你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

「感觉怎么样?」

「你一直在这里等着啊?」

「是啊。」

那一刻,你从情绪上理解了为什么说一个人做手术是顶级孤独了。在你仰头看见筱烨时,你觉得自己「回来了」,看见她,你才确信自己回到了人间,回到了人类社会,回到了现世。

你被放回床上,被整理好腿脚,被盖好两床被子。

你觉得不太对劲,为什么都回到病房了,还把我的脚架那么高呢?你把注意力集中到腿上,想挪一挪,可是被架起来的腿丝毫不动。你努力地让上半身立起来一些,这才发现,两条腿是平放在床上的,整个人都是平放的。腿悬空架起的感受,是从手术台上下来的错觉。

然后你开始听到护士跟筱烨说,要时不时检查一下尿袋,多了就要及时倒掉,免得倒流回膀胱。这时,你才知道身上正插着尿管。可是,你感受不到。只听见搬运你的护士对筱烨说,他现在麻药还没过,还感觉不到疼。无法动弹的你,直到两个多小时后,才努力侧身瞥见了一眼那个尿袋。

这东西是怎么插在我身上的?

你只对这个感兴趣。

周围的帘子都挡着,你趁着身边没人的空档,揭开被子和裤子,想看看这跟橡皮管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结构安装在自己阴茎上的。你有点不能理解眼前看到的画面:一根黄色的足足有小拇指的三分之二直径的软管,从你的尿道口处延伸出来,它与阴茎结合的部份正在被包皮包裹着。正处于麻醉消退过程中的你,能感觉到,即便是在麻药没完全过的情况,你的手但凡碰一下自己的阴茎,都有一种非常别扭的疼痛和异物感。

「这绝对是有一整根东西插在我的尿道里!」

前两天,因为所有人都在叮嘱你多喝水,所以你上厕所的频率比平时高不少。于是,你形成了一个多跑厕所的行为模式。可是手术后你动不了,也还没从勤跑厕所的模式中转变过来,就总是处于一种「我要下床上厕所但不能下床」的轻微的焦虑之中。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观察,你发现,你根本没有任何尿意。

因为所有的尿都从导尿管流到尿袋里了。

你顿时觉得:「这个发明太伟大了!」

正想着,你忽然感觉小腹里有一股拳头大小的气体在移动。它慢慢地穿过你的腹腔,来到了直肠附近。你想起昨天灌过肠了,也没再吃过别的东西,一直是挂着葡萄糖维持活动的能量。于是,你放心地让它出来了。

你忽然理解了,什么叫做通畅。

这也是四五点,中医科的医生来巡房辅助你复健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放屁了么?

这个屁放完之后,你开始渐渐重新获得自己对于下半身的控制权。

你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腿和脚趾。虽然你还不能动,但你已经不会觉得它们被架在架子上了,也能感觉到脚趾可以尝试活动了。回到病房的时间大约是两点出头,到了大概四五点钟时,你终于重新获得了自己对两个大脚趾的控制权,它们俩可以前后摆动了。

「啊,陌生的天花板。」

这是你逐渐重获控制权时,脑海里闪过的一句熟悉的台词。

你并不是觉得自己像碇真嗣,虽然你也确实有点像碇真嗣,但「陌生的天花板」对于你来说,是一个熟悉的东西。这个梗,让你在那一刻获得了一些情绪上的安抚,使你在这个「陌生」当中得到了充分的「平和」与「舒展」。

但舒展的只是情绪,话还是说不出来的。

前一天尚且可以跟筱烨海聊一通,术后这七八个小时里,可就没声了。她在旁边陪着,虽然说忙工作,但就算她跟你说点什么,你也是出不来什么气,只能点头摇头,挤出几个「好」「行」来。

话最多的一阵,是中医科的两个医生来扎针的时候,听筱烨跟他们聊了一些育儿和养生的话题。你回答了几个问题,说了几句。有几年,你是非常抗拒中医的,没有可复制可证伪的科学方法论,全是经验医学,不同人看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随机性太高,江湖骗子也多。但说起来也是诸多巧合,在前有国民党的老中医控制住了筱烨妈妈的红斑狼疮,后来是朋友的中医母亲给筱烨调气血备孕,后来经过几年营养学育儿,发现这套方法不适合小柒之后,改用中医育儿的理论来带,再到最近我和筱烨开始学习站桩和练气,你不得不承认,中医确实是有用的。作为广东人从小就时不时会接触到一些中医的东西,随着这些年练习冥想、内观,不知不觉间把不同门类的知识串在一起后,竟然也渐渐能够闭环的认知体系了。

约莫九点半,你可以下床了。

你提着尿袋去问护士:「这个东西什么时候可以拔掉?」意思是,你看,我可以下床了,不需要这个了。护士说等明天吧,早上医生查完房就给你拔了。你心想,嚯,那也就是说我今晚喝水不用担心起夜的问题了。

但不用起夜并不能换来安睡。

因为我们没有租到折叠床,筱烨今晚又得在旁陪护,所以我们只能两人挤在一张病床上。你知道病床有多窄,睡两个人,是没法翻身的。但你并没有因此不满,真正让你睡不踏实的事是,你竟然勃起了。

你也很困惑。你既没有梦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或者碰到什么,但它就不知为何地抬起头来了。但又因为插着导尿管,勃起有疼痛感,于是它就一直处于一种将起未起的状态。可是因为床太小,你的可活动范围既受空间限制,也受导尿管的牵制,于是乎,你只能像对待冥想时脑海中飞过的诸多思绪一般,对其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除了等待它消下去,你什么也做不了。

在第二天中午拔管之前,你一共勃起了四到五次。

即便是早上被推去做 CT 的路上,坐在轮椅里时,它也是一副想挺未挺的姿态,在裤子里摇摇晃晃。因此,我如果从床上或轮椅上下来,想自己走几步,就会感觉到强烈的异物感,以及由此带来的疼痛。

好不容易等到护士来拔管,又是一次煎熬。

这并非因为自己的阴茎直接暴露在女性护士面前,和拔管时的痛苦相比,这点羞耻心完全没有展现的机会。因为术后一直行动不便,加上之前在书中不停发抖导致体能的消耗,一直到拔管之前,你都没有精力去搜一下相关的资讯。护士脱下了你的裤子,戴上手套,说:

「来,深呼吸」

你还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就看到她拿起了你的阴茎,不停地用沾了碘酒的棉签擦拭龟头以及尿道口,里头的异物感在她的手里愈发强烈,非常难受。

她用一根针管,从导尿管里抽出一团看上去非常清澈的水。你确信那不是膀胱里的尿液,它非常清澈,仿佛不属于泌尿系统。然后,她开始往外抽出这根三分之二小拇指粗的管子。你感到一阵诡异的疼痛。正当你试图通过深呼吸来缓和疼痛时,就看到整个管子从尿道口里被抽了出来,前端还带着一个圆圆的泡。一个呼吸还没完成,这根导尿管就完全被抽离了。

等一下,她取干净了么?

护士走后,你回忆着她取出来的东西,又看了看早上刚拍完的 CT 片子,满心疑问:这不是还有一根长长的管子,从膀胱一直连到肾脏么?她刚才取出来了么?好像没有那么长啊?

带着疑问,你开始了新的学习:了解导尿管的工作机制与输尿管支架。

导尿管的前端有一个用于注水的球囊,当导尿管插入到膀胱后,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就可以使球囊膨胀,堵住尿道,避免尿液从尿道流出,再通过液面相平的物理原理将膀胱内的尿液导出到尿袋中。这样就可以实现无需自主意识控制的排尿。

拔尿管也很简单,只要先抽出球囊里的生理盐水,再拔出即可。

但为什么你会觉得那么疼呢?因为球囊被撑开后,表面积会被撑大,因此收缩后会在对应位置形成一些褶皱。这些褶皱在抽出时,会刮蹭到神经丰富且敏感的尿道。

至于输尿管支架,是结石手术后为了避免输尿管狭窄等状况的发生,确保尿液可以被顺利从肾脏导向膀胱,并辅助碎石渣渣排除,而放置的。

出院之前我特意替你询问过夏医生,他说这根支架至少要在体内放置三到四周,到时打电话回来找他取出。期间不能激烈运动。我问怎样算剧烈?跑步算吗?他说跑步肯定不行的。那平时骑单车上下班可以么?不行,最好骑电动车,而且不要走那些颠簸路段,得平稳一点。

虽然是一根软管支架,但那么长一根东西安置在体内,完全没有不适也是不现实的。

出院这些天以来,你时不时会觉得腰酸、尿频,尤其是一些弯腰取物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左侧的腰背里有一点指不清方位的酸软感。虽然资料都说,这些不适感在取出后都会完全消失,但你得带着这根支架去参加下个星期在香港的电子展了。

一想到要以这样的状态出差,多少还是觉得有点「凄凉」的。

总体来说,这次手术很顺利,恢复得也挺好。作为健康晴雨表的屎尿屁,术后一小时内就先放了屁,拔尿管后十分钟内就顺利完成了第一次鸡如刀割的、持续十分钟的排尿,出院当天下午也完成了四天以来的首次排便,可以说相当不错了。

在这个麻烦不断的本命年里,这也算是诸多不顺当中少有的顺畅了。

我已经给你买好了一支 1100ml 的保温杯。

真的是挑了很久,才找到这款容量、长宽比、颜值和性价比都比较合适的款。你这两天是表现得还比较不错,一天喝了两瓶多,但最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我不想你消耗意志力来坚持,只有好习惯才能救你。

我不想再在医院见到你,请照顾好自己,你不是一个人。

好好活下去,才能工作到八十岁。

—— 来自 2023 年十一假期,术后的你

年輕時or年老了再浪|遵從現實or遵從內心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

06

「老了再享受」這種想法是很危險的。老了之後如果眼睛不好使,讀書或者打遊戲都很累。如果腿和腰都不好使,也很難出遠門。所以想做的事或者衹有當下才能體驗的事一定要立馬提上日程。況且,誰又能保證一定能有個悠閑的老年生活呢。

如果20歲面對了現實,40歲就可能可以遵從內心
如果20歲遵從了內心,40歲就可能要面對現實

年輕不浪,老了再浪也沒啥意思。年輕存資本,中老年浪。反之年輕浪,中老年苟活。

今天看著公園裡春暖花開大家很chill的樣子 覺得這一刻很幸福 突然感嘆人生的魔幻 用萬分努力來爭取雲淡風輕 成為卷王才得以逃離內卷 真他媽搞笑
https://x.com/rbttt/status/1786995121520824401

人老了也不是那麼美好 比如我同病房的兩位老大爺 一天中 80% 的時間是在打呼睡覺 剩下的時間除了眼睛能動,基本沒什麼行動能力
醫生來了就默默打針量指標 醫生走了就躺著 咳嗽,呼嚕,痰…
看情況也都是能按時拿養老金的類型
還是年輕好啊
https://x.com/anpho/status/1770734132424818830

(原創)女生獨立性

在中國,女生最遲29歲,多數情況下,沒有家鄉可以回,沒有娘家可以回,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回不去的家鄉,父母也不接納我們.對於女生,家鄉不是舒適圈,不是避風港,不是疲憊生活的嚮往,更不是歸宿!女生成年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千萬不要把家鄉,父母的家,父母家中自己曾經住過的房間,當成自己的歸宿,避風港.那是嚴重的錯覺.會嚴重扼殺自己的獨立性!


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中國惡劣的社會環境,沒有舒適圈,沒有安樂窩,中國大多數地區沒有避風港.
女生年齡大了,千萬不要把男人或父母當作自己的堅強後盾.更不要把男人,原生家庭,親情當作自己的底氣所在,切忌有這樣的想法.
父母家的房子再大,是老兩口的.父母再有錢,是父母的錢.子女過了18歲,父母有條件移民外國,加入外籍,也衹是父母他們的事情.老公或男友再有錢,賺錢也不容易,不能隨意佔有,不能剝削男方
女生達到一定年齡,家鄉,原生家庭,親情,都會扼殺自己的獨立性,會扼殺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女生年齡大了,最遲29歲,一定要遠離遠離家鄉,遠離親戚,遠離原生家庭.如果父母有封建思想,有重男輕女觀念的,三觀有嚴重問題,對子女道德綁架的,成年之後,更要趁早遠離這樣的原生家庭.遠離上一代人陳舊,教條的觀念.家鄉在中國農村,落後地區的,更要遠離家鄉,遠離愚昧和落後.

對於男生也一樣,衹是沒那麼明顯.嚴格意義上來說,過了18歲,無論男女,家鄉,原生家庭和自己沒有半點關係,過了18歲,無論男女,就不應該再以原生家庭為單位,家鄉,原生家庭,本應該漸行漸遠.
在中國,什麼衣錦還鄉,返鄉生活,都是對男生和前幾代人說的.女生最遲29歲,想回娘家生活,依靠父母,這條路走不通.

女生相比男生,必須加倍的注重獨立性.女生無論走哪條路,無論是職場女性,事業型女性,女強人,平庸的普通女生(包括半躺平做自由職業的女生),無論90後,95後,00後女生,成年了,都必須獨立.先做到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緊接著獨立生活.接下來逐步經濟獨立.
除了事業型女性和女強人,對於普通女生,只需滿足經濟獨立的最低標準即可,自己掙的錢滿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不依賴別人.女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更要獨立生活.對於普通女生,在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有主見,提陞認知,自我保護等方面,卻有更高的要求
對於男人,無論是前幾代人的舊觀念,還有當代社會的觀念,社會規訓,男人卻不能只滿足經濟獨立,還要賺錢能力強,能存錢,有上進心…

太多的人,只注重經濟獨立,從不關心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
在職場內卷的,無論男女,無論年輕人,中年人.尤其在某個組織或公司,像一枚螺絲釘一樣的職位,是執行任務,辦事的工具人,唯命是從,沒有任何自主權,不可能有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還會嚴重扼殺人的獨立性.他們纔不會為了追求真正的獨立性,不會為了人格,三觀,而捨棄高薪,放棄某個職位,影響個人前途.太多的人,為了賺錢,早已丟掉人格,不在乎人格.對於要考慮養老,有未成年子女的,有房貸的中年人,壓力很大,身不由己,無暇再關心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大多數成年人(很多少年男生也一樣),不知道人格為何物,不知道人格獨立,三觀獨立,思想獨立為何物.尤其對於中年人和男生,這些也不重要,衹有經濟獨立是必須的.很多人,是否獨立生活都是次要的

很多人錯誤理解經濟獨立.只從字面意義理解,就能知道經濟獨立的最低標準,可是大多數中國人卻不清楚.難道女生賺錢能力差,缺乏上進心,不爭強好勝,不做事業型女性,不做女強人,買不起房,就不獨立?女生是否獨立,和這些沒有必然的關係.經濟獨立不是要求賺錢能力多麼強,多麼要強,拚搏,有上進心,敢闖,吃苦耐勞,不是要有多少存款,不是追求成功,不是追求財務自由,不是要有自己的房產,不是非要有全職工作.經濟獨立更不需要向他人,向自己證明什麼.經濟獨立衹是現實需要,不為別的.
女生經濟獨立,獨立生活不再困難.女生經濟獨立,不一定能讓自己變得有錢,生活質量不一定會提陞,但是活得自在,不依靠任何人.獨立生活,自己租房過日子,不寄人籬下.有多少錢過什麼樣的生活.
有人說,女生沒有房產就是不獨立,房子能給人帶來安全感,那是毒雞湯,千萬別信!房子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租房一樣生活.背負房貸會扼殺人的獨立性.如果女生背負房貸,就是葬送青春.

和別人不一樣的活法,三觀 青春沒有標準答案

以下文字來自網路,博主小姐姐從去年至今收集整理的.

绿色

某些人有一顆「衹要你不影響別人,隨便你怎麼變態」的包容心,和「不管自己怎麼變態,都不能影響別人」的責任感
某些人有一顆「衹要你和別人不一樣,就覺得你需要教導」的心,和「不管自己多麼平庸,都要去影響教導別人的心

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最適合的就是最正確的。

比考試的「標準答案」更可怕的是人生的「標準答案」。在現實中,許多針對個體的評價都是基於某種「標準」。這種「標準答案」式生活,甚至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東西。
「標準答案」很多時候是一種「經驗」,但「經驗」並不一定靠譜,尤其是在經驗失效的當下。

人生並不完全是一個必須勝利才會通關的遊戲。
無論你做什麼,最後所有人會一樣,到達同樣的終點。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錯誤、局限、不完美。
人不可能永遠做正確的選擇,人生也沒最優模板可言。去做你想做的事就好,人生到底什麼最重要,該追求什麼——這些事衹有你經歷過才會明白。

不要讓沒經過甄別和付出相當代價的人進入你的生活。否則難免”近之則不恭”,然後生出一些類似”吃了蒼蠅”一樣的讓人極為不適的事情。
如果你的長輩教育你要有什麼狗屁”情商”,要學會能夠和任何人周旋,那衹是因為他們想當然、把他們沒有選擇的有限生活經驗,試圖推而廣之而已。

最可憎的是人就此沉入一種麻木狀態。既然你要做的一切是別人做過一千萬次的,那麼這事還不令人作嘔嗎?比方說你我是二十六歲的男女,按照社會的需要二十六歲的男女應當如何如何,於是我們照此做去,一絲不苟。那麼我們做人又有什麼趣味?好像舔一隻幾千萬人舔過的盤子,想想都令人作嘔。 ——王小波

越早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跟別人不一樣,就可以活得越輕鬆。
多和能讓自己放鬆的人在一起

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活法。就算其他人都走那一條路,也不代表你也必須重複與他人一模一樣的人生。 by 岸見一郎

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允許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理解了前半句,就能做到包容。理解了後半句,就敢活出自我。

現在的你若抽不出時間來思考和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認真思考選擇何種生活方式,以後將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應付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012

女性视角下的江湖:夫妻对谈《九龙城寨》武侠美学_2.ylog

这个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和太太一起进电影院看了《九龙城寨》。我们对这部电影有很多想分享的东西,因为平时看电影都会一起聊很多,所以这次就索性录一期对谈的电影节目。这是我们第一次录这种对话,期待听到你的反馈。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女性视角下,看男性动作电影的观感;

—- 九龙城寨的生存法则,江湖故事的熟悉感;

—- 风云雄霸天下之古惑仔大战九龙城寨;

—- 不同角色的动作与分镜设计,所带来的视觉差异;

—- 八零后熟悉的武侠、英雄、江湖是什么样的?

—- 服化道的设计,在不同的人物、帮派关系中的呈现有什么区别?

—- 黑道电影中的道与义,在漫画式表达中的特殊感受;

—- 唯一记住的女性角色:鱼蛋妹!

—- 成为父母之后,看电影的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陈洛军:一个重要的名字;

—- 林峯的演技太好了!居然可以把古天乐的儿子辈演得那么好!

—- 兄弟情谊 VS 帮派立场,新老两代人处理的差异;

—- 传统武侠片的「留白」和意境之美;

—- 八零后小时候的集体记忆:电视机和街坊关系;

—- 张国荣的《Monica》和王九的「我的地位」;

—- 角色造型的设计,在人物与剧情塑造上的细节;

—- 四人打渣男 VS 四兄弟对决王九;

—- 兄弟情,是老套和无聊吗?

—- 兄弟之间无言的细节,电影镜头设计的美妙;

—- 古天乐的眼神戏 VS 任贤齐的眼神戏;

—- 如何通过住所的场景设计,呈现不同人物的个性与命运?

—- 牢笼 VS 命运 VS 心结;

—- 武侠电影的留白美学 VS 短视频的审美破坏;

—- 新旧交替:只要持续出作品,总会有希望的。

|登场人物|

苏志斌:广东人,工业设计师,《设以观复》作者

筱烨:服装设计师,占星师,动物园园长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我带着三把枪去了警局

晚上做了个梦,趁醒来这一会还记得,记录下来:

梦里的我,是一个去某个政府机关办点什么事的一般市民。正好撞见了一个眼熟的警察,我凑过去一看,哦,是黄sir(无间道里黄秋生饰演的角色)。我本来打算上去打招呼的,但是他突然跑起来去追一个人,我就也跟着追了过去。跟着他上了一座人行天桥,他和他追的人都停了下来,隔着大概两个人臂展长度的距离,互相用枪指着对方,气氛紧张,就算是梦里,也能感觉到环境里呼吸的热气和汗水的湿润气息。

整个空间的色调是暖调和暗调的,是一种电影里拍摄城区里路灯下会用的影调。光线是顶光,俩人的脸上都是眼睛鼻子嘴的阴影。我这时才看清楚,和黄sir对峙的人,是陈桂林(周处除三害中阮经天饰演的角色)。他嘴里说着一些什么,我反正也听不清楚,也不敢靠近去听。只看到他一步步走近黄sir,两人竟然靠得非常非常近,到了两支枪口互相低着对方的额头的程度。忽然间,陈桂林举枪的手送了下来,就一瞬间,但是我看到了,因为是梦,我看到的甚至是特写镜头,他的手指没有扣住板机,手腕也轻微地放松了一点点。这时候,黄sir果断伸手抢下了陈桂林的枪。

他转身就把他和陈桂林的两把枪都给了站在旁边的我,说你拿回警局去。

我莫名其妙接受了这个临时任务,光明正大又小心翼翼地拿着两把枪在大街上走。我不知道该怎么拿枪,即不让它们吓到路人,又不容易因为姿势而走火打中自己。我小心地把手指从板机后面穿过去,抵住它,然后枪口反拿,以一种类似于西部片里枪插在枪套里的姿势,拿在手里。我快速冲到了一个像政府机构的建筑里,因为梦里我也不知道警局在哪里,反正调整好枪的姿势之后,一抬头就是这个地方了。

这里居然有一大片草地,就在楼前。

然而当我准备去交枪的时候,我看到,我爸爸正坐在草地上。应该说,他坐在一块铺在草地上的野餐布上。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他。

视线穿过他,我看见远处有个人忽然举起了一把枪,筱烨和小柒就坐在他附近。周围的人似乎并不是警务部门的人,大家都僵住了。我莫名其妙地就冲上去一把抢走了他手上的枪,就是那种我自己也没看清怎么做到的就抢下来的那种。明明我手上还有两把枪,怎么会有余力和多余的手去抢呢?不解。总之,我带着三把枪,走到警务处,很得意地告诉他们,我把这三把枪都带回来了。心里还想,他们是不是会给我颁一个类似于「好市民奖」之类的东西,TVB 和港片里干这种事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台词或心理活动的,我觉得应该有机会。

正想着,就走出来回到了楼前的草地。

我以为我爸会跟我说点什么,但他没有,他只是看了我一下,然后继续看不知道哪个方向的天空。我也并没有期待什么,只是觉得「哦,好久不见」。

梦就醒了。

兔子王国里的外星人_0.ylog

欢迎收听荒野楼阁 WildloG,这里是设计师苏志斌的个人播客。作为第 0 期,我会与你分享一下做这个播客的动机、这个播客的主题会是什么、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本期封面和播客 Logo 的设计想法,以及后续的节目计划。

在这一期,你会听到:

—- 我是谁?从我家的动物园,工作和话剧的经历,聊到我二十多年的写作习惯。

—- 我对于视频内容的态度?为什么那么久没更新《设以观复》系列?

—- 原本并不想做播客,为什么转变想法呢?动机是什么?

—- 这个播客的主题:一个外星人

—- 荒野楼阁 WildloG 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因为生机勃勃啊!

—- Why not 和 WildloG

—- 封面设计:隐秘的荒野和兔子王国

—- 以两类节目为主:一个人捡树枝,两人以上一起捡树枝

—- 要停更视频?

|登场人物|

苏志斌:工业设计师,车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经理/联创,《设以观复》作者

|相关链接|

若你所使用的播客客户端未能完整显示插图,或遇网络问题未能正常播放,请访问:

荒野楼阁 WildloG 的地址:https://suithink.me/zlink/podcast/

阅读设计相关的各类文章:https://suithink.me/zlink/idea/

|其他社交网络媒体|

苏志斌 @ 知乎|SUiTHiNK @ 即刻 / 微博

苏志斌SUiTHiNK @ Bilibili / YouTube / 小红书

|联络邮箱|

suithink.su@gmail.com

欢迎在 小宇宙、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 收听本节目,期待你的留言。

💾

睡了半年来第一顿好觉

我好久都没睡好了,值得记录一下。

从半年前手术开始,接连着出差、二次手术、年前的忙、过年的烦、年后的忙,一直到前几天的连续熬夜和通宵工作,我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这么深的睡眠了。

前几天为了最后出方案,熬了两个通宵,公司内部的野心和追求都令我感到很失望,复杂的情绪交融在一起,非常难过。但最后还是用我的方式,引导大家选择了我想要的那个。尽管看上去我在力推另一个方案,但是人呐,对于自己没有概念的事情,靠嘴说是没有用的,对于他们来说,打出高中低来,选中间的,是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更好的那个,谈不上多超前,仅仅只是不值得而已。算了,以后总会有机会。

昨晚九点半,终于把所有设计文件、模型和工艺文件、USDZ 文件分别发送到了各个下一环节手中。接下来,不用我熬夜,轮到我监督他们干活交东西了。算是阶段性的胜利吧。

心情一好,我就看了半部《无间道3》。

前段时间跟筱烨一起看《无限超越班》,心里的戏瘾就痒痒,但是现在没有机会上舞台了,就上 Netflix 找了无间道三部曲开始看。之前分两周陆续看完了前两部,昨晚难得松懈一下,一口气看了半部三。

为了帮我补熬夜的气血,筱烨给我买了两次西洋参。第一盒前几天喝完了,前天又到了一盒,昨晚睡前温热地喝了一杯。

大概是工作的疲惫 + 阶段胜利的松懈 + 看电影的愉悦 + 西洋参补的气,一起让我睡了一顿好觉吧?

我喜欢

大概我们每个人,哪怕三观再正的人,应该都经历过:一些自己真的有在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不正确」的,由此产生的内心冲突和纠结。

  • 喜欢的文学作品、武侠小说、网文……里面,充满了腐臭的男性气概;
  • 各种爱豆或综艺秀,有多少是女性凝视?
  • 喜欢看的马戏表演、宠物店、或者一些消费品,在虐待动物;
  • 喜欢吃的冰淇淋,厂商卖过毒奶粉;
  • 自己的一些性癖,或者心动的对象,是不是在「慕强」?

这个内心冲突的过程,可能会很难受,而且很可能没有确定的答案。——很多时候,是选择继续喜欢下去的,因为从「喜欢」变得「让自己不喜欢」,其实是个很玄学,很难做到的事情。于是只能喜欢且痛苦着,或者让自己把那些痛苦的思考,渐渐无视遗忘。

也可能,通过反思,真的能让自己对以前喜欢的东西祛魅,从此对它没啥感觉。——(其实很多时候,是被「反思成功」的成就感所掩盖……)。但失去了一个兴趣,也是很难受的事,尤其是周围还有很多人,仍然把这个当作兴趣,甚至是日常交流沟通的话题的时候。

也有很多时候,是脱离了二分法,就这么在二者之间悬浮着。因为那个「不正确」的事情,是否 100% 不正确,有没有好的一面,通常也是可以辩论的……以及,这个发现「不正确」的过程,可能是自己渐渐觉悟到,也可能是别人硬戳过来,说你喜欢这个不对。于是又涉及维护面子;或者先声讨对方的态度……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反应。——甚至连艰难地无视,也可以说是合理的。因为,如果避开那些「不正确」背后的,错综复杂到无法撼动的因素和体系,而单纯要求你拿出一个面面俱到的态度,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公。


但至少不要——

因为「我真的喜欢」,所以理直气壮地认为这东西没有问题。

「我喜欢」,从来都不是「这个东西是正确的」的理由。一方面,你之所以喜欢它,可能已经是某种糟粕文化的后果。另一方面,同样的事物或行为,不同环境下人们对它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跳脱衣舞或者买芭比娃娃,可能在你的环境下,它真的意味着个性、张扬、多样性;而对其它很多人而言,也确实是剥削、是凝视、是痛苦的印象。那么,这东西的合理性,是否因此对你就没那么理直气壮?

如今的很多争吵,大概都源于某种「我的个性自由不应被阻挡」的态度。但很多事情,是需要在微妙地平衡中,甚至是在让自我痛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形成的。


就像恋爱脑爱上了渣男。尽管会为此而痛苦、犹豫,最终可能选择爱或不爱,但毕竟是清楚他是个渣男的;而不是拼命要去说服他并不渣呀。

图床

趁着服务器搬家,打算把死掉很多年的摄影网站,重新恢复起来。把如今流行的自建图库程序看了一圈:piwigo、lychee……仍然没有哪个很靠谱。

其实我在浏览这些程序之前,并没有太多具体的需求,只是期待,快 10 年没看这类东西了,会不会有什么让我惊艳的产品。——并没有。而且,在体验每个程序时,都迅速地发现一些,让我觉得很不爽的点。于是,所谓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这个不断吐槽的过程中形成的。

除了最基本的

  • 便捷的上传
  • 并不是难看到很离谱的展示界面

之外,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图床,那么我需要——

照片的 url 和我本地储存的目录结构和文件名是一致的,类似于

https://..../blog/20230909_1.jpg
https://..../blog/20230910_cat.jpg

而不是

https://..../21/27/4c1b46114f8.jpg

这样的东西。前者的文件名,在编辑文章时便于管理。而且,以后迁移图床时,可以统一替换图片 url 的前缀,实现无缝迁移。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摄影作品的展示网站,那么我需要——

!!!不要在网页的任何地方,显示多余的 exif 信息!!!

感觉这十年来,所有的图库程序,都把心思花在,如何去识别各种图片格式的内嵌 exif,然后把它们各种花式归档、搜索、展示……展示在网页边角、在动态的弹出菜单、甚至悬浮在照片上面。——我不需要啊!谁要在摄影作品上,标明照片的 exif 是哪天拍的,甚至是哪天上传的啊!!我连标题都不想展示啊!

甚至,各路图库程序比拼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如何调用外部地图软件,然后把照片根据 GPS 信息显示在地图上。(翻白眼

如果,我要的是一个管理图片的工具,能够便捷地挑出一些照片来展示。那么我需要——

在一个相册里,可以便捷地拖动更改,照片之间的顺序。而不是靠手动修改文件名这种粗糙的排序方式。


没有。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哪怕其中之一的,都没有。有一些静态网站生成程序,能够把已经彻底整理好的照片,生成看着还行的展示网站。但与其一个个试过来,再试着根据自己需求去魔改各种瑕疵;我觉得我还是在 wordpress 上慢慢拼吧……

于是又变成了

打算做点啥 → 考察相关的工具 → 做不成,开始吐槽各种工具……


以及,在这些干扰下,想趁此机会整理从前照片的希望,大概又落空了……不仅仅是在一些照片里的人,我不想去回顾。也包括,在翻看以前照片时,仍然能够识别出的,自己当年用摄影的视角,去凝视世界的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本身的思考和改变。——我现在是否适合,把这种方式,重新调用起来?

苟日新

突然被人跑来问,是怎么做到写博客坚持这么久的,而且可以持续输出?

(荣幸地,拿起话筒:)啊,我不觉得我这个样子,叫做「持续输出」啦。早就连每月一更都不能保证了,而且那些技术相关的帖子,在我心里都不能算是「更新博客」的,用这些凑数也为我自己所不齿……

但我看到这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大概是因为,这个站就一直在这儿吧~ 我的技术能力,不需要花什么额外的精力,就能让这个 blog 一直存活下去。于是,想写东西的时候,这里始终有个地方,可以让我写。

——也有很多时期,是完全写不下去的,长时期没法去面对、去反刍自己的生活;然而也没必要因此而关站,就让 blog 存活在那里,终归是个表述的出口。大概是因为,我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从那些「无法整理自己」的状态中,渐渐走出来,回复到可以写东西的状态吧。所以站点的持续存在,满重要的,因为确实能感觉到,想写点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么个站,又或者需要自己重新架一个,可能也就不写了……


这种「随时可以在站点写东西」的状态,也影响着对 blog 平台的选择(怎么又拐到技术贴去了?好吧,之前也一直想吐槽这方面,就顺带提一下)。这些年一直有 〖wordpress vs 各种静态博客〗哪个更好的争论。双方确实各有利弊。总体来说,静态博客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可以薅 github、vercel 之类托管网站的羊毛。但另一方面,静态博客每次发布、或者修改一篇文章的过程,其实满折腾的。通常情况下,它需要

  • 一台固定的电脑,安装静态博客编译程序,并且从这台电脑发布到 github 的专门权限。而不是随便打开一台电脑或手机,从浏览器就能编辑发文;
  • 每次发文时的一系列专门操作。

我不乏看到有人,好久没有更新,突然想写一篇文章时,忘了怎么操作,翻出攻略来重温一遍;甚至忘了连接 github 的 ssh-key……可能别人觉得这样的折腾无所谓,或者自我管理优秀的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会在主观上,影响发文章的状态的。所以,随便在任何地方任何电脑上都能直观地发文,感觉还是蛮重要的。

好像也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操作,实现用浏览器某个网站上编辑文章,然后自动编译发布到托管网站的。我没有仔细去关注。但是,如果把 blog 的生命周期,放到 5~10 年这个尺度上,那么这些网站之间的复杂依赖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不靠谱的。譬如我已经看到好几个静态 blog 的外挂评论系统,不知为什么不工作了……总之,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宁愿去使用那些免费带广告的 blog 平台。

我对写 blog 的新人的推荐,一直是——

  • 如果有技术能力、也有服务器的话,自建 wordpress;
  • 或者找人蹭一个。如果我们比较熟,你可以去买个域名,把 blog 挂在我的服务器上。这并不是很大的负担。(ps,个人 wordpress 小站,是可以不必安装开销很大的 mysql 数据库的);
  • 如果上面两条都不行,那么,我优先推荐去注册现成的 wordpress.com 或者 blogspot.com,目前看起来,长期靠谱的只有这两家了。虽然免费版界面不好看、还有广告,但长期写着应该没问题的;
  • 当然,我不会给乐于尝试静态博客的人泼冷水。但我会根据你的技术能力和气质,暗戳戳地担心:
    • 你能坚持写多久;
    • 你写出来的,会不会很多都是关于你怎么建站的经历和心得……

转一张,对于熟悉这十几年来 blog 平台变迁的人,应该会很搞笑:用不同工具写 blog 的人,(写 blog 文章)vs(写关于怎么配置 blog 的文章)的对比。右下角那些术语,都是在各个年代,需要各种不同程度的折腾的,静态 blog 方案:gatsby、org mode、jekyll、hugo、git workflow……


ps,两个月前,用这段代码方案,把我在 twitter 的所有 po 文,都导入到了自建的 mastodon 里。Twitter 那边,应该会随着 Elon Musk 的各种不靠谱折腾,渐渐放弃掉了吧。而每条推文的字数限制,从 twitter 的 140 字,变成 mastodon 的 500 字后,很多几百字的感受,要不要专门写到 blog 这边来,就比从前,更让人犹豫。具体怎么处理,我还没想好。

Mastodon: 将媒体文件存放在本地(docker 版)

本攻略适用于——

  • 自建 mastodon(非大站)
  • 使用 docker compose
  • 将媒体文件直接保存在服务器上,而不使用 s3 外部存储

这个搭配虽然不多见,但其实用起来满爽的。很多人用的 s3 服务都是在薅羊毛,而 mastodon 那个变态的,把别人家的媒体文件缓存到自家的架构,流量的吞吐其实很大的(开了 relay 就更夸张),薅羊毛时很容易就超出了。反而是 vps 本身的流量上限很高。对于个人建站而言,媒体文件总量通常 <50GB,某些 vps 自带 200GB 硬盘,足够用了。

缺点是,除了数据库定期备份外,也要考虑媒体文件的异地备份问题。但其实只需要备份存储本地附件的 media_attachments,而 cache 是不需要备份的,所以工作量也不大。

两年前我把媒体文件转移到本地时,参照了 antisocial science 的设置。但因为我用 docker,官方默认的设置,docker 内外权限不一致,无法将媒体文件写到本地。于是匆匆又在本地建了个 minio s3 来中转……这样其实很浪费资源了,minio 的开销也不小。所以最近趁着搬家,又试了一下,终于把 docker + 本地存储 跑通了。


1. 在 docker-compose.yml 里,

web 和 sidekiq 容器中,已经预设了媒体文件的卷映射

volumes:
- ./public/system:/mastodon/public/system

这个不用动。——也可以改成其它的路径,但要和后面的设置一致(本文用相同的颜色标明)。

2. 修改 .env.production

S3_ENABLED=false
PAPERCLIP_ROOT_PATH=/mastodon/public/system
PAPERCLIP_ROOT_URL=/fivestone-mastodon-media

PAPERCLIP_ROOT_URL 是服务器的所有媒体文件链接的子文件夹名称,形如:

https://mastodon.fivest.one/fivestone-mastodon-media/media_attachments/.../x.jpg

默认值是 /system;但是建议改成独特一些的名字,而且建议和 S3_BUCKET 一致。以后需要在本地存储和 s3 之间转换时,可以省一点心。(所以要独特一些,防止回头在 s3 上和别人撞名)

3. 修改 nginx 的域名配置文件

参照官方的配置,把域名文件夹里的 proxy_pass ,直接改成本地的 alias

server 
{
  server_name mastodon.fivest.one;
# ......

  location /fivestone-mastodon-media/
  {
    alias /path-to...docker-compose-folder/public/system/ ;

    proxy_cache CACHE;
    proxy_cache_valid 200 48h;
    proxy_cache_use_stale error timeout updating http_500 http_502 http_503 http_504;
    proxy_cache_lock on;

    expires 1y;
    add_header Cache-Control public;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add_header X-Cache-Status $upstream_cache_status;
    add_header X-Content-Type-Options nosniff;
    add_header 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none'; form-action 'none'";
  }
}

然后重启 nginx

sudo systemctl reload nginx.service

4. 通过 docker 设置媒体文件夹的权限

在 docker 内部,是以 mastodon 用户的身份,来运行程序的,所以要把媒体文件夹的所有者改成(docker 内部的)mastodon:

sudo docker-compose run --user=root --rm web chown -R mastodon /mastodon/public/system

如果是从 s3 迁移到本地,把媒体文件移入这个本地文件夹(/path-to…docker-compose-folder/public/system/)后,也要再执行一遍上面这条命令。

或者在 mastodon docker 服务已经启动的情况下,执行:

sudo docker exec -u 0 mastodon_container_web chown -R mastodon /mastodon/public/system

但在这条命令执行结束之前,mastodon 在后台写入媒体文件时,仍然可能出现文件夹权限不足,无法写入的问题。

❌